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壁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海洋 壁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潼寫的 我們的祕魔岩 和風聆的 魔法雜貨店:潘妲霏公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魯文化 和未來書城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慈幸所指導 陳佩琳的 精神病人犯竊盜案之鑑定一致性與再犯率分析 (2021),提出海洋 壁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神疾病者、司法精神鑑定、竊盜、責任能力、監護處分、再犯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陳志鴻所指導 鄭涵之的 基於動態評量之數位遊戲式學習對於學童音樂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音樂欣賞教學、動態評量、數位遊戲式學習、學習動機、認知負荷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洋 壁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洋 壁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的祕魔岩

為了解決海洋 壁報的問題,作者李潼 這樣論述:

  ◎一本探討臺灣人權教育的最佳讀本  太平洋永遠是遼闊的。  太平洋永遠不太平。太平洋總有颱風和地震。  祕魔岩下的太平洋海潮,天天是這樣澎湃洶湧。我站得再高再遠,腳底一樣感受到它沖刷礁石沙灘,撞擊在祕魔岩底洞穴往上竄的力道;一樣感受到面對遼闊海洋的無邊美麗和絕望。  父親在生命的盡頭,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景象,也是這種絕望的心情?   父親死於二二八事件的阿遠、從未見過生父的黑人混血兒毛毛,以及父親罹患間歇性失憶症的歐陽,三個好友隨著阿遠追查父親死因的過程中,各自開始了尋找父親、自我定位的旅程。而他們對父親的懷念、尋覓與無奈,掀開了臺灣現代史上,一段埋藏多年的荒謬與黑暗時光。 得獎記錄   ★

文化部文學好書 作者簡介 李潼(1953 ~ 2004)   少年小說作家。   原名賴西安。出生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年輕時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同時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曾獲重要文學獎項四十種,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三部作品,連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   1990年以《博士、布都與我》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   1987年、1988年以〈恭喜發財〉、〈屏東姑丈〉,獲得第十、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及短篇小說獎,同時也跨入成人小說的領域。   李潼致力為少年小說創作,其中以1

999年「臺灣的兒女」十六本少年小說最為力作,作品有《夏日鷺鷥林》、《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等,其他重要作品尚有:《少年噶瑪蘭》、《少年龍船隊》、《水柳村的抱抱樹》、《大聲公》(以上由小魯文化出版)、《再見天人菊》、《望天丘》、《藍天燈塔》、《龍園的故事》等。   散文〈瑞穗的靜夜〉曾選入國中國文教材,〈迷你馬〉、〈老榕樹下讀報〉選入國小國文課本,小說〈梳髮心事〉選入大專國文選。另有多部作品翻譯成英、德、日、韓等多國語文,並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舞臺劇與動畫影片。   作品的質與量為臺灣兒童文學作家中罕見。 1父親在祕魔岩看到的海洋2好漢坡底的祕密基地3以腳鐐手銬走一趟父親的足跡4

樓婷是攔路女劫匪5佛羅里達州有沒有鳳凰花6在環牆的人影注視下7向海洋赤裸倒立的小黑人8來自博多港的傳言,真實嗎9被大砲轟擊的第八號地道10若是懷念,那人便存在11在悠遠的鐘聲裡等待日出在小說的趣味中尋找人的溫暖和反省力 文/李潼走出荒謬的年代 文/張子樟讀書會討論提綱 設計/江福祐 作者的話 在小說的趣味中尋找人的溫暖和反省力 文/李潼   小說,原本就是最能創造閱讀樂趣的文學類型。一部好小說,不論它承載多豐富的意涵,都應當有一串精彩情節來作人間的顯相,有個新奇生動的敘述來導引讀者進入故事。   一位再有主張、再好發議論的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仍得有個可親或可厭的主角人物,來完成一個可愛或

