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板 價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製圖 板 價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魯本‧派特寫的 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 和梭羅的 湖濱散記:樹林中的生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葉俊麟所指導 石安妮的 大溪木器匠師神桌製作技藝與備料單之研究-以日昌木器行簡勇吉為例 (2020),提出製圖 板 價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溪、家具、神桌、簡勇吉、備料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製圖 板 價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

為了解決製圖 板 價錢的問題,作者魯本‧派特 這樣論述:

全球化時代不可忽視的圖像與政治的關係設計師齊力推薦《設計政治學》是一本值得全民閱讀的好書,因為它講出了政客不敢說的實話,用無數近年執行上的範例,來引導我們理解什麼是圖像、什麼是全球化、而又為什麼設計會和政治扯上了難分難解的關係。——王行恭,臺師大設計系兼任教授如果說這是工具書,還不如說這是一本設計的歷史故事書。很多時候我們在設計執行時,會考量文字的風格、圖像美感等等。但這本書卻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它的誕生,為何而生,為何選擇,也更能讓設計這件事情,更加的精準而優雅。這絕對是一種對美的尊重。——方序中,知名設計師文化偏見存在的問題不在於它顯而易見,而在於它常常是隱而不見的,如同意

識形態一般,它透過日常的各個面向滲入人們的腦海中,偽裝成俗世的道德標準。而面對如此隱晦的制約方式,或許承認並指出這問題的所在,就是這本書所能帶給我們(人類)的最大價值。——李取中,《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編集長 雖然這本書的名稱是《設計政治學》,但我們也可以暫時先忽略「政治」兩字,採「視覺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我相信人的生活是由各種信仰支撐而成。包含你選擇怎麼表達、吃什麼樣的食物、買什麼品牌的手機。而這本書告訴我,視覺設計如何影響我們每天的選擇,甚至入侵到信仰的領域。讀懂《設計政治學》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把「政治」兩個字放回書名,看待現代社會也多了一層敬畏。—— 吳姓網友(吳逸文)

,知名設計師以前開玩笑說設計就是設計「人」的工作,提到政治議題與設計間的關係關注的並非只是「政治」這件事,而是以人為核心的議題,本書以設計為軸串聯人與政治間的關係,讀後對此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李根在,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專任副教授《設計政治學》是一種細膩的「換位思考」,提醒我們主觀經驗的盲點,讓每個人都能以彼此的角度做出最妥適有效的溝通傳達。(忽然間我對於公家單位的電梯要用國台客英四種語言來念:「電梯門要開了」這件事感到釋懷了。)——馮宇,IF OFFICE負責人每一道訊息都是經過計算的,即便它無跡可尋、或看起來僅是一碟可口無害的菜色;這些符號傳播的背後藏著一筆筆風吹草動的演練以及特定目的

的分類,觸發受眾後起的認知、反饋與行為。有效的設計完完全全就是一種圖像的政治。——聶永真,知名設計師國際好評推薦「魯本‧派特揭開了大多數設計的政治性,是21世紀的經典之作,媲美昆汀‧菲奧雷和馬歇爾‧麥克盧漢合著的《媒體即訊息》及《地球村的戰爭與和平》。」——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終身成就獎得主「這本書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即所有設計決策都具有政治層面,負責傳播的專業人員尤其需要注重這個特點。畢竟,設計『都無法與最初創造時秉持的價值觀或預設立場脫鉤』,對於設計者和消費者而言,本書對於全球化視覺的導覽,將提醒在極易忽視的政治背景下進行設計可能會發生的錯

誤並提供極大的幫助,確保我們今後更加負責任地處理這種情況。」——德國Form雜誌(Form Magazine Germany)「這本書應該被當作藝術學院開學第一本必讀的經典。除了設計圈骨幹阿伯斯、伯格、班傑明及桑塔格等,這是一本對設計界環境最新的評估,所有現代視覺從業者都能透過本書來導航。」——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com「作者魯本‧派特是一位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師及研究員。他利用人類學及社會學來分析案例,在當代視覺傳播領域中,創造出令人驚喜及教育性的見解。」——新設計雜誌(New Design Magazine)「本書從視覺觀點來看,人類學和社會學在日常設計活動裡占有的地位與影響力,這是一個

