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油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綠色油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瑀喬寫的 夢想在三萬英呎之上 和陳舜臣的 半路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綠色環保油漆 - 孃親百科谷也說明:綠色 環保油漆引薦:說到綠色不知道各位讀者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一望無際的大森林啊。置身在浩瀚的森林當中,呼吸着豐富的氧氣,吐出的二氧化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客思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林正平所指導 許珈寧的 聲光指引設備應用於火災逃生之研究 (2021),提出綠色油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火災逃生、聲光指引、逃生標示設備、真人實驗、能見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邵文政所指導 鄧有偉的 改質生物鈣淨化室內空氣品質與綠色建材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室內空氣品質、循環經濟、無機聚合物、健康建築、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點而找出了 綠色油漆的解答。

最後網站綠色油漆| 海量向量圖免費下載- illustAC則補充:綠色油漆 是bonbon作者的向量圖。此向量包含油漆, 繪畫, 油漆, 外牆, 木標記。要下載向量圖(JPG,SVG,PNG,AI / EPS型別),您需要註冊帳號並登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色油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夢想在三萬英呎之上

為了解決綠色油漆的問題,作者彭瑀喬 這樣論述:

  一名前空姐的工作、旅遊記事。   #一名小小空服員與天空的相遇   當翱翔空中的夢想成了真實,   當世界的距離不再遙不可及,   當飛機的起降成為你的日常,   當你愛上這無拘無束的自由,   而當此刻你,對自己的去留,擁有了百分之百的決定權,   沒什麼理由不能愛你所愛 ,做你所想。   又有什麼理由不去這湛藍的天上飛一圈呢 ?   一起走吧 ! 趁我們都還有夢,還能想。  

綠色油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改造成功出爐啦!
這次其實珊珊只有給予一些配色、傢俱搭配上的建議(還有Deco)
其餘都是阿波一個人完成的!
阿波說改完發現改造其實沒有想像中難🤣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也可以嘗試改造自己房間喔!!
-
Lo-Fi 員工福利!3天完成男員工的超破30年小房間(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G49qtCHQY&feature=youtu.be

【此次推薦的改造商品】

📍90s頂級SPC卡扣地板|改造房間不可或缺的地板
➡️https://www.90shomestyle.com/pages/90s-%E9%A0%82%E7%B4%9Aspc%E5%8D%A1%E6%89%A3%E5%9C%B0%E6%9D%BF

📍完美主義|好坐又便宜的沙發
➡️https://www.peachy.com.tw/SalePage/Index/4863936

【此次改造使用的商品】
📍快來看看一見就會鍾情的沉穩綠色油漆組
▶️https://reurl.cc/R6ODvZ

📍過新年想換新窗簾,絕對不要錯過Lo-Curtain
▶️https://reurl.cc/nnZX7e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並且擁有自己的空間風格!

|使用改造服務|
📍改造服務介紹:https://reurl.cc/zbrYL7
📍立即預約改造:https://reurl.cc/7yjkNQ

但是你知道嗎?你自己也可以完成空間改造!

|自己動手DIY,找尋油漆、窗簾、居家商品|
📍LoFi-Warehouse首頁:https://reurl.cc/YWdebx

聲光指引設備應用於火災逃生之研究

為了解決綠色油漆的問題,作者許珈寧 這樣論述: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從民國106年至109年期間的全國火災統計分析資料可知,本國每年因火災而導致傷亡的人數皆為數百人甚至數千人受傷及死亡。再者,依據消防局之火場致命因素統計的結果顯示,奪走生命的主要三大因素之一為黑暗,因為火場內的油漆及裝潢材料等物質經過燃燒之後會產生濃煙及有毒氣體,致使火災現場會充滿濃煙,使人的視線受到限制,導致逃生人員的心理會產生恐慌而影響到避難過程。當火災發生時,場域的能見度會隨著濃煙的增加而降低。目前依照各國法規的不同,其逃生出口標示設備之燈光顏色也可能不同,而本國因重視逃生標示的辨識度,故採用火焰紅色的對比色綠色為逃生標示顏色,而有些國家則是具有警惕與警示意味的紅色作為

