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昶興寫的 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 和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編輯部的 兒童聖經故事4:領導者傳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 方格子也說明:說了二十六年故事,喜歡傾聽每個人的心聲,見過好多次小小的希望,居然飄散到意想不到的角落與國度,成為最美好的祝福。如果你的生活也有些沮喪、迷茫,在此時看見了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橄欖 和所出版 。

法鼓文理學院 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辜琮瑜所指導 游桂蘭的 從關懷倫理觀看生命關懷一位香草老師關懷生命之省思 (2021),提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志願服務者、生命教育、關懷倫理、生命關懷。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數學學系數學與數據科學碩士班 王彥雯所指導 葉俊怡的 以文字探勘技術建立憂鬱情感預測風險模型 (2018),提出因為有 憂鬱症、文字探勘、情感分析、情感變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两年向西藏捐赠2000多万元教育资源則補充:共青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携手安徽援藏指挥部,近日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开展“情系西藏·一起云支教”公益活动,向浪卡子镇希望小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蒲公英希望基金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

為了解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作者吳昶興 這樣論述:

  時至今日,天主教研究已成為一門顯學,尤其是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容小覷,本論文集為讓讀者對此一研究領域有更多的認識,邀請了十餘位學者,共收錄十四篇論文,將最近十年來相關的學術成果在此作一展現,選輯的重點在於研究觀點、方法或視域上有所突破,如從思想史、社會史、傳播史、婦女史等角度;另一重點在於史蹟或史料,如新發現的文史、遺物、材料或考據等。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研究方法及其拓展〉概述與總結了「中國禮儀之爭」的研究,循著歷史學到宗教學、從中西文化交流到經學與神學的相遇這樣的進路探討並回顧評價了中國學術界如何開闢一條新的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研究路線。鄒振環〈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對開封猶太人

古教古經的追尋〉,研究中國開封猶太人艾田上京拜會利瑪竇並告知開封的猶太人情況,促成利瑪竇派遣耶穌會士到當地考察證實,艾儒略與龍華民相繼到開封實地調查。韓琦〈耶穌會士和康熙時代曆算知識的傳入〉,從康熙時代科學、宗教和政治背景討論耶穌會士上京擔任御用教師的經過,以及他們所從事的曆算活動。   董少新〈明末奉教天文學家鄔明著事蹟鉤沈〉,本篇研究資料甚少的天文學家鄔明著,對修成《崇禎曆書》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勾勒鄔明著修曆與奉教事蹟,進而凸顯曆局成員所構成的天主教人脈網絡及其對天主教在華傳播的作用。紀建勛〈明末天主教Deus之「大父母」說法考詮〉,本篇留意明末天主教提出了不同的基督教神的中國名字,認

為「大父母」最早由利瑪竇在1595年以前所提出。此說依據《周易》的宇宙論中的「乾父坤母」,在宋明理學中發展。傳教士和入教士大夫們擷取並改造為倫理化的對天主的稱呼,更多是出於「比喻」或「指代」的證道策略,目的是借助儒家的孝道觀念引導世人尊敬天主。   劉耘華〈天主教東傳與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構——以「敬天」風潮為中心〉,探析和總結「敬天」風潮為中心對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構及其與天主教的關係。劉晶晶〈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係〉,指出明清之際儒學逐漸退出政治並轉為社會取向,以致佛學復興。而當時學術界的實學思潮,關心生死大事卻不願逃禪入佛者,如徐光啟、楊廷筠、張星曜等捨虛無佛道、信仰天主教,實為對當時禪風

的反動。羅群〈神蹟故事與晚明天主教傳播中的資訊失真——以《口鐸日抄》和《勵修一鑒》為例〉,以兩份晚明文獻《口鐸日抄》和《勵修一鑒》為依據,分析傳教士與當地中國教徒對神蹟的不同理解,並比較當地天主教與民間神靈信仰,從傳播學角度探討天主教本地化的過程中資訊失真的原因。張先清〈疾病的隱喻:清前期天主教傳播中的醫療文化〉,指出清代傳教士藉着民間醫事活動吸引民眾入教,並透過圍繞疾病所建構的社會想像,在民間社會中與中國各種宗教信仰競爭。   肖清和〈詮釋與歧變:耶穌形象在明清社會裡的傳播及其反應〉,探討《進呈書像》、《造物主垂像略說》等文本,研究耶穌形象在明清社會裡的傳播及其影響。分析傳教士以聖母抱嬰像

