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少民寫的 敏捷測試:以持續測試促進持續交付 和全國電腦等級考試教材編寫組的 全國電腦等級考試教程:二級公共基礎知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企業接軌也說明:系統,以發現潛藏軟體中bug的過程,以期提. 升軟體品質. --軟體測試必須系統化的規劃、分析與取樣方法,. 對受測項目進行全面的檢測. --軟體測試包含下列兩類方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出版社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莊賢智所指導 商智昊的 動畫式使用者介面影響注意力之研究 (2021),提出軟體測試方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畫、眼動、使用者介面。

而第二篇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王春清所指導 盧宥宇的 自動化測試對於軟體驗證效率提升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軟體測試、人工測試、自動化測試、效益提升的重點而找出了 軟體測試方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測試階段 - IBM則補充:除了用於驅動早期測試計劃之外,Integration Tester 還可用於在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 中,比傳統透過標準測試工具(在UI 層次進行測試)更早轉移測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軟體測試方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敏捷測試:以持續測試促進持續交付

為了解決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作者朱少民 這樣論述:

互聯網產品的快速反覆運算,讓敏捷開發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也加快了敏捷測試在各家企業落地生根的進程。 本書由測試領域老兵聯合10余位測試專家對敏捷測試的實踐經驗匯總、整理而成。本書分為10章和4個附錄。從敏捷開發和敏捷測試基礎、人的因素、敏捷測試基礎設施、分析與計畫、設計與執行、測試右移、收尾與改進、展望等角度入手,幾乎涵蓋實現高效敏捷測試所需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以及測試思維、測試流程、測試基礎設施和一系列的優秀實踐,對提高測試效率進而提升產品交付品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本書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深度結合,輔以思維導圖、延伸閱讀等模組,深入淺出,尤其適合有一定測試實踐經驗的軟體品質

保障和測試人員,想要較為深入瞭解敏捷測試的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朱少民 國內知名測試專家、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軟體綠色聯盟標準評測組組長、《軟體學報》審稿人、QECon大會發起人。 近30年來,一直從事軟體測試、品質管制等工作,先後獲得安徽省、原機械工業部、青島市等多項科技進步獎,出版《全程軟體測試》《軟體測試方法和技術》《軟體品質保證和管理》《軟體專案管理》等10餘部著作。 近5年來,致力於幫助國內近百家企業提升其軟體研發能力水準,並經常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或技術大會上發表演講,擁有個人公眾號“軟體品質報導”,曾任思科(中國)軟體有限公司QA(品質保證)高級總監,及IEEE IC

ST論壇主席、IEEE QRS和DSA、NASAC程式委員等。 李潔 中科創達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測試總監,曾任IBM研發經理,索尼瑞典分公司高級測試經理,諾基亞及Polycom QA總監。擁有20餘年軟體測試技術經驗及管理經驗。在測試專業雜誌發表過多篇文章。 第 1 章  鋪墊:敏捷開發價值觀、原則與實踐/ 1 導讀/ 1 1.1 敏捷開發模式的由來/ 2 1.1.1 新產品開發方式Scrum / 3 1.1.2 羽量級軟體發展方法/ 5 1.1.3 敏捷宣言的誕生/ 6 1.2 敏捷價值觀/ 7 1.3 敏捷開發原則/ 8 1.4 常見的敏捷開發框架/ 9 1.4.1 極

限程式設計/ 9 1.4.2 行為驅動開發/ 13 1.4.3 特性驅動開發/ 15 1.4.4 Scrum 開發框架/ 17 1.5 敏捷與看板、精益的關係/ 20 1.5.1 看板/ 21 1.5.2 精益軟體發展實踐/ 23 1.6 敏捷與DevOps 的關係/ 26 本章小結/ 29 延伸閱讀/ 29 第 2 章 基礎:敏捷測試之道/ 31 導讀/ 31 2.1 什麼是敏捷測試/ 32 2.1.1 從一個真實的案例說起/ 32 2.1.2 敏捷測試的含義/ 35 2.1.3 敏捷測試的其他定義/ 36 2.2 傳統測試與敏捷測試/ 38 2.2.1  鳳凰項目:一個IT 運維的傳奇故