哲學性的視覺研究,包含了21世紀設計文本中所需要的一切,同時它內容緊湊、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放進口袋,就像我的新iPhone一樣值得擁有。」——美國平面設計雜誌print magazine「每個從事傳播設計的人都應該擁有本書。每個人也可能需要本書,因為我們所有人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設計有些關聯。我已經忘記何時看過具有如此娛樂性、機智性且富含實用訊息的讀物。」——WeMakeMoneyNotArt.com「這本小小的傑作真的打中我的心。它是一本設計精巧而美觀的視覺傳播手冊,書中每一頁都表明了不可思議的想法。」——漢斯‧德茲瓦特(Hans de Zwart) /荷蘭網路權益組織自由節點(Bits of

Freedom)的負責人「在這本精美的手冊中,揭露了在流行文化中的政治元素,解釋了我們的特權地位及設計如何不可避免地變成某種文化的宣傳品。魯本‧派特做了一個偉大的工作,他用了非常多的例子詼諧地展示了圖形語言如何隨著時間及空間發展,並影響著我們感知周圍世界的方式。同時,他以尖銳的文風剖析案例,傳達給讀者清晰、有條不紊的觀點。這本書絕對是每位設計師必讀的書。」——平面設計師Annelys de Vet本書特色1. 本書是一本提供給設計和傳播專業人員與即將踏入相關行業工作者的全球化視覺設計導論。 2. 從設計的五大要素:排版,圖像,顏色,符號和圖表信息,反思意象傳達的盲點。3. 收錄62個全球關鍵

影像案例,帶你了解現代影像設計背後的龐大脈絡。  所有的設計都是關乎政治,根據哲學家托尼•弗萊(Tony Fry)所說,每一種設計都是「要不服膺、要不意圖推翻現狀」。► 知名廠商Nike曾犯了一個錯誤,製作了一款「阿拉」球鞋,引起穆斯林暴怒的抗議。►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後,Google被俄羅斯政府施壓修改Google地圖,將克里米亞標示為俄羅斯領土(僅在俄羅斯境內的Google地圖)。► 凱蒂佩芮在來台演唱會裡,身披中華民國國旗唱歌前,她的團隊可能來不及提醒她將會惹毛中國政府。  在世界網絡中高速傳達的各種視覺影像,因國際情勢與不同文化間的誤解,產生了越加頻繁且激烈的設計問題,甚至一些

原本搞笑的內容,可能同一天引發世界另一端的暴力抗爭。但追究溝通不良的根本原因,多半是因為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了「世界通用」或「客觀」的語言。  設計師、行銷專業人員、影像工作者擁有形塑視覺傳達的權力,伴隨這個能力而來的是極大的責任,在今日的網路社會中,是否每一位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都真的意識到自己作品背後的政治含義與衝擊?  在全球化的今天,現代設計將接觸到許多不同文化和語言的觀眾。本書將結合政治、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從排版,圖像,顏色,符號等視覺元素來分析,設計如何跨越國界和文化來傳達訊息。收集來自全球的視覺案例,重新檢視文化偏見和刻板印象的存在,我們將發現所有傳達工具都不可能維持真正的中立。

  邀請所有讀者重新思考,是否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預設立場也綁架了你看世界的角度?  另外,在檢視現代藝術家與設計師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政治與國界並不會侷限創意的發揮,反而開啟主要視覺文化外,另一種新的探索。

大溪木器匠師神桌製作技藝與備料單之研究-以日昌木器行簡勇吉為例

為了解決製圖 板 價錢的問題,作者石安妮 這樣論述:

臺灣工藝領域中大溪神桌為具廣負盛名的地區之一,其技藝從晚清經過日治時期到現今,經歷原鄉移入技術、新技術帶入等,孕育許多木器匠師。而如今神桌技藝已漸入黃昏中,甚至有斷層現象出現,故盼以此論文紀錄簡勇吉生平、技藝、作品等,為使大溪木器留下紀錄。大溪為孕育木器匠師的所在地區之一,近年來因台灣禁伐政策,且大陸快速生產木器下,大溪木器日漸式微,再加上代代相傳技藝,在七十年代各自發展成各司其職的職業,本論文以簡勇吉生平技藝、學徒歷程、執業過程、作品圖繪等,紀錄並分析大溪木器風格上變化。大溪麒踏獅、象腿、螭虎腳歷經新技術傳入匠師們、移地學技後重回大溪以及匠師間互相學習,重新演變出不一樣的面貌以簡勇吉來探討

