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郁霖(JasonCheng)寫的 突破困境!企業開源虛擬化管理平台:使用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和陸幸生的 向前走,別回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碩 和獨立作家所出版 。

南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 郭東昇所指導 游富升的 運用雲端平台於裝修工程之研究 (2017),提出硬碟資料救援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程管理、專案管理、雲端平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研究所 李振榮所指導 顏明順的 行動裝置應用輔助營建工地管理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雲端服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硬碟資料救援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突破困境!企業開源虛擬化管理平台:使用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為了解決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作者鄭郁霖(JasonCheng) 這樣論述:

  第一本完整介紹Proxmox VE企業應用的本土實戰指南   以企業級虛擬化管理平台為主要核心,詳述Proxmox VE解決方案的各項好用功能!     本書是作者將累積近十年Proxmox VE實務經驗的成果轉化,把自身在企業導入應用的心得,以及協助客戶建置虛擬化管理系統的案例編寫成冊,並搭配大量詳細步驟的圖文教學,可提供有興趣採用其他虛擬化管理平台產品的使用者入門,是學習Proxmox VE的最佳指南。     ✪從下載安裝映像檔、製作安裝隨身碟,到Proxmox VE虛擬化平台安裝完成的一切前置準備作業,皆有搭配實際操作畫面來帶領使用者學習。    

 ✪展示不同作業系統的客體安裝方式,包括KVM虛擬機器安裝系統、VritIO驅動程式安裝,以及LXC容器快速部署上線服務的各種方式。     ✪採用Proxmox VE打造多節點叢集架構,並結合線上遷移、高可用性機制,實現全自動化的服務容錯能力。     ✪除了教學如何使用內建備份與還原作業、介紹排程備份的設定細節,還同時搭配使用功能完整的Proxmox BS備份伺服器,讓備份資料的保存能力達到極致。     ✪本書提供平台基本使用教學,並另外整理作者常用的實用作法,協助讀者將Proxmox VE環境變得更加好用,以及災難復原時的快速救援技巧。   好評推薦

    「在此極力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作為企業爭取資訊自由、軟體自由等真正長遠利益的起步。」──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 | 翁佳驥     「本書有讓人容易學會的詳盡教學文章,滿載各種實戰經驗的進階技巧,就像讓MIS人員吃下了十年功力傳承的大補丸!」──雷神講堂 | Ray Tracy     「本書是依據作者實際部署操作以及多年維運經驗的總合,其簡單易懂的敘述,絕對是PVE入門者的聖經。──AtGames Cloud Infrastructure Director | Chris Hsiang   本書特色     ✪從零開始入門:搭配實際操作畫面帶領使用

者學習。   ✪安裝客體機器:展示不同作業系統的客體安裝方式。   ✪打造叢集架構:實現全自動化的服務容錯能力。   ✪完整備份方案:讓備份資料的保存能力達到極致。   ✪進階實用技巧:整理常用的進階實用作法。

硬碟資料救援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NAS要發揮完整的效能必須要很多周邊的配合,包含硬碟、路由器、電腦網卡等等,今天來跟大家分享NAS硬碟跟一般硬碟有什麼差異,NAS難道不能裝一般的硬碟嗎?希捷的IronWolf Pro版跟一般版差在哪裡?看完你就知道你該如何選擇了!

👉訂閱分享家-羽的頻道 https://tinyurl.com/subshareryu
👉前往分享家-羽的副頻道【日常廢片】https://tinyurl.com/yulenvlog
👉前往分享家-羽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SharerYu/
======================================================
其他分享家-羽的影片系列:

💡知識技巧系列
分享3C或生活中實用的知識、技巧與經驗。
https://tinyurl.com/sg3w25o

🔎開箱評測與使用心得系列
分享各種商品的開箱、評測以及使用心得等影片。
https://tinyurl.com/tqjpv75

🚗旅遊與食記系列
分享旅遊或食記相關Vlog以及旅遊相關的知識、技巧或資訊等等。
https://tinyurl.com/rtpc4a3

📢就是要分享系列
分享我覺得有價值但又不知道如何歸類的影片。
https://tinyurl.com/rp3h47r

🏨羽的住宿經驗系列
分享各種自己住過的飯店、旅社、民宿等等。
https://tinyurl.com/uto3ngh

📜全部播放清單列表
其他沒有列出來的清單都在這邊!
https://tinyurl.com/s8rmtk8
======================================================
✉合作邀約請洽粉專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時間軸:
00:00 前言
00:50 NAS硬碟與一般硬碟的差異
02:11 工作時間設計
02:41 RV旋轉震動感應技術
03:14 硬碟健康管理系統
03:45 CMR資料紀錄與AgileArray技術
04:29 一般版本跟Pro版本的差異
04:57 選哪個版本適合自己
06:02 保固與資料救援
07:05 傳輸速度實測

#NAS硬碟 #SEAGATE #IronWolf

運用雲端平台於裝修工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作者游富升 這樣論述:

  室內裝修工程經過這幾十年來的發展過程,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國人對居住環境品質的重視下,空間裝修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但目前建築物裝修工程監督及管理尚未落實,大部分的工程管理都會直接探討施工中的營建管理及品質管理,常忽略規劃設計及裝修時的專案管理。有感於目前研究者公司在裝修工程方面的資料整理及管理上有所不足,因此,本研究藉Google應用程式來建立雲端平台,做為裝修平台的建置及工程檔案管理。  透過Google應用程式所建立的雲端平台,建構了裝修平台上的檔案資料。平台包含專案管理、檔案管理、線上會議室等功能。專案管理提供了裝修工程時程表,讓管理者來掌控工程進度;檔案管理導入工程期間的相關

資料做整合,並提供給管理團隊成員及主管使用;線上會議室的功能解決工程上及時性問題的討論及事項決議,管理者運用這些功能達成提升裝修工程效率。

向前走,別回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

為了解決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作者陸幸生 這樣論述: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本書收集的文本,均為作者三十多年記者工作中,對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從身處大變革時代的資深新聞記者角度出發,站在現實觀察者和親歷者的地位,深入、客觀、平穩地記錄了約三十餘年來,在大陸或與之相應地區發生著的巨大社會形態變革,勾勒傑出時政人物、文化著名人士、經濟領域等重大事件的因果始末,同時真實描繪了平民百姓在社會變遷年代裹挾中的日常生態。   所有文本都由寫作者與被採訪者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事實清楚,過程詳盡;都經過了受訪者本人,以及相關審核,均

為公開發表物;有些被紙質媒體或網路予以了廣泛轉載。 本書特色   一、讀萬卷書積累豐厚的知識底蘊,行萬里路拓展視野思維,積累出一位記者追求真相的使命成果。   二、本書蒐集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對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 作者簡介 陸幸生   上海育才中學66屆初中生,1968年9月至1977年,北大荒北興農場務農。農工,拖拉機手,司務長,團機關後勤處物資股助理員。   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四年本科畢業,1982年回上海工作,任上海青年報新聞部副主任,記者,上海作家協會萌芽雜誌編輯部主任兼詩歌散文組組長,1989年調入文匯報社,主任記者,

任《獨家採訪》專刊主編。組建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任新民週刊特稿部主任,高級記者。   1988年12月,刊發於上海收穫雜誌的《天下第一難》,獲中國潮優秀報告文學創作獎;1992年5月因責編〈鯤鵬展翅〉、(刊於萌芽雜誌)、〈永遠是黎明〉(刊於文匯報),同時獲得兩個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編輯獎。個人於2006年獲第6屆上海長江韜奮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第8、9屆理事,任兩屆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著有報告文學、散文300餘萬字,出版有《穿越滄桑》、《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30年》、《快速路網》等著作。 推薦序/劉湘 自序 輯一  青春回憶:自此光