事/ 38 2.2.2 3 步工作法/ 39 2.2.3 鳳凰項目改造前後對比/ 40 2.2.4 傳統測試和敏捷測試的區別/ 41 2.3 敏捷測試的思維方式/ 41 2.3.1 固定性思維與敏捷思維/ 42 2.3.2 成長性思維/ 42 2.3.3 以實例來辨析不同思維的測試工程師/ 43 2.3.4 團隊對品質負責的思維/ 44 2.3.5 上下文驅動的思維與用戶思維/ 45 2.4 敏捷測試流程解析/ 45 2.4.1 Scrum 模式下的測試流程/ 45 2.4.2 敏捷測試的通用流程/ 47 2.4.3 敏捷測試流程閉環與持續測試/ 48 2.4.4  從敏捷專案管理角度來看測試

流程/ 49 2.5 新的敏捷測試四象限/ 50 2.5.1 敏捷測試四象限之歷史/ 50 2.5.2 新的敏捷測試四象限簡介/ 52 本章小結/ 53 延伸閱讀/ 54 第 3 章 人是決定性因素/ 55 導讀/ 55 3.1 敏捷團隊究竟要不要專職的測試人員/ 56 3.1.1 問題的提出及各方的理由/ 56 3.1.2 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是否需要/ 58 3.1.3 存在即合理/ 59 3.2 配備專職敏捷測試人員時的操作/ 60 3.2.1 Etsy 公司的優秀實踐/ 60 3.2.2 敏捷測試人員的責任和具體任務/ 61 3.2.3 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的分工/ 63 3.2.4 測試

敏捷化對團隊意味著什麼/ 64 3.3 沒有專職的測試人員時的操作/ 64 3.3.1 是否借助灰度發佈和一鍵回滾/ 65 3.3.2 消除系統測試不足帶來的影響/ 66 3.3.3 加強敏捷接受度測試和ATDD 的實踐/ 67 3.3.4 應對其他挑戰/ 67 3.4 借助測試負責人角色完成團隊轉型/ 68 3.4.1 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 69 3.4.2 多數團隊不是Google / 70 3.4.3 測試負責人角色的責任和具體實踐/ 71 3.4.4 測試主負責人角色/ 72 3.5  如何創建有強烈品質意識的學習型團隊/ 73 3.5.1 達成品質共識/ 73 3.5.2 營造良好

的品質文化氛圍/ 73 3.5.3 創建學習型團隊/ 74 3.5.4 業務學習與缺陷根因分析/ 76 3.6 如何更好地為測試而學/ 76 3.6.1 系統性思維訓練/ 77 3.6.2 創造性思維訓練/ 79 3.6.3 如何提升測試自動化能力/ 80 3.6.4 如何學習測試建模/ 80 3.6.5 借力提升自己/ 81 3.7 如何與產品、開發等角色協作/ 82 3.7.1 團隊協作的五大障礙/ 82 3.7.2 團隊協作高於一切/ 84 3.7.3 達成對品質及其管理的共識/ 85 3.7.4 溝通的技巧/ 86 本章小結/ 87 延伸閱讀/ 87 第 4 章 構建強大的敏捷測試基

礎設施/ 89 導讀/ 89 4.1 持續集成與持續交付意味著什麼/ 90 4.1.1 敏捷的目標/ 91 4.1.2 持續集成中的測試活動/ 91 4.1.3 持續交付中的測試活動/ 93 4.1.4 持續集成+ 持續測試是關鍵/ 94 4.1.5 持續部署/ 95 4.1.6 持續運維/ 95 4.2 測試如何融入持續集成/ 持續交付環境/ 95 4.2.1 支撐持續集成的測試環境/ 96 4.2.2 支撐持續交付的測試環境/ 96 4.2.3 CI/CD 流水線中的測試過程/ 97 4.3 基於DevOps 的測試基礎設施構成/ 99 4.3.1 DevOps 的測試/ 100 4.3.

