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亞洲電台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自由亞洲電台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卜大中等寫的 本土原味,台灣心聲:笨湖精彩一生 和雷競璇的 末路遺民:古巴華僑訪談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自由亞洲電台 - Yelp也說明:Photos · Map · Mass Mutual Tower, 38 Gloucester Road. 告士打道38號美國萬通大廈. Hong Kong. Wan Chai, Hong Kong Island. Directions · 2336 5111. Call Now · More Info.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牛津大學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王美玉所指導 郭湘樺的 漂書活動的推廣與參與者經驗之研究 (2020),提出自由亞洲電台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漂書、推廣。

最後網站自由亞洲電台_百度百科則補充:由美國國會資助,自由亞洲電台於1996年開播,並以私營身分出現,實際上隸屬於美國國際廣播局(IBB),並受它的控制。這一授意來自美國官方廣播事務委員會,一個由有美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由亞洲電台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本土原味,台灣心聲:笨湖精彩一生

為了解決自由亞洲電台地址的問題,作者卜大中等 這樣論述:

100%本土原味,抓妖、嗆聲、說真話, 檢驗所有政治人物,走透台灣基層,跟人民借膽,向總統府發聲! 一個台灣意識的代言人,台語論政的引航者,全球關注的本土媒體人, 除了汪笨湖,你想不到第二人。   汪笨湖,本名王瑞振,為知名鄉土文學作家、媒體工作者、名主持人,也是本土政論先驅者。他壯闊的一生,始於少年時期對文學的敏感以及對政治的早慧。退伍後,雖因《票據法》入獄,卻在獄中寫出多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黃金八點檔連續劇與電影。   因緣際會下,汪笨湖進入影視媒體圈,成為幕後專業,但政論節目《台灣心聲》才是他真正的舞台,從棚內走出戶外,他聆聽底層的心聲與怒吼,讓人民作主發言,最終成為全球注

目的「汪笨湖現象」,捲起媒體風雲……   本書由名政論家金恆煒、知名媒體人彭文正與旅美華裔評論人曹長青共同主編,輯錄六十多位新聞界與《台灣心聲》相關來賓,文化界、學界、宗教界、政界等各方人士的懷想、追悼文章,全面回顧作家汪笨湖為台灣本土文學、文化留下的瑰麗資產;紀錄媒體人汪笨湖以親切生動的台語,從棚內走到廟口,致力於台灣媒體本土化的建設與奉獻;見證政論家汪笨湖以獨到、銳利的政治評論,堅持正義,鼓吹台灣意識的俠義身影。 編者簡介 金恆煒   名政論家、《當代》雜誌創辦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現任凱達格蘭學校校長。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原籍中國浙江。早年獲派中國時報系駐美國編採,後擔任

副刊主編、副總編輯等職。1986年創辦《當代》雜誌擔任總編輯,致力引進歐美思潮,成為當時台灣知識界重要且進步的知性刊物,對於台灣新文化的形塑與思想水平之提昇影響甚鉅。其尖銳筆鋒刺入台灣歷史、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層面,倡議民主與自由,追尋台灣本土的認同價值。   著有《我的正義法庭》、《民主內戰的必要》、《解構「他,馬的」:爆破「黨國」最後的「神話」》等書。 彭文正   知名媒體工作者與新聞學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碩士,新聞與大眾傳播學博士。曾任台大新聞所副教授,現為《政經看民視》節目主持人。 曹長青

  美籍華裔獨立評論家。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早期從事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研究,後進入新聞界,曾任《深圳青年報》副總編輯,該報因大膽敢言被中國政府關閉。   1988 年赴美後,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和夏威夷東西方中心進行新聞研究,後專職寫作,為多家報刊專欄作家和電視電台評論員;現居紐約,擔任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主持新聞及文化評論網站《長青論壇》。   著有《理性的歧途:東西方知識分子的困境》、《美國價值》、《獨立的價值》、《中國大陸知識分子論西藏》(主編)、《詩的技巧》(合著)、《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合著)。 代序 汪笨湖的台灣心聲 曹長青

▍輯一 新聞界及《台灣心聲》節目來賓 汪笨湖就是地氣 卜大中 笨湖兄,請你安息! 郭倍宏 凋零為了復活 吳錦發 芭樂和橘子 彭文正 汪大哥是台灣認同大樹的植樹人 周玉蔻 笨湖一生璀璨 江 霞 一轉身,卻是後會無期 廖筱君 汪笨湖最怕的兩個人 黃越綏 汪笨湖的吹鼓吹 張文翊 台灣人不會忘記的正港台灣心聲! 簡余晏 熱情的笨湖兄 Jenny Tsai 悼笨湖 魚 夫 曾經登過高峰 曾經破浪滄海 楊憲宏 文化戰士汪笨湖 盧世祥 想起人生老師汪笨湖 張銘祐 為時代留下傳奇篇章 陳永興 紀念啟動台灣心聲的「汪笨湖現象」 黃育芯 汪笨湖的人生是精彩豐富的 邱國禎 汪笨湖的獨步台灣 金恆煒 汪笨湖現象衝擊台

灣傳媒 曹長青 ▍輯二 文化界人士 風中的名字──列傳一遊俠:汪笨湖 李敏勇 你曾經帶來春天 曾貴海 土地裡的根 金 萱 那活在咱心中的義人 陳銘堯 獻給你 陳銘堯 悼念笨湖兄! 王明哲 他捲起一股媒體超級旋風 彭錦陽 敬悼那帶我跨出鍵盤第一步的汪笨湖 管仁健 回憶笨湖仙仔的一些事 葉柏祥 懷念《台灣心聲》電視主持人 曹 純 悼念笨湖兄 范立達 台灣人的一代豪傑之士──汪笨湖 林衡哲 想起汪笨湖,想起《那根所有權》 鄭秉泓 ▍輯三 學界人士 他的「善變」基於是非之心 李筱峰 台灣俠客汪笨湖 郭正典 懷念笨湖先生 陳昭姿、郭長豐 蠟燭兩頭燃燒的奉獻 李雪玟 汪笨湖的勇氣及正義 洪國治 成性存