,不僅如此簡勇吉所設計木裙桌也相對產生不同於起初阿萬師所設計的木裙桌。本研究將透過簡勇吉的木器作品,透過文獻整理、深入訪談及田野調查,對簡勇吉生平、家具的風格與技藝以及時代背景逐一記錄,並分析其設計作品之特色。進而了解在面臨時代轉變下,其創作過程與技藝的改變。讓簡勇吉先生的技藝從作品中汲取出來並保存。

湖濱散記:樹林中的生活

為了解決製圖 板 價錢的問題,作者梭羅 這樣論述:

  梭羅以手中的妙筆來描繪瓦爾登湖:“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濕。叢生櫟的葉子泛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面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仿佛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   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啟迪。   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

春天,對天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的環境污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淨,精神的升華。 作者簡介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   美國作家、哲學家,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和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的不服從》)的作者。   梭羅出生於麻塞諸塞州,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   1845年7月4日梭羅開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他移居到離家鄉康科德城(Concord)不遠,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獨自築屋耕種,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他於1847年9月6日

離開瓦爾登湖。1854年出版於的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涯。   他不僅從事原始的農耕漁獵生活,遠離塵世也讓他在大自然奇景及和野生動植物一同生活中, 更冷靜、客觀地觀察自然生存法則。他討厭土地被過度開發,反對自然景觀被破壞,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是「環保專家」,   亨利梭羅在最後十年的歲月裡,投入對野生果實、野草及森林演替之觀察研究。他巨細靡遺地蒐集資料、觀察及繪製圖表,架構出「種子的信仰」一書,成功地在文 學和自然科學間搭建了互動橋樑。   他的著作讓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思索大自然和土地的倫理。所以說亨利梭羅是最具影響力的自然文學大師、科學家或呈現生命之美的藝

術家均當之而無愧。 譯者簡介 徐遲(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2日)   中國現當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其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與《地質之光》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譽為「別具特色的科學詩篇」。 經濟篇 補充詩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 閱讀 聲 寂寞 訪客 種豆 村子 湖 倍克田莊 更高的規律 禽獸為鄰 室內的的取暖 舊居民;冬天的訪客 冬天的禽獸 冬天的湖 春天 結束語 譯者序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

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這個中譯本的第一版是一九四九年在上海出版的。那時正好舉國上下,熱氣騰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因此注意這本書的人很少。   但到了五十年代,在香港卻有過一本稍稍修訂了它的譯文的,署名吳明實﹝無名氏﹞的盜印本,還一次次再版,達六版之多。   這個中譯本的在﹝中國大陸﹞國內再版,則是在初版之後三十三年的一九八二年,還是在上海,經譯者細加修訂之後,由譯文出版社出第二版的。這次印數一萬三千冊。幾年前,《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編委會決定,將它收入這套叢書,要我寫一篇新序。那時我正好要去美國,參加一個「國際寫作計畫」,有了可能去訪問麻塞

諸塞州的康科特城和瓦爾登湖了。在美國時,我和好幾個大學的中外教授進行了關於這本書的交談,他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於今回想起來,是十分感謝他們的。   對這第二版的譯文我又作了些改進,並訂正了一兩處誤譯,只是這一篇新序卻總是寫不起來。一九八五年寫了一稿,因不滿意,收回重寫。然一連幾年,人事倥傯,新序一直都沒有寫出來。為什麼呢?最近找出了原因來,還是我的心沒有安靜下來。就是因為這個了,這回可找到了原因,就好辦了。心真正地安靜了下來,這總是可以做到的。就看你自己怎麼安排了。為何一定要這樣做?因為這本《瓦爾登湖》﹝Walden﹞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

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裡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思考一些什麼。在你思考一些什麼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亨利.大衛.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這位梭羅先生是與孤獨結伴的。他常常只是一個人。他認為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他的生平十分簡單,十分安靜。一八一七年七月十二日梭羅生於康科特城;就學並畢業於哈佛大學﹝一八三三 ~ 一八三七年﹞;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一八三八 ~ 一八四○年﹞。然後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一八四一 ~ 一八四三年﹞,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

