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川雅文寫的 鍛鍊聽力就能延緩失智症:日本名醫教你最有效的聽力與大腦鍛鍊法,全面預防及改善健忘、重聽 和梁恆彰的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3C恐懼症、無法學新東西?拋下成見,重新認識「新世代 ...也說明:根據2018年9月衛福部公布《106年老年人狀況調查》報告(2018年9月出版, ... 現在用智慧型手機也可以,運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社交娛樂活動不再是年輕人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晶冠出版社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吳瓊洳所指導 姜慧芝的 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2020),提出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幸福感、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親子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 連淑錦所指導 程苡嘉的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計畫行為理論、使用智慧型手機、老年人、深度訪談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義市老人生活狀況調查成果報告書則補充:表十為嘉義市65 歲以上老人對科技產品接受度之現況。以整體來看,智慧. 機使用情形以無手機為最高,有49.7%,其次為有非智慧型手機,有30.3%,無. 使用手機原因,以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鍛鍊聽力就能延緩失智症:日本名醫教你最有效的聽力與大腦鍛鍊法,全面預防及改善健忘、重聽

為了解決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作者中川雅文 這樣論述:

  每5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的時代已經來臨!      【失智跟聽力有關係!!!】   知名醫學期刊的分析報告中提到,失智症9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是45到65歲的聽力受損,占9%!     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講手機後,耳朵會感到發燙刺痛嗎?   是否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把電視音量調得很大聲呢?   別人跟你講話時,總得聲嘶力竭嗎?   注意!這不僅僅是耳朵老化、聽力受損的徵兆,   輕忽聽力障礙,「失智風險」恐增2~5倍!     時常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對於事物的理解力變得困難,甚至出現幻覺、妄想、躁動、日夜顛倒、甚至語言和行為暴力等。     這樣的「失智症」,實際上和聽力有著

深切的關聯性,這樣說的話可能會嚇到各位吧。     20項鍛鍊耳朵與大腦的訓練法╳5種訓練計畫組合   全面預防及改善健忘、抑鬱型重聽、噪音型重聽、生活習慣型重聽     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作者中川雅文,在臨床上發現有許多「因聽不清楚而吃苦頭」的求診病患,也同時有著「忘東忘西的情況變得嚴重」的症狀。除此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也曾於2017年發布相關研究。分析報告提到,失智症9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是45到65歲的聽力受損,占9%。     延緩失智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造成失智症的「大腦垃圾」,會從40歲左右開始慢慢地在大腦累積,想在這個長壽的時代,健康多活幾十年,不妨與我們一起

學習如何「從耳朵開始預防失智症」,你只要:     ①反覆鍛鍊能讓身體與大腦產生記憶:每日簡單做4-5個聽力訓練運動,就能排出大腦垃圾,延緩記憶衰退、減少失智風險。   ②戒菸:「吸菸」是傷害血管的最壞習慣。   ③「好好吃!」能讓耳朵變健康:過度的限醣飲食,是讓大腦停止活動的NG飲食習慣。   ④1天只要走4000步,就能讓大腦不堆積垃圾。   本書特色     ★詳細全圖解,簡單!不累!跟著練習,耳聰目明不失智!   ★作者具備專業背景,是日本耳鼻喉科、腦神經生理學權威醫師,以及國內專業人士失智症權威白明奇醫師推薦作序。   益腦推薦      本書的特點在於有許多圖表,閱讀容易,重點很容

易進入讀者的大腦,讓讀者可以身體力行、並成為習慣。──白明奇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成大醫院行為神經科主任及失智症中心主任

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為了解決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作者姜慧芝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嘉義縣市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本研究以嘉義縣、市65歲以上高齡父母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共發出400份問卷,共回收387份有效樣本。將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頻率很少,親子關係佳與幸福感程度高。二、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中,高齡男性在生活輔助上比高齡女性使用更多;年齡介於65-70歲高齡父母使用頻率高於70歲以上之高齡;教育程度為國中到研究所以上使用頻率高於教育程度國小或以下;經濟狀況為好或非常好使用頻率高於

