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asey ReasChandler McWilliamsLUST寫的 設計、藝術和建築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優雅,用寫程式的方式創造設計的無限可能 和王祖壽的 王祖壽。歌不斷:華人流行樂壇30年最有力的一枝筆!直探未曾公開的星事,重溫熟悉的樂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洪圖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智慧財產研究所 周延鵬、劉江彬所指導 陳郁婷的 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 (2006),提出芝奇記憶體不會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專利、侵權、訴訟、跨國、警告信、送達、馬克曼聽證會、發現程序、審前會議、初步禁制令、簡易判決、確認之訴、公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年双所指導 蘇佳蕙的 亦舒小說研究 (2004),提出因為有 亦舒、女性、言情小說、愛情的重點而找出了 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芝奇記憶體不會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設計、藝術和建築中的FORM+CODE:如演算般優雅,用寫程式的方式創造設計的無限可能

為了解決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作者Casey ReasChandler McWilliamsLUST 這樣論述:

★第一本互動設計領域經典之作★ --綜觀多媒體數位創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觀賞者能以不同的說故事方式體驗3,214張「The Whale Hunt」照片;   「Super Mario Bros.」只用一小組8×8圖像磁磚,就建構出整個遊戲世界;   隨著觀賞者經過「Being Not Truthful」,蜘蛛網會被扯破,轉瞬又恢復完整……   運用代碼,可以激發創新,轉化創意,創造出憑空想像的新型式設計,達到各種藝術表現的手法,擁有21世紀的超能力。傳奇的前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John Maeda,是1990年代第一位用電腦輔助創作的設計師。本書作者之一的Casey Reas師承數

位藝術先驅John Maeda,為開發給設計師與藝術家的程式語言「Processing」的發明人之一,是多媒體設計領域的重要藝術家。   本書深度地檢視創意領域裡的軟體使用方式。這些領域涵蓋了平面設計、字體設計、資料映射設計、藝術、數位加工、互動媒體、遊戲、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以及所有的新類型媒體與表現手法。書中令人讚嘆的視覺作品概觀,為讀者引進了過去60年來,將近300個的重要作品。無論從理論或者實際創作案例,本書清楚地綜觀了多媒體數位創作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為一本互動設計領域的經典之作,解開了每位設計師的枷鎖,是各領域設計師都一定要擁有的參考收藏。   ★「程序讀寫能力」是「有能力

讀寫程式,掌握程序的樣貌與美學」   電玩「Spacewar!」是很好的程序代表例子。要玩這款遊戲,必須先了解空間與動力在兩艘敵對太空船間的關係。玩家以向左或向右旋轉的方式來控制飛船,然後對準目標發射火箭以射下敵軍。要寫出這款遊戲,一個有程序讀寫能力的人,必須先將動作拆分為具有相當細節性的模組,才能進行編寫。創作遊戲最複雜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把所有元素精心編製為具有連貫性並且愉悅的經驗。程序讀寫能力是一種橫跨所有程式語言,甚至能被應用在原始碼編寫領域以外的一種思考方式。   ★運用「重複」手法,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創造出世界級藝術作品   運用「重複」這個手法所產生的效應

,對人的身體和心靈能產生極大的影響。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之一,是快速閃爍的光線會引發癲癇;而一首好歌的節奏能使人們起身跳舞,則是更為常見的例子。與此類似地,動態的視覺圖像能以微妙的方式呈現,並引發實質的震撼。目睹了歐普藝術的興起,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運用了「重複」這個創作手段。與其使人們產生視覺上的效果,他運用重複出現在大眾媒體中的圖像進行創作,他在同一張畫內多次絹版印刷單一圖像,創造了如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和貓王(Elvis Presley)等標誌性名人的肖像。透過重複手法的使用,圖

像失去了與其主體的關係,並成為一種商品,而不再是一張肖像。   ★「轉碼」化無形為有形,每天傳送的短信也可以是藝術作品!   Rafael Lozano-Hemmer 在2003年的裝置作品《Amodal Suspension》,將簡訊轉換成光束,由聚光燈投射至日本山口藝術和媒體中心(YCAM)上方的天空中。Lozano-Hemmer運用變形手法的構想創造了相當引人注目的展出。每個短訊中所包含的字母,都依據它們的出現頻率進行分析。分析後所產生的數值則用來控制聚光燈的強度:字母A會將光開到全亮,而Z就只是昏暗的光芒。這樣,我們的日常語言就成了與螢火蟲相似的創作。   ★「變形」改變作品與觀

眾的潛在關係   變形指的是,操縱已存在的物件並從中創造出新設計的一種手法。變形指的可以是在形狀上、行為上或者是關係上所產生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觀看者與變形物之間的關係,因為變形這個手法而產生了某種變化。舉個在攝影領域裡常常用到的變形範例:將彩色照片轉換為黑白照片。這種在每台數位相機、圖像編輯軟體和影印機中都有的簡單技術,能運用變形效果完全改變了照片的樣子。通常,黑白照片更加感性、永恆與懷舊。在某些情況下,轉換成灰階的照片甚至增強了我們對於圖像的觀感。我們認為它變得更加重要,讓我們想起了祖母閣樓裡裝滿老照片的鞋盒,或者是過去無數偉大攝影師的作品。 本書特色   1. 本書中,我

們將FORM(形式)定義為視覺與空間的結構;CODE(代碼)主要定義為電腦程式,但是我們延伸了它的意涵並囊括除了電腦代碼外的一切指令。本書分為七章,分別為:〈代碼是什麼呢?〉、〈形式和電腦〉、〈重複〉、〈變形〉、〈參數化〉、〈視覺化〉和「模擬〉。前兩章定義專有名詞,以及介紹基本概念來奠定基礎。主題章節則緊緊環扣著代碼。   2. 每一章節以解釋該領域的短文搭配兩個創作的案例,使本書除了有扎實的理論以外,也能降低跨入的門檻,讓不懂得如何使用代碼的設計師、藝術家與學生們產生興趣。 誠摯推薦   在數位的時代裡,形狀的本質,被束縛在隱形的代碼領域中。本書將這個領域呈現在,能從中得到最多收穫的藝

術家與設計師之前。── John Maeda(數位藝術先驅、作家、前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校長、前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研究室[MIT Media Lab]Aesthetics + Computation Group教授)   終於,有一本書全面性地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清晰地綜觀現代數位媒介。── Greg Lynn(維也納藝術應用大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本書是資訊時代裡的強大工具,它如演算法般優雅,如程式般清晰,如電腦遊戲般迷人,不但具教學價值,也對美學做了深度的分析。── Domenico Quaranta(藝術評論家、現代藝術策展人)   本書不可思議地豐富了歷史