逃生標示顏色例如英國、加拿大等。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不同顏色指引光對於不同煙濃度之能見度,並給予未來設置逃生指引設備之顏色選擇參考依據,再者也考量現實逃生時會有引導音響裝置的輔助,故本研究也欲探討加入聲音引導後對逃生者的行為影響。本研究參考以往學者之模擬火災實驗設計與根據我國法規規範內容,選定綠色、紅色以及白色三種顏色作為模擬火災逃生之真人實驗的標示設備燈光顏色,以及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提出「當人員於逃生避難環境當中時,若能見度小於10公尺以下即認定逃生人員處於危險的環境當中」之10公尺為基準,設定三種不同能見度等級(≤ 1公尺,≤ 4~5公尺及≤ 8~10公尺)作為模擬火災煙霧能見度實驗情境。根

據研究之實驗結果可得知,在能見度最低時大部分逃生人員能夠看見逃生指示設備,多以看見綠光與白光較多;逃生時若同時具有聲音與光線之指引出口的設備,則聲音比光線更具有影響程度,其中以綠光搭配廣播及白光搭配廣播效果最佳,故本研究建議逃生出口之指引燈光顏色可選用綠光或白光且搭配逃生指示廣播可有效幫助逃生人員逃生以及增加火場生存率。

半路上

為了解決綠色油漆的問題,作者陳舜臣 這樣論述:

「我到底是誰?」的身分疑惑, 是小說家在人生旅途上不住回望的緣由, 也是他寫作生涯裡探尋不懈的永恆提問。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都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以推理小說享譽日本文壇、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歷史小說雙璧」的陳舜臣,著作等身且獲獎無數。然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只知其書而不識其人。陳舜臣在兩度中風之間完成了唯一的自傳《半路上》,此時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佇足回首寫下前半生的昭和時光。   在這部半生記裡,陳舜臣回憶自己於殖民母國的成

長點滴,以及身為在日台灣人的真切感受;戰後回到故鄉新莊待了三年半,參與台灣社會紛擾動盪的新局,也經歷令他沈痛哀傷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後蟄伏於家族事業,十年的沈潛期為日後波瀾壯闊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礎。   這些在歲月沖刷後沈澱下來的文字,揭露了陳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也呈顯出他如何在時勢左右下,從命運中汲取孕育文學人生的珍貴養分。   【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   游擊文化與內容力合作企劃,於2016年一系列出版了陳舜臣的《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並將三本書所組成的「大時代三部曲」視為一個有機的

整體。以文豪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相互參照的閱讀視角,獲得進入陳舜臣作品中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本書特色   ★「在日台灣人」的戰爭經驗   .自家經營的華人商社遭到特高警察強制搜索。   .殖民地人民在日中交戰下處境尷尬且認同糾結。   .日本同窗「學徒出陣」和「學徒動員」,殖民地同胞「志願入伍」與「強制徵兵」。   .B29轟炸機從日本上空投擲燒夷彈,造成滿目瘡痍、死傷無數。   .終戰日自動喪失日本國籍,戰後經歷GHQ的治理,此為戰爭的延續。   ★大時代裡萍水相逢的眾生相   .京都大學農學部留學生李登輝,是個臨危不亂、廢寢忘食的嗜讀者。   .胸懷

大志的醫生何既明,立志打造台灣「岩波書店」,做為提高台灣人意識的啟蒙運動。   .擔任台大文學院院長的林茂生,在亂世中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   .留學滿州醫科大學的余錫乾,經歷了二戰結束後蘇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在滿州的混戰。   .身為台灣第一批赴中國留學的公費生劉碧堂,爾後成了白色恐怖的受難者。   ★造就大文豪的重要生命養分   .一生鍾愛的海港城市神戶:1868年開港以來便是日本與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氣氛多元且開明包容。神戶遭逢三次重大浩劫(1938年大水災、1945年大空襲、1995年大地震),陳舜臣都身在其中。   .商社裡的成長與工作經驗:陳舜臣自幼在商家耳濡目染,出道文壇

