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宇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瀚宇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焦廷標寫的 見景生意 創實業:焦廷標八八自述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瀚宇博(5469) | K線-討論區-股市爆料同學會 - 理財寶也說明:瀚宇博 (5469) 即時股價最新爆料,掌握股友們對瀚宇博(5469) 即時股價、技術分析、新聞、股利、營收、每股盈餘(EPS)等個股資訊的第一手消息,還有眾多股市達人協助回答 ...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邱奕嘉所指導 姜振文的 企業生產模式轉型之個案分析 (2018),提出瀚宇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產業分析、SWOT分析、轉型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李小梅所指導 簡啟倫的 紅色供應鏈對台資印刷電路板業者的影響─以H公司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紅色供應鏈、產業分析、SWOT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瀚宇博的解答。

最後網站(5469)瀚宇博個股市況總覽- 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則補充:(5469)瀚宇博之個股市況總覽,包含股價走勢,法人買賣,資券變化,現股當沖,個股公告,公司基本資料,股利政策,月營收,財務報表,股東持股狀況等資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瀚宇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見景生意 創實業:焦廷標八八自述

為了解決瀚宇博的問題,作者焦廷標 這樣論述:

為什麼 機會錢 一捧煙 「見景」要能「生意」的見識,如何可得?「能人創實業」的膽識,如何淬鍊?   從新莊的一畝三分地,到跨越兩岸的三千七百億傳奇  看華新集團創辦人焦廷標的見識與膽識   見景要能生意,是焦廷標縱橫商海六十載的絕密心法,強調的是對大局形勢的洞察力,而他的諸多創業與經營過程,展現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能人創實業”的具體實踐。   焦廷標自1948年渡海到台灣,參與了永光電線廠、太平洋電纜、中華電纜以及華新的建廠與管理,到後來華新麗華的經營,他在掌握機運的同時,以敬業、樂業的精神,務實的創業辦廠,更對產業升級負有強烈的使命感。當焦廷標五十四歲時,卻由於積勞成疾,因肝病而倒下,其

間的過程有如煉獄。當群醫束手無策宣告放棄,他卻持之以恆練習道家的靜功克服了病魔,在病情反復的十二年後,讓身體恢復應有的功能,在九0年代初期,又開始前進大陸,開拓事業新局。2011民國一百年,熟讀三國演義的焦廷標,即將迎來他的八十八米壽,應諸親友與晚輩們的懇請,他親自述說了屬於自己從大陸到台灣的大江大海篇章,與眾人分享他在商場上經歷過的秋月春風,是非成敗;也引領我們一同探視他所擘畫的未來風光。 作者簡介 焦廷標   1924出生于江蘇江陰,只有四年小學的正式學歷,少年時闖南走北從有著販夫走卒的經歷,但掌握機運渡海來台,更自學成才,成為太平洋電線公司廠長,華新麗華總經理、董事長,現為華新麗華集團公

司榮譽董事長。 推薦序 稱奇、稱道、稱賞 / 張祖詒 引言  父親與他的創業家精神 / 焦佑鈞 第一章 江陰少年 故鄉歲月 第二章 渡海來台 甘苦創業 第三章 立業成家 發展茁壯 第四章 掌握契機 深耕華新 第五章 人生考驗 以靜治病 第六章 返鄉 佈局新中國 第七章 我的經營思考 第八章 華藏恆春 後記   編後語 創業者的見識與膽識 引言父親與他的創業家精神焦佑鈞   每一本傳記都在述說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生故事。   父親這本傳記,述說的就是他從童年時經歷戰爭的顛沛,因緣際會得以渡海來台,進入電線電纜業,把握機會堅忍苦幹,時值盛年卻病了十幾年,吃盡痛苦受盡磨難;

奇蹟式的病癒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在台灣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盡一份心力,也隨著兩岸經貿的互動而發展新局。與當代企業界的前輩們的故事一樣,父親曾歷經艱辛和挫折,也曾得獲有緣貴人們的相助;就是這樣一個創業家們創新與開創實業的人生故事。 勤奮的學習——日新又新   父親常說,他只念了四年小學,所以如果有人問他有甚麼學位,他會笑答:我有幼稚園的文憑。因為知道自己因為戰亂沒有機會自學校教育中學習,養成了父親藉由敏銳的觀察,由生活與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養成了父親尊重知識人,並不斷向他們學習的熱情。   祖父務農,父親童年時正逢戰爭,物資短缺,為了求取生存,父親嘗試過多種不同的工作。初來台灣時身無分文,加入電線

