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匠自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禾匠自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恨水寫的 張恨水散文全集:北京人隨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禾匠粥品麵食專賣店 - 台灣公司情報網也說明:禾匠 粥品麵食專賣店,統一編號:38705915,公司所在地:高雄市鳳山區青年路二段298 ... 禾匠粥品麵食專賣店_鑫明誠小吃店高雄市前金區, 禾匠粥品自強店-兩段班正職人員 ...

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 坂元小織所指導 洪紋蔚的 宮澤賢治研究―「星」是如何被描繪的― (2019),提出禾匠自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宮澤賢治、星、天文學、兒童文學、童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莊宜文所指導 王詩卉的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嚴歌苓、陳沖、張藝謀、天浴、金陵十三釵、歸來、陸犯焉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禾匠自強的解答。

最後網站小港區~禾匠粥品麵食專賣店@ 瑞塔的雜記本兼拉雞桶則補充:禾匠 粥品菜單- 原來十一月調整過售價新菜單這是寶寶粥(那麼大塊的雞肉寶寶應該要咬很久) ... 線上訂購來自Kaohsiung City禾匠粥品麵食專賣店(高雄自強店)餐廳的美味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禾匠自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張恨水散文全集:北京人隨筆

為了解決禾匠自強的問題,作者張恨水 這樣論述:

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為小說家的巨大聲名所掩,散文印行於世者並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本次是張恨水散文作品首次以全集的形式結集出版。“全集”共分七卷,分別為《最後關頭》《小月旦》《山窗小品》《北京人隨筆》《上下古今談》《明珠》《寫作生涯回憶》。 這些作品字裡行間都充盈著詩畫之美,透露出一種清淡秀雅的閒逸之風。閱讀這些日常清談式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張恨水那於尋常舊市巷陌之中寄寓的深深家國滄桑之感。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張心遠,生於江西廣信,祖籍安徽潛山。張恨水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作品使張恨水一舉成名。 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恨水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長篇小說《啼笑因緣》。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有評價說:“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張恨水因此成為“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 湖山懷舊錄 (一) 003 (二) 004 (三) 005 (四) 006 (五) 007 (六) 0

07 (七) 008 (八) 009 (九) 010 (十) 011 (十一) 011 (十二) 012 (十三) 013 (十四) 014 (十五) 014 (十六) 015 (十七) 016 (十八) 017 (十九) 017 (二十) 018 (二十一) 019 (二十二) 019 (二十三) 020 (二十四) 021 (二十五) 021 (二十六) 022 (二十七) 023 (二十八) 024 (二十九) 024 (三十) 025 (三十一) 026 (三十二) 027 (三十三) 027 (三十四) 028 (三十五) 028 (三十六) 029 (三十七) 030 (三十八)

030 (三十九) 031 (四十) 032 (四十一) 032 (四十二) 033 (四十三) 034 西遊小記 頭一站到鄭州 037 燈籠晃蕩中到了洛陽 041 由洛陽到潼關 048 華山之遊 051 潼西道上 075 到了長安 080 西蘭公路上 091 到了蘭州 119 結論 128 白門十記 記繁盛區 133 記夫子廟 135 記新住宅區 137 記城北 139 蓉行雜感 駐防旗人之功 143 茶館 144 武侯祠奪了昭烈廟 145 夜市一瞥 145 廁所與井 146 安樂宮 147 王建玉策 148 川戲《帝王珠》 148 手工藝 149 楊貴妃惜不入蜀 150 由李冰想到大禹 1

51 兩都賦 燕居夏亦佳 155 白門之楊柳 156 日暮過秦淮 158 翠拂行人首 160 面水看銀河 161 奇趣乃時有 162 翁仲揖驢前 164 歸路橫星斗 165 秋意侵城北 167 風飄果市香 168 頑蘿幽古巷 170 亂葦隱寒塘 171 入霧嗟明主 173 聽鴉歎夕陽 174 風簷嘗烤肉 175 碗底有滄桑 177 盛會思良友 179 黃花夢舊廬 180 窺窗山是畫 182 影樹月成圖 183 江冷樓前水 185 春生屋角爐 186 年味兒憶燕都 188 清涼古道 190 冰雪北海 191 市聲拾趣 193 東行小簡 別矣,海棠溪 197 夜宿綦江 198 由東溪到松坎 198

