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學圖書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筑波大學圖書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圖書資訊學系也說明:^ 图书馆情报大学於2002年與筑波大學合併。 參考來源. ^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labama.

國立臺北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晉龍所指導 邱碧瑩的 《四庫全書總目》對明末(1573-1644)經、史學術評價研究 (2018),提出筑波大學圖書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庫全書總目 經學 史學 明末 晚明 學術 評價 。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國良所指導 劉思怡的 馮夢禎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馮夢禎、真實居士、《快雪堂集》、《快雪堂漫錄》、《快雪堂日記》、《嘉興藏》、藏書、刻書的重點而找出了 筑波大學圖書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筑波大学 - 百科全书則補充:信息学院,设有独立的信息科学学院;媒体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知识和图书馆科学。 医学和医学科学学院,包括医学,护理和医学科学学院。 卫生与体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筑波大學圖書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

為了解決筑波大學圖書館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早期道教學者在研究臺灣道教儀式時,界定了「道」與「法」不同形態的儀式。近年來對中國南方各地區宗教的調查研究成果陸續出現,學者開始意識到「道」、「法」關係的複雜性遠非過去儀式模型所能分析。要認知「道」、「法」關係,必須透過不同的角度分析,包含歷史傳承、區域脈絡、儀式專家的認知以及信眾的觀點等。在複雜的歷史演變以及目前豐碩的區域宗教研究成果之下,研究「道」、「法」的問題已經無法以均質性的概括論述方式進行,必須在區域宗教現象與宗教史當中作整體性的考察。   本書重點將探討道教經典與地方宗教對於「道」、「法」關係的認知與運用情形,以各種案例探討歷史與當代宗教當中的「道」、「法

」現象。討論重點包括「道」與「法」在道教經典中如何定義?在地方宗教當中「道」與「法」又如何運作?民間法術如何進入道教經典當中?地方宗教又如何重新整合地方的信仰與法術?民間的道士與法師如何互動?從歷史、區域宗教脈絡重新理解「道」、「法」的內涵。

《四庫全書總目》對明末(1573-1644)經、史學術評價研究

為了解決筑波大學圖書館的問題,作者邱碧瑩 這樣論述:

  本文以《四庫全書總目》的〈經部〉與〈史部〉明末著作提要的內容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總目》對明末經學與史學評價的狀況。研究成果或當有助於清人對明末經、史學術評價的實際表現。全文分為五章,約十三萬字,各章之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文獻探討。  第二章〈《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標準探究〉:首先,以〈聖諭〉與〈凡例〉為根據,歸納分析《總目》的著錄標準與立場,大致有七項:一、「書籍體例」;二、「考據詳實」;三、「風教雅正」;四、「經世致用」;五、「兼收竝蓄」;六、「彰善癉惡」;七、「中正合理」。再以〈總敘〉與〈類敘〉為對象,探討各部偏重的著錄標準,

最後發現《總目》最為重視「書籍體例」。  第三章〈《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對明末作者及其著作之評價〉:將明末分為前、後兩期-「萬曆、泰昌時期」與「天啟、崇禎時期」,分別探討《總目.經部》對這兩個時期的經學評及其褒貶變化的情況,整體而言,「萬曆、泰昌時期」的經學表現優於「天啟、崇禎時期」。最後統整《總目》對明末經學的整體評價,發現《總目》的正面評價有「作者人格」、「徵引與保存文獻」、「朋黨門戶」、「尊崇前賢」與「名氣聲望」五個方面;負面評價有「書籍體例」、「考據辨證」、「闡發經義」、「經世致用」、「風俗教化」、「文士習氣」與「其他」七個方面。  第四章〈《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對明末作者及其著作之評

價〉:同樣將明末分為「萬曆、泰昌時期」與「天啟、崇禎時期」兩期,分別探討《總目•史部》對此兩期史學的評價及其褒貶變化的表現。整體而言,「萬曆、泰昌時期」的史學表現優於「天啟、崇禎時期」。最後統整《總目》對明末史學的整體評價,發現《總目》的正面評價有「徵引與保存文獻」、「作者人格」、「經世致用」與「名氣聲望」四個方面;負面評價有「書籍體例」、「闡發史事」、「風俗教化」、「朋黨門戶」、「考據辨證」、「文士習氣」與「其他」七個方面。  第五章〈結論〉:統合前述研究所得,首先比較分析《總目》對明末經學與史學的評價情形,發現就著錄書籍的比例而言,經部著作較史部著作為多,就「微觀」的評價而言,明末的史學表

現優於經學表現。其次合併探究《總目》對明末經、史學的整體褒貶評價,發現《總目》的正面評價有「徵引與保存文獻」、「作者人格」、「名氣聲望」與「尊崇前賢」四個方面;負面評價有「書籍體例」、「闡發義理」、「考據辨證」、「風俗教化」、「經世致用」、「朋黨門戶」、「文士習氣」與「其他」八個方面。最後簡述本文獲得的二十四項研究成果與價值,並反思本文的不足之處及未來可以再繼續發展的研究方向。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經學 史學 明末 晚明 學術 評價

馮夢禎研究

為了解決筑波大學圖書館的問題,作者劉思怡 這樣論述:

馮夢禎(1548-1606),字開之,號具區,又號真實居士,嘉興府秀水(今浙江省嘉興縣)人,明朝萬曆五年(1577)丁丑科會試第一,為丁丑會元,賜進士出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著有《快雪堂集》、《快雪堂漫錄》、《快雪堂日記》、《歷代貢舉志》、《新鐫具區馮先生家藏尚書翼》等。馮夢禎為人高曠率真,交友廣闊,時人評其人其文有「蘇白風流」,與蘇軾及白居易相提並論;受到明代嘉興地區私人藏書興盛影響,成為藏書家及刻書家,並收藏藝術品;又為明末高僧紫栢真可(1543-1603)之幅巾弟子,一生習佛弘法,廣交僧侶居士,致力於《嘉興藏》之刊刻,在晚明文壇,具有重要地位及影響力。明朝李維楨(1547-1626)

稱其集文人、良史、豪士、直臣、清吏、逸民、禪宗於一身,總結出馮夢禎不平凡之一生。《快雪堂集》是馮夢禎最重要之詩文集,在其辭世後由親友醵資,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刊行,初刻僅印三十部,板尋燬於火,流通絕少。鼎革入清,《快雪堂集》於乾隆時期經四庫館臣評定,列入「存目」書籍,未列入《四庫全書》書目中,無法得到重刻流通之機會,直至1997年6月始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得到刊行契機。書籍之命運難以左右,卻可藉由學術研究,重新彰顯馮夢禎《快雪堂集》之價值所在。本論文著眼於馮夢禎個人、《快雪堂集》、藏書刻書三大主軸來進行,首先,探討馮夢禎家世生平、師承交友,推演其人格特質及襟懷風骨,並延伸至其著述

。其次,進行《快雪堂集》主題研究,分詩歌、散文二個向度,論述其技巧、風格、評價及詩論、文論,檢視其文學方面之成就。再者,進行藏書、刻書及收藏品主題研究,探究藏書處、藏書章、刻書評價、《嘉興藏》及藝術品等議題,聚焦其藏書家與刻書家之身分。另隨文檢附〈馮夢禎年譜及詩文繫年〉,展現其生平及詩文創作軌跡。2016年適逢《快雪堂集》出版四百週年,本論文期能在馮夢禎、《快雪堂集》及藏書刻書相關議題範疇內,有具體研究成果呈現,以提高學術界對馮夢禎研究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