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海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諾曼第海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tephenE.Ambrose寫的 D-DAY:諾曼第的巔峰時刻 和(美)科尼利厄斯·瑞恩的 二戰史詩三部曲(共三冊)(修訂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帶你回到75年前諾曼第登陸那一天 - 地球圖輯隊也說明: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正式揭開序幕,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沿著諾曼第海岸一字排開,盟軍開始在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上搶灘。與此同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中信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歷史研究所 周惠民所指導 蘇逸平的 隆美爾與諾曼地戰役 (2000),提出諾曼第海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隆美爾、諾曼地、諾曼第、戰役、希特勒、大西洋長城。

最後網站二戰「最長的一日」 一天奠勝局 - 文匯報則補充:民眾遙望諾曼第作戰的海灘。 法新社. 二戰盟軍在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第作戰,這天後來被稱作「D-Day」,也是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口中的「最長的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諾曼第海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D-DAY:諾曼第的巔峰時刻

為了解決諾曼第海灘的問題,作者StephenE.Ambrose 這樣論述:

  好萊塢劇本的源頭,重啟非虛構戰爭寫作的濫觴   諾曼第登陸戰必讀之經典   連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都讚嘆不已   引領讀者重返諾曼第現場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芝加哥論壇報》、《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一致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影響人類發展史的關鍵戰役   在人類戰爭史上,沒有任何一場軍事行動的前24小時會像1944年6月6日這一天那樣關鍵。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關鍵的年份,納粹德國的軍隊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北非、地中海、義大利、蘇聯、大西洋……如今,戰火已經來到希特勒佔領的法國,雙方兵力集結在英倫海峽的兩岸,當年從敦克爾克倉皇竄逃的英法聯

軍,與美國大兵組成了同盟國軍隊,正對希特勒引以為傲的「大西洋長城」虎視眈眈,戰火一觸即發。   這將會是影響世界格局的一戰,也是影響人類發展史的關鍵一戰。諾曼第,一個不再令世人感到陌生的地名,正悄悄登上世界史舞台而不自知。   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搶灘畫面重現   昏暗的早晨,波濤洶湧的英倫海峽,士兵在翻滾的海浪中搭載登陸艇搶灘。緊張、不安、困惑的眼神,在艙門打開的那一瞬間,迎接他們的是死神,抑或是幸運之神?無論如何,戰爭的真實將烙印在他們的腦海,直至他們老去離世為止。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搶灘畫面重現的歷史情景,就是根據安布羅斯的描述而重演的。他的作品更廣泛地關注戰爭中的個人和人性,喚起人

們記憶中那些遺留在奧馬哈灘頭的恐懼、痛苦、勇氣,以及人性的軟弱和光輝。   「我感覺非常難以抑制,總去想那些為了自由民主而獻出的生命,僅僅在這個海灘上,僅僅在那一天,就付出了傷亡兩千人的慘痛代價。然而為了世界能夠獲得自由,他們勇敢面對,這充分顯示出為了不被奴役的自由戰士寧願承擔的一切。」   十字軍騎士的熱情vs.職業軍人的職責   關於這場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戰役,德軍將領隆美爾與盟軍統帥艾森豪之間有著最根本差異。艾森豪是真心誠意地相信他為之奮鬥的目標。在他看來,這場反攻是一場十字軍式的遠征行動。但在隆美爾看來,首先他的對手,是他從不憎恨而確實欽佩的敵人。他走向這場戰役,是基於職業

軍人的職責,而不是十字軍騎士的熱情所驅使。即使如此,他們兩人卻同時有一個相同的看法,隆美爾預言這將會是「決定性的24小時」,艾森豪則稱這是「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天」。兩人所言最後被驗證是對的。   歷史從一開始就不見得是那麼的順遂。向來優柔寡斷,但又有決定性決策權的邱吉爾,三番四次地阻撓艾森豪的反攻戰略。他對艾森豪說:「當我想到諾曼第海灘擠滿美國和英國年輕精英,當我腦海裡浮現出被他們鮮血染紅的潮水在翻騰的場景,我就有顧慮……我就有所顧慮。」   雖然反覆無常,最後邱吉爾還是認可了這項行動,邱吉爾抓住艾森豪的手臂說:「我對這項決策的態度現在非常堅定。」雖然他加入這個團隊已稍稍嫌晚,但最終還是認可