、耶穌像等方式將耶穌形象引入中國,以聖像的方式在明清社會傳播耶穌形象。代國慶〈試析賴蒙篤《形神實義》對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宣揚〉,研究多明我會在明末嘗試進入中華帝國宣揚福音,面對諸多困難,至清初順治與康熙時期方得以翻譯、刊刻《形神實義》這部較為集中宣揚托馬斯主義及介紹亞里斯多德哲學之著作。   康志杰〈「貞」與「性」的糾結:文化衝突的一種表現形式——以乾隆年間福安教案和蘇州教案中的貞女(1746–48)為中心〉,關注天主教傳入中國之後,逐漸在教會內部產生一個獨身女性群體「貞女」,由於明末至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沒有女修會,貞女替代了修女的角色,承擔起修女應該完成的工作。周萍萍〈從新發現的資料解讀英斂之

的早期思想〉,指出目前學界關於英斂之的研究多集中於1900年之後的貢獻,缺乏對其早期思想的關注。本篇依據英斂之於《益聞錄》發表的文章,探究其早期思想。吳昶興〈異蹟與明末天主教傳播〉,本篇梳理異蹟的本質與作用與宗教傳播之間的關係,指出明末清初天主教入華傳教,帶來西方的文明與科學,亦帶來許多的異蹟故事,這些異蹟故事便成為理解天主教傳教的一種視角。 編者簡介 吳昶興   台灣嘉義市人,現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歷史文化叢書》主編。曾為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暨學術發展中心主任、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

副研究員。200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7–8年為美國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訪問教授。曾主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3–9)及《浸神學刊》(2010)、《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講座系列叢書》(已出版《安身與立命:東方教會在華宣教史》、《公共的亂象:約伯記的公共解讀》)。著有《基督教教育在中國:劉廷芳宗教教育理念在中國之實踐》(2005,該書獲2007年香港第三屆金書獎「原創:教會事工類」銅獎)、《不再迷航:基督教史研究筆記》(2008)、《召命與實踐:浸會史論叢說》(2011)。 導言吳昶興 中國禮儀之爭:

研究方法及其拓展李天綱 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對開封猶太人古教古經的追尋鄒振環 耶穌會士和康熙時代歷算知識的傳入韓琦 明末奉教天文學家鄔明著事蹟鉤沈董少新 明末天主教Deus之「大父母」說法考詮紀建勛 天主教東傳與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構—— 以「敬天」風潮為中心劉耘華 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係劉晶晶 神蹟故事與晚明天主教傳播中的資訊失真—— 以《口鐸日抄》和《勵修一鑒》為例羅群 疾病的隱喻:清前期天主教傳播中的醫療文化張先清 詮釋與歧變:耶穌形象在明清社會裡的傳播及其反應肖清和 試析賴蒙篤《形神實義》對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宣揚代國慶 「貞」與「性」的糾結:文化衝突的一種表現形式——

以乾隆年間福安教案和蘇州教案中的貞女(1746–1748)為中心康志杰 從新發現的資料解讀英斂之的早期思想周萍萍 異蹟與明末天主教傳播吳昶興   在上個世紀的七○年代,美國新歷史學會會長費正清 (John Fairbank) 在學會年會上號召美國年輕一代學者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進程與中外關係的課題,成立了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中國基督教史地論文與著作。在稍晚的時期,大陸、台灣、香港也不約而同地開始出版大批的中國基督教史相關的論文與專著。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在早年兩岸三地的學術圈中,仍屬邊緣性的題目,未能形成獨立的學科,有關的研究附屬在中外關係

史、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學或思想史這類課題底下。然而,經過數十年的耕耘之下,已經逐步建構出基督教在華人社會及文化發展的種種現象,故此,基督教史研究如今已然具備獨立學科的雛形,相關的研究機構、隊伍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治史的方法,也跳脫傳統的研究方法,結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理論等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且,過去不易取得的材料,如今越來越公開,流通更迅速,使得基督教史的研究有了更大的突破,避免過去的某些意識形態或某種壟斷「史觀」的權威,使得詮釋上更能趨近歷史的真相。並且,這種發展態勢,使得中國基督教史在華夏作為一門獨立自存的人文學科,可說已是既存的事實。   回顧研究基督教在中國的歷

