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振海等(主編)寫的 分析化學手冊(8):熱分析與量熱學(第三版) 和(加)格里芬的 有限溫度玻色凝聚氣體(英文影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北京大學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電子物理系所 簡紋濱所指導 李天任的 少數層二硒化鈀之電性傳輸與熱電性質 (2021),提出溫度英文thermal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硒化鈀、熱電效應、席貝克效應、熱電功率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食品安全碩士學位學程 洪偉倫所指導 林佑于的 肉與海鮮製品中糖化終產物之方法開發與含量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糖化終產物、雙羰基物質、氣炸、油炸、罐頭食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溫度英文thermal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溫度英文thermal,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分析化學手冊(8):熱分析與量熱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作者劉振海等(主編) 這樣論述:

劉振海、張洪林主編的《分析化學手冊》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和刪減,保持原手冊10個分冊的基礎上,將其中3個分冊進行拆分,擴充為6冊,最終形成13冊。 本分冊為《熱分析與量熱學》,在上一版《熱分析》的基礎上新增補了量熱學的內容。全書由兩篇組成,第一篇為熱分析與量熱分析基礎,全面闡述了熱分析和量熱學方法,包括發展歷史、基本定義、術語以及有關物質的轉變、反應和特性參數,熱分析儀器及方法應用的原理、實驗與資料處理,量熱分析儀器、測量方式、對各類物理化學性質及化學反應熱的測定;第二篇為熱分析、量熱分析曲線與資料集,匯總了聚合物、食品、藥物、礦物、含能材料等物質的具有代表性的熱分析曲線

和資料,以及量熱分析在各種領域的應用實例。 劉振海,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熱分析與量熱學協會教育委員,國際期刊《熱分析與量熱學雜志》編委,遼寧大學等五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編輯業務培訓講師團成員;應邀擔任全國高校系統熱分析培訓的主講。被中科院研究生院評為傑出貢獻教師。現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給研究生講授《熱分析》和《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兩門課;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講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80學時/學年。 出版專著十余部,代表性著作: 1 熱分析導論.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1. 3 分析化學手冊 第六分冊 熱分析.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

4; Handbook of Thermal Analysis. 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1998; 分析化學手冊 第八分冊 熱分析.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聚合物量熱測定.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第一篇 熱分析與量熱分析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熱分析 一、熱分析發展簡史 二、熱分析術語 三、熱分析的基本特徵與資料包道 四、熱分析的溫度與熱量標準 五、有關熱分析的標準試驗方法 第二節 量熱分析 一、量熱分析發展簡史 二、量熱分析術語 三、量熱的基本原理 四、量熱分析存在的客觀物質基礎 五、量熱分析的特點 參考文

獻 第二章 熱分析儀器 第一節 概述 一、熱分析儀器的基本構成 二、商品熱分析儀器 三、熱分析儀器軟體功能 第二節 常用熱分析儀器 一、熱重法(TG) 二、差熱分析(DTA)與差示掃描量熱法(DSC) 三、熱機械法 四、熱膨脹法 第三節 光學、電學、聲學熱分析法 一、交變數熱法(ACC) 二、熱釋電流測量(TSC) 三、熱釋光(TL) 四、熱擴散的溫度波分析(TWA)測量 第四節 熱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的聯用 一、熱台顯微鏡法 二、X射線衍射  三、逸出氣分析(EGA) 四、光-熱瞬變輻射測量(OTTER) 第五節 自動進樣熱分析系統 第六節 儀器的安裝與使用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影響熱分析測量的