前實際從業了十年,近距離觀察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無形中獲得國際交流的經驗,以及對人性的深刻體會。   .思想搖籃大阪外國語學校:陳舜臣從學習印度語、波斯語出發,開啟了對於遼闊亞洲的興趣、關懷及視野。在校期間結識福田定一(司馬遼太郎),日後成為在寫作上相互砥礪的終生摯友。   .「如同異鄉的故鄉」台灣:陳舜臣在神戶成長期間與來自台灣的青年相知相交,戰後回台度過深刻的三年半時光。「台灣經驗」成了他永恆的精神故鄉,而連結日本與台灣的「海」則讓他的世界觀更加寬闊。   ★對「小說創作」的思索與體會   .「我發現無論讀什麼小說,其中一定包含了推理的要素。照這個道理來說,無論寫什麼小說,都可以成為推理

小說。」   .「成為小說家之後,也常以虛構的『我』的口吻來寫小說,尤其常用在短篇小說,但這並非『私小說』。我的風格是讓我以主角或是敘述者的身分登場於虛構故事。」   .「人們都體驗過『亂世』,都遭遇過時代風浪的翻弄,在那股漩渦當中,所有的利害與愛恨都交織在一起。而這樣的情況也往往成為連結犯罪的契機。」   .「我是透過各樣的人生曲折才能置身於此,我體驗過各種經歷,聽過許多人的談話,才得以書寫,沒有這些經驗,閉門造車是無法創作出小說的。」   .「只要是推理小說,就要有謎團,而且必須將其解開。謎團不可以是無機的,要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誕生出帶有體溫的謎團。又因為這是一種娛樂,不能餘韻不佳。」

共感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崗、許明淳、盛浩偉、陳天璽、溫又柔、鍾淑敏、蘇碩斌、蕭淑貞   「歷史,一定要從當事人的那個時空,他所面臨的相對環境,加上他的個性所做出的『抉擇』,和之後過程所形成的結果去解讀。我們只能用最大的誠意與努力,有高度與多元地去拼湊出接近當時真相的輪廓,去提供人們一個思考空間,而不能用現在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去說那個人是好人或壞人。謝謝內容力與游擊文化藉著陳舜臣的故事,給了我們更多的知識與思考空間,而能理解台灣人在那個方向與信念不知如何『抉擇』的大時代中,展現出的生存樣貌。」——李崗(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在拍《阿罩霧風雲》時,一直隨著故

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獻堂,在清國、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之間無奈地擺盪著。心想,那真是個苦悶又無奈的年代啊!如今讀了《半路上》,陳舜臣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更為深且真地道出了那一輩出生於日本,在戰後選擇回到台灣的青年們所面對的國籍轉換的強大衝擊,敘事風格異常冷靜,帶給我的後座力卻是意料之外的強大。在我的想像中,歷史一直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平行時空,而如今我們是不是也在那條不斷輪迴的『半路上』呢?」——許明淳(歷史紀錄片 《阿罩霧風雲》導演)   「大師級小說家半生的告白坦露,也是動盪中台灣人飄搖處境的親身見證。《半路上》讓我們不僅看到一位作家的誕生,也彷彿隨著文字體驗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 」——盛浩偉

(文學創作者)   「陳舜臣先生的《半路上》一書,讓我們認識到,在國民國家主導的時代,『邊緣人』的處境和漂泊的心態。生為在日華僑,並且曾經歷過『無國籍』的處境,使得我也時常自尋『何處是吾家?』,猶如陳舜臣說他二戰後回到『如同異鄉的故鄉』台灣一般。更重要的是,這本深刻的自傳是透過『邊緣人』的視點去看歷史;但這段歷史是沒有被修改過也不代表任何一個政權、而呈現出客觀、真實的生命景觀。」——陳天璽(《無國籍》作者、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持續以豐饒 『日本』語創作『中國』歷史小說的『台灣』人——陳舜臣這位作家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鮮明地跨越了國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斷遭受歷史翻弄,仍

