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防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蓑衣防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水照,崔銘寫的 蘇軾傳 和王水照崔銘的 蘇軾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出版 和人民文學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蓑衣防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蘇軾傳

為了解決蓑衣防水的問題,作者王水照,崔銘 這樣論述: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是一位現世性與超越性融為一身的智者,為歷代中國文人敬仰和懷念。他曾積極入世,為帝王之師,後在政局動盪中數度遭貶,垂垂暮年躬耕南荒。坎坷波折的仕宦生涯使他更醉心於文學藝術的創作,以文為詩,革新詞派,成為北宋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這些誕生於生命各個階段的文學作品是蘇軾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超曠之氣與澎湃才情的最生動體現。   本書對蘇軾在滾滾時代洪流中的境遇與思緒變化進行了深邃精微的剖析,更將他流傳至今的名篇佳作悉心甄選,一一呈現,出子瞻之口,入讀者之心。   宋代文學專家王水照,攜手知名學者崔銘,為我們重

讀文學作品與真實史料,還原蘇東坡那可供感知與思索的真實人生。 本書特色   ●詩詞作品是有生命的,借子瞻之口,聽蘇軾將自己的平生娓娓道來。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熟練地駕馭各種詩、詞、文、賦的創作手法。他是宋詞豪放派的先行者,也是傑出的書法家,名列「北宋四大家」之首;更是富有創意的畫家,與文同、米芾等開創了墨戲一派。   ●儒家的匡時濟世、佛教身心皆空、道家返璞归真,看蘇軾如何做到融攝三家,互補短長,超越自身原有的思想境界。   ●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全國蘇軾學會副會長王水照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蘇軾研究,用真實史料還原蘇東坡的歷史形象。不演繹不戲說,事事有考證。   

●東坡肉,烤羊蝎子、竹笋焖猪肉,這些都是資深美食發明家蘇東坡的得意之作。河豚、羊湯、荔枝、為甚酥、錯着水,更為我們打開蘇東坡的美食世界。  

蘇軾傳

為了解決蓑衣防水的問題,作者王水照崔銘 這樣論述: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是藝術上的全才和天才。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滿波折。他晚年曾以「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總結自己的一生,這是他對自己長期貶謫生涯的自嘲,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其詼諧的個性和坦蕩的胸懷。 蘇軾通達時入居中樞,為帝王師,為文壇領袖;落魄則屢遭遷貶,以致萬里投荒,潦倒無依。這本傳記以蘇軾傳世作品為依據,結合對宋代歷史文化的分析,忠實而生動地敘寫蘇軾的人生軌跡、政治作為、文學創作,以及他領悟人生的思想升華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王水照,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

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主要代表作有《蘇軾選集》《唐宋文學論集》 《蘇軾論稿》《蘇軾研究》《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自選集》等,又著有《半肖居筆記》《鱗爪文輯》《走馬塘集》等學術隨筆,編有《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 《歷代文話》等古籍文獻,另外還主持編譯有《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日本學者中國文章學論著選》《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一輯、第二輯)等書。所撰 著作獲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成果獎多項,2012年獲上海市學術貢獻獎,是當代宋代文學研究的奠基者與拓荒者之一。 崔銘,復旦大學文學博 士,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后,現任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歐陽修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

理事。已出版《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蘇軾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歐陽修傳》《張耒年譜及作品編年》《大學語文》《唐代詩歌選》《宋代詩詞選》等。 引言 物華地靈鑄偉才1 第一章奮厲當世雄鷹出15 歐陽修的熱情獎掖,使蘇軾一時之間名滿天下15 時隔三年,第二次遠遊,蘇軾依然豪情萬丈21 懷遠驛中,風雨之夕,蘇軾兄弟相對而坐,握手盟約26 懷著致君堯舜的火熱理想,蘇軾踏上征途28 下車伊始,蘇軾便勤謹踏實地開展工作30 來到處處藏寶的鳳翔,酷愛文物的蘇軾恰似魚兒得水35 抱著遠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蘇軾,時時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39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42 第二章世事惟艱力難任

46 宋朝統治者因勢利導的必然選擇,同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46 神宗銳意求治,富國強兵,雷厲風行的王安石受命執政49 神宗與王安石,衝破一切障礙向前走,卻犯下一個戰略性錯誤52 蘇軾無條件地站到了反變法派的一邊57 在王安石眼中,蘇軾不過一介書生,但蘇軾卻擁有巨大的輿論聲勢61 在捨身報國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蘇軾為他所認定的真理進行倔強的爭執66 每逢休假日,文同總是邀請蘇軾一道寫字作畫69 文同“字畫病”的話頭啟發了蘇軾的靈感71 蘇軾與變法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了75 蘇軾深感人心險惡,再也不願在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76 七月,蘇軾攜帶一家大小乘船離京78 蘇軾一路上意興闌珊,深深沉浸在對