實驗因素, 熱分析動力學與資料表達 第一節 影響熱分析測量的實驗因素 一、升溫速率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試樣用量和細微性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三、氣氛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四、浮力、對流和湍流對TG曲線的影響 五、試樣容器及其溫度梯度和試樣各部位的反應程度 六、裝樣的緊密程度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二節 儀器解析度的判別方法 第三節 熱分析動力學 一、熱分析反應動力學參數的測定 二、熱分析動力學新進展 第四節 熱分析曲線及反應終點的判斷 一、熱分析曲線及其表示方法 二、差熱分析曲線(DTA曲線)反應終點的判斷 三、DTA熱時間常數RCs及*小分離溫度L的測定 第五節 分步反應TG資

料的定量處理 一、含水草酸鈣分步失重過程的定量測定 二、五水硫酸銅(CuSO4•5H2O)失水過程的高分辨TG測量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熱分析技術對各種轉變的測量 第一節 玻璃化轉變的測量 一、玻璃化轉變溫度Tg的DTA或DSC測定法 二、PET/ABS共混物玻璃化轉變的MTDSC測量 三、高聚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增塑劑 四、聚合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分子量的關係 五、熱焓鬆弛 六、WLF方程中的分子參數C1和 七、高聚物玻璃化轉變區的鬆弛活化能 八、高聚物的轉變溫度T2、自由體積分數及其熱脹係數 第二節 結晶與熔融的測量 一、熔融溫度和結晶溫度的DTA或DSC測定法 二、結晶高聚物平衡熔點的測定 三

、共聚物、共混物的結晶平衡熔點,相互作用參數和相互作用能密度 四、用稀釋法和平衡熔點法測定結晶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 五、用比容法測定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 六、高聚物結晶過程中的介面自由能 七、高聚物的結晶區域轉變 八、高聚物結晶過程中分子鏈遷移活化能的測定 九、聚合物的等溫結晶 十、等溫結晶速率的測定 十一、用偏光顯微鏡測量高聚物過冷熔體等溫結晶的球晶徑向生長速率 十二、等溫結晶熱的測定 十三、聚合物熔融熱和結晶熱的測定 十四、聚合物結晶度的測定 十五、結晶高聚物原始試樣結晶度的MTDSC測定 十六、不同成型條件PET的結晶性 十七、聚乙烯的密度、熔融及其結晶度 十八、聚乙烯的多重熔融峰

十九、類脂化合物的轉變熱 二十、三十二碳烷的多晶型 二十一、熱致性液晶 二十二、熱致性高分子液晶 二十三、潤滑油的蠟含量 二十四、油脂固體脂指數的測定 二十五、二元系相圖的測繪 第三節 聚合物共混物組成與相容性測量 一、聚合物共混物組成的測量 二、無規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共聚組成 三、部分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四、相容性聚合物共混體系 五、含有結晶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共混體系 六、聚合物共混體系的液 液相行為 七、上、下臨界相容溫度 八、聚聯苯醯亞胺/聚硫醚醯亞胺共混體系相容性的DMA測量 第四節 熱機械分析(TMA)與動態熱機械分析(DMA) 一、用TMA測量高分子材料的各向異性性質 二

、補強劑對聚乙烯膜的抑制形變 三、聚合物膜TMA的針入與拉伸測量 四、由動態黏彈測量求解聚合物轉變的表觀活化能 五、動態黏彈測量組合曲線的繪製 第五節 水分測量 一、水-乙醇混合液的DSC測量 二、自由水、結合水的熱分析 三、二氧化錳的水分測量 四、水合氧化鋁的加壓脫水過程 第六節 金屬與合金的熱分析 一、金屬與合金相變熱力學參數的測定 二、金屬與合金相變動力學參數的測定 三、金屬與合金的比熱容測定 四、金屬和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五、非晶態合金熱脹係數測定與DMA測量 第七節 與轉變有關的其他測量 一、懸浮態冷凍細胞的DSC測量 二、聚合物轉變與其熱歷史 三、矽橡膠的熱分析 四、混合油脂的熱分析