研究,以及透過代碼來進行媒體創作的可能性,是一本一定要擁有的參考收藏。── Karsten Schmidt(數位藝術家、早期Processing程式語言的貢獻者之一)   作者簡介 Casey Reas   目前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媒體設計系(Department of Design Media Arts, UCLA)的教授。為程式語言「Processing」的共同創辦人,「Processing」是一個專為視覺設計師以及藝術家所開發的開源程式語言。 Chandler McWilliams   為媒體藝術家,也是 UCLA媒體設計學系的講師。 Lust   位於荷蘭海牙的一個橫跨

平面設計與互動領域的設計工作室。 審訂者簡介 何樵暐   加州藝術設計中心(ArtCenter Colledge of Design)媒體設計系碩士畢業,曾任職於BenQ Lifestyle Design Center以及IDEO。2015年創辦了Digital Medicine Lab藥研設計,一個專注於平面以及互動領域的設計工作室,近期作品協助客戶站上了2017年的TED舞台。 譯者簡介 陳亮璇   1985生於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碩士、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電影錄像新媒體與動畫碩士。作品擅於製作

多層次的錄像裝置,藉由拍攝現實中的生活場域,透過對敘事、影像、聲音和空間的多重處理,重塑並思考人們面對生活時的自主性與情感,以及其與日常裸眼所見相異的現實。曾獲2011年世安美學獎、2017臺北美術獎優選。現專職藝術創作。   【前言】 【審訂序】 【前言】 代碼是什麼呢? 演算法 代碼與電腦 代碼思考 代碼和藝術 代碼?為什麼? 形式和電腦 與電腦一起繪圖 控制形式:座標/形狀/顏色/寫實主義 形式製造:光線/印刷/加工製造 重複 重複的特色 電腦的天分 模組化 .重複的技巧:圖樣/遞迴技術 .代碼範例:嵌入式迭代/遞迴之樹 變形 幾何變形 數值變形 轉碼 .變形

的技巧:圖像均值/狹縫掃描/拼貼工程學 .代碼範例:轉碼景觀/狹縫掃描 參數化 排版系統 變數 控制 .參數化的技巧:其中之一/變體字型/控制台 .代碼範例:椅子/波浪 視覺化 形狀裡的數據 動態篩選 瀏覽 .視覺化的技巧:時間序列/網絡/動態地圖/數學視覺化 .代碼範例:載入和數據呈現/超級公式 模擬 建立物理系統 人工智慧 人工生命和遺傳演算法 .模擬的技巧:細胞自動機/群集/非自然選擇 .代碼範例:粒子/局限擴散聚集效應 圖片來源 索引 參考書目   審訂序   2010年我在ArtCenter攻讀研究所時,第一次經由Casey的演講接觸到了程式創作;當時他的分享,在日後

對我的創作之路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   後來,我輾轉進入了設計顧問公司,並陸陸續續地在矽谷與上海前後待了幾年。這幾年來,在設計道路上,總是隱約有些模糊的問題困擾著我。   在一個以商業為主導的世界,以設計創造商業價值,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一個健全的社會需要的是不同類型的設計師,以豐富的創作帶給我們商業無法量化的價值,以實驗的精神來測試每一個想法,而不需要被商業所束縛。我曾經與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荷蘭設計工作室LUST的創辦人之一,短暫探討過他們執行實驗性質的創作,說服業主背後所需要花的精力。他提到無論是企業、美術館或是工作室等單位,實驗的精神本來就存在於荷蘭的文化DNA中。這個衝擊我從來沒有

忘記,在回台灣成立工作室後,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精神。   本書所提及之案例,無論是在數位領域的歷史上、作品的文化深度上,又或者只是單純的趣味性,都非常發人深省。以非物質性的數位型態、互動設計以及平面設計等等,來傳達無法量化的思考、情感以及反思。用最不一樣的角度來設計、思考、衝撞及批判某個主題。無論是John Maeda的平面設計作品「Morisawa Posters」 啟發了我們不被商業的套裝軟體所束縛,運用自己撰寫的工具來創作;或是Jonathan Harris的「Whale Hunt」以不同的視角來傳達震撼人心的故事;又或是Aaron Koblin的「Flight Pattern」將原本

隱形的數據透過精采的視覺傳達出來。這樣的作品,從商業以外的角度,提供了窺視設計世界的另一個視角;讓我們省思並重複反芻,而不是以能被評分以及分類的獎項做為創作優良的唯一評斷標準。   最後,希望這本書能帶領大家理解進入程式創作的文化與歷史,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將此領域介紹給每一位在內心中都有小小疑惑的創作者。希望有一天,台灣的創作者也不必為現實妥協,不斷地實驗與擁抱失敗。期望本書豐富的歷史與創作案例,能激發設計師與藝術家們,為我們的設計文化與環境做好準備。   設計師與藝術家的人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斷的創作,你的下一個創作是什麼? 前言   軟體影響了當代設計和視覺文化的每個面向。許多知名

藝術家,如Gilbert和George、Jeff Koons,以及Takashi Murakami都將軟體完全地融合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之中;也有眾多傑出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廣泛地使用這個工具,並委外設計客製化的程式來實現他們的創意。創新的電玩和好萊塢動畫電影工作者,也藉由軟體編寫來優化他們的創作。   不過,要將這頂尖創意領域中令人興奮的發展與設計教育整合,依然是一項挑戰;因為即使是最積極的學生也會有難以跨越的技術門檻。做為第一本全面性介紹軟體在藝術領域中的發展的書籍,本書希望能激發讀者進入這個領域所需的熱忱;但書中並不會教你如何撰寫電腦程式。你可以藉由參考Casey Reas與Ben Fry合著

的《Processing:給視覺設計師和藝術家的程式設計工具書》(Processing: A Programming Handbook for Visual Designers and Artists)來滿足這個需求。*   本書中,我們將FORM(形式)定義為視覺與空間的結構;CODE(代碼)主要代表的是電腦程式,但是我們延伸了它的意涵,進一步地囊括除了電腦代碼外的一切指令。本書分為七章,分別為:〈代碼是什麼呢?〉、〈形式和電腦〉、〈重複〉、〈變形〉、〈參數化〉、〈視覺化〉,和〈模擬〉。前兩章定義專有名詞,以及介紹基本概念來奠定基礎。主題章節則緊緊環扣著代碼這個主題。每一章由解釋該領域的一

段短文開始,運用圖片和說明文字來解釋,使主題更清晰易懂,並以兩個程式的圖解範例做為結束。相對應的多種程式語言原始碼,可從本書的網站免費下載:formandcode.com.   我們對於運用代碼來進行形式創作的潛力,感到無比興奮;期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於這些主題之間的關係,有更深遠的思考。   重複模組化模組化(Modularity)指的是,對於單一或多個元素進行排列組合,因而發展出多種樣式(模組化與其參數相關,因為它本身的構成並沒有改變;只是被重新排列組合)。模組化與參數這兩個主題融合得恰到好處。大多數的字體都是模組化結構的好例子。字體的形狀變化範圍,通常是透過幾個基本形狀所產生。舉例

