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文男,施柏榮,勵秀玲,林信亨,林巧珍,盧冠芸,陳俐陵寫的 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和慶成會老年學研究所的 未來高齡創意書:銀髮族最想要的夢幻未來社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00年至2019年香港居民使用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的情況Usage ...也說明: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 3. Smartphone penetration. 3.1. 智能手機的使用在過去數年越趨普及。 在2019 年,有接近600 萬名10 歲及以上人. 士擁有智能手機,較2012 年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馥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黃啟梧所指導 陳禹函的 運用智慧語音於高齡者使用廚房之探討 (2020),提出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家庭、智慧廚房、語音介面、高齡使用者。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醫務管理系 張碩芳所指導 顏銘沅的 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的行銷效果-以預防失智症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失智症預防、健康促進、推敲可能性模式、涉入程度、微電影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使用者智慧型行動裝置使用行為意圖 ...則補充:而其中. 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年齡在50 歲以上的民眾,持有智. 慧型手機的比例帄均增加幅度約為1~2 成。顯示熟齡人口對於智慧型手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為了解決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作者詹文男,施柏榮,勵秀玲,林信亨,林巧珍,盧冠芸,陳俐陵 這樣論述:

  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究竟如何影響你我未來的生活與社會   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指以「資訊」、「數據」為核心的知識、工具與方法,比如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雲端與邊緣運算,都屬於數位科技的討論範疇,由於其所帶來的變革潛力巨大,因此數位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又經常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然而,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存在於生產、製造,數位科技已然滲透到人們一般的生活環境之中,並且持續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更可以被視為當前社會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   本書從個人到環境,各別從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都市與公共

治理七個面向,系統性地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嘗試分析各種觀點與案例,說明數位科技在這些面向之中,帶來了何種技術生產力的提升效益、產生了何種新型態的創新服務,以及帶來了什麼樣的倫理與風險。   本書進一步以「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情境作為基礎,提出值得思考的關鍵議題,讓人們除了能夠瞭解數位科技的影響力之外,也可以納入更多前瞻性的探索。這些內容,都是探討數位國家、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思考。   目標讀者群   本書主要探討數位科技對社會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向來是科技與社會(STS)、科技管理、科技社會學、社會與國家發展等跨領域學科所關注的議題,內容橫跨資訊管理、科技管理、商學、社會學、國

家發展等大學系所的教學課程。   目標讀者群歸納為三類:   1.大學院校,科技典範、社會學與未來學通識課程之教師與學生。   2.數位科技類群,如資訊管理、資訊工程等描繪科技應用與情境之專業人員。   3.新興產品與服務應用之創新投資人員。 名人推薦   賴清德  副總統   郭耀煌  科技會報政務委員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世光  資策會與工研院董事長   卓政宏  資策會執行長   黃彥男  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施振榮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殷允芃  天下雜誌董事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郭明政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馮展華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周景揚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陳振遠  義守大學校長   李天任  華梵大學校長   徐建國  建國高中校長

運用智慧語音於高齡者使用廚房之探討

為了解決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作者陳禹函 這樣論述:

因應行政院推廣的在地老化政策與智慧化生活的來臨,智慧住宅是為有效讓高齡 者在家終老的解決方案之一,然目前台灣智慧住宅的普及率低,且廚房對於高齡者而言為相對危險區域,加上高齡者身為數位移民,面對科技產品、系統之使用邏輯與流程常有困惑與挫折之感,現有圖形介面操作模式對此類族群而言仍有一定學習門檻,而語音介面被視為一更加自然、直覺之互動模式。因此本研究以智慧廚房中的廚具設備作為主要研究核心,針對初次使用智慧廚具的高齡者,探討加入新手語音指引是否能提升其功能設定的成功率,進而減少挫折感及嘗試摸索的負荷。研究分為第一階段的現況及問題初探、第二階段的概念設計及初步驗證,以及第三階段的最終實驗驗 證。其結

果顯示加入新手語音指引確實可提升任務完成率,且可降低點按觸控介面的 次數;於SUS使用性評估量表中的得分為73.4,等級為C,顯示高齡使用者對於此語音指引的使用性具有良好的主觀感受。依此結果,本研究建議如下:(一)針對高齡者 初次使用智慧廚具時,建議加入新手語音指引作為教學。(二)未來的智慧廚房系統可考慮使用語音介面作為主要操作模式。(三)未來語音助理建議增加專屬高齡者的語音預設模式,以提升此族群對語音互動的易用性及可用性。

未來高齡創意書:銀髮族最想要的夢幻未來社會!

為了解決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作者慶成會老年學研究所 這樣論述:

◎集結55歲以上銀髮族的終極夢想! ◎長達28小時的座談會、改變社會的285個正面思考! ◎內文插畫由日本鬼才畫家寄藤文平所創作,搭配文字妙趣橫生   當你老了,   你想要什麼樣的社會?   全球人口呈現金字塔型。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只占8.2%。   相對於此,日本則是近似葫蘆型。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士高達28%。   也就是說,日本社會站在與高齡人士共存的最前端。   這些高齡人士平常在想什麼、做什麼呢?   經由總時長共28小時的座談會,   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創意與心聲吧!   由高齡人士寫給未來的一本書!   能夠改變社會的285個正面思考! 本書特色   

