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黎斌寫的 SF6高壓電器設計(第5版) 和田民波的 創新材料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黃炳照、蘇威年、吳溪煌所指導 陳勁閎的 透過溶劑化電解質改善硫化物固態電池之介面接觸與軟包電池的應用 (2021),提出薄膜電容爆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鋰離子電池、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硫銀鍺礦、全固態電池、溶劑化電解液、軟包電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化學工程碩士班 李文亞所指導 何品謙的 可光固化氟橡膠靜電紡絲奈米纖維應用於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 (2021),提出因為有 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靜電紡絲、光固化氟橡膠的重點而找出了 薄膜電容爆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薄膜電容爆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F6高壓電器設計(第5版)

為了解決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作者黎斌 這樣論述:

本書總結了作者50年來在SF6高壓電器開發工作中的研究成果與設計經驗,詳盡地介紹了SF6氣體的理化電氣特性和SF6氣體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總結了SF6高壓電器的結構設計經驗及設計計算方法。作者以超前意識對SF6金屬封閉式組合電器小型化和智慧化提出了許多有用的見解,並對該產品的線上監測技術進行了有實用價值的論述。對困惑高壓電器行業多年的技術難題(如溫度對SF6濕度測量值的影響、SF6濕度的限值及其線上監測、斷路器電壽命線上監測技術、產品局部放電特性及UHF法測量技術、日照對產品溫升的影響、高寒地區產品的設計與選用等),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較科學的回答。為減少溫室氣體的使

用和排放,作者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對SF6混合氣體和替代氣體的主要研究成果,並提出了環保氣體高壓電器的研究方向和設計思路,為開展環保電器的研發拉開了序幕。本書還系統地介紹了SF6電流互感器的設計計算方法,對有暫態特性的CT繞組的工作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 本書特點是:理論分析精煉,設計計算方法適用。 本書可供高壓電器研究、設計人員,電力部門研究、設計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研究生參考。本書是相關專業畢業生和研究生快速適應工作的好幫手。

透過溶劑化電解質改善硫化物固態電池之介面接觸與軟包電池的應用

為了解決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作者陳勁閎 這樣論述:

全固態電池現今是個極具發展性及有趣性的研究領域,能避免大量液態電解液造成潛在的爆炸、漏液危險,且能直接使用鋰金屬當作負極,透過減少體積來提高能量密度,而電解質中又以固態硫化物電解質最為突出,因其擁有最高的導離子度與熱穩定性。但組裝出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需要在惰性氣氛下進行,並且要克服介面接觸不良以及副反應問題。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全固態電池的組裝,從錠狀電池到膜狀電池,並探討正極、負極、固態電解質的各個參數的影響。使用LNO@NCM811高鎳三元材料當作正極,Li6PS5Cl作為固態電解質,鋰與銦金屬作為負極,1 wt %的添加碳,第二部分為軟包電池組裝,成功組裝出3x3 cm2大小的NMC

811||LPSC||In 軟包全固態電池,充電區間2 V~3.9 V、0.02 C,於室溫(25℃)下施予17.5 MPa之外壓,首圈電容高達153.44 mAh/g (2.056 mAh/cm2),經15圈充放電後還有71.6 %以上的維持率。另一部分為混和型固態電池,電池中同時包含了液態電解液及固態電解質,而使用的正極極片為目前商用製程樣品,而非複合正極,正極中沒有添加固態電解質。液態電解液添加於正極側,扮演著鋰離子通道的角色,這有兩項優點,一是透過使用一般正極極片省去了處理複合正極對濕氣敏感性的問題,二是透過液態電解液來改善介面接觸不良的問題。本文引入了溶劑化的概念,以溶劑化結構來降低

溶劑對硫化物的反應性,使用LiTFSI溶於FEC/TTE/EMC,再依據拉曼光譜鑑定液態電解液與固態電解質之相容性,確保液固兩者能穩定並存於電池中。最後亦將此技術應用於軟包電池中,添加少量電解液 (1.1~1.3 μl/ mAh) 於電池中,開發出NMC811||Liquid electrolyte||LPSC||SUS軟包無陽極準固態電池,充電區間2.5 V~4.3 V,僅施予1.5 MPa之外壓,使用1.5 M濃度的電解液,第二圈電容154.76 mAh/g,總電容高達27.7 mAh,但其壽命是個問題,第十圈時維持率約剩下50 %,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但此項技術是一大突破且已申請專利,使

硫化物固態電池離商業化更進了一步,最終建立好測試方法與平台,成功組裝出本實驗第一顆固態軟包電池。

創新材料學

為了解決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作者田民波 這樣論述:

  《創新材料學》共分10章,每章涉及一個相對獨立的材料領域,自成體系,內容全面,系統完整。內容包括半導體積體電路材料、微電子封裝和封裝材料、平面顯示器相關材料、半導體固態照明及相關材料、化學電池及電池材料、光伏發電和太陽能電池材料、核能利用和核材料;能源、信號轉換及感測器材料、電磁相容—電磁遮罩及RFID 用材料、環境友好和環境材料,涉及最新技術的各個領域。本書所討論的既是新技術中所採用的新材料,也是新材料在新技術中的應用。

可光固化氟橡膠靜電紡絲奈米纖維應用於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

為了解決薄膜電容爆炸的問題,作者何品謙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是現今主要的儲能技術,但安全上的隱患限制它在科技上的發展,由於電池內的電解質多為可燃的液態電解質,容易在頻繁、過度放電下由負極生成鋰枝晶,若枝晶穿破隔離膜造成短路,將導致電池爆炸。為了改善這方面的安全性問題,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固態電解質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固態電解質的穩定性與性能較為不佳,影響相關儲能技術之開發,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靜電紡絲將含氟彈性體(PVDF-HFP)製成薄膜並將其光固化,再將其含浸在聚環氧乙烷(PEO)與雙(三氟甲基磺醯)氨基鋰(LiTFSI)中來製作成固態電解質,以提升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穩定性。在實驗中我們分成兩部分討論:第一部分將針對電紡絲纖維固態電解質的電化

學性質與物理性質進行優化,其鋰離子傳導率在80 ℃下可以達到0.52,並且組裝成LFP/SPE/Li電池時,利用0.1 C的電流做測試,電容量可達155 mAh/g,也可以維持100圈幾乎沒有衰減,到227圈還有88%的電量保留率。第二部分則是開發電化學即時壓力監測平台,針對固態電解質在壓力下其電化學性質與導電性變化,這是由於許多研究皆由製作鈕扣型電池來測試其性質,但卻不知道在電池內電解質實際的形變量及受壓力道對其電性與機械性質之影響。本實驗利用電化學即時壓力監測平台在無水氧環境下進行電化學測試,發現越高的下壓力可以改善介面電阻,進一步提升導電度,也發現溫度越高會造成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質下降,

此技術可以模擬電池內部受到壓力的電化學行為,有助於未來鋰離子固態電解質之深入了解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