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文瑾寫的 用音符彩繪人生 和馬克.肯威爾的 顧爾德:琴鍵上的秘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郭德堡變奏曲| 劉家渝 - 遠見雜誌也說明:這首又酷又炫的作品,竟是兩百六十年前巴赫所寫下的郭德堡變奏曲。10月底 ... 繁事滯留於萊比錫的伯爵,卻因疲勞過度而患了非常嚴重的失眠症,郭德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和夏日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腦科學研究所 郭博昭、楊靜修所指導 吳宛青的 古典音樂對腦波、自律神經功能及主觀感受之影響 (2013),提出郭德堡變奏曲失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典音樂、腦波、自律神經功能、呼吸、主觀感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張欽全 所指導 沈美慧的 由J.S.巴赫<<郭德堡變奏曲>>探討巴洛克時期變奏曲之寫作 (2008),提出因為有 郭德堡變奏曲、巴赫、巴洛克、性格變奏、卡農的重點而找出了 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解答。

最後網站蘇黎世芭蕾--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Dandelion - 痞客邦則補充:本次來台演出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是史波爾列最受歡迎的舞作之一。當年,巴赫為了幫助俄羅斯伯爵解決失眠症狀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郭德堡變奏曲失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用音符彩繪人生

為了解決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作者游文瑾 這樣論述:

  三十位西方音樂家的有趣軼事,   引領小讀者們進入動人的音樂世界,   打開孩子創造與想像的音樂腦,   用音符為生命增添繽紛色彩與活力!

郭德堡變奏曲失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購票連結
http://bit.ly/2xoZBhK
晚鳥8折優惠中,只到11/8中午12點喔!

郭德堡變奏曲其實真的非常有趣!
就像是玩一場遊戲一樣!
大家來參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新舞臺藝術節《樂躍不已》音樂會吧!

郭德堡大富翁地圖下載連結在這裡
https://reurl.cc/gv60rR

11/20, 21 晚上7:30我們在松菸誠品表演廳有《完美鋼琴老師》加強、加長、加演版!大家記得把時間留給我們一起去玩唷!

購票網址▶️▶️▶️
https://ex.indievox.com/lolericsunny

江老師美美穿搭這裡買▶️▶️▶️
https://reurl.cc/ObGp7D

Subscribe Us▶️▶️▶️
http://bit.ly/subscribelol

Ou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olsunnyeric/
微信公眾號▶️▶️▶️
笑哈哈音樂
我們的微博▶️▶️▶️
https://www.weibo.com/6208760034/
各方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有想要製作的影片可以找▶️▶️▶️
酷酷行銷
[email protected]

古典音樂對腦波、自律神經功能及主觀感受之影響

為了解決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作者吳宛青 這樣論述:

背景:過去研究少有探討古典音樂結構對腦波、呼吸、心循環系統及自律神經功能等客觀生理訊號與主觀感受之整合性研究。本研究擬探討兩類不同的古典音樂對客觀生理訊號與主觀感受之影響及其相關性。假設:第一部份:聆聽特定放鬆的古典音樂樂段能使與放鬆感有關之Alpha腦波活性增加、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或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且達到放鬆及促進想睡的效果。第二部分:聆聽著名的古典音樂樂段能提升與活力或警覺感有關的Beta腦波活性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愉悅感及保持清醒。材料與方法:18位健康受試者以坐姿方式頭戴立體聲耳機並睜眼以保持清醒狀態,且身上裝置多頻道生理紀錄儀及連續性指端血壓監測器。聆聽音樂前,請受試者安靜五分鐘

作為基礎值,其後隨機播放第一部份及第二部份的四段不同的音樂,每段音樂結束後請受試者填寫評估個人對此音樂的放鬆程度、熟悉度、喜好度與嗜睡程度等評量。結果:第一部份:聆聽「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及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發現,相較於基礎值能顯著提升Alpha腦波活性;「拿布果」中的《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相對於白噪音能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其副交感神經活性與與睡眠驅力相關的Theta腦波功率百分比呈正相關。此外,自評量表結果更顯示嗜睡程度以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最高,與睡眠驅力相關之Theta腦波亦增加;這些放鬆的古典音樂其放鬆程度及偏好程度都顯著高於白噪音;我們也發現了當音樂樂