五、食用肉的DSC測量 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介電分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熱分析技術對各種反應的測定 第一節 熱穩定性的測定 一、高分子材料的相對熱穩定性 二、評定*緣材料溫度指數的Toop法 三、評定電*緣材料溫度指數的熱重割線法 四、有機材料氧化誘導期的測定 第二節 交聯、聚合反應 一、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及其玻璃化轉變 二、等溫固化“3T”圖的內容、製作和含義 三、光聚合反應的熱測量 四、感光樹脂單體後聚合反應的測量 第三節 固體催化劑評價 一、金屬催化劑的評價 二、催化劑物相分析(DTA EGD法) 三、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氧化活性的評選 四、催化劑製備方法的選擇 五、固體催化劑表面酸性

的測定 六、催化劑中毒效應及其再生性考察 七、催化劑的積炭與燒炭 第四節 木材熱分析 一、纖維素熱分解的TG DTA FTIR聯用測量 二、纖維素酸水解的測量法 三、松香氧化穩定性的測量 四、阻燃木材燃燒特性的測量 第五節 含能材料、煤的熱分析 一、含能材料瞬變反應的跟蹤 二、自身反應性物質的DSC測量 三、煤和焦炭的工業分析 四、 煤的含熱量的測定 第六節 礦物定量與類質同象的熱重測量 一、礦物定量的熱重測量法 二、物質類質同象成分含量的測定 第七節 與反應有關的其他測量 一、導熱油熱分解的測量 二、油脂氧化反應的測量 三、橡膠中炭黑含量的測定 四、石膏變為熟石膏程度的DSC測量 五、金屬與

氣體反應的測量 六、CaO與SO2反應的TG測量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物質特性參數的熱分析測定法 第一節 熱力學參數的測定 一、比熱容的DSC測定法 二、線脹係數的TMA測定法 三、熱擴散率的測定 四、熱導率的測定 第二節 純度的測定 第三節 孔度的量熱測定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量熱分析儀器 第一節 量熱分析儀的原理 一、*熱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二、熱導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三、流動型熱導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四、熱傳導傳熱原理 五、對流傳熱原理 六、輻射傳熱原理 第二節 量熱分析儀的分類 一、按量熱物件的不同分類 二、按熱傳遞的特點分類 三、按量熱儀的操作類型分類 四、按測量原理分類 第三節

常用量熱分析儀 一、彈式量熱儀 二、等溫量熱儀 三、*熱量熱儀 四、熱導式量熱儀 五、跌落式量熱儀 六、脈衝式量熱儀 七、火焰量熱儀 第四節 幾種常見的微量量熱儀 一、TA公司生產的微量量熱儀 二、法國Setaram公司生產的MicroDSC Ⅲ微量量熱儀 三、美國Calorimery Science Corporation生產的CSC4400微量量熱儀 四、中國產RD496型微量量熱儀 第五節 影響量熱測量的實驗因素 一、溫度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氣氛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三、樣品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四、空間環境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量熱分析的各種測量

方式 第一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樣品池方式測量 一、標準池 二、液體(氣體)迴圈池 三、液體比熱池 四、混合池 五、焦耳熱效應檢驗池 六、安瓿樣品池 第二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流動方式測量 一、停流測量法 二、單流動測量法 三、混合流動測量法 第三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滴定方式測量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各種物理性質的量熱分析測量 第一節 固體可燃物燃燒熱的測定 第二節 可燃液體的燃燒熱和苯分子的共振能測定 第三節 溶解熱、稀釋熱的測定 第四節 中和熱、解離熱的測定 第五節 汽化熱的測定 第六節 冰的熔化熱的測定 第七節 吸附熱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各種化學反應反應熱的量熱分析測量 第一節 化

