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導處日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訓導處日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寫的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和高一生的 高一生獄中家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和國家人權博物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范燕秋所指導 姚惠耀的 戰後臺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 (2018),提出訓導處日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中樂園、特約茶室、八三么、「慰安婦」、性/別體制、軍國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林國源所指導 吳佩芳的 臺灣軍事身體生成及後軍事展演現象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戲劇人類學、後軍事劇場、軍事身體、政治儀式、儀式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訓導處日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訓導處日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為了解決訓導處日文的問題,作者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 這樣論述:

  《流麻溝十五號》斥資新台幣8千萬拍攝電影,預計2023年上映!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   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   「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   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失去自由的心靈。出獄後,面對社會的歧視與生活的困苦,拼命求得一席之地。   六十年後,我們終於聽到阿嬤們親口講出這些故事,透過僅存的書信、照片、記憶,帶我們回到那個荒謬的年代,一段如此獨特的女性生

命史。   張常美 (省立台中商職一年級)──無辜的九十九人   老蔣說:「寧可錯殺一百個,也不要放掉一個」,我就是其中的九十九個。   黃秋爽 (台北靜修女中三年級)──我家七人被抓   我被判刑時,沒有拿到判決書,我爸爸也沒有判決書,因為家沒了,沒地址可以寄。   張金杏 (彰化大肚國小老師)──岩石縫長出的小草       我這個政治犯絕對要做給你看,我絕對要比那些沒有被關的人更厲害、做得更好,就是要走出來給你看。   陳勤 (台北福星國小老師)──天空在屋頂的那一端   原本期待燦爛歲月的未來,不料婚後不久即遭無妄之災,身繫囹圄五年六個月又十六天。   藍張阿冬、藍芸若 (女

兒一歲襁褓中)──帶著一歲女兒入獄   他們來抓時,女兒才一歲多,我正抱著她餵奶,看他們一堆人進來,我的腳就軟了,手還抱著女兒吃奶。   施水環 (台北郵電局職員)──辭別尊顏,無日不思   當每晚夢見慈祥的媽媽跪在神前為了您兒女祈禱,我眼淚暗暗地濕透了枕頭,只有您的來信,無時在我的身,入睡前一定拿起重念一遍。 本書特色   1.本書與《青島東路三號》同為鄭南榕基金會策劃,黃子欽裝禎設計。還有《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美援時代:鳥事並不如煙》等書,同以台灣近代生活主題,掀起年輕讀者群重探台灣過去風貌的好奇與興趣,而有2019年《返校》電影票房破億佳績。本書初版上市十年後的202

2年,一部新電影開拍,從另一個角度來訴說“Herstory”。   2.累積十多年、上百人次的採訪收集,並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珍貴老照片、官方檔案、歷史影像、背景考證,篩選出最為完整的個人紀錄。是白色恐怖時期非官方版的女性口述歷史中最完整忠實的版本。   3.書中記錄五位阿嬤的口述人生,有苦有樂、悲喜交集,跌宕起伏更甚小說情節,並佐以珍貴老照片及書信文件影像,帶領讀者回到那個荒謬又現實的年代。最後一位主角施水環,是書中唯一一位被槍決的人,透過68封留存下來寫給家人的書信筆記,及一些生前照片,認識她那純潔的心靈與堅定的信念,讀來更令人動容。   4.本書較少著墨於國族認同的政治議題,更多試圖探

索女性柔軟的人格特質,從生活中積極奮鬥前進的精神。如同眾多猶太人及戰爭受難者的口述歷史,往往是受難後的自我療傷,而女性療癒歷史創傷的特殊意義,在本書中更得到彰顯。

戰後臺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

為了解決訓導處日文的問題,作者姚惠耀 這樣論述:

近年來,對於「慰安婦」以及「軍中樂園」的討論,呈現兩種對立的論述,其一為「『慰安婦』為被迫,而軍中樂園侍應生是自願」,另一為「軍中樂園與『慰安婦』皆為被迫」。兩種說法都企圖透過對軍妓的政治代言,批判日本帝國主義,或是國民黨政權的暴行,但「自願」與「被迫」的二分,造就理想的受害者論述模式。為解決上述難題,本論文透過分析軍方檔案、報章雜誌、回憶錄、口述歷史、文學創作等資料,探討軍中樂園的制度設計,及其隱含的政治、文化意義。二次大戰結束,臺灣進入國民黨威權體制與國際冷戰的框架,在反共復國的旗幟之下,軍國主義捲土重來。為解決軍人因性欲煩悶衍生的嫖私娼、強姦民女、逃亡、自殺等,攸關紀律與疾病傳播的問題