經濟狀況普通或不好;子女數在一位和兩位上使用頻率高於子女數三位、四位和五位以上;健康狀況較好之高齡父母使用程度高於健康狀況較差之高齡父母。三、女性高齡父母在代間情感之程度高於男性、男性高齡在代間衝突程度高於女性高齡;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於代間情感的程度高於國中者;但年齡、經濟狀況、子女數、健康狀況沒有顯著差異。四、年齡為65-70歲高齡父母在社會幸福上高於80歲以上者;高教育程度之高齡父母在情緒幸福、心理幸福與社會幸福高於低教育程度高齡父母;經濟狀況為非常好與好之高齡父母比經濟狀況普通與不好之高齡更容易感到幸福;健康狀況不好之高齡父母幸福感感受較健康狀況尚可、有小病還算健康、非常健康之高齡低,但不

同性別、子女數沒有顯著差異。五、高齡父母之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之人際互動、休閒娛樂、獲得資訊、生活輔助與親子關係中之代間情感有達低度正相關。六、高齡父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幸福感有達低度正相關。七、高齡父母親子關係、幸福感在代間情感、代間衝突與情緒幸福、心理幸福、社會幸福、整體幸福有低度到中度正相關。八、高齡父母之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親子關係對其幸福感具預測力。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高齡父母、家中有高齡父母的成年子女、政府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參考。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增訂版)

為了解決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作者梁恆彰 這樣論述:

  【最新增訂】梁恆彰醫師的壓力診療室QA   Q1孩子壓力大、情緒亂糟糟,該做什麼運動紓壓?   Q2孩子(或長輩)有憂鬱傾向,服藥會產生什麼問題?不吃藥治療可以怎麼做?   Q3為什麼運動後或泡熱水澡後,反而累又睡不好?   Q4身體很累,腦袋卻不累,該怎麼做?   Q5當自律神經失調,全身會有什麼狀況?   Q6過度承受壓力時,其實身體會預警,所以頭痛、鼻塞、失眠,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第一本關於身心壓力的新觀念、新技巧,以臨床醫療實證直指:心病從心藥治不好或更糟時,就更要從治癒身體病痛做起,因為,你我熟知的心理或情緒問題,絕大多是生理因素造成!     行醫三十年之久的梁恆彰

醫師醫治過無數病患:成天唉聲嘆氣的長者、足不出戶的青壯年、抗癌成功卻憂鬱者,親友認為只是無病呻吟;課業求好心切的好學生、愛運動陽光型男美女、事業有成創業者,竟轉瞬間身心崩潰了;不由自主頻頻洗手、或摳指甲、或抓頭髮、或割腕等身心失控者,自殘到令人心疼……。     然而,當梁恆彰醫師聽聞與觀察他們的身心苦楚之後,厚實的醫學觀點與豐富的醫治經驗發現,當他先調理好病患的身體疼痛與生理缺口之後,幾乎所有人整個外觀煥然一新,心理狀態也都大大改觀!     ⊙打破身心科治療盲點,為心病找解藥!   尋求解藥是人類本能,端看是否能對症下藥!面對壓力與情緒困擾時,人們會產生尋找解藥的慾望與行為,但是當遇到壓力

嚴重的情形又無法自己解決時,許多人就會求助於心理諮詢或藥物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著無法根治的盲點。     盲點1:心理治療多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情境找元兇   盲點2:精神科治療常陷入藥物的副作用與戒斷症狀     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作者梁恆彰醫師,有著他人少見的婦科與麻醉科兩項專科。他以婦產科醫師問診時,對許多前來求診的女性病友坦言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嚴重到有自殘行為或有自殺念頭;同時,他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基於對神經與生理學的運用,在面對手術前焦慮不安或身體疼痛問題的患者,在臨床上有他獨到的心得與見解。     梁恆彰醫師懂得傾聽患者身心痛楚的仁心仁術特質,始終想為病患解身體的痛,也解心

理的苦。在行醫多年之後,感悟並觀察到: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根源於生理現象。     原來身體笑了,心花也跟著開!   來自病友的真實故事分享,都實實在在印證了:心裡的痛,身體會知道。既然如此,梁恆彰醫師下定決心要先調理病友的身體,而他們也以健康好轉做為回饋:果真,當身體笑了,心花也會跟著開!     案例→壓力源不是憂鬱,竟是身體疼痛,根除下半身痠麻痛後,人生重獲光彩!   案例→吃藥治療情緒失調,始終不見好轉,調節神經改善身心症狀,跟藥物說bye-bye!   案例→過動煩躁、課業不佳,原來是長期鼻塞導致,讓鼻子暢通,睡飽、功課也變得好!   案例→資優生竟功課一落千丈,變得退縮、易怒,適時調節