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和反應熱的測定 一、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二、反應熱的測定 第二節 液相反應的反應熱及平衡常數的測定 一、液相反應的反應熱及平衡常數 二、反應熱及平衡常數的測定 第三節 固相反應的反應熱的測定 第四節 固體分解反應的熱力學函數 第五節 碳酸鈣的分解壓與分解熱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熱分析、量熱分析曲線與資料集 第十一章 高分子材料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通用高分子的熱分析曲線 一、聚烯烴及其共聚物的熱分析曲線 二、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以及丁苯共聚物、聚異戊二烯等彈性體的熱分析曲線 三、環氧樹脂、聚縮醛、聚丙烯腈、聚醯胺、聚酯及棉紗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特種高分子(聚四氟乙烯、聚芳

酯、聚苯硫醚、聚碸、聚醯亞胺、聚醚醚酮以及導電聚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其他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纖維素、聚合物含水體系以及幾種共聚物、共混物、互穿網路聚合物等)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聚合物轉變溫度與頻率的關係圖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劑與食品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食品添加劑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酒、巧克力、食用固體脂、奶油、加氫大豆油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棕櫚油、椰子油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米、澱粉、明膠、蛋白、動物臟器以及茱萸烷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藥物、生物體、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藥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藥物綜合熱分析曲線 一、熱分析藥物應用一覽表 二

、藥物曲線集 第三節 生物體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礦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天然元素的熱特性 第二節 鹵化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一、鹵化物的熱特性 二、硫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三、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第三節 無機鹽礦物的熱特性 一、硫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二、碳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三、硼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四、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五、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六、矽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含能材料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單組分**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混合**的熱分析曲線 一、兩種混合**的熱分析曲線 二、二元單質**混合系統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

節 一硝基甲苯、硝基氯苯和間硝基苯胺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起爆藥及鉬鉻酸鋇高氯酸鉀延期藥的熱分析曲線 第五節 ****和黑**的熱分析曲線 第六節 固體火箭推進劑的熱分析曲線 第七節 **相關物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無機化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稀土溴化物與甘氨酸(Gly)/丙氨酸(Ala)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過渡金屬席夫堿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其他稀土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DTA-EGD-GC聯用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固體催化劑評價 第二節 石油抗氧添加劑的熱(氧化)穩定性 第三節 煤質熱特性評定 第四節 礦物鑒定 第五節 各類化合物鑒定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微生物生長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的性質 二、微生物的生長過程 三、微生物生長量的測量方法 第二節 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一、非限制條件下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二、限制條件下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三、微生物生長的Monod模型 第三節 微生物生長的熱譜功率 時間曲線 一、大腸桿菌等標準菌培養實驗 二、大腸桿菌的14個不同菌株培養實驗 三、癌細胞培養實驗 第四節 微生物生長的*佳生長溫度 第五節 微生物生長的*低生長溫度 第六節 微生物生長的*適酸度 第七節 微生物生長的熱動力學函數的確定 參考文獻 第十九章 藥物作用下的微生物代謝過程的

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藥物作用下的微生物的生長模型 一、藥物抑菌的生長模型 二、藥物促菌的生長模型 第二節 合成藥物對微生物代謝過程的影響 一、合成藥物對弗氏志賀菌代謝抑制實驗 二、癌細胞培養抑制實驗 第三節 中草藥的抑菌作用 一、中草藥提取液的抑菌作用 二、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抑菌作用 第四節 補益中草藥的促菌作用 一、補益藥人參液促菌實驗 二、補益藥黃芪液促菌實驗 第五節 細菌耐藥性研究 第六節 中草藥的有機金屬配合物抑菌作用 第七節 中西藥物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十章 非線性化學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概述 一、化學振盪反應 二、化學振盪體系的研究方法 三、化學振盪反應

的特徵和條件 四、BZ反應振盪體系的類型 第二節 化學振盪機理 一、化學振盪反應 二、BZ反應 第三節 BZ化學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四節 微生物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萃取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伯胺 N1923氯仿萃取鹽酸和磷酸振盪體系實驗 二、伯胺N1923氯仿萃取乙酸振盪體系實驗 第六節 **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七節 振盪體系的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一章 萃取劑的性質及萃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溶劑萃取的基本原理 一、溶劑萃取熱力學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劑性質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萃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HEH[E

