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文城寫的 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第11版) 和李莉等(主編)的 微生物基礎技術(附贈1學習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州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邱長塤所指導 黃晨軒的 以無針式靜電紡絲機製作醫療防護用奈米纖維膜與其功能性之研究 (2021),提出瓊脂 培養基 製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紡黏非織物、奈米氧化鋅、奈米銀、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無針式靜電紡絲機。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 盧信冲所指導 施傑允的 延伸閘極場效電晶體生物感測器於綠膿桿菌外毒素A快速檢測之應用 (2020),提出因為有 延伸閘極、場效電晶體、綠膿桿菌、生物感測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瓊脂 培養基 製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第11版)

為了解決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作者蔡文城 這樣論述:

  ●本書除了介紹傳統微生物鑑定方法外,亦介紹最新的MALDI-TOF MS、顯色瓊脂培養基、即時PCR、16S rRNA定序及晶片等之原理及診斷技術。   ●本書特別介紹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及台灣國健署公布的產前檢查B群鏈球菌(GBS)改良檢測流程,也就是應用GBS檢體輸送增菌培養管配合姊妹培養基(β/γ GBS Detection Agar/GBS Carrot Agar)的移種,可增加GBS分離率10.7%(改良方法為27.2% vs.公告方法為16.5%),縮短報告時間、降低成本以及提供操作的簡易性。   ●本書特別介紹分枝桿菌的晶片診斷、正確的抗酸性染色抹

片製作及非結核分枝桿菌(NTM)的精選大管肉湯稀釋方法藥敏試驗技術。   ●蒐集國內外專家有關評估MALDI-TOF MS應用於各種臨床病原菌(腸內菌、葡萄糖非發酵性菌、退伍軍人菌、酵母菌、不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及厭氧菌)的優缺點,讓使用者瞭解其等的應用限制以及需要追加試驗的項目,本書特別在有關章節提供各類病原菌的菌落特徵、顯微鏡底下形態以及簡單的生化試驗或血清學試驗作為MALDI-TOF MS菌種鑑定後的確認。   ●檢驗室若採用套組或自動化儀器進行微生物鑑定,由於其所涵蓋的菌種並不完整,因此,不能取代正統的生化鑑定方法,尤其在酵母菌、厭氧菌、葡萄糖非發酵性菌及一些少見的菌種,本書特別提供

鏡檢特徵、菌落特徵及特殊生化試驗項目供作菌種鑑定後的確認。   ●顯色瓊脂培養基(Chromogenic agar)的設計對許多常見的病原菌及院內感染抗藥性菌株更能作為初步偵測的工具,尤其在尿液培養的應用,更能縮短鑑定時間及減少檢驗室的人力、物力。最近用於艱難梭菌(CHROMagar C. difficile)及STEC與STEC O104產毒性大腸桿菌的顯色瓊脂培養基問世,更有助於此兩類菌的偵測。   ●除了對各個章節提供更新穎的資料外,對不同檢體的培養作業流程、CLSI藥敏試驗方法最新的判讀標準更提供了新的資訊及觀念。   ●延續上一版的觀點,指出疾病管制署及醫院微生物檢驗室對分枝桿

菌的診斷目標不同,前者以流行病學及結核病控制為主,而後者除了結核病診斷外,尚需對各種NTM進一步鑑定及操作藥敏試驗,不能以CDC僅注重結核分枝桿菌(MTBC)作為藉口。   ●再次對菌名、試劑、抗微生物劑及試驗提供了英文及中文翻譯,雖然繁瑣,但為了讓台灣讀者能夠適應上述醫材名稱的中文化,也讓中國大陸讀者能夠適應其等的英文化,因此,沒有遵照科學論文的寫法(若前文提及,則後文不必再重複的建議),重複之處非常的多,無非讓兩岸檢驗專家能夠方便閱讀及在沒有障礙下彼此溝通微生物檢驗技術。   ●醫檢人員在醫療體系中擔任「無名英雄」的角色,默默地奉獻所學,編著者一向強調檢驗是一種專業,一種藝術,也是一種