桐梓之一瞥 199 烏江之養龍鄉 201 貴陽管窺 202 築市印象補 203 在馬場坪 203 黃平苦笑之悲喜劇 205 黃昏經過鵝翅膀 206 一線之城——鎮遠 207 盤山緊,玉屏松 208 晃縣吃大魚 209 隊有翻車 210 滯留榆樹灣 211 安江待渡 212 過匪區雪峰山 212 洞口寶慶間 213 衡陽今日市況 214 粵漢路輕便車 215 火車登記之苦 216 衡長路上 217 一路擠到武昌 218 旅客須知 220 還鄉小品 碼頭工人 225 秦淮河沒了書卷氣 226 街頭畫像 227 蘆柴產米 228 北平的春天(上) 229 北平的春天(下) 230 五月的北平 23

1 蘆溝訪勝記 234 山城回憶錄 上下難分屋是樓 241 出門無處不爬坡 242 搖曳空籮下市人 242 不堪風雨吊樓居 243 夜半呼聲炒米糖 244 安步勝車 244 望龍門纜車 245 茶肆臥飲之趣 246 機器水供應站 247 擔擔麵 248 排班候車 248 京滬旅行雜誌 車中所見 253 到了合肥 254 逍遙津與明教寺 255 倒七戲 257 六安縣 258 佛子嶺前 259 試步壩上 260 安慶新貌 261 迎江寺塔 263 黃梅戲 264 菱湖公園 265 夫子廟 266 燕子磯 267 玄武湖與雨花臺 268 中山大道 269 太平天國之某王府 271 上海一滴 272

大明湖 273 趵突泉 274 北京人隨筆 春遊頤和園 279 北京動物園 283 天壇(上) 289 天壇(下) 291 榮寶齋的木版浮水印畫 292 天橋 294 遊中山公園(上) 295 遊中山公園(下) 297 陶然亭 298 西北行 西安 305 銅川 306 工人好 307 黃帝陵 309 革命聖地延安 310 楊家嶺 311 棗園 313 延安點滴 314 在蘭州 315 玉門市 317 採油 319 敦煌 320 嘉峪關 322 酒泉 323 西安的黎明 325 敦煌遊記 326 閒適沖淡與家國情懷 ——張恨水散文劄記 謝家順 對於自己的散文創作,張恨

水有兩次提及,一次是寫於1944年五十壽辰的《總答謝》:“不才寫了三十四年的小說,日子自不算少,其累計將到百來種,約莫一千四五百萬字”,“關於散文,那是因我職業關係,每日必在報上載若干字”,“朋友也替我算過,平均以每年十五萬字計算,二十六年的記者生涯,約莫是四百萬字。” 另一次是寫於1949年的《寫作生涯回憶》:“我平生所寫的散文,雖沒有小說多,當年我在重慶五十歲,朋友替我估計,我編過副刊和新聞二十年,平均每日寫五百字的散文,這累積數也是可觀的。” “對散文我有兩個主張,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識是正確的(自己看來如此),二是取徑沖淡。小品文本來可分兩條路徑,一條是辛辣的,一條是沖淡的,正如詞

一樣,一條路是豪放的,一條路是婉約的。對這兩條路,並不能加以軒輊,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有人說辛辣的好寫,沖淡的難寫,那也不儘然。辛辣的寫不好,是一團茅草火,說完就完。沖淡的寫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嘗不出滋味。” 以上文字,一說自己散文創作數量,一表達自己的散文主張,是張恨水生前僅有的關於散文創作的自述文字。這對研究他的創作成就而言,益發顯得珍貴。 較之小說創作,張恨水散文創作貫穿於他寫作生涯始終,與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態、生活閱歷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繫,因而加強其散文研究,將具有透視作家心靈世界、觀照作家創作思想的直接意義。 一、張恨水散文分期 早期(1912年—1919年) 張恨水少