在感性的次元穿梭於『日本』與『台灣』之間,保有作家豐富精神的原點。身為現代東亞世界的一員,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書的踏實感,至今仍讓我玩味不已。」——溫又柔(《來福之家》作者、2016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獎得主)   「本書不僅是一個台灣人的家族離散故事。從台北到神戶、滿州、中國,陳舜臣以細膩的筆致,娓娓訴說著在新舊帝國交替之際、戰爭與動亂頻仍的大時代背景下,被錯雜的密網緊緊糾纏的殖民地蒼生,他們的機遇與無奈。」——鍾淑敏(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   「終於來到陳舜臣大時代下的三部曲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後一本,『在日台灣人』的故事怎能如此舉重若輕?一個人擁有悲歡震盪的人生,或許是浮沈世間的無奈,

陳舜臣卻喃喃說明他如何慎重面對無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濕濕的眼角感覺淚珠有點老,然後吸一口氣其實會痛的。」——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工作上的機緣,得以拜訪神戶港邊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對於這位有160餘部著作的作家,直覺佩服。他描寫台灣的三部著作,其中屬回憶錄的《半路上》,從童年歲月寫到1961年以《枯草之根》獲頒江戶川亂步賞為止,作家以一貫輕鬆平實的文句娓娓敘說,嚴肅中仍不失趣味。」——蕭淑貞(國立台灣文學館副館長) 作者簡介 陳舜臣   1924年2月18日出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台灣人家庭。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科就讀(隔年司馬

遼太郎入讀蒙古語科,此後兩人結為終生摯友),1943年因戰事提早畢業,留在母校西南亞細亞語研究所擔任助手,參與編纂印度語辭典的工作。1946年回到宛如異鄉的故鄉──台灣,受聘擔任新莊中學英語教師,並親眼見證戰後台灣的社會巨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造成他極大的衝擊與創傷,在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便於1949年返回日本。   在家族事業從事貿易工作的十年間,陳舜臣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也興起寫作的念頭。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初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隨筆、評論等作品,並得到直木賞、推理作家協會賞、每日出版文化賞等文壇大獎的推崇。1993年,NHK將歷史小說《琉球

之風》改編為同名大河劇。   陳舜臣於1962年發表了以戰後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1974年,發表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揭述其生為在日台灣人所遭逢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成長故事。2003年發表自傳《半路上》,讓人一窺這位小說家動人的半生歲月與他走過的大時代。   日中建交後,陳舜臣為了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放棄中國籍,正式歸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於最鍾愛的城市神戶辭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

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台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學術),曾任出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目前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

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流通總監。著有《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日本學研究叢書18)。 黃耀進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流行風)、《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流行風)、《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聯經)、《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八旗文化)等書。 出版緣起: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陳思宇 童年歲月 位於海岸通的家

中山手和北長狹 升學 水災前 飄落的旗幟 太平洋戰爭前夕 戰爭的序幕 越洋的人們 上八時代 大火前後 戰爭結束 歸鄉 登陸 歸隱田園 開始授課 消逝的牧歌時代 二二八事件 紛亂不息 台灣春秋 別了台灣 獲頒亂步賞為止 後日譚 編注 陳舜臣年表   出版緣起 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   那是2014年的一個炎熱夏日,當我拉著行李走出神戶三宮車站時,隨即湧現一種異樣的情緒,事實上這才是我第二次到神戶,非但無法說出眼前的街景與建築物名稱,如果不依賴手中的地圖與當地指標,也難以前往元町、南京町、海岸通、神戶港等地,但經過大半年閱讀陳舜臣的作品,卻似乎是來到一座熟悉的城市。

  午後,往海邊走去,先參觀了位於南京町中華街附近的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陳舜臣筆下的華僑偵探陶展文,正是活躍於這個充滿各色人等的海岸地帶,而他家族的舊居「三色之家」也在附近。根據博物館人員的介紹,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常在博物館碰面閒談,館內還掛著一幅兩位文豪會面時的珍貴寫真。館方人員也告訴我,正在試營運階段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離此地不遠,因此問明地址及方向後,便獨自前往位於神戶港埠頭附近的文藝館一探究竟!   當我在參觀陳舜臣寫作使用的工具與手寫原稿之際,不經意發現一份印刷資料,原來陳舜臣曾在神戶新聞及一份名為《陳舜臣中國圖書館》的刊物上,連載他的半生傳記。因此,我開始一篇篇細讀這份資料

