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張壓降不下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舒張壓降不下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想詢問名醫們的問題!》節目製作團隊主婦與生活社 Life Plus編輯部寫的 高血壓Q&A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頭痛、失眠、耳鳴是血壓太高症狀?小心10大高血壓前兆也說明: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量測血壓時,當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就達到高血壓標準。高血壓連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不可不慎!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曾屏輝、王秀伯所指導 葉佳衢的 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之食道微菌叢特徵及接受治療前後之變化 (2020),提出舒張壓降不下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道弛緩不能症、致癌性、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微菌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楊偉勛、曾芬郁所指導 王議霆的 核糖核酸酶-L於脂肪新生之角色及其與代謝症候群之關聯 (2016),提出因為有 核糖核酸酶-L、脂肪細胞分化、脂肪新生、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焦點附著激酶、細胞外調節蛋白酶、Y 染色體性別決定區9 號蛋白、多微陣列穩健算法、代謝症候群、酵素免疫分析法、中央型肥胖、血壓偏高、空腹葡萄糖耐受不良、多變量變項線性回歸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下的重點而找出了 舒張壓降不下來的解答。

最後網站這樣吃「洋蔥」,讓血液不黏稠,血管年輕10歲則補充:K小姐(64歲)曾經是高血壓患者。 他因為血壓一直降不下來而困擾不已,2個月後大幅改善。收縮壓從185mmHg降到148mmHg,舒張壓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舒張壓降不下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血壓Q&A

為了解決舒張壓降不下來的問題,作者《想詢問名醫們的問題!》節目製作團隊主婦與生活社 Life Plus編輯部 這樣論述:

  在國人的10大死因當中,不乏與高血壓密切相關的疾病。高血壓並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但患者的身體卻會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惡化,進而引起攸關性命的併發症,而高血壓也因此被冠上「沉默的殺手」之名。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大大小小的壓力接踵而至,也讓心理問題成了高血壓的誘因之一。俗話說「病由心生」,這句話已經在近年得到醫學證實。現代的高血壓療法除了要對症下藥外,還得從心理層面著手才行,畢竟要先維護健康的心理,才有辦法擁有健康的身體。 本書特色       本書特別請來3名高血壓專門醫師,從治療、藥物、心理3方面深度透析高血壓,帶給大家最新、最完善的高血壓治療方針,並收錄110

個關鍵疑問,以問答的方式解決所有高血壓的疑難雜症。透過最單純的一問一答,相信任何人都能輕鬆掌握高血壓的全貌。 特別訪談者簡介     一色政志(Isshiki Masashi)   東京大學研究所   分子血管內分泌學課程 特任準教授   199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1999年至德州大學留學,專攻內分泌學及細胞生物學。主要研究高血壓及血管內皮細胞機能,不僅親自經手相關診療,還會舉辦相關的啟發活動。 西山 成(Nishiyama Akira)   香川大學醫學系 藥理學教授   1993年畢業於香川醫科大學,專攻循環、腎臟生理學與藥理學,以及高血壓、腎臟病等文明病。1998年至

美國杜蘭大學留學。在每日看診、教學的同時,也致力於開發新藥,期盼讓高血壓治療蓬勃發展。 中尾睦宏(Nakao Mutsuhiro)   帝京大學公眾衛生研究所   醫學系附屬醫院身心內科 教授   199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1998年至哈佛大學留學,專攻身心醫學、行為醫學、壓力流行病學。從身心醫學的角度研究高血壓,不斷提倡患者「自我照顧」的重要性。 本書特別訪談 高血壓治療的最前線①東京大學研究所分子血管內分泌學課程特任準教授    一色政志 2 高血壓治療的最前線②香川大學醫學系藥理學教授    西山 成 4 高血壓治療的最前線③帝京大學公眾衛生研究所、醫學系附屬醫院心臟內科