年時代,即受過嚴格的散文讀寫訓練,十二歲那年,在兩個月內,模仿《聊齋》《東萊博議》筆法作文,完成論文十餘篇,其中文言習作《管仲論》頗得(蕭)先生和父親的讚賞。 真正開始散文寫作,約在他十九歲那年秋天。他流落漢口,替一家小報寫填補空白的稿子,並開始以恨水為筆名發表文章,這些稿子,除詩詞外,也包括小品隨筆和散文遊記。 1916年冬,二十一歲的張恨水回故鄉自修期間,在寫小說的同時,寫作題為《桂窗零草》的筆記,這是張恨水較正規的筆記散文。 1917年春,張恨水應郝耕仁之邀作燕趙之遊。這是一次半途而廢的旅行,雖旅途艱辛,卻開闊了張恨水的眼界,促使他寫了一部長篇遊記《半途記》。這段流浪生活對張恨水的

創作影響很大,“一來和郝君盤旋很久,練就了寫快文章。二來他是個正式記者,經了這次旅行,大家收住野馬的心,各入正途,我也就開始做新聞記者了”。 1918年至1919年,張恨水在安徽蕪湖《皖江日報》工作期間,還曾負責兩個短評欄和一版副刊的編輯工作,除寫長篇小說外,還寫“小說閑評”之類的論評式散文。 以上這些散文,因年代久遠,或文稿丟失或報刊散佚,我們已無法見到,尤其是《桂窗零草》和《半途記》。 豐碩期(1919年—1938年) 張恨水開始大量寫作各類散文,是在1919年秋到北京以後至1923年,這期間他任北京《益世報》助理編輯、蕪湖《工商日報》駐京記者,以撰寫通訊為主。直至1924年5月、

1925年2月,他先後主編北京《世界晚報》副刊《夜光》、《世界日報》副刊《明珠》,張恨水的散文進入第一個密集發表期。長期新聞工作的鍛煉,使張恨水成為一位閱歷豐富、才思敏捷、注重紀實、面向社會的散文作家。 1934年5月,張恨水首次西北之行,創作了系列遊記散文《西遊小記》,內容反映了當時西北地方的民生疾苦。1936年他自辦《南京人報》,自編副刊《南華經》並寫了大量散文。 全盛期(1938年—1949年) 這一時期張恨水的散文創作貫穿於他在《新民報》工作的全過程。1938年1月,張恨水到達重慶即被陳銘德聘為《新民報》主筆兼副刊主編。自1月15日起,在副刊《最後關頭》連續發表《憶南京》系列散文

、《杏花時節憶江南》等多篇散文及大量雜感;特別是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12月3日開設《上下古今談》專欄,張恨水每日一篇,累計發表雜文一千多篇,字數達百萬字,這些是張恨水雜文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張恨水還結集出版了僅有的兩本散文集《水滸人物論贊》與《山窗小品》。此外,張恨水又連續發表了回憶北京、南京的系列散文《兩都賦》,以及《蓉行雜感》《華陽小影》等系列散文。這些作品的發表,體現了張恨水在抗戰時期的散文創作已呈全面豐收的態勢。 抗戰勝利後,張恨水除主持北平《新民報》工作外,還以副刊《北海》為園地筆耕不輟,先後有《東行小簡》《還鄉小品》《北平的春天》《山城回憶錄》《文壇撼樹

錄》等系列散文問世,以及大量雜感、雜談發表。 晚期(1949年—1963年) 1949年1月至2月13日,長篇回憶錄《寫作生涯回憶》在北平《新民報》連載。1955年夏,病後的張恨水南行皖滬等地,創作的中篇遊記《京滬旅行雜誌》于當年9月在香港《大公報》發表。1956年春末夏初,張恨水應邀參加由全國文聯組織的作家、藝術家赴西北參觀旅行活動,並寫作遊記《西北行》在上海《新聞日報》發表,這些散文,敘寫了西北地方面貌的變化並抒發了作者由衷的喜悅之情。這一時期,張恨水還創作了一些描述首都北京風光的遊記散文。直至1963年,張恨水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部之邀,寫作長篇回憶錄《我的創作和生活》。 張

