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殷琦寫的 當老 而不死 和香港心理衞生會的 365天減壓秘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寶級藝師登臺明華園日字戲劇團周公法鬥桃花女10/14豐原 ...也說明:文化局指出,在後疫情時代,期待藉由「丑藝與女戲」的表演藝術能量正向傳遞給社會大眾,《周公法鬥桃花女》故事融合民間信仰真武大帝傳說、臺灣嫁娶禮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蜂鳥有限公司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何秀珠所指導 羅嘉妘的 「話」畫一條幸福之路—藝術療育師的自我療癒歷程 (2021),提出表達藝術治療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療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朱惠瓊所指導 何思穎的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2021),提出因為有 伴侶藝術治療、溝通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表達藝術治療師的解答。

最後網站育兒生活 5月號/2013 第276期: 孩子說不出口的成長小祕密則補充:... 師與朱靜怡臨床心理師一致認為,可以接受外婆的好意與禮物,但是,媽媽也可以自己買 ... 治療師、社工師專業領域:父母親成長團體、個人會談、夫妻會談、親子會談、沙箱輔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表達藝術治療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老 而不死

為了解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作者殷琦 這樣論述:

  -作者以安老院創意藝術治療師的身份,檢視香港安老服務的現象與問題,從長者權利角度出發探討革新可能   -漫遊社會科學、重新思考「老」的本質:「老」本應如何?   -走訪多個界別專業人士,多角度探討安老議題   作者簡介 殷琦   現於安老院任職表達藝術治療師。港大表達藝術治療碩士、教大音樂教育碩士、港大文學院中國文史學士。寫作題材多元,喜現象觀察、政策與文化研究;愛進行不同類型之文藝創作、喜歡胡思亂想。前著包括《堅離地教會實錄》及《堅離地教會實錄II之一飛衝天》。   其他文章散見於網媒包括《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香港獨立媒體網》、《眾新聞》及《輔仁媒體》。   Fa

cebook :殷琦   Instagram:yankihongkong   推薦序  伍桂麟 推薦序  鹽叔(楊俊賢)   自序 第一章 老人、照顧者與院舍的愛與恨 1.1安老院的平凡一天 1.2安老院屎尿奇聞(上) 1.3安老院屎尿奇聞(下) 1.4有心無力的照顧文化 1.5期望落差與投訴文化 1.6疫情下的平行時空 1.7「為何不讓我快點死?」——疫下的生死觀 附錄:安老小知識—香港安老服務類別概要 第二章 老去的品質 2.1五大常見老年病症 2.2被過度照顧的老小孩 2.3祝你老去快樂 2.4這樣的一百歲,值得羨慕嗎? 2.5死前的品質 2.6長命百歲的詛

咒 第三章 安老的夢想與現實 3.1居家安老,談何容易? 3.2香港虐老事件簿 3.3虐老的深層次因由 3.4零約束的夢 3.5好死/不死 3.6長者的死亡自決權 3.7再思長者自殺——活在大時代下,他們都是犧牲品 3.8專訪周永新教授:社工之父談全民退保的可行性 第四章 以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 4.1請先好好照顧自己 4.2不合常理的香港樂齡科技 4.3創意藝術治療:醫治身心的鑰匙 4.4專訪岑啟灝:社企創辦人的日系介護夢想 4.5西醫為本的社會問題 4.6輔助醫療的無限可能性 4.7專訪關護長者協會團隊:掀起社區照顧的革新 第五章 「實際」如此,但「本應」如此嗎? 5.1專

訪好青年荼毒室鹽叔:以「老」為題的思考盛宴 5.2長者的生命需求 5.3細想艾瑞克森人格發展論:長者的任務與危機 5.4漫談照顧、長者存在意義——從阿德勒說起 結語 序   「若你剛巧是安老服務工作者或是照顧者,你會感同身受在艱難的路上,原來仍有人以不同方式作出倡議及推動社會,決心要『安老而不苦』。」   伍桂麟  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一切從簡」殯儀社企創辦人   「殷琦這本書讓我們了解更多有關年老的課題,它不只告訴我們諸如『安老院的日常』等香港的具體情況,也進一步探討怎樣才是理想的安老安排,以及在有限資源下可以怎樣突破現狀,追求理想。」 鹽叔(楊俊賢)  哲學推廣平台「好青年荼