可悲的故事,引發讀者關切地在「虛擬實景」中同悲、同喜、同憤慨,小說家的主張才成其可能,他的議論才能被包容。作品的主題意義,唯有在「有趣」的閱讀中,才有被發現的機會。   身為一名在臺灣島嶼土生土長的小說作家,我不得不冷酷而慶幸地說:臺灣多變的歷史,坎坷且豐富的人文風貌,給寫作人提供了不盡的題材。讓稍不愚魯的作家,在俯視、仰望、遠觀、近看這些歷史人文及最切身的生活周遭時,有了拾取不完的寫作靈感。而臺灣歷史中的二二八事件就是我發掘寫作題材的寶藏。   從我稍識世事,我的父母總會沒來由地告誡:「不要去談政治,別人在談你也不要理。你那麼多意見,那麼愛看書,小心會害自己,害全家!」事實上,他們的白色恐怖

,是有憑有據的。我有些師長親朋的遭遇,具體顯現了它的存在。   我的小學校長,高瘦的福州人王先生,就在校門邊的校長宿舍被情治人員逮捕,原因是他「藉讀書會參加不法組織,散播不法政治思想」。讀書也會嫁禍,沒想到「書」有這麼大威力,這麼被看重。   比我小三歲的「眯眼標」,在高中一年級時被情治人員帶走,據說在威嚇之下,招供了英文老師在課堂提及長江大橋架設完成的「為匪宣傳顛覆言論」。那位知名散文家的英文教員,經送綠島管訓,而自小課業優異的「眯眼標」,從此迷糊度日,在賭局和醉酒中放逐自己。   我在學生期間,幾乎成了職業化的學藝股長,每在節慶前製作的壁報,總有師長再三提醒:「絕對不能使用紅底黃字,絕對絕

對不能出現星星,一個都不可以!」因為它們和中國國旗的底色和標記相近,用了,難脫「意圖顛覆政府」之嫌。   早婚的理髮師,在海軍服役,從碼頭的中正堂電影院看完「叛艦喋血記」回船,餘興未減,擅做影評:「那個呆瓜實在是有夠笨,他只要那樣這樣,就可以把船開出去,笨!」   再過幾天就是十月末梢的「總統華誕紀念日」,又可普天同慶地放假一天。早婚的理髮兵,整天關在小房間理各種奇形怪狀的頭顱,下碼頭看電影成了最大的嗜好,盤算著放假日又可連趕幾場,順口又問夥伴一句:「華誕是禮拜幾?」誰教他偏愛說臺灣話,把那「拜幾」說成「拜鬼」,這一移監管訓是三年。   鄰人看他太太提包袱、攜兒女出門,都知道她要迢迢去探監,去

勸阻他丈夫徹底戒除看電影的嗜好,和愛說臺灣話的「不良習慣」。   人們平復恐懼的能力,是強韌生命力的一部分。但當恐怖的氛圍才離去在一個似遠猶近的地方,「白色恐怖」的事例,已漸成一則謠言。   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紅色政治恐怖的代表作;黑色政治牢獄的奠基作;也是白色政治恐怖的開業作。它的背景成因、引爆事端、傷亡人數及責任歸屬,直到二十一世紀仍未完全理出頭緒。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由新來政權發動的屠殺政治異己和延續多年的恐怖行動,挑掀了原本具包容力的臺灣移墾社會中的省籍對立,傷了新來政權與舊有住民的感情,讓新來晚到的所有官民,都分擔了無形難以計數的社會發展成本。它的嚴重,竟比一八九五年的日

本殖民政府所做的「接政殺戮」,付出更多代價。   為政者不乏有歷史閱讀的愛好,可若只看到改朝換代的兵戎相見,和以國家武力碾壓人民身心的即刻成效,而不見這成效下隱伏的怨恨,使國基傾圯。未識以傾聽民意、創造和樂和長遠收益,更能穩固政權;所謂鑒古知來的歷史功能,便被扭曲了。   我健壯開朗的祖父,直到八○年代末期,才以九十高齡去世。他始終是個奮力生活的平民,但政治卻使他曾一人分飾三角:清朝百姓、日本治臺總督府的「次國民」、和中國國民政府的「頭家」。   祖父的歷史觀照,完全來自他巧遇的時代變局與生活的進程;與學者的梳理無關,他無緣接觸也不識那些理論。   他說:「不管什麼朝代來來去去,不管什麼官員起