恨水一生到底創作了多少散文?迄今為止,我們尚無法做出具體回答,只能做一個粗略的估計,有人對他已發表的散文作品進行過估算,其文字總量在六百萬字左右,其中半數以上是新聞性散文,在中國現代新聞史上具有一定的價值;文藝性散文約兩百萬字,兩千多篇,數量之多,在現代散文史上也屬於屈指可數的豐產者之一 。 二、張恨水散文特點 張恨水的散文作品,就其性質而言,可以將其粗略劃分為新聞性散文和文藝性散文。限於篇幅,筆者在此僅就其文藝性散文作一評介。 (一)雜感文 這類散文在張恨水散文創作中比重最大。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寫作雜文近三十年,創作數量大、延續時間長,與作家長期擔任報紙主筆副刊主編有關。

這種隨寫隨發的雜感散文,取材廣泛,選題隨意,關注社會人生,反映現實生活,反應快速敏捷,議敘海闊天空,形式不拘一格,筆鋒多趣微諷。題材幾乎觸及政治、經濟、道德、文化以及世態、人情、風物、習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張恨水作為一個編輯和記者就主張新聞自由。他認為報紙應敢於講真話,敢於為人民呼籲,直言不諱,揭露社會黑暗。如1928年“濟南慘案”時,張恨水在《世界日報》副刊上連續發表了《恥與日人共事》《亡國的經驗》《學越王呢學大王呢?》《中國不會亡國——敬告野心之國民》等一系列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罪行,表達了與日本帝國主義戰鬥到底的決心。又如《我主張有官荒》對當時的

官場黑暗進行了揭露;《無話可說的五卅紀念》表達了作者對北洋軍閥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憤慨、對學生愛國行為的讚頌之情。 抗戰時期,要在報刊上講真話極其困難,國民黨當局對陪都重慶報紙的檢查十分嚴格,他的不少雜文被書報檢查官剪掉、抽稿、開“天窗”。他主編的《最後關頭》,也不得不改名為《上下古今談》。張恨水談到這一專欄時曾說:“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蒼蠅之微,我都願意說一說。其實,這裡所謂大小也者,我全是逃避現實的說法。在重慶新聞檢查的時候,稍微有正確性的文字,除了‘登不出來’,而寫作的本人,安全是可慮的。” 而在實際中,張恨水一方面要揭露黑暗現實,另一方面要不被當局抓辮子,保全自己。他採取多種多樣的手法,

將鮮明的戰鬥性與巧妙的靈活性有機結合,將歷史與現實巧妙結合,以古諷今;將普通科學常識與社會問題巧妙結合,以此喻彼。比如通過談賈似道的半閑堂,影射孔公館;通過談楊貴妃,暗示夫人之流;通過談和珅,提到大貪污;通過說霧,提到重慶政治的污濁;通過講淮南王雞犬升天的傳說,影射權貴們狗坐飛機的事。聲東擊西,含沙射影,既擊中貴要的要害,又使之無可奈何。 這些雜感文,或借鑒歷史,以古諷今借題發揮,或以此喻彼運用對比,或以甲襯乙,形式生動活潑,短小精悍,往往一事一議,平易曉暢,適應不同階層讀者的閱讀需求。 (二)小品文 這類散文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對文藝作品、文藝體裁、文藝思潮和文藝流派等進行評論和考證的

專著和專文;其二是自己作品的序跋、創作經歷的回憶和創作經驗的漫談等。 在第一類中,結集出版的有《水滸人物論贊》,散篇發表的有《長篇與短篇》《短篇之起法》《水滸地理正誤》《〈玉梨魂〉價值墮落之原因》《小說考證》《中國小說之起源》《舊詩人努力不夠》《著作不一定代表人格》《泛論章回小說匠》《北望齋詩談》《武俠小說在下層社會》《〈兒女英雄傳〉的背景》《章回小說的變遷》《文化入超》《在〈茶館〉座談會上的發言》等。這些文章選題面寬,論述範圍廣,議論引經據典,博古通今,敘議結合,寓淵博的學識與豐富的藝術體驗于隨筆淺談之中,反映了張恨水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觀和文藝觀,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在第二類中,主要作