史始於十九世紀,早期多半出自傳教士或是海外教會史家的手筆,華人最早的一本教會史,是「福漢會」成員王元深的《聖教東來考》(1899),成為華人最早記錄基督教入華的一部史著。此後,這類作品逐漸多了起來,如《庚子教會華人流血史》(1911)、《中國耶穌教會小史》(1918)、《中國佈道近史初編》(1918)、《中國基督教史綱》(1940) 等。除通史性的論著之外,個人傳記、群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反教運動、宗派史、堂會史等各種類型的著述也增多了起來。將基督教史研究上及唐、元、明有關景教及天主教的研究,則不能不提陳垣,他的〈元代也里可溫考〉(1917)、〈基督教入華史略〉(1924)、〈

基督教入華史〉(1927) 擴大了研究範圍,兼容了各基督教派在中國的發展。   1949年後,這類中國基督教史的著述陷入了一個沉寂的時期,主要的研究以北美的學人為主,例如Paul Varg、Suzanne Barnett、費正清、魯珍晞 (Jessie Lutz)、柯文 (Paul Cohen)、Philip West、Sidney Forsythe、Ellsworth Carlson、Irwin Hyatt等人對於早期傳教士、地區史、非基運動、傳教士報刊、中國基督教大學史等做了傑出的貢獻,將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再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如今仍活躍在這個領域並與中國學者積極交流的有裴士丹 (Dani

el Bays)、德裔旅英學者狄德滿 (Rolf Gerhard Tiedemann)。   台灣與香港是研究基督教史的重要學術圈。台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可謂推動中國基督史研究的重鎮,早期的主要成員有張貴永、呂實強、王爾敏、王樹槐、李恩涵,整理了清代總理衙門檔案有關教案的史料《教務教案檔》七輯23巨冊 (1974–81)。主持基督教機構宇宙光及任教中原大學的林治平,在1970年代開始出版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的有關著作,並積極推動研討會,廣邀兩岸三地及西方學者參與,成果頗豐。前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查時傑的《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1983) 結集了四十位傑出的華人基督徒領袖的生平及有關史跡,開拓了研究華

人基督徒的方向,成為這類研究的歷史前輩。而天主教研究,方豪則是佼佼者,他的《中西交通史》(1959) 及《中國天主教人物傳》(1970) 極有代表性,帶動了研究天主教的風潮。輔大、台大、清大的歷史系,以及中研院的天主教研究都相當深入,值得一提的是,中研院院士暨清大教授黃一農的《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2008年第二版)在觀點、研究方法及材料皆具創新,他所提出的「e考據」儼然成為未來研究的重要路徑;中研院的李奭學以其精湛的比較文學功力追溯耶穌會翻譯文學的發展與變異,更加擴大了文本研究的方法與視野。   香港佔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基督教入華的重要基地,也是最早意識到當地教會史重要

性的發源地之一,劉粵聲牧師的《香港基督教史》(1941) 是一本標誌性的著作。簡又文的《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1956) 則是研究太平天國相當權威的一本著作,旅港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施其樂 (Carl Smith) 則專治香港基督教史,為研究早期的中西教士、信徒、宣教事業、逼迫事蹟等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繼之者有李志剛牧師,其《基督教早期來華傳教史》(1985)、《香港基督教史研究》(1987) 皆有代表性。此後,香港研究基督教史可謂百花齊放,在幾位為首的學者的帶領下,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梁元生、吳梓明、邢福增,浸會大學有李金強、黃文江,建道神學院梁家麟,他們投入極大的熱情推展基督教史的研究