陰歸己有 高考是長夜後的燭光 畢業 走出光環 我們是很優秀的——紀念我們4 0歲和返滬1 0周年 星光,今夜依然 異國血未冷──休士頓知青的故事 「世貿」遭襲時,我在白宮前 七天七夜,從紐約回到中國 站在同一塊基石上的感念 只有一個翅膀的飛翔 輯二  台榭人生:蒼山負雪,浮生未歇 人生的舞臺 化劍為犁,草原作證——中國退役原子城採訪記 採訪天安門 歷史不再是「孤證」 走近巴金 1976年.保健醫生.中南海游泳池 重訪海南島汽車事件——雷宇採訪記 探訪深圳二奶村 暗訪廬山別墅 在尊嚴和酸楚之間——宗福先採訪記 落日之墓 袁庚:往前走 別回頭 重走胡志明小道 馬思聰去國返鄉路 瞬間芳華今猶在--

訪言慧珠之子言清卿 輯三   故國周遭:三百年間同曉夢 大陸第一站 義薄雲天  著眼未來 金門廈門門對門  何時過來串串門——廈門灣掃雷紀實 尋找父親 陳潔如魂歸故土 半個世紀後的歸來 自序 感謝緣分,感謝遊走   (一)   2010年末,我關閉了博客。約是十年前了,我給博客起名:相送柴門。「桃李競華開又落」,「自掩柴扉咬菜根」(元‧呂思誠《無題》),人在職場,心向八荒,提前「相送」後的「自掩」意思,已是相當明顯的。關閉博客,以示與自己三十餘年的記者「錄播」生涯告別。猶如一個演員,大紅過的,小紅過的,沒紅過的,都會有個封箱的日子,從此不再打開。   未料想,第二年到台灣旅遊,高雄

港的早晨,正望著那棵銀光粼粼的金屬大樹出神,接到原黑龍江兵團的滬籍「知青」劉國強手機短信,特告:「荒友」子蘊─戶口姓名為劉湘─出書,代我要了一本,書不是白給的,約寫書評。   這位劉湘是京城貝滿才女,當年身在「上層建築」,是農場政治處報導組的大筆桿子。我只是個跑基層連隊的物資助理員,在那時的「政治概念」裡,農場報導組與「市委寫作組」級別相同,是翰林院,是御書房,是殿前跨刀行走,是兩報一刊社論。北國寒徹,塵世雲彌,三十多年過去,驀然間劉湘大作問世,真是應了「機遇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   回上海,讀子蘊書。在作者轟轟隆隆又清清淒淒的傾述裡,當年的她「不回家,不回城,獨一人,向荒原,迷

濛的路上,蒼穹呼嚎」,以決絕的勇敢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對「知青運動」,子蘊的「不歌唱」,與我的「絕不歌頌」,站在了同一塊歲月的基石上。我寫完讀後感,用郵件發給劉國強,他在「阿劉」博客上刊出。子蘊的感謝,也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博客的留言欄裡。   我在「子蘊文本讀後感」的第一段裡,這樣寫道:大陸書稿出版在台灣,大陸人行走在台灣,途中,被約寫「大陸人台灣版著作」的讀後感,這是屬於海峽兩岸今天的巧合。昨天,前天,都不可能;「背景的天幕已經更迭」。這樣的開場白,有點高飄的時政味道,而心中更想表達的,是我對朋友的和一己的那份滄桑,紮紮實實的飲泣和並不高亢的慶幸。   網路世界,萬里咫尺,友人間有個「感