段的聲音振幅變小,會顯著增加心率變異性總功率、副交感神經活性及降低Beta波活性。第二部分:聆聽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及其樂曲反轉控制組音樂相較於基礎值皆能顯著提升Beta腦波活性,而控制組音樂的Theta腦波功率百分比相較原曲亦顯著降低。此外,當音樂樂段聲音振幅變大,會使得心率增加、呼吸速率變快、血壓上升及降低Theta腦波活性。結論:本論文使用放鬆的古典音樂樂段確實能促進放鬆,而著名的古典音樂則是相對增加清醒警覺感,這些古典音樂皆顯示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及腦波。從音樂振幅大小我們可以看到其對生理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此研究結果顯示未來我們能藉由結合主客觀條件,將選定

的古典音樂實際應用於自律神經失調或失眠等治療的應用。

顧爾德:琴鍵上的秘密

為了解決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作者馬克.肯威爾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葛蘭.顧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怪異的天才,隱居、固執、一個慮病的炫技者   一九六四年放棄演奏舞台,顧爾德轉而投身多種媒體:錄音、廣播、電視台和平面媒體。五十歲時,他英年驟逝,震驚了全世界,但他的音樂與遺作持續帶給世界許多啟發。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把顧爾德視為一位新銳的思想家,顧爾德對音樂的想法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往往自相矛盾、惡作劇的、極盡挑釁之能事。   顧爾德在一九五五年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錄製過程中先錄了二十一次,最後才決定開頭的詠嘆調如何詮釋,肯威爾依法炮製,為顧爾德的生命提出二十一段

詮釋。每一段詮釋都為這位音樂家提出一個不同的觀察向度,以及每一段,肯威爾都細膩地撫觸了顧爾德其精彩一生中所有和諧與不和諧的交錯狀態。 本書特色 1.哲學家VS.音樂家,細膩且邏輯的觀察。   顧爾德不只能把鋼琴演奏地很棒或很不同而已。顧爾德是音樂界的哲學家,他的音樂理念統御了整個人生。作者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家,他找到一個角度重新刻畫我們習以為常的葛蘭.顧爾德,他筆下的顧爾德、不管是因著聲音或靜默,都是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非凡人物──卓然,更甚以往。 2.探索音樂上的尖銳課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顧爾德的一生,活在音樂之中,也是透過音樂而

存在,許多音樂上的艱深課題始終縈繞在顧爾德腦海裡:音樂到底是屬於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是一串揭露內在結構的序列、還是一道經過協調過後的時刻之流(stream of moments)?在音樂的表象與實相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差異?以及現場演奏是否在倫理上優於唱片專輯,或者反之為真?他甚至提出了一些更尖銳的問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3.顧爾德音樂人生的二十一個主題:天才、演奏、寂靜、意識……   本書不採用慣常的單線直敘法介紹顧爾德,而嘗試以「21」這個別具意義的章節數,展開對顧爾德萬花筒式的觀點,書中透過顧爾德音樂人生中最感興趣、最具爭議、充滿深意的主題:關於天才、時間、孤寂、演奏、

寂靜、意識……等許多大哉問的命題,與讀者進行對話。   據說,寫這本書時,作者也曾易稿多達二十一次,每一篇書稿都呈現出一個不同的顧爾德。 作者簡介 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是十五本書的作者,包括暢銷加拿大的《更好的生活》(Better Lining)、《我們想望的世界》(The World We Want)及最新出版的《獵捕與釋放》(Catch and Release)、《具體的幻想》(Concrete Reveries)。   目前肯威爾於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擔任教授,並為《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的特約編輯,常在《皇后