品有《春明外史》的前序、後序、續序,《金粉世家•自序》《劍膽琴心•自序》《啼笑因緣•作者自序》《作完〈啼笑因緣〉後的說話》《新斬鬼傳•自序》《八十一夢•前記》《水滸新傳》的原序、新序等,以及一些專門介紹作者自己創作經歷的文章,如《我的小說過程》《總答謝——並自我檢討》《寫作生涯回憶》《我的創作和生活》等。這些文章,或介紹和評述自己的作品,或回憶自己的寫作與生活,均能實事求是,毫無某些文人自吹自擂的惡習,寫得謙虛謹慎,誠摯感人。 同時也表現了他自強不息、奮鬥不已的精神追求,這些文章是我們當今研究張恨水創作道路、文藝觀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這些小品類散文包括抒情寫景、紀遊記事、懷古詠史的小品文和遊

記等。早期習作《桂窗零草》《半途記》是其開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西遊小記》《白門十記》,四十年代的《華陽小影》,五十年代的《南遊雜誌》《春遊頤和園》《西北行》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其抒情寫景散文代表作是抗戰時期創作並結集出版的《山窗小品》,這本散文出版後頗受好評,曾再版多次。 張恨水的小品文取徑沖淡、清新潔雅、雋永多趣,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究其源,一方面,受中國古代散文“言之有物”“文以明道”思想影響,對散文取實用態度;另一方面,可上溯魏晉南北朝散文,直接繼承和發揚了明清兩代小品文樸質沖淡的藝術風格,主張散文風格沖淡平和,在意境創造、抒寫情趣、駕馭語言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這類散文有

寫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的,但更多的是寫人們時常所忽視的身邊小景、生活中細小的瑣事。 他的《山窗小品》裡的六十二篇短文“乃是就眼前小事物,隨感隨書”而成,雖稱小品,但內容大都摭拾重慶鄉間的尋常風物著筆,如珊瑚子、金銀花、小紫菊等山間花草,禾雀、斑鳩與雄雞一類鄉野動物,以及賣茶人、吳旅長、農家兩老弟兄等尋常人物,或描述其儀容姿態、行為舉止,比擬絕倫且刻畫逼肖,可謂傳神寫照,文風沉鬱淺淡,從平常習見的事物中發掘詩意,富有生活氣息,讀來親切感人。展讀《路旁賣茶人》《吳旅長》諸篇,感覺歷史情境並不久遠,山窗風物雖平常,家國憂思猶在肩。 與《山窗小品》連載的同時,是《兩都賦》,共二十六篇,其時張恨水任職

重慶《新民報》,居住在重慶郊區南溫泉三間茅屋之中,面對家破國亡的現實,對於曾經居住的北平、南京,不禁悠然神往,以憶舊筆法,採取日常清談式白話行文,回憶南北兩舊都的舊時巷陌、市井人流,間有斜陽草樹、斷井殘垣的歷史滄桑寄寓其中。凡北平之琉璃廠、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涼茶,南京之中山陵、雞鳴寺,椒鹽花生、鋪子燒餅,乃至楊柳、梧桐類樹木,均流于作者筆端,處處充滿詩情畫意,清淡秀雅之中透露出閒情逸致,並在每文文末,將閒適靈動的筆鋒一轉,時有哀傷歎惋、言近旨遠意旨流出,家國前途之憂思、個人身世之飄零,深得杜甫沉鬱蒼涼之氣韻,不盡之意趣與無限之惆悵兼而得之。 兩者相較,《兩都賦》白話行文,《山窗小品》文言

寫就,雖文筆取徑及描繪物件不同,但其中蘊含的一片抗日救國之心、一腔家國情懷卻歷歷可見。 《西遊小記》是作者西行的一組遊記,文中盡數描述了所遊歷地區的地理狀貌、文物古跡、風土人情,同時還融合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歷朝歷代的掌故以及作者濃厚的人文關懷,是遊記散文的經典之作。 綜觀張恨水的散文創作,他寫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散文顯得有些單薄,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則走向豐滿和成熟,而五十年代則顯得力不從心,行文枯澀生硬,缺少情趣。 張恨水執著於小說創作而又青睞散文,固然是記者的職業需要,但更深刻的原因卻在於他的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文學觀念。傳統文學觀念輕小說而重散文,張恨水是一位舊文學根底極深的文人,

