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彥傑王鈞偉寫的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 和洪嘯吟馮漢保申亮的 塗料化學(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聚物相容性:含義,相關知識 - 中文百科全書也說明:單體 組成只差5%的共聚物,也會產生不均勻的混合物。 聚合物的不相容性使化學反應受到重要的影響。往往由於聚合物原料與它的產品結構不同,甚至在反應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也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科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林子仁所指導 羅文昱的 利用密度泛函理論探討碳鏈長度對羧基甜菜鹼周圍水分子氫鍵網路的影響 (2020),提出聚合物單體判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密度泛函理論、分子動力學、兩性離子單體、羧基甜菜鹼、碳鏈長度、氫鍵網路。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石天威所指導 李品蓉的 不同軟硬鏈段對共聚酯結晶行為的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對苯二甲酸丁二酯、2, 6-萘二甲酸丁二酯、2, 6-萘二甲酸乙二酯、結晶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聚合物單體判斷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分子导论 -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則補充:高分子是一种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联接. 而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是具有相. 同化学组成而分子链长度不等的同系聚合物的混. 合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聚合物單體判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

為了解決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作者董彥傑王鈞偉 這樣論述: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將化學相關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各二級學科實驗進行整合,避免重複,同時為了方便授課,充分考慮了各模組的相對獨立性。本書從化學實驗基本知識講起,依次介紹了無機化學實驗、化學分析實驗、儀器分析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中學化學教學法實驗、材料化學實驗。在實驗專案的選擇上,注重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可作為化學、應用化學、材料、生物、環境、食品、輕工等專業的教材,亦可供相關科技人員參考。

利用密度泛函理論探討碳鏈長度對羧基甜菜鹼周圍水分子氫鍵網路的影響

為了解決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作者羅文昱 這樣論述:

兩性離子聚合物是有前途的防污材料,兩性離子部分的水親和力、質子化趨勢和水合離子相互作用對防污性能至關重要。而材料會因為碳鏈長度的不同影響抗蛋白質吸附的能力和親水性,由於之前使用隱式溶劑化模型的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有落差,因此本研究中我們使用水分子圍繞在兩性離子的模型結合量子化學和分子動力學的計算,計算具有不同碳鏈長度(CSL)的羧基甜菜鹼(Carboxybetaine, CB)附近水分子的氫鍵網路,並比較不同碳鏈長度質子化前後的網路。從氫鍵網路的分析可以看到 CSL-2 質子化前表現出好的氫鍵網路,質子化後表現變差,而 CLS-3 質子化前的氫鍵網路強度僅次於 CSL-2 的氫鍵網路,但質子化

後因為 COSMO 模型導致 CSL-3 所收集到的氫鍵網路數據可能是水分子間的而不是陰離子基團與周圍水分子的,CSL-4 則是不管質子化前後氫鍵網路都很弱,因此綜合以上我們認為兩性離子羧基甜菜鹼單體在 CSL-2 具有良好的水親和力與文獻中的實驗結果有關聯性。

塗料化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作者洪嘯吟馮漢保申亮 這樣論述:

以化學為中心,系統地介紹塗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塗料製備與應用原理,並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內容包括成膜過程,與塗料有關的流變學、表面化學、顏色學以及溶劑、顏料和成膜物的作用、性質與製備方法等。除了介紹塗料中重要的品種外,還介紹了塗料科學的前沿課題及各種新型塗料。 《現代化學基礎叢書》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緒論 1 1.1 塗料的發展 1 1.2 塗料的功能 2 1.3 塗料的基本組成及其作用 3 1.4 塗料的分類與命名 4 1.5 塗料面臨的挑戰 6 1.6 塗料的研究 6 第二章 漆膜的形成及有關的基本性質 8 2.1 固態漆膜的性質 8 2.2 流動

與黏度 8 2.3 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與相對分子品質 11 2.3.1 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幾種標記法 11 2.3.2 聚合物濃溶液的黏度 12 2.3.3 聚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品質與相對分子品質分佈 14 2.4 無定形聚合物的玻璃化溫度與自由體積理論 16 2.4.1 自由體積理論 17 2.4.2 自由體積與黏度的關係 19 2.4.3 影響玻璃化溫度的多種因素 20 2.5 膜的形成 23 2.5.1 溶劑揮發和熱熔的成膜方式 23 2.5.2 化學成膜方式 24 2.5.3 乳膠的成膜 24 2.5.4 聚氨酯水分散體的成膜 25 2.6 熱固性塗料的貯存穩定性與固化速度問題 26 2.