艾森豪的想法。而對於艾森豪來說,他一直是充滿著信心。作者安布羅斯總是在這些時刻安插一些戲劇性的發展,縱使人們已經知道故事的發展結果,卻還是為之感到緊張與猜測。   超過1400份個人經歷的口述歷史   本書絕大部分內容取材於紐奧良大學艾森豪中心,從參與D Day諾曼第登陸行動的軍人那裡搜集到的口述及文字歷史。該中心有超過1400份個人經歷的口述歷史紀錄,這是目前對單一戰役最詳盡,以第一人稱記錄親歷戰鬥的紀錄。   有士兵回憶道:「從 D Day起,我經歷了許多不幸的事情,但是在我看來,D Day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為止。我會把它帶到天堂,它是我經歷過的最漫長、最悲慘、最

恐怖的一天。然而,給我一百萬美元,我也不會跟你交換我的這些經歷;不過,即使是真的給我一百萬美元,我也肯定不願意再次經歷它。」   為自由而戰、為民主而戰   正是這些戰士,這些出生在1920年代虛假的繁榮時期,並在30年代大蕭條的嚴酷現實中長大的年輕人,成為了這本書的主角。如果希特勒看到同盟國士兵在D Day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他或許會三思而行。當年這些踏上法國諾曼第灘頭的年輕人,與十字軍不同的是,他們不為征服任何領土,不為任何政治野心,只為確保希特勒無法破壞世界上的自由而戰、為民主而戰。   為民主而戰的人,能夠對危機作出迅速的決策與行動;為極權主義而戰的人,做不到這一點。西方民

主國家藉此戳穿了納粹宣稱的謊言:「民主國家天生就沒有效率,獨裁國家天生就有效率」,可事實並非如此。   政治上的錯誤是德軍最大的錯誤   同時,我們還要從戰略的角度來做更多的探討。安布羅斯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對讀者習以為常的歷史觀點提出了一些關鍵性意義的見解,特別是對雙方將領和士兵素質方面所做的重新評量。戰爭就是比誰犯的錯誤更少,盟軍犯的錯誤與德軍相比,顯得微不足道。顯然失敗者的錯誤是影響深遠的。德軍在戰術上和戰略上的錯誤都非常嚴重,但是他們最大的錯誤卻是政治上的錯誤。德軍企圖防禦每一個地方,結果卻無法防禦每一個地方。他們的指揮架構非但沒有效果,反而在礙事。德軍將領爭論不休的防守戰略,結果使

得他們無法有效地利用原本就不足夠的資源。   回憶起75年前那些使人類為之戰鬥和犧牲的崇高目標,以及那些為維護我們的生活方式而進行了殊死奮戰的人們,本書的出版就是向他們致上至高敬意的表現。 各界好評   我發現安布羅斯的著作,是少數會提及普通士兵名字的作品。那是很棒的冒險故事,也非常的人性化,因為書中的那些都是真人真事,所以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為這些故事感到著迷。——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作者對這場戰爭提供了一個全面性觀點,並強而有力地為名不經傳的小兵的非凡表現提出證據。安布羅斯從傘兵,水兵,步兵和平民身上收集到的許多小故事,使得D Day當天的緊張感,困惑和恐懼再次跳

躍於紙面上。——《亞馬遜評論》(Amazon.com Review)   全書充滿了戲劇性張力和歷史資訊,永遠不會對戰鬥所帶來的恐懼失焦,被許多歷史學家公認為是紀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這個日子的最佳作品。——《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D Day》關注了戰爭中的人和人性,並喚起了我們記憶中那些遺留在奧馬哈灘頭的恐懼、痛苦、勇氣……以及人性的軟弱和光芒。——《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對二戰最具決定性一天的輝煌、感人和權威性的書寫。安布羅斯對這場戰爭過去的主張提出了特殊意義的看法,尤其是對雙

方將領和士兵素質的重新評量。——《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通過參戰雙方老兵的口述,安布羅斯重現了這一場改變二戰戰略態勢的重大戰役。——《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歷史學家和讀者,都應該深深感謝安布羅斯全景式地重現了這一偉大時刻,這本書將成為紀念諾曼第戰役的永恆經典。——《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在有關諾曼地登陸的著作中)最可靠的……他所用的歷史資料是最令人信服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雖然它看起來像一本小說,但是數以千計的目擊者為本書帶來了真相。安布