寫作。到一八四五年,他就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一八四七年才回到康城。   一八四八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裡;一八四九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特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Merrimack Rivers﹞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按字面意義,這也可以譯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後面我們還要講到它。然後,到了一八五四年,我們的這本文學名著《瓦爾登湖》出版了。本書有了一些反響,但開始的時候並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

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八五九年,他支持了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當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他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並到教堂敲響鐘聲,舉行了悼念活動。此後他患了肺病,醫治無效,於一八六二年病逝於康城,終年僅四十四歲。他留下了《日記》﹝The Journal﹞三十九卷,自有人給他整理,陸續出版,已出版有多種版本和多種選本問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簡單而馥鬱,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對自己的出生地,即麻省的康城

,深感自豪。康城是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說過,永遠使他驚喜的是他「出生於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點」之一,而且「時間也正好合適」,適逢美國知識界應運而生的、最活躍的年代。在美洲大陸上,最早的歐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蘭」六州,正是美國文化的發祥之地。而正是在麻省的康城,點燃起來了美國精神生活的輝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風光如畫。一下子,那裡出現了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他,梭羅。一八三四年,愛默生定居於康城,曾到哈佛大學作了以《美國學者》﹝The American Scholar﹞為題的演講。愛默生演講,撰文,出書,宣揚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覺的卓越的人,出過一本《卓越的人》﹝Great

men﹞,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驅者身份所發出的號召,給了梭羅以深刻的影響。   梭羅大學畢業後回到康城,正好是他二十歲之時。一八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那天他記下了他的第一篇日記:   「『你現在在幹什麼?』他問。『你記日記嗎?』好吧,我今天開始,記下了這第一條。   「如果要孤獨,我必須要逃避現在—我要我自己當心。在羅馬皇帝的明鏡大殿裡我怎麼能孤獨得起來呢?我寧可找一個閣樓。在那裡是連蜘蛛也不受干擾的,更不用打掃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一堆地堆放柴火。」   那個條文裡面的「他」,那個發問的人就是愛默生。這真是一槌定了音的。此後,梭羅一直用日記或日誌的形式來記錄思想。日記持續了二十五年不斷。正像盧

梭寫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思想》﹝Les re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一樣,他寫的也是一個孤獨者的日記。而他之要孤獨,是因為他要思想。他愛思想。   稍後,在一八三八年二月七日,他又記下了這樣一條:   「這個斯多葛主義者﹝禁欲主義者﹞的芝諾﹝希臘哲人﹞跟他的世界的關係,和我今天的情況差不多。說起來,他出身於一個商人之家—有好多這樣的人家呵!—會做生意,會講價錢,也許還會吵吵嚷嚷,然而他也遇到過風浪,翻了船,船破了,他漂流到了皮拉烏斯海岸,就像什麼約翰,什麼湯麥斯之類的平常人中間的一個人似的。   「他走進了一家店鋪子,而被色諾芬﹝希臘軍人兼作家﹞的一本書﹝

《長征記》﹞迷住了。從此以後他就成了一個哲學家。一個新生的日子在他的面前升了起來......儘管芝諾的血肉之軀還是要去航海呵,去翻船呵,去受風吹浪打的苦呵,然而芝諾這個真正的人,卻從此以後,永遠航行在一個安安靜靜的海洋上了。」   這裡梭羅是以芝諾來比擬他自己的,並也把愛默生比方為色諾芬了。梭羅雖不是出身於一個商人之家,他卻是出生於一個商人的時代,至少他也得適應於當時美國的商業化精神,梭羅的血肉之軀也是要去航海的,他的船也是要翻的,他的一生中也要遇到風吹和浪打的經歷的,然而真正的梭羅卻已在一個安安靜靜的海洋上,他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他是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了。   就在這篇日記之後的

第四天,愛默生在他自己的日記上也記著:「我非常喜歡這個年輕的朋友了。仿佛他已具有一種自由的和正直的心智,是我從來還未遇到過的。」過了幾天,愛默生又在自己的日記裡寫:「我的亨利.梭羅可好呢,以他的單純和明晰的智力使又一個孤獨的下午溫煦而充滿了陽光。」四月中,愛默生還記著:「昨天下午我和亨利.梭羅去爬山,霧濛濛的氣候溫暖而且愉快,仿佛這大山如一座半圓形的大劇場,歡飲下了美酒一樣。」   在愛默生的推動之下,梭羅開始給《日晷》﹝The Dial﹞雜誌寄詩寫稿了。但一位要求嚴格的編輯還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羅也在康城學院裡作了一次題為《社會》的演講,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一八四一年,愛默生就邀請了梭