7 塗裝技術 28 2.7.1 被塗物的表面處理 29 2.7.2 塗裝方法 30 第三章 聚合反應 32 3.1 逐步聚合反應 32 3.1.1 線型縮聚 33 3.1.2 體型縮聚 34 3.1.3 幾種逐步聚合反應 36 3.2 自由基聚合反應 38 3.2.1 自由基聚合反應的歷程和反應速度 39 3.2.2 引發體系 41 3.2.3 阻聚與緩聚 44 3.2.4 聚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品質 45 3.2.5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47 3.3 共聚合反應 48 3.3.1 共聚合反應的目的 48 3.3.2 自由基共聚合反應 49 3.3.3 逐步共聚合反應 53 3.4 聚合反應

方法 55 3.4.1 本體聚合 55 3.4.2 懸浮聚合 55 3.4.3 溶液聚合 55 3.4.4 乳液聚合 56 3.5 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合成 62 3.5.1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質 63 3.5.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64 3.5.3 超支化聚合物的應用 65 第四章 聚合物改性 67 4.1 聚合物的反應 67 4.1.1 聚合物的基團反應特點 67 4.1.2 幾種聚合物的改性 69 4.2 成膜物的老化和防老化 71 4.2.1 老化的各種類型 71 4.2.2 聚合物的防老化與穩定劑 73 4.3 聚合物基複合材料 76 4.4 聚合物合金 76 4.5 納米複合材料 7

8 4.5.1 納米材料與納米複合材料概念 78 4.5.2 納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78 4.5.3 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79 第五章 塗料中的流變學與表面化學 81 5.1 塗料中的流變學問題 81 5.1.1 流體的類型 81 5.1.2 分散體系的黏度 83 5.2 表面化學 85 5.2.1 表面張力 85 5.2.2 潤濕作用與接觸角 86 5.2.3 粗糙表面的潤濕 89 5.2.4 荷葉效應與雙疏表面 92 5.2.5 花瓣效應與滾動角 93 5.2.6 二氧化鈦的光致超雙親性 94 5.2.7 潤濕的動力學 94 5.2.8 毛細管力 95 5.3 流平與流掛 96 5.4

塗料施工中的表面張力問題 97 5.5 表面活性劑及其應用 99 5.5.1 表面活性劑的類型 100 5.5.2 表面活性劑的HLB值 101 第六章 溶劑 102 6.1 溶劑的分類 102 6.1.1 石油溶劑 102 6.1.2 苯系溶劑 102 6.1.3 萜烯類溶劑 103 6.1.4 醇和醚 103 6.1.5 酮和酯 103 6.1.6 氯代烴和硝基烴 104 6.1.7 超臨界二氧化碳 104 6.2 溶劑的揮發性 104 6.3 溶劑的溶解力 107 6.3.1 溶解度與溶解度參數 107 6.3.2 聚合物溶解的特點 111 6.4 溶劑對黏度的影響 114 6.5

混合溶劑 115 6.5.1 混合溶劑的揮發性 115 6.5.2 混合溶劑的溶解度 117 6.6 水 118 6.7 溶劑與環境 120 第七章 顏料 122 7.1 顏料的作用與性質 122 7.2 顏料的主要品種 125 7.3 納米顏料 132 7.4 顏料的吸油量和顏料體積濃度(PVC) 134 7.5 乳膠漆的CPVC(LCPVC) 137 第八章 漆膜的表觀與顏色 138 8.1 基本光物理概念 138 8.1.1 光的反射與折射 138 8.1.2 光的吸收 139 8.1.3 光的散射 140 8.1.4 Kubelka-Munk公式 141 8.2 遮蓋力 142 8