存 道義之門 王泰澤 笨湖仙戶外開講風靡台灣 黃育旗 讓人心疼懷念的笨湖仙 張葉森 悼笨湖先生 梁文韜 ▍輯四 宗教界人士 追思我們所敬愛的民主鬥士汪笨湖先生 高俊明、高李麗珍牧師 追思汪笨湖,力求公義和平 羅榮光牧師 ▍輯五 政界人士 追思台灣草地狀元笨湖仙 陳水扁 找第二個汪笨湖實在不易 彭明敏 立心台灣竭盡所能 游錫堃 汪笨湖──台灣意識的宣傳大將! 蘇嘉全 紀念愛台灣有好報的汪笨湖 柯文哲 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賴清德 汪笨湖最令我感動的…… 陳 菊 追思汪笨湖 吳澧培 遙祭笨湖兄 謝志偉 心事誰人知 楊黃美幸 我懷念他的本土味台語 許世楷 堅定台灣立場 發揚台灣心聲 陳

其邁 衝撞台灣人歷史宿命的時代菁英汪笨湖 許添財 笨湖兄 您的事工已經滿盈 城仲模 永遠的台灣精神──汪笨湖 顏純左 與汪笨湖的機緣 史 明 政治要平民化生活化的啟示者 徐國勇 帶領我進入政治評論領域的導師 王定宇 笨湖仙一生替台灣訴心聲 高志鵬 草根文學家和基層實踐者汪笨湖 黃偉哲 堅持本土精神,一生高風亮節 林俊憲 台灣精神的代名詞是「汪笨湖」 王世堅 汪笨湖與跟鐵牛三輪車少年 許忠信 憶笨湖兄 江志銘 有情有義的汪笨湖 鄭新助 後記 悼念笨湖活動中的感恩與遺憾 曹長青 附錄 給李登輝前總統的信 曹長青 代序 汪笨湖的台灣心聲 曹長青   想到汪笨湖,就想到綠林好漢,或者草莽英

雄。他身上有一 種罕見的俠氣。詩人李敏勇稱汪笨湖是「遊俠」,說他的名字 「雕刻在風中」,很傳神。   十多年前初次見到汪笨湖,就感到他與眾不同:身高馬大,魁梧壯實,開口就豪情萬丈。你說他是鄉村的老大,士林的保鑣,什麼道的大哥,也都像。他的言談舉止,有一種要仗義執言、替人打抱不平的俠客勁頭。   如果他生在中國的皇朝時代,沒準就是一個張角、黃巢,或者李自成,率眾造反,要把皇帝拉下馬。但汪笨湖終究做不成黃巾軍,也無法李自成,因為他跟那些草莽們不同。他識字、看書、還寫作,是文化人、作家,在豪爽大氣的背後,更有一份細膩的柔情。俠骨柔情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更是一種文明。   台灣人曾是世界上很勇敢的

族群。當年那些先輩們冒著十船 九沉的風險,渡海到台灣。那時沒有天氣預報,船的質量也很差, 在狂風巨浪中,敢橫跨一百公里海峽到台灣,憑這膽量就是英雄!今天不要說九沉,就是有一沉,人們都不敢冒那個險了。所以,當年那些渡海到台灣島的人,大概都是些吃了豹子膽的梟雄。   但隨著各種殖民統治,包括日據時代,尤其是蔣介石國民黨的戒嚴法和綠島,導致台灣人的血性與方剛退化,漸漸被改造得不方也不剛,大多成為唯唯諾諾的順民。大氣沒有了,豪爽消失了,俠客們被關進綠島。一場228,幾乎殺光台灣本土菁英,更把一個族群的肝膽摘掉了。   在這樣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仍能冒出一個頗有豪氣俠義的汪 笨湖,實可謂異數。異數的汪

笨湖創造了多項第一。他是台灣有 史以來第一個在獄中寫出幾十萬字小說、並被拍成電視劇、風靡一時的作家。   當年在《中國時報》編輯副刊的金恆煒、張文翊夫婦都在悼念文章中提到,汪笨湖的第一篇小說,是從監獄寄給他們的,寫 得很有本土氣息,更有原創的張力。小說發表出來,卻無法寄稿 費,因作者沒有留地址。汪笨湖的小說變成「單行道」,只是從 監獄寄出。而且他一寫就上百萬字,最後還拍成電視劇,在晚上黃金檔播出。   出版這本「汪笨湖紀念文集」的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說,他最想出的是汪笨湖的小說集,在他心目中,汪笨湖是個重要的本土文學家,一位有才氣、有成就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很像是李自成與李白在監獄中合寫的

,有草根的經驗,有草莽的血性,有奔放的豪情,有原創的才氣;俚語方言,人情世故,得心應手 地融會貫通在一起,文字很笨湖!   汪笨湖的另一個第一,當然是他主持的《台灣心聲》政論節目,曾引起一陣汪笨湖旋風。《台灣心聲》顧名思義,是吶喊出台灣人民的聲音。這個只存在了三年的台灣話政論節目,對啟迪民智,尤其是替台灣人發聲、抗衡台北泛藍勢力的媒體壟斷,起 不可估量的作用。   《望春風》出版社總編輯林衡哲說,陳水扁能夠當選總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的支持非常關鍵;能夠連任,有兩大助力,第一是「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牽出綠營士氣,其次是汪笨湖《台灣心聲》震撼出更多底層民眾的投票激情。   李遠哲的「