來說,用不同的方式排列相同的橢圓形和垂直線,便可構成小寫字母p、q和b。有些字母比另一些字母更具模組化的特色。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創始人Theo van Doesburg在1919年設計的字體,和1967年由Wim Crouwel創造的新字母(New Alphabet),都是極為模組化的字體範例。在軟體的領域裡,模組化這個功能通常被用來做為優化軟體資源的一種策略。因為存儲空間和頻寬總是有上限,所以如果能運用一小組重複的圖,就能生成較大的圖像。這種技術可以用一小組圖形來產生複雜且醒目的圖形。例如,1990年代中期,網路剛開始時,頻寬受到極大的限制,通常需要經過好幾分鐘才能顯示圖量較

多的網站。而電視遊戲領域中,也有著使用一小組圖形來創造整個遊戲世界的悠久歷史。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例子是,「超級瑪利歐兄弟」只用了儲存在遊戲卡匣上的一小組8×8原始像素數據,又稱「圖像磁磚」,就建構出了整個遊戲世界。這些磁磚被用來重複進行組合,使角色移動並創造出動態的效果。遊戲機一次只容許使用六十四個圖像磁磚,使得遊戲的結構能使用最少的資源,變化出更加錯綜複雜的場景。Ben Fry的軟體Mario Soup重新建構了這些儲存在任天堂卡匣上的圖像。他的配套軟體Deconstructulator顯示了遊戲正在進行時,這些圖像瓷磚如何從機器的記憶體中輸入以及輸出。身處於物品製造的世界中,模組化的手段可被

用來降低成本,也使複雜的建築案變得可行。雖然一些引人注目的設計和建案全都由客製化的零件所組成,但大多數的建築預算都只能負擔得起標準零件。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是由預先製作的標準化組件所構成。Buckminster Fuller在1950年代富有遠見的結構設計,把這個想法推到了極致。他為一般住宅及都市規模的建物所設計的輕型穹頂結構,就是由標準化的零件所構成。

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

為了解決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作者陳郁婷 這樣論述:

自1980年以來,台灣企業逐漸於國際商業競爭上嶄露頭角的同時,也開始面臨智慧財產保護課題。2003年3月,聯發科為全球獲利最高的IC設計公司,美商DVD播放機控制晶片供應商ESS正向系統客戶送樣(預計4月開始出貨),以增加客戶採用之可能性的同時,在美國北加州聯邦法院向聯發科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禁止聯發科使用DVDPlayer單晶片(SoC)播放機銷往美國;6月初,傳出ESS與聯發科達成和解,金額從數千萬美元到1億美元,消息傳出,聯發科股價一度下滑近10%,市場與法人同步傳出聯發科將面臨官司敗訴,需賠償1億美元,據悉聯發科高層對消息提前曝光相當震怒,傳出對消息外露人員處以解職。6月中,聯發科宣布

與美商ESS簽訂技術授權合約,未來2年內,聯發科將支付9,000萬美元的權利金。 2004年3月,美商Zoran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告,聯發科侵犯CD/DVD控制器設計架構,以及直接連結IDE/ATA資料埠的主端界面控制器等相關三項專利權,隨後又向美國洛杉磯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除請求賠償金以外,亦要求美國法院發出禁制令,命令聯發科之侵權相關產品不得輸往美國;聯發科則回應,因尚未收到任何正式文件,委由美國律師了解,俟收到正式文件後再對外說明;同年7月,聯發科也在美國德拉瓦聯邦地方法院對Zoran提起專利侵權訴訟,2005年9月ITC判定聯發科敗訴,市場傳聞聯發科已提列準備

金8億元;2006年1月,雙方達成和解,聯發科支付8,500萬美元權利金給Zoran,侵蝕聯發科該年獲利約10%。而跨國專利侵權訴訟有別於傳統訴訟的特殊性在於(1)跨國性:涉及於不同國家企業、不同國之涉訟地、不同國之市場與生產。因在跨國企業之布局運籌下,訴訟地必定尋求最有影響力之地點,通常為美國及中國,案例中由於ESS及Zoran均為美商,因此在美國提起對聯發科之訴訟;(2)計畫性:為達成商業目的而規劃之訴訟,案例中,ESS對聯發科基於競爭關係而提出訴訟,目的在於增加訂單、減少競爭;Zoran對聯發科則基於增加營收之目的,要求侵權損害賠償,作為過去一年之營運虧損。換言之,為自己或客戶增加營收及

訂單、減少競爭,為其訴訟計畫之最終目的;(3)規模性:為了增加影響力與壓力,往往在許多國家同時提起,對象從侵權者擴及其下游客戶,攻擊點既廣且深;(4)繼續性:訴訟期間,影響客戶對其之信任及訴訟管理能力形象;案例中,聯發科雖有傲人之獲利能力,然而在與ESS一案中,卻顯出訴訟管理能力之薄弱,導致Zoran效而尤之,此形象一旦形成,勢必將為聯發科帶來更多不必要之侵權訴訟紛爭;(5)組織性:將訴訟工具與企業組織做連結,融入組織文化以全面改善,並由此發展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案例中Zoran習慣性地在提起訴訟前,先於市場發放消息,造成市場恐慌以形成其客戶之壓力,並使該壓力轉嫁至侵權對象,使其容易屈服;(6)

資源性:跨國專利侵權訴訟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件,「錢多」因需支付龐大之訴訟費、律師費、專家費、賠償金及權利金、並有能力迴避設計及改變模具,並需有喪失市場及流失營收之心理準備。「人多」因訴訟之故,需具備詳盡之專利資料庫建立、調查產業/技術/產品/競爭者分析等資料為因應,並有訴訟規劃人員、應訴人員、支援人員等龐大後勤單位。「命長」因企業必須有能力支撐營運,不致在訴訟過程之謠言紛擾中倒下,案例中,均有市場傳言紛擾之問題,足以說明。自1980年以來,台灣廠商歷經歐洲、美國、日本等大廠商之專利侵權訴訟逼迫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因此開始投入鉅額資金為研發、申請專利,近十年來台灣企業在美國、台灣、中國所申請的