HP]從硫酸介質中萃取鈷的反應熱測定實驗 二、Cyanex 272煤油液萃取Co2+、Ni2+的實驗 第三節 萃取劑性質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P204Li在有機相形成反向膠束過程的實驗 二、HPMBP皂化鹽在有機相形成反向膠束過程的實驗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二章 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表面活性劑概述 第二節 臨界膠束濃度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十二烷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在DMA/長鏈醇體系中CMC和熱力學函數實驗 二、AOT表面活性劑在DMF/長鏈醇體系中CMC和熱力學函數的實驗 第四節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

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三章 酶催化及膠束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單底物(纖維素、澱粉)酶催化研究概況 一、纖維素酶降解的研究概況 二、澱粉酶研究概況 三、影響酶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二節 酶催化反應的熱動力學基本原理 一、無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的熱動力學 二、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三、非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四、反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五、有抑制劑、無抑制劑存在時酶催化反應的rm與Km值 第三節 水溶液中澱粉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不同酸

度時澱粉酶催化反應的實驗 二、Ca2+ 、Li+、Co2+、Ni2+ 對澱粉酶催化作用的實驗[7] 第四節 水溶液中纖維素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纖維素酶降解纖維素的*佳酸度和*佳溫度的實驗 二、小麥秸稈酶降解反應的實驗 第五節 反膠束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第二十四章 蛋白質模型分子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概況 一、蛋白質模型分子 二、蛋白質模型分子的溶液熱力學性質研究 三、溶液中焓相互作用的研究 第二節 基本原理 第三節 實驗儀器和方法 第四節 蛋白質模型分子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水溶液中氨基酸與單糖化合物間的異系焓相互作用的實驗 二、水溶液

中氨基酸與吡啶及甲基吡啶異構體的混合焓變及稀釋焓的實驗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五章 複雜物質反應的熱力學資料的測定及部分應用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多價金屬離子水解聚合作用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二節 複雜化合物標準生成焓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三節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低溫熱容、標準燃燒焓、標準生成焓、標準溶解焓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四節 環糊精鍵合體的鍵合能力和熱力學參數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催化劑表面吸附熱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處理 第六節 種子萌發過程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附錄 一、標定物質的比熱容 (一)標定物質α 氧化鋁的比熱容 (二)標定物質安息香酸的比熱容 (三

)標定物質銅的比熱容 (四)標定物質水的比熱容 (五)標定物質氯化鉀的比熱容 二、固體元素的熱導率(λ/[W/cm•K)] 三、標定物質的熔點Tm和熔化熱Δ 四、ICTA檢定的溫度校正標定物質 五、基本物理常數值 六、常見礦物及其他無機物的熔點 七、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熔點 參考文獻 符號與縮略語 主題詞索引 熱分析與量熱曲線圖索引

少數層二硒化鈀之電性傳輸與熱電性質

為了解決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作者李天任 這樣論述:

尋找高效率的熱電材料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課題,二維 (Two-Dimensional, 2D) 過渡金屬二硫化合物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MDC),因其優越的熱電性能以及未來廣闊的應用前景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二維二硒化鈀 (PdSe2) 因其理論上計算出高熱電性能,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本實驗使用機械剝離法,剝取少數層PdSe2,利用半導體製程技術製作少數層二硒化鈀的場效電晶體與熱電元件,在室溫下研究了二硒化鈀的電性。本實驗中,二硒化鈀為n型半導體材料,電流的開關比 (On/Off Ratio) 約爲104,臨界擺幅 (Subthre

shold Swing, S.S.) 約爲9.52 V/dec,載流子遷移率 (Mobility) 最大為34.7 cm2·V-1·S-1。 另外,在二硒化鈀元件的熱電性能測量上,得到的最大席貝克係數約爲655 µV/K,與理論值十分接近,並觀察到席貝克值與電晶體場效應有關聯性。當閘極偏壓設定在臨界電壓附近時,席貝克係數到達峰值,而當閘極偏壓小於臨界電壓時,通道關閉沒有熱電效應。最後計算了二硒化鈀的熱電功率因子(Power Factor, PF),通過調節閘極偏壓觀察熱電功率因子隨場效應的變化,並對比相應的材料層數,發現最大熱電功率因子為0.26 mW/m·K2,材料厚度為12層,證明二硒化鈀