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說,當時毋庸置疑是 重要推動力。但汪笨湖的政論節目與「228手牽手」能相比嗎?我覺得這個類比並不過分。媒體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無形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去年的美國大選,如果沒有福克斯電視台的政論節目一路為川普的競選搖旗吶喊,川普的當選也是難以想像的。《台灣心聲》開播了一千場,多半時間都是高收視率,曾多次拿下政論節目收視率第一的成績。當時國際大媒體,像美國《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日本《朝日新聞》、朝日電視台等,都曾採訪汪笨湖,稱他的節目「開台灣媒體本土化之風」,已形成「汪笨湖現象」。陳水扁競選時的大將,前行政院長游錫堃也認為《台灣心聲》是「本土政權連任的重大助力」。

  《台灣心聲》是在南部高雄製作的,首次對北部,尤其是對台北「中國城」主導的政論輿情構成了衝擊。不僅平衡了北部的 媒體生態,更重要的是,汪笨湖開創了用台語講解全球大事、政治新聞的先例。對南部那些聽不太懂捲舌北京話的鄉下台灣人來說,真是天旱遇到及時雨般的解渴!那些鄉下的歐吉桑、歐巴桑,通過汪笨湖那流利、本土、帶著親切鄉情的台灣話(還時常穿插俚語典故)而明白了世界在發生什麼。對台灣的本土化來說,這是一個空前的突破,也是促使本地人覺醒的重要貢獻。   我不懂台語,但有很高段數的人說,汪笨湖用台灣話,什麼世界大事都能講,講得自然、流暢,還充滿激情!台灣人經歷了在自己的土地上講台語要被罰款的時代之

後,汪笨湖在全國電視上用台語講解世界大事,這不僅創造了一個記錄,也著實讓講台語的台灣人聽著過癮了一把。   汪笨湖的「戶外開講、廟前直播」更具獨創性,是以前電視政論所不曾見過的。我曾多次參加他的「戶外開講」節目,看著台下黑壓壓幾千甚至上萬(高潮時超過兩萬)的現場觀眾,汪笨湖在人群中間,手持麥克風,像極了詩人李敏勇讚譽的「遊俠」,以他渾厚、底氣十足的聲音,挑動起全場觀眾的情緒,讓每個來賓都心潮澎湃,彷彿置身於大歷史之中,你的命運與台灣緊密相連!   從形式上說,那種戶外開講,是很難掌控的群眾場面,觀眾多、又是現場直播,不能有半點差錯。汪笨湖不拿提綱草稿,單槍匹馬,拿著一只麥克風,像唐吉訶德一

般,遊走在人群中間,振振有詞,口若懸河,激情奔放,互動熱絡。那真是一種本事,一個天賦,或者說是一個大眾媒體的天才!   他經常安排現場觀眾提問,我目睹了這樣驚奇的場面:那些台灣鄉親,不是提問,而是發言痛斥國民黨的專制統治!那些發自心底的烈火般控訴,燃燒了整個會場!後來不讓鄉親拿話筒了,因為他們拿住就不放,死死攥住,要一直講下去,他們終於有了說話的機會!最後由節目組人員攥著話筒讓鄉親講話,但鄉親們講了就不想走,還要繼續講,最後得找人把他們抬下去,那期間他們還在掙扎著講⋯⋯ 那場面讓人看著想流淚。   六十年,一個甲子,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二等公民,沒有講話的機會,甚至講自己的語言也要被罰款

。終於,在汪笨湖的《台灣心聲》上,他們有了講幾句話的機會,而且是現場直播、向全國的台灣人民講話的機會,他們感慨,他們激動,他們不能自制,胸中憋著千言萬語,要說出來,說給那些心底有良知、有同情、有回音壁的人們……那是我這輩子親眼目睹的最震撼的場面之一,那種激情,那種衝擊,那種血淚控訴的火爆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而這機會來自汪笨湖,他掀動了一湖之水,台灣沸騰了!  當然,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汪笨湖也會出錯。人無完人,水至清則無魚。如果要求完美,那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很難有朋友,在理念奮鬥的征途上就很難有戰友。汪笨湖勇於認錯、追求真理的心胸與大氣,也是在中國文化薰陶出的文人中鮮少見到的。大家都知道,

笨湖曾經追隨李登輝而打扁。這裡有理念因素,因李登輝卸任後成立「台聯」,主張「制憲正名建國」,更是台獨的方向。而陳水扁上任就宣稱「四不一沒有」,讓對綠營新政府頗具期待的汪笨湖很不滿。   在陳水扁卸任被起訴的最初階段,汪笨湖不僅接受了李登輝的觀點,也跟很多台灣人一樣,受泛藍媒體鋪天蓋地宣傳攻勢的影響,沒有看清主導該案的政治因素和背後的嚴重司法不公,所以也是痛罵陳水扁。但在認清了國民黨馬英九政治追殺陳水扁的事實之後,他又挺身而出,強力為陳前總統的司法人權奮力吶喊,發出不平之聲。歷史學家李筱峰先生在悼念文章中特別提到這段,他說,有人認為汪笨湖「善變」,「我倒認為是他勇於修正自己,他的變,是基於一種

是非之心。」   汪笨湖的大氣,還表現在他對朋友不同意見的包容。在紅衫軍倒扁時,李登輝前總統在家裡宴請調查扁案的陳瑞仁檢察官(嚴重司法違規)、跟倒扁總指揮施明德密會、發表各種批扁(甚至反台獨)言論。我當時發表長文(並製作演講視頻)痛批我曾力挺過的李登輝。那些文字和視頻可能是綠營中對李前總統批評最嚴厲的。汪笨湖那時還跟隨李登輝,情同父子,但他並沒有像李前總統周圍的某些人那樣跟我翻臉,甚至都沒有跟我爭論和勸阻,他尊重我的看法。我回台灣時,我們依舊像以往一樣見面,他雖然轉達了李前總統對我的不滿,但仍然是真誠、親切地以朋友相待。笨湖兄這種「大氣」在文人中也是不多見的。   汪笨湖的大氣還體現在敢於