季刊》(Queen’s Quarterly)、《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等媒體發表專文。其中《具體的幻想》(Concrete Reveries)獲二○○八年作家信託(Writers’ Trust)非小說類獎提名。 【曾獲】  一九九六年政論類的史匹茲獎斯皮茨獎(Spitz Prize)  二○○二年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論文獎。 譯者簡介 劉宴伶   台灣大學政治系、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所畢業。興趣寫作、翻譯,曾任雜誌編譯、駐外記者、專欄作家,具筆譯、口譯專業經驗,譯作散見雜誌期刊。關注議題廣泛,時尚、藝術、宗教、人文、歷史等;

亦為顧爾德資深樂迷,著有《柏林灰色》、《漢撒橘色》等書,譯作《驚豔顧爾德》。 ◎推薦序:<打破傳統彈奏風格的鋼琴家>顏綠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哲學家的音樂萬花筒>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作者、資深專欄作家) ◎中文版序:<我的「顧爾德時刻」>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 ◎專文導讀: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目次 1 詠嘆調 2 寂靜 3 虛構 4 記憶 5 存在 6 天才 7 夸德力貝

8 競爭 9 時間 10 建築 11 演奏 12 疾病 13 清教徒 14 北方 15 溝通 16 表象 17 進步 18 藝術 19 角色 20 驚奇 21 收錄 致謝辭 附錄一 年表:顧爾德的音樂人生 附錄二 顧爾德的錄音作品一覽表 推薦序一<打破傳統彈奏風格的鋼琴家>顏綠芬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

授)   小時候彈巴哈的小品,是因為鋼琴老師指定;高中時期彈巴哈的〈創意曲〉,是為了大學入學術科考試;就讀音樂系時彈巴哈《十二平均律》,是因期末考規定,而且教授說這是「鋼琴曲目的舊約聖經」,非學不可。真正親近巴哈,是在德國留學期間,從管風琴音樂、清唱劇、宗教音樂到布蘭登堡協奏曲...;而愛上《郭德堡變奏曲》,則是回國任教,講授西洋音樂史時。課堂上為了引起學生興趣,除了講解《郭德堡變奏曲》委託人凱瑟林大公(Count Keyserlingk)的失眠故事外,我找了不同版本的唱片,包括李希特(Karl Richter)的大鍵琴版和席夫(Andr?s Schiff)、顧爾德(Glenn Gould)的

鋼琴版等。授課時間很有限,既要說明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和音樂的演進,又要講解這首名作的變奏曲形式,所以幾乎談不上討論不同演奏者的詮釋問題。但是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我仔細聽了顧爾德的錄音,那種驚艷與感動,可以說是從未有的經驗。   二十世紀約七○年代以前,演奏家著重原音重現的詮釋:作曲家的生活環境社會、時代文藝思潮、作品創作背景、當時的樂器性能、表現法等等。儘管音樂界、觀眾都尊重和容許演奏者有一定的詮釋空間,也就是「再創造」的角色,但是大多數的演奏家在面對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樂譜時,都表現的謙卑、低調、謹守分際,樂譜上標示forte (強),他絕不敢彈 piano(弱);速度記號是allegro(

快板),他絕不敢彈andante(行板)。絕對音樂應該表現地嚴謹、純粹,演奏家絕不敢使用誇張夢幻的手法。另外,對唱片工業的興起,音樂專業人士雖也肯定唱片的推廣功能,卻更推崇現場音樂會的溫暖人性、臨場感動。因此,在六O、七O年代,不按牌理出牌、過分突顯個人風格、狂言錄音比現場更能展現藝術價值、甚至整個退出演奏舞台的天才鋼琴家顧爾德,被認為是古怪、神經質、荒經怪誕。人們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的兩極化:他既是音樂家、天才、國寶、名流、偶像,也是怪喀、隱士、丑角、憂鬱症者、人格分裂者...。他在1982年驟逝,享年不過五十,對他的懷念、討論、爭辯、研究卻如雨後春筍,喜愛他音樂的愛樂者,更是遍及世界各地

