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高手音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舞林高手音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瑋瑜寫的 你看錯了,我們不是邊青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舞林高手音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看錯了,我們不是邊青

為了解決舞林高手音箱的問題,作者梁瑋瑜 這樣論述:

  他們看上去很壞?   他們不喜歡讀書所以一事無成?   他們晚上不在家便是去蒲(遊蕩)?   你,覺得他們是「邊青」(邊緣青年)?   造成青年問題的,不一定只是青年自身,還有社會及家庭問題──有甚麼土壤,就會開出甚麼花朵。   三個青年問題工作者訪談:   剖析年輕人於社會中面對的困難,以多角度看香港年輕人。   十位「過來人」故事:   曾經入黑社會、吸毒、墮胎、偷竊、遭虐打或入獄的他們,現在是歷奇、滑板及街舞導師、社工等等。他們透過協青社找到感興趣的事,看到自己的價值、生命中的美好,再以生命影響生命。   他們,不是邊青。 名人推薦   多謝協青社,它從青年人中發掘了很多

「獨角金魚精靈」,讓他們不致因為不會爬樹而變成鹹魚,反之進化成為戰鬥力高昂,能一躍龍門的「鯉魚王」。──黃修平   蒲吧鼓吹的精神是做人一定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己喜歡的事感染會員、同事,整個團隊的工作氣氛就像一家人。──Sunny @ Supper Moment   要幫助年青人改變,並非單從他們的學習困難、行為及家庭問題為著眼點,而是要讓他們看見生命中的美好。──盧陳清泉   如果青少年成長時,能夠感到被愛護、被禮待,又能克己,從而實現自己關心的事、發揮自己的長處,很多青年問題的標和本也會得到解決。──黃蔚澄博士   要幫青年人找到一技之長,告訴他們做小眾也沒問題

,只要做自己,找到自己獨特的地方,不和別人比較,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始終都會有希望。──葉嚴仁敏   協青社是一間精品店,開宗明義只服務邊緣青年,他們的服務是先鋒,永遠走在最前。──盧鐵榮教授   以前接受警司警戒的大多是邊緣青少年,現在一些中產階級的孩子,就讀名校也一樣出事。──鄧惠雄   作者簡介 梁瑋瑜   生於香港,八十後女子,育有三貓一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畢業,2004年加入傳媒工作至今,曾任職《蘋果日報》、《東Touch》、《The Good Life》,現駐守《JET》,寫設計寫文化,始終最愛寫人物訪問。努力堅持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 序一

 黃修平 序二 Sunny @ Supper Moment 序三 溫文儀 緣起 盧陳清泉 自序 梁瑋瑜 青年問題工作者訪談 1.青年人需要甚麼?(盧陳清泉女士、葉嚴仁敏女士) 2.一切由青年身邊人做起(黃蔚澄博士) 3.青年問題混雜化(鄧惠雄先生、盧鐵榮先生) 個人故事 不一樣的青年服務──李烈文神父的夜蒲外展 被欺凌事件簿──女神積極面對精神病 一失足成恨可填──丁丁感情的歸屬 浪子回頭金不換──植陽向高難度挑戰 成績決定父子情──陳家傑帶著書本去露宿 踏板生涯型爆──林輝城的社工之路 沉淪毒海到陽光少年──張恆達尋覓滑板夢 無心向學早涉社會──阿齊教舞令生命改變 Hip Hop燃點生命

──小肥重拾學習的興趣 (附錄:陳兆榮老師──協青社助Danso由零變學界第一) 單親家庭苦與痛──魏家傑從街童到歷奇導師 (附錄:家傑媽媽──由束手無策變心滿意足) 中港婚姻的虐兒事件──女車神Coco成長記 附錄 協青社架構表 協青社大事年表 序一 讓年輕人進化成「金魚王」和「鯉魚龍」 黃修平(電影導演、編劇)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段影片,講如果要教育一條金魚爬樹,這條金魚一定不會成材,寓意教育制度必須因材施教,否則很多原可開出花朵的種子都只會白白給浪費。       香港因著獨特的歷史、文化環境和制度,本應是個很多元的城市,在我城成長的年輕人,應該就包含著鳥、魚、和各式各