人生意義的思考之中81 第三章德澤雅韻滿余杭88 蘇軾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88 每到賞花觀潮之日,杭州城裡萬人空巷,熱鬧非凡94 層出不窮的遊宴活動中,蘇軾留下無數浪漫的故事97 蘇軾經常漫步名山古刹,與許多高僧結為至交,尋得心靈的安憩與慰藉101 杭州三年,蘇軾盡心盡力,為民造福104 面對人民的苦難,蘇軾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110 儘管對現實深感不滿,蘇軾卻不能不在現實中履行他的通判職責115 來到嚮往已久的宜興,一種親切、安寧、恬適的感覺在蘇軾心頭升起118 送別陳襄,蘇軾滿懷離情,寫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詞作121 現存蘇軾詞集表明,他從通判杭州開始填詞123 蘇軾此時的詞作雖

與傳統詞作沒有本質差別,但已表現出新的傾向126 蘇軾啟程離杭,楊繪、張先、陳舜俞等同船遠送128 第四章惟有憫農心尚在131 抵達密州任所,蘇軾開始調查蝗災受害情況131 身為一郡之守,蘇軾認為有責任挺身而出,為民請命136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艱苦了許多,也寂寞了許多140 重讀《莊子》,蘇軾豁然開朗,開始重新面對並接納密州的生活144 蘇軾的詞的創作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148 帶著遺憾,帶著依戀,蘇軾離開密州,奔赴新任152 蘇軾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親自指揮並參與抗洪搶險的戰鬥155 稍事休整之後,蘇軾又未雨綢繆地籌畫著加固防水工程158 石潭之行的所見所聞,就像陶淵明筆下的

桃花源,令人神往160 這一時期,蘇軾的業餘生活安排得有聲有色,逍遙寫意164 似真似幻的夢境,使蘇軾想起了許多許多167 不僅徐州本地的文人爭相與蘇軾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紛紛向他靠攏169 三月,朝廷令下,蘇軾移任湖州知州173 第五章柏台霜氣夜淒淒176 滄桑往事引發的情感洪流,使蘇軾陷入關於人生終極性問題的哲理思考176 蘇軾成為一幫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180 一個周密的圍剿計畫,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出籠了182 蘇軾渾然不知厄運已經逼近185 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188 將近兩個月的審訊中,蘇軾經受了難以言喻的淩辱和折磨192 代表公道與正義的救贖活動在民間展開時,朝中也有少

數士大夫仗義執言194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後,蘇軾終於從幽暗的監牢裡走了出來198 蘇軾在禦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啟程前往黃州貶所202 第六章吟嘯徐行迎風雨208 這場從天而降的禍事,使蘇軾對外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戰慄209 雖然出獄已近半年,受創的心靈依然悸痛不已214 蘇軾所尋求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救贖216 超然曠達的胸懷氣度,使蘇軾能于常人難耐的苦境中自得其樂219 蘇軾身邊又簇擁了一大群年齡不等、地位懸殊、性情各異的朋友221 不少老友至親,頻頻來信問候,甚至千里相尋,專程來黃州探望228 蘇軾帶領全家早出晚歸,開荒墾地231 一家人勤勤懇懇地過起了農家的日子234 深刻的鄉

土之戀是蘇軾終身難解的情結239 蘇軾對道家養生之術的興趣達到了極至243 蘇軾將道家珍愛生命的意識與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緊密聯繫在一起246 蘇軾躲在書齋,著書立說,以期有補於世249 第七章三詠赤壁成絕唱254 在自然的懷抱中蘇軾無憂無慮,享受著官居時不可能擁有的自在與閒逸254 三月七日,蘇軾在幾位熟識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257 隨著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蘇軾的書畫藝術也日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260 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寫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264 《前赤壁賦》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堅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難的心靈縮影267 空靈奇幻的《後赤壁賦》是對天地萬物

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274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擺酒設宴,慶賀蘇軾四十七歲生日277 雪堂之中,高人滿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歸海,彙聚于蘇軾麾下279 春夏之間,蘇軾臥病不出,閉門謝客,於是謠言頓起284 蘇軾善於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從而實現了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287 蘇軾不僅享受著自然的慷慨賜予,而且享受著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和美291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蘇軾296 讀過詔令,蘇軾百感交集299 第八章投老江湖終不失302 蘇軾即將離開黃州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前來話別的人絡繹不絕302 初入廬山,蘇軾心中蓄滿了驚歎與喜悅308 蘇轍得知兄長正日夜兼程前