羅住到他家裡去。當時愛默生大事宣揚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辦了個先驗主義俱樂部似的。但梭羅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在一段日記中他寫著:「人們常在我耳邊叮嚀,用他們的美妙理論和解決宇宙問題的各種花言巧語,可是對我並沒有幫助。我還是回到那無邊無際,亦無島無嶼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測著、尋找著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的好。」   本來梭羅的家境比較困難,但還是給他上了大學,並念完了大學。然後他家裡的人認為他應該出去闖天下了。可是他卻寧可回家鄉,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學教教書。之後不久,只大他一歲的哥哥約翰也跑來了。兩人一起教書。哥哥教英語和數學,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學

和自然史。學生們很愛戴他們倆。亨利還帶學生到河上旅行,在戶外上課、野餐,讓學生受到以大自然為課堂,以萬物為教材的生活教育。一位朋友曾稱梭羅為「詩人和博物學家」,並非過譽。他的生活知識是豐富,而且是淵博的。當他孤獨時,整個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侶。據愛默生的弟弟的回憶,梭羅的學生告訴過他:當梭羅講課時,學生們靜靜地聽著,靜得連教室裡掉下一根針也能聽得清楚。   一八三九年七月,一個十七歲的少女艾倫.西華爾來到康城,並且訪問了梭羅這一家子。她到來的當天,亨利就寫了一首詩。五天後的日記中還有了這麼一句:「愛情是沒有法子治療的,惟有愛之彌甚之一法耳。」這大約就是為了艾倫的緣故寫的。不料約翰也一樣愛上了她,這

就使事情複雜化了。三人經常在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登山觀看風景,進入森林探險,他們還在樹上刻下了他們的姓氏的首字。談話是幾乎沒完沒了的,但是這個幸福的時間並不長久。   這年春天,哥兒倆曾造起了一條船。八月底,他們乘船沿著康科特河和梅里麥克河上作了一次航行。在旅途上,一切都很好,只是兩人之間已有著一些微妙的裂痕,彼此都未言明,實際上他們已成了情敵。後來約翰曾向她求婚而被她拒絕了。再後來,亨利也給過她一封熱情的信,而她回了他一封冷淡的信。不久後,艾倫就嫁給了一個牧師。這段插曲在亨利心頭留下了創傷。但接著發生了一件絕對意想不到的事。一八四二年的元旦,約翰在一條皮子上磨利他的剃鬚刀片時,不小心劃破了

他的左手中指。他用布條包紮了,沒有想到兩三天後化膿了,全身疼痛不堪。趕緊就醫,已來不及,他得了牙關緊閉症,敗血病中之一種。他很快進入了彌留狀態。十天之後,約翰竟此溘然長逝了。突然的事變給了亨利一個最沉重的打擊。他雖然竭力保持平靜,回到家中卻不言不語。一星期後,他也病倒了,似乎也是得了牙關緊閉症。幸而他得的並不是這種病,是得了由於心理痛苦引起的心身病狀態。整整三個月,他都在這個病中,到四月中他又出現在園子裡了,才漸漸地恢復過來。   那年亨利寫了好些悼念約翰的詩。在《哥哥,你在哪裡》這詩中,他問道:「我應當到哪裡去 / 尋找你的身影? / 沿著鄰近的那條小河, / 我還能否聽到你的聲音?」答覆是

他的兄長兼友人,約翰,已經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他們結了綢繆,他已以大自然的容顏為他自己的容顏了,以大自然的表情表達了他自己的意念......大自然已取走了他的哥哥,約翰已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從這裡開始,亨利才恢復了信心和歡樂。他在日記中寫著:「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說明過去的經歷之甘美。悲傷的時候,多麼的容易想起快樂!冬天,蜜蜂不能釀蜜,它就消耗已釀好的蜜。」這一段時間裡,他是在養病,又養傷;在蟄居之中,為未來作準備,在蓄勢,蓄水以待開閘了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在另一篇日記中,他說:「我必須承認,若問我對於社會我有了什麼作為,對於人類我已致送了什麼佳音,我實在寒酸得很。無疑我的寒酸不是沒有