神經後,精神好、身體強!   案例→情場失利導致憂鬱纏身,戒藥物與轉移重心同步,結婚生子,很美滿!   案例→離婚後人生被掏空、自信心喪失,禪修、打太極拳轉移,也戒除抗憂鬱藥物了   案例→出社會適應不良,求助於身心科,改善交感神經惡性循環,神清氣爽進入職場了!     ⊙心率是身心壓力警報器,測心跳便知曉   梁恆彰醫師大力推廣以心率研判身心承受壓力的程度,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實用性高達八、九成以上,在追蹤治療上更好用,具有二大優點:一是容易檢測且不用當事人的配合;二是許多外表看請來毫無異狀的人,其實飽受身心壓力之苦。例如很多年輕人表面上並沒有做什麼事,卻老是喊累或鬧情緒,令家長很不諒解,認為

是在裝病;也有中老年人雖然外表健壯、生活正常,卻感覺心力交瘁、來日不多,甚至開始交代後事。     現在,就學會身心壓力讀心術吧!測量心率的方式,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建議在四種情況下監測自己的心率,包括:正常的情形下睡醒(包括午睡)未起身的心率、上班前後、休息前後、壓力前後,多測量幾組做為比較的基準,並計算平均值。     一般人的休息狀態心率約每分鐘70~80下,這個範圍為綠燈區;80~90下之間,為黃燈區;90~100下為紅燈區;如果100下以上為紫燈區,除了情緒失調外,甚至會有失控的傾向。建議將心率監控作為情緒狀態的篩檢與追蹤指標,隨時量測自己的心跳,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

點。   本書特色     (一)新觀念!破解身心問題完全歸因於心理因素   (二)好真實!超過三十個身心壓見證者例,都說身體好了,心情也跟著好   (三)新突破!用大量圖解呈現過去無法具象的壓力、情緒、能力、自律神經等樣貌   (四)方便用!處理身痛心亂要用對重點,紓壓四大策略指引實用方針   (五)好神奇!壓力讀心術簡單又好用,甚至能揪出連無病呻吟的病因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研究

為了解決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 情況 調查報告的問題,作者程苡嘉 這樣論述:

高齡化世代及網際網路的普及化,使用智慧型手機比率攀升,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也成為了現代面臨的問題,本研究將深入探討老年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上的意圖,運用計畫行為理論了解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不同的面相,並且發放網路及實體問卷,進行資料蒐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後共蒐集到了268份有效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功能特性、態度、主觀規範、知覺控制行為、行為意圖五部分。所得資料以SPSS 23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描述、t檢定、變異數、相關分析。最後所得結果,在抽樣5位老年人進行深度訪談。以上問卷結果如下:使用智慧型手機以男性大於女性,且t檢定結果顯示與主觀規範呈現顯著相關;教育

程度以大學/專為最多且與主觀規範呈現顯著相關;智慧型手機使用用途以Line為最主要使用軟體且利用變異數分析與知覺行為達到顯著相關;手機使用次數以每天好幾次為主,且與態度、主觀規範、知覺控制行為、行為意圖皆呈現顯著相關;而次數方面與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行為意圖為顯著相關,且一天最多以2-3小時時間,而藉由深度訪談結果可以得知老年人因為年紀增長、視力老花所導致,並不會像年輕人一樣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但雖然老年人使用時間不長,但研究結果卻顯示老年人依然還是使用網路吃到飽,而本研究老年人之工作狀態及職業結果皆無顯著差異,訪談結果也顯示老年人期望未來多增加健康及保健資訊連結,讓老年人能在第一時間詢

問相關問題或是適時的省視自身健康狀態。  上述結果可以提供日後相關研究者及相關銀髮單位,如有針對老年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相關研究或是改善問題,都可以更加加強在老年人連結健康資訊,或許可以和醫院共同創設Line群組,增加更多老年人健康衛教認知,更確切的把關老年人應有的網際網路世代下使用智慧型手機更多的知識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