羅斯帶領我們重走一遍複雜的反攻過程,讓我們了解幕後的政治鬥爭。——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關於諾曼第登陸,他們這樣說……   有史以來最艱難,最複雜的作戰行動——邱吉爾   破壞的敵人登陸,是整個戰爭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也是最終結果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希特勒   戰爭史上,不曾構想有如此之廣,規模是如此宏偉,以及執行是如此優秀的行動,可以與其媲美。——史達林   祝好運! 我們一起在這偉大而崇高的時刻,懇求全能上帝的賜福。——艾森豪   在這裡,我要告訴你開闢第二戰場是怎麼一回事。如此,人們才可以知曉且珍惜,同時永遠謙卑地感謝那些為你而戰的亡魂和英雄——恩尼‧派

爾(美國籍著名戰地記者)   這一天紀錄的不是戰史,而是人的故事。這天是D Day,從這天展開了一場會戰,這一戰使得希特勒統治世界的瘋狂賭博終告壽終正寢。——考李留斯雷恩  

諾曼第海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最長的一日:諾曼第登陸的英勇故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查理
  
內容簡介: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能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D日」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是一個普通士兵面對殘酷戰火
蛻變成勇士的故事
這是從此被人記得的「最長的一日」
同時也是決定世界命運的一日
    
  納粹德國的鐵蹄已經踏遍整個歐洲長達三年之久,「大西洋長城」從荷蘭起至西班牙邊界全長2700公里,把納粹的統治和自由的歐洲與西方相隔開來。艾森豪帶領12國盟軍的16萬名士兵、1萬架飛機、5千艘海軍艦艇,已經在英倫三島蓄勢待發了很久。該是時候反攻回去了。1944年的6月,這支巨大的武力——自由世界的青年,以及自由世界的資源——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去登陸法國諾曼第,準備好突破希特勒用拒馬、地雷、碉堡、火砲陣地精心打造的堅固防線。
    
  諾曼第登陸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也是二戰重大轉捩點的關鍵時刻。《最長的一日》故事精彩、情節扣人心弦。從前線單兵的刻骨回憶:傘兵的驚險夜降、部隊的冒死登岸;到將領的領導統御:艾森豪的緊張到從容、隆美爾的輕鬆到緊繃,完整刻劃一場戰役不同面向的場面與環節。宛如小說情節的紀事文學,敘述個人在面對恐懼、無助的情境,如何克服、堅持,最後換得勝利與榮譽的故事。
    
  諾曼第登陸開啟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重要一役,「大君主作戰」讓諾曼第這個日後成為歷史知名的海岸留下了勇者的足跡。海灘上、空降場、天空中,到處都有驚險的故事上演。這些不為征服任何土地,不為任何野心而戰的年輕自由戰士,今日有者長眠於俯視灘頭的墓地,有者帶著感恩的心慢慢凋零。本書留下了他們不朽的歷史,75年過去了,當年的人事物依然存活於文字之間。
    
  作者考李留斯雷恩經過兩年時間,在《讀者文摘》的協助之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徵集1150人的書面考證,親自訪問超過172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團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關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使得本書至今依然是諾曼第登陸最經典、無人能超越的暢銷著作。
  
作者簡介: 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始終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隆美爾與諾曼地戰役

為了解決諾曼第海灘的問題,作者蘇逸平 這樣論述: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1932年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所領導的國社黨(NSDAP.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或簡稱「納粹」(Nazi))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並於1933年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 1847-1934)總統宣布希特勒籌組內閣後,德國自此已走向集權主義的道路。在興登堡總統於1934年逝世後,希特勒除了成為國家的最高元首外,實際上也是德軍的最高統帥。自此之後,希特勒開始積極的重整德國軍備

,除了於1935年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外,也恢復了昔日參謀本部等組織。在他的領導下,德國逐漸走出戰敗國的陰影,也穩定了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以來社會秩序動盪、經濟紊亂的情形,此時一般的德國人民相信,希特勒的出現是德國救星,他將如同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一樣,再次將德國帶往強盛的道路。 在軍事上做好準備,和國內局勢支持的情況下,希特勒於1938年3月進軍奧地利,使得長久以來德、奧合併的理想得以實現,而除了用武力威脅來達成目標外,希特勒也懂得運用外交手段來達成目標。當時國際上充斥著一片姑息主義,希特勒便是此一機會,不

費一兵一卒便將捷克的蘇臺德區(Sudeten land)納入德國的統治之下。當然,希特勒並不以此舉為滿足,為完全獲得捷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不顧慕尼黑協議(Munich Agreement)的決定,將剩餘的捷克領土予以佔領;甚至在1939年8月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希特勒便開始進軍波蘭,而英、法兩國基於協議的理由自此也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卻僅僅以四周的時間便將波蘭佔領了,打了一場快速而有限度的戰爭,爾後還被時代雜誌(Time)在1939年9月的報導中,將此戰役形容為一場「閃電戰」。 事實上,希特勒最初仍是想透過外交上的方式來獲得波蘭境內以往東普魯士的領土,為進攻波蘭而和英