起落落,人總要打拚才有好生活。有力者的政權官員,無論用什麼民族主義、國家觀念來箍緊無力者的民眾,都不如讓民眾有自由的思想、打拚的機會,去創造富裕的社會和美滿的家庭來得實際有效。   「這道理真簡單,但來來去去的朝代認為麻煩,那些起起落落的官員,只想用五四三的主義和觀念招待民眾,但為生活打拚的民眾,只看它是浮雲輕煙。」祖父為生活堅貞效忠的歷史觀照,因改朝換代頻仍,旗幟易換如翻書,已接近無政府主義者。   這種無關背叛或疏離,真正要檢討的是:這些政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的施政取捨、來去、輕重,用了什麼心態?他們怎敢指使國家武力,對付自己的無力民眾?而那些發動、執行、縱容和沉默的武力共犯結構,又怎

麼形成?   一九四七年的臺灣二二八事件效應,在智者的心中豎起一座「祕魔岩」。它是一座由抗爭、驚恐、血腥、傷悲、報復、寬諒、反省、包容與和平的追求填築成的巨岩。不同的智者在多年後,仍以他們的耙鋤在挖掘他們預想的岩藏,岩藏出土,又往往超乎預想,另有發現。   不識這恐怖事件的人,是否就可以不看、不聽、不解它的成因、結果和影響?   歷史若真有鑒往知來的作用,便表示它的種種事件,會在今天以後的時空,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出現。   我們在成為那些未來事件的發動者、執行者、縱容者,或沉默的共同結構一員之前,早些知道,讓心中先有琢磨,總能清明些、仁慈些、勇敢些,確切選擇自己當個有血淚的人、有智慧的神、或嗜血

的獸。   比起更多的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書中王醫師所受的待遇,可能屬於「不幸中的優渥」(受波及的人沒有一位是幸運的),有識者可能對其中的殘酷血腥「語多保留」而不滿,但如同我不贊成新聞媒體對綁架者做過於詳盡敘述;反對在凶殺現場做過於清晰的描摹,我願意選擇保留。   然而,王醫師的事例,和所有受難當事者以及家屬的苦難,他們驚恐無助的程度是一致的,事件影響的層面是相似的,他們在平復的身心反應,有諸多是共通的。   在紙上涉回那段時空,舉筆沉重,是因哀矜;是因反思;是因期待所有無力者、有力者、無識者和有知者,都有冷靜或溫暖的識見,有容納異己的胸懷。   註:本書於一九九九年由圓神出版社出版。 導讀 走

出荒謬的年代 文/青少年文學評論家  張子樟   父與子   自古以來,父子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父親的形象一向是嚴厲、冷酷,對兒子的期待永遠是「恨鐵不成鋼」。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多少兒子活在能幹出色父親的陰影下,終其一生,無法掙脫。我們同時也讀到多少胸懷大志的兒子,不受其顢頇無能的父親的約束與妨礙,終能成就一番事業,成為自己兒子的陰影。   在文學作品中,不乏父子關係的刻畫。希臘悲劇《伊底帕斯》(Oedipus)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卡夫卡的《蛻變》,間接敘述了他對父親的不滿;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也是一本描繪父子矛盾的傑作。這些作品均傾向於負面陳述。   當代的少年小說則正負參半。在《陌生爸爸》

中,我們讀到了一位不成材父親的悲慘下場;在《雪地菠蘿》裡,我們看到了一位有了外遇的父親的絕情。但我們也讀到了《不殺豬的一天》與《咱們是世界最佳搭檔》中,那樣熱愛子女、深受敬愛父親的故事。   比較之下,《我們的祕魔岩》中三位男生的父親,就顯得模模糊糊,一點也不突出。阿遠與毛毛的父親始終沒出現過,歐陽的父親到最後才露臉,但出場時間太短。沒有出現或出場時間不長,並不代表他們扮演的角色不重要;相反地,這三位父親的遭遇與去向,是這本書的骨幹。   「無」字輩的父親   閱讀《我們的祕魔岩》,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第一個角度,是從書中三位少年成長時的特殊情景切入。作者李潼藉三位少年對父親的懷念、尋覓與無奈