,絲毫沒有因為他的過往而消退。   這幾年我在博士班開設了「音樂理論與實際」(Performance Practice)的課程,與研究生一起探討近年來國際音樂界對「演出實踐」各方面的見解,發現在觀念上已有很大的發展與改變。音樂學者對音樂史的探討、書寫,已經將演奏家的地位大大的提升;對經典名作的「忠於原典演出」的論點,在過去的二十年來如火如荼的展開辯論,認為:文本(樂譜)無法百分百代表原作者的本意,而原作者自己在演出同一作品時,也會因時空背景改變而有差異,因此沒有所謂「真正忠實原典」的詮釋典範;而且,音樂的真正呈現在於人們聽得到的演奏實踐,演奏者可以用他覺得最自然、最好的方式演出,如此才能感動聽

眾。被稱為「演奏家時代」的十九世紀,大師級的演奏家之間風格差異極大,這也是當時愛樂者的期待;二十世紀,唱片工業發達以來,雖然演奏技巧更加精進、傑出音樂家輩出,但是演奏風格卻互相學習模仿、差異日漸縮小,令人不無遺憾。在這樣的發展中,顧爾德的堅持與獨特,能獲得廣大愛樂者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顧爾德離世以來,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傳記和相關出版品。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撰寫的這本書,並不是傳統的生平記載,而是更深一層的音樂哲學論述。和顧爾德一樣,肯威爾也是加拿大人,他更是一位博學多聞、深諳音樂藝術的哲學家,本書的二十一章,每章都用一個簡短的名詞當作主題:詠歎調(Aria)、寂靜

(Silence)、虛構(Fiction)、記憶(Memory)、存在(Existence)、天才(Genius)、夸德力貝(Quadlibet)......,這些標題看起來就很哲學,的確,內容也很哲學。但是,請讀者不用擔心,作者雖到處引經據典,卻不賣弄學問;而且他的筆觸單純流暢、娓娓道來,沒有看不懂的憂慮。對顧爾德這位走在時代尖端的曠世天才,他不是要繼續歌功頌德,而是要從主人翁一生中的作為、言論、思想、演奏,甚至從他的廣播人角色、加拿大人本色、自相矛盾、反社交態度等等,去探討各種問題,例如音樂藝術的本質、天才的意涵、音樂的存在問題、音樂會的社會角色等等,像彈鋼琴的過程涉及了心智活動:視譜的視

覺心智(eye-mind)傳達、奏出聲響的手指心智(finger-mind)輸出,延展到空間與時間的心智表現等。   本書內容有許多精采的討論,作者常常提出一連串的問號,然後一一抽絲剝繭,有如在一片陰沉的黑幕中,曙光般的逐漸明亮起來,問題也迎刃而解。舉第六章「天才」為例,作者提出了「天才」(Genius)與「天賦者」(Talent)的區別和合而為一的概念,然後,他引述了名家如羅威爾(J. R. Lowell)、王爾德(O. Wilde)、愛默生(R. W. Emerson)、米爾(J. S. Mill)、康德(I. Kant)等人的看法,再回到顧爾德是不是天才的問題,真的是精采絕倫。而顧爾德對

現代音樂的態度,涉及了「傳統」與「前衛」,「保守」與「進步」的概念與鬥爭:     新的潮流自動常被假定是優於舊的流派......於是布烈茲宣稱「荀伯格已死」的不久後,自己也成為「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受害者。...在同樣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替代邏輯之下,如今換布烈茲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或約翰.凱吉(John Cage)所取代了。......   肯威爾的論述就是能從顧爾德身上再延展出去,讓讀者享受更多議題的討論和思考。   本書的翻譯委實不易,因為內容涉及很廣,橫跨音樂、美術、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領域,援引之文獻又遠溯希臘古典、近取現代科技,