樣不同潛力的Pokémon。但偏偏,我們的教育制度就只懂教我們爬樹。       最近我因拍攝紀錄片,和十幾個十來歲的少年頗深入地交談過。原來教育制度以至父母和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定義,對他們生活和理想所做成的擠壓,是遠比我想像的大,絕非我們日常評頭品足之間所能感受到的。而這班年輕人,背景、興趣、能力各異,在香港當下年輕人中有一定廣泛的代表性,證明「教金魚爬樹」的問題實在相當普遍。       所以很多謝協青社,它從年輕人中發掘了很多「獨角金魚精靈」,讓他們不致因為不會爬樹而變成鹹魚,反之進化成為戰鬥力高昂,能一躍龍門的「金魚王」,這些都是我在拍《狂舞派》做資料搜集和物色舞林高手時所認識到的。

      也多謝協青社對《狂舞派》在拍攝場地上的協助,以及好幾條從協青社游出來的「金魚王」的熱情參與,讓這套至少在題材和選角上,都跟其他曉飛的電影有點不一樣的作品,也從一開始時像一條被看死的弱小「鯉魚王」,進化成後來的「鯉魚龍」。       但「鯉魚龍」尚未滿足,《狂舞派》將拍續集,無論能否與協青社再續緣份,也衷心希望協青社再發掘更多不同的Pokémon,助他們進化,助香港進化! 序二 做好追夢途上每件小事 Sunny(樂隊Supper Moment及鐵樹蘭主音)       寫這篇序的時間正是剛完成演唱會翌日的下午,在台上我說過,十年前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普通得連份工

要洗廁所不多不少也會介意的一個年輕人。回帶到十年前,2006年我中五畢業,剛剛加入樂隊,每個月Band房的租金對於年少的我確實是一種負擔,自自然然需要一份工作,誤打誤撞就到了蒲吧見工,一做就做了三年。當年我十八歲,就是在協青社蒲吧擔任活動助理一職,想不到這看似卑微的職銜竟給我人生上了其中兩個最重要的課堂。       第一課便是由洗廁所開始,我們在蒲吧的工作除了了解會員之外,其餘時間就是要保持地方清潔。對於一個從小到大都不常做家務的年輕人來說,要拿著一桶一比九十九的漂白水、地拖、毛巾、鏡刮,行勻四層樓的男女廁,與異味和不敢想像的污漬來個近距離接觸,完事後還要把這些清潔用具再清洗,頭幾個月真的習

慣不來。就算每次也有一位同事拍檔一齊洗,老實講,感覺仍然非常難受!       直至有一位上司出現,大家都稱呼他為昌記,認識他的朋友都會知道他凡事親力親為,盡心又盡力,我們心裡都認定他是「大佬」!有一晚人手短缺,清潔時間殺到來,他走到遠處拿起地拖,然後點了我名字並老友鬼鬼地向我直呼:「喂,陳仕燊,同我洗廁所啦!」那時與他並不熟絡,只知道他是上司,要處理很多文件,所以他很多時候會趁清潔時間上去辦公室處理事務。以為他平時在偷懶,想不到他兩三下手勢便能把廁所洗得一乾二淨,那種熟手程度,在我眼中好像是馬戲班表演一樣亮麗。即使廁所多麼污糟,昌記也是面露笑容、一絲不苟的去清洗,還和我談笑風生。過程中得知他