、法等國同時開戰,這是他所不願意見到的,畢竟當時德國尚未做好全面性軍事戰爭的準備,而在軍力方面也遠不及英、法兩國。然當他確定和英、法間的戰爭不可避免時,採取速戰速決的作戰方式是最符合德國本身國力情況的,再加上由於先前在波蘭戰場和西班牙戰場上的所得實戰經驗,使得德軍對於快速奇襲的作戰模式得到了更進一步驗證。爾後德軍以六週的時間迅速在法國戰場上獲得勝利,並在1943年前的北非戰場和蘇聯戰場上如入無人之境,可以說都是將閃電戰的作戰模式發揮到極限。 由於在戰爭初期德國軍事上的不斷勝利,一方面使得希特勒愈加相信自己是一個軍事領導天才,另一方面也愈加強化了其在國內的統治權力和地位。到了

後來可以說軍令一元全掌控在他的手裡,各種作戰方針的執行也要等到希特勒批准後才得以執行。然而這種情況在1943年德軍在北非戰場和東歐戰場上的挫敗後,是否已有所改觀呢?而傳統上反對希特勒的勢力又是如何反應呢?又德軍為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曾多次評估其登陸的可能地點,然最後卻做了錯誤的決斷,此是因為盟軍的欺敵作戰計畫成功呢?還是希特勒本身的想法抑或有其他因素影響而造成誤判呢?再者,德國為防範盟軍從大西洋沿岸進行登陸作戰,曾以防禦體系建構了「大西洋長城」,並至1942年已開始宣揚它的功效,然而此終究未能抵擋住盟軍的攻擊,到底是「大西洋長城」的防禦上出現了問題?還是盟軍的實力太強,德軍無法抵抗呢?如果不

是德軍防禦上出了問題,那麼是否有其他因素使盟軍順利突破了德國引以為傲的防線呢?而如果是因為防禦因素的話,是否是德軍本身在防禦配置上出了問題,抑或是有其他因素造成此一況的發生?這些相關於諾曼地戰役的問題,都是引發筆者撰寫本論文的動機,畢竟諾曼地戰役德軍挫敗的同時,也可說是希特勒政權覆滅的前奏。 研究主題與範圍: 關於諾曼地戰役的探討,就不得不談到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隆美爾」(Erwin Rommel, 1891-1944)。他在當時被希特勒受命於擔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負責大西洋沿岸的防務工作,除了由於他過往的功績外,更是由於他在德軍和盟軍中的聲名;而由希特

勒任命他為西戰場的負責人來看,隆美爾更是深受希特勒所倚重。因此,在討論諾曼地戰役的成敗得失時,筆者計畫從隆美爾來看起,探討其在負責德軍西戰場上的第一線防務,是否有其缺失之處?若有,此又是何種因素所造成?而大西洋沿岸的防務在隆美爾接任後是否有所調整?若有,則又意味著時麼?此外,對於其後希特勒將諾曼地戰役德軍戰敗的罪責歸於隆美的作法,又是否合理?這些問題的解決,除了要探討隆美爾將軍外;也要將當時具有絕對權力的決策者─希特勒;以及當時德國內部的情況和諾曼地登陸時的作戰情況,做一整合性的探究,如此才不至於失去客觀的判斷。故在本篇論文的撰寫上,筆者計畫以隆美爾為起始,來看整過諾曼地戰役德國戰敗問題之所在

;並從中探討隆美爾和希特勒關係變化的因素和影響,以及當時過內和國際局勢發展的對諾曼地戰役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隆美爾在戰後同「曼斯坦計畫」(Manstein Plan)的策劃人─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 1885-1973),以及著名的「閃擊英雄」─古德林(Heinz Guderian, 1888-1954),共同被公認為二次大戰時德國的三位名將。隆美爾本人不但是被稱之為「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甚至被同他所作戰的敵人所敬仰,如同英國中東派遣軍總司令奧欽里克(Glaude Auchinleck)所云:「隆美爾之名在我軍士兵心目中,已產