,而在那個下午,曾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居然都有了初步的答案!陳舜臣在系列連載中,不但記錄家族從台灣移居神戶的發展,敘述自己在神戶的成長過程,也提及他跟台灣的文化與血脈因緣。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陳舜臣以相當多的篇幅,敘述戰後三年他的「台灣經驗」,包括他在台北及新莊當地的所見所聞、學校中的人事關係,在家鄉遭遇的另一種語言衝突等等。   由於時間已近閉館,而我尚未能消化手邊的閱讀資料,雖然無理但也只能碰碰運氣向志工們詢問是否能影印這份連載?有位志工伯伯突然拿出一本書,告訴我這系列連載日後已集結修改出版,成為他手上那本名為《半路上》的傳記著作!當我翻開書,內心實在百味交陳,因為這本書出版於2003

年,算起來已有十年之久,但包括我在內的中文世界讀者、出版界、研究學者卻不曾聽聞或討論這本傳記,似乎代表陳舜臣確實已被眾人遺忘了!我試著想像,當時年近八十且因腦溢血而行動不便的作家,是以什麼心情寫下這份生涯紀錄?他將這本書定名為《半路上》,是因為胸懷未竟之志,而有繼續寫作的計畫?或是對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仍有未解的困惑?   記下手邊《半路上》一書的出版資料,匆匆謝過志工的幫忙後,我便離開文藝館,但望著神戶海邊的朗朗青空,思緒及心情卻有些混亂,因此隨手在路邊的自動販賣機按了罐冰可樂喝,順便整理一下腦中混亂的想法。思慮略為沉澱後,我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兩個構想:一方面,陳舜臣先生的生涯與他寫下的紀錄,

確實有助中文世界讀者了解「在日台灣人」的歷史經驗,或許有機會能在台灣翻譯出版《半路上》;另方面,《半路上》實際上是一部「半生記」,陳舜臣雖在書中細數了他自出生到出道成為作家的點滴,但對後半生的記敘相對較少,讀者無法了解他為何在寫作黃金期,突然選擇加入中國籍,放棄了回台灣的機會?我想或許能透過拍攝紀錄片或傳記書寫的方式,補上一些空白,更清楚呈現陳舜臣先生走過的生命軌跡。   我當時已得知有日本及台灣的紀錄片團隊,正在拍攝以殖民時期台灣「日本語世代」及「在台出生日本人(灣生)」為主題的歷史紀錄片,但似乎都忽略了「在日台灣人」的歷史處境。但我認為,由於日本帝國力量在短期間由擴張到崩潰,導致大量人口

必須在快速變化的界線中移動,各種身分及文化認同都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但冷戰各方卻迅速建立意識型態的僵硬壁壘,瞬間阻擋了人群的移動,並且劃分出政治、語言、文化等各種界線,因此同時形成了如「日本語世代」、「灣生」或「在日台灣人」等身分群體。記得曾聽一位學者這麼形容:「日本語世代、灣生、在日台灣人,都算是習慣以日語溝通的『台灣人』!承載了複雜多變的東亞近代史。」無論此種說法是否適切,但我想,拍攝一部以陳舜臣生涯為主題的影像紀錄,應該能使台灣人或台灣史的圖像更為完整。   結束在關西的畢業旅行後,我回到東京,繼續完成手上的工作,再不久,便離開日本返回台灣,結束了在日本的「外國人生活」。在這段期間,我

持續與幾個朋友討論如何完成整個計畫,最終,大家決定創立一間公司、一個團隊,跨出學界,到未曾涉足的市場上尋找完成計畫的各種資源。經由許多人的合作與努力,我們的計畫逐漸得到關鍵性的發展資源,並且逐漸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內容製作計畫的特色。   整個計畫的核心精神與執行方向同時包含兩個內容:「大時代下的陳舜臣」與「陳舜臣筆下的時代故事」,即陳舜臣本人的故事與他筆下的創作作品。具體的內容呈現方式最初包含兩部分:影像紀錄與作品出版。然而,我們希望這是個具有生命力的企劃,而且深信故事內容所具有的潛力,必能不斷創造出足以展現內容的最佳形式。最初,我們也曾苦惱於如何定義、定位整個計畫,就如同我們難以辨識陳舜臣是