◎集結55歲以上銀髮族的終極夢想!長達28小時的座談會、改變社會的285個正面思考!   ◎內文插畫由日本鬼才畫家寄藤文平所創作,搭配文字妙趣橫生   作者簡介 露絲‧坎貝爾   1939年生於費城,於密西根大學取得社工碩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老年醫學中心、透納老人專門診所的社工部長及副所長。專長為親人照護問題、失智症照護、照護保險等。 黑川由紀子   1956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為保健學博士、臨床心理師。曾任職於東京大學醫學部精神醫學教室、大正大學教授、慶成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其後為上智大學大學部及研究所教授。曾任密西根大學老年學夏季講座指導委員。 譯者簡介 程永佳

  日本國立橫濱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畢。在中日口筆譯者之路上,持續努力中。   前言 身體的創意 身體的創意 結語 記憶的創意 記憶的創意 結語 一起做做看之一:24小時時間表 飲食的創意 飲食的創意 結語 專欄1 對養老及照護設施的心聲 人際關係的創意 人際關係的創意 結語 一起做做看之二:人際關係圖像化 時間的創意 時間的創意 結語 專欄2 書不盡的心聲 居住的創意 居住的創意 結語 一起做做看之三:購物體驗筆記 街道的創意 街道的創意 結語 露絲˙坎貝爾 後記 黑川由紀子 後記 共同寫出這本書的一般高齡人士 出處一覽   「還好嗎?」「還

不錯啊!」「那就好。」像這樣的晨間對話,連一分鐘都不用,而不知道有多少高齡人士會因為這樣一通電話而得到勇氣。如此這般,高齡人士們正悄悄地等待著打破一片寂靜的那通電話。大部分的高齡人士都會每天和別人說話。除了直接見面之外,現代高齡人士還多了電話或電子郵件之類的方式。現代科技能把遠方的人與自己連接起來,是強有力的工具,而且手機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利用電腦也能和身在遠方的朋友連絡。高齡人士的相關設施都必須整備可使用電腦、功能型手機、智慧型手機的環境才行。大多數的獨居高齡人士都表示:「獨居比較好。」不過前提是「身體還過得去」。若是身體或心靈較為衰弱、需要別人的幫助時,就希望能進入療養設施居住或是與孩子家

人同住。除此之外,獨居會比較自由舒適、心理比較滿足。我們必須要修正「獨居高齡人士是孤獨的」這個概念。有一位80幾歲的女士表示,在丈夫亡故後,最討厭別人問她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獨居?為什麼不和兒女一起住?」聰明開朗、朋友多、興趣廣泛,和鄰居的關係也很好,這樣充滿魅力的女性雖然充分享受著獨居生活,卻仍然率直地說自己有時會有「空虛感」。這位女性散發出的魅力之源,在於她對於深刻孤獨的自覺。雖然和他人交流,但仍然深知「人都是孤獨的」,對人生有著這樣的覺悟。「在感到孤獨的瞬間,有面對自己情緒的勇氣」──這麼說的她,讓我們看到了真正成熟的女性。經過了失去摯愛的妻子、丈夫、長年以來的工作等,仍再度站起來迎接

新的邂逅,這些高齡人士在「心裡破了一個洞」的艱難狀況下仍然奮起行動,其勇氣著實動人。他們在圖像化自己的人際關係的過程中,發現到「周圍意外地有很多人願意幫助自己,可以安心了」或是「在緊急的時候可以求助」。「還好嗎?」「還不錯啊!」「那就好。」──他們期望著這樣的對話能夠增加。但孩子們可能會擔心打電話給住在遠方的祖父母或年邁雙親時,本來只需要一分鐘的電話卻變成講了一小時,而乾脆不打電話。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也許高齡人士在講電話時可以問問忙碌的孩子們:「現在有時間講電話嗎?」 

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的行銷效果-以預防失智症為例

為了解決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的問題,作者顏銘沅 這樣論述:

背景:近些年因應高齡化與失智症人數的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之健康促進,以及國際失智症協會宣導失智症等活動,希望透過正確的健康資訊以導正民眾的健康行為,而我國也透過持續推進多項健康促進計畫,政府與醫院、衛生所等機構合作,目的期望能提升民眾健康知能、生活品質,使民眾能減少失能,延緩退化。目的:本研究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於健康促進的行銷效果,並以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為例,並探討涉入程度對於微電影行銷健康促進的干擾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南某區域級綜合教學醫院提供服務之社區關懷據點為研究範圍,採立意抽樣方式挑選社區關懷據點,主要對象為參加健康促進活動之民眾,問卷填答方式請民眾先觀看預防失智症

之微電影,影片看完發放問卷,並在現場安排志工讓民眾可以詢問對於問卷的相關問題,施測日期為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共發放22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67份,有效回收率75.9%。結果:研究顯示民眾觀看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會經由中央路徑-認同活動效益與涉入程度直接正向影響健康促進的態度。而民眾觀看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對於中央路徑-認同活動效益構面上,主要是對增進與人相處機會、活動安全產生認同;涉入程度則表示平時會與親友分享相關資訊,但對於平時並不常主動花時間蒐集,或是評估相關資訊。另外,涉入程度對於中央路徑-認同影片概念、周邊路徑構面並無顯著干擾效果。建議:在政府、醫療機構上,宣導

政策與健康觀念時可以使用製作微電影作為宣傳行銷的工具,對於網路普及率較少或不擅長使用網路者而言,可以透過衛生所、醫療機構與社區關懷據點等的合作,在社區以微電影形式進行社區衛教。社區部分,可針對民眾所關心的主題進行衛教宣導以及微電影拍攝上的建議。微電影行銷公司方面,在微電影題材拍攝上,可以強調某疾病在罹患後可能對家庭、家人及社會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響,並將健康促進的重要性納入微電影的訴求中,以此提升民眾分享微電影的意願並達成預防失智症等健康促進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