且各種專門術語隨處登場。而這些,竟然都難不倒譯者劉宴伶,連哲學性的邏輯思辯,他都翻譯的遊刃有餘;除此之外,譯者亦能適時為讀者做一些註解,特別是較罕見的專門術語,多能體貼的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加以解說,增加閱讀的理解與樂趣。其文筆之流暢,毫無譯著中難以避免的牽強拗口,是我多年來閱讀的譯著中,非常少數的優秀譯作,值得一讀再讀。 推薦序二<哲學家的音樂萬花筒> 焦元溥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作者、資深專欄作家)   指揮家、作曲家薩羅年(Esa-Pekka Salonen)當年至義大利進修作曲時,指導老師卡斯提吉歐尼(Niccol? Castiglioni)交給他一首自己的創作,要薩羅年就此

曲作分析研究。「那是很複雜的曲子」,薩羅年回憶,「拿來一看實在看不出什麼脈絡。我花了好多好多時間,才從那些錯縱複雜的音型結構中看出一點端倪。」   那一個星期,薩羅年哪也沒去,關在房間對著樂曲來回思索,終於讓他整理出樂曲內在的規律邏輯。隨著花得功夫愈來愈多,他所看出的細節也愈來愈豐富,自信心也愈來愈強。當他把論文寫好並和老師報告時,他確信自己已經完全分析出卡斯提吉歐尼的作曲意圖與寫作手法,作品的大小結構皆被他整理地清楚分明。   「真是非常感謝,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整理出這樣詳盡的分析。」帶著微笑,卡斯提吉歐尼看著眼前的芬蘭學生,「但是,身為這首曲子的作者,我必須誠實告訴你──這其實是我亂

寫的,樂曲根本沒有任何邏輯脈絡可言。」   不用說,薩羅年當下自然覺得被耍了,而且極其憤怒:「早知如此,那個禮拜我大可以出去遊玩,好好享受義大利的陽光呀!」但轉念一想,他明白這是老師給他的震撼教育:「一、再怎麼沒道理的作品,分析者還是可以自己整理出一套道理;二、無論整理出什麼道理,真相可能永遠和自己的分析相異,甚至相反。別以為自己做了苦工,所得到的就會是正確答案。」   以此來看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以及關於顧爾德的種種討論與著作,一樣可以成立。   作為一位具有高知名度、高話題性、甚至高爭議性,又留下數量龐大的錄音、演講、文字、影像的藝術家,顧爾德比二十世紀任何一位樂器演奏

者都能成為討論焦點。關於他的種種論述,數量既超越他喜愛的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也勝過他所討厭的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因此,一如卡斯提吉歐尼那首音符堆滿譜面的樂曲,只要有心整理,無論真相為何,關於顧爾德的一切,我們必能提出一套詮釋脈絡來解釋他的思想、行為以及藝術。光是顧爾德的說話,就有論者分析出其「腔調的子音、尤其是t跟d,會發得非常簡短——事實上這種風格乃是源自於顧爾德彈奏中對協和音所採取的清澈而精準的處理手法。」如果顧爾德的語調能和他的音樂彼此聯結,那麼進一步,論者更推導出他「思慮上的雜音可以透過不斷搜尋正確單字或精美複合句而獲得規範

,而這其實就是他對音樂、對彈奏的想法。」   這樣的解釋是言之成理,還是自作多情?我們不妨再來看另一個例子。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也因故事和時代密切連結,再加上頻繁出現的隱射比喻,讓無數讀者學者投身考證。比方說「永遠的尹雪艷」,故事中那死神化身的女主角,是否真有其人?「尹雪艷」之名又從何而來?「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如果《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是如「雪」千金,那麼「尹」會不會是「隱」的暗喻,「尹雪艷」就是「隱冷豔」?   在演講裡,白先勇給了讓人錯愕的回答:會想到用「尹」,其實是因為字型美麗,特別是尹字最後一筆獨具性格。   有了作者現身說法,「尹雪艷」命名之謎應該