興趣,既然入行,要做好它,要多動腦筋,靈活應用檢驗基本知識,使自己在專業領域成為「領頭羊」,全心投入,才能在工作中找出樂趣,經常維持好奇心,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使命必達,展現「捨我其誰」服務全民的善心。  

以無針式靜電紡絲機製作醫療防護用奈米纖維膜與其功能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作者黃晨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PET/活性碳非織物、PP和PET紡黏非織物為醫療防護用織品基材,再使用有針和無針靜電紡絲設備,將含有抗菌分散液的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複合漿料,經由靜電紡絲技術製作奈米纖維膜並沉積於PET/活性碳與紡黏非織物上。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分別加入奈米氧化鋅和奈米銀抗菌分散液,觀察不同比例的抗菌分散液對於靜電紡絲的工作距離、電壓和可紡性的影響,再以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了解抑菌分散液和PVA漿料為物理混摻。且以S3400N掃描式電

子顯微鏡及能量散佈光譜儀配合影像分析軟體ImageJ計算出奈米纖維膜的線徑分布。再根據JIS L 1902了解不同比例抗菌分散液的抑菌效果。第二部分將不同比例的聚乙二醇(Poly Ethylene Oxide, PEO)加入第一部分的漿料中,因聚乙二醇能有效的提升漿料的介電常數,造成靜電紡絲的電壓降低,工作距離提升,也因為PEO包裹著液菌粒子,其可以直接接觸人體和傷口,增加醫療防護用織品的生物相容性,再以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了解三者之間為物理混摻,再同樣以JIS L 1902了解PEO能否可有效增加抗菌液的緩釋性(徐放性)。 經實驗結果顯示,本實驗證在無針靜電紡絲法製備出含有更大比表面積的

抗菌粒子、親水性更高、抑菌效果更好的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當奈米氧化鋅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抗菌分散劑添加量3wt%,其測得最細的線徑164.640nm、最低的水滴接觸角68.020°、最高的抗菌粒子含量1.97wt%;當奈米銀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抗菌分散劑添加量4.0wt%,其測試所得的最佳線徑148.180nm、最低的水滴接觸角57.367°、最高的抗菌粒子含量0.44wt%,各項功能性相對於有針靜電紡絲法者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經ATCC6539P抗菌測試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觀察到隨著放置時間增加無菌輪廓會越來越明顯;經CNS14755空氣過濾率分析由Ag和ZnO的無針式靜電紡絲抗菌複合奈米纖靜組合

而成的濾材測得96.4%的過濾效率和31.4 mmH2O的呼吸阻抗,符合規範中D2等級。 此研究成功製備出PEO/PVA系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未來可用於口罩上大量生產更可用於傷口的抗菌敷材、防護衣與藥物傳送等高單價之產品上,且PVA的水凝膠態與易水解之特性紡製成奈米級纖維膜,使抗菌劑或藥物更容易的與細菌或傷口處接觸,以增進治療效果

微生物基礎技術(附贈1學習冊)

為了解決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作者李莉等(主編) 這樣論述:

《微生物基礎技術》以微生物基礎技術為體系框架,按照理論和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將內容設置為顯微技術、消毒與滅菌技術、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微生物形態鑒別技術、微生物生長測定技術、微生物育種技術和菌種保藏技術七大單項技術。各單項技術可組合成不同崗位的技術鏈加以應用,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為加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本書配套的《微生物基礎技術項目學習冊》中設置了真實的工作任務,並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形成執行任務的思路並完整落實,能有效加強學生的操作技能。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食品生物技術、藥品生物技術、生物產品檢驗檢疫、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檢測技術、藥品生產技術等專業師生的教材,也可用於