電纜事業發展,從學徒到與人合夥,白手起家,到獨當一面建立自己的事業,其中機緣巧合,參與了台灣的基礎建設,並為電線電纜業的技術革新做出貢獻。本書裡許多故事,都圍繞於父親經營華新麗華事業體系的過程。   六歲那年,我隨父親至工廠值夜。工廠的硬板床實在不好睡,父親夜裡巡視工廠,我就起來跟著走。當時甚麼也不懂的小孩兒,只知道橡膠材料味道很重。大學時進入華新麗華工廠實習,再次接觸到類似的絕緣設備與材料,兒時印象頓時回到腦海。和所有的製造流程一樣,做出好的電線不難,但要做到零缺點,則需要卓越的生產管理。日本公司以優秀的生產管理名揚世界,父親不僅數度赴日實習,也將他的孩子們送到日本企業實習。剛進入華新麗華工

作時,常被父親質問:為甚麼做了幾十年的電線還是做不到零缺點?第二代的我則是在父親和許多企業先進前輩的鼓勵與協助下,建立積體電路事業。如今製造積體電路也是一樣,雖然品質不良率是以ppm(百萬分率)的單位計算,但每一ppm的問題,同仁們還是得鍥而不捨的找到原因,避免重覆發生。   創業需要靠時勢,但是父親教導我們,一生之計根在於「勤」,勤於當下的事業,也勤於學習新知,才能在開創新局的機緣出現時好好把握,這樣的「勤」奮精神,就是創業家的精神。 敏銳的洞察——審時度勢   父親特愛閱讀楚漢三國古籍,常藉古書之境引導我們通透事理。有同仁想換工作環境,父親就要我們問他「蕭何月夜追韓信是為了什麼?」想來我那

主修數學的妻子,就是通過父親考她「諸葛亮是用那一門科學借到東風的啊?」,成為我家媳婦的吧!   企業的永續經營,就是一個不間斷精益求精,努力不懈的長期過程。其中由實際操作和錯誤中學習,統計分析,點點滴滴的累積與分享,就是傳承。傳承是困難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一門藝術。理論分析終須經驗判斷,因為分析時眾多的情報,那一個情報重要?還是靠經驗結晶的直觀。書中談到父親獨排眾議,為瀚宇博德選擇江陰設廠,如今實證成功,就是一個實例。   另一個創業家的重要特質,就是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並設法從失敗中站起來。父親有一句名言: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多年來父親時時提醒我們:身為領導者,既要能謀還要能斷。

既不可當斷不斷,斷錯了,不能顧面子不修正;即便賢如孟子,不也是「此一時彼一時」!許多經驗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充分感受到父親容許孩子們、部屬們由錯誤中學習成長的胸襟。 堅毅的定靜——行健自強   父親與他的企業先進朋友們,在創業過程中沒有一帆風順的,不懈怠的準備以掌握先機與勇敢的面對逆境坦然回應,是最最珍貴的學習經驗,也是我們經營事業的最佳借鏡。長輩們皆歷經艱辛與挫折方得成功,我們自然也應不畏懼人生旅途中的挑戰。   一九七七年,父親開始面對病魔的糾纏,歷時十餘年。辛苦的過程,彰顯了他堅強的意志力與生命力,讓他悟出了許多生命的自然法則與養生之道。許多等待這本回憶錄的朋友對我表示,「養生之道」是他們

最有興趣的焦點。但我相信順服逆境,一位好的人生伴侶非常重要,這正是我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母親一路走來為父親與家人竭盡心力,尤其在父親病中,自父親的飲食醫藥以至內外困境的處理,自操持家務以至孩子孫輩們的教育,母親無不親力親為關愛備至;父親來台數十載,在台灣開枝散葉,孩子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為集團努力,母親真愛的貢獻功不可沒。 智慧的傳承   父親生為農家子弟,必備的捕魚抓蝦養鳥的能力,都真實反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奠定今日大家庭的文化。周末帶著孩子上菜市場,回家下廚;在樹林間抓蟬,草地上抓蚱蜢。家鄉的美食,父親總是嘗試在台灣複製。他會找一家餐廳,依當年的記憶與大廚討論,找本地材料重覆的試做試吃,一旦試驗