有了解答吧?但「尹」字之發音若不是「隱」,即使字型再美,白先勇是否仍會選擇「尹」呢?即使作者本人未曾如是思考,或主觀上想的是另一回事,誰又知道他潛意識裡不曾如此想過?當卡斯提吉歐尼自以為隨興,在譜紙上亂寫,他又怎能確定,自己的「亂寫」其實不曾暗藏某種連他也無法察覺的內在規律?或許當他「亂寫」十首樂曲,在那些「塗鴉」中就會浮現一致的安排體系——不然,佛洛伊德那部《夢的解析》又如何而來?   這是所有顧爾德論述,其實也是所有討論音樂家、藝術家論述,最令人苦惱,卻也最趣味橫生之處。在音樂範圍中,我們永遠可以相對安全地討論某位音樂家如何詮釋某部作品。甚至,我們也可以整理某位演奏家的詮釋習慣,從相同或相

似的處理方式中歸納其音樂觀點。然而一旦我們走出音樂,走出作品,而試圖歸納一位音樂家的完整思考,對其行為提出全面性的合理化解釋,我們就像當年拿到樂曲的薩羅年,可以用盡心血,卻永遠不能保證結論正確,甚至根本不知道結論是否存在。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哲學家、評論家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寫作《顧爾德:琴鍵上的祕密》時,他絕對意識到自己正像面對樂曲的薩羅年,而這首「樂曲」之錯綜複雜,又超過卡斯提吉歐尼的譜頁何止百倍。真的能夠整理出一個全面的合理化解釋嗎?——或許他曾這樣問自己,甚至——就算真有這樣的解釋,如此解釋出來的顧爾德,還是會是那個讓人迷戀又困惑的顧爾德嗎?   於是,他選擇

讓筆尖在段落中遊戲。二十一個篇章所呈現的,是絢爛豐富的萬花筒。他保留邏輯與悖論,可解與不可解。萬花筒每一轉都是顧爾德,而你絕對不會從中只得到「一個」顧爾德。這也正呼應他在序言中對顧爾德的理解:「他一次又一次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重心去探索生命可以到達什麼程度,尋找著那個被遮蔽、難以捕捉、到最後似乎根本不存在的正當。那個被選取的版本,永遠都只是眾多版本當中的一個。」   而在所有文字遊戲與思考辯證之後,我們仍能從肯威爾的文字中感受到,顧爾德的音樂如何感動了他。那是他寫作本書的動力,照射萬花筒的陽光,也是超越一切哲學討論,顧爾德的終極魅力。 〈不演奏的演奏.複音化的複音〉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

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 事件:多重感覺場景本書譯筆之活潑生動,讓我不由得回頭重新耽讀譯者的另一本顧爾德傳記譯本,凱文.巴札納(Kevin Bazzana)所寫的《驚豔顧爾德:品味鋼琴巨擘的生命與藝術》(Wondrous Strange. 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在巴札納的這本傳 記裏,我再次注意到顧爾德早期的一個演奏場景。這是一場在多倫多的演奏會,曲目是貝多芬C小調鋼琴協奏曲,一位樂友這樣回憶:舞台上的指揮蘇斯金下了暗號,同一時間顧爾德才放開他手中的袖珍小譜、蠻不在乎地加入樂曲。幾乎沒有跟觀眾打招呼,就滑到自己的琴椅上蹺起腿來,全心全意地盯著譜看

(這個譜,想也知道,他早已瞭若指掌)。他對上了蘇斯金起的第一拍,之後是這首協奏曲著名的交響樂開場白,他的手一直指揮個不停,表面上好像是對自己比的,但觀眾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在接近他自己的開場八度音階時,他的頭還是埋在譜本裏面、雙腿還是蹺著,直到鋼琴該切入前的萬分之一秒時,他豁然合上譜子扔向空中,琴譜在鋼琴的低音狂暴聲中同時落地,跟他切入的起拍對個正著。這個時間點是完美的,他的腿還是蹺著,而開場的八度音階無懈可擊。這裡有一場音樂會,這個是事件。聲音的振顫四處漫延,循環的樂章伴隨其泛音傳遍空間。顧爾德的演奏傳遞著多重的感覺。首先,聲音有其音高、強度、音色等等內在特質。但是,這裡除了樂器的聲源,還有顧