來相會,心中充滿了期盼313 應佛印禪師之邀,蘇軾與參寥重上匡廬317 《題西林壁》與《石鐘山記》是蘇軾這一時期人生思考的藝術總結322 撇開紛繁的政見不說,對於蘇軾的才華,王安石一直都非常欣賞325 在逗留金陵的一個月中,蘇軾頻繁地出入於半山園328 應老友滕元發之約,蘇軾前往金山相聚334 上過《乞常州居住表》,蘇軾一邊等待朝廷回音,一邊攜家人緩緩北上337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詔令,蘇軾欣慨交加342 正當蘇軾悠然自在地過著田園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詔令346 第九章華燈飛蓋寓京華351 元豐八年七月下旬,蘇軾啟程前往登州352 倏然而來,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蘇軾想起了許多355

一條世人所渴慕的黃金大道已在蘇軾面前展開359 蘇軾的聲望與日俱增363 榮華富貴的熱鬧場中,蘇軾依舊過著恬淡簡樸的生活368 在兄弟之情與天倫之樂的脈脈溫情中,蘇軾休息著疲憊的身心373 蘇軾的機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遊刃有餘378 蘇門內部自由議論與自由批評之風,達到了坦誠無諱、暢所欲言的高境界382 蘇軾“為時”、“為天下”愛護和獎掖後進,贏得了弟子們衷心的敬仰387 蘇軾兄弟和門人弟子,與王詵、米芾、李公麟等書畫大家詩酒留連391 在洋溢著浪漫與自由氣息的理想氛圍中,蘇軾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395 第十章四任知州澤生民401 蘇軾拋棄過去的偏見,成為免役法的堅定維護者401 蘇軾

當眾嘲笑程頤,遺下無窮後患406 洛學弟子為老師報一箭之仇,引起元祐黨爭的公開爆發409 蘇軾在黨爭的漩渦中進退維谷,一再以疾病為由請求外任412 蘇軾對杭州摯愛依舊,決心盡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為民眾造福415 在杭州父老強烈要求下,蘇軾克服一切困難,全面治理西湖419 蘇軾總是極為慎重地處理民間訴訟,盡可能做到國法與人情兩相兼顧423 公餘之暇,蘇軾喜歡摒退侍從,獨自漫遊在西湖群山之中的叢林寺廟426 年華老去的悲哀中,蘇軾心中充滿了對仕宦生涯的深深厭倦430 儘管年過半百,飽經風霜,蘇軾對國家與民眾的摯愛絲毫也沒有變得淡漠434 蘇軾兄弟的進用,對具有個人野心的政客構成極大威脅437 自

從來到潁州以後,蘇軾生活恬適,心境平和439 短短半年之內,蘇軾幹了好幾件大事442 蘇軾抵達揚州,上疏朝廷請求寬免積欠,並毅然停辦萬花會445 蘇軾入世愈深,對仕宦生涯愈覺厭倦,愈加嚮往世外桃源式的田園生活449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將有大的翻覆451 蘇軾在果斷地整頓武備的同時,心情卻是忐忑不安的455 第十一章白頭蕭散謫嶺海458 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458 “悲欣交集”的心靈感受,使蘇軾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發生了改變465 蘇軾于紹聖元年十月二日抵達惠州貶所470 隨時隨地的自譬自解,使蘇軾的精神不再焦慮、心靈自有安頓474 蘇軾雖已看破名利

權勢,也無權簽署公事,但沒有放棄儒家的濟世精神477 蘇軾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把方外的慈悲與入世的事業結合在一起481 新居還未建成,家中又遭變故485 紹聖四年又一個不祥的四月,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491 經過一番自譬自解,身處絕域的愁懷終於消散497 蘇軾無論走到哪裡,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領,把“地獄”變成“天堂”500 在精神的領域蘇軾永遠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507 在荒蠻的海島,蘇軾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個文化使者的角色512 在艱苦的環境中,蘇軾勤奮創作,老而彌篤515 蘇軾喜好陶淵明的詩歌,更喜好陶淵明的為人518 蘇軾謫居嶺海,至友知交紛紛來信來人,探問音信522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發生了大的變化524 第十二章皇天后土同悲悼531 蘇軾與秦觀雷州相會,竟成永訣531 重登大庾嶺,蘇軾思緒飛轉,詩潮泉湧534 蘇軾為選擇歸老之地而猶豫不決538 建中靖國元年,士大夫輿論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蘇軾541 對於未來的出處進退,蘇軾表現出一種隨緣任運的心態544 經過萬里跋涉,即將歸老常州之際,蘇軾卻突然病倒了549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552 結束語浩瀚淵深贊“蘇海”,流風餘韻遺人間556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