專利申請費用便高達了一千九百多億台幣,加上遭受了至少一百多件跨國專利訴訟的訴訟費用,便高達兩千億之多,尚不包括每年支付的權利金也高達台幣一千五百多億台幣,足以養活台積電兩萬名員工及影響四十七萬名股東生活長達兩年之久,足見台灣廠商在研發及專利申請方面之投入程度及所花費心血之鉅。然而,審視台灣企業近十年在專利侵權訴訟方面之表現,發現:(1)每年均有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的專利侵權訴訟發生;(2)遍及每個產業;(3)以被告居多;(4)和解的以付出鉅額權利金居多;(5)打完訴訟的以敗訴居多。由此可見,台灣企業付出昂貴的研發費用、專利申請費用之後,並沒有改善台灣企業年年被告、年年支付鉅額權利金、損害賠償金的宿

命,在高度的付出之下,卻沒有改善在國際研發方面的地位,顯然付出與獲得顯不成比例。智慧財產的創造、保護、管理,其中的費用包括研發費用、專利申請費用、訴訟費用、權利金及損害賠償等,美國企業是在研發、專利申請支出了龐大的費用,然而可以在訴訟費用、權利金及損害賠償中賺回來,亦即至少符合投資報酬率,然而,反觀台灣企業,不但在研發、專利申請時支出了龐大的費用,在訴訟費用及權利金、損害賠償方面,不但沒有賺回來,反而必需支付更多的金錢,顯然的,台灣企業在跨國專利侵權訴訟管理的方法論上出了極大的問題,而有立即改變之必要!有別於過去文獻侷限於「文獻與法規的翻譯」、「片段案例的選擇討論」、「過多理論的探討」、更幾乎

沒有人探討重要的「中國專利侵權訴訟」,以致於見樹不見林,徒有理論而不會操作,消耗過多精力與資源於繁瑣而不重要的法律細節,卻無法猜透國際企業專利侵權訴訟背後的策略運籌,導致不能真正打贏過一場戰爭。因此,本文提出一套跨國專利侵權訴訟管理之機制,橫跨最重要的兩個世界市場—美國、中國為主,法律面提供詳盡完整的如警告信發送、起訴、審前會議、馬克曼聽證會、發現程序、審判程序、專利無效程序、訴前救濟、保全措施等訴訟程序、制度規定與流程架構;企業管理面提供包含研發、生產製造、市場行銷、財務、會計、租稅、外部律師、專家、公證人等全面性管理策略,以大量實證的方式分析整理、以豐富的跨國專利侵權訴訟實戰經驗寫成,期望

能使台灣產業真正打贏一場戰爭。

王祖壽。歌不斷:華人流行樂壇30年最有力的一枝筆!直探未曾公開的星事,重溫熟悉的樂音

為了解決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作者王祖壽 這樣論述:

華人流行樂壇未曾公開的星事,最具影響力的樂評! 集結30年心力與功力,首度出書,為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留下珍貴紀錄。   長期贏得無數巨星信賴,得以越過耀眼星光,直探幽微的靈魂深處。   眾星矚目,從姚蘇蓉到蘇打綠,華人流行音樂30年 就等這一本!   收錄華語流行音樂樂壇具影響力明星,紀錄華人流行音樂精采的MOMENT。   姚蘇蓉、鄧麗君、歐陽菲菲、鳳飛飛、陳淑樺、黃鶯鶯、   費玉清、張國榮、蔡琴、江蕙、潘越雲、羅大佑、   林慧萍、梅艷芳、梁弘志、張學友、劉德華、周華健、   李宗盛、黃乙玲、張雨生、王菲、陳奕迅、張惠妹、   陳綺貞、五月天、蔡依林、周杰倫、S.H.E、蘇打綠。

本書特色   和資深影劇記者、國內流行音樂權威樂評人王祖壽一起重溫熟悉的流行音樂,享受用文字咀嚼流行音樂的絕妙心靈饗宴。   絕對獨家的巨星心事/星事,從未曝光的獨家照片,閱讀流行音樂,回味華人音樂精采的時光。   最有質感的娛樂新聞,周杰倫說:「看祖壽哥的樂評是我在每次推出專輯之後很期待的事情。」   •    王祖壽國內流行音樂權威樂評,跨界台灣報業、電子媒體(電視)到電台廣播主持人,長期在流行音樂第一線上,評析流行音樂與歌手。訪問過無數大牌明星,透過其細膩觀察與感性文筆書寫流行音樂一路脈絡,帶領讀者重溫這些曾經感動、療癒、陪伴過我們在人生不同歷程的歌曲,看天王天后如何從默默無

名成為發光發亮的巨星。評析流行音樂與歌手、巨星蛻變與未曾公開的星事,收錄近年華人流行音樂精采MOMENT。   •    隨著流行音樂傳唱,各單元列舉大事紀,讓歌迷、讀者回味的不只是那首歌、也感受歌曲與那個年代背景的氛圍,回想起在那首歌的年代裡,自己經歷了那些人生的歷程?最有質感的娛樂影劇新聞,台灣報業、娛樂圈最具影響力的知名樂評、推手,集結30年心力與功力,首度出書,為華人流行音樂發展留下珍貴紀錄。 愛樂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五月天   王效蘭   江蕙   周杰倫   張小燕   張學友   陳奕迅   陳勇志 (相信音樂總監)   陳綺貞   黃乙玲   黃鶯鶯   劉德華

  蔡琴   蔡依林   潘越雲   歐陽菲菲

亦舒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芝奇記憶體不會亮的問題,作者蘇佳蕙 這樣論述:

她說自己是常常戀愛的,倘若不愛一個人,世界太沒有意思。她的天與地便是一個家,她的快樂,簡單如一件新晨褸。她的寄託,是書桌上一張男友的小照。只要是女子沒有不嚮往愛情的,雖然亦舒稱自己心態老於同齡,從這樣單純的快樂,使得讀者發覺她稚情的一面。其實不論幾歲,愛情永遠會令人失控;年紀逐漸增長只讓我們學會如何不哭鬧失態、優雅離場,只是這樣而已。正如某張報紙標題說:「愛情只是一種輪迴的病。」 說的真是有道理。對亦舒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甚麼中庸之道,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不明白甚麼叫馬馬虎虎。她說為甚麼每個人都要敷衍?朋友是朋友,敵人是敵人,涇渭分明。不喜歡這個人,何必睬他?就當是我傲慢好了,傲慢又不用

坐牢。這樣的性格廣東話叫「巴辣」,似乎也不是年輕氣盛可以解釋的。年輕的亦舒更是忿忿的認為:勤奮的女人不見得高明,學問好不難得,長得美更無必要,因為做多錯多。有的女人生來命好,坐在那裡吃吃穿穿,丈夫還讚她脾性佳、人緣好。這番話真是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有些女人運氣好,有些女人則不。她認為多嘴的女孩子很少可愛,沒有性格的女孩子很難去吸引人;太優柔寡斷的女孩子令人討厭,而過分理智的女孩子,不算女孩子;但是,到底哪些人該得到寵幸哪些不,卻都是上天冥冥中早已經注定的;沒有甚麼理由,太難解釋,反正就是那回事,而且往往太不公平。這些對於女性的觀點,與亦舒後期作品中出現的女子性格實在是大異其趣。印證在亦舒小說裡