」,道個「謝」,還要勞駕仲介(當然是免費的)傳來遞去,讓「瞬間,我們就老了,我們老了,但並不麻木」的我,面子上實在OUT了,於是再開博客,重登江湖,把讀後感登上自家「版面」。老朋友紛紛蒞臨指導,我才明白,原來「黑幫」們在高科技領域的熱鬧,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一個個認識的人兒,都起了網名,貌似潛水,弄得像從事地下工作的。這般的假面舞會,誰蒙得了誰啊。   滬上柴門和京城子蘊的聯繫,就這麼結束失聯,連結上了。   一個後來接著一個後來,劉湘的書很快再版,我的讀後感榮幸地成了再版序。再隨後,呼朋喚友,京滬重逢。兩年中,子蘊多次提議:你應把自己多年的文字編輯成冊,再出本書。年初一日,她與台灣出版界

朋友在京聚會,從席上打來電話,直接請秀威的朋友與我通話。我明白,微醺的語言是發燙的,更是真摯的,撿拾昨天,打理成輯,裝訂成冊,這事情要做起來了。   今年六月,西藏歸來,用一個多月時間,從移動硬碟深處和報刊泛黃的版面上,搜尋曾經的署名文字;手頭實在找不著的,就到市級圖書館去,向陌生人付費申請,「打撈」自己。郵件來往,秀威老總和同行言簡意賅,動作專業而迅捷,透出我非常熟稔的業內氣息。   我請劉湘寫序,理由充分:她既認得昨天的我,也認識今天的我;當年知青,當下的「檻外人」,早沒有業內業外的界限;三十餘年的相隔,生疏孕育了一份新鮮,重逢會發酵一份對比,推薦人作序,「這活就你來幹了」,且「不許推

脫」。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也得有幾個喝酒的朋友。荒友阿劉連通京滬,約寫書評,後來成為《我的名字叫知青》的再版序,我的千字文由簡體變成了繁體字。京城劉湘手牽兩岸,讓我的20多萬字轉換為繁體字。短短而匆匆的三年,老友新朋愉快往來,這就是緣分了吧。   (二)   遙遠年代,我離開學校去東北兵團,給初中同學寫下留言:站在最前線。這是真話。其中一半的真,是我在「火紅」歷史中下定的決心。另一半的真,就是小小年紀的我,以為去到「最」什麼的地方,也就是與被審查中的父母距離最遠,肩負的家庭陰影也就會越輕。這般無邪,知青真是無知。   務農十年,高考恢復,當年政策限制,25歲以上的考生,只許報考文科

。27歲的我,就這樣踏進了大學中文系。畢業「鳥獸散」,彼此揮灑筆墨,我寫下的留言是:真實是很難寫出來的。十年曠野,四年宿舍,即將脫離「前線」再回家鄉,涉過冷酷冰封和逼仄喧囂,多多少少積澱起薄薄一層社會經驗的我,在心頭默念:直面巨變,我擁有審視的資格,囿於震盪,堅持自衛的警戒,對以後可能的「書寫」職業,樂觀些;但心頭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慨歎。   從兩次留言可以看到:影響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行動的根由,都是當時的「輿情」指向。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可謂一語成讖,描畫了我後三十年的軌跡:到「最前線」去,很難地採訪和記錄「真實」。   30歲出頭的「大齡青年」,我轉輾來到上海青年工作系統的一家

報社。人生誤差總是疊加的,大學教授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也培養不出作家,而當年大陸蓬發的政治反思,對翻天覆地大變遷的勾勒,「說真話」在贏得最高尊敬,這般的中國,在締造有史以來最多的作家和「寫字愛好者」。喜好文藝,成為當齡女性徵婚的必須條件。作家主旨是闡發內心感覺,記者任務則是記錄外部世界,前者唯恐不細膩,後者就怕太小氣。而我初到報社寫下的幾篇稿件,卻被「譽為」:這個大學生好像不大行。   我不會再回「前線」了:人們只有退至無可再退,歷史才會念起它的魔咒─這裡就是羅陀斯,這裡才有玫瑰花,你就在這裡起步,就在這裡起舞(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打量是互相的。   當年報社有