自然難以避免這種觀念的影響。也許正是傳統觀念影響加之中國古代散文(特別是明清筆記小品)的藝術薰陶,才使作家養成了特別看重散文、欣賞散文,並勤於寫作散文的習慣,由此形成了一種閒適沖淡中寓家國情懷的獨特散文風格。 基於此,我們研究張恨水時,理應不能忽視對張恨水散文的搜集、整理與研究。 (謝家順:池州學院中文系教授,安徽省張恨水研究會副會長。)

宮澤賢治研究―「星」是如何被描繪的―

為了解決禾匠自強的問題,作者洪紋蔚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宮澤賢治的<孿生星子>、<夜鷹之星>,<銀河鐵道之夜>三部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文學」和「天文學」兩種領域為分界,分析賢治童話中關於「星」的定位與描寫。此外,宮澤賢治的作品至今在文學界仍沒有被準確定位。目前為止,對宮澤賢治及其三部作品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宗教、異次元等相關主題,但對於故事本體卻很少提及,此部分仍有不少空間可以探討。因此本論文試圖回歸這三部作品的故事本身,以此進行推論,分析宮澤賢治筆下「星」的姿態,且更進一步對三部作品進行相互比對,探討作品中「星」的變化。  在第一章裡,先從天文學及故事的描寫去探討兩者差異,接著將作品中的「星」以列表的方式進行整理,找出宮澤賢治筆下「

星」的涵蓋範圍及其特色。第二章到第四章則進入故事本體,依作品寫作年代劃分章節,分別探討三部作品的世界觀,以及作為主角的「星」於故事中展現的性格、作用、位置、變化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孿生星子>中三組登場角色呈現出來的姿態以其意義;第三章中討論<夜鷹之星>裡夜鷹的「夜」與「光」,而後針對主角夜鷹進行詳細分析,並與<孿生星子>做比較;第四章探討<銀河鐵道之夜>中喬凡尼與坎帕內拉兩位主角之間的關係,與故事裡反覆出現的「真正的」一詞為何。最後,終章裡則將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分析做出簡單的整理,並且指出本論文尚未研究到的不足之處與未來課題。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為了解決禾匠自強的問題,作者王詩卉 這樣論述:

嚴歌苓筆下受到華人導演青睞,而獲改編成華語影劇的小說作品以「中國歷史類」為題材的小說為主;相較之下,使嚴歌苓在文壇拔尖、成名甚早的「海外移民類」小說,反而缺乏影劇合作契機,在影視改編成果上較無表現。從嚴歌苓獨立創作的三部「歷史類」小說,到陳沖與張藝謀兩位導演據之改編而成的三部電影《天浴》(1998)、《金陵十三釵》(2011)與《歸來》(2014)之間,儘管看似題材承繼相沿,人物一脈相承,敘事手法或歷史觀點上卻表現出許多或幽微或昭彰的差異,這使得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在立意格局以及風貌精神上均產生相當程度的變化。筆者不同意前人研究論點承認張藝謀改編電影《金陵十三釵》或《歸來》的藝術成就與嚴歌苓

嚴原著小說相互輝映,甚至進一步認為,嚴歌苓並非全然認可張藝謀改編電影中的敘事手法或歷史觀點。就嚴歌苓實際的創作軌跡、聲明脈絡與陸續出版的小說文本等細節來看,其小說與張藝謀改編電影的敘事手法不乏扞格與乖違的跡象,甚至可說不無暗藏玄機、攻防對應之處。綜合本論文論及多部嚴歌苓改編電影與小說文本的細讀分析,與創作脈絡的整理,其中也依稀透露出,當面對其筆下小說源源不絕上門的改編電影邀約,面對主流電影與通俗文化的性別/權力觀點,嚴歌苓所作出的應對策略。小說家並不通盤認同電影改編的操作手法,反而展現高度獨立自主的創作意識,在其小說文本中鑲嵌了獨到的藝術安排與敘事技巧,作出別富深意的抗拒與巧妙的反擊。嚴歌苓嚴

明捍衛其小說中對立於權力中心的邊緣政治批判立場,與不同於流俗或權威的歷史視野,乃至不甘於通俗與保守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