愛情的理論,竟然是源自於「花生」漫畫《PEANUTS》。她說天下有兩種表現愛情的方式,一種像查理布朗,日日暗戀那個「小小的紅髮女孩」,卻不敢告白;反正就是這樣了,有機會付出愛情已是天大的幸福,管他收不收得回來,真是好的。另外一種就是露茜:她夠膽子,又不怕丟臉,皮真夠厚,一廂情願。但是露茜有露茜的快樂:至少每天還可以講上幾句話,至少有機會表達自己。亦舒不是不知道:有些人根本不愛,是因為他們沒得到機會,所以不愛。她說自己的錯誤是太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亦舒也覺得自己想太多:晚上還是想到了,一夜又一夜的,想像老是太美。於是反省之後覺得後悔,後悔當初追求的竟是愛情,不是家庭。是這些波折使得她收拾行李到英

國去嗎?她說:是的,我覺得口出怨言是多餘的,我學得很慢,但是我確實在學。我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我不是一個幸運的人,剩下來的日子,我不認為還可以有甚麼發展,但是我將小小心心的走完它。風流離我很遠,折墮叫我日日看見。風流的是愛情,平凡的是婚姻;每個女性都會不斷的思考白頭偕老究竟是甚麼意思?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了好幾十年,或許很值得羨慕,但卻不大美麗。得不到的愛,才是比較令人嚮往的吧?亦舒說得不到的甚麼都是好的,得不到的感情尤其如此;這樣想來,失戀竟不是可悲可痛的事,五百年後誰曉得有甚麼分別?感覺上有些吃不到葡萄的酸味道。當時的她如此想像家庭生活的模樣:小孩子是可愛的,但是兒子女兒,卻頗為恐怖。又說:

不要與任何一個人發生太深的關係,那麼生活才是無憂無慮的。因為情傷,不敢再信任自己或他人,最直接的安全辦法,似乎就如行車時遵守交通規則:「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此時的亦舒是二十多歲的年輕都會女子,以悲切的心態看待愛情與婚姻 。她認為最惡劣的環境,到不是太窮,而是那種沒有感情的環境。感情在亦舒的生命中比重異常的重,她年輕的時候,希望甚麼樣的感情,需要甚麼樣的感情,付出甚麼樣的感情?她都清楚的知道。可是現實生活沒有感情還是可以活得下去嗎?當然是可以的,只是活得灰塵一點而已,況且只有少數人注意這灰,不少人是不介意的。亦舒說雖然拍拖很有意思,但是需要無限的時間與心機,如果覺得工作還重要點,那拍拖的狂熱是

隨之而減了。有誰想結婚嗎?恐怕沒有了,多好玩的人結了婚也變了形。她深覺得婚姻不過是賭博,賭贏了固然好,一輸要馬上收手,拖下去還有甚麼益處?圖翻本?這樣的智慧並非全然天生,應該是在又一次的跌跤之後學習而來的。從英國學成回香港的亦舒的婚姻觀改變了,她說平凡就是福。雖然再度嘗試踏入婚姻生活,但是她說:社會男女平等了,因之對男性的要求也就相對的嚴格一點。第一,要懂得烹飪;第二,得有一個四整的家獨居。這個會烹飪的男生最好另有收入及豐富的專業,還要相貌英俊,身段健偉,言語風趣。一頓飯在何處吃不是問題,請客的人條件如何,才是關鍵。 她強調女子絕非已經忘記浪漫,而是希望實際舒適地享受生活。亦舒又說最怕遇見年少

的我。二十多歲已成名的亦舒時時為情所困,從哪一步走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新女性的呢?最近在名為《遊戲》的心理測驗裡,亦舒如此剖析自己:如獵豹的敏捷、老鷹的孤獨、海哲的逍遙自在、豪爽、喜歡玩、討厭工作、不會抱怨、不會做賊喊捉賊、不會跳探戈、不會開車;若午夜驚醒忽然聽見大雨傾盆,會說呵!惆悵舊歡如夢;多愁善感的亦舒,是一個容易親近的平凡人;她也崇拜偶像,金庸、曹雪芹、魯迅、維斯康蒂、史畢堡(台灣譯音為史蒂芬史匹柏)。亦舒認同美國歌星雪兒的專家意見:「男人並非必需品,男人是奢侈品。」 認為擁有一切的人,都未必能夠擁有愛情,奢侈品不是指夥伴、拍檔,而是指愛人、情侶。亦舒對愛情的一貫看法是要年紀、心情剛剛

好,還有環境的景、時、人,樣樣俱全才有可能遇到;若是錯過了也就是錯過了,因為當時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專心學業或是搞好經濟,絕對不能有旁騖,只能遺憾。若是有人或許感情生活略見複雜,也實在是有不得已之處,並表示並非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性格有問題;因為,愛情原是最奢侈、最優雅、最高的生命境界。現代女性為獨立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必須如男人一般果決豪爽;雖然外在洋化內心中國,亦舒說兩性關係真是無限辛酸,有限溫存;她極力主張青春還是用在學業與事業上的好,因為無論如何令人流淚的愛情,最終也都會過去;往往感情只是男人生活的一部份,卻是女人生活的全部,許多女人因為錯愛,付出了慘痛的一生作為代價。因之如果女人身居

要職,必須向男人學習,將感情撇在一邊。她說牡丹確需綠葉扶持,可是誰也沒規定女人不能開始學習做一棵樹。在散文集《自白書》裡她這麼主張,也在小說《流金歲月》裡藉著南孫的口如此說,更在小說《玫瑰的故事》裡藉太初的口說。此外,她幽默的認為切勿嫌棄伴侶不好,他就是因為不夠好,所以才沒能找到更理想的對象,彼此彼此。夫妻間需要的,只是敬重與體諒下產生的感情。浪漫是一種心態,絕不等於玫瑰花與燭光晚餐,或是跳舞到天明。所以只有最獨立的人才配談論婚嫁;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收不收花不頂要緊,最重要是平日與對方合拍,生活合理地愉快。大多數人追求「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她則是別有見解的認為:「最笨的人才會同

最愛的人結婚,天天戰戰競兢,患得患失,如何做人?」確實是聰明又有智慧。(三)工作觀:平穩的情緒、冷靜的思考、不懈的努力亦舒的生活平實,因為她說寫作是完全講情緒的,她認為寫作人是「情緒的動物」。心情很差時,寫的東西也很差,但是情緒高漲時,更寫不出東西來,所以生活要很平靜才行;她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只覺得自己生活要很平靜,很有規律,才能寫東西。太興奮不行,中了彩券為什麼還要寫呢?太悲傷不行,因為情緒作祟。持續寫了四十年,她說自己最自豪的時候是十七歲,之後驕傲就逐年逐年逐日逐日消失。她又自嘲自己沒出息,惹得她的文友們罵她:「亦舒,你不看書,你不看文學著作,你不看諾貝爾獎的小說;就看時裝雜誌、國家地理