原來初入蒲吧都像我一樣當一名小員工,經過幾年,一步一步走下來,快樂地做好目前的小事,現在是我的上司,是我的「大佬」了!       穿起制服便要放低自我,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這裡工作卻是相反,蒲吧鼓吹的精神是做人一定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己喜歡的事感染會員、同事,整個團隊的工作氣氛就像一家人。       當時我是做通宵更,每晚外展社工都會帶來一班又一班夜歸青年,有的是一班朋友柴娃娃不願回家,有的是離家出走,有的更是有家歸不得。每晚到來的夜歸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我每晚便化身為他們在蒲吧Band房玩樂器夾Band的Band友,順道了解他們。看著他們坐在爵士鼓前亂打,拿著電結他

卻沒有把結他音箱扭開,忍不住就會把自己所認識的分享給他們。看著他們由亂來一通到夾到一首簡單的歌,哪管只是曲目的一段,臉上的雀躍也難以掩飾!過了一段日子,已記不起確實日期,這班夜歸人依舊過來練習,Band房傳來的聲音竟然是上一次練習的曲目。聽到後心裡的確抖了一抖,感動的感覺在心頭不斷的湧現,我知道我上了第二課,生命的確能夠影響生命,學會與人分享並帶領別人成功,百般滋味在心頭,持之以恆你必定離快樂不遠!       做人要有夢想,的確是老生常談,但我們往往都在所謂的追夢旅途上偷懶,只看大目標,卻不做好小事,追逐成功卻擁抱不來失敗。其實每件小事都是替你累積經驗,累積到的經驗我們更要學懂和人分享;尊重

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團隊氣氛就會一下子強大起來。就算面前風大浪大,屆時經驗和團隊眾志成城的意志就是讓你能夠從容應對,把船駛到目的地的主要原因。       我要在此多謝蒲吧,這兩個課題畢生受用,希望所有在追夢旅途上的浪人有一天可以到達心目中的彼岸,共勉之! 序三 向協青社每位同工致敬 溫文儀(BBS,JP,協青社執行委員會榮譽會長)       廿五年不是一段短的時間,初生嬰兒在這段光景如果不浪費生命,也可以拿到一個碩士學位。李文烈神父創立了協青社,在未有政府認同及資助之前,要把協青社營運至今天的規模,度過那漫長的歲月,是發白日夢。       然而,愛心、決心、祈盼、創新、努力、堅持、

有計劃、相互扶持……日子就是這樣過去了,協青社在這段日子也成長了。       一九九七年之前,協青社是慈幼會內的一個社會服務的項目。在這年,協青社註冊成為一個與慈幼會維持關係而又獨立運作的慈善機構。我們每年都編寫年報,除了報告會內的整年工作內容、交代清楚捐款的使用,亦常常介紹社會裡邊青的境況。各政府部門首長、各界別的有心人和關心我們工作的社會人士訪問協青社也會一一交代。這個公開透明的運作模式,也令社會各界人士認知邊青的境況,進一步支持協青社。       協助遇上困難的年輕人認清生命的方向、加強他們面對成長中重重障礙的信心、給他們指引和鼓勵──協青社在支援年輕人的工作手段不只是傳統的「說教」

,關心和細心聆聽是主要工作的一部分。待他們接受了我們之後,工作就接近成功,之後的也就要視乎年輕人的客觀環境有沒有太多的難以改變的因素。       不知道是甚麼原因,香港很多家庭和學校都沒有令年輕人感受到生命中的樂趣,反而把他們推到遠遠的邊緣。可能是家庭結構複雜又薄弱,而學校也未能理解一些年輕人的困難,於是他們就這樣溜了或漏了出來。而這現象是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差。還幸有些有困難的年輕人遇上我們;不幸的是,沒有碰到我們的年輕人也多的是。       在李文烈神父領導下,岑大衛、陳達湘和謝貞元的創新支援手法,令全體同工學會實質地讓跟我們一起的年輕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令他們對生命開始找回信心。