是極具潛力的熱電材料。

有限溫度玻色凝聚氣體(英文影印版)

為了解決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作者(加)格里芬 這樣論述:

1995年,陷俘超冷原子氣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發現給玻色凝聚稀薄氣體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都帶來了爆炸性的發展。本書提供了詳細的超流玻色氣體的非平衡態行為和雙組分動力學理論。格里芬、二國徹郎、扎倫巴編寫的《有限溫度玻色凝聚氣體(影印版)》利用簡單的微觀模型,在無碰撞和碰撞為主的區域都給出了清晰明了的集體模式。本書適合超冷原子物理,原子、分子和光物理,以及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者和研究生閱讀。 Preface1 Overview and introduction 1.1 Historical overview of Bose superfluids 1.2 Summary of

chapters2 Condensate dynamics at 2.1 Gross Pita~vskii (GP) equation 2.2 Bogoliubov equations for condensate fluctuations3 Coupled equations for the condensate and thermal cloud 3.1 Generalized GP equation for the condensate 3.2 Boltzmann equation for the noncondensate atoms 3.3 Solutions in th

ermal equilibrium 3.4 Region of validity of the ZNG equations4 Green’’s functions and self-energy approximations 4.1 Overview of Green’’s function approach 4.2 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s in normal systems 4.3 Green’’s functions in a Bose-condensed gas 4.4 Classification of self-energy ap

proximations 4.5 Dielectric formalism5 The Beliaev and the time-dependent HFB approximations 5.1 Hartree-Fock Bogoliubov self-energies 5.2 Beliaev self-energy approximation 5.3 Beliaev as time-dependent HFB 5.4 Density response in the Beliaev-Popov approximation6 Kadanoff-Baym derivation of the

ZNG equations 6.1 Kadanoff Baym formalism for Bose superfiuids 6.2 Hartree Fock Bogoliubov equations 6.3 Derivation of a kinetic equation with collisions 6.4 Collision integrals in the Hartree-Fock approximation 6.5 Generalized GP equation 6.6 Linearized collision integrals in collisionless t

heories7 Kinetic equation for Bogoliubov thermal excitations 7.1 Generalized kinetic equation 7.2 Kinetic equation in the Bogoliubov Popov approximation 7.3 Comments on improved theory8 Static thermal cloud approximation 8.1 Condensate collective modes at finite temperatures 8.2 Phenomenologica

l GP equations with dissipation 8.3 Relation to Pitaevskii’’s theory of superfluid relaxation9 Vortices and vortex lattices at finite temperatures 9.1 Rotating frames of reference: classical treatment 9.2 Rotating frames of reference: quantum treatment 9.3 Transformation of the kinetic equation

9.4 Zaremba-Nikuni Griffin equations in a rotating frame 9.5 Stationary states 9.6 Stationary vortex states at zero temperature 9.7 Equilibrium vortex state at finite temperatures 9.8 Nonequilibrium vortex statesl0 Dynamics at finite temperatures using the moment method 10.1 Bose gas above TBm