生魔術般的作用。」 一個將領能使敵軍各階層都聞名佩服者,這是很難得的,當然這也顯示出隆美爾在軍事上的成就。然而,這樣一個著名的將領,卻在防守大西洋沿岸時,遭受到軍事上的嚴重挫敗,使得盟軍得以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這其中的原因值得令人深究。在此篇論文中,筆者並不想對隆美爾所參加過的戰役一一做探究,也不想對戰爭時德軍和盟軍所使用的戰術和武器種類作詳細的敘述,因為這不僅是從戰略和戰術運用的角度上所撰寫的論文,主要還是希望從隆美爾與希特勒以及其它將領之間的關係,乃至於整體國力等多方面去探索諾曼地戰役德國失敗的原因;畢竟單純一場戰役的軍事上成敗,只是先前許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之一,更何況筆者亦非軍事分析家

,不能對軍隊作戰的模式做深入的評析。因此,在本篇論文的撰寫上,將從整個大環境對德國的影響,以及希特勒、隆美爾兩人的處事風格和關係發展上,做出對諾曼地戰役德國戰敗之因的探討。 如上所述,隆美爾和希特勒的關係演變也是本篇論文的關注焦點之一。隆美爾曾負責希特勒元首侍衛營的安全防務工作,也曾獲得希特勒委以拯救義大利在北非戰場上的失敗,因而擔任非洲軍團的總司令,這些也都在在顯示希特勒對隆美爾的重視。然而,此種重視並不意味著相當程度的「信任」,希特勒和隆美爾的關係,在隨著北非戰場的起落之下,是否發生改變是關注的焦點之一,而此種改變對於後來諾曼地戰役又有何的影響,則是另一個需要探究的焦點

。此外,隆美爾本人對於納粹和希特勒觀點,也是必須加以探討的。隆美爾曾在1932年時,認為當時的納粹黨是「一群流氓」,但是他後來卻同一般德國人民一樣相信希特勒將改變德國的命運;然而隨著戰局的發展,隆美爾對於希特勒的觀感究竟是如何,這些改變是否影響著整個戰局呢?或許這些疑問可以從1944年7月20日所爆發的反希特勒事變中窺知一二,從中來觀看隆美爾對於反希特勒運動的態度為何?然不管隆美爾在此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可以確信的是隆美爾和希特勒的關係也隨著此一事件的落幕而斷絕。 此外,本篇論文另一個計畫探究的主題是關於大西洋長城的建構問題上。在大戰初期,德軍從佔領捷克和挪

威的領土中,獲得了武器製造和石油供應的來源,然而隨著德軍在北非和蘇俄戰場上的失利,能源的輸送出現了問題,而武器的製造也遠遠無法滿足德軍在戰場上的需要。因此,德軍在大西洋沿岸所籌畫的大西洋長城能夠發揮多大的防禦功效,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之一;其次,隆美爾和希特勒對於大西洋長城設置上的觀點為何?其在防禦的目標上各有何主張?這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再者,德國內部局勢的演變,以及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作戰和蘇聯在東戰場的進逼上,都對大西洋長城的防禦上出現了一定的影響,這些也都是需要加以探討的問題之一。總括來說,本篇論文學生是希望從多方面的角度,加以分析諾曼地戰役德國戰敗之因,而非僅僅用軍事的角度來衡量它所

造成的原因。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在本篇論文的探究上,由於許多有關於隆美爾的傳記資料,都有英文撰寫或是從德文翻譯成英文出版,因此在資料的收集上和閱讀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如Kenneth Macksey所著的Rommel: Battles and Campaigns等書, 至於有關於隆美爾本身的一手資料方面,除了在一次大戰後所寫的《步兵攻擊》(Infanterie Greift an.(Infantry Attacks)) 一書有英文方面的資料外,隆美爾本人在二次大戰時所記載有關戰事的文件和寄回的家書,也在戰後由著名的戰略思想家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編成The Rommel Papers一書,而後有鈕先鐘所翻譯的中譯本《隆美爾戰時文件》出版。 其次,在有關探討希特勒和他的將領關係上,如Barnett, Correlli. Hitler’s Generals.和Gill, Anton. An Honourable Defeat: A History of German Resistance to Hitler, 1933-1945.以及Zimmermann, Erich ed.. Germans Against Hitler, July 20, 1944.等書,都有相關於希特勒和隆美爾以及反希特勒運動三者之間關係