成功,他就請親朋好友同樂,待大家都品嚐過了,他就開始想另一道菜……。   如今我們也常常上菜市場,每逢週末帶著孩子們回家下廚,一同吃飯聊天,三代同歡其樂融融。能夠聽他口述許多企業先進的故事,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以及經營企業的寶貴經驗,是我們的福氣。   當今企業治理的透明化加上資訊網路的媒介,企業經營的經驗可以快速廣傳分享。但是三十年前,父親的口述是我們唯一的「網站」。父親已屆八十八「米壽」高齡,期待他把曾經對我們講過的故事,曾經帶領我們共同經驗過的歷程,全部紀錄成書,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孩子們的事業皆繁忙,過去追隨左右的資深幹部多已退休,華新麗華創建初期留下的文獻,在過去數次搬遷中,也不知存入

那間倉庫。這本回憶錄,幾乎由父親獨自寫作或口述而成,雖然有些許缺乏充足背景資訊之憾,但彌足珍貴;因為這些經驗對我們後輩而言是無價之寶,是父親一生智慧的傳承。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希望下一代能秉承「勤奮學習」的態度,勇於開創不同於前輩的事業,勇於面對挫折與逆境,以「自助助人」,「自利利人」的精神發展事業與回饋社會。在此感謝大家,與焦家晚輩一同分享父親的創新精神和開創實業的故事。 (作者為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後語   對一個年營業額近三千七百億的集團創辦人,  富貴的意義是什麼?  作為光復後,台灣企業第一代草根創業家,  經營與管理究竟是什麼?  兩次重病,而終究都創造了康

復的奇跡,  頤養身心的智慧,他從何而得?  領先進入中國內需市場,  台商傳說中的「長江計劃」,又是什麼?   初夏,台北一○一大樓前,松智路上,人來車往。穿過繁忙的信義商圈,站上視野三百六十度的頂樓,面對即將迎接八十八米壽的華新集團榮譽董事長焦廷標,無限的好奇,一一湧動!   「知足就是富」,「舒服就是貴」、「不求人就是貴」,帶著不改的鄉音, 這位昔日的江陰少年,開心地笑了起來。圓桌上,一道道江南的家常菜,油豆腐燜黃豆芽照例沒有缺席。談笑間問起了「長江計劃」,焦老爺子罕見的沉默了片刻;不久菜又上來了,一時之間話題岔開,注意力全都回到了食物。   但是,焦廷標顯然沒有忘記「長江計劃」。隔周再

見時,他親自以文字記下重點,寫了滿滿兩頁的筆記,他指出,「談長江計畫,這是多麼大的事情,當初有想、有做,但終究是虎頭蛇尾,今想起來簡直是牛吃海,如果當年是一個點,好好做,做強做大反倒好,吃虧在到處跑,到處布點。從上海到武漢說是像條龍,實際上卻像是滿天星,人力不集中,資源分散,同時布點更是件苦事,沒有規模,沒有大盆大碗的觀念,不過當時確實沒看那麼遠,誰也沒有料想到今天的環境會有如此的變化……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商機,確實是百年難遇、千載難逢,我想只要踏實一步步去做,絕對都有機會。」他執意要把自己的「盲點」說出來,「警惕自己,也警惕別人」,他鄭重的說。   一個「長江計劃」的話題,讓我們親眼見識到了第

一代創業者的坦白與真切。八十八歲已經放手交棒的焦廷標,對當前大局變化、產業環境的關注,絲毫沒有鬆懈;還繼續扮演著教練的角色,在場外盯著晚輩們的表現,督促著要他們為整個集團的布局與出路,再打幾場漂亮的仗。   焦廷標自一九四八年渡海到台灣,參與永光電線廠、太平洋電纜、中華電纜以及之後華新的建廠與管理,到後來華新麗華的經營,就不斷地展現他的才能與擔當,他在掌握機運的同時,以敬業、樂業的精神,務實的創業辦廠,不但耐得了煩吃得了苦,更對產業升級負有強烈的使命感。   華新在焦廷標的帶領下,不但為當時十大建設提供高速公路橋梁所需的高強度PC鋼線,進行了新產品開發;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帶動國內銅導體的