,掀開了臺灣現代史上,埋藏多年的某個特殊空間與時間的荒謬與黑暗。   阿遠的醫生父親死於白色恐怖。無言的父親,在遺腹子十四歲時才浮出。阿遠四處找人詢問、探聽,才勉強拼湊出從未見過面的父親的模樣。他從阿裕伯口中,知道父親是位熱血青年,「想以自己所學扶持社會的軟弱者,攻擊利益的霸占者,對於政治體制的腐敗,提出改革的意見......」這種想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在特殊年代碰上「政治」這隻老虎,結果,理想主義者便被吞食了。阿遠的父親就是這樣被犧牲了。   阿遠日思夜想,把心中的不平表現在祕魔岩上。他想像且模仿父親被執行死刑的模樣,用童軍繩綁死結當手銬,兩腳踝打個腳鐐,中間夾上大石頭,自我強迫地跪在祕魔岩

的最前端,這些動作把毛毛、歐陽給嚇壞了。   阿梅姨告訴他,王醫師得到三名外省兵的協助,墜落懸崖,被船接往福岡博多港。這項傳言,也曾讓阿遠激動過,希望那是真的。但在林桑的照相館裡,他聽到林桑的悲痛敘述,親手撫摸父親的眼鏡與懷錶,讓他不得不相信,父親已經遠去。  這段追念與極力想揭開真相的心路歷程,讓人讀來格外心酸。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就得承擔這種心靈上的折磨。   同是天涯淪落人   與阿遠一樣失常的毛毛是中美混血兒,他的黑人父親,永遠不知道在這島上有他的骨肉。他的「無知」凸顯了時代的荒謬。由於母親的特殊行業,毛毛不斷搬家、轉校。在現實生活的磨練下,毛毛是個堅強且獨立的青少年。他對於形式上的後父

沒有成見,但他想念從未見過一面的父親。因此,在花崗山公園紀念碑旁,他不斷追問來臺度假的美國大兵,與後來向著海洋赤裸倒立的行徑,說希望自己從懸崖掉下去,變成化石的賭氣話,都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   他以渾厚、悲涼的調子吟唱〈老黑爵〉,更讓讀者為他心痛不已。他終究還是必須面對現實,認同臺灣,因為「無知」的父親,不可能接納他。只是他母親這個角色太可憐了。   歐陽生活在比較正常的家庭裡,天天見得到父親──逐漸失去記憶的父親。他父親絕不是十惡不赦的人。時代的特殊背景與僵化的意識形態,把他製造成一個永遠活在已經消失的年代的老人。他是個只記得「檢舉匪諜,人人有責」,得了間歇性健忘症的可憐老人。這位時代小

人物「無奈」地執行逮捕間諜的工作,甚至於在完全開放的年代裡,他依然沉湎於過去的英勇事蹟,繼續把虛有罪名濫扣在他人身上。   他和阿遠、毛毛的父親一樣,這三位「無」字輩父親,給三位「無辜」的少年帶來了無法補救的追憶與懷念。   陰柔的力量   其次,書中的女性角色也不應忽略。阿遠的阿嬤和母親,在摯愛的兒子、丈夫遇難後,默默苦撐家計,不談往事,因為她們了解政治的可怕。阿嬤臨終時,才說出真相。   阿遠不斷挖掘拼湊,媽媽依然不想追究往事,她寧願選擇時間來治療一切。阿遠問她:「爸爸留下來的東西呢?」她搖頭:「都燒掉了。我都不知道,都不記得了。阿遠,媽媽只希望,你平安健康長大。」多麼沉重無助的告白!她不