變化的敘述。 此外關於希特勒對整體戰事的評斷和影響上,也可以從Langer, Walter C.. The Mind of Adolf Hitler:the Secret Wartime Report.以及Wehermacht, Oberkommando. Hitler Directs his War.等書中做一管窺。 再者,有關於諾曼地登陸的作戰情況,以及隆美爾和諾曼地戰役的研究,也有不少資料可供參考,如從德軍面對盟軍即將發動的登陸戰而做的準備看起,則有不少書是關於「大西洋長城」的敘述,如Wilt, Alan F.. The Atlantic Wall: Hitler’

s Defenses in the West, 1941-1944.以及Partridge, Colin. Hitler’s Atlantic Wall . 中均有述及,甚至是在Blumentritt, Gunther. Von Rundstedt: The Soldier and the Man. 一書中也可看出倫德斯特對「大西洋長城」的看法(倫德斯特為當時德軍西線總司令)。 至於隆美爾被希特勒委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後,對「大西洋長城」所做的加強以及在諾曼第戰役中所發揮的影響,可從下列幾本書窺知一二,如Speidel, Hans. Invasion 1944; Rommel and the

Normandy campaign.和Ryan, Cornelius. The Longest Day: June 6, 1944.以及Jacobsen, H. A., and J. Rohwer, eds. Decisive Battles of World War Ⅱ: The German View.和Ruge, Friedrich. Rommel in Normandy. 與Mitcham, Samuel W., Jr.. Rommel’s Last Battle: The Desert Fox & the Normandy Campaign.;The Desert Fox In N

ormandy: Rommel’s Defense of Fortress Europe.等書。 其中Speidel, Hans. Invasion 1944; Rommel and the Normandy campaign.一書雖與本篇論文名稱相近,但該書內容較集中於軍事層面的探討,且係回憶錄之撰寫。然因史派德(Hans Speidel)為隆美爾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時之參謀長,因此該書仍極具參考價值,故在本篇論文的第二、三章中即引述不少該書觀點。 其次,在有關諾曼地戰役中德軍與盟軍雙方對發動戰爭的日期、地點,以及當時對氣候方面的推測,則可參考下列書籍,如Care

ll, Paul Karl. Invasion-They’re Coming! The German Account of the Allied Landings and the 80 Days’ Battle for Francd.和Warlimont, Walter. Inside Hitler’s Headquarters.以及 Hine, Al. D-Day: The Invasion of Europe.和 Marrin, Albert. Overland: D-Day and the Invasion of Europe.等書,而在諾曼地戰役當時氣候方面的資料則有Shaw, Rog

er H. and Innes, William ed.. Some meteorological aspects of the D-day invasion of Europe 6 June 1944 與 Michie, Allan A.. The Invasion of Europe: The Story Behind D-Day.等書可供參考。 最末,在其它方面資料的收集上,如德軍和盟軍將領方面的資料,以及雙方在軍隊、武器方面的比較上都有相關書籍的敘述,如Irving, David. The War Between the Generals.和 Craven, We

sley Frank, and James L. Cate, eds.. The Army Air Force in World WarⅡ, Vol.Ⅲ, Europe: Argument to V-E Da, January 1944 to May 1945. 與Terraine, John. A Time for Courage: The Royal Air Force in the European War, 1939-1945.可以說在資料的收集上,大致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資料的處理運用上,本篇論文擬以隆美爾為切入點,作為探討諾曼地戰役德國失敗的原因,其理由前已述說

,此不在述及。關於隆美爾的事蹟,筆者在論文中會加以概述,而論文的主要重點還是放在隆美爾出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實際負責大西洋沿岸的防禦任務後的情況。而對於先前隆美爾的戰績和參加過的戰役,本篇論文中並不特別以軍事或戰略的角度觀看,故不會探究其在軍隊調度上的情形為何,亦不會從軍事術語上來解析隆美爾的作戰過程;但是,對於隆美爾在作戰上所展現的風格,及其本身的思考策略,則計畫加以研究,以探討其和希特勒、納粹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他對「大西洋長城」的看法和實際作法。 在另一方面,本篇論文也計畫對諾曼地戰役前,德軍與盟軍在情報分析與欺敵作戰上,從德軍的角度來評析各自的判斷和作法是否有其缺失

,以及希特勒為何終不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地登陸等問題上,論述希特勒對於整個諾曼地戰局的影響。此外,以隆美爾對於諾曼地戰役發生前的觀察,預料盟軍登陸行動的可能性,來對照戰役發生後的盟軍行動幾乎在其預料之中,然德軍卻始終不能阻止此一頹勢,來探討隆美爾對於此一戰局的影響力;以及德軍內部乃至於整個德國當時所存在的問題為何?最末,也希望透過上述的探究,將諾曼地戰役從德國的角度以政治、社會、經濟、人物事件等多方面加以評析,而非僅僅以軍事層面來論述其戰敗之因,期望獲得一更客觀的結論。 研究章節介紹: 本篇論文在撰寫上,除了導論和結論之外,主要區分為「沙漠之狐」隆美爾、隆美