雜誌、流行小說。」即便是如此,她寫出來的小說仍然令讀者忠心追隨。她說種種事情宜在二十九歲半之前統統做齊,之後,避得過就避,避不過再避;因為中年人太有出息苦像頓現,承認個人才華不過如此,且悠然接受事實,不知有多麼高興。她又說到了某一個年紀,我們應當明白,大約個人的能力止於此,不必再東征西討,擴充邊疆了,這樣的人生觀,在她的作品中時有所見。亦舒筆下的絢麗出自規律的生活、平穩的情緒、冷靜的思考、不懈的努力;因她一貫的堅持:「對生命最佳的報復就是做得更好!」(四)價值觀:平凡就是福亦舒的價值觀是「平凡就是福」。她說做人不易,訴得苦多徒惹人憎厭,叫人看低;細述功績,更不討好,炫燿膚淺,會令失意人黯然神傷

。冷靜理智是難得的智慧,亦舒一貫主張面對惡俗擾人的事的最佳防毒面具就是「不去理它」,清平世界,自由社會,他人愛說甚麼就說甚麼去;一定有若干人喜歡放冷槍、射毒箭,可惜多半級數不夠,大多數老遠就凌空落地。即使異常逼近,大可退後幾步,這裡危險,不好玩,便到別處去,千萬不可以毒攻毒、有失斯文。日子久了,並無衝突,看上去自然好似百毒不侵。她認為世上並沒有金鐘罩鐵布衫這類功夫,可是做人也不需要「太會生氣」:人家要我們惱怒,何必聽話?這樣的事嗎,我不知道。沒聽說過,一問搖頭三不知即可。她說後悔其實是一種頗高層次的奢侈,必須有選擇時方有資格後悔。古詩〈公無渡河〉早已講過:「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為之奈

何!」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絕大部分時候,通常都是別無選擇的:家人如父母、兄弟手足、兒女,甚至工作;既然沒得選擇,也就無所謂後不後悔,與其浪費時光去「後悔」,不如及時把握在自己手上所掌握的一切。越早能體悟的人在他人眼裡,也就顯得英明果決。此外,過度注意他人的缺憾,也是十分無禮的行為,切莫理會別人在做些甚麼,能救就救,愛莫能助,就該佯裝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切勿袖手旁觀,卻又意見多多,指手劃腳,冷言冷語,這樣未免太沒有教養。君不見印度獨立之際,英國人如何冷靜地降下最後一幅米字旗,輕輕摺好攜返祖家,這種智慧非常值得學習。亦舒說「大勇若怯」 若是有人沉不住氣,芝麻綠豆事先炸起來再說,動輒不顧後果,先求

出氣。那麼明天呢,明天該怎麼辦才好?應當學習英國人:「即使身邊有炸彈爆炸,仍宜保持鎮定,木著一張臉,以不變應萬變。」雖然看來似乎是玩笑,確實是自有其道理。亦舒簡單的生活是住香港的時候,就那樣身體力行;後來在溫哥華還是一模一樣。成功因素甚難模仿,失敗因素卻往往可以避免;從亦舒的低調當有不同的體會。第二節 亦舒寫作生涯筆者依據亦舒作品的內容,以及亦舒個人生涯的轉換,試依亦舒生平年表,簡單區分她的寫作階段如下:1、第一期:為一般通俗流行小說時期,以1963年開始任職《明報》記者生涯為起點,到1973年至1976年,於英國曼徹斯特修習酒店管理為止。2、第二期:自1978年至1986年,亦舒任

職於香港政府新聞處,七年半之後辭職之時為止。3、第三期:自1986年為專業作家時期,其間亦舒於1991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專職寫作迄今。亦舒的作品正式在台灣發行,始自1985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授權由林白出版社獨家發行。時年39歲的亦舒,展開正式的作家生涯的同時,台灣讀者可以在一般書局的言情小說分類,找到為單冊數目不多的作品,或是在雜誌漫畫的租書店看到她的作品,流通的通路則是多半以租書店為主要管道。當時香港亦舒的小說先後有五部被改編成電影《流金歲月》、《玫瑰的故事》、《喜寶》、《朝花夕拾》、《胭脂》,帶動小說在台灣開始流行,更有「台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這樣的說法出現。《五人行》於1987年(民

國76年)由台灣的電視台拍成連續劇,小說的文宣上有「香港女作家亦舒第一部在台灣拍成電視連續劇」的定裝照片。電視劇由于楓飾演千金大小姐王太澄,姜厚任飾演宋星路醫生,周丹薇飾演女明星朱雯,張詠詠飾演事業女強人奚定華,楊潔玫飾演宋星路醫生的病人黃言聲 ,擔任演出的人選都是當時第一線當紅的男女演員,電視劇的收視率,也為亦舒小說在台灣建立了知名度,但是真正的讀者群,仍以「租書店的讀者」為主。租書店的讀者因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乃是以學生族群及年輕的粉領女性上班族為主力,家庭主婦族群亦有之;屬於言情小說的大眾讀者為主流,但具有一定的基本教育程度。連續劇的播出,為亦舒在台灣引起風潮,因此林白如此宣告:「

自1988年12月份起,將不定期出版的亦舒作品,改為每月中旬同時出版二冊」 。原本港台出版有約六到十個月的時差,後來改為每個月出版短篇與長篇各一冊,維持這樣的出版方式大約有十二年左右,直到2000年以後讀者數量才開始衰退。從租書店租書開始閱讀的讀者如筆者,多半一直追隨至今;只是大部分的書局所陳列的每期最新作品,每冊數量由全盛時期的每冊新書三至五本減少到目前的一本,租書店的數量也類似,仍然被陳列為言情小說之列。1997香港回歸之後,香港與中國的交流更為密切,繼香港之後台灣而後到大中國,亦舒熱的燃起,並不僅只是由於資訊流動的速度與技術快速進步;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差脈動。兩岸分治之

後,香港由於歷史(經由不平等條約租借給英國99年)、地理(位於中國廣州省但政治管轄權隸屬大英帝國)、經濟(華洋雜處但以英國制度與國際接軌)、語言(母語使用為廣東話,但是英制教育下英文流利的人口眾多,北平話也可以溝通的因素;還有中國文革動亂之際因為政治理念不認同,或不見容於兩岸政治立場、來自全中國各省各地的人南下,匯聚在香港使用的各種方言:如上海、杭州、浙江、蘇州)的種種因素,在在使得香港在1997主權回歸中國之前,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發達與相對自由民主的優勢;這些劇烈的變動與現象,亦舒都一一呈現在她的小說作品當中,緊緊掌握住時代的脈動,使得亦舒的作品造成流行。由於政治立場或主觀因素,兩岸並不正視