想說真相,讀者卻能體會她心情之苦,因為她的半輩子遭遇,就是這段不名譽歷史的永恆見證。   毛毛的母親,做的是一般人看不起的職業。她不斷搬家,想減少外人對他們母子的傷害,但毛毛的膚色,卻是無法剝離的疤痕。跟天下的母親一樣,毛毛的母親,必定也曾努力想給毛毛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但她無力與現實生活對抗,最後只得屈服於現實環境,在風塵中繼續打滾,供應毛毛的生活需求。對這樣的母親,我們沒有苛責的權利,因為她已經盡力了。   沉默的歐陽母親是位客家人,懂客家話,臺灣話懂得不多,說的是國語兼有客家腔與臺灣腔,是「三七五國語」,所以不常說話,還曾經被阿遠誤認為「啞巴」。她天生具備客家人勤奮耐勞的美德,不停地工作

著:「......她穿寬鬆的藍布衫,在後院餵雞;在廚房擦擦洗洗,要不就端一竹簍落花生,坐在小板凳上埋頭剝殼......」這種只知犧牲自己、任勞任怨的偉大女性,我們只有尊敬與讚嘆。   當然,我們不能忘了樓婷這位早熟乖巧的「小婦人」。她處處懂得為他人設想,舉止言談都顯示出良好的教養與天生氣質。她知道阿遠、毛毛與歐陽三人的心酸事,一一設法幫他們化解,尤其是幫阿遠解了心中之魔,沒有做出後悔一輩子的傻事(他曾想將他的仇恨轉到毛毛的繼父,與歐陽的情報官父親的身上)。   她勸阿遠:「爸爸在或不在,只要我們懷念他,他就存在;只要我們想念他,他便也忘不掉。」誰會不喜愛如此懂事體貼的女孩?   昇華的族群關係

  最後一個閱讀角度,是作者處理族群關係的態度。基本上,在李潼筆下,族群關係並不特別顯得緊張。他以寬容的胸襟、正面的刻畫,敘述了他對島上不同族群之間矛盾的感傷與不滿。他不打算嚴厲批判過去這段黯淡的歷史。   阿遠的父母都是沒有省籍情結的人,王醫師「對待患者是大家都一樣,不管你是阿山、半山;不管芋仔番薯,不管你是唐山過臺灣,還是臺灣過唐山,誰來求醫,他都醫治。」阿遠母親亦是如此:「媽媽為所有不同種族的母親接生,迎接每個阿美族孩子、山東孩子、客家孩子、臺灣孩子,都能健康啼叫地來到這個世界,長成健康活潑的臺灣兒女。媽媽的那雙手,是世界上最寬厚的手。」歐陽的客家母親與阿山父親的結合,也說明了這一點。

即使走過白色恐怖陰影的阿裕伯與林桑,也沒有強烈的排斥「外省人」心態。   阿遠他們這一代的族群關係更為駁雜。阿遠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毛毛的父親是洋黑人,歐陽是歷史特殊環境湊成的姻緣的後代,樓婷則是典型的阿山。雖然如此,這四個青少年之間的感情與友誼,誰也無法用族群關係來分化,因為他們心目中,族群間的恩恩怨怨早已昇華。他們都是臺灣的兒女,來自何方並不重要。他們關心的是未來如何攜手並行,走出美好的未來。

精神病人犯竊盜案之鑑定一致性與再犯率分析

為了解決海洋 壁報的問題,作者陳佩琳 這樣論述:

竊盜犯罪的發生率與再犯率均高,對民生經濟影響甚鉅,是地方公共安全的重要指標,在司法精神鑑定當中,亦是相當常見的犯罪類型。本研究希望藉由精神病人犯竊盜案之司法精神鑑定結果與法院判決報告,了解責任能力、竊盜再犯以及監護處分之相關問題。 本研究以2002年到2004年於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進行精神鑑定的143名竊盜犯個案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責任能力、再犯狀況、監護處分狀況進行分組,分析犯竊盜案件之精神病人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影響責任能力判決的因素、鑑定與判決結果之一致性、竊盜再犯的影響因素、影響監護處分判決的因子,以及監護處分之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的精神診斷與前科對責任能力

