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戴維·塞德拉克寫的 人類用水簡史:城市供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和麗莎安.蓋西文的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水資源正夯!千附海水淡化廠明年Q1正式營運也說明:另一方面,未來千附也規劃將以膜分離技術發展出的污水處理能力,加上該公司擁有全台唯一直徑1.2公尺的超大型PE管技術,作為公司爭取國內都市下水道污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科學技術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謝哲勝所指導 陳奕澄的 船舶油污染侵害國際商港之民事責任 (2021),提出海水淡化廠 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商港、船舶油污染、公共信託理論、污染損害、責任限制、責任保險、直接請求權、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綠色能源學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郭振坤所指導 劉勇君的 手動攜帶式海水淡化器開發與測試 (2021),提出因為有 滲透壓及逆滲透壓、RO半透膜、帕斯卡原理、海水滲透壓、血漿滲透壓、廢水比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解答。

最後網站澎湖七美- 用水量大增,但900噸海水淡化廠尚未施工下則補充:1.【七美大小事】 七美水庫漏水、海淡廠籌建縣長與水公司實勘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南海旅遊重鎮七美鄉,水庫長期漏水,只能仰賴地下水供應,超抽的結果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水淡化廠 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類用水簡史:城市供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為了解決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作者(美)戴維·塞德拉克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關於城市供水的書。城市供水系統常以不大引人注意的方式為每個人提供清潔用水,並帶走污水。然而,現代城市的水處理工程正面臨一系列挑戰。各地遇雨成澇、各地看海的現象就是這一系列挑戰中暴露出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本書正旨在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思路。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特聘教授、伯克利水中心的共同主任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下屬的重塑國家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擔任環境領域世界期刊《環境科學與工程》與《水研究》的副編輯。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第一章世界上第一個大都市羅馬城的供水 001 第二章桶的時代 013 第三章歐洲的污水危

機 025 第四章延年益壽得力於水處理 039 第五章燃燒的河流、褪色的油漆和清潔水運動 060 第六章氯化處理水的困境 086 第七章流入海灣的下水道 106 第八章“痕量”的麻煩:激素、藥物和有毒化學品 130 第九章為第四次水變革做準備 152 第十章從廁所到水龍頭的解決方案 172 第十一章向海洋索取飲用水 198 第十二章不一樣的明天 217 第十三章反思 247 注釋 254 索引 292 多數情況下,在我們日常用水時,並不需要知道有關水的詳細資訊。延綿的水管各司其職:給水管將遙遠的清潔水輸送到家中,排水管使我們的家園免受雨水淹沒,而汙水處理廠則確保產生的污

水和沖刷廁所的廢水集中處理過後不再污染當地的河流。無論白天黑夜,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套水系統都在夜以繼日、悄無聲息地運行著。這樣的“無名英雄”和維護它們的人們,默默地為城市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現代都市人確實沒有多大必要去瞭解水是如何流進和流出我們所在的城市,除非這個城市正處於重大投資時期。遺憾的是,這個時期快要到來了。 隨著水資源形勢的日益嚴峻,變革水系統的訴求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我們的視線:近年來,你多少次聽聞當地政府與農民以及環保組織關於水權的爭拗?關於氣候變化以及更加頻繁的嚴重乾旱或者洪水氾濫的新聞?抑或是關於常見藥物成分出現在飲用水中的政府報告?諸多這些問題無一不在預示著:建立於19

世紀而後經過20世紀技術改進的水系統,已不能滿足21世紀人們對飲用水的要求。 由於目前水處理方法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不足,政治家、企業家、跨國公司以及環保主義者等,眾說紛紜,宣導更好的水處理願景。有人宣稱水資源的短缺可以通過投資新一代汙水處理廠來解決,因為它能將污水淨化,再用管線輸送回水庫;或者通過海水淡化廠將海水脫鹽變成淡水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環保主義人士宣導保護水資源,擴大使用當地水資源,並將天然(淨水)過程與收集和處理水的系統結合起來。還有人認為這個危機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所有水問題都可以通過機構改革迎刃而解,因為現有的那些主管城市水分配和調節的機構,其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對一個並