      協青社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珍惜每一位年輕人的生命,每一條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工作的方法是從不放棄任何一位年輕人,所以工作是艱鉅的。同時社會狀況每況愈下,我們的工作永遠做不完。       協青社內的社工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是薪低假少。不認同我們宗旨的,實在不會參與協青社的工作,所以每一位在職同工都熱愛著他們每天所做的事。對於離開了的同事,我們很理解他們於客觀環境下的困難,感謝他們在職期間的貢獻,亦希望他們把協青社的精神面貌、創新的工作方法在外交流。在這多元的社會、混亂的社會局面,協青社以有限的資源,作無限的發揮,我怎能不向我們現在和過去所有工作人員致敬?       祝願協青社再度另一個光

輝的廿五年。 緣起 看見生命中的美好 盧陳清泉,臨床心理學家/協青社執行委員會委員(2002年至今)/協青社前會長(2010至2014年)       身為心理學家,如何助人改變,是我常思考的問題。參與了協青社的義務工作後,使我對如何幫助年輕人改變及成長,有了新的體會。       認識協青社之創辦人Father Peter Newbery逾三十載,從前我們的辦公室相連,是工作上的好鄰居。在日常談話中,也理解到他對年輕人工作的熱愛。直至他與協青社前副總幹事岑大衛創立全港首創的年輕人深宵外展及住宿服務,便有幸一直參與協青社義務工作,見證協青社成長。       一般人對協青社的認識始於我們年

輕人的街舞、地下音樂,及各樣年輕人潮流文化活動。大家可能會不知道,這些活動非由協青社同工主導,而是因為年輕人所愛,而引進成為協青社的主題活動。尊重年輕人文化,愛年輕人所愛,與年輕人同步,是協青社的精神。       心理學一向側重處理人之問題為本。但近年正向心理學提出,若要人幸福快樂成長,要助他們尋找自己的長處、優質心理素質及個人目標……特別的是,當年協青社在正向心理學思潮出現之前,已開始幫助年輕人尋找他們的長處,建立不一樣之平台,讓他們起飛。       從書中年輕人之故事,讓我們看到街舞、地下音樂、歷奇活動等等,不單是一些興趣活動,而是發掘及成就年輕人長處之起點。原來深受家庭、學業、生活困

擾的年輕人,在同工的關懷輔導下,也能在文化活動平台上建立自信、尋找方向。       是的,要幫助年輕人改變,並非單以他們的學習困難、行為及家庭問題為著眼點,而是要讓他們看見生命中的美好──每人各自的長處及夢想、身邊人的關懷及支援、生命中不同發展的可能性等等,從而讓他們重拾希望。       常常希望能把年輕人的故事及協青社的傳奇多與人分享。承蒙三聯書店之李安女士對香港年輕人之興趣與關懷,把他們的故事整理,編印成書,玉成好事。       在此先要多謝書中年輕人無私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成長故事。更要多謝Peter與協青社的同工及委員,能讓我這個永遠年輕的「長者」,在他們身邊參與學

習。       年輕人的家人、老師、協青社的同工是年輕人成長的土壤中重要一環。我們也希望能把他們的感受及看法在書中呈現。在編輯過程中,我們也聽取了本港學者對青年研究之心得,獲益良多。       最後,亦衷心感謝作者梁瑋瑜小姐的熱誠幫忙,沒有她不眠不休的寫作,我們亦難成書。       但願,此書除了讓讀者了解香港年輕人的境況外,更能幫助讀者看到在困難中改變的希望,看到人間的真善美! 自序 重建生有可戀的世界 梁瑋瑜,本書作者/傳媒工作者       十三個月大的女兒正值好奇心旺盛的高峰期,對於眼前所有事物皆感興趣,用盡一切方法探索手中的玩意,又摸又咬又聞,這個時候有人把它搶走的話,她幾