公開認錯。李筱峰在文章中提到,他有次上汪笨湖的節目,期間談到陳菊市長時,汪笨湖口中「出現了一些人身攻擊的情緒字眼」。中場休息時,李筱峰抗議說:「你用這種字眼形容阿菊仔,不應該,有失風度,我希望你下半場一開始就要道歉,否則我以後不再上你的節目!」結果汪笨湖立刻認錯,並在下場節目中「對著鏡頭鞠躬認錯,向觀眾及阿菊姐致歉,承認自己做了糟糕的示範!」李筱峰讚歎說,汪笨湖「如此認錯改變,是『近乎勇』的表現。」   中國人最壞的毛病之一是「死不認錯」。而在汪笨湖這裡,他知錯能認,並勇於糾正。他後來力挺陳水扁的司法人權,不惜得罪反扁的李登輝和電視台老闆等,在電視節目中一集一集不停地講,也是一種變相的公開認

錯、糾正。對人與事觀察入裡的黃越綏大姐在追思文章中說,「汪笨湖的優點是明理且事後能冷靜沉思。」   對我個人來說,當年每次到台灣,笨湖兄都邀請我上他的節目。雖然他是台語為主,但他總是特地照顧我講華語,也幾次給我專訪,一起交流、探討對中國和台灣政治的看法。最令我感佩的是,在節目上,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他可以像相聲演員那樣跟你配合,丟球、找段子讓你發揮。他甚至奇想,要安排我到南部學台語以便上他的台語政論節目。可惜我的台語還沒學(當時就知難而退),他的節目就被關了。  再回台灣,笨湖就開始關心我是否能上其他人的節目。在他自己都鬱鬱不得志、才華無處施展的情況下,仍很認真地關注我有沒有講話的機會

。而且在他自己都要靠賣水果維生的情況下,還如兄弟般關心我的生活,甚至問到有沒有醫療保險等。那種溫馨的關愛之情,暖人心窩,一直讓我十分感動。2006年我父親去世時,笨湖是在網上看到報導,特地發來電郵,讓我節哀。一個看似很粗獷的男人,卻有很心細的一面。   去年5月我在彭文正先生的《正晶限時批》節目上,談到有國民黨人到幾家電視台警告,說我是「外國人」,上節目是「非法打工」,企圖阻止我在台灣上節目時,不由自主地談到我因反共、支持台獨被中共列入黑名單,二十多年不能回家,父親去世也無法送最後一程的悲慟和永遠的遺憾。笨湖看到這段電視,潸然落淚,與我同哭。我當時並不知道,是這次在編輯「汪笨湖紀念文集」時,

才在他的臉書上看到。笨湖兄這種俠骨柔情實令人動容。黃越綏大姐也看出這一層,她說,「體碩高大的他,看似霸氣十足卻又慈悲並念舊。」   《政經看民視》去年8月開播,我當時在台灣參加節目,笨湖兄更是三天兩頭來電話鼓勵、加油,告訴我收視率如何如何,然後再痛罵一頓跟我講歪理的國民黨人。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思想和性情的共鳴者,笨湖兄對我的理解和支持一直令我心存感激。   笨湖走了。再回台灣,那裡景色依舊,但沒有了笨湖,再也聽不到他那底氣十足更親如兄弟般的喊聲,「長青呵⋯⋯」,再也看不到他侃侃而談時的神采飛揚,再也感受不到他那匹夫救國重擔一肩挑的氣勢,再也等不到他在節目上的那句口頭禪「重點來囉」,那種傷感真

是難以名狀!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說,汪笨湖是接地氣的,他就是地氣!太到位了,笨湖兄,你就是地氣,你的《台灣心聲》就是地氣,地氣就是真正的重點。   汪笨湖是朋友,更是戰友。在任何一戰的征途上,都會有戰友倒下;但也一定會有人接著去完成那多少人傾盡心血卻未竟的事業,那是為我們自己的自由和做人的尊嚴而戰。 ──2017 年 3 月 20 日於美國 (作者為旅美中國異議作家) 汪笨湖就是地氣  /卜大中 台灣政壇近年來流行講「接地氣」,就是政治和選舉要接上基層鄉土的所有插座,才可能勝選。造句:接地氣──國民黨因為沒接地氣,以致於在最近的兩次重大選舉中慘敗。  我和笨湖兄只是點頭之交,

在公共場合見到互相微笑握個手,從不曾私下見面交談,所以我不敢號稱我是他的朋友。因為不熟又不能裝熟(很想),所以無法寫到他的內心幽微之處。好在他是公眾人物,可藉由他的公眾活動找出他的理念、思想、立場等外殼的模樣;至於殼子裡面的人格特質、精神樣貌、心靈圖譜就不是我能力所及,讀者可以看他的至親好友所寫的追思文章。  笨湖兄整個人都散發出一種鄉土的氣質,而這個氣質在台灣 民主化之後變成主流氣質。以往威權時代的主流氣質是外省人那種揉合自以為的儒家、黨國體制、道統法統、一口標準「國語」、自視為高級外省人,主要是軍公教統治階級的思維,他們穿的是京戲戲服,唱的是帝王將相的宮廷故事、傳的是舊封建加小農意識的社會