2 DevOps 測試基礎設施/ 101 4.3.3 基礎設施即代碼/ 103 4.3.4 對基礎設施進行驗證——Testinfra / 104 4.4 虛擬機器技術與容器技術的應用/ 105 4.4.1 虛擬化技術——虛擬機器技術和容器技術/ 106 4.4.2 Sidecar 模式——容器的設計模式/ 107 4.4.3 虛擬化技術之NUMA 和DPDK / 108 4.4.4 服務虛擬化的利器——Hoverfly / 109 4.4.5 Molecule——虛擬化技術的自動化測試工具/ 111 4.4.6 Kubernetes 與測試環境/ 112 4.5 如何完成自動部署/ 113 4

.5.1 配置即代碼——CI 配置管理工具:Ansible、Chef / 114 4.5.2 微服務的容器化部署/ 116 4.5.3 微服務在CI 環境中的自動化部署/ 117 4.5.4  Docker 容器的集群管理之Kubernetes / 119 4.5.5  基礎架構即代碼的工具——Terraform、CloudFormation / 122 4.5.6  管道即代碼的工具——Concourse、Drone / 123 4.5.7  新一代的部署體驗——Serverless 軟體系統架構/ 125 4.5.8 產品發佈之導流模式/ 125 4.6 如何完成全自動的BVT / 126

4.6.1 BVT 要驗證哪些點/ 126 4.6.2 不穩定的情況——Flaky / 128 4.7 自動的靜態測試和測試報告生成/ 130 4.7.1 代碼分析(靜態測試)/ 130 4.7.2 優秀的靜態測試工具/ 131 4.7.3 靜態測試報告的自動生成/ 131 4.7.4 自動化測試報告的自動生成/ 135 4.8 測試分層策略與金字塔模型/ 139 4.9 搭建敏捷自動化測試框架及其案例分析/ 140 4.9.1 自動化測試框架的構成/ 140 4.9.2 自動化測試框架的分類/ 142 4.9.3 單元測試框架JUnit 5 / 143 4.9.4 API 層的TA 測試框

架Karate / 144 4.9.5 接受度測試框架Ginkgo / 146 本章小結/ 148 延伸閱讀/ 149 第 5 章 測試左移更體現敏捷測試的價值/ 150 導讀/ 150 5.1 沒有ATDD,就沒有用戶故事的可測試性/ 151 5.1.1 可測試性的概念/ 151 5.1.2 需求、設計和代碼等不同層次的可測試性/ 152 5.1.3 用戶故事的可測試性和ATDD / 153 5.1.4 ATDD 與TDD( UTDD)的關係/ 154 5.1.5 如何具體實施ATDD / 156 5.2  產品價值分析:商業畫布、影響地圖與用戶故事地圖/ 156 5.2.1 產品價值是基

礎/ 157 5.2.2 商業畫布/ 158 5.2.3 影響地圖/ 160 5.2.4 用戶故事地圖/ 161 5.3 從Epic 到用戶故事完成需求評審/ 162 5.3.1 通用的評審標準/ 163 5.3.2 Epic 的評審/ 164 5.3.3 用戶故事的評審/ 166 5.4 不可忽視的設計評審/ 169 5.4.1 設計評審的價值和重要性/ 170 5.4.2 如何完成架構評審/ 170 5.4.3 有層次的(元件)評審/ 172 5.4.4 介面定義的評審/ 173 5.4.5 設計的可測試性/ 173 5.5 BDD 及其自動化實踐/ 174 5.5.1 什麼是BDD /

174 5.5.2 BDD 和測試的關係/ 175 5.5.3 現有的BDD 自動化測試框架/ 177 5.5.4 BDD 實例/ 179 5.5.5 BDD 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183 5.6 再進一步,讓產生實體需求落地/ 183 5.6.1 什麼是產生實體需求/ 183 5.6.2 產生實體需求的過程/ 185 5.6.3 RBE 的自動化實現/ 190 5.7 單元測試是否必須TDD / 191 5.7.1 為何TDD 是必需的/ 191 5.7.2 如何做好TDD / 192 5.7.3 UTDD 測試原則/ 193 5.7.4 UTDD 的具體實踐/ 194 本章小結/ 195 延

伸閱讀/ 196 第 6 章 敏捷測試的分析與計畫/ 197 導讀/ 197 6.1 基於上下文驅動思維的測試分析/ 198 6.1.1 上下文驅動測試流派/ 198 6.1.2 品質標準/ 201 6.1.3 專案背景/ 202 6.1.4 產品元素/ 204 6.2 如何培養自己的業務與用戶體驗分析技能/ 205 6.2.1 用戶思維/ 205 6.2.2 場景是測試需求的靈魂/ 206 6.2.3 業務分析/ 207 6.2.4 用戶體驗要素/ 208 6.3 敏捷測試的主要風險在哪裡/ 209 6.3.1 需求不清晰/ 210 6.3.2 需求頻繁變更/ 211 6.3.3 時間太緊