教授    中尾睦宏 6 瞭解高血壓的危險程度    「心血管疾病」風險診斷 8 只要重整生活習慣就能使血壓順利降低! 10 必須以最適合自己的降血壓藥進行治療! 12 累積過多壓力會招致高血壓! 14 本書的使用方法 16 第1章    高血壓的成因與診斷 追根究柢解說高血壓的診斷方式 問診時須回答的重點                                22 高血壓的可怕之處                                24 高血壓的成因                                    26 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法          

                 28 徹底回答診斷的疑問 Q1    只有血壓過高也得去醫院看診嗎?                30 血壓的單位「㎜HG」是什麼意思?/無自覺症狀也得去醫院嗎?/院方強烈建議我做詳細檢查,讓我好不安 ●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                        31 Q2    怎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                    32 高血壓會遺傳嗎?/上了年紀就一定會罹患高血壓?/女性和男性誰比較容易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                    33 Q3    需要特別注意上壓還是下壓?

                    34 血壓為何會分成上壓及下壓?/僅下壓過高也算高血壓?/只有下壓下降是好是壞? ●「上壓」及「下壓」的構造                        35 Q4    有不容易發現的高血壓嗎?                    36 什麼是「白袍高血壓」?/有在醫院反而血壓下降的人嗎?/擔心罹患「晨間高血壓」……/擔心「夜間高血壓」……/24小時血壓計該如何使用? Q5    降血壓的標準數值是多少呢?                    38 血壓要降多少才行呢?/血壓只些許下降該如何是好?/居家血壓的目標數值為何?/到了目標值就可以不

用再降了嗎?/正常偏高型血壓的目標數值為何? Q6    請傳授正確量血壓的訣竅!                    40 血壓計該怎麼選?/為何要在家量血壓?/在家量血壓的頻率及條件為何?/每回測得的血壓都不同 ●正確的量血壓方法                                41 專欄1    建議洽詢「高血壓專門醫師」                42 第2章    能改善高血壓的生活習慣 追根究柢解說改善生活習慣 降血壓的6大訣竅                                    44 減鹽即能使血壓下降                  

             46 能降血壓的飲食生活                                48 擺脫肥胖的方法                                    50 避免運動量不足                                    51 透過伸展改善「高血壓」 肩膀、手臂伸展                                    52 腿部伸展                                        53 全身伸展                                      

 54 徹底回答關於生活習慣的疑問 Q7    有沒有輕鬆減鹽的撇步呢?                    56 不想吃平淡無味的料理/想盡情地喝味噌湯!/該如何讓燉物清淡又美味?/日式、西式、中式料理何者鹽分含量最低? ●調味料的鹽分含量                                57 Q8    常吃外食的人該如何選擇飲食?                58 外食該如何減鹽呢?/該如何選擇超商的便當?/想知道選小菜的竅門! ●外食的鹽分、熱量一覽表                        59 Q9    有沒有能改善高血壓的食物?        

            60 哪些食物能降血壓?/有益高血壓患者的營養成分為何?/想改善高血壓就得以魚代替肉?/何謂DASH飲食?/有無能測得鹽分攝取量的器具? Q10    請告訴我建立長期運動習慣的竅門!            62 運動時間大約多久為佳?/運動會使血壓上升?/繁忙的人該怎麼辦呢?/適合運動的人與不適合運動的人 ●慢跑鞋的選法                                    63 Q11    有沒有適合高血壓患者的減肥良方?            64 光靠運動就能減重?/有沒有不會失敗的減肥方法?/戒菸真的會發胖嗎?/夜晚進食容易發胖? Q1

2    戒菸與節酒的最佳方法                        66 減少菸量就沒問題了嗎?/老菸槍也能靠戒菸改善血壓嗎?/有沒有能成功戒菸的訣竅?/可以喝酒嗎? ●酒類攝取量一覽表                                67 Q13    有哪些日常生活中須留意的小細節?            68 正確的泡澡方法為何?/便祕會造成危險嗎?/開車時須注意什麼? ●泡澡的重點整理                                69 專欄2    必須特別警惕「隱性腦梗塞」                70 第3章    紓解壓力心理與

血壓的關係 追根究柢解說心理與血壓的關係 診斷你的心理健康狀態                            72 身心內科的高血壓治療法                            74 紓壓體操&呼吸法 呼吸法                                            76 肌肉放鬆法                                        78 自律訓練法                                        80 徹底回答心理與血壓的疑問 Q14    哪些高血壓患者須至身心內科就診?  