篇範文,稿件名曰《祖國,您的兒女回來了》,報導一對從事科技研究的夫婦,從境外回內地「報效改革」,讀者效應轟動。相隔年餘,我想再去探看他們的現狀,來到上海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卻被告知,這對夫婦又回去了。   他們回去的原因簡單,內地行政程序繁瑣,級級請示,層層彙報,科技研究和「口腔運動」格格不入,實在「難以適應」,故而「又回去了」。為鄉情計,為成就感,也為謀生故,憑一技之長來往於世界,這是個成年人的當然課題。「回來」一文,為解脫劫難的大陸做了注釋,很自然,因陌生和差異的離去,實際也同樣自然。媒介的標籤文字,地球村裡俯拾皆是,另具隻眼的報導,應該自然且漂亮地擲下一文:理解離去,並對自家土地上的落後

和不足給予檢視。回報社探討,為什麼「您的兒女又回去了」,無人呼應。當年思維的單向慣性,回來是愛,回去就是「不愛」;作為萬物生靈之首的一個人,其形象似乎只能類同月球,永恆的非正即反,黑白分明。   幾十年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文學家以及普羅大眾,無數次地往返於中國大陸,回頭看當初,那是我們多麼幼稚的重生童年。   一艘名字叫「神州號」的貨輪在港口泊位維修,因底艙電焊不慎起火,一名青工墜亡。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我連夜趕工,撰寫了四千餘字的稿件,卻被說為「分量不夠」。當班編輯將我的小標題刪去,改成「我們來了,我們來了」,說:這樣改動文章氣勢就出來了。清樣即被取走,報紙付印。   這至少是歪曲。也

許,在撲滅火災的現場,會有人呼喚「我們來了」,跌跌撞撞的口吻源於驚慌,也含有救人的勇氣;而我採訪中聽到的,是救援人們在煙霧中的大喊:有人嗎?!人是都懼怕災難的,人是會互相拯救的,可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將災難「昇華」為一幕豪邁的風景?   第二天翻讀各家報紙,另一報社的報導標題是「神州輪大火燒出神州精神」。初來咋到,人微言輕的我,在心裡說:人命關天,全世界有哪家企業願意用火災來培育職工「精神」的?用一個年輕生命的消亡製造光環,讓企業運行的管理缺憾在光環中淡出,甚至故意省略,媒介的職業規則又在哪裡?   世情蕪雜,業態搖曳,保持理性,我對紙面的一切「確定」持不確定態度,就是這樣開始的。   對

真實的頑強尋找,即使是對殘缺的局部真實的尋找,也在同時開始了。   (三)   三十多年特稿記者的生涯,我不承擔專門條線的任務,沒有單位「線人」(即基層報導通訊員)的提前告知,也少有被優先發送到郵箱的相關資料。除卻布置的任務,我依靠的,是每日報紙和電視播發的漫天資訊,在閱讀中大海撈針,捕捉「我有興趣」的「隻紙片語」。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對報導範疇,我沒有條條限制,也沒有塊塊桎梏,處在大轉型時期的中國大陸,天地翻覆,既雲蒸霞蔚,更雨驟風狂,任何引動我注視的人事冰點、熱點、焦點,都是我的「落腳點」。   還有,「功夫在詩外」,對社會著作的超量閱讀,是我挖掘和修煉業務能力的

重要路徑。隨著資質遞增,逐步積累的朋友網路,是提供各類通報的人脈資源。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報紙版面是千金之地,性格「吝嗇」,千字文往往已是「大作」。所處年代,慶賀重生是天然的,詛咒劫難也是必定的。沒有人說要選擇性遺忘,但報導必定經歷嚴格地篩查,文字審慎,乃至「統一」。報導的標題常常是結論式的,文中簡述前因後果,而過程和細節,在字數的限制下一掠而過。如是報導帶來的另一個陋習是,簡略成為表面化的當然理由。   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報告文學,一隻腳站在言之有物的新聞界