張/ 211 6.3.4 自動化測試的有效性/ 212 6.3.5 測試風險專案檢查表/ 212 6.3.6 風險控制/ 213 6.4 啟發式測試策略與測試策略的制定/ 215 6.4.1 什麼是測試策略/ 215 6.4.2 啟發式測試策略模型/ 216 6.4.3 快速、高效地制定測試策略/ 218 6.5 代碼依賴性分析與精准測試/ 220 6.5.1 精准測試/ 221 6.5.2 如何建立測試用例和代碼的映射關係/ 222 6.5.3 代碼依賴性分析/ 223 6.5.4 代碼的變更分析/ 225 6.5.5 測試用例集如何優化/ 225 6.5.6 優秀實踐/ 226 6.6 敏

捷測試要不要計畫/ 227 6.6.1 測試計畫的價值/ 227 6.6.2 一頁紙的測試計畫/ 228 6.6.3 如何編寫一頁紙的測試計畫/ 229 6.7 探索式測試與基於腳本的測試/ 232 6.7.1 什麼是探索式測試/ 232 6.7.2 探索式測試的應用場景/ 233 6.7.3 基於腳本的測試/ 234 6.7.4  探索式測試與基於腳本的測試的比較/ 235 6.7.5 敏捷擁抱探索式測試/ 236 6.8 SBTM 的由來及使用/ 237 6.8.1 SBTM 的由來/ 237 6.8.2 真正理解會話/ 237 6.8.3 測試計畫分解成多個子目標/ 239 6.8.4 

測試子目標進一步分解為會話/ 240 6.9 一個應用SBTM 的真實案例/ 241 6.9.1 案例背景/ 241 6.9.2 挑戰在哪裡/ 242 6.9.3 測試子目標分解的結果/ 242 6.9.4 幾個典型的會話/ 243 6.9.5 會話表/ 246 6.9.6 口頭彙報/ 247 6.10 敏捷測試分析與計畫的案例/ 248 6.10.1 資訊收集/ 249 6.10.2 測試目標/ 249 6.10.3 通過測試分析得到測試範圍/ 250 6.10.4 根據測試分析進行風險分析和控制/ 251 6.10.5 基於風險的測試策略/ 252 6.10.6 測試計畫/ 253 本章小

結/ 254 延伸閱讀/ 255 第 7 章 敏捷測試的設計與執行/ 256 導讀/ 256 7.1 正確理解DoD 與敏捷中的接受度測試/ 257 7.1.1 什麼是DoD / 257 7.1.2 如何創建DoD / 258 7.1.3 DoD 和敏捷接受度測試的關係/ 260 7.1.4 如何驗證DoD / 261 7.2 如何將用戶故事轉化為測試用例/ 261 7.2.1 轉換為場景/ 262 7.2.2 場景離測試用例還差一步/ 263 7.2.3 使用者故事轉化為測試用例的模型/ 263 7.3 基於場景/ 事件流的測試用例設計/ 265 7.3.1 事件流圖/ 265 7.3.2

 在敏捷測試中的應用/ 266 7.3.3 狀態圖與有限狀態機/ 268 7.4 探索式測試過程與生態/ 270 7.4.1 調查、分析、排序和實驗/ 270 7.4.2 以分析為中心/ 270 7.4.3 自我管理環、學習環/ 271 7.4.4 協作環與測試環/ 272 7.5 探索式測試中的角色扮演與場景挖掘/ 272 7.5.1 批判性思維與探索式測試設計執行/ 272 7.5.2 角色扮演/ 273 7.5.3 場景挖掘/ 274 7.6 探索式測試的具體技巧/ 276 7.6.1 業務路徑測試/ 277 7.6.2 遍歷測試/ 279 7.6.3 極限情況的測試/ 279 7.6.

