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造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狹窄造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孟浪寫的 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 和林文心的 遊樂場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江聰平所指導 蔡豔紅的 覃子豪詩藝研究 (2003),提出狹窄造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覃子豪、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狹窄造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

為了解決狹窄造句的問題,作者孟浪 這樣論述:

  中國當代詩人、華語思想文化圈重要的文學編輯與獨立出版家孟浪先生,於2018年12月12日因肺癌在香港沙田醫院逝世,享年五十七歲。   孟浪的詩在中國現代詩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置,然而孟浪選擇了流亡,多年分別居住在美國、香港和台灣,並用詩歌紀錄和回應世界與時代,以出版醒世立言,可惜事功尚未完成就與世長辭,為了讓他的詩歌繼續流傳,《孟浪詩全集》於焉產生。   一生中,孟浪寫詩近兩萬行。其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萬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五千行,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寫了三千多行,生命最後的八年則寫了一千多行。   本套全集共分三卷,亦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卷》、

《二十一世紀卷》,分別收錄了自由靈魂詩人孟浪在不同時間點所創作的詩作。   作為一位縱貫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者,孟浪一生清苦、奔波。他素然地把冰與火集於一身。幾十年順從於命運,漂泊的生存,淡漠的寫作……他內心的火焰總是以苛刻的角度噴放。他善對友人,熱衷詩歌江湖,而溫和的孟浪藏著一顆嫉惡如仇的心,如一隻絲毫不妥協與退讓的反抗雄獅。在中國當代詩人中,沒有誰能像孟浪這樣以「命+詩」的方式死死地追逐著自由。他的生命元素一個是單純,一個是堅定!他的詩歌美學,一是乾淨,二是鋒利!像一首凌厲、兇狠、鼓點般的進行曲,孟浪生存的歌詞句句是自由,伴之步步譜曲的詩的旋律也是自由! 名人推薦   徐敬亞   詩人

∕文學評論家   楊小彬   詩人∕學者   黃燦然   詩人∕翻譯家   黃粱   詩人∕評論家   朵漁   詩人

覃子豪詩藝研究

為了解決狹窄造句的問題,作者蔡豔紅 這樣論述:

「淨化官能的熱情,升華為靈,‧‧‧‧宇宙包容你,你腹中卻孕育著一個宇宙,宇宙因你而存在。」這是被譽為臺灣〝詩的播種者〞及〝藍星象徵〞的「詩壇三老」之一─覃子豪的作品。在當今臺灣詩壇,覃先生有其不可抹滅的先驅地位與提攜之功,但是,在時代的進步,作者與作品的滋延日盛,讀者的眼目也日益提升下,覃先生屬於五十年代摸索探討的作品就很容易被忽視。幸好目前高中教材已編有覃先生的 一首作品─,多少讓年輕的下一代有機會認識到這一位早期台灣詩壇的拓荒者。 詩人覃子豪是以全生命在詩壇真情演出的一個大人物,這份研究試圖藉由作品的析賞,詩藝的探討,呈現詩人在詩界的真、善、美,並還給詩人一個比較完整

的作品風貌,創作的心路歷程,而不再是片斷且支離破碎的散論,容或可以讓詩人在應得的文學地位上有更充實的內容來支持。 這份論文的研究範圍,以詩人目前在臺灣可以收集到的,寫作時間明確的現代詩作品為主,包括《覃子豪全集》中〈生命的絃〉、〈永安劫後〉、〈海洋詩抄〉、〈向日葵〉、〈畫廊〉等五部份的詩以及詩人生命最後的二首作品〈雲屋〉、〈過黑髮橋〉。詩人最早期的作品〈自由的旗〉因無法搜集到,只好憾恨從缺;而詩集中〈集外集〉在詩人創作的時間上,與所研究的五本詩集有重疊,並且均屬詩人未曾收入各集的作品,這當中除了詩人最後發表的〈雲屋〉、〈過黑髮橋〉二首來不及成集出版外,其餘詩作,應有詩人在編

