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尿素製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車用尿素製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根英幸寫的 汽車最新高科技(全彩修訂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吳浴沂所指導 周建華的 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實務應用 (2019),提出車用尿素製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SCR、粒狀污染物、氮氧化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所 黃秀英所指導 陳嘉偉的 熱力氨水吸收型車用空調系統 (2011),提出因為有 氨水吸收式、車用空調、氨水冷媒、廢熱再循環、熱交換器、車輛廢熱、能源直效化、熱效率還原的重點而找出了 車用尿素製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車用尿素製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汽車最新高科技(全彩修訂版)

為了解決車用尿素製造的問題,作者高根英幸 這樣論述:

  油電混合車原來分成串連和並連式?   車廠為了降低車禍發生率,減低車禍傷害,研發各種高科技?   汽車內部的高科技結晶,在此全彩呈現!   在美麗的烤漆底下,有著車廠努力研發的高科技心血,讓人坐得更舒適,駛得更快速安全且環保:引擎運作、燃料原理、煞車防鎖死裝置、藏在內部各處的安全氣囊……   那些無法一眼看到的高科技心血,如今用一張張原廠授權彩色圖解,搭配清晰解說,讓你一探究竟各大汽車廠與零件商研發出來的各種汽車高科技:   ◎ 環保的高科技   ◎ 防範事故的高科技   ◎ 減輕傷害的高科技   ◎ 驅動系統與周邊的高科技   ◎ 車體的高科技   ◎ 舒適導向

的高科技   ◎ 高級車的高科技   本書特色   1、一覽汽車科技新發展!   為什麼加油站有車用尿素?為什麼製造汽車需要晶片?汽車如何兼顧強大的馬力與省油?一本書帶你一網打盡當今重要汽車科技!   2、全彩圖解一目了然!   各車廠與汽車零件商提供原廠設計圖與拍攝相片,呈現汽車科技實際運作的樣貌,讓知識不再只是文字,複雜概念一目了然。

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實務應用

為了解決車用尿素製造的問題,作者周建華 這樣論述:

世界日趨嚴苛的環保法規是車輛引擎開發艱難的挑戰,柴油引擎自2005年EURO Ⅳ環保法規施行以來,除採用高壓共軌燃油直噴技術提供精確的供油量,來降低引擎的噪音與排放污染外,尾氣排放控制有採用EGR廢氣再循環系統(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多數大排量柴油引擎採用「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為主要排放處理系統。柴油引擎最為詬病的污染為粒狀污染物(PM)與氮氧化物(NOx)。其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佔所有車輛污染源76﹪,世界各柴油引擎製造廠無不積極

投入改善技術。臺灣大眾公路運輸以柴油車輛為主,藉由實務工作所常見故障與造成影響提出說明,由實務應用上可得知SCR系統在研究車型的車輛保固期間故障比例約佔整體報修的5.6%,而報修率最高為DTC 2213~2214,佔整體SCR系統報修36.82%。因應EURO Ⅴ~Ⅵ系統變化,新增氨(NH3)及粒狀污染物數量(PN)之管制,使系統佈局改變,車輛價格增加。另參考歐盟管制規定,如OBD使用效能(In-Use Performance,IUPR)、使用車輛管制(In-service conformity,ISC)及實車道路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

ms)等制度,以減少實際車輛污染排放。自各種故障原因可分析,正確的車輛設計與架裝方式可提高系統操作穩定度,後期車輛的養護與操作是延長SCR系統壽期的唯一方式,未來對車輛排放規範與管制將會日趨嚴格,但降低車輛的排放污染與提升國民健康比車輛成本的增加來的重要。

熱力氨水吸收型車用空調系統

為了解決車用尿素製造的問題,作者陳嘉偉 這樣論述:

本研究-熱力氨水吸收式車用空調系統就是利用廢熱再循環製冷,取代壓縮機,除了節省燃油消耗外,氨水冷媒也較環保,比起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更可以保護地球。 本系統的關鍵在於除去壓縮機,以熱交換器為主體的空調機,直接被車輛自身排出之廢氣加熱,使冷媒的氣態氨與液態水做分離,氨水溶液在系統內受熱產生氣、液相交互變化製冷並重復循環。這種「能源直效化」的新概念,有別於傳統蒸氣壓縮機需要引擎傳動而製冷,可直接節省燃油消耗,間接等同地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預估可減少耗用引擎輸出馬力達10%。本系統捨棄CFCS、HCFC合成冷媒而使用R717、R718自然冷媒,故無破壞臭氧層之虞。即使冷媒外洩,氨可

在自然環境中轉成尿素,是最自然的農用肥料。 本文實驗經由實車廢氣驅動熱力氨水吸收式車用空調機成功驗證,以「熱效率還原」的概念製冷。最後的結果在室溫35℃,蒸發器測得12±2℃。C.O.P.理論最大值為3.92。若未來實驗設備的精度可以提高,則可製造出製冷能力與傳統空調同水準甚至過水準的「熱力氨水吸收型車用空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