原因的,我的無所建樹也並非沒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著把我的生命的財富獻給人們,真正地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我要在貝殼中培養出珍珠來,為他們釀製生命之蜜。我要陽光轉射到公共福利上來。我沒有財富要隱藏。我沒有私人的東西。我的特異功能就是要為公眾服務。惟有這個功能是我的私有財產。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蘊著,並養育著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   恢復健康以後的梭羅又住到了愛默生家裡。稍後,他到了紐約,住在市裡的斯丹唐島上,在愛默生弟弟的家裡。他希望能開始建立起他的文學生涯來。恰恰因為他那種獨特的風格,並不是能被人,被世俗社會所喜歡的,想靠寫作來維持生活也很不容易,不久之後,他又回到了家

鄉。有一段時間,他幫助他父親製造鉛筆,但很快他又放棄了這種尚能贏利的營生。   於是到了一八四四年的秋天,愛默生在瓦爾登湖上買了一塊地。當這年過去了之後,梭羅得到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的允許,可以讓他「居住在湖邊」。終於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到達我預備造房子的地方,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來做我的建築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   七月四日,恰好那一天是獨立日,美國的國慶,他住進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木屋裡,這湖濱的山林裡

,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沉思著,並且夢想著,他獨立地生活了兩年又多一點時間。他記錄了他的觀察體會,他分析研究了他從自然界裡得來的音訊、閱歷和經驗。決不能把他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麼隱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並不是消極的,他是積極的。並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並且就在這中間,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投身於當時的政治鬥爭。   那發生於一個晚上,當他進城去到一個鞋匠家中,要補一雙鞋,忽然被捕,並被監禁在康城監獄中。原因是他拒絕交付人頭稅。他之拒付此種稅款已經有六年之久。他在獄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有人給他付清了人頭稅,就被釋放。出來之後,

他還是去到鞋匠家裡,等補好了他的鞋,然後穿上它,又和一群朋友跑到幾裡外的一座高山上,漫遊在那兒的什麼州政府也看不到的越橘叢中—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獄事件。   在一八四九年出版的《美學》﹝Aesthetic Papers﹞雜誌第一期上,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用的題目是《對市政府的抵抗》﹝Resistance to CivilGovernment﹞。在一八六六年﹝他去世已四年﹞出版的《一個在加拿大的美國人,及其反對奴隸制和改革的論文集》﹝A Yankee in Canada,with Anti-Slavery and Reform Papers﹞收入這篇文章時,題目改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Civi

l Disobedience﹞。此文題目究竟應該用哪一個,讀書界頗有爭論,並有人專門研究這問題。中國一般地慣用了這個《消極反抗》的題名,今承其舊,不再改變。文中,梭羅並沒有發出什麼政治行動的號召,這毋寧說正是他一貫宣導的所謂「更高的原則」中之一項。他認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於人民的事,它不應該去干擾人民。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更不用說這個保存了奴隸制度的美國政府了,因此他要抗議和抵抗這一個政府,不服從這一個政府。他認為,如果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應當有消極抵抗的權利,以抵制它和抵抗它。這篇《消極抵抗》的論文,首先是給了英國工党和費邊主義者以影響,後來又對於以絕食方式反對英

帝國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主義」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一九六○年馬丁.路德.金,在非洲爭取民權運動也有很大的作用,對托爾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響,以及對羅曼.羅蘭也有一些影響。   梭羅是一生都反對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幫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在一八四五年的消極反抗之後,他還寫過《麻省的奴隸制》﹝一八五四年,Slaver y in Massachusetts﹞一文,他和愛默生一起支持過約翰.布朗。一八五九年十月,布朗企圖襲擊哈潑斯渡口失敗而被捕,十一月刑庭判處布朗以絞刑,梭羅在市會堂裡發表了《為約翰.布朗請願》﹝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的演說。布朗死後,當地不允許給布朗開追悼會時,他到市會堂敲響大鐘,召集群眾舉行了追悼會。梭羅關於布朗的一系列文章和行動都是強烈的政治言行。   這期間,梭羅患上了肺結核症,健康明顯地變壞。雖然去明尼蘇達作了一次醫療性的旅行,但病情並無好轉。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後的兩年裡,他平靜地整理日記手稿,從中選出一些段落來寫成文章,發表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他平靜安詳地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於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未滿四十五歲。   梭羅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一八四九年自費出版了《康科特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這書是他在瓦爾登湖邊的木屋裡著寫的,內容