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他的文學是台灣文學?日本文學或中國文學?如今則期待這個立體、具備延伸性、穿透性的內容創作及出版計畫,能夠不斷跨出既有的界線,開拓出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2015年初,由於傳來陳舜臣先生去世的消息,促使我們加速推動計畫的腳步,由游擊文化主導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專案成為第一個企劃完成並上市的項目。此一項目是以《半路上》一書的出版構想為原型,結合紀錄片田調活動,進一步發展出的「陳舜臣作品出版計畫」。在企劃紀錄片內容的研究階段,內容力企劃團隊與游擊文化的編輯團隊,便定期在獨立書店偵探書屋研讀陳舜臣的其他作品,希望進一步發掘企劃與編輯靈感,因此在《半路上》之外,又

陸續挖掘了《青雲之軸》與《憤怒的菩薩》這兩部類型迥異的陳舜臣小說作品,並且與《半路上》一書組成三部曲。   《青雲之軸》是部自傳性小說,主角陳俊仁是以陳舜臣本人塑造的人物。故事始於主角幼時經歷的內外不同語言文化世界,觸及戰前台灣人在殖民母國遭受的歧視與戰爭經驗,最終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也正是陳舜臣失去「日本人」身分而成為「在日台灣人」的那天,以往並未見過其他作家曾嘗試類似的創作形式與主題。《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戰後台灣為背景創作的長篇推理小說,小說背景設定在1946年的台北新莊,也正是陳舜臣自日本回台的同一年。小說以「漢奸」問題引發的殺人事件為主題,勾勒出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樣態

,以及台灣人面臨舊殖民者離去、新政權到來時的複雜情緒。   當初,企劃與編輯團隊是以「憂喜參半」的心情,看待手上挖掘出的這三本著作:一方面,眾人對於挖掘出以往少見的陳舜臣作品感到興奮;另方面,由於這三本作品的寫作體例、類型與故事主題差異甚大,編輯們擔心無法整合出一個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鮮明主題。但隨著編輯團隊也參與了紀錄片製作過程,逐漸能把握陳舜臣的生命經驗與創作特性,便一掃原有的憂心,我們將由《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組成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陳舜臣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一種可隨機運用閱讀方法與視角進入陳舜臣筆下時代故事

的全新體驗。   當我撰寫這篇出版緣起時,記憶回到在神戶港邊的那個下午,而我的眼前也浮現起陳舜臣當年望著的那片海。在被國籍、身分及意識型態禁錮的時代,陳舜臣似乎知道那片海會帶著他到達想像力所能延伸最遠的地方,並且能連結他與各色各樣的人與故事。或許,我也是在海邊的那天成了陳舜臣手中拾起的那片「濕雪」,重新滾動起屬於他與我們及所有愛讀「故事」的人們的那顆「雪球」。如今這個「雪球」從我當初在神戶港邊的空想,已經越滾越大,不但一步步滾出一個包括「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項目在內,結合出版、影像紀錄、文學活動、策展等等的跨界合作計畫,也滾出了一個難以定位的合作團隊,連結的網路由神戶、東京,擴及到台

北、北京,而「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的正式出版,將能讓這個繼續滾動的「雪球」留下一道最深刻的軌跡。 陳思宇(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位於海岸通的家〉我們海岸通五丁目的家,就在大馬路旁。戰爭前、戰爭時的運輸仍然多依賴馬車,海岸旁的大馬路都是馬糞的味道。我家在五丁目正中央,西側鄰接住友倉庫,位置很明顯。我們租屋經常搬家,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搬到這裡,到被空襲燒毀前,大概有十年,可以說是定居在這裡。海岸通的北邊是榮町,再往北是元町。榮町有路面電車,海岸通有公車。公車道和路面電車軌道間有道路,不知道是不是正式名稱,我們都稱它為「內海岸」。因為它的南邊有海岸通,北邊則是榮町。小室