香港的藝文發展,甚至將香港稱為沒有文化的荒漠,只著眼於其經濟機制的部分,而忽略了其新聞、藝文、電影、電視等媒體發達繁盛的社會現象。所謂香江三大傳奇人物: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倪匡(科幻小說)、亦舒(言情小說) ,三人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卻又自成一家、各領風騷。隨著資訊自由的禁制逐漸解除,及網際網路的全球化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書本的文字經由掃描開始大量被數位化。佔全球四分之一的華裔讀者遍佈世界,只要是華人大都知道金庸、倪匡;卻忽略了一樣擁有廣大讀者的亦舒,除了肇因於讀者的男女性別的差異,應該也要從「文學性」的角度來思考,不只是將亦舒的作品以言情小說視之。讀者不應該忽略在她愛情故事的包裝之下,

女性往往處在經濟弱勢及傳統文化的雙重歧視之下。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升,應對命運方式的想法,與審視自身生命價值的觀點,在她筆下,藉由人物性格所呈現出來的差異與進化,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移民溫哥華之前亦舒本人較為滿意的作品以1988年的《流金歲月》、1989年的《風滿樓》、《嘆息橋》為人所知;主要是以香港社會環境變遷的主題來描寫;但是此一主題的文本或是網路的評論,卻多半都只就其故事人物情節探討,甚少提及涉及政治意識的議題,或有提及也多半站在主觀意識而非港人心態來說;尤其是以1990年的《傷城記》、《我們不是天使》、2004年的《特首小姐你早》等以描寫香港從文化大革命、六四、

主權回歸、移民的香港社會狀況,與這些歷史事件在未發生時、或發生之前後的芸芸眾生像;以及大部分完成於1991年移民之後的作品,也就是亦舒作品分期第三期的作品,絕大部分以女性、社會、政治、男性、同性戀、青春、大同世界的主題,都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心。第三章� 亦舒小說的題材與人物情節第一節� 亦舒小說的題材一、亦舒小說出版狀況將亦舒小說於1986年12月至2005年6月這段時間在台灣出版的203冊,根據林白出版社的出版時間先後編號為依據,依序列表於附錄一:作者小說書目,並於備註列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日期供對照參考。在1986年亦舒結束香港政府新聞處的公職之後,成為專職的作家,並授權台灣林白出版社

在台發行她的小說 ,並且因為小說改編拍成電影帶動流行, 1988年後亦舒的小說以與香港時差半個月到一年的現象,幾乎同步在台發行,確立了她專業作家的地位。如果比較亦舒小說在台灣林白出版社與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所出版的時間差異,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哪些是亦舒的暢銷書。再版發行的第一名當屬《玫瑰的故事》,第一版確切的時間至少是在1985年改拍成電影上映之前,較之於1982年的《喜寶》要更早一些,可說是亦舒奠定香港言情教主的代表作。除了上述兩本,其他暢銷全球華人地區再版的知名長篇作品有:《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流金歲月》、《風信子》、《圓舞》、《開到荼靡》、《香雪海》、《流金歲月》、《嘆息橋》、《西岸

陽光充沛》、《人淡如菊》、《曾經深愛過》、《風滿樓》、《七姊妹》、《預言》、《美麗新世界》、《縱橫四海》、《在那遙遠的地方》、《花解語》、《綺色佳》、《直至海枯石爛》、《明年給你送花來》等,豐沛的創作量至今不輟,尤其近五年在中國引起更廣泛的注意,此一現象可由各大城市暢銷書排行榜,與網路網址搜尋引擎Google有133,000筆資料符合「亦舒」的關鍵字查詢結果得以證明。二、亦舒的小說題材有關小說主題的分類請參見附錄一。將亦舒小說分類為十五個主題分別討論,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從不同的角度去偏重強調:愛情不是亦舒小說唯一要表達的觀點。在眾多包裝於白領麗人的愛情故事背後,亦舒藉由不同故事,所要表達的更甚

於愛情;包括親情、友情、婚姻、女性自覺、職場自處之道、兩性關係轉變與取捨、社會價值觀、生命價值觀以及處世哲學等等。分類的原則以全文較偏重的故事重心為依據,部分則為筆者主觀的認定,所選擇的故事文本區分為下列十五類。(一)愛情:《玫瑰的故事》、《直至海枯石爛》、《明年給你送花來》、《電光幻影》。亦舒認為「女性應該經濟獨立,在感情上要拿得起放得下;Do not complain, do not explain.;然後在現實中經營愛情:有福同享,有難獨當,一定可以白頭偕老。」愛情是亦舒小說的主要題材,也是貫穿其他主題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一個都會女性出身的作者而言,愛情更是吸引女性讀者的必要題材:無論時

代如何改變,女性如何獨立進化,人類天性上兩性差異最大的部分,除了生物的部分,人格比重上愛情所佔的部分,女性是遠遠超過男性的;也正因如此,沒有愛情就無法構成吸引人注意的小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應當是《玫瑰的故事》深刻闡述了各種愛情的樣貌。《玫瑰的故事》是亦舒筆下唯一單單寫愛情的故事,分為四部曲:一、《玫瑰》---「黃振華」,二、《玫瑰盛放》---「溥家敏」,三、《最後的玫瑰》---「周棠華」,四、《玫瑰再見》---「羅震中」,代表愛情各種不同的類型,每一部皆以男性第一人稱「我」來敘述「玫瑰」。「黃玫瑰」;第一部《玫瑰》裡的主敘者「黃振華」,是十五歲大「黃玫瑰」的同胞哥哥;第二部《玫瑰盛放》裡的敘述者

「溥家敏」,是「黃振華」建築師事務所裡的有為青年,也是《玫瑰》的愛慕者:如《玫瑰》裡的「周士輝」,甚至於在第三部《最後的玫瑰》裡繼續糾纏「黃玫瑰」的女兒「方太初」;第三部《最後的玫瑰》裡的敘述者「周棠華」,則是「黃玫瑰」的女兒「方太初」的男友、丈夫,曾經一度也眩惑於玫瑰的美;四、《玫瑰再見》裡的敘述者「羅震中」,則是「黃玫瑰」的丈夫「羅得慶」爵士的獨子,並且是第一部《玫瑰》裡令玫瑰失戀的男子「莊國棟」的好友。都是以男性第一人稱來敘述的《玫瑰的故事》,「莊國棟」一出場就穿一套白西裝令眾人炫目:亦舒借「黃振華」以哥哥的口吻,說出他的膚淺:男人穿白最矯情,一種幼稚的炫燿,成熟男人多數已反璞歸真,不必