不是這方面專家的普通人而言,如何對複雜的城市水系統做出全面的判斷呢?大約20年前,當我開始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關於水的科普讀物都過於寬泛。這些書大部分專注於毫不相干的話題,例如農業用水的浪費、水生環境的破壞以及發展中國家對水和衛生系統的需求。最後我才發現,只有關於城市水系統更專業的圖書、報告和科技論文,以及我與那些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一起共事的經驗,才能填補我在這方面知識上的空白。然而,這種途徑並不適合於大多數人,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時間和興趣。 當我知道如何對水這一主題深入瞭解以後,我一如既往地和那些渴望獲取更多關於城市水問題資訊的人接觸。到2009年,我終於覺得可以

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複雜的城市水系統。那一年我受邀到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學院(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給數千名學生和社區成員做報告。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聽懂我的報告,我首先介紹了幾個世紀以來城市水系統的演化過程,這是讓普通百姓接受飲用水的重複利用這一科學話題最有效的辦法。事實證明,演講開始時通過播放若干幻燈片來介紹飲用水和汙水處理的歷史,的確有助於大家客觀看待這個問題。當時,我並未意識到我已經開始了一個龐大的計畫。那場以介紹歷史背景來解釋當前城市水問題的成功演講,促使我開始了為期四年的學習歷程,用於填補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空白,包括當前面臨的城市水問題的根源和現階段仍在使用的

、但飽受爭議的城市水處理技術。 對我來說,最吃驚的莫過於城市用水這個話題已遠遠超出科學和技術的範疇。在研究城市水系統歷史的時候,我意識到這些水系統是大城市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我們現在對各種水系統的維護和改進感到頭疼。這套城市水系統已逐步得到推廣,因為負責城市水系統的人們一直在研究新技術來解決由城市擴建所引起的新問題。無論哪個時代,當城市遇到給水、排水及廢棄物處置等問題時,負責城市水系統的工程師們都會首先採取過去成功的策略,再加以改善,適當增 加水系統的規模以應對不斷膨脹的人口,直至以前的辦法不再奏效。面對城市人口的劇增,按照慣例,社會應該增加對包括水系統在內的基礎設施的投入。然而,在運行

了十幾年後,最後發現這套努力維護下的城市水系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這時大家才會想到變革。但是知易行難,因為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去變革。有些創新的思維和技術由於其在實踐中日益突顯的缺點而被淘汰;有些則因為在實際運行中得到改進而變得更加高效。經過一段時期,一些水問題特別突出的城市研發出了新的水處理方法,這些方法進而成為發達國家城市水處理的技術規範,得以廣泛應用。 作為城市水系統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我們現在遇到的用水問題並不算太棘手。然而,水資源短缺、街道浸水、不斷增長的水體污染物名單,加上地方政府對水系統維護不力或不願改進,這些問題對於那些努力使城市水系統正常運行的人來說無疑是厝火積薪。

但我們當前遇到的挑戰和前輩們已解決的問題並非完全不同:城市水系統總需要間或進行升級改造。也許這一次因為氣候變化,加上需要給數以千萬計生活在相同流域的人供水,這些都使城市用水問題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但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電子科學、材料科學以及生物技術,一定會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城市用水問題。在過去的2500年裡,城市水系統週期性的發展、破損以及更新都與一系列的變革相關。第一次變革,姑且稱之為“水1.0(Water1.0)”,發生在第一次全球工業化浪潮時期迅速崛起的歐洲城市,這些城市複製了由古羅馬人首建的管道系統和排水溝。隨著這些城市的持續擴增,大量廢物隨排水溝排出,一些水媒疾病(如霍亂和傷寒等)肆虐,嚴

重威脅公眾的健康。飲用水的處理,或者稱之為“水2.0(Water 2.0)”,作為又一次變革,遏制了水媒疾病,為人類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健康福利。但直到半個世紀前,現代技術和持續的經濟進步使得城市擴張,從下水管道流出的汙物對下游地域造成很大的麻煩。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伴隨著城市周圍的河流、湖泊和海灣的衰退,迎來了第三次變革,即“水3.0(Water 3.0)”。它以汙水處理廠作為城市水系統的典型特徵出現。 又經歷了半個世紀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氣候變化迫使城市水系統的功能必須不斷強化,以滿足居民的用水需求。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即將出現第四次變革,即“水4.0(Water 4.0)”。只是在這個階段,決