.3 光澤 142 8.3.1 光澤的概念 143 8.3.2 光澤的測定 143 8.3.3 影響光澤的各種因素 144 8.3.4 鮮映度 145 8.3.5 消光 145 8.3.6 閃光 146 8.4 光和顏色 146 8.4.1 光與顏色的關係 146 8.4.2 物體的顏色 147 8.4.3 顏色的三屬性 148 8.4.4 芒塞爾和CIE表色系 149 8.4.5 顏色的調配 151 8.4.6 顏色的心理因素 151 8.4.7 配色 152 8.4.8 電腦配色 152 第九章 顏料的分散與色漆的製備 154 9.1 顏料的分散過程 154 9.2 顏料分散體的穩定作用

156 9.2.1 顏料的沉降 156 9.2.2 顏料的絮凝 157 9.2.3 貯存時黏度上升 159 9.2.4 漆膜鮮映性的變化 159 9.3 表面活性劑的作用 160 9.4 聚合物的保護作用與丹尼爾點 161 9.5 分散設備 162 9.6 色漆製備 164 9.6.1 色漆製備的步驟 164 9.6.2 研磨終點的判斷 165 9.6.3 調稀中的問題 166 第十章 漆膜的力學性質與附著力 167 10.1 無定形聚合物力學性質的特點 167 10.1.1 模量與溫度的關係 168 10.1.2 黏彈性與力學鬆弛 168 10.1.3 動態力學鬆弛 169 10.2 漆

膜的強度 172 10.2.1 應力-應變曲線與聚合物的強度 172 10.2.2 漆膜的展性 173 10.2.3 漆膜的伸長與復原 174 10.2.4 漆膜的耐磨性 175 10.2.5 漆膜的抗衝擊 175 10.2.6 影響聚合物材料強度的因素 176 10.3 漆膜的附著力 178 10.3.1 黏附的理論 178 10.3.2 影響實際附著力的因素 179 第十一章 乾性油、松香與大漆 182 11.1 乾性油與油性塗料 182 11.1.1 乾性油與活潑亞甲基 182 11.1.2 油的乾燥與催化劑 184 11.1.3 具有共軛雙鍵的乾性油 185 11.1.4 油基塗料

186 11.2 松香 187 11.3 大漆 187 11.3.1 生漆的主要成分 187 11.3.2 大漆的成膜 188 11.3.3 大漆的改性 189 11.4 腰果酚 189 11.5 蔗糖脂肪酸酯 190 第十二章 醇酸樹脂與聚酯 192 12.1 醇酸樹脂 192 12.1.1 醇酸樹脂的組成與幹性 192 12.1.2 醇酸樹脂的凝膠及配方設計 195 12.1.3 醇酸樹脂的製備方法 198 12.1.4 各種因素對醇酸樹脂性能的影響 200 12.1.5 改性醇酸樹脂 201 12.1.6 觸變型醇酸樹脂 203 12.1.7 水性醇酸樹脂 203 12.1.8 高固體

分醇酸樹脂 204 12.2 聚酯樹脂 204 12.2.1 端羥基聚酯 205 12.2.2 端羧基聚酯 206 12.2.3 水稀釋性聚酯 207 12.2.4 高固體分聚酯樹脂 207 12.3 不飽和聚酯 208 12.3.1 不飽和聚酯的組成與原料的選擇 208 12.3.2 引發體系 209 12.3.3 操作壽命 211 12.3.4 空氣的阻聚作用 211 第十三章 氨基樹脂及其他交聯劑 212 13.1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 212 13.1.1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製備及其醚化 213 13.1.2 不同類型的甲醚化MF 樹脂的比較 214 13.1.3 酸催化劑、潛酸催化