爾與大西洋長城、決戰諾曼地、諾曼地戰役的檢討四大章節加以探討。各個部分和章節所探求的主題不同,首先在導論部分,主要是敘述筆者撰寫此一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針對研究的旨趣作一概述,並言及研究本論文時所運用的方法與研究範圍。其次,在第一章「『沙漠之狐』隆美爾」中,先對隆美爾本人做一描述,並略述其在負責大西洋沿岸防務前的事蹟。再者,在第二章「隆美爾與大西洋長城」中,則是敘述隆美爾對大西洋長城建構的看法,並加以論述隆美爾到任後所修改的作戰構想以及和希特勒在理念上的互動關係,以及不同角度分析隆美爾理念在施行上的困難。此外,在第三章「決戰諾曼地」中,則是從德軍的角度論述為何無法猜測盟軍對諾曼地行動的可能性

,以及諾曼地戰役後對德軍和盟軍所產生的影響。最末,在第四章「諾曼地戰役的檢討」中,筆者將從德國的角度出發,以不同的觀點來評析隆美爾失敗的原因,並嘗試做出一客觀的分析。以下分別將各章節所欲探討的主題和內容做較完整的說明,由於導論部分前已述及,故此不再說明。 首先,在第一章「『沙漠之狐』隆美爾」中,筆者將其分成「隆美爾與一次大戰」、「隆美爾軍旅生涯的發展」、「非洲軍團的盛衰」等三節。主要是希望先對被人稱之為「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做一描述,從他一次大戰時所參加過的戰役中表現出的作戰風格寫起,進而談到他在威瑪共和時期的發展;至於希特勒主政後,隆美爾對當時希特勒、納粹觀點的轉變上,以及

他和納粹之間所發展出的淵源和希特勒對他的信任等,都是本章探討的重點之一。此外,在隆美爾參與法國戰役後,由於深切感受到快速作戰的奇襲威力,因此當希特勒將新編成的裝甲師交予他後,隆美爾如何運用它成為北非戰場實際的主導者,使得自己成為當時德國最年輕的元帥,也將是本章論述的要點之一。總括來說,本章藉由對隆美爾1943年前的事蹟論述,來看其特有的作戰風格,而和日後對大西洋長城的部署理念相呼應;也將隆美爾和希特勒的關係自淺入深的情形做論述,而和日後兩人關係的轉變做對比。 其次,在第二章「隆美爾與大西洋長城」中,筆者將其分成「大西洋長城」、「隆美爾的作戰構想」、「隆美爾的困境」等三節論述

。早在1941年時德國便已擬定了大西洋沿岸的防禦計畫,根據希特勒的構想是以海灘為主要抵禦的防線,但因海岸線過長,且德軍內部的諸多問題,故不可能完全實現。而在建構的想法上,隆美爾和希特勒的想法有何相異之處?希特勒所要求應做「最強之防禦」之處是否合理?而1942年希特勒宣揚「大西洋長城」為一成功之防禦,在隆美爾、德軍內部、盟軍等的觀點中各是如何?至於隆美爾的作戰構想最終未能實現的原因,以及隆美爾對此與希特勒所產生的反應為何?等等都是本章欲探究的重點。 再者,在第三章「決戰諾曼地」中,筆者將其分成「德軍對盟軍行動的研判」、「德軍對盟軍的作戰行動」、「諾曼地戰役的影響」等三節論述。

當時德軍已經對盟軍所可能發動的軍事行動在日期和地點上做出研判,而隆美爾對德軍最高統帥部所持的判斷有何反應?以及他本身對盟軍行動的評估又為何?這些都是本章所欲探究的問題。而自盟軍發動諾曼地戰役後,德軍所展開的反制行動有哪些?而為何這些行動終不能阻止盟軍建立灘頭堡呢?是身為「大西洋長城」的負責人隆美爾在作戰方針上有缺失之處,抑或有其它因素始然,並論及此時德國是否有能力作最後的抵抗?又此時隆美爾對於整國德國的未來,以及對希特勒、納粹的觀點又是如何?而在諾曼地戰役德國戰敗後,以及當中所發生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事件,對隆美爾與希特勒各產生了何種影響呢?兩人之間的關係為何急速冷卻?而整個德國此時對於盟軍