4 異常情況的測試/ 280 7.7 測試自動化設計模式:一步到位/ 280 7.7.1 基於模型的自動化測試/ 281 7.7.2 狀態圖生成測試用例/ 281 7.7.3 測試資料的自動生成/ 284 7.8 UI 腳本開發與維護的常用技巧/ 287 7.8.1 指令碼語言和測試框架的選擇/ 287 7.8.2 UI 元素定位/ 288 7.8.3 測試代碼的模組化和參數化/ 291 7.8.4 Selenium 集成自動化測試框架/ 293 7.8.5 Page Object 設計模式/ 295 7.8.6 隱式等待/ 296 7.9  質效合一:自動化測試和手工測試的完美融合/ 296

7.9.1 一個關於測試策略的案例/ 296 7.9.2 新功能手工測試,回歸測試自動化/ 297 7.9.3 探索未知的,自動化已知的/ 299 7.9.4 自動化回歸測試怎麼做/ 300 7.10 優先實現面向介面的測試/ 300 7.10.1 介面(API)測試越來越重要/ 301 7.10.2 介面測試示例/ 301 7.10.3 如何獲取介面資訊/ 304 7.10.4 契約測試和微服務的介面測試/ 306 7.10.5 API 持續測試平臺:API Fortress / 308 本章小結/ 308 延伸閱讀/ 309 第 8 章 測試右移:從敏捷到DevOps / 310 導讀

/ 310 8.1 線上性能測試/ 311 8.1.1 全鏈路壓測/ 311 8.1.2 線上性能監控/ 313 8.1.3 流量重播技術/ 314 8.2 A/B 測試/ 316 8.2.1 什麼是A/B 測試/ 316 8.2.2 A/B 測試的設計/ 317 8.2.3 A/B 測試平臺與測試執行/ 319 8.2.4 關於用戶體驗的度量/ 320 8.3 監控告警系統/ 321 8.3.1 日誌分析及Elastic Stack 的使用/ 323 8.3.2 調用鏈分析及SkyWalking 的使用/ 324 8.3.3 指標監控及Prometheus 的使用/ 327 8.3.4 監控

系統解決方案/ 329 8.4 安全性監控/ 330 8.5 混沌工程/ 331 8.5.1 混沌工程的由來/ 332 8.5.2 基於故障注入的測試/ 333 8.5.3 混沌工程平臺與工具/ 334 8.5.4 混沌工程的具體實施/ 336 8.5.5 為系統彈性做好設計/ 337 8.6 智能運維與測試/ 340 8.6.1 從自動化運維到智慧運維/ 340 8.6.2 智能運維的典型場景/ 341 本章小結/ 342 延伸閱讀/ 343 第 9 章 敏捷測試的收尾與改進/ 344 導讀/ 344 9.1 如何分析測試結果和評估測試工作的品質/ 345 9.1.1 如何評估敏捷測試過程

/ 345 9.1.2 敏捷測試過程的度量體系/ 346 9.1.3 測試工作品質的分析/ 348 9.1.4 代碼覆蓋率/ 348 9.1.5 功能覆蓋率/ 349 9.1.6 業務覆蓋率/ 349 9.1.7 基於缺陷分析測試品質/ 350 9.2 如何獲得良好的可追溯性、視覺化/ 350 9.2.1 測試管理系統/ 351 9.2.2 需求與測試用例的映射關係,以及測試用例與缺陷的映射關係/ 352 9.2.3 示例:Jira + Zephyr 實現可追溯性/ 353 9.2.4 測試與品質度量的視覺化/ 355 9.2.5 品質雷達圖/ 357 9.3 敏捷測試優秀實踐/ 357 9.

3.1 微軟的優秀實踐/ 358 9.3.2 谷歌的優秀實踐/ 359 9.3.3 亞馬遜的優秀實踐/ 360 9.3.4 ThoughtWorks 的優秀實踐/ 361 9.3.5 騰訊的優秀實踐/ 364 9.3.6 阿裡巴巴的優秀實踐/ 365 9.4 敏捷過程的反思與持續改進/ 366 9.4.1 敏捷過程的反思/ 367 9.4.2 敏捷測試過程的改進分析/ 368 9.4.3 資料驅動改進/ 369 9.4.4 PDCA 迴圈/ 369 9.4.5 根因分析/ 371 本章小結/ 372 延伸閱讀/ 372 第 10 章 敏捷測試的展望/ 374 導讀/ 374 10.1 大資料

的測試/ 375 10.1.1 大數據的特性與挑戰/ 376 10.1.2 大資料的測試方法/ 378 10.1.3 大資料的測試實踐/ 380 10.1.4 大資料的測試工具/ 381 10.2 人工智慧系統的測試/ 382 10.2.1 人工智慧系統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解釋性/ 383 10.2.2 人工智慧系統的白盒測試/ 384 10.2.3 人工智慧系統的演算法驗證/ 386 10.2.4 示例:針對智慧語音的設計與執行/ 388 10.3 人工智慧助力敏捷測試/ 392 10.3.1 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UI測試/ 392 10.3.2 基於人工智慧的、全自動化的API 測試/ 397