製程革命,提升了導體的導電率,一年省下一個石門水庫的電量,對台灣的工業與電子行業的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另外,更在同業反對的情況下,汰換了原有設備,毅然投資發展塑化絕緣電纜,提升通信品質。對於這些當年配合政府的政策需求,憑膽識完成任務,為台灣產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焦廷標至今頗感欣慰。   廣被稱為焦老爺子的焦廷標,交友廣闊,人緣奇佳;但是,也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才是他真正的知音。因為,彼得﹒杜拉克在一九八五年完成的重要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恰恰給了焦廷標傳奇的一生一個系統性的註解。彼得﹒杜拉

克認為創新不是高科技的專利,在本業上不固步自封,而不斷地調整、變化,甚至拋棄,都是創新。根據多年對「微型案例」的研究,他歸納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並非冒險家;他們只是試著去界定必須承擔的風險,然後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杜拉克指出,這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者,其實都相當保守平實,他們寧可花幾個小時,做現金流預測,而不是在尋求冒險。反之,他們尋找的是機會,好為顧客創造價值,也以此獲取應有的利潤與報酬。市面上對華新麗華以及焦廷標的報導與印象,往往是聚焦在「焦師傅」馳騁股市的風雲戰績,彼得.杜拉克的這番話,若聽在焦廷標的耳中,相信會是心有戚戚焉,而大嘆:「知我者,彼得.杜拉

克也!」   談經營,焦廷標自己的「江湖一點訣」就是「見景生意」的本事。   他認為,對於需求和價格的變化,只有非常用功的去觀察、研究和體會,才能培養出眼力,也就是洞察力,否則看半天聽半天,也是白看白聽,在材料產業尤其如此。熟讀三國,也常常引用在實務上面,在他看來,孔明草船借箭成功,也都是用心研究、洞察天候的結果。焦廷標不諱言,華新創辦初期,在原物料、房產投資的精準和獲利「像是一劑大補帖,讓一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孩子從此脫胎換骨,快速成長」,而此番經驗,也讓他體認到,「經營企業,無論製造,管理,銷售,商品,投資各方面,有獲利機會就要善用和把握,趨勢對了,機會來了,就要有決斷力,才能掌握稍縱即

逝的機運。」然而,他也比別人明白「投機不發家,迷在股票是不能做事業的」。   事實上,不論是在求生存、謀生計或圖發展的不同人生階段,焦廷標都具體的以「見景要能生意」的洞察力,展現了他的見識;更不斷的以「能人創實業」的面貌,展現了他付諸行動的膽識。這些,恰恰也正是彼得﹒杜拉克所激賞的。彼得.杜拉克一向認為,專業知識其實是沒有產出的,必得需要透過機構組織,將之化作任務目標,加以執行才能產生績效。企業家運用洞察力、領導力加上執行力,搭建了工作組織平台,為顧客提供價值,滿足顧客需求;同時也讓勤勤懇懇的人有發揮的空間,可以共同創造財富並分享利潤,從而讓個人及家庭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認為,這也是企業家的

一種社會責任。焦廷標雖然沒有太多正式的學歷,但學習能力驚人。透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以及能積極的「就有道而正焉」,他總能自學成才,同時學以致用。像派駐日本學習技術期間,他就提綱挈領的掌握到住友「標準化、數字化、合理化」的管理原則,並將制度引入公司加以應用。更從與美國、日本優秀的同業交往中,吸收經營手法,得到不少借鏡。而對於失敗的經驗,他更是耿耿於懷,反覆檢討引以為戒。他真正的體會是「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深得「做中學,錯中學」箇中三昧。在他看來,經營管理並不艱深,掌握其中的精神、要訣,融會貫通,則「什麼生意都可以做」。   他的一句名言,「內行不丟,外行不做」,清楚簡單的表述了他面對事業抉

擇的智慧。 但是,這句話顯然並不像字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完全與整個事業的縱向性和連貫性、整合性有關;強調的是需要專注,要有主力產品,尤其要有能負起責任、能做決策的經營團隊,才算得上「內行」。而華新在不同產業發展階段,其實也都有過多元的投資。所謂「外行不做」,或可理解成,投入之後成不了內行,就該退出。   不過,焦廷標的故事,最大的戲劇性轉折,都是出現在他正要「飛龍在天」大展宏圖的時刻,無奈因病而不得不退居幕後。第一次是正當壯年,正以每年蓋一個廠的速度衝刺時,卻肝病纏身。靠著堅強的意志,焦廷標在病情反覆的十二年裡,硬是紮紮實實的修練了修身、齊家兩門人生大課。不但讓孩子們親眼見證「風雨睹真功,信