C 10.2 Scissors oscillations in a two-component superfluid 10.3 The moment of inertia and superfluid response11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ZNG equations 11.1 The generalized Gross Pitaevskii equation 11.2 Collisionless particle evolution 11.3 Collisions 11.4 Self-consistent equilibrium proper

ties 11.5 Equilibrium collision rates12 Simulation of collective modes at finite temperature 12.1 Equilibration 12.2 Dipole oscillations 12.3 Radial breathing mode 12.4 Scissors mode oscillations 12.5 Quadrupole collective modes 12.6 Transverse breathing mode13 Landau damping in trapped Base-

condensed gases 13.1 Landau damping in a uniform Bose gas 13.2 Landau dmnping in a trapped Bose gas 13.3 Numerical results for Landau damping14 Landau’’s theory of superfluidity 14.1 History of two-fluid equations 14.2 First and second sound 14.3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in the two-fluid regio

n15 Two-fluid hydrodynamics in a dilute Bose gas 15.1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local equilibrium 15.2 Equivalence to the Landau two-fluid equations 15.3 First and second sound in a Bose-condensed gas 15.4 Hydrodynamic modes in a trapped normal Bose gas16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Landau two-

fluld equations 16.1 Zilscl’’s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16.2 The action integral for two-fluid hydrodynamics 16.3 Hydrodynamic modes in a trapped gas 16.4 Two-fluid modes in the BCS BEC crossover at uuitarity17 The Landau Khalatnikov two-fluid equations 17.1 The Chapman-Enskog solution of the ki

netic equation 17.2 Deviation from local equilibrium 17.3 Equivalence to Landau Khalatnikov two-fluid equations 17.4 The C12 collisions and the second viscosity coefficients18 Transport coefficients and relaxation times 18.1 Transport coefficients in trapped Bose gases 18.2 Relaxation times for

the approach to local equilibrium 18.3 Kinetic equations versus Kubo formulas19 General theory of damping of hydrodynamic modes 19.1 Review of coupled equations for hydrodynamic modes 19.2 Normal mode frequencies 19.3 General expression for damping of hydrodynamic modes 19.4 Hydrodynamic dampi

ng in a normal Bose gas 19.5 Hydrodynamic damping in a superfluid Bose gasAppendix A Monte Carlo calculation of collision ratesAppendix B Evaluation of transport coefficients: technical detailsAppendix C Frequency-dependent transport coefficientsAppendix D Derivation of hydrodynamic damping formula

ReferencesIndem

肉與海鮮製品中糖化終產物之方法開發與含量分析

為了解決溫度英文thermal的問題,作者林佑于 這樣論述:

近年許多研究發現,食物於熱加工過程中所進行之非酵素褐變中的焦糖化(caramelization) 與梅納反應 (Maillard reaction) 除了會產生香氛與色澤物質外,也會產生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之物質,如:丙烯醯胺 (acrylamide) 與雙羰基物質 (dicarbonyl species)。此反應中之中間產物雙羰基物質進一步會再與食品之蛋白質與脂質反應而形成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如羧甲基離胺酸 (Nε-carboxymethyllysine) 與羧乙基離胺酸 (Nε-carboxyethyllysine)

。近來研究顯示飲食中的AGEs與許多慢性病具有正相關性,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經退化疾病。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不同加工方式對於肉與海鮮製品中糖化終產物生成之影響,並找尋食品中可以作為糖化終產物之指標物質。本研究首先利用高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成功開發同時檢測11種AGEs之方法,並具有良好之精確度與準確度。此外。本研究也針對食品中AGEs之前驅物以及加熱指標物質進行分析,包含lysine、arginine、雙羰基物質、furosine與lanthionine (LAN)。結果發現,氣炸加工方式與油炸方式相比可以顯著減少豬肉中AGEs及雙羰基物質之生成量。在市售罐頭食品的分析中,發

現其AGEs總量與總雙羰基物質、furosine、LAN、碳水化合物與糖含量具有顯著之正相關性。因此,本研究顯示氣炸加熱方式可以作為有效減少食品中AGEs生成之新穎性加工方式以及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與糖含量有潛力可以作為快速鑑別食品中AGEs含量之指標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