毒室」成員

表達藝術治療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育有一子一女的Anda於2014年確診乳癌,進行切除手術後,2016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身體面臨巨變,她心情被受打擊可想言之,更甚者,她更要面對家中只有數歲大的子女,「醫生話畀我聽嗰下我都接受唔到」,Anda憂心指如何可以將自己接受不了的事告訴子女。

Anda的子女中,女兒更是「癡身」,會是想時時刻刻「癡」在媽媽身旁,這令本身要接受治療而身心俱疲的Anda更是矛盾,「每當自己一個人靜落嚟嗰陣,就會諗起自己嘅病情,跟住就會喊,經常都會覺得自己唔喺度,腦海經常都有呢啲畫面,但喺仔女面前要扮無事」,因為Anda認為子女年紀尚小,覺得不宜將自己病情告訴他們,因此在他們面前隻字不提自己患病。

可是小朋友的觀察力超乎想像,那時是Anda病發的時候,女兒也似乎察覺了媽媽有異樣,「有時同朋友去生日會,係件好開心嘅事,佢都話佢好想去,但佢去完之後就會話,『點解會用咗呢啲時間去同朋友玩呢』,佢話如果可以嘅話,『我會想多啲時間陪你』,我唔知點解小朋友會唔想去玩,喺呢個年紀用嚟陪媽媽,我就開始觀察佢,覺得佢有啲奇怪。」

Anda說女兒有時間中會問我些有關生死的問題,「譬如『媽媽你話人死咗會上天堂,你上咗天堂,仲可唔可以同我傾偈呀?又或者你可唔可以帶埋我去天堂呀?』我話人死咗先去天堂,我都唔知幾時會上天堂,如果我上咗天堂,你仲會有爸爸、有細佬、有其他親人,你都要好好生活,她就同我講,『唔啦,你死咗我自己喺度都無意思,我想同你一齊去天堂。』」

女兒的反應令Anda覺得太誇張,「佢(女兒)夜晚會喊,話會發夢,其實我陪咗佢好多晚,我都嘗試用自己嘅方法疏導她嘅情緒,睇吓佢咩事,發覺佢唔會話我知係咩事,淨係識得喊。」

Anda坦言那時不懂處理女兒的情緒,「每一晚你見到自己個女為自己身體狀況喺度喊,其實好很難受,嗰一刻其實我都好想喊,但我要好積極,我唔想畀負面情緒佢」,因此Anda成為一個嚴厲的母親,有時會責罵女兒,其實只時希望對方可以在自己在生時學會獨立,但女兒只是小學生,「依家諗返起佢都好無辜。」

Anda之前都參加過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活動,覺得他們幫到患癌的家庭,就向基金會下協助兒童的彩虹會求助,及後女兒獲安排藝術治療課程,Anda同時也獲輔導。

註冊藝術治療師海琳解釋指,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的獨特性在藝術創作方面,因為小朋友未懂說話時,已經可以塗畫,所以他們未表達到事情時可以繪畫輔助,加上治療師會邀請小朋友表達創作內容,孩子表達自己的能力因而加強。

海琳續指,治療過程與父母的溝通和相處很重要,因為他們處理到小朋友所表達的焦慮等情緒時,也可幫助小朋友與家長溝通,從而在家庭的層面上也可以處理問題。

Anda指女兒很喜歡畫畫,卻沒想過藝術治療可以幫到女兒,「原來真係投其所好,因為佢係有啲慢熱,未必容易同人傾到自己內心世界。」Anda透過藝術治療師,得悉女兒原來知道自己有很嚴重的病,雖然她不知道是甚麼,但知道是有機會會死亡的病。

Anda坦言那一刻自己才開始醒,因為她以為女兒一直都不知道患病,在她知道同時,自己又沒解釋清楚,令女兒覺得自己很快會離世,但其實情況未到如此惡劣,所以令她內心積壓了很多恐懼。

Anda接受輔導員建議跟女兒坦白病情,「其實佢哋可能只係小學五年班,已經察覺到身邊很多嘢轉變緊。」女兒清楚母親病情後,情緒有所好轉,令Anda如釋重負,「我覺得好開心,佢會好關心我嘅病情,但又唔會好似以前咁負面,而係積極咁看待。」