心獲奇珍」的現身說法,更在事業版圖的人事佈局上,提早完成集團整體的接班安排。危機感讓整個集團更具凝聚力而又士氣高昂。   病癒後,正值台灣當局開放大陸返鄉不久,他靜極思動,決意親訪暌違四十年的家鄉。 很快的「遊子返鄉」就變成了對長三角的「業務考察」。尤其當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為加速改革開放,大舉推動基本建設,包括了道路橋梁、港口機場、電力、電信等等,市場龐大而明確。「見景再生意」,焦廷標見此光景,馬上體認到這是千年難逢、百年難遇的機會。何況電力電信還有基本建設原就是華新麗華的目標客戶,賣電線、電纜不就應該到大陸?內行本業豈有丟的道理?   和其他台商到大陸設廠、旨在外銷的加工企業不

同,當時他瞄準的就是中國的內需市場。是距離家鄉江陰不遠的長江最大運輸口岸南京,就被他選中,成為投資設廠的主要根據地,再由此向外擴張,目前在中國已經設立了十多個營運點。他的決策絕非只是感情用事,「龍蟠虎踞石頭城」,說明了六朝古都地基的穩固,而一句「求官於朝,求利於市」,透露了他的策略抉擇。熟讀歷史典故,透過遊覽、拜會,加上「見景生意」的洞察,談笑之間,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給兜攏在一塊了,華新集團再度把創實業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中國進行到底。   事業形勢大好之際,二○○六年又是一場疾病,讓焦廷標不得不再次的回到「潛龍毋用」的蟄伏狀態。這回靠著更深的毅力與靜養,一點一滴把身子養了回來。從外人的角

度來看,這也算是應驗了焦廷標常說的話,「好不見得就是好,壞也不見得就是壞」。也許就是生了這些病,讓集團事業總是維持在「終日乾乾」的兢兢業業狀態,也許就是生了這些病,讓焦廷標能夠真正的「放手交棒」!   所謂「人貴有賢父兄」,講究的是兄友弟恭,以及家庭中以大家長為中心,遇事有商有量的機制。多次的磨難與危機,促使焦家更加強調家庭的價值,他們以「父子同心土變金,兄弟合力山成玉」為庭訓,在老爺子焦廷標的看顧下將家業作了平衡的處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這在現代社會企業傳承中,是一頁作風「新古典」的另類展現。同一時期在台灣發家的企業家族中,焦家是少數與豪門恩怨等負面社會新聞絕緣的家族之一。   如果用管理

學家詹姆科林斯(Jim Collins)的著作《從A到A+: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裡,簡單的狐狸與刺蝟比喻來看,顯然,焦廷標掌握的是比較屬於狐狸的「機會導向策略」(opportunity-based strategy)。他向來都能將世事洞察,人情達練的 street smart 發揮到極致,同時總能深謀遠慮,機至而不失之。繼業的兒子們都覺得他是奇人,難以超越,但也似乎因此就自然而然的採取了屬於刺蝟的「核心能力策略」(competence-based strategy),必得各自專注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長項,還得學習當個第五級領導人,善用外部的專業經理人,來建立自己的的經營團隊

。   也許,焦廷標對此也已了然於心。回首來時路的跌宕與起伏,對於合作無間一同走過那段磨難的家人、親友以及同事,他有著無限的感念。問他目前尚有何事掛心頭?他與老友相見,緊握他雙手問候:「身體好嗎?孩子們好嗎?事業順利嗎?」作為回答,沒有高談闊論,也沒有爭霸稱雄的狂傲。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華新總部牆上掛的這幅大陸書法家啟功所書,佛教界宿耆趙樸初所作的「寬心謠」,也許正是焦老此刻心境的最佳寫照。對於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他神閒氣定,一言以蔽之「眾之智慧,以道行之」。或許這才是他以有為的方式,練就無

為境界的另一番體悟吧!