相關行業領域的職業培訓。 緒論1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1 【相關知識】1 第一節微生物及其特點1 一、什麼是微生物2 二、微生物的特點2 三、微生物的分類3 四、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4 第二節人類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歷程5 一、感性認識時期5 二、形態描述時期5 三、生理學時期6 四、分子生物學時期8 第三節微生物的應用8 一、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8 二、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上的應用9 三、微生物在醫藥工業上的應用9 四、其他應用9 第四節常用微生物基礎技術10 一、幾種常用的微生物基礎技術10 二、常用微生物基礎技術之間的關係及應用11 【本章小結】12 【練

習與思考】12 第一章顯微技術13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13 【技術節點】13 技術節點一顯微觀察樣品的製備14 一、製片14 二、染色15 技術節點二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16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基本構造16 二、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光學原理18 三、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19 【擴展閱讀】22 擴展閱讀一相差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22 一、相差顯微鏡基本構造22 二、相差顯微鏡的光學原理23 三、相差顯微鏡的使用24 拓展閱讀二其他種類顯微鏡及用途25 一、倒置顯微鏡25 二、暗視場顯微鏡25 三、螢光顯微鏡26 四、透射電子顯微鏡26 五、掃描電子顯微鏡27 六、掃描隧道顯微

鏡27 【本章小結】27 【練習與思考】27 第二章消毒與滅菌技術28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28 【技術節點】29 技術節點一物理消毒滅菌技術32 一、加熱滅菌32 二、輻射滅菌38 三、過濾除菌40 四、其他類型的滅菌方式42 技術節點二化學消毒滅菌技術43 一、化學消毒劑的特性43 二、常用控菌的化學方法43 【相關知識】49 相關知識影響消毒與滅菌效果的因素49 一、微生物物件因素和污染程度49 二、消毒劑的性質和作用方式50 三、消毒處理劑量與作用時間50 四、所處環境的影響50 五、穿透條件的影響51 【本章小結】51 【練習與思考】52 第三章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

53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53 【引入問題】54 【技術節點】54 技術節點一培養基製備和滅菌54 一、原料稱量及熔化55 二、加瓊脂55 三、定容56 四、調節pH值56 五、過濾和澄清56 六、按要求分裝、加塞、包紮、標記56 七、高壓蒸汽滅菌57 八、製作斜面培養基和平板培養基58 九、滅菌效果檢驗58 十、貯存59 十一、記錄59 技術節點二無菌操作接種技術59 一、接種準備60 二、無菌接種操作61 三、記錄65 技術節點三純培養技術66 一、置於合適環境66 二、設定培養條件69 三、培養規定的時間69 四、定時觀察和記錄69 技術節點四微生物的分離技術71 一、平皿分離法71

二、液體試管稀釋分離法73 三、單細胞分離法73 四、選擇培養基分離法73 五、二元培養物73 技術節點五微生物發酵73 一、菌種活化74 二、種子擴大培養74 三、發酵生產74 【相關知識】75 相關知識一微生物的營養75 一、微生物的化學組成75 二、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及其作用76 三、微生物的營養類型81 四、微生物營養物質的運輸82 相關知識二微生物的培養基84 一、培養基的類型及應用84 二、培養基選用的方法和原則87 相關知識三環境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89 一、營養物質89 二、水的活性和滲透壓90 三、溫度91 四、pH值93 五、氧和Eh值95 六、其他96 【擴展閱讀】98 擴

展閱讀一微生物的同步培養、連續培養和高密度培養98 一、微生物的同步培養98 二、微生物的連續培養99 三、微生物的高密度培養103 擴展閱讀二微生物的代謝104 一、微生物的產能代謝104 二、微生物的耗能代謝109 三、微生物的代謝調節112 四、初級代謝及次級代謝114 【分離培養技術應用實例】115 實例一乳酸發酵與酸乳的製作115 一、乳酸發酵及檢測116 二、凝固型酸乳的製作116 實例二酒精發酵及糯米甜酒的釀制117 一、酵母菌的酒精發酵118 二、糯米甜酒的配製118 實例三糖化曲的製備及酶活力的測定119 一、用淺盤麩曲法製備糖化曲120 二、糖化酶活力測定120 實例四食用