靠一套白西裝吸引注意。這裡透露出作者對「真男人」的標準,是著重內在的品德學識修養,描寫引發愛情的著眼點,是具有理想性君子人格特質的;與其他一般言情小說中,男主角高大英俊、權貴多金的形象差異甚多。同時更藉著男性的旁觀角度,來告訴女性讀者:玫瑰呀,你眼中的白色武士,大哥看看,都非常馬虎。在看第二眼時,「黃振華」仔細的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莊國棟」:那真是一個英俊的男人,長挑個子,臉上帶種冷峭的書卷氣,白色衣褲在他身上熨貼舒服。亦舒描繪人物,多從氣蘊內涵著筆,尤其是男性:往往從服裝、身材、學識、能力、職業、氣度、社交手腕、處世方式等等特質側面來觀察,印證出主角人物的價值觀;也是作者的價值觀;甚少描述其唇

眼眉目等細節,雍容且大氣才是「男子漢」應該具備的特質,照顧婦孺才是有擔當肯捱義氣的「男人本色」。四部曲之一、《玫瑰》裡的「黃振華」,之二、《玫瑰盛放》裡的「溥家敏」,之三、《最後的玫瑰》裡的「周棠華」,之四、《玫瑰再見》裡的「羅震中」,這些第一人稱敘事者本身,都具備了入世的謀生能力、養活婦孺的擔當;出世則要有生命的情調、自我存在的理想與價值判斷;並不僅僅是盲目庸碌的活著,這樣的男人才有資格去追求愛情追求玫瑰。這不只是「言情小說」「愛情故事」裡的男人形象,也是作者「桃花源」裡的男人特質,更是普天下女性所夢寐以求的「標準情人」;儘管四者合而為一是最高理想,作者也告訴我們那是存在「桃花源」中的理想,

如同《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最後必然衰敗凋零。對於美女,十七歲的玫瑰被比擬成「一個夏日」 ;三十歲的玫瑰不需用工筆來描繪唇眼眉目,而是輕輕一句「她的美麗是流動的」 ,便活色生香的使玫瑰從紙上活了過來,不由得你不聚精會神的注意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想像這樣無從想像的玫瑰,在猝不及防的時候「遇」見「家明」,在玫瑰盛放最美麗的時刻:相識、相戀、相知,但不能相守,旑旎甜蜜但又只有剎那,唯有曾經墮入愛河深愛過的人,才能體會那樣圓滿而又淒清的愛情,一如席慕蓉的詩:我終生所愛慕的人啊 曲終人散後 不管我是要哭泣著 或是 微笑著與你道別 我都會慶幸曾與你同臺這一切來得冷不防又快轉結束,純釀的愛情

只有三個月,但是玫瑰畢竟是玫瑰,樂觀勇敢、堅毅的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她說:「我們只有三個月,我們不會有時間吵架,也不會有機會反臉。」作者藉著黃振華太太「蘇更生」的口吻,平靜的敘述愛情的樣貌只能夠是「遇見」,而不是苦苦追尋能夠得著。在失去至愛之後的玫瑰失了魂,不是年輕時候不由自主的為反抗而反抗,只是為追隨了內心呼喚,真誠實在的活著,而是受巨創之後的迷茫,顯露在外的她是不同的,她最美的地方是她的徬徨。五官、容貌、身材、穿著都不需要多加著墨,僅僅在神態上透過模糊的遠鏡頭,強調她的美不只是感官的,而且是精神上主觀的「感受」,因此「美得不能形容」。盛放的生命力是「美」的必須條件,失去了原始生存的動力,逐

漸從繁茂而衰頹,終將隨時間流逝而乾枯的玫瑰,雖然在愛情與親情之間失據,卻仍舊「住在白色的平房裡,一身錦衣,迷醉著每一個見過她的人。」羅震中是「黃玫瑰」的丈夫「羅得慶」爵士的獨子,奉父親的召喚回港,卻在無意中撞見玫瑰:「在金魚池畔修剪杜鵑。」自家明故去之後,玫瑰出現的服飾,不再是七彩調色盤,而是黑。身為方太初母親的玫瑰「一身普通式樣的黑衣服」 ;「羅得慶」爵士的太太的玫瑰,衣著由初夏而秋至冬,「穿黑色毛衣黑色長褲。」 絢爛而反璞歸真的玫瑰,不復是夏日裡嬌豔的玫瑰;從驕縱任性,備受呵護的溫室花朵,歷經生命的風雨,「羅德慶爵士夫人,成了野玫瑰。」 玫瑰長在荒地上、象徵著愛情的終歸荒蕪。或者作者想說:

玫瑰有了自己的生命標的,不再視愛情為唯一生存目的;所以玫瑰一直是黃玫瑰,而不是紅玫瑰;所以說「有選擇的愛便不是愛。」愛情之所以千年不死,在於「純粹」、「無從選擇」,然而真實的人生並非如此;我們也許都曾經短暫窺視過、擁有過「真正的愛情」,然而愛情的完全模樣,始終無人知曉,唯有「死亡」才能給予答案;所以見過愛情的人都死了,其餘的,只是在生活中垂危掙扎、慢慢的凌遲,直到解脫的時刻到來。玫瑰如何再見?「她安分守己地做一朵玫瑰。」 人如其名的玫瑰,既無振興中華的偉大願望,也沒有做國家棟樑的野心,無需背負滄海一粟的使命「棠華」,更沒有機會震動中華。莎士比亞曾說: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有了愛情的人,是應該像對

待瘋子一樣,把他關在黑屋子裡鞭打一頓的。亦舒對愛情下的定義,與〈莎士比亞〉對愛情的觀點,如出一轍:愛情完全不能控制選擇,愛情像瘟疫,來了就是來了。亦舒也藉著黃振華太太「蘇更生」的口,為那些在愛情瘟疫裡橫死的靈魂感嘆:頭眩、身熱、心跳、寢食不安、患得患失、心神恍惚。甚至於如是說:黑死病會死人,死了也就算了,但失戀又不致死,活生生地受煎熬,且又不會免疫,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下去,沒完沒了,人的本性又賤,居然渴望愛情來臨,真是!任何一個活著的人誰不是如此盼望?在有生之年「曾經」「遇見」愛情,席慕蓉的經典詩作〈無題〉無題如是說:愛 原來就為的是相聚 為的是不再分離 若有一種愛是永不能 相見 永不

能啟口 永不能再想起 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 火種 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玫瑰只好是「黃玫瑰」:象徵黃玫瑰的花語是嫉妒絕望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