更令Anda窩心的是,女兒在接受藝術治療起,就已經會每晚製作小手工為自己打氣,現在更變成她的一個習慣,至今仍在繼續,Anda估計女兒為自己製作了約200份作品,「其實佢都幾犀利,可以一直維持咁做。」

Anda現時定期服藥控制病情,她的願望當然是身體健康,但也把女兒記在心上,「媽咪梗係最最希望見到個女大學畢業,之後結婚生仔,但如果喺呢刻,我見到佢她大學畢業已經好開心。」

香港癌症基金會屬下的彩虹會旨在協助5-17歲因家人患癌而受影響的兒童及青少年。彩虹會的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和社工等專業團隊,可擔當患癌人士和孩子的溝通橋樑,紓緩孩子的憂慮。

「話」畫一條幸福之路—藝術療育師的自我療癒歷程

為了解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作者羅嘉妘 這樣論述:

這篇論文是透過藝術療育尋找自我、撫慰內在小孩的歷程。身為一個特殊兒童的藝術療育師的筆者可以鼓勵孩子,卻安慰不快樂的自己,且無法自在地回原生家庭,筆者認為是因為自己敗犬的單身所致。於是筆者用藝術療育來自我療癒,並透過敘事治療與筆者的藝術創作進行對話。在不斷創作和整理發現失戀只是表象,母親的不認同導致對自我的不認同,才是不快樂的緣由。隨著繪畫記錄的前進,慢慢找回自我。結論是藝術創作對筆者而言不只是療育,延伸出來的助人能量,不但是自我認同的方向,更是一條用藝術創作畫出的幸福之路。

365天減壓秘笈

為了解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作者香港心理衞生會 這樣論述:

  在現今社會,壓力可以稱得上是無處不在的。適當的壓力為我們帶來動力,協助我們成長,懂得減壓亦可以避免精神及情緒問題。其實,減壓方法很多,而且有很多不同種類及形式,由內到外,由飲食至興趣運動。看畢此書的讀者,相信可以找到合適的減壓方法,一年365天都有精神健康!     本書由跨專業團隊撰寫,包括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中醫、註冊營養師、表達藝術治療師及社工等專家,讓讀者認識壓力,壓力所引致的生理、心理及行為問題,壓力的管理方式,在新冠疫情下如何加強抗壓力,如何鼓勵身邊的親友尋求協助,以及求助方法與社區資源。 作者簡介   香港心理衞生會     香港心理衞生會成立於1954 年,是一間非

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於1970 年根據香港稅務條例第88 條成為註冊的慈善團體,宗旨是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及提供康復服務予精神復元人士及智障人士。現時本會共有超過50個由政府資助的服務單位/ 項目,每年為數以萬計服務對象提供適切的服務。     本會多年來積極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透過講座、展覽、工作坊、義工培訓及線上輔導手機應用程式等多元化活動推廣,並不時出版著作,為公眾人士及專業同工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及有關的研究及參考資料。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為了解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問題,作者何思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伴侶在藝術治療中參與者的溝通經驗與感受,藉由三對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溝通經驗,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中溝通的想法與感受,期盼未來能應用於臺灣實務工作場域。本研究以對偶分析概念,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歷程中的溝通互動與影響,招募三對伴侶,年齡介於 20-35 歲之間。研究者擔任藝術治療師的角色,對三對伴侶進行 8 次藝術治療,每周 1 次,每次 1.5 小時,以及藝術治療結束後 1 周內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以現象學的取向,並由對偶分析法進行分析,了解伴侶於其中的互動、想法、感受,以及藝術治療介入後對溝通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伴侶藝術治療介入於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後,對其溝通的影

響與改變有共同經驗與獨特經驗。共同經驗有六項:透過藝術治療解決關係的溝通困境、透過創作欣賞對方、透過創作增進親密感、透過創作增進理解與被理解、藉由某一方的創作深入探討與改變伴侶溝通模式。獨特經驗的部分有五項:從創作感受到對方的包容、從創作覺察到關係持續的意願、藉由創作回顧並增進連結、透過創作降低討論的衝突、發展溫柔待人的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伴侶藝術治療未來研究,以及藝術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