裡,一隻腳站在有感而發的文學圈內,身兼兩職的社會效應,就是這樣起始和被成就了的。我這個「記者兼作家」形而下的記錄曲線,與所處時代形而上的求索曲線,很多處是疊合的。 我關注一個人的命運轉折,我關心某件事的成敗緣由。轉折,就是揚棄;緣由,就是辨析。當針砭的,針砭,該讚美的,讚美。人性幽深的,探究幽深,前途明亮的,奉獻歌唱。   2007年盛夏,我讀到版面縫隙裡一條不到百字的文藝消息,按照慣例,廣東在年末舉辦國家級音樂金鐘獎頒獎儀式,「屆時將舉行馬思聰先生骨灰安葬儀式」。馬思聰先生當年「外逃去國」,被定性為「國字第一號叛國案」,他遺骨的今日歸來,此中「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灰」(唐‧杜甫《鄭駙馬池台

喜遇鄭廣文同飲》)的萬千曲折,是大陸近四十年世事的風雲縮影。我即刻飛赴廣州,找到已經躺臥在病榻上的機構辦事人員,追根尋源,寫成近一萬字的報告文學《馬思聰去國返鄉記》,公開刊發。   那時,距離退休還有近三年時間,我卻有了一種身心「放空」的感覺。快三十年了,我經歷著:從京城到邊陲,從戰場到特區,從衙門到陋室;我觀察著:從高官到平民,從前輩到後生,從「鬼」到人或從人到「鬼」,諸多世相,當下即成歷史,歷史卻從未隱身。也許是「國字第一號」的繩索,被我悉悉索索地解開,「一」的前面,真的就是零了。   在其後與職場「若即若離」的年頭裡,我邁入陌生的經濟領域。我知道,經濟是基礎,是一切社會情狀如此而非彼

的最終源頭,但對於「眼看著起高樓」的內裡情景,卻始終隔膜。應朋友邀,到滬上製造的第一支柱企業上海汽車集團公司採訪,為期16個月,從政府現職高階官員的訪談,到高幹病房談判元老的叩問,從董事長數次,每次長達七個小時的錄音交流,到每一任總經理的悉心述說,更有基層技術工人的聚會回憶;我見到了批准中德合資的原始電話記錄文本,做出這個批准的人,是鄧小平;我粗略地理解了資本和股比,懂得了溢價和雙贏,體惜到「壯士斷腕」的悲涼,也明白市場與技術的交換,是大陸與國際接軌的途中,一場必須平衡的經濟戰爭。   2009年,二十多萬字,嵌有一百多幅照片的《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三十年》出版,被作為當年中秋節上汽集團

全球合作夥伴盛大例會的唯一禮品。我把這本書,看作在職生涯的完滿句號。管中窺豹,國計民生、經濟建設、開放運行,我從中文系的「人文」終點,反向走過社會生活物質運行的全過程,抵達「資本」的起點,我覺得,雙腳落地了。   (四)   教科書的立論,記者是個去魅的職業,筆墨客觀,確保真實。從我理解的「說文解字」講,記者乃「言己者」,在劫難泥濘中重複了十年翻滾運動,感觸頗多的我輩,進入到享有話語權的業界,不自言自語幾句,是不可能的。   讀回憶沈從文的文章,深有感觸:沈老購置舊式家具,多從「地攤」上購得,「別人求新,求完整,沈則注重式樣、花紋,至於有無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僅僅是審美價值和歷史