10.3.3 人工智慧助力代碼深度分析/ 399 10.3.4 人工智慧驅動測試/ 401 10.3.5 人工智慧測試工具/ 403 10.4 敏捷測試工具的未來/ 406 10.4.1 敏捷測試工具的發展趨勢/ 406 10.4.2 MBT 的前景如何/ 408 10.4.3 無代碼化的測試自動化/ 409 10.5 徹底實現持續測試/ 413 10.5.1 重新理解持續測試/ 414 10.5.2 持續測試的實現框架/ 415 10.5.3 持續測試成熟度模型/ 424 10.5.4 徹底的持續測試/ 425 本章小結/ 426 延伸閱讀/ 427 附錄A 基於Kubernetes 和D

ocker搭建Jenkins 可伸縮持續集成系統/ 428 導讀/ 428 A.1 工作流程圖/ 429 A.2 系統組態/ 429 A.3 安裝Kubernetes 集群/ 430 A.3.1 安裝前的準備/ 430 A.3.2 安裝配置/ 430 A.4 Harbor 的安裝部署/ 434 A.4.1 下載Harbor 離線安裝包/ 434 A.4.2 安裝Docker / 435 A.4.3 安裝Docker Compose / 435 A.4.4 Harbor 的安裝與配置/ 435 A.4.5 用戶端訪問Harbor 倉庫/ 436 A.5  採用Jenkins Pipeline 實

現自動構建並部署至k8s / 438 A.5.1 部署Jenkins / 438 A.5.2 新建Spring Boot Java工程/440 A.5.3 配置Jenkins Pipeline任務/ 444 A.5.4 測試Pipeline 任務/ 446 A.5.5 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449 附錄B 敏捷實踐發展史/ 451 附錄C 後敏捷時代暨DevOps發展史/ 461 附錄D 中國敏捷測試大事記/ 463 參考文獻/ 465

軟體測試方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很多年前就買了舊版的亞當理論(紫色綠色封面那一版),
很快的看完就把它放到書架上生灰塵....
以為這是一本廢話一堆卻沒給我實際做法的書....

我錯了。

好多年後,我終於下定決心,
跟著書本後半段的方法練練看。
『二次映像圖真的這麼好用?』我帶著滿心的懷疑....
他說要我們拿透明膠片貼在走勢圖上跟著描,
描完之後把膠片重疊到最新的行情上,
然後左右翻、上下翻並且對起來。

為了驗證,我還真的跑去書局買了一大疊的透明投影片,
回家把它剪成一小塊一小塊,
貼在電腦螢幕上,開始翻翻翻。
就這樣練了大概有半年...

一開始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根本不相信!),
但隨著練習次數越來越多,
我從充滿質疑的『真的嗎?』
變成睜大眼睛的『太扯了!』
#翻出來的走勢真的到了!
(我媽每天都問我為什麼跪在螢幕前面....)

「亞當教我們用減法來交易,懂愈少交易愈好!
本書後1/3的「二次映像圖」(翻亞當)
拿來預估目標價以及交易計劃超好用喔!
#翻1000次亞當,#你只會跪它1000次!」
(這也是我寫給出版社的推薦序)
9/30晚上來聊聊翻亞當有多簡單,多好用!
哪些情形不該翻?
哪些情形翻出去但卻爛掉?
這些都是我們要密切關注的跡象喔!



更多免費交易教學影片: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mtKevinYu
老余的金融筆記: https://www.facebook.com/KevinyuFutures/


線上交易培訓班請洽小編:
喵子 LINE: @trade688 (@也要喔~)
https://line.me/R/ti/p/%40rrd5566r


老余全部交易法都在這,幫你有系統地整理好了啦:
簡單又有效的裸 K 交易法(老余完整進出 SOP 與實單範例)
https://ps.yottau.net/L7B54


另外,有同學問到模擬軟體,
這是我們找到在國外的軟體,
可以透過email無限重複註冊,來練習。 一切免費。
申請tradovate帳號來免費練習。
『注意!這個平台本身因為在國外,
資金安全性我無法確定,沒有要大家去開戶喔!』
我們單純用這個來免費練習。
一個email可以玩2週,結束後,
再換個email就可以再來一次。