         82 何謂身心內科?/一遇到麻煩事血壓就會升高/工作壓力大引發高血壓/心情煩躁造成暴飲暴食? ●尋找身心內科專門醫師的方法                    83 Q15    個性及精神狀態跟血壓有關嗎?                84 心理與高血壓有何關係?/個性易怒容易引起高血壓?/不安的情緒會引起高血壓?/個性是天生的所以擺脫不了? Q16    長期鬱鬱寡歡該如何是好?                    86 高血壓患者很容易罹患憂鬱症?/該如何擺脫憂鬱情緒?/高血壓會造成疼痛? ●憂鬱症的主要徵兆                         

       87 Q17    請告訴我一夜好眠的秘訣!                    88 高血壓與失眠的關係為何?/最理想的睡眠時間是多久?/無法入睡時該如何是好?/喝睡前酒及泡澡有助於迅速入眠?/服用安眠藥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Q18    如何不讓高血壓治療轉變成壓力?                90 持續服藥、減鹽、運動好痛苦啊!/有沒有能降至目標數值的好方法?/跟家人坦白會不會比較好? ●能提升治療動力的「血壓管理評量法」            91 專欄3    讓生活充滿「歡笑」                        92 第4章    使血壓下降降血

壓藥物治療 追根究柢解說降血壓藥物治療 第一線降血壓用藥                                94 降血壓藥物治療的流程                            96 徹底回答降血壓藥物的疑問 Q19    藥物的使用方法及基準為何?                    98 藥物的選用基準為何?/少量的藥物會有成效嗎?/懷孕期間可以服藥嗎? ●「能發揮最大功效」的第一線用藥                99 Q20    擔心藥物出現副作用該如何是好?                100 服藥後出現乾咳情形/服用利尿劑的注意事項為何?/併服

不會產生副作用嗎?/服藥時須留意哪些飲食? Q21    時常忘記服藥該怎麼辦?                        102 忘記服藥該怎麼辦?/忘記服藥會造成什麼後果?/忘記服用晚上的藥物/想減少服用的藥量 ●預防「忘記服藥」的對策                        103 Q22    血壓順利下降後就可以停藥嗎?                104 停藥的基準為何?/一輩子都得服藥嗎?/可於夏天停止服藥嗎?/可以自行決定停藥嗎?/年紀大了想停藥 Q23    服藥後血壓仍居高不下該如何是好?            106 藥效無法顯現/舒張壓降不下來/2劑併服

仍無法讓血壓下降/3劑併服仍無法讓血壓下降 ●血壓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對策                        107 專欄4    關於「學名藥」                            108 第5章    同時患有其他併發症患者的高血壓治療 追根究柢解說高血壓的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                            110 必須特別留意代謝症候群                            111 高血壓併發糖尿病                                112 高血壓併發慢性腎臟病          

                 113 高血壓併發腦血管疾病                            114 高血壓併發心臟病                                115 睡眠呼吸中止症                                    116 徹底回答高血壓的併發症 Q24併發代謝症候群該如何治療?                    118 代謝症候群症狀輕微也須治療嗎?/併發高血脂症該服用何種藥物?/飲食療法須留意的重點為何? ●高血脂症的飲食療法                            119 Q25 

   併發糖尿病的治療注意事項為何?                120 換藥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嗎?/該以哪項飲食療法為主呢?/運動療法有哪些須留意的重點?/站立會暈眩是正常現象嗎?/有可能會導致失明? Q26    併發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注意事項為何?            122 為何1天要量2次血壓?/追加藥物與嚴格減鹽的理由為何?/不能喝酒嗎?/不能運動嗎? ●能改善慢性腎臟病的運動                        123 Q27    請詳細解說其他併發症!124 腦血管疾病發作後須留意什麼?/併發心臟肥大有無危險性?/心房顫動須立即治療?/高尿酸血症會影響高血壓?/

慢性阻塞性肺病能痊癒嗎? Q28    高血壓毫無改善,是否患了其他疾病?            126 下壓就是降不下去……/面部浮腫、泛紅與高血壓有關?/血壓突然升高該如何是好?/服用其他藥物會導致血壓上升?

