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蘭迪藍色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莫蘭迪藍色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溫迪·霍爾登寫的 天生幸存者:集中營里三位年輕母親與命運的抗爭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莫蘭迪藍色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生幸存者:集中營里三位年輕母親與命運的抗爭

為了解決莫蘭迪藍色票的問題,作者(英)溫迪·霍爾登 這樣論述:

編輯推薦本書獲譽《天生幸存者》,一部格外鮮活生動的歷史,一部極具原創性的研究專著,一部帶着熱情寫就的令人感同身受的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線版毫不令人意外,《天生幸存者》大獲好評。——《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讓人痛心疾首的細節、使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感情濃烈、盪氣回腸、觸動心靈,絕非上述言語所能形容。《天生幸存者》是這三位婦女以及奇跡般幸存的孩子留下的寶貴證言。——《猶太紀事報》(Jewish Chronicle)一部讓人大為驚訝、使人深受感動的作品……在浩如煙海的研究素材中,抽取出非凡卓越的事件細節。——《書單》(Booklist,星

級書評)盡管已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但對事實真相的冷峻描繪,使之仿佛近在眼前……一部引人入勝、感人至深、敘事鮮活生動的編年史,講述了三位落入納粹魔掌的懷孕婦女的恐怖經歷。——《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霍爾登的三人傳記提供了足以作為歷史教訓的豐富背景信息,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像一個故事,一個以非凡勇氣和偉大慈愛對抗驚人殘暴和駭人邪惡的故事。——《加州海岸時報》(Contra Costa Times)霍爾登運用寫作、口述、錄音以及大量歷史記錄,寫就了一個在制度性的暴力虐待中不屈不撓的非凡故事。——《美國猶太世界》(American Jewish World)一部非同尋常的實地調查作品

……一部令人動容的關於信仰的證言。——哈羅德·埃文斯爵士(Sir Harold Evans)媒體推薦毫不令人意外,《天生幸存者》大獲好評。——《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天生幸存者》,一部格外鮮活生動的歷史,一部極具原創性的研究專著,一部帶着熱情寫就的令人感同身受的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線版盡管已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但對事實真相的冷峻描繪,使之仿佛近在眼前……一部引人入勝、感人至深、敘事鮮活生動的編年史,講述了三位落入納粹魔掌的懷孕婦女的恐怖經歷。——《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霍爾登運用寫作、口述、錄音以及大量歷史記

錄,寫就了一個在制度性的暴力虐待中不屈不撓的非凡故事。——《美國猶太世界》(American Jewish World)讓人痛心疾首的細節、使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感情濃烈、盪氣回腸、觸動心靈,絕非上述言語所能形容。《天生幸存者》是這三位婦女以及奇跡般幸存的孩子留下的寶貴證言。——《猶太紀事報》(Jewish Chronicle)作者簡介[英]溫迪·霍爾登(Wendy Holden),擁有18年從業經歷的資深記者,其中10年服務於《每日電訊報》,是該報負責國內、國外以及戰爭新聞的通訊記者。超過30部著作的獨著者或合著者,包括幾部最為暢銷的戰時傳記,如《北非麗影》(Tomorrow to be B

rave)、《直至太陽變冷》(Till the Sun Grows Cold)、《深入敵后》(Behind Enemy Lines)等。她與丈夫以及兩條愛犬生活在薩福克,並經常往返於英美兩國。黎英亮,男,歷史學博士,現任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1998-2002年,獲華南師范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2002-2005年,獲華南師范大學世界史碩士學位;2005-2008年,獲華東師范大學專門史博士學位。馮茵,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語言學在讀博士。 前 言/1一 佩莉斯嘉/1二 拉海爾/37三 安嘉/76四 奧斯維辛二號營-比克瑙/131五 弗賴貝格/179六 死

亡列車/230七 毛特豪森/269八 解放/304九 回家/334十 團圓/389人 物/404參考文獻及來源/407致 謝/414圖片來源/423譯后記/425 序言此書所講述的幸存者的故事,是小心翼翼地拼接而成的,拼接的材料包括她們在書信與筆記中與家人私下分享的點滴回憶,以及她們多年以來對研究者和史學家所做的陳述。上述回憶與陳述,都得到艱苦調查與證人證言的印證,有些證人還在世,也有些證人已去世。上述回憶已盡可能得到獨立證人、檔案材料以及歷史記錄的證實。至於那些無法直接獲知的准確細節或對話,或者多年來已被反復訴說而且相差無幾的陳述,則會在現有信息的基礎上予以概括,不過或許

未必如別人的回憶那般精確。前 言我們感激溫迪·霍爾登,感激她對我們各自的母親完全感同身受,感激她不知疲倦地步步追溯母親在戰爭時期的痛苦經歷。在此期間,她不僅告訴我們最近方為人知的信息,而且讓我們這三個「嬰兒」親密得就像「骨肉同胞」,我們永遠感謝她。通過溫迪的研究與確認,我們同樣感謝霍爾尼-布日扎當地捷克公民的無私行為,他們竭盡所能地為我們的母親提供食物和衣物,同時得到幫助的還有其他被「死亡列車」從另外兩處營地送往毛特豪森集中營的囚犯。我們同樣欽佩溫迪的堅韌、勤奮與能力,她以此追蹤和描述美國陸軍第3集團軍第11裝甲師的戰士們付出的堅忍努力,他們為解放毛特豪森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給了我們的母親——