,不僅成果斐然,也培育了不少下一代的年輕學者。   改革開放後,大陸在天主教或基督新教的研究,無論在數量、質量上,成果都相當豐碩,並在各地形成研究基督教史的學術群體,茲舉幾個有代表性的學術機構及其為首的學者:北京大學的孫尚陽、北京社科院的趙曉陽、社科院宗教所的段琦、王美秀、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張西平;山東大學的路遙;復旦大學的李天綱、徐以驊;上海大學的陶飛亞;華中師範大學的章開沅、馬敏、劉家峰;福建華東師範大學的林金水;廈門大學的張先清;中山大學的吳義雄;澳門大學(原暨南大學)的湯開建等。此外,四川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澳門利氏學社、上海社科院宗教所也都人才輩出,研究數量日見蓬勃,帶動中

國基督教史研究成為主流,所涉及的課題幾乎無所不包,例如:傳教士及其宣教、中國教會學校、區域及個案、教案、基督教本色化、華人信徒及領袖、女傳教士及信徒、少數族群、外交、文學、藝術等,方法論也結合了其他學科,史料的挖掘屢有創新,使研究又邁向另一個新階段。   來到二十一世紀,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已進入了關鍵性的階段,探討基督教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研究其在中國不同階段的歷史的發展、演變,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今日現代世俗化及多元化的華人社會中,基督教將具有怎麼樣的特性,這類的研究課題將帶來更深遠的意義。基督教在中國過去以來一直處於社會的少數,在文化上相當的弱勢,處於外緣的地位,自唐入華以來,經

過千餘年的努力,從被忽視、拒斥、逼壓到如今的生根、茁壯、發展,經過一條相當艱辛的路,中國基督教的前輩謝扶雅先生曾云:「基督教在中國的成功,端賴中國教會之必須自養、自理、及自傳;而此三者之得圓滿達成,又必恃乎基督教與中國思想的相與會通。」由此看來,研究基督教史的意義也在此,為基督教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背景,指出可能的會通之路。   這套叢書期盼能做到「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繼續前人探討基督教在中國歷史的各種面向,但更多從社會、文化的視野予以關注。「入乎其內」就是深入地瞭解基督教各教派在中國的歷史,無論是其信仰立場、神學語言、思想特徵、代表人物、組織結構等,能夠確實地掌握與瞭解;「出乎其外」則是

跳出某一教派或神學立場的限制與偏見,在學術研究上保持客觀與公正追求嚴謹的研究成果和學術結論。   在此特別感謝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財團法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及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宗研所長期致力於基督教在華人文化的扎根,將兩千年基督教文化遺產,積極轉化成當代華人文化及台灣社會的思想資源,而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是一個具有強烈的福音使命感,有豐富出版經驗的文教機構,雙方的合作希望可以在中華文化脈絡與台灣本土社會底下從事相關的基督教研究,也期盼這套叢書能發揮基督教的普世性、公共性、社會性的精神,具體地檢視基督教在華人文化社會所呈現的底蘊及種種意義。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從關懷倫理觀看生命關懷一位香草老師關懷生命之省思

為了解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作者游桂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學場域中,因為「生命關懷」所面臨的情境與互動,而引起的現象,目的是要讓「關懷」在香草老師(關懷者)與孩子們(被關懷者)之間發揮作用,促使香草老師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陪伴」和「引導」者。「帶著香草進校園」對研究者而言,最初只是單純地參與一項有意義的志願服務工作,用心完成專案於「生命教育」的任務。隨著與孩子們相處時間的積累,參與的形式與功能起了變化,「香草老師」的作用超乎預期;又因為,在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的學習,對於香草專案所賦予的角色,有了不同的覺察和反思。引發研究者從生命關懷的面向,去省視「香草老師」的功能、價值與影響。嘗試以教學現場實際發生的事件進行探究,以確認「香草

老師」於生命關懷的作用,進一步建構可以依循的路徑;讓「以生命關懷生命,以生命感動生命」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能夠成為關懷生命的信念。同時,這樣的關懷能夠呈現「香草老師」(關懷者)於生命關懷實踐行動上的樣態,對孩子們(被關懷者)發揮關懷功能。因此,研究者藉由過去七個學期的現場教學經歷,將個人與他人相遇後,實際運作所看見的現象,以及事件的文字紀錄,從生命關懷的角度進行探索。由於研究者本身就是香草老師,成為探討的研究對象。故以下研究透過故事的敘述,結合文獻分析的方式,以瞭解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交互影響後的感受與覺察,進行反思,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兒童聖經故事4:領導者傳奇