是哥兒倆在兩條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議論文史哲和宗教等等。雖精雕細刻,卻晦澀難懂,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印行一千冊,只售出一百多冊,送掉七十五冊,存下七百多冊,在書店倉庫裡放到一八五三年,全部退給作者了。梭羅曾詼諧地說,我家裡大約藏書九百冊,自己著的書七百多冊。   他的第二本書就是《瓦爾登湖》了,於一八五四年出版。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甚至還受到詹姆斯.洛厄爾以及羅勃特.路易士.斯蒂文生的譏諷和批評。但喬治.艾略特在一八五六年元月,卻在《西敏寺週報》﹝Westminster Review﹞上給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聖」的好評。那些自以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們的規範,來規規矩矩地

生活的人,往往受不了他們毫不理解的事物的價值,自然要把梭羅的那種有歷史意義的行為,看作不切實際的幻夢虛妄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本書的影響是越來越大,業已成為美國文學中的一本獨特的,卓越的名著。他一生所寫的三十九卷手稿,是他的日記或日誌,其中記錄著他的觀察、思維、理想和信念。他在世時的,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他去世後已收集、整理好,出版了的計有《旅行散記》﹝一八六三年,Excursions﹞、《緬因森林》﹝一八六四年,The Maine Woods﹞、《科德角》﹝一八六五年,CapeCo d﹞三種。他的全集出版有《梭羅文集》,有一九○六年的和一九七一年的兩種版本。此外是他的日記,有《梭羅:

一個作家的日記》、《梭羅日記》兩卷本、《梭羅日記之心》的精選本等。   以上只是梭羅生平的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再說一點他的這本書。   對於《瓦爾登湖》,不須多說什麼,只是還要重複一下,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處。   自然頗有一些難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說過,「請原諒我說話晦澀,」例如那失去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愛默生的弟弟愛德華問過他是什麼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卻再也沒有回答了。有的評論家說,梭羅失去過一個艾倫﹝斑鳩﹞,一個約翰﹝獵犬﹞,可能還失去了一個拉爾夫﹝栗色馬﹞。誰個又能不失卻什麼呢?   本書內也有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

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有啟發性。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書,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這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弄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應當指出,這本書是一本健康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作了極其動人的描寫。讀著它,自然會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

神不斷地將讀者提升、提高。書已經擺在讀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說什麼了,因為說得再好,也比不上讀者直接去讀了。   人們常說,作家應當找一個僻靜幽雅的去處,去進行創作;信然,然而未必盡然。我反而認為,讀書確乎在需要一個幽靜良好的環境,尤其讀好書,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條件。讀者最需要有一個樸素淡泊的心地。讀《瓦爾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讀者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興趣,就在那樣的地方讀它,就更是相宜了。   梭羅的這本書近年在西方世界更獲得重視。嚴重污染使人們又嚮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淨的清新空氣。梭羅能從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這些生活之必需出發,以經濟作為本書的開篇,他崇尚實踐,含有樸素

的唯物主義思想。   譯者曾得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先生暨夫人鼓勵;譯出後曾編入《美國文學叢書》,一九四九年出了第一版。一九八二年再版時,參考了香港吳明實的版本。譯文出版社在第二版的編審過程中,對譯文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校訂工作。對所有這些給過我幫助的人們,就在這裡,深致感謝。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到達我們生命的某個時期,我們就習慣於把可以安家落戶的地方,一個個地加以考察了。正是這樣我把住所周圍一二十英里內的田園統統考察一遍。我在想像中已經接二連三地買下了那兒的所有田園,因為所有的田園都得要買下來,而且我都已經摸清它們的價格了。我步行到各個農民的田地上,嘗嘗他的野蘋果,和他談談稼穡,再又請他隨便開