,在1951年起試辦「軍中樂園」,並在1954年制定《設置軍中樂園實施辦法》。1957年改名為「特約茶室」。除了意識形態的相仿,國防部制度設計之初,參考日本「慰安所」制度,且臺灣承包商亦因日本殖民經驗,將「慰安所」的運營經驗傳承下去。臺灣社會則因殖民經驗,對將軍妓制度習以為常。此為「慰安婦」與「軍中樂園」之間,在歷史偶然下發生的連續關係。軍中樂園以軍事化與性/別化的「身分」作為治理的基礎。軍中樂園的空間,及軍人與侍應生的互動時間,皆因軍人的位階而有差異。此外,軍中樂園為「軍隊陽剛特質」和「異性戀常規」的訓練場,不管是無法婚配的外省軍人,或是初入軍隊的臺籍軍人,透過進入軍中樂園消費,開啟異性戀模

式的性體驗。這個制度不僅預設軍人渴望異性間的性互動,更經由制度性的排除,形成對非異性戀行為的壓迫。在性病防治上,軍方著重對侍應生的疾病控制,侍應生如同代罪羔羊,列在疾病預防的前線。最後,1990年代因發生少女從娼案件,又「慰安婦」議題延燒到軍中樂園的設置正當性,是故,國防部在1992年撤廢最後位在馬祖的特約茶室。在「軍妓」自願與否的爭論上,2001年小林善紀的《臺灣論》引發中國國族主義與臺灣國族主義的對抗。為了超越國族主義的框架,以及隱而未顯的性/別體制陷阱,本研究探究軍中樂園侍應生的招聘管道,以及背後隱射的「脆弱性」、「主體能動性」二分的問題,指出「自願」以及「被迫」均不能等同主體的意志,而

是在性/別體制框架中,帶有政治目的的策略性建構。

高一生獄中家書

為了解決訓導處日文的問題,作者高一生 這樣論述:

  高一生於一九五二年被羈押在「臺北市青島東路三號軍法處看守所」時,於獄中共書寫超過六十封家書寄回阿里山上給家人,大部分係以日文書寫,是目前少數受難者中在青島東路三號押房所寫的家書,書信內容有對於妻子、兒女的思念和擔憂,也有對於族群部落工作的回味與關切,內容真誠,字裡行間充滿生命走過的真實情感。該批書信,高一生家族於二○一三年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活動時,由家屬代表高英傑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典藏。本書經過整理、解讀、翻譯後,完整收錄並經編輯出版成專書,成為見證臺灣人權發展的重要歷史證據,彌足珍貴。

臺灣軍事身體生成及後軍事展演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訓導處日文的問題,作者吳佩芳 這樣論述:

本論文藉由戲劇人類學、歷史詮釋的觀點,以身體、空間、儀式、劇場、戰爭、媒體、現代性的鏈結做為線索,除了針對戰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權印記,形塑臺灣軍事身體的影響性。與此同時,軍事身體的生成、表演場域上的身體實踐,本文所牽涉的議題和觸及的層面,著重在探究軍事身體主體性反映在表演場域及歷史意義中的闡釋。 首先,本文提出「後軍事劇場」的概念,藉由身體、聲音、空間、媒體的表現形式,梳理臺灣軍事劇場的流變以及軍事劇場美學現象。其次,從人類活動的「表演」視角,探究國軍的閱兵儀式、勞軍巡演、國家慶典上的軍事技藝,關注軍事身體的儀式行為所具有的表演性質,並細究解嚴後的軍事劇場思潮與質

變,同時定義「後」軍事劇場的意涵。 再者,本文從軍事身體的儀式空間、權力支配等角度來觀看軍藝展演中的觀演關係。一則析論國家儀典的表演形式如何被視為儀式的中介空間,另一方面透過解嚴前、後的集體認同,觀看勞軍表演的權力場域如何過渡到睦鄰表演的權力移轉。誠然,後軍事身體在政治意涵的審美底蘊下,以集體狂歡的行為走入民間社會參與各項儀式性表演,實踐過程中的儀典空間順勢因應軍事身體的踐履,產生實效與娛樂性的轉變。 本研究以「軍事身體」、「軍事劇場」、「後軍事劇場」為論述核心,研究結果希冀作為瞭解臺灣後軍事展演現象的參考依據。此外,臺灣的軍事身體轉型與後軍事劇場現象,對臺灣現代戲劇的發展所產生的

影響持續至今,這也使得本研究除了展現臺灣身體文化的變遷關係,也同時深化後軍事展演內涵的豐富性與再次認知歷史的複雜性,藉此闡釋臺灣後軍事劇場與臺灣現代戲劇歷史同步發展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