為了解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作者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編輯部 這樣論述:

  如果你是將軍,你會帶領三萬人,還是三百人去打仗呢?  為什麼少年牧童,竟然只帶著五顆石頭就上戰場了?  一個用「詩班」當前鋒的軍隊,有辦法打贏敵人嗎?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成長、更有智慧的面對挑戰,  趕快翻開這本《兒童聖經故事4》  書中會帶領你回到數千年前的世界,  去了解這些信心領袖是用什麼打敗仇敵、克服困難。  篇篇精彩,字字珠璣,處處蘊含生命的最高智慧。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兒童故事繪本館」叢書,透過生動有趣的圖文,在閱讀中潛移默化,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一生受用的好品格。 本書特色   1.精美的插圖,讓孩子一眼就喜歡上的彩繪人物與背景  2.平易近人的主題,透過生活中發生的各種

故事,讓孩子更輕鬆閱讀理解  3.活潑生動的文字內容,閱讀樂趣百分百  4.「品格學習站」,引導孩子主動思考,跟故事人物學習好品格  5.「智慧金句」,閱讀聖經的話語,在智慧中成長  6.親子共讀,在「我的禱告」中聆聽孩子的心聲,培養孩子的分享意願與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編輯部   1996 年開始發行《蒲公英》月刊,一路堅持免費贈閱,藉由清新雋永的文字、溫馨感人的故事,傳遞正面、積極與愛的力量,深受許多讀者支持喜愛。自 2009 年起,月刊更名為《蒲公英希望月刊》,目前每月於台灣發行量達 75 萬本,並持續增加中;月刊遍布於教會、醫院、學校、監所及各工商場所,其中更有超過 20

萬本進入校園,將光明積極的思想深植年輕人心中 。   蒲公英的小小種子隨風飄揚,不論在任何環境與角落,都能處處開花。我們雖然微小,但願像蒲公英四處飛揚,在各地散播祝福分享愛,感動不同族群、年齡層的心靈,讓生命發光,活出燦爛! 編者前言1 信心的探子2 三百人的小軍隊3 勇敢的牧羊人4 最聰明的人5 約沙法的詩班6 影子退後了 前言   《聖經》是智慧的泉源,而神的話語,句句都帶著奇妙的能力,可以改變一個人,也能為人帶來極大的福分。   為了讓孩子可以輕鬆讀《聖經》、快樂背金句、領受神的愛,「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特地策畫了《兒童聖經故事》系列,透過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述說來自

於舊約和新約的記載,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奠定他們的信仰根基;藉由金句的背誦,讓神的話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成長、茁壯。   這套書,絕對是孩子信仰啟蒙的最佳選擇,在此,鼓勵所有的家長、老師,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討論、一起成長,幫助孩子汲取真理的養分,在神的看顧下,擁抱蒙福的人生!

以文字探勘技術建立憂鬱情感預測風險模型

為了解決蒲公英希望基金會的問題,作者葉俊怡 這樣論述: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憂鬱症調查的報告指出,全球前三大疾病中憂鬱症排名為第二,只低於心血管疾病,而憂鬱症人口約佔全世界總人口3%,相當於2億多人,除了人數年年升高之外,憂鬱症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由此可知,憂鬱症儼然成為現今社會當中的健康殺手,憂鬱症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提高醫療及社會的負擔外,嚴重時患者還可能終結自己生命,造成大家不願意見到的遺憾。本研究利用文字探勘與情感分析的方法提出一憂鬱症風險預測模型。我們先利用文字探勘的技術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資料轉為結構化的數值資料,接著運用情感分析的方法給定詞彙情感分數,並建立整份文件的情感分數模型,

最後再將文本情感分數轉為憂鬱指數用以建立憂鬱風險預測模型。在本研究中以南韓藝人金鐘鉉其生平創作的87首歌詞作品為例,金鐘鉉因憂鬱症纏身,於西元2017年12月18日燒炭自殺,結束自己短暫的27年生命,我們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判斷每首創作歌詞情緒的傾向,依此瞭解歌手創作時的心情變化。本論文所提出之方法期望未來對醫學上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