菌栽培121 一、食用菌菌種分離122 二、食用菌一級種製作123 三、原種及栽培種的製作124 四、平菇的栽培124 【本章小結】126 【練習與思考】127 第四章微生物形態鑒別技術128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128 【技術節點】129 技術節點一細菌形態鑒別技術130 一、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130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132 三、細菌的運動性觀察134 技術節點二放線菌的形態結構觀察135 一、玻璃紙瓊脂平板透析培養法135 二、印片染色法136 技術節點三酵母菌的形態觀察136 技術節點四黴菌的形態結構觀察137 【相關知識】139 相關知識一細菌139 一、細菌的

形態與大小139 二、細菌的細胞結構140 三、細菌的繁殖方式147 四、細菌的群體形態147 五、常用常見的細菌148 相關知識二放線菌151 一、放線菌的基本形態151 二、放線菌的繁殖方式152 三、放線菌的群體形態152 四、常用常見的放線菌153 相關知識三酵母156 一、酵母菌的形態與大小156 二、酵母菌的細胞結構157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159 四、酵母菌的群體形態161 五、常用常見的酵母菌162 相關知識四黴菌163 一、黴菌的形態與大小164 二、黴菌的細胞結構164 三、黴菌的繁殖方式166 四、黴菌的群體形態167 五、常用常見的黴菌168 六、黴菌的防治原則170

相關知識五病毒171 一、病毒的形態與結構171 二、病毒的群體形態174 三、病毒的培養與增殖174 四、病毒感染的診斷和防治原則177 五、噬菌體178 【擴展閱讀】181 擴展閱讀一其他原核微生物簡介181 一、支原體181 二、衣原體181 三、立克次體181 四、螺旋體182 擴展閱讀二微生物鑒定方法182 一、微生物經典分類鑒定方法182 二、微生物鑒定的現代方法183 三、幾種微生物快速檢測測量儀185 【微生物生化反應鑒別技術實例】185 實例一微生物對生物大分子的分解利用185 實例二微生物對含碳化合物的分解利用186 實例三微生物對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188 【病毒基本操

作技術實例】190 實例一噬菌體的分離與純化190 實例二噬菌體效價的測定191 實例三溶源性細菌的檢查與鑒定192 【本章小結】194 【練習與思考】194 第五章微生物生長測定技術195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195 【技術節點】196 技術節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測定技術196 一、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196 二、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測定197 三、生長曲線的繪製203 四、抗生素效價的測定204 【相關知識】206 相關知識一微生物的生長規律206 一、單細胞微生物的生長曲線206 二、微生物生長規律對工業生產的指導意義208 相關知識二食品、藥品的衛生要求和微生物學標準208

一、食品的衛生要求和微生物學標準208 二、藥品的衛生要求和微生物學標準210 【微生物生長繁殖測定技術應用實例】212 實例一飲料中菌落總數測定212 實例二川貝枇杷糖漿微生物限度檢查213 【本章小結】214 【練習與思考】214 第六章微生物育種技術215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215 【技術節點】215 技術節點一自然選育216 技術節點二定向選育216 技術節點三誘變育種216 一、誘變劑216 二、誘變育種的過程217 【相關知識】221 相關知識一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221 一、基本概念221 二、遺傳物質在細胞內的存在部位和方式222 三、質粒223 四、育種的

理論基礎概述224 相關知識二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225 一、轉化226 二、轉導227 三、接合230 相關知識三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231 一、有性雜交231 二、准性生殖232 【微生物育種技術應用實例】233 實例一大腸埃希菌營養缺陷型菌株的篩選233 實例二抗藥性突變株的分離236 實例三艾姆試驗檢測誘變劑和致癌劑236 【本章小結】240 【練習與思考】240 第七章菌種保藏技術242 【學習目標】【概念地圖】【引入問題】242 【技術節點】242 技術節點菌種保藏技術242 一、菌種的退化與復壯243 二、菌種保藏的目的及原理244 三、菌種保藏的方法244 四、菌種復活及檢測