家也在海岸通,就在我家後面,背貼著背。內海岸上有海產的批發店,排列得相當整齊。那裡最具代表性的是賣海產的店,不過也有香菇行、雜糧行等等。無論哪家店都是批發商,一般客人是不會上門的。內海岸的客人大多是華僑,在那邊購入商品,裝入輸出用的箱子後運到船上。所以華僑的店都不在內海岸,而是跟我家一樣在海岸旁的大馬路上或是內海岸附近。我家是典型的華僑商館,早期我寫的推理小說就是以這裡為舞台,房間配置之類的就直接用上自己家的設計。作品名是《三色之家》。那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築,一樓是倉庫,二樓則是辦公室,店主的家人住在三樓。只有倉庫的部分是磚造建築,二樓和三樓是塗上灰泥的木造建築。這棟建築本來名為「仁記公司」,是

華僑富商的房子,仁記的老闆鄭先生事業發達,在四丁目的主要道路上蓋了一棟鋼筋水泥的四層樓建築,搬到那邊了。原本當成公司的建築物空了下來,於是我父親搬了進去。搬到那個地方遇到的難題是,三樓面對大馬路的部分刻了「仁記公司」四個大字。曾經想過塗掉它,但後來父親選了更簡單的方法,直接掛上塗滿綠色油漆的鐵皮把三樓的部分圍起來。一樓的紅磚,二樓的白色灰泥,三樓的綠色鐵皮就形成了絕妙的配色。附近的人都說那是「三色之家」,這家的兒子就直接把這當成推理小說的作品名。二樓是辦公室,放了打字機之類的東西、用來辦公的前半部稱為「店頭」,二樓的後半則是吃飯的地方,稱為「灶腳」(廚房)。──賺錢就是為了吃飯。

改質生物鈣淨化室內空氣品質與綠色建材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綠色油漆的問題,作者鄧有偉 這樣論述:

自工業革命後能源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污染,造成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並衍生出大量廢棄物;環境保護之『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議題逐年受到重視與推動,製造-使用-回收的『循環經濟』已成為資源效率的提升與發展綠色能源之外的重要減碳策略的目標與推動方針,目的使資源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對環境的衝擊性影響最小,達成零廢棄及淨零碳排(Net-Zero)之願景。隨著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所產生之共伴效應,已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在室內為室外空氣污染2-5倍的情況下,每人每日處在室內環境活動時間高達80%-90%,因此,為了健康改善生活環境並優化室內空氣品質,已成為極重要之目標。隨著國人雞蛋食用量增加,每

年所產生的廢棄蛋殼,大都被當作廢棄物處理,除浪費資源也污染環境,因此在對環境衝擊、資源利用與友善環境上,已成為所需處理面對之課題;由於蛋殼為高鈣具多孔性可吸附結構,已在工業廢棄重金屬與染色劑的吸附及生質能源的催化等的研究與運用上獲得不少成果,若能將廢棄蛋殼改質活化提升吸附效能,在淨化室內空氣的建材應用上,應可達成室內空氣品質改善之目標,因此本研究將以廢棄蛋殼做為吸附劑研發之主要材料。本研究將依文獻資料分析結果,進行改質實驗,將廢棄蛋殼以煅燒方式進行改質與活化,實驗經不同參數(溫度)與變數(時間)煅燒後,分別進行檢測驗證:1.『物理性吸附』-外觀表面變化觀察分析、電子顯微鏡(SEM)對微孔性結晶

結構的觀察分析及粉末繞射儀(XRD)的晶體掃描分析,探討其最佳物理性吸附;2.『化學性吸附』-以回收率、鈣含量、酸鹼值(pH)與氧化還原電位值(ORP)之檢測分析,探討其最佳化學性吸附。將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最經濟且具最佳理化吸附效能之煅燒時間及溫度,根據此結果對室內空氣污染物甲醛進行吸附效能實驗與殺菌實驗,驗證改質生物鈣活化後之淨化效能,並以吸附動力學模式進行分析探討。接著將改質生物鈣應用在吸附性綠色建材創新與研發,以實驗驗證淨化室內空氣品質甲醛之吸附性能與功效,並取代一次性使用建材,降低建築產業的耗能與碳排放;再將綠色建材創新與研發導入健康建築之綠建材評估、循環經濟架構體系進行評估與永續發展體