輯詩集時取捨的標準,所以〈集外集〉除了最後二首,其餘的80首與不成篇的〈斷片〉4首,都只做參考資料而不賞析。另外詩論的範圍含〈詩創作論〉、〈詩的解剖〉、〈論現代詩〉、〈未名集〉四部份與現代詩關係較密切的部分;至於譯詩的部分由於涉及外文原文詩,且非詩人原創作品,故只列為參考資料而不作研究,另外相關於詩人的人格或作品的詩論與詩評亦在研究範圍的旁緣資料內;基本上,針對詩人原始作品的賞析是最主要,也是最基礎的研究重點。 研究方法從詩人早年,中年,晚年的小傳,創作背景的社會環境,學術因緣,人格特質三部分,到作品簡述,創作理論與步驟,及詩作藝術的修辭技巧,篇章布局,意境塑造等三

個範疇,最後得到的結論是: 在修辭技巧方面,不可避免的,活化意象,擴展意涵,最好的修辭法依然是轉化與譬喻,而節奏的表現,則靠排比,類疊,頂真來表現,整本詩合集中,轉化共出現在122首詩作,使用譬喻法的詩有107首,類疊法出現在116首詩中,排比法出現在84首詩中,頂真也被使用在12首作品中,而從《生命的絃》到《畫廊》,修辭方法的使用,逐漸複雜而多樣化,顯示詩人修辭技巧的成熟與進步。 在文字意象的使用上,晚期思想上的空靈美與早期繪畫性的色彩美,戲劇性的情節美,是詩人在修辭技巧上營造意象所呈現出來的兩大特色。 在篇章布局方面,向明先生說:

「覃子豪先生是憂鬱型的詩人,追求心靈美,靈性美。」(註 )從研究中可以發現,覃先生在作品感情上給人比較開朗,積極,光明的感覺的,大部份集中在《向日葵》的作品,《生命的絃》音調大體上是黑色的沉重,《永安劫後》有忿恨與哀憐的吶喊,《海洋詩抄》有諸多感情上追求與失落的無奈,《畫廊》則呈現如一幅幅抽象畫般的朦朧奧秘,在每一本詩集中,唯一不變的是,每一首詩都是「真誠情感」的如實演出,是內在真實的聲音。 大致上來說,在篇章布局形式結構的安排上,由規則而不規則,由整齊而參差,由規律而自由,由少數樓房到大都是大廈的建築,是詩人成長突破的軌跡。而在題目的顯現方面,以篇首點題的作品佔最多數,

可見早期的詩人較習慣於開頭即點明主題,再予以引申敘述。 在意境呈現方面,早期從《生命的絃》開始,較多偏向感性呈現的作品,隨著生活的歷練,情感的成熟,心靈體悟的提升,知性探索的作品逐步增加,到《畫廊》時期就佔了大部分。 《畫廊》在意境方面,開創詩形而上的心靈啟發與抽象美感,讓詩不再只是表層現象的描述,而能藉由文字進入文字背後廣大的思想領域,架構起人我之間生命內在的共鳴與聯繫,而非為個人一己狹窄的呻吟。詩的意境到此提升為人性共同的聲音,心靈的共振,詩的領地又藉著詩人的努力而向上延伸,直探「宇宙的奧秘」,「人心的幽微」。由具象到抽象,由現象到心靈,由形而下到形

而上的深擴探索,是覃先生生命情調的昇華與成長的演出。 整體而言,覃子豪先生在詩創作的世界,一直在改良詩意,提升境界,突破現況,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做出讓自己無憾的完美演出。功力型詩人的覃先生以精進不懈對自己負責,也落實對現代詩熱愛的表現。

遊樂場所

為了解決狹窄造句的問題,作者林文心 這樣論述:

新世代身體書寫,直視污穢之物,探觸成長暗角 備受矚目的新銳作家林文心首部小說集《遊樂場所》   周芬伶:「挑戰讀者的潔癖。」   劉梓潔:「為成長小說立下新定義:成長是一場污穢的遊戲。」   馬翊航:「極度緻密的點描之下,顯然有當前難得一見的感通與強悍。」   《遊樂場所》收入八篇短篇小說,題材聚焦女性身體與情慾、無法言說的私密經驗,小說看似日常卻充滿不安感與戲劇性,想像豐沛,文字獨特,張亦絢形容:「『乾』,通常是負面的,但林文心卻把『乾』寫到極致,變成卓然成家的美學。」   「赤裸的、骯髒的、粗糙的,皆是妳。」——〈遊樂場所〉   開篇與小說集同名的短篇〈遊樂場所〉榮獲林榮三文學

