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刻氣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蝕刻氣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菊地正典寫的 看圖讀懂半導體製造裝置 和柯賢文 的 表面與薄膜處理技術(第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加速特徵相關的乾式蝕刻製程發展- 電子技術設計 - EDN Taiwan也說明:SEMulator3D的可視蝕刻特徵提供了一種類似於在實際蝕刻腔室之蝕刻速率的建模方法... 在乾式蝕刻中,由於與氣體分子的碰撞和其他隨機熱效應,加速離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茂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何宗漢所指導 詹惟傑的 蝕刻製程對扇出型晶圓級封裝重佈線路層 金屬漏電流之影響 (2021),提出蝕刻氣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扇出型晶圓級封裝、重佈線路層、窄線寬線距、濕蝕刻、乾蝕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劉建惟所指導 蔡宇翔的 低發光二極體光照度偵測用之高靈敏度氫化非晶矽光二極體之研製 (2020),提出因為有 高靈敏度、氫化非晶矽、光二極體、發光二極體、低光照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蝕刻氣體的解答。

最後網站反應式離子蝕刻機/Reactive Ion Etching則補充:本中心的電漿蝕刻統:反應式離子蝕刻機(Reactive Ion Etching),結合了物理性的離子轟擊與化學反應性蝕刻,兼具非等向性與高蝕刻選擇比的優點,製程氣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蝕刻氣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圖讀懂半導體製造裝置

為了解決蝕刻氣體的問題,作者菊地正典 這樣論述: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羅丞曜  審訂   得半導體得天下?   要想站上世界的頂端,就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半導體!   半導體可謂現在電子產業的大腦,從電腦、手機、汽車到資料中心伺服器,其中具備的智慧型功能全都要靠半導體才得以完成,範圍廣布通信、醫療保健、運輸、教育等,因此半導體可說是資訊化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半導體被稱為是「產業的米糧、原油」,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握了全球的科技,不僅薪資傲人,產業搶才甚至擴及到了高中職!   但,到底什麼是半導體?半導體又是如何製造而成的呢?   本書詳盡解說了製造半導體的主要裝置,並介紹半導體

所有製程及其與使用裝置的關係,從實踐觀點專業分析半導體製造的整體架構,輔以圖解進行細部解析,幫助讀者建立系統化知識,深入了解裝置的構造、動作原理及性能。

蝕刻製程對扇出型晶圓級封裝重佈線路層 金屬漏電流之影響

為了解決蝕刻氣體的問題,作者詹惟傑 這樣論述:

隨市場對於IC封裝尺度微小化及I/O數增加的需求,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e, FOWLP)這種封裝產品能夠有效的解決此問題。FOWLP產品的發展從早期的單晶片封裝、一到兩層的重佈線路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較寬的線寬線距,到未來的多晶片封裝、三層以上的RDL、窄線寬線距(Fine Pitch)。都讓整個FOWLP產品在製程上面臨許多的挑戰。本研究使用兩種不同規格的RDL晶圓,常規線寬線距15 μm (Normal Pitch)和窄線寬線距2 μm(Fine Pitch),當作實驗材料,並透過濕蝕刻(Wet E

tching)中不同的過蝕刻(Over etch, OE),搭配乾蝕刻(Dry Etching)不同氣體,氮氣、氬氣、氧氣,在完成蝕刻製程後,量測晶圓表面金屬漏電流,收集量測數值,分析數值跟實驗參數的關係。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在Normal Pitch和Fine Pitch,不同的乾蝕刻氣體對於金屬漏電流的影響,相比於Over etch有較顯著的影響,其中以氮氣的效果最佳,氬氣次之,氧氣最差。本研究也發現在相同的蝕刻條件下,Fine Pitch所測出來的金屬漏電流數值,遠大於Normal Pitch所測出來的金屬漏電流數值。根據此結果,在未來發展更窄線寬線距產品時,無法以常規線寬線距產品,所測得

金屬漏電流數值,當成窄線寬線距產品在公司內部製程管制界線的標準,建議可以依照封裝產品的特性,並配合電路測試(Circuit Probing Test, CP Test)的結果,制定新的製程管制圖。

表面與薄膜處理技術(第四版)

為了解決蝕刻氣體的問題,作者柯賢文  這樣論述:

  固體材料的表面問題既已發展成一非常多樣化的科技,很多出版的參考書籍以專題深入探討或以工具書出現,不易為初學者所接受,也不適宜當教材之用。因此作者就重要的問題分成十二章討論。這十二章的結構實際上可以看成五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基礎篇,這些都是乾式氣相表面處理最常面臨的技術。第二部份為氣相技術篇,乃常見的乾式氣相表面處理技術。第三部份為液相技術篇,亦即最傳統的表面處理技術,包括無極鍍、化成、取代及電鍍和電鑄,陽極處理實際上相等於電化學反應的化成作用。第四部份為薄膜篇,包括薄膜的成長及微結構、薄膜的特性及量測。第五部份為前瞻篇,它們已脫離常見表面技術的章節,其中有微機電系統、奈米技術及表面的物理

化學性質。本書適合大學、科大、技術學院機械工程、電機、電子材料、化學工程科系『薄膜技術』課程使用。    本書特色     1.固體材料的表面問題已發展成一非常多樣化的科技,本書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使其成為最適宜的教材。   2.作者就重要問題分成十二章討論,共分為五大部分為;基礎篇、氣相技術篇、液相技術篇、薄膜篇與前瞻篇,內容精選,整理完善。   3.適合大學、科大、技術學院機械工程、電機、電子材料、化學工程科系『薄膜技術』課程使用。 

低發光二極體光照度偵測用之高靈敏度氫化非晶矽光二極體之研製

為了解決蝕刻氣體的問題,作者蔡宇翔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工作項目為進行低發光二極體光照度偵測用之高靈敏度氫化非晶矽光二極體製程最佳化,用於實現全螢幕屏下指紋辨識技術。本研究成功解決了非晶矽薄膜有較高內部缺陷密度的問題,並完成用於546 nm特定光波長低發光二極體光照度偵測之高靈敏度氫化非晶矽光二極體研製。本研究,首先使用玻璃晶片作為起始基板,接著在玻璃基板表面沉積一層SiO2,然後濺鍍鋁金屬(Al)及透明導電薄膜氧化銦錫,完成光二極體下電極製作。本研究利用非常高頻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進行氫化非晶矽薄膜,使用金屬遮罩進行氧化銦錫上電極圖案化,圖案化後利用乾式蝕刻移除非晶矽薄膜後,光二極體元件完成製作。本研究最佳結果中,使用光強度為50 l

ux手機螢幕發光二極體光作為光源,在-1 V操作偏壓時,本研製之光二極體元件的光電流密度、暗電流密度及Jon/Joff分別為5.66x10-14 A/μm2、4.41x10-18 A/μm2及104,結果顯示光電流密度提升60.8 %,暗電流密度減少99.6 %。於546 nm特定光波長下,本研製之光二極體的外部量子效率達70.23 %,增益24 %。光響應測試結果顯示本研究可偵測到0.25 lux最低弱光,在-1 V操作偏壓時,本研製之光二極體的光電流密度及Jon/Joff分別各為2.75x10-15 A/μm2及5.2x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