成功登陸西歐和蘇聯進逼的反應如何?也將在本章中一一探討。 此外,在第四章「諾曼地戰役的檢討」中,筆者將其分成「希特勒摯肘」、「國力不足」、「策略錯誤」等三節論述。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將諾曼地戰役德國戰敗的原因加以分析。首先,就隆美爾與希特勒的關係來論述,從隆美爾為希特勒所賞識,到委以重任防守大西洋沿岸,和其間兩人對於理念上的爭執,乃至於隆美爾因牽涉刺殺希特勒的「720事變」而被迫服毒自殺等過程,來從隆美爾和希特勒的關係演變上,探討其對諾曼地戰局的影響為何?其次,就整體國際局勢和德國內部的情況來評析,隆美爾是否有能力在諾曼地戰役中獲得勝利或者是將德軍的傷亡減至最小呢?若有

,隆美爾所憑藉的又是什麼呢?再者。諾曼地戰役時,德軍在軍事調度上是否出現了問題?其原因為何?另一方面,此時的德軍在機動性上遠不如1940年時入侵法國時的狀態,其原因又為何?這些都是本章節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戰史詩三部曲(共三冊)(修訂珍藏版)

為了解決諾曼第海灘的問題,作者(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這樣論述:

分別於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戰史詩三部曲是美國著名記者、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品,這三本氣勢磅礴的巨作通過對二戰歐洲戰場三次重要戰役的紀錄,描繪了這場深刻改變了20世紀世界格局的戰爭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從戰爭的慘烈景況到戰士的可怕經歷,從戰役的策劃運籌到實際部署,本書都有詳盡的敘述,加上作者小說般的敘事手法和無數次的戰爭親歷與倖存者採訪,使得這三本書為我們留下了關於二戰歷史珍貴的第一手記錄。“二戰史詩三部曲”主要涉及二戰中三次規模較大、較為關鍵的戰役,分別是諾曼地登陸、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和柏林戰役。 【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地登陸(修訂珍藏版)】 諾曼底登陸是迄今為止歷

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也是二戰的關鍵轉捩點。《最長的一天》權威、生動地記述了整個登陸的策劃和過程,也描述了戰場個人所遭遇的傳奇命運以及痛苦、迷茫與抗爭,“猶如在諾曼第海灘安裝了上萬個攝像頭”,是非虛構戰爭史典範,瞭解諾曼地登陸不可替代的佳作。該書也是一部關於命運和以勇氣改變命運的戰爭史詩。 【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修訂珍藏版)】 諾曼地登陸成功之後,盟軍決定發起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空降部隊和地面部隊的聯合攻勢,試圖在1944年年底前結束整個二戰的歐洲戰事,卻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深入敵後、孤立無援的空降兵,面對著焦慮、絕望、恐懼,仍然表現出了悲壯的英雄主義精神。 【最後一役:1

945柏林戰役(修訂珍藏版)】 柏林戰役也是二戰中最血腥、最關鍵性的時刻之一,其後果將在未來幾十年複雜的國際政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一雙眼換一隻眼,一池血換一滴血”,第三帝國覆滅之時,柏林也遭受了毀滅性的創痛。這一刻,吃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獲得勝利更為正確。一部關於戰爭以及戰爭深淵中個體生存與命運的不朽著作。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 被譽為“站在新聞與歷史寫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二戰時期,科尼利厄斯•瑞恩是傑出的戰地記者。他曾參與過14次轟炸行動,親歷了諾曼地登陸,並跟隨巴頓將軍的第三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歐洲戰事

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進行報導。1947年,他加入《時代》週刊,定居美國。隨後,他開始了長達近30年的“二戰史詩三部曲”研究寫作。 在“二戰史詩三部曲”中,他關注人的命運,力圖再現那些偉大的歷史時刻。《時代》週刊盛讚,他以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和歷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戰史詩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1959年,榮獲克里斯多夫獎;1962年,榮獲義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1973年,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1974年,他才54歲,卻不幸因癌症病逝。為了紀念他在新聞和歷史寫作方面的突出貢獻,美國設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獎。

【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地登陸(修訂珍藏版)】 前言 第1部 等待 第2部 夜晚 第3部 登陸日(D 日) 傷亡小記 D 日倖存者 【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修訂珍藏版)】 目錄 前言 第1部 撤退 第2部 計畫 第3部 進攻 第4部 圍困 第5部 “巫婆的大鍋” 傷亡小計 作者致謝 【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修訂珍藏版)】 初版序言 前言 第1部 城市 第2部 將軍 第3部 目標 第4部 決策 第5部 戰役 傷亡小計 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