為什麼用這個?
因為他的介面,是我目前用過最人性化,最簡單的了....
(這不是業配,別去開戶啊!)

www.tradovate.com
教學影片:https://youtu.be/RZP8GJXU_uM

另外,如果你已經免費一段時間,結果不錯,有技術了,
但沒有資金,
也可以付費參加TopStep這個美國公司的交易員考核,
考過了,就會給你一個帳號,
本金他們出,風險他們承擔,利潤你卻可以跟著分。
詳細說明看底下:
(也可以利用考核機制,測試自己的交易是否OK)

如何通關TopStep成為Funded Trader?
https://youtu.be/trDAywIiXSQ

TS通關後的事情(Pro 與 Funded Account)
https://youtu.be/_uAhTBVV5eM

如何使用重播功能來練習
https://youtu.be/rcxJSkFYgbs

要考試的同學,
這邊有可以折價20%的連結:
http://bit.ly/2x0XZho
(正常商品,當沖,不可留倉)

http://bit.ly/3abcJbS
(微型商品,可留倉),似乎沒有折價

動畫式使用者介面影響注意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作者商智昊 這樣論述:

隨著行動與數位網路科技的演進,人機互動的方式也逐漸多元,對於使用者APP介面設計之互動與應用越來越考究。微互動為近年來改善互動的方式,尤其以動畫的回饋方式最為常見,利用動畫的效果,讓使用者操作流暢及能更容易理解、減少心理認知負荷。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將迪士尼的動畫法則與使用者介面結合,提高app的介面設計水平,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打造更好的用戶體驗。所以本研究將迪士尼的動畫法則實際應用在單純的介面和實際的介面上,應用眼動追蹤方式來記錄使用者之視線與觀看行為。次要動作和預備動作可以使得使用者的注意力被帶有此動態效果的元件所吸引,並透過這個元件被引導進入下一步,整體提高了app的易用性和流暢性。而誇

張效果可以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提高介面的效果,同時給予使用者充足的時間反應介面的下一步。而跟隨動作的效果可以使得主元素的部分結構運動,進一步加強了動態感。透過這些可以得知,把迪士尼動畫法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上,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介面的設計水平,更受使用者喜愛。

全國電腦等級考試教程:二級公共基礎知識

為了解決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作者全國電腦等級考試教材編寫組 這樣論述: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程 二級公共基礎知識》嚴格按照考試中心發佈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進行編寫,旨在説明考生(尤其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初學者)學習相關內容,順利通過考試。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程 二級公共基礎知識》共4章,主要內容包括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程式設計基礎、軟體工程基礎以及資料庫設計基礎,所提供的例題、習題均源自新版無紙化考試題庫。 此外,對於教程的重難點,考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入“微課堂”,觀看老師講解該知識點的微視頻,使學習、練習、聽課有機結合,複習時間更靈活,效率更高。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程 二級公共基礎知識》可作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培訓用

書和自學用書,也可作為學習二級公共基礎知識的參考書。 第1章 資料結構與演算法(1) 1.1 演算法(3) 1.1.1 什麼是演算法(3) 1.1.2 演算法複雜度(5) 真題演練(6) 1.2 資料結構的基本概念(7) 1.2.1 什麼是資料結構(7) 1.2.2 資料結構的圖形表示(9) 1.2.3 線性結構與非線性結構(10) 真題演練(10) 1.3 線性表及其順序存儲結構(10) 1.3.1 線性表的基本概念(11) 1.3.2 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12) 1.3.3 線性表的插入運算(12) 1.3.4 線性表的刪除運算(13) 真題演練(14) 1.4 棧和

佇列(15) 1.4.1 棧及其基本運算(15) 1.4.2 佇列及其基本運算(16) 真題演練(18) 1.5 線性鏈表(18) 1.5.1 線性鏈表的基本概念(19) 1.5.2 線性鏈表的基本運算(20) 1.5.3 迴圈鏈表及其基本運算(22) 真題演練(22) 1.6 樹與二叉樹(23) 1.6.1 樹的基本概念(23) 1.6.2 二叉樹及其基本性質(24) 1.6.3 二叉樹的存儲結構(26) 1.6.4 二叉樹的遍歷(27) 真題演練(28) 1.7 查找技術(29) 1.7.1 順序查找(29) 1.7.2 二分法查找(29) 真題演練(30) 1.8 排序技術(30) 1.