248 【擴展閱讀】249 擴展閱讀菌種保藏機構簡介249 【本章小結】250 【練習與思考】250 附錄251 附錄一玻璃儀器的洗滌及各種洗滌液的配製251 附錄二常用培養基配方253 附錄三常用染色液的配製258 附錄四常用試劑和指示劑的配製260 附錄五最大或然數(MPN)統計表264 參考文獻266 微生物學技術是生物技術、醫藥、食品、農林等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應用廣泛。 高職高專教學中的微生物技術課程目標就是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礎技術、基礎知識,並靈活應用這些技術完成諸如微生物生產、產品和過程的微生物檢測、菌種篩選和保藏等微生物有關的工作

任務。因此,針對高職高專教育的教材就應該突出微生物學獨特技能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培養,編排上適應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心理。以此為目標,自2005年起本課程組進行了三輪改革——高職微生物教學方法改革、職業能力中心內容體系改革和基於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改革,對職業教育及其物件的特點進行了研究,構建起“以發展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職教課程內容體系,並進行了行動導向的教學實踐,得到了企業界和學生的認同和肯定,形成了以微生物學七大基礎技術為中心的微生物學基礎技術體系。 結合《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教育部關於“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檔精神及對國家規劃教材編寫的

要求,本書在結構體系、內容範圍和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本書按照微生物基礎技術體系編寫,以顯微技術、消毒與滅菌技術、分離培養技術、形態鑒別技術、生長測定技術、育種技術和菌種保藏技術七大微生物學基礎技術為中心構成具有開放性的內容體系,七大單項技術節點可構成技術鏈完成不同崗位的各項工作任務。以菌種崗位為例,無菌、純培養、生長測定、顯微技術構成的技術鏈可以完成菌種擴大培養工作任務;無菌、純培養、形態鑒別、菌種保藏構成技術鏈以完成菌種保藏的工作;無菌、分離培養、形態鑒別和顯微技術構成技術鏈以完成菌種復壯工作;無菌、分離培養、形態鑒別、育種技術構成技術鏈以完成菌種選育工作。結合生理生化反應鑒別技術、基因操

作技術,可以鑒定微生物,與其他諸如細胞培養、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結合可以完成更多的研究和生產任務。 各單項技術內容的編排特點是先練技術,再理解理論,圍繞技術和能力的培養這個中心學習理論。技術操作介紹或概述原理、方法、基本操作流程、器材和儀器等,或以典型常用方法為例介紹一種技術方法的基本操作,突出操作技能的培養。技術操作介紹之後安排相關知識和理論,學習者在學會技術操作基礎上通過理論的研究和討論,更易理解技術操作規範,能夠處理多變的現場問題,適應生物技術行業多因素影響、交互複雜的職業特點,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將各個單項技術組合技術鏈加以應用,以完成工作任務的完整過程,對學習者職業能力的提升也極為有效

。 本書在微生物基礎技術體系框架下,按照理論和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處理教學內容,即選擇與七大基礎技術有關的理論和知識組織教材內容,刪減微生物學科體系的枝蔓內容;將微生物應用知識如社會熱點問題、生活實踐、歷史故事、崗位要求,以及作為開闊眼界、提高微生物學素質的閱讀教材,與七大技術相關的研究性理論和知識、案例、學科前沿聚焦、工具巧用等內容設置為“拓展連結”,搭建了一級一級逐步深入的階梯。“擴展閱讀”內容則服務於不同行業不同專業對於微生物技術的不同要求。 本書在每一章起始明確提出技能、知識、職業態度三維課程目標,使學習者對本章的學習目的清晰。“概念地圖”和“本章小結”首尾呼應,揭示本章內容