獎短篇小說獎二獎,聚焦狹窄浴廁空間,描述年輕女子在窺視與被窺視下,自從情慾甦醒之後,陷入狼狽且骯髒、羞愧而快感的屎尿大戰。獲台北文學獎的〈淨女〉,從小被母親教導經血不潔並且要求手洗內衣褲的女子,因而產生潔淨緊張,養成在女生宿舍偷窺他人洗衣內容的習慣,……刺青男體也刻劃滿腹心事的女子、被消音的女子、過度清潔的女子與過分自責的女子,李欣倫認為,「她們從小被教導清潔自己,但成長過程卻反覆被幽微的暴力弄髒,不僅來自於父權的口沫和拳頭,成年女性也不自覺加以規訓,……究竟,這是誰的遊樂場所?」 馬翊航專文推薦   「重重環繞『私密』與『不慎露出』的故事與心結,隨著閱讀的逐步推進,似乎顯現了小說家的某種

任務與職責。她來擦拭,她來掃除,她來追問。在極度緻密的點描之下,顯然有當前難得一見的感通與強悍。」   李欣倫、周芬伶、張亦絢、楊佳嫻、劉梓潔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此書關於潔與不潔。滿腹心事的女子、被消音的女子、過度清潔與過分自責的她們,從小被教導清潔自己,但成長過程卻反覆被幽微的暴力弄髒,不僅來自於父權的口沫和拳頭,成年女性也不自覺加以規訓,職場的苛薄語及垃圾話,讓無法滌淨的女身,被話語洗得更加不潔,成為污穢標籤,血腥毛邊。修辭變幻,象徵膨脹,女性衛教的曖昧與侷限,身體情感史的斑駁與暗面。家族傳承的衛教不是教導妳如何清潔,而是要警告妳不要弄髒世界。   於是,眾女身撤退到浴

間、廁間和洗衣間,淌出淚水汗水體液經血,透過自我校正般地徹底清潔,沒有歡愉,唯有戰慄。究竟,這是誰的遊樂場所?——李欣倫(作家)     確實是「奇葩」且難評的作品,挑戰讀者的潔癖。作者在人物與行動細節處理上鮮明生動,有血有肉,聚焦於一人一事,因集中描寫而得到強力效果,屎尿不是重點,而是情欲失控者的「退嬰化」表現,「肛門期」與「性蕾期」混亂的窘境,彼時,性器即排泄器,排泄與快感不分。由這篇作品,也可看出女性與情色書寫的困境,邊緣女性想殺出死路時,竟然開出一條「屎路」,令人感到淒寒。——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評審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我同意這篇的主題一點也不宏偉,但即便

是小題材,作者完全沒有偏離主題,達到集中托高的效果。排泄被寫得有點色情又有點好笑,很少能讀到將排泄與女性成長過程的情欲啟蒙、禁忌、摸索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有其特殊性。而且,作者把廁所比喻為遊樂場所,也非常有創意。——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評審范銘如(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讀《遊樂場所》,我總有種進入千年老妖異世界的奇特感:生冷、生硬又生輝——寂寥的深處冒著古怪的泡沫,恐怖的裂縫滲出慶典的霓虹。性與非性、肉身與反肉身、女與反女,辯證出現。「乾」,通常是負面的,但林文心卻把「乾」寫到極致,變成卓然成家的美學。如同西西〈像我這樣一個女子〉問世時的驚悚,或如從《班尼的錄影帶》開

始就以批判與預知,重構殘酷的漢內克。無論就小說或性別,這條林文心開出的「血路」,奇妙地並置了本質的激進與反本質的顛覆。——張亦絢(小說家)   只有你一個人記得,還可以稱做記憶嗎?替一個人的身體染過顏色繡出心願,可以算親密關係嗎?還沒退冰完成的,是屍體還是靈堂外的人生?我們應該珍惜的,是一顆偶然的草莓,還是手指上溫存共生的水泡?林文心在小說裡以她銳利的眼、冷截的文字,重構這微溫但大謬的世界。——楊佳嫻(作家)   林文心的《遊樂場所》標誌出新世代的身體書寫,也為成長小說立下新定義:成長是一場污穢的遊戲。以身體作為記憶的載體,既以下半身接地氣,也以大腦在夢境與記憶中來回遊走。林文心直視污穢之

物,探觸成長暗角,匯聚排不出來的碎便、揮不去的記憶碎片、硬不起來的男友,透過書寫,淨化糞便與經血,也進化書寫之術。——劉梓潔(作家、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