瀚宇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重點個股】 : 國喬(1312)、景碩(3189)、瀚宇博(5469)、達邁(3645)、尖點(8021)、億光(2393)、希華(2484)

【重點族群】 : 蘋果概念股、中美貿易戰、散熱族群、特斯拉概念股、遊戲概念股、防疫概念股

胡毓棠是協助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合格分析師,非凡財經台特約來賓,提供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理財建議,股票、期貨,AI期貨程式。免付費專線 : 0800-615588

加入胡毓棠Line群組享受最即時投資資訊 : https://line.me/R/ti/p/%40ssn1438l

【專長介紹】
學歷:台北大學統計系、政治大學國貿研究所
經歷:非凡財經台、商業台節目來賓:錢線百分百、股市現場、財經晚報等
專長:深入產業研究,對於市場有極高的敏感度,擅長挖掘中小型黑馬股。
操作特色:穩中求勝,結合技術面、籌碼面操作輔助,追求穩定利潤報酬。

企業生產模式轉型之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瀚宇博的問題,作者姜振文 這樣論述:

從60年代起,美商日商來台設立第一間印刷電路板廠開始,印刷電路板在發展已經超過了五十餘年。台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巔峰時期從1980蓬勃至1990年代,但因為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勞力密集的產業特性,造成近二十年各公司陸續前往中國大陸設廠。靠著低廉的人力成本以及供應鏈一同轉移的優勢,台資印刷電路板廠在大陸發展成果豐碩。同時各廠家在台灣基地的工廠因為子公司發展茁壯,成本,效率以及技術能力皆發展迅速,使得台灣母公司在接單以及發展上倍感壓力,迫使在台為基地的工廠必須轉型,發展出與大陸工廠不一樣的一條路。本研究主要以台資大廠S公司台灣廠為研究對象,分析S公司所訂的目標市場方向,如何從大量生產的工廠轉型為快

速生產、少量多樣以及配合客戶研發為利基建立優勢,進而探討其最終轉型計畫失敗而放棄原因。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和個案研究得到下列結論,產品產線轉型失敗關鍵因素有:(一) 經營者對工廠過去的生態以及轉型認知差異;(二)組織團隊對新型態產品結構發展的信賴感不足;(三) 投資者對短期獲利的損失對比長期效益兌現的容忍度;(四) 產品重疊轉型期,在資源不足的現實下無法割捨舊有產品的投入;(五) 因轉型不順,進而造成硬體設備投資汰換的規模速度遠不及轉型的規劃,造成近一年以上的損失。

紅色供應鏈對台資印刷電路板業者的影響─以H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瀚宇博的問題,作者簡啟倫 這樣論述:

1960年代起,美商日商陸續來台設立首間印刷電路板公司算起,印刷電路板在台灣已經超過五十載的歷史。80至90年代為台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獲利的黃金時期,但由於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勞力密集的產業特性,導致近十五年開始各廠家陸續西進大陸設廠。過去十年間大型的台資印刷電路板廠家受到中國政府的招商優惠,低廉的人力成本以及技術領先的優勢,再加上台系組裝大廠的合作加持下,營利及獲利都再次重拾90年代的高峰。 但近五年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陸資印刷電路板廠不管是製程能力的提升或是新廠的建立,甚至以中國品牌崛起後積極的建立純陸資供應鏈的方向為利基推波助瀾下,聲勢持續高漲。已有許多陸資印刷電路板廠家可以直接生

產頻果(APPLE)的訂單,觸角也延伸到國際一線品牌,甚至是台系組裝廠,使得各家台系廠商倍感壓力。 本研究主要以台資大廠H公司為研究對象,分析H公司所訂的目標市場方向以及幾間近年分食其市場的陸資廠家如何建立優勢。本研究採五力分析進行產業分析,再以SWOT分析法探討個案公司與紅色供應鏈廠商之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 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公司經過調整後,在現階段具備優良的競爭優勢,近年個案公司各項表現仍優於同群組的中國紅供應鏈的競爭者。但由於巿場需求仍小於供給,造成價格持續下滑,在3C產品巿場上中國競爭者勢必緊追隨其後,PCB業者預料將一年比一年更辛苦。 未來個案公司的經營將面對更艱

難的挑戰,故必須持續技術升級,並保持與競爭者的差距;此外,更高級距的新產品也需及早規劃開發切入,只要能保持營收及利潤,並年年提升技術,相信個案公司營運及營收將可持續成長與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