價值」。記者筆下新聞,哪怕是前一分鐘發生的,實質都已是「損耗」過的舊聞,堅持追尋和複述,就為展示它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身在職場,我能做的是:探索局部,接受殘缺;這世界沒有哪個人能夠觸摸到世相的全部,更何況我又遲到了十年。   從業越久,心中越明:個人太渺小了,腳頭快,筆頭勤,所涉領域也只能是滄海一粟罷了。勝不矜,敗不爭:天下風雲一報人,是業界理想;沉重的翅膀,是現實。   宋人張元幹曰:天意從來高難問,近人魯迅說:文章得失不由天;先人就「天」博弈,後輩立地惝恍。既然享有這片段的生命,那記者就是旅人,採訪就是邂逅,懂得源於慈悲,心證無須太多。感謝緣分,感謝遊走,不回頭。 2014年9

月19日於滬上 採訪天安門天安門管理委員會的負責人說,我們有很嚴格的採訪紀律北方褐黃的土地沐浴在陽光裡,與起飛時刻籠罩在濛濛細雨中的江南田野,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1997年12月29日下午,出得首都機場,上了計程車,我對司機說:去天安門。採訪天安門,是我許久的願望。我翻閱了1988年1月2日的各大報紙,都在第一版顯著位置,登載了天安門城樓元旦那天向著普通公眾開放、遊覽的消息,還刊登了國內群眾以及外國朋友登上天安門「第一人」的大幅照片。我將採訪時間定在了1997年年末,也就是天安門城樓開放十周年紀念日。計程車司機問我:到天安門「哪裡?」我回答:到「管理部門」。天安門城樓前及西端很長的地段內不能

停車。司機告訴我,繞道走護城河那邊,可以直接送到故宮的午門前面。車子從天安門城樓前經過的時候,我抬頭望去,城樓上燈火通明,有參觀的人影為閃動。這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我來到城樓西側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辦公室北面牆上,貼著巨大的天安門地區俯瞰照片。一位女工作人員正向各有關處室打電話,通知明天天晨8點半處長開會,「討論明年元旦廣場升旗的事情」。辦公室負責同志藺炳奎接待了我。我向他表明採訪動機與大致想法。他說:我們有很嚴格的採訪紀律,必須請示有關領導。我懇切地對他說,我剛下飛機,就立即趕到這裡,就為今天能夠聯絡上,明天正式開始採訪;並請他現在就給聯繫。他考慮後說道:你等著

。他進了裡屋。一會兒,他出來對我說:聯繫過了,同意你進行採訪的要求;你到對面的城樓管理處去,具體要求跟他們說。對面,就是城樓東側。待到我與城樓處將採訪的有關事宜聯繫妥當,已經是暮色朦朧,過了下班的時間。我與他們握別,感謝城樓處的大力幫助;被指定明天具體接待我上天安門城樓的工作人員林維加說道:要經過「請示同意」,那是因為「天安門前無小事」。出得天安門,正逢廣場上進行降旗儀式。我站在金水橋上,看著一列雄壯的隊伍向著天安門整步走來,廣場上和金水橋邊人頭攢動,四處頻頻亮起相機的閃光燈。我身邊年輕的警衛戰士,著綠色呢子上衣,立正姿勢,神情莊嚴。

行動裝置應用輔助營建工地管理之探討

為了解決硬碟資料救援推薦的問題,作者顏明順 這樣論述:

對現場監工人員而言,進行現場工程施工品質管理作業,要取得公司內部最新整合式資訊,仍然相當費時且不便。除此之外,以傳統紙本傳遞之方式,往往會有資源無法共享、訊息傳遞速度慢、上下溝通不易之因素等問題。本研究使用手機App的功能進行工作平台的開發,建置上無需另購置軟硬體成本,而且無程式設計經驗者亦可進行系統之開發與建置。本平台是以手持行動系統為基礎,建置一個營建工地管理導覽雛型系統,並搭配資料彙整與作業管理的雲端服務協作平台,可用來輔助現場監工人員快速查詢儲存下載,公司各部門所需營建工地管理的資訊。最後,透過實作案例的導入,使用上述之智慧型手持行動平台,經由網際網路的資訊分享,確實可有效提高工地管

理效率,使資訊溝通及資料彙整更加快速,因而帶動整體工程品質及績效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