系評估,達成符合本研究之目標。經本研究可獲得結論如下:1.蛋殼煅燒改質成果(1) 蛋殼煅燒最佳改質溫度與時間為900°C 2hrs,此時具有最佳理化吸附特性。(2) 煅燒後測得比表面積為19.98m²/g,孔容為0.045cm3/g,平均孔徑為2.78nm,孔結構已轉變成多層微孔晶體,具物理性吸附效能。(3) 煅燒後測得鈣含量為693mg/kg、pH值為12.7、ORP值為-196mV,易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產生活氧性與離子性,可以吸附室內空氣污染物,降解成CO2與H20,具化學性吸附效能。2.蛋殼煅燒改質生物鈣淨化甲醛與殺菌驗證(1) 在溫度為28℃±1℃與相對濕度為50±5%之1m

3環境實驗箱,進行甲醛吸附驗證實驗得,蛋殼煅燒改質生物鈣每單位改質生物鈣可降解甲醛4.35mg/g,5分鐘就可吸附降解甲醛80%,且經1hr就可達99%得吸附率。(2) 依文獻對比其它吸附劑甲醛吸附量結果可得:改質生物鈣(3.13mg/g) ≒改質二氧化鈦P25-TiO2(3.14mg/g)>二氧化鈦TiO2(3.06mg/g)>活性碳(2.67mg/g)>沸石(2.70mg/g)>幾丁聚醣(2.21mg/g)。(3) 依殺菌劑環境衛生殺菌試驗測定法(NIEA D201.01C)進行殺菌實驗,證實蛋殼煅燒900℃ 2hrs殺菌效益最佳,殺菌液調配濃度或殺菌作用時間越久,殺菌效益與殺菌數越大

,在濃度1g/1L與作用時間30min下,殺菌效能達100%。3. 吸附動力學模式探討吸附動力學模式經回歸方程式分析探討可得,「擬一階吸附動力學模式」雖也在標準分析值內,但應以「擬二階吸附動力學模式」或「顆粒內部擴散模式」進行分析,其顆粒內部反應具有瞬間內孔壁表面吸附,與經擴散作用吸附到孔隙內之兩階段吸附特性,因此吸附力強不易產生脫附現象。4.改質生物鈣綠色建材應用(1) 在吸附性建材應用之吸附性油漆部分,經實驗顯示可吸附微量甲醛,但因吸附量極少,因此視為不具吸附室內空氣中游離甲醛之效能。(2) 在吸附性建材應用之吸附性無機聚合磁磚部分,經實驗顯示對甲醛吸附吸附降解效能為:改質生物鈣

(92.7%)>矽藻土(88.1%)>蛋殼粉(80.6%)。(3) 經毒物溶出(TCLP)檢測,各項檢驗值均未超標,且無含石綿與放射性物質,且氯離子含量也符合規範標準值以下,均符合臺灣綠建材通則規範。(4) 每生產1m2鋪設面積之吸附性無機聚合磁磚,CO2會排放11.41kg,相較傳統磁磚CO2排放14.86kg,可有效降低碳排效益23.22%,可節省171元/噸。5.標章評估與探討(1) 在「綠建材評估」中,可通過「綠建材通則」評定標準,而在「再生綠建材」評定,則除在「性能試驗項目與方法」外,其餘均能通過評定標準。(2) 在「創新綠建材評估」中,「創新發展」與「資源利用」可獲得極高得

分率。(3) 在「綠建材環境效率評估」中,符合碳盤查之綠建材之標準,且在溫室氣體排放指標中有較高得分,因此獲得優異的評比。(4) 循環經濟架構體系的搖籃到搖籃評估中,在「材料健康性」與「材料循環再利用性」評估項目,獲得銀級標章,「再生能源使用及碳管理」評估項目,獲得基本級標章。(5) 「2030永續發展目標」評估經探討可鏈結SDG1「1.5」、SDG3「3.9」、SDG6「6.3」「6.A」、SDG8「8.8」「8.9」、SDG9「9.1」「9.4」「9.5」、SDG11「11.5」「11.6」「11.C」、SDG12「12.4」「12.5」、SDG17「17.7」「17.8」等8項核心

策略項目,並達16項細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