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與其他章節的聯繫,指導學習者理清思路。供選做的思考題可幫助學習者鞏固必需的理論和知識,為掌握技能打下堅實基礎。 本書每章通過引起學生思考來導入,目的一是引起學習者對本章內容的興趣,二是提示本章的重點內容或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問題本身也揭示了本章主要內容之間的聯繫。 附錄內容供讀者快速查閱所需資料。 建議教學中將本書作為參考資料,即主要資訊源,教學組織過程使用《微生物基礎技術項目學習冊》。《微生物基礎技術專案學習冊》給出真實的工作任務,並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學習者形成完成任務的思路,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的完整過程,將微生物技術內化於學習者自身的知識體系中,使學習者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

的是能自如運用這些技能完成工作任務、解決問題。理解是一個過程,學習者必須自主地發現、轉換複雜的資訊,以使資訊真正為自己所有。因此強調學習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即學習者從複雜的任務或問題入手,尋找完成這類任務或解決這類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策略,在學業活動背景中理解、掌握和應用。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較好地實現應用技術去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學習目標。 建議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習者建立完成微生物相關工作任務的思路,呈現典型方法或通用流程,提出教材學習建議,學習者通過自主學習,設計完成任務的實施計畫,實施並自主進行過程監控,自我評價,通過展現成果的方式接受質詢和回饋,從而掌握微生物基礎

技術,同時構建完成工作任務的策略。 本教材配套數位化資源包括電子教案、電子圖片、互動式測試題。電子教案是PPT課件,電子圖片是按照微生物類別歸類的典型微生物個體和群體形態、結構圖片,各章都設計有互動式測試題,提交答案即可判斷回答正確與否,並提供參考答案供舉一反三。 紅桃K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馬昕、武漢科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陳又香等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改革方案制訂,結合企業要求,提出諸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提供企業相應技術規範和要求,在此表示誠摯感謝! 由於微生物學知識浩瀚繁雜,本書的體例安排又是突顯高職“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特點的一種探索,難免會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5月

延伸閘極場效電晶體生物感測器於綠膿桿菌外毒素A快速檢測之應用

為了解決瓊脂 培養基 製作的問題,作者施傑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自製之延伸閘極連接場效電晶體 (EGFET)進行綠膿桿菌外毒素A特異性偵測,藉由測量場效電晶體之轉移特性曲線,並計算其轉移特性曲線開啟電壓的偏移量,得到綠膿桿菌外毒素A濃度與電壓偏移量的關係。延伸閘極以環氧樹脂紅膠及PDMS在ITO導電玻璃上先固定偵測範圍及封裝,並以直流磁控濺鍍在偵測區域內鍍上金薄膜,並以Lipoic Acid及EDC/NHS進行表面改質修飾,並連接到Keithley 2612B測量出轉移特性曲線偏移量與綠膿桿菌外毒素A捕捉抗體及抗原濃度的關係,完成延伸閘極場效電晶體生物感測器。鍍金及石墨片延伸閘極表面改質及修飾可以藉由接觸角的下降、AFM表面型態的改變及FTIR測

量表面官能基的改變來確定表面親水性改質及修飾的成果。EGFET檢測在捕捉抗體飽和濃度達到了57000 ng/mL,而綠膿桿菌外毒素A檢測範圍為97.6 ng/mL~100000 ng/mL且線性關係R2為0.99。干擾物測試則表現出EGFET的專一檢測,在檢測濃度為97.6 ng/mL~100000 ng/mL下,Protein A對外毒素A的線性關係R2為0.994、BSA對外毒素A的線性回歸R2為0.993、兩者混合後的線性回歸R2則為0.98,相較於ELISA檢測法會因干擾物造成顯色上的誤判,EGFET檢測對干擾物的容忍程度較高,不易造成檢測結果上的誤判。由於綠膿桿菌感染對應綠膿桿菌外毒

素A的致病起始濃度為332 μg/mL,遠較於本研究所開發之EG-CD4007 FET生物感測器之偵測濃度極限為高,加上整體檢測的時間可在40分鐘內完成,顯示本研究所開發之EG-CD4007 FET生物感測器的技術,具備用於綠膿桿菌感染的快速診斷應用上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