以及竊盜再犯有關聯性,其他人口學因子包括年齡、婚姻狀況與責任能力有相關性。建議繼續深入研究個別精神疾病的犯罪樣態,及其病理特徵與責任能力之關聯性,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精神鑑定以及監護處分的政策制訂。

魔法雜貨店:潘妲霏公主

為了解決海洋 壁報的問題,作者風聆 這樣論述:

過去的自己在某個地方等待,或許有一天,她會動身來找妳……   我,潘妲霏,今年17歲。  在日頭炎炎,搭著公車去補習的平常日子,背後憑空出現一個小鬼跟著我。  她說我是長大後的她?!還一路追問我為什麼不是公主,OMG,這下故事沒完沒了了……   在補習班摸魚摸到躲在赤道門檻下的小魚;  巨大的鯨魚在西部幹線的火車上空飛;  犀牛跟駱駝在圖書館大亂鬥!  神出鬼沒的狗頭智者巴維特老是被揍飛……  還有、還有,那隻獨來獨往、驕傲的貓,到底是不是想吃掉那隻魚?   最魔法的動物奇幻嘉年華!最感人的冒險尋覓之旅! 本書特色   師經典而不失經典  顛覆原著  一部可以在教室看的輕小說   老天啊,

《原來如此的故事》——原來,不是故事! 作者簡介 風聆   風聆,現實世界中曾是教改的鷹犬、九年一貫的走狗,至於是否延續而成為十二年國教的幫凶,目前尚未決定。   生平做過最得意的惡作劇,是在退伍當天,用壁報紙跟保麗龍球把「安官桌」的抽屜改造成「小叮噹的時光隧道」。   曾出版《自爆咒文搜索小組》、《魔王爸爸的十六封信》、《神.歐巴桑》、《馬桶上的阿拉丁》……等小說類作品。 繪者介紹 蚩尤   1983年生,曾任動畫師,電玩遊戲美術。2002年成立 Amatiz 工作室,現任自由創作家,各家遊戲公司外包美術設計,聯成PAINTER講師,目前致力於原創漫畫。   經歷:  CG SMART1、C

G SMART 聯展  受季刊S邀稿刊登於 14. 15期  畫冊Gorgeous(個人出版)  畫冊Purity(個人出版)  畫冊Unlimited(個人出版)  blog.roodo.com/amatizqueen

基於動態評量之數位遊戲式學習對於學童音樂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為了解決海洋 壁報的問題,作者鄭涵之 這樣論述:

音樂教育在學校課程中較不被家長重視,同時也影響學生對於音樂學習態度。教師在面對音樂欣賞教學時遇到的最大難點為授課時間不足導致教學內容受到限制,教學上可能會遇到學生對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不熟悉,同時對於課程中之樂曲聆聽與理解不足。資訊科技的融入,提供教師與學生更創新且具有互動式的學習。遊戲式學習近年在教育上被廣泛使用,在學習上價值大多具有正面的效果,除了學習有成效外,同時也不會對學習者產生高度的學習焦慮。傳統的紙筆測驗,較難及時發現學生錯誤和解題歷程,然而透過動態評量的運用,可透過逐步提示與教學,立即發現學生困難與問題之所在,達到評量與教學合一。本研究目的在於藉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之數位遊戲式教學軟

體,並採用動態評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採計台南市某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一班為實驗組26人,一班為控制組26人,進行為期四週共計4堂課程。實驗組使用基於動態評量之數位遊戲式學習,控制組則實施一般數位遊戲式學習。學習活動結束後,比較兩組學生音樂欣賞教學學習成就、學習動機與認知負荷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基於動態評量之數位遊戲式學習與一般數位遊戲式學習模式,在音樂欣賞學習成就上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兩組數位遊戲式學習模式僅控制組學生提升音樂欣賞學習內在動機。兩組數位遊戲式學習模式,皆不造成學生在音樂欣賞學習上的認知負荷。

本研究建議未來進行基於動態評量之數位遊戲融入音樂欣賞教學相關研究時,可以嘗試加入不同的教學策略,藉以尋求數位遊戲式學習的最大價值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