劑 217 13.1.4 丁醇醚化與甲醇醚化 218 13.2 其他交聯劑 218 13.2.1 丙烯醯胺羥乙酸酯醚 218 13.2.2 2-羥基烷基醯胺 219 13.2.3 多氮雜環丙烷 220 13.2.4 碳二亞胺 221 13.2.5 乙醯乙酸酯 221 13.2.6 雙丙酮丙烯醯胺 222 第十四章 丙烯酸樹脂 223 14.1 丙烯酸單體與聚合物 223 14.1.1 丙烯酸單體與甲基丙烯酸單體 223 14.1.2 丙烯酸酯的共聚物與共聚單體 224 14.1.3 丙烯酸樹脂的交聯反應 226 14.2 溶劑型丙烯酸樹脂 226 14.2.1 熱塑性丙烯酸樹脂 226 14

.2.2 熱固性丙烯酸樹脂(TSA) 227 14.3 高固體分丙烯酸樹脂 229 14.4 水稀釋性丙烯酸樹脂 230 14.5 丙烯酸乳膠與非水分散體系 231 第十五章 環氧樹脂 233 15.1 環氧樹脂的製備 233 15.2 環氧酯與環氧樹脂的固化成膜 236 15.2.1 環氧酯 236 15.2.2 胺固化體系 237 15.2.3 酸與酸酐的固化體系 240 15.2.4 合成樹脂的固化體系 241 15.3 環氧化合物的均聚 242 15.4 無溶劑環氧 242 15.5 水性環氧樹脂 243 第十六章 聚氨酯 246 16.1 異氰酸酯的反應 246 16.1.1 反

應物結構與反應速度 248 16.1.2 異氰酸酯結構與反應速度 248 16.1.3 異氰酸酯反應中的催化劑 248 16.1.4 異氰酸酯反應中的溶劑 251 16.2 二異氰酸酯及其加成物與封閉型異氰酸酯 251 16.2.1 幾種重要的二異氰酸酯 251 16.2.2 多異氰酸酯的加成物、縮二脲與三聚體 254 16.2.3 封閉型異氰酸酯 255 16.2.4 親水改性異氰酸酯 257 16.3 單組分聚氨酯塗料 257

不同軟硬鏈段對共聚酯結晶行為的影響

為了解決聚合物單體判斷的問題,作者李品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芳香族聚酯中,萘環與苯環以及亞甲基數量的差異,對共聚酯的熱穩定性、熱性質及結晶結構,所造成的影響。實驗以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2, 6-萘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2,6-naphthalate), PBN)及2, 6-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2,6-naphthalate), PEN)為材料,再以90:10的莫耳比組成共聚酯PBT-co-PBN (BTBN)、PBT-co-PEN (BTEN)及PEN-co-PBN (ENBN)。以核磁共振儀(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熱重分析儀(Thermalgravimetric Analyzer, TGA)、微差掃描熱分析儀(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及廣角X光繞射儀(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WAXD)分析共聚酯的組成含量、熱穩定性、結晶行為及結晶結構。NMR結果顯示,共聚反應的餵料比與共聚酯的實際組成是差不多的。TGA結果顯示,萘環結構的失重速率峰值溫度(Tdp)較苯環結構高,故萘環的熱穩定性較苯環佳。非等溫WAXD實驗結果顯示,組成成分較多的單元主導共聚酯的結晶結構。透過DSC觀察發現,ENBN

共聚酯的結晶熱焓再加入PBN單體後大幅下降,再次升溫可以觀察到再結晶現象,因此判斷以ENBN共聚酯紡絲,則須再額外進行熱處理。等溫WAXD實驗結果顯示,PBN在230 °C下出現新的結晶峰,BTBN共聚合物在210 °C下出現PBN的α-form結晶峰。ENBN的(1̅12)和(1̅11)衍射峰值逐漸顯著,結晶度也增加。與BTBN相比,BTEN的結晶度下降更多,這表明BN鏈段比EN鏈段更容易在共聚酯中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