個什麼價錢,就照他開的價錢把它買下來,心裡卻想再以任何價錢把它押給他;甚至付給他一個更高的價錢,—把什麼都買下來,只不過沒有立契約,—而是把他的閒談當作他的契約,我這個人原來就很愛閒談,—我耕耘了那片田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耕耘了他的心田,如是嘗夠了樂趣以後,我就揚長而去,好讓他繼續耕耘下去。這種經營,竟使我的朋友們當我是一個地產掮客。其實我是無論坐在哪裡,都能夠生活的,哪裡的風景都能相應地為我而發光。家宅者,不過是一個座位,—如果這個座位是在鄉間就更好些。我發現許多家宅的位置,似乎都是不容易很快加以改進的,有人會覺得它離村鎮太遠,但我覺得倒是村鎮離它太遠了點。我總說,很好,我可以在這裡

住下;我就在那裡過一小時夏天的和冬天的生活;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地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新春。這一區域的未來居民,不管他們將要把房子造在哪裡,都可以肯定過去就有人住過那兒了。只要一個下午就足夠把田地化為果園、樹林和牧場,並且決定門前應該留著哪些優美的橡樹或松樹,甚至於砍伐了的樹也都派定了最好的用場了;然後,我就由它去啦,好比休耕了一樣,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我的想像卻跑得太遠了些,我甚至想到有幾處田園會拒絕我,不肯出售給我,—被拒絕正合我的心願呢,—我從來不肯讓實際的佔有這類事情灼傷過我的手指頭。幾乎已實際地佔有田園那一次,是我購置霍樂威爾那個地方的時候,都已經開始選好

種子,找出了木料來,打算造一架手推車,來推動這事,或載之而他往了;可是在原來的主人正要給我一紙契約之前,他的妻子—每一個男人都有一個妻子的—發生了變卦,她要保持她的田產了,他就提出賠我十元錢,解除約定。現在說句老實話,我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角錢,假設我真的有一角錢的話,或者又有田園,又有十元,或有了所有的這一切,那我這點數學知識可就無法計算清楚了。不管怎樣,我退回了那十元錢,退還了那田園,因為這一次我已經做過頭了;應該說,我是很慷慨的囉,我按照我買進的價格,按原價再賣了給他,更因為他並不見得富有,還送了他十元,但保留了我的一角錢和種子,以及備而未用的獨輪車的木料。如此,我覺得我手面已很闊綽,而且

這樣做無損於我的貧困。至於那地方的風景,我卻也保留住了,後來我每年都得到豐收,卻不需要獨輪車來載走。關於風景,—我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夠否認我的權利。我時常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走的僅只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上了韻腳,而且多少年之後,農夫還不知道這回事,這麼一道最可羡慕的、肉眼不能見的籬笆已經把它圈了起來,還擠出了它的牛乳,去掉了奶油,把所有的奶油都拿走了,他只把去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給了農夫。霍樂威爾田園的真正迷人之處,在我看是:它的遁隱之深,離開村子有兩英里,離開最近的鄰居有半英里,並且有一大片地把它和公路

隔開了;它傍著河流,據它的主人說,由於這條河,而升起了霧,春天裡就不會再下霜了,這卻不在我心坎上;而且,它的田舍和棚屋帶有灰暗而殘敗的神色,加上零落的籬笆,好似在我和先前的居民之間,隔開了多少歲月;還有那蘋果樹,樹身已空,苔蘚滿布,兔子咬過,可見得我將會有什麼樣的一些鄰舍了;但最主要的還是那一度回憶,我早年就曾經溯河而上,那時節,這些屋宇藏在密密的紅色楓葉叢中,還記得我曾聽到過一頭家犬的吠聲。我急於將它購買下來,等不及那產業主搬走那些岩石,砍伐掉那些樹身已空的蘋果樹,剷除那些牧場中新近躍起的赤楊幼樹,一句話,等不及它的任何收拾了。為了享受前述的那些優點,我決定幹一下了;像那阿特拉斯①一樣,把世

界放在我肩膀上好啦,—我從沒聽到過他得了哪樣報酬,—我願意做一切事:簡直沒有別的動機或任何推託之辭,只等付清了款子,便佔有這個田園,再不受他人侵犯就行了;因為我知道我只要讓這片田園自生自展,它將要生展出我所企求的最豐美的收穫。但後來的結果已見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