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之食道微菌叢特徵及接受治療前後之變化

為了解決舒張壓降不下來的問題,作者葉佳衢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論述:過去關於食道的微菌叢在各種食道疾病的組成少有研究,而近來有研究使用細胞刷針對食道的微菌叢做採樣分析,研究各種不同食道疾病的微菌叢特徵。食道弛緩不能症是少見的原發性食道蠕動障礙,主要是食道體的蠕動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造成患者漸進式的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病程緩慢進展下可能導致食道極度擴大及扭曲,並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增高未來發生食道癌的機會。食道體的蠕動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也會造成食物的滯留、發酵及食道黏膜的慢性發炎,進而影響食道微菌叢的組成,但相關領域仍少有研究。目前針對食道弛緩不能症主流的治療方式是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POEM),效果相當好且併發症極低,但長期

的效果及安全性仍有待追蹤研究。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治療前後的食道微菌叢變化目前相關研究甚少,微菌叢的組成改變是否和長期預後有關也待進一步證實。因此,本研究預計研究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的微菌叢特徵,並分析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後的食道微菌叢差異,以期做為日後分析疾病特性及提供個人化精準醫療的基礎。研究方法:收案族群為經由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確診之食道弛緩不能症且預計接受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和接受治療後3個月安排內視鏡追蹤時,使用細胞刷進行食道微菌叢的採樣及分析,做法為在上食道括約肌下方5公分及胃食道接合部上方3公分分別進行四個象限來回各10次的採樣。另外收案無症狀健

康受試者作為對照組,其做法同樣為在上食道括約肌下方5公分及胃食道接合部上方3公分分別進行四個象限來回各10次的微菌叢採樣。進一步使用PCR針對細菌16S rRNA基因定序分析出微菌叢組成,再使用R程式分析比較兩組微菌叢的差異性和治療前後的微菌叢變化。針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進一步分析食道內不同滯留嚴重度、不同程度的食道黏膜變化的患者之微菌叢,並針對不同年齡及食道鋇劑攝影鋇劑滯留高度不同的病人做次族群分析。結果與討論:從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於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共收案46人,其中包含31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男性佔45.2%,平均年齡為53.5±16.2歲)及對照組15位(男性佔46.7%

,平均年齡為54.9±14.7歲)。其中20人完成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術後追蹤,而內視鏡追蹤發現11人(55%)有逆流性食道炎產生。分析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及對照組的微菌叢組成,發現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其微菌叢組成在門的級別佔比例最高的依序是Firmicutes (52%),Bacteroidota (25%),Proteobacteria (10%),和Fusobacteroita (5%),而在屬的級別佔比例最高的依序是Streptococcus (21%),Prevotella (15%),Lactobacillus (12%),Veillonella (10%),Neisseria (6%

), 和Alloprevotella (5%) (其它佔比均

核糖核酸酶-L於脂肪新生之角色及其與代謝症候群之關聯

為了解決舒張壓降不下來的問題,作者王議霆 這樣論述:

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 RNase L)與其上游寡腺苷酸合成酶(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OAS)、下游視黃酸誘發基因1(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1, RIG-I)等蛋白,負責核糖核酸型病毒入侵的防禦工作。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核糖核酸酶-L能專一降解特定信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來調控如肌肉生成、細胞生長或致癌作用等功能。於此,本實驗室欲探討核糖核酸酶-L在脂肪新生(adipogenesis)所涉及的可能調控機制,乃至於與代謝症候群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在3T3-L1前脂肪細胞(pr

e-adipocyte)中削弱核糖核酸酶-L的基因表現,會抑制脂肪細胞分化並影響其油滴聚集。於此同時,一個早期脂肪新生的抑制因子-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pre-adipocyte factor-1, Pref-1)之信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表現量上升,其下游的焦點附著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細胞外訊息調節蛋白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ERK)與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9號蛋白(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9, Sox9)均隨著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

的上升而增加活性或蛋白量。因此提出一個假說:核糖核酸酶-L能夠降解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的信息核糖核酸,並能藉此調控脂肪新生。使用免疫沉澱法(immunoprecipitation, IP)藉由專一抗體將核糖核酸酶-L蛋白與其信息核糖核酸複合體捕捉下來,並以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方式,偵測到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之信息核糖核酸分子於此複合體中出現。同時,本研究也觀察到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信息核糖核酸之降解速率於過量表現核糖核酸酶-L的3T3-L1前脂肪細胞中,相較於失去活性的組別要快。此外,若在穩定敲落核糖核酸酶-L基因表現的3T3-L1前脂肪細胞中,同時藉由小分子核醣核酸干擾技術抑

制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表現,將能顯著地回復脂肪細胞分化與油滴聚集能力。除體外培養細胞實驗外,核糖核酸酶-L與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基因表現的關聯性,也藉由利用公開的核糖核酸表現微陣列晶片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來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使用統計軟體R的”多微陣列穩健算法(robust multi-array average, RMA)”來標準化微陣列數據。從五十六組小鼠脂肪組織微陣列整合分析中顯示,核糖核酸酶-L與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的信息核糖核酸量呈現負相關。此外,於脂肪細胞發育早期的小鼠胚胎(embryos)、小鼠胚胎纖維母細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之整合分

析當中,此負相關亦存在。此外,於此整合分析與大鼠動物實驗更發現高脂飼料的餵食,能誘導囓齒類動物其脂肪組織表現比較高的核糖核酸酶-L與較低的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數十年來,全世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MetS)的盛行率不斷攀升。既然上述的動物與細胞實驗中發現核糖核酸酶-L與脂肪新生與肥胖有相關,思考人體中是否亦有此關聯性,自然成為一重要課題。以本實驗室自行建構出來的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能夠運用於測量人類血清中核糖核酸酶-L蛋白量。本研究發現於三百九十六位自願受試者中,代謝症候群實驗群組血

清中的核糖核酸酶-L濃度相較於非代謝症候群群組較低(平均值分別為16.5±6.4 μg/ml與18.4±8.0 μg/ml,P=0.018)。其中,有中央型肥胖(central obesity)、血壓偏高(elevated blood pressure)與空腹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者,相對於各項正常者血清有較低的核糖核酸酶-L濃度。於多變量變項線性回歸分析(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當中,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β值為-0.124,P=0.031)及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β值為0.131,P=0.038)與核糖核酸酶-L血清濃度有顯著相關。每增加5 μg/ml核糖核酸酶-L血清濃度,將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勝算比為0.83,95%信賴區間為0.71-0.98,P=0.028)、中央型肥胖(勝算比為0.82,95%信賴區間為0.71-0.94,P=0.00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下(勝算比為0.86,95%信賴區間為0.74-1.00,P=0.042)的風險。除此之外,在不同的統計分析當中,受試者年齡也持續地與血清核糖核酸酶-L濃度呈現負相關。綜合以上

結果,本研究成功地證明核糖核酸酶-L能藉由降解新發現的受質,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的信息核糖核酸,來參與脂肪新生的調控。並藉由體外(in vitro)細胞模式、電腦模擬(in silico)微陣列整合分析與動物實驗(in vivo)數據指出核糖核酸酶-L及脂肪前驅細胞因子-1基因表現量的負相關性。於此同時,人類血清中核糖核酸酶-L濃度的觀察研究,也顯示其與代謝症候群風險有顯著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