爾德手中譜本飛起和落地撞擊地板的聲源,以及他自己後來隨之哼唱的喉音聲源。而無論是樂器、譜本、地板與喉音的聲源,都不只在傳出聲音,它們各自還感應著自己的聲音,並且在感受自己聲音振顫的同時感應著其他的聲音。這些是主動的感知,讓這些聲音在攝受自身時,也攝受著彼此:首先是協奏樂團的訴說,就像一群引吭高歌的小鳥,然後是孤獨的鋼琴傾聽著牠們的訴說,並且回應牠們,鋼琴的聲音好像來自附近的一個小島。這彷彿是暴雨來臨的前一刻。不同的聲源即是感覺的細密微分,這些微分的感覺又以它們的感覺自我填充,形成多重感覺的共振感,相較於客觀譜本所標記的音階音符,各種聲源將本來潛藏的純粹潛能,變現為現實化的狀態,這就成為了顧爾德

音樂演奏的事件性。音樂會的聲源,原本只有協奏樂團編制的各種樂器,以及鋼琴兩個部分,原本,每個聲源只能掌握它自己的感知,但它們還能與另一個聲源提供的感知產生協調,這中間依據的無非是和諧的規則,在和諧中,它們共屬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宇宙。但是,顧爾德的演奏帶來了許多無法協調的感知:譜本、地板與喉音。這些聲音來自另外的世界、另外的宇宙,而且是無法與樂器聲源的宇宙協調的聲源,於是,原本古典的單一世界與宇宙,在這裡產生了無法共存的宇宙之間的相互拮抗,聽眾同時聽到好幾個世界之聲源的相互拮抗與相互表出,樂器、譜本、地板與喉音,它們相互分叉,往外發散,聽眾覺得受到不同世界聲源的干擾,塑造著多重感覺無法共存的多

重世界,使原本單一的宇宙因此保持開放狀態,在不和諧中保持著往多重世界過渡、伸展的發散性,保持著力量的彼此衝突、危機狀態,於是,古典理性的單一世界崩毀,和諧終結,多調性或無調性展開了複音的多重感覺世界。我們在這個四分五裂的多重世界迷宮中,聽見了顧爾德。對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這位哲學家來說,顧爾德所創造的聲音或靜默,溝通或存在感,都引領我們走入無法共存之多重聲源、多重角色、多重平行宇宙的感覺場景。如同多重異質觸覺同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同部位,我們為之暈眩,難以用既有的語彙溝通,而只能體會到它們的事件力量。

由J.S.巴赫<<郭德堡變奏曲>>探討巴洛克時期變奏曲之寫作

為了解決郭德堡變奏曲失眠的問題,作者沈美慧 這樣論述:

摘要變奏曲是音樂史上常見的曲式之一,也是許多作曲家持續發展的創作手法,不論是單一樂器、協奏曲型態、管弦樂團合奏…等,都有相當傑出的作品。J.S.巴赫是集巴洛克時期音樂之大成者,在他的鍵盤作品當中,結構最恢宏,規模最大的變奏曲當屬《郭德堡變奏曲》,此曲也是本論文主要的探討樂曲。本論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為變奏曲概論,旨在敘述變奏曲的定義、變奏曲的類型、及變奏曲的歷史與發展;第二章探討巴洛克時期的變奏曲類型Double的定義及樂曲分析,樂曲以J.S.巴赫的《英國組曲》、韓德爾的《大鍵琴組曲》為例,共分析四首。第三章首先介紹《郭德堡變奏曲》的創作背景,並透過樂曲分析,深入了解巴洛克時期的變奏手法;樂曲

分析則依變奏手法分為五個部分作探討:主題、性格變奏、技巧性變奏、卡農、雜曲。最後在附錄中整理了《郭德堡變奏曲》的分析表,包括:拍號、調性、曲式、聲部、鍵盤數、小節;並歸納了樂曲開頭之節奏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