中所想像的忠孝節義。  笨湖兄是顛覆這套論述系統最厲害的人物。他和其他台灣本土菁英聯手從邊緣攻陷中心,把台灣本土意識樹立成新中心、新認同、新趨勢、新流行,深刻地影響到青少年一代,出現整代的 「天然獨」,完成極為困難的「典範轉移」使命。  笨湖兄是繼承李登輝本土意識優先的推廣者,本身處於新舊過渡的關節點:政治上從舊的威權政治轉向民主政治;經濟上從大量生產和代工的舊窠臼,轉往數位電子的新科技和客製化生產方式;社會上從集體化僵固的封建結構,轉變成多元、個體化的靈活彈性結構;文化上從硬到軟、從一元到多元、從大中國主義到台灣本土主義……都可以看到笨湖努力奔走呼號的身影。電 視、廣播、報章、雜誌、演說、座

談,只要能傳達出去的他都不放過。摧毀舊體制他固然沒太多作為(時機的緣分未到),但催生新體制和新意識,他的功勞可大了。 國民黨距離地氣太遠,高高在上,脫離社會,終於崩盤。他們不懂民主社會「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這句話的智慧,當然更沒有心念去就教笨湖一類的人以得到對社會基層的認識與知識。  如何接地氣?笨湖的言行思想就是地氣,更精確地說:「笨湖本人就是地氣。」(作者為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 ※ ※

自由亞洲電台地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年! 三年沒在台北公演了。林北終於回來啦!各位台灣的同學們,想聽黃明志在電視電台不能播,KTV不能唱,某國平台不能上,禁聽禁賣,甚至被YouTube黃標的歌,咱們兒11月22號晚上7點台北Legacy,由老司機本人帶您上路。。。

【黃明志禁歌精取之夜LIVE】購票鏈接:https://www.indievox.com/activity/detail/20_iV0069275

-

主辦單位:亞洲通文創有限公司
演出場地:永豐 Legacy Taipei 音樂展演空間
演出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華山中五館
演出日期:2020-11-22(日)
開放入場:19:00
演出開始:20:00
演出票價:NT$1500 (全站席)

這年頭被禁的理由百百種
太色情、太骯髒、太下流、太宗教、太政治
這世界似乎怕你太真實
流行歌只能愛來愛去不敢幹來幹去

幸好還有黃明志創作始終百無禁忌
堅持遊走各國的不停被禁

在高舉言論自由大旗的鬼島本土上
黃明志繼也差點被禁的馬來西亞萬人演唱會
2020 首度台灣 LIVEHOUSE 巡演
即將瘋狂展開

不管你是尿失禁、十八禁還是情不自禁
偏愛 DIY、雙修、三人行
還是最刺激的 4P 一起來
帶上隱藏在乾渴已久的寂寞芳心中
最深層的渴望、最自由的靈魂!
跟著黃明志 就在今夜
擁抱熱情 揮灑汗水 噴發汁液
享受禁歌精取的禁忌滋味!

馬來西亞跨全亞洲區偶像實力派創作歌手黃明志
攜手台灣超重量級一線樂手
深彈音樂 深喉探索 深入淺出 包君滿意
就在今晚 用音樂 全面解禁!!!

-

欲網購黃明志最新實體專輯《亞洲通才》及歷年專輯和周邊商品請到。Purchase Namewee Latest 《Asian Polymath》 , Others Music Albums & Merchandises Please log in to https://namewee4896.com/

Namewee 黃明志 Official Facebook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amewee/

Namewee YouTube Channel Link:
http://www.youtube.com/user/namewee

#Namewee #黃明志

漂書活動的推廣與參與者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自由亞洲電台地址的問題,作者郭湘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漂書單位推廣漂書的現況、遭遇的困難以及對於未來的規劃,以及漂書人參與漂書推廣的現況。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新北市圖漂書站與交通部漂書站兩個承辦漂書閱讀推廣之承辦人員以及6位漂書閱讀推廣實際參與閱讀之漂書人等,藉由其承辦及參與經驗,深入瞭解漂書閱讀推廣現況。研究發現漂書採訪書籍來源不足,選書主題上會收到不合適的書籍;漂書標籤以黏貼方式,會有脫落或撕除問題,標籤的功能不足以及漂書貼紙取得不易;實體場域設置,需要考量便利性佳的場域,另外數位場域增設考量;漂書推廣活動上,沒有經費,活動辦理以不定期結合業務宣傳辦理;民眾漂書概念上的問題。依本研究訪談結果分析,提出的建議如

下:書籍來源不足上,建議與便利商店、超市合作,增加書源,並向漂書人宣導,使書籍回漂率增加;選書主題上建議加強宣導選書規範。標籤脫落與撕除問題上,建議以加蓋書章方式;標籤的功能不足問題,可參考國外的方式;漂書貼紙供給上建議以使用相關費用印製或募款方式;漂書貼紙取得不易上,建議能與捷運站合作。實體場域上,建議增設捷運站、百貨公司、便利商店、超市等據點;數位場域方面,建議參考美國Bookcrossing.com或是臺灣iReading的建構方式。漂書推廣活動上,可向民眾、企業募款;活動推廣上,建議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繼續深耕,活動的宣導性須加強,能有漂書專屬的口號;加強民眾的漂書概念上,招募義工幫忙

宣傳漂書概念,利用數位媒體宣傳(如:官網、FB、LINE)。

末路遺民:古巴華僑訪談錄

為了解決自由亞洲電台地址的問題,作者雷競璇 這樣論述:

  本書是《遠在古巴》一的下編。   八年前的冬天,作者到了古巴,第一次踏足這片遙遠得仿如在天盡頭的土地,追尋祖父和父親的蹤跡。   古巴華僑的歷史是非常沉痛的一頁。鴉片戰爭之後不久,華僑就抵達古巴,當時是作為「豬仔」飄洋過海被販運過去的,絕大部份被騙被拐甚至被擄掠被綁架,抵埗之後,都成了奴隸。十九世紀時「華工」被販運到古巴,作為黑奴的替身,人數達到十四萬。古巴華僑的歷史,就從這極為沉痛的一頁開始,之後連綿不絕,從未中斷。1959年的革命,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華僑走的走、走不了的老死當地。   本書的三十多位受訪者,各有一段悲欣交織的個人歷史。古人有「傳亡國,繼絕世」的說法,我不敢妄自攀