8.1 交換類排序法(30) 1.8.2 插入類排序法(32) 1.8.3 選擇類排序法(34) 真題演練(35) 課後總複習(36) 第2章 程式設計基礎(40) 2.1 程式設計方法與風格(42) 真題演練(43) 2.2 結構化程式設計(43) 2.2.1 結構化程式設計方法的重要原則(44) 2.2.2 結構化程式的基本結構與特點(44) 2.2.3 結構化程式設計的注意事項(46) 真題演練(46) 2.3 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46) 2.3.1 物件導向方法的基本概念(46) 2.3.2 物件導向方法的優點(49) 真題演練(49) 課後總複習(50) 第3章 軟體工程基礎(5

1) 3.1 軟體工程基本概念(53) 3.1.1 軟體的定義及軟體的特點(53) 3.1.2 軟體危機(54) 3.1.3 軟體工程(54) 3.1.4 軟體工程過程(55) 3.1.5 軟體生命週期(56) 3.1.6 軟體發展工具與開發環境(57) 真題演練(57) 3.2 結構化分析方法(57) 3.2.1 需求分析(58) 3.2.2 需求分析方法(58) 3.2.3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常用工具(59) 3.2.4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60) 真題演練(60) 3.3 結構化設計方法(61) 3.3.1 軟體設計概述(61) 3.3.2 概要設計(63) 3.3.3 詳細設計(65)

真題演練(67) 3.4 軟體測試(67) 3.4.1 軟體測試的目的和準則(67) 3.4.2 軟體測試方法(68) 3.4.3 白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68) 3.4.4 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70) 3.4.5 軟體測試的實施(71) 真題演練(72) 3.5 程式的調試(73) 3.5.1 程式調試的基本概念(73) 3.5.2 軟體調試方法(73) 真題演練(74) 課後總複習(75) 第4章 資料庫設計基礎(78) 4.1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概念(80) 4.1.1 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與資料庫系統(80) 4.1.2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82) 4.1.3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特點

(83) 4.1.4 資料庫系統體系結構(84) 真題演練(85) 4.2 資料模型(85) 4.2.1 資料模型的基本概念(86) 4.2.2 E-R模型(86) 4.2.3 層次模型(89) 4.2.4 網狀模型(89) 4.2.5 關係模型(90) 真題演練(91) 4.3 關聯代數(92) 4.3.1 關聯代數的基本運算(92) 4.3.2 關聯代數的擴充運算(93) 4.3.3 關聯代數的應用實例(94) 真題演練(95) 4.4 資料庫設計與管理(96) 4.4.1 資料庫設計概述(96) 4.4.2 需求分析(96) 4.4.3 概念設計(97) 4.4.4 邏輯設計(98) 4

.4.5 物理設計(99) 4.4.6 資料庫管理(100) 真題演練(100) 課後總複習(100) 附錄(103) 附錄A 全國電腦等級考試二級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103) 附錄B 課後總複習參考答案(104)

自動化測試對於軟體驗證效率提升之研究

為了解決軟體測試方法的問題,作者盧宥宇 這樣論述:

相較於現代的軟體測試方法,傳統的軟體測試主要依賴人工進行測試。在測試過程中,不僅耗費較多的時間,更浪費許多人力,加上測試所花費的時間未必能準確地找到軟體中所有的臭蟲,所以在測試軟體產品期間往往是相當花費成本的。近年來,由於自動化測試的興起,許多軟體公司逐漸導入自動化測試,取代部分傳統的人工測試,以利提高工作效率。自動化測試的優點是可以取代人工,執行功能測試、單元測試、流程測試等等。本研究將進行傳統的人工測試與自動化測試進行效益比較,透過某軟體公司網站產品進行實驗,再從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測試使用黑箱測試、流程測試,撰寫測試案例,藉由測試案例透過人工進行操作測試;自動化測試相同使用黑箱

測試、流程測試手法,藉由程式撰寫與錄製產生自動化測試案例,透過自動化測試軟體進行測試。最後透過人工測試與自動化測試產生實驗結果並且將比較兩者測試時間上的差異及兩者測試影響之效益。本研究可做為即將導入自動化測試的軟體公司或尚在評估是否需導入自動化測試的業者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