策者們對城市水問題的性質知之甚少。在那些水系統顯示出最大壓力跡象的城市,這些問題已通過不同方式顯現出來。有些地方,水肆虐氾濫;而另外一些地方,卻長期乾涸;還有的地方,雖然經費不足,但仍在努力維持那些瀕於散架的管道和水處理廠。第四次變革仍然在循序漸進的準備過程中,如果我們願意投入資源、人力,加上政府有意願把這些變革變成現實,依靠科技,多管齊下,就可以造就更好的城市水系統。未來城市水系統對城市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好由知情的公眾來共同決策。面對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希望本書和相關的水4.0網站,不僅有助於公眾更廣泛和深入地瞭解水資源話題,還能激勵大家身體力行,努力改進所在社區的水系統。

船舶油污染侵害國際商港之民事責任

為了解決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作者陳奕澄 這樣論述:

臺灣規範船舶油污染民事責任的主要法源為海洋污染防治法(簡稱海污法),經比較法的觀察,與1969年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國際公約之1992年議定書(簡稱CLC1992)存在下列差異:例如地理要件、船的要件、油的要件、責任主體、排他條款、免責事由、污染損害的定義、強制保險及直接訴權、時效、管轄權及外國判決之承認與執行等,此等差異皆是海污法未來修法所需注意之事項。國際商港之客體性質為公共信託財產,屬於民事客體,可為物權之客體。商港水域所有權在實質上屬於全體國民,名義上為國家所有;透過制定法之授權,將商港水域經營權轉化為港務公司私有,並課予公共信託義務之限制。海污法修法時應明確污染損害之定義,包含清除油污

染、復原及預防措施費用、財產損害、環境損害、純粹經濟上損失及懲罰性賠償。至於非財產損害應非海污法污染損害之求償範圍,如適用民法第195條第1項,宜引入「觸碰法則」而限制之。船舶所有人責任限制之制度設計考量從一開始鼓勵航海之特權,轉變成為務實考量-部分賠償優於完全無法受償。因此,有必要將限責基金之設立作為行使責任限制之要件。此外,宜授權主管機關以法規命令定期檢討限責金額。強制責任保險之直接請求權應定性為被害人的特別權利,其行使要件、抗辯事由及時效等,有待立法補充。此外,縱使CLC1992明列抗辦事由,但妨訴抗辯是否屬於CLC1992所列抗辯事由仍有爭議,海污法修法時應特別釐清。CLC1969、C

LC1992及燃油公約,對於外國判決之承認與執行均以自動承認為原則。相較而言,臺灣非公約締約國,臺灣船舶油污染民事責任判決在外國之承認與執行將遭遇較多的法律實務阻礙。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

為了解決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作者麗莎安.蓋西文 這樣論述:

你可以笑水母無骨、無腦、無所事事, 但你必須承認,當海洋中只剩下水母時,那是多麼驚悚的事情……   水母不壞,牠只是機會主義者,在一個個汙染又缺氧的海域中,比別人反應力更快,於是爆發再爆發。   .牠只是雜草般的生物,在一個個生態系崩潰,一個個物種瀕絕下,找到空出來的生態棲位,然後趁虛而入。   .牠只是不挑食,什麼都吃而且永遠吃不飽,吃掉魚卵和魚苗,又和魚類競爭其他食物,造成魚類的雙重打擊。   今日證據已證明水母正取代南極企鵝,並且已造成全世界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挨餓滅絕。是的,水母正讓自己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美國最強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故障、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

改拍攝地點、雪梨奧運鐵人三項差點停賽,這都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不便。   過去我們以為大海很廣闊,很有韌性,能承受任何人類所造成的傷害。但如今我們對海洋了解愈來愈多,知道海洋