附,但有緣能為這些遠在天涯的時代遺民保留一點記錄,我感到高興,雖然回想起他們的遭遇,仍不免惘然。現在,訪談過的老華僑有四位已經故去,重洋阻隔,郵政難通,其餘仍在的本書出版後也不知能否送達他們手中,今後還能和他們見面的機會看來是極之渺茫了,只能默默遙祝他們在遠方的餘下日子過得安隱。   作者簡介 雷競璇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其後留學法國,修讀政治學,集中研究黑非洲國家,歷時七年餘,在波爾多大學得到博士學位。返港後相繼在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研究及授課十餘年,編、著有有關選舉、香港及中國政治之中、英文書籍多種,以及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若干篇。數年前辭去教職,改為自由撰稿人,社會與文化評

論文章近年多在《信報》刊載。現仍擔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最新著有《窮風流》《據我所知》(牛津大學出版社)。   xiii  序 關於古巴華僑和本書 第一輯 來自唐山 3  海隅秀才   曾經造反   趙肇商Guillermo Chiu 15  統領一黨 非關政治 蔣祖廉Rolando Chiong Chang 27  古巴大爺    伍迎創Juan Eng Jong 39  典型的華僑歲月   伍袞民Kico One Eng 49  抗日老兵 天涯飄零  馬持旺Mar Chi Bong 57  大難不死 繼續生活  鄭士榮Luis Bu Si 65  昔日少

東主 如今平淡過活   鄺景雲René Fong 73  家庭生活充實的大廚師  關志生Jorge Cuan 85  在中國沒有餓死 在古巴沒有戰死  葉澤棠Luis Yip 93  孑然一身  不以為悲  陳享財Siu Tan Chong 99  得失榮辱 都已淡泊   林文燮Vicente Lam 107  雖在困境 壯心未息  陳松大Mun Ton Chang Alberto 115  奈何不獲上蒼眷顧  譚樹樞Vicente Tam 121  第一位成功訪談的女華僑  伍美嬋Rosa Tang Yi 131  流落小鎮 家鄉已忘  譚立章Ruben Tam 137  小鎮女性 守護一家

  陳燕芳Inés-Gaen Ba 143  少小離鄉 闖出一片天地  陳細九Luis Chang Wu 155  現代遺民 海隅餘生  周柏圖Felipe 163  人在天涯 隨遇而安  沈杰林Julian Antonio Eng 169  本色未改的「香港仔」  何裔坤José (Pepe) Josep 177  絕處求生 柳暗花明  唐仲喜Tang Chung-Hsi 195  一歲到古巴 晚歲復歸華區  黄錦念Adelaida Wong Lui 203  當上華僑社團主席的女性  黃錦芳Caridad Wong Lui 213  當過民兵 上過前線 監視過華僑  余景暖León Yi

231  「幸福」兩字終於用得上  楊鎮南Ramón Yong、曹趁金Hilda 243  家庭就是生活的全部  伍杏桂 249  草根本色 勤奮到底  潘松年Alfredo Pons Chang 257  和革命結下不解之緣  馮奕新Ángel Fong Hung 265  連根拔起 無法回歸  陳華友Samuel Chang 第二輯 生於古巴 273  五十年來華僑滄桑史的見證人  周卓明Jorge Chao Chiu 285  天涯歌女 海角伶人  何秋蘭Caridad Amarán 301  「我的生命很淺白,不深奧」  趙仲鵬Leandro Chiu 307  父母音書 不離不棄 

李月娟Teresita Lee Si 313  政治弄潮兒  吳帝冑Pedro Eng Herrera 325  後記 古巴老華僑的特殊景況 342  附錄一 1959年後華僑匯款情況 345  附錄二 現存古巴華僑社團名錄   序 關於古巴華僑和本書   認識到古巴華僑的獨特景況,並繼而編寫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段意味深長的因緣。   我祖父和我父親曾經在古巴謀生,他倆和當時出洋的華僑一樣,都是隻身在外,不帶家眷。祖父什麼時候去古巴,已不可考,他1959年來香港,之後因為年邁沒有再回轉古巴,1965年在香港去世。我父親1954年從家鄉廣東台山去古巴,1959年時伴同我祖父來香港。他倆

前來香港時,古巴革命已經爆發,政府更換,卡斯特羅上台執政。翌年8月,我父親返回古巴,他當時以為古巴的政局會有轉機,但結果並非如他所期望,古巴革命後實行社會主義,不再回頭,在當地謀生於是變得困難,再也無法匯出款項接濟在香港的家人。掙扎了幾年之後,我父親終於在1966年亦即我祖父去世後不久離開古巴來到香港,兩年之後,他在此地病故,得年只有四十七。我當時正在讀中學,對祖父、父親兩人在古巴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所知極少。自從父親病故,母親不願提及古巴,我們家庭對上一輩這段海外經歷,也就逐漸淡忘。2004年母親去世,之後我整理她的遺物,找到一批信,綑成一紮,絕大部份屬於現在已經停止使用的郵簡,是父親歷年從古