以及我們——第二次生命。我們的三位母親實屬榮幸,這麼多年過去了,她們的故事終於得到了完整的講述,分別構成了這部奇書的三分之一,這部奇書也生逢其時地成為xiv我們70歲生日以及戰爭結束70周年的紀念。溫迪,我們感謝您,我們有幸得到您這位姐妹,我們代表那些在納粹統治下出生的人感謝您,那個政權原本打算將我們置於死地,但我們注定成為大屠殺的最終幸存者。哈娜·貝格爾·莫蘭 馬克·奧爾斯基 愛娃·克拉克於2015年后記一年半以前,我的孩子還不足兩歲,當我翻開《天生幸存者》英文原版的時候,初為人父的我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住了。這是三個東歐家庭、三對猶太夫婦的故事。三個家庭分別來自斯洛伐克、波蘭和捷克,三位主婦的

名字是佩莉斯嘉、拉海爾和安嘉,她們的丈夫都未能在種族大屠殺中幸存。在納粹勢力橫行歐洲、反猶聲浪甚囂塵上的年代,身為猶太人意味着時刻面臨生命危險。與許多猶太人一樣,這三對夫婦起初對納粹缺乏警惕,錯過了逃離歐洲大陸的最后機會,他們要麼滯留在布拉迪斯拉發,要麼往返於華沙和羅茲,要麼輾轉於布拉格和泰雷津,他們在隔離區和拘留營里掙扎求存,最終都被納粹黨衛隊強制遣送到奧斯維辛。我曾經想把《天生幸存者》中譯本作為孩子成長的贈禮和紀念,但當我和妻子譯完全書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起碼在十年之內,他都不宜觸碰此書。不妨細心體會書中關於「死亡列車」的描述:「只要每次運送超過400人,德國鐵路部門就只向黨衛隊收取三等車

廂的運費……運費有時候是直接向囚犯收取的,囚犯被迫支付現金或實物,或者在自己從事苦役所得的『工資』中扣除。把小於4歲的孩子送去處決是免費的,4~10歲的孩子就要收半價了。反正每件『貨物』都只能領到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我在翻譯上述段落時,心底在滴血,眼里在流淚。那幾行輕描淡寫的文字,沒有提及毒氣室,沒有提及焚屍爐,只有那張前往奧斯維辛的單程票,還有無數被當成「貨物」處理掉的無辜生命,這已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來說,奧斯維辛的歷史太過殘酷,在他具備足夠的理解力和承受力之前,我寧願他對那段歷史茫然無知。在翻譯《天生幸存者》期間,我曾經問妻子,假如我們不幸生於那個時代、那片大陸

,假如我們不幸身為注定要被滅絕的邊緣族裔,我們應該怎麼辦?妻子沉吟片刻回答道:「我難以想象。」的確如此,面對紛亂的時局、不堪的世道,不幸被時代所裹挾的個人與家庭,經常會陷入猝不及防、慌不擇路的兩難境地。我們不能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和后見之明,對茫然無助的受害者求全責備,問出「你們為何不逃命」之類的愚蠢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活下去」。「只去想美好的事情!」是蒂博爾對佩莉斯嘉說過的話,也是夫妻離別前丈夫對妻子的勸勉。對於佩莉斯嘉來說,美好的事物包括蒂博爾的煙斗和襯衫、郵票冊和記事本,包括蒂博爾那舉止誇張、引人發笑的見面禮和道別禮,包括與蒂博爾在多瑙河畔的藍色月光下溫柔漫步。憑借

對美好事物的回憶,佩莉斯嘉闖過奧斯維辛、弗賴貝格、毛特豪森等幾道鬼門關;憑借對離世丈夫的懷念,佩莉斯嘉勇敢而孤獨地走完了余生。「明天再想吧!」是安嘉對自己所說的話,也是夫妻離別后妻子對自己的鼓勵。不同於佩莉斯嘉的美麗聰穎、多愁善感,不同於拉海爾的自信倔強、勇敢堅強,安嘉總是那麼漫不經心、滿不在乎。她可以在蓋世太保搜捕猶太人期間去電影院,她可以在納粹當局拘押猶太人期間去父母家,她可以把象征猶太人恥辱標記的黃色六角星當成胸針,鑲嵌在最時髦的衣服上,她可以歷盡千辛萬苦到泰雷津集中營與丈夫團聚,只是為了讓丈夫吃上抹了糖霜的甜甜圈。安嘉的人生就像一場冒險,她最喜愛的電影是《亂世佳人》,而她就是「布拉格的

郝思嘉」。「只去想美好的事情!」與「明天再想吧!」在和平年代,是兩種生活態度;在戰爭年代,它們則是兩種生存方式。我無意於對二者進行比較與評價。畢竟,並非所有人都像拉海爾那般幸運,在顛沛流離中始終未與妹妹們失散;並非所有人都像拉海爾那般堅強,寧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要接濟更加困苦的同胞。佩莉斯嘉以美好的過去對抗殘酷的現實,安嘉以苟活的現實迎接可能的明天。幸好,佩莉斯嘉、拉海爾、安嘉,以及她們先后在奴隸工廠、死亡列車、滅絕營地誕下的孩子,總算迎來了劫后重生的明天。當我寫完這篇譯后記的時候,孩子正在安睡,睡得那樣香甜,睡得那樣寧靜,仿佛時間也停止流動,或許這就是歲月靜好。有時我也暗自慶幸,我比蒂博

爾、莫尼克、貝恩德幸運太多,他們的生命在戰爭結束前那個冬季戛然而止,他們離世前甚至沒有見過、抱過、吻過自己的兒女。在翻譯了三部講述世界大戰與種族仇殺的英文著作之后,我對孩子的期許也變得簡單而明晰:我只衷心祈願,願他此生此世,不必涉足血色大地,不曾踏入野蠻大陸,假如他身陷修羅場,但願他成為幸存者。黎英亮二〇一七年初夏子夜於幼兒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