乎要跟你拚命。小人兒提醒了我,人天生本來對世界好奇,愛玩樂愛學習,可是為甚麼只需十年八載,這樣熾熱的學習心情會逐漸歸零?       撰寫此書期間某天,帶女兒到幼兒園參加生平首次面試,第一部分學校要求一班幼兒坐在課室裡玩玩具,老師在旁拿著紙筆,一邊觀察一邊評分。從沒想像到連小孩子與生俱來最愛的玩耍,也有被評分的可能,究竟要怎樣的表現才能得到高分、才能得到入學資格?想起本書訪問的青年,正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得不到升學入場券,於是他們開始疏離學校,向外尋找自己的價值。對於社會而言,離開學校,脫離主流,就是邊緣。       幸好,他們在邊緣之中遇上了一拍即合的嗜好,從此日以繼夜

在練滑板、練街舞、練結他,不怕跌不怕痛不怕手指起枕。他們彷彿變回一歲的小孩子,對手中的玩具愛不釋手,眼中流露著對人生的熱情,對世界重拾興趣。只要從他們所屬的領域看,你會發現他們不是邊青,而是不折不扣的專家。       每次訪問青年人,身為媽媽的我腦海總冒出一個問題──在這個求學只是求分數的時代,如何不讓女兒對人生的熱情熄滅?寫罷此書,深知答案是複雜的,世界也不會因為此書的出現,一下子變成我們心目中的烏托邦。但若能透過這些文字,觸及有份建構社會的人,為下一代帶來一點正面改變,便已無憾。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必須謝謝每一位被訪的青年人,感激他們相信我,願意真誠地分享活生生的經歷與體會,

成就了此書最動人的部分。感謝三聯的李安小姐,她豐富的編輯經驗給我非常寶貴的引導和鼓勵;謝謝編輯羅宇正小姐、鄧淑妍小姐及設計師Sophie,在製作此書前期及後期提供的協助。謝謝協青社的信任,給予我自由的採訪及寫作空間。謝謝地上最有義氣的攝影師陳明傑,他一句「你吹雞我就來!」,無以為報,在心中。謝謝外子沿路的支持與提點,你是最好的。       謹將此書獻給女兒知知,寄望能略盡綿力,為妳重建一個生有可戀的世界。 沉淪毒海到陽光少年──張恆達尋覓滑板夢   達達的外表無疑是個陽光青年,高䠷而鋼條形的身材、古銅色的皮膚,一眼就知道是個運動小子。事實上他滑板從來不離身,在協青社見到他的話,他九成都是

在練習踩板,Facebook所有貼文都與滑板有關,他的身影也出現在香港大大小小的滑板比賽之中,屢獲佳績。遇上滑板之前,他是個不太有成功感的少年,讀書成績不佳,鍾愛的籃球也不算玩得特別「標青」。在學校文化的影響下更加入了黑社會,曾嘗試吸毒和運毒,若運氣差一點,他可能要在監獄裡度過不短的日子。幸好遇上滑板,令他重新找到滿足感,甚至畢生的目標。 $3.6會費入黑社會   從小在學校的成績都一般,屬中下游分子,到了初中更發覺自己不喜歡讀書。其實若我認真讀的話,應該能夠讀上去的,也曾經憧憬過大學生活,但想著想著又覺得很無謂,反正人家常說,「周街都是大學生」,不值錢吧,我寧願做專門一點的事情。   中一、

二時在學校加入了黑社會,其實也不算是正式的黑社會,大佬都是同級同學,很「小學雞」,沒甚麼特別技能,只是比我早一點入黑社會而已。入會循例要交一次會費,只是$3.6,我也不知道為何這樣便宜,交了會費,大佬會請我們飲飲食食,被欺負時也會有人幫手。當然,當大佬要人幫手時我們也要幫,事實上我在學校很少被欺負,都是欺負別人居多,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十多二十人在一起,太容易就可以欺負別人。其實我也可以「收?」,但我不想做大佬,有風險的,若果被人戳的話就一定是大佬被戳,對我來說入黑社會只是玩玩,不是想發展過世,所以就安份守己沒有做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