巴寄回來的家書,約二百封,基本能反映他在古巴十餘年生活的情況。閱讀這些信件後,引發我的好奇,於是在2010年12月去了這遙遠得仿如在天盡頭的島國,在哈瓦那(La Habana ) * 逗留了十天,出發前閱讀了若干有關書刊,稍稍認識古巴華僑悠長也跌宕起伏的歷史,而古巴此行又令我對當地華僑的景況,有了初步體會,總結起來,其實是「破敗凋零」四個字。哈瓦那華區縱橫好幾條馬路,兩旁的樓宇很有氣派,但幾十年沒有維修,破舊不堪,區內也不見什麼店鋪,一片頹唐,路上只偶爾見到一些中國面孔。我到過區內幾個華僑團體,見到的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大家還是鄉音無改,絕大部份抵達古巴之後就沒有回過中國,飄零孤島幾十年,近乎

與世隔絕。我由是意識到,這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已走到了道路的盡頭,行將消失,是一群被時代忘記的遺民。   雖然苟延殘喘,無可逆轉,這群遺民其實延續着一段長長的歷史。中國人到達古巴,最早在1847即道光二十七年,並且很快便在當地形成一個龐大社群。背景是當時資本主義的生產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初期是依賴非洲黑奴,歐洲興起禁奴運動後,勞動力供應不足,轉而向亞洲打主意,看中了人口過剩、經濟頹敗的中國和印度。最早到達古巴的華人,是作為「苦力」 coolie ) 以「賣豬仔」的方式被販運過去的,到達後從事最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實際情況和奴隸相去不遠,經此方式被販運到古巴的苦力(另一稱呼為「華工」),超過十

四萬人。其後,經清政府派遣官員前往調查和交涉,此種慘酷的人口販運才在1874年中止。自此之後,古巴一直存在一個華僑群體,其人數時多時少,視乎好幾個因素,如中國社會穩定或動盪、古巴政府移民政策寬鬆或嚴苛等。古巴華僑數目亦受美國情況影響,如二十世紀初美國強力推行排華政策時,一大批華僑從加里福尼亞州移居古巴。總之,華人前往古巴,大體上沒有間斷。中國大陸1949年解放後,情況開始發生根本變化,解放初期仍有華僑到達古巴,但數目逐漸減少,至1955年基本中止,我父親屬於最後一批到古的華僑之一。1959年1月,古巴革命勝利,不久之後推行社會主義政策,私營企業被沒收,店鋪國有化,禁止僱佣關係。由於難以在當地謀

生及發展,自此之後再無中國人前往,古巴的華僑社會從始便進入消亡期。   古巴革命前華僑的人數究竟有多少,並無準確點算,但一般估計在五至八萬之間,屬於美洲大陸人數最多的華僑群體之一。但1959年古巴革命後,不少華僑離開,人數逐步下降,餘下者死的死、老的老,2010年我到古巴時,當地華僑告訴我,仍然活着的,只有大約三百人,全部都年紀老邁。由於美國對古巴長期實施禁運和封鎖,這些華僑半個世紀以來和外界近乎斷絕聯繫,在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顯得和其他地方的華僑群體大不相同,依然是早年的面目。1959年後,他們經歷了古巴政治的變遷,接受社會主義制度改造,又是一段其他華僑社會沒有遇上的異常歷程。   20

10年訪問過古巴後,我感到應該作出努力,將這些遺民的情況記錄下來,不然的話,不出若干年,這些老華僑逝去,煙消雲散,一段獨特的歷程也就湮沒無聞。由於歷史原因和古巴革命後的處境,殘留的古巴華僑一般讀書不多,知識水平比較低下,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將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於是,在2010年的旅程後,我萌生了通過口述方式為古巴華僑保存歷史記憶的想法。古巴華僑以廣東四邑人為主,其中台山人數目尤多,我自己是台山人,能聽能說台山及與之相通的開平、恩平和新會方言,同時能讀能寫西班牙文,自覺具備進行此口述歷史項目的條件,於是向我曾經任職過的利希慎基金提出申請,呈上計劃書,結果得到支持,並應利希慎基金要求,將此口述歷史

項目託付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督導。得到資助後,我便再次前往古巴對華僑進行訪談*。   2013年1月我重返古巴,按計劃在當地停留了一個月。   這次到達時,當地華僑告訴我,餘下的華僑人數已下降到約二百人左右。此行除哈瓦那外,亦前往卡馬圭(Camagüey,華僑稱之為「甘瑪畏」或「甘瑪隈」) 、謝戈德阿維拉(Ciego de Ávila,華僑稱之為「舍咕」) 、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華僑稱之為「善飛咕」或「善灰咕」)等城市,與那裏的華僑進行訪談,結果共成功訪問了二十六人,另有第二代華裔五人。每次訪談都留有錄音,部份還有錄影。對於有大學學者遠道從香港前來了解他們的經歷,老華僑

一般感到驚訝,也很高興,故此相當合作。古巴社會對私隱的觀念相對寬鬆,談話因而比較坦率。但也有好幾位人士拒絕訪問,或訪問中途不願意繼續,原因各式各樣*。此次調查和訪談,我聘請了古巴青年Oscar Amador Peña協助,受訪者當中有幾位要用西班牙文說話,Oscar將之譯作英文。對於口述歷史,我本來一直有點抗拒,覺得不甚可靠,但要趁這群遺民還在的時候保留記錄,細想之下也別無選擇,於是,我第一次作了口述歷史的嘗試。   訪談的旅程結束回到香港後,我開始整理收集到的材料,並就對古巴社會和華僑的觀察,陸續撰文在報章上發表。結果這些文章引起香港電台電視部的注意,原來該台正在拍攝海外華人系列紀錄片,已

完成了北美及南洋兩部份,都已在本港的電視台播映過,正計劃拍攝拉?美洲部份。讀到我在報刊上的文章後,他們前來商量,邀請我一起再前往古巴,協助拍攝工作。這正好給予我再訪古巴的機會,可以借之和當地華僑再次接觸和進行訪談。於是,在2013年12月,我和港台電視部的導演和攝製人員前往古巴,此行停留了三星期,期間去過東部的聖地亞哥德古巴市( Santiago de Cuba,華僑稱之為「山爹古巴或「汕爹古巴」),結果多訪問了四位華僑,同時將年初時訪問的記錄交予各受訪者,請他們核實,並與當中的若干位作第二以至第三次訪談。這次再到古巴,華僑告訴我,他們的人數進一步下降,剩下只有大約一百五十人。上次到古巴時訪談

過的余景暖先生,此時已逝世,趙肇商先生則剛動完心臟手術,離開醫院不久,顯得很虛弱。   經過兩輪訪談,我為三十位華僑和五位土生華裔人士留下了口述記錄。不過,收到我整理的訪談文稿後,只有幾位受訪華僑有所回應,大部份都沒有什麼表示。此情況主要因為他們文化水平一般不高,不大重視文墨,有好幾位甚至已經不能閱讀中文。此外,一般而言他們也不大明白此項目的重要性和學術意義,認真閱讀文稿並提出修改意見的只有寥寥幾位。   大部份訪談在哈瓦那完成,其餘的在上述的卡馬圭等四個城市,歷史上馬坦薩斯(Matanzas,華僑稱之為「馬丹薩」)及大薩瓜(Sagua La Grande,華僑稱之為「大沙華」)兩地從前都

華僑眾多,但現在已經沒有或者餘下者年齡太大、估計能成功訪談的機會不高,故此沒有前往。另曾到訪過聖克拉拉(Santa Clara,華僑稱之為「生打加拉」),但該處本來答應聯絡的華僑突然外出,訪問無法進行。   訪談進行時,發現這些海隅遺民不但鄉音無改,他們說話時還有不少特別的用詞。我整理談話記錄,用現在通行的書面語,但也盡量保留他們的獨特詞語,有需要時加以註明。其中地名的處理頗費心思,原因是古巴地名現在有正式的中譯,但華僑們依然沿用歷來的一套,主要是以四邑方言翻譯過來,有一種特殊的歷史意義。例如古巴首都現在譯作「哈瓦那」,但華僑向來稱之為「夏灣拿」或簡稱「灣城」。在本書內,敘述部份我用正式中譯

地名,但受訪華僑的口述部份則保留他們的用詞,附以西班牙文的原來名稱,本書正文前的地圖和地名對照表可作參考。   本書的三十多位受訪者,各有一段悲欣交織的個人歷史,到了此際我坐在香港家中的書桌前寫作這篇序言時,古巴華僑的人數相信已減至一百左右。古人有「傳亡國,繼絕世」的說法,我不敢妄自攀附,但有緣能為這些遠在天涯的時代遺民保留一點記錄,我感到欣慰,只是回想起他們的遭遇,仍不免惘然。現在,訪談過的老華僑有四位已經故去,重洋阻隔,郵政難通,其餘仍在的本書出版後也不知能否送達他們手中,今後還能和他們見面的機會看來是極之渺茫了,只能默默遙祝他們在遠方的餘下日子過得安隱。   附記:   一、口述歷

史的整理記錄連同錄音、錄影已存放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題目為《古巴華僑口述歷史報告》。   二、對三次在古巴的聞見,我寫了《遠在古巴》一書,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簡體字版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出版。   三、我協助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的古巴華僑紀錄片已播出,可以在網上重看,連結為: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rootsoldandnew2016&d=2016-01-16&m=episode   海隅秀才 曾經造反趙肇商 Guillermo Chiu在古巴,我最早認識的華僑是趙肇商和蔣祖廉兩位先生,2010年年底我

和家人去古巴,希望尋找一下祖父、父親的痕跡,按父親從前來信上的地址,抵埗哈瓦那就馬上到華區,結果發現那地址竟是《光華報》所在,但重門深鎖,無法入內,再經打聽,找到了趙、蔣兩位先生,交換名片後,得知趙先生是《光華報》的總編輯,蔣先生是翻譯員,兩位都友善熱心,開了報館的大門,引領我們進入參觀,向我們介紹《光華報》的歷史和古巴華人的情況。當時和我一起的有我三弟,是香港《大公報》的執行總編輯,趙先生看到他的名片,露出敬慕之情,和我三弟交換了一點報人的經驗和感受。然後,我2013年1月再到古巴,進行訪談老華僑的工作,首先找趙先生,他一口答應,讓我完成了第一個訪談,令我對這項嘗試的信心大為增加,我很感謝他

。至於蔣祖廉先生,也作了訪談,可惜他的堂兄弟蔣祖樂先生在2012年逝世,沒法再會面。我第一次到古巴時和他們堂兄弟倆吃了一頓飯,從他們口中瞭解了很多從前華僑社會的情況,祖樂先生很儒雅,文墨水平比較高,我本來期望和他再次細談,結果無法如願,真是遺憾。雖然離鄉數十年,趙先生到現在還鄉音無改,說的應是古舊的新會話,我聽起來有點困難。現時還在古巴的華僑,在家鄉上過學的為數不多,像趙先生這樣讀過中學的更如鳳毛麟角,於是,華區凡涉及翰墨和搖筆桿的事,多由趙先生操辦,他可說是古巴華人社群的秀才。我一再對他說,要爭取時間,趁記憶尚完好,將古巴革命前後他自己和其他華僑的政治經歷寫下來,以供後人作參考,他也同意。趙

先生今( 2016 ) 年八十三歲了。訪談在2013年1月8日下午進行,在哈瓦那中華總會館內,是年12月我再到古巴時又見到趙先生,談話中他補充了一些情況,見本文之末的後記。我名叫趙文立,正式名字是趙肇商,文立是我讀書時取的名字。家鄉是新會古井霞露鄉,1933年在鄉下出生。我父親名趙厚和,屬於我家庭「和」字輩,母親名黃月桂,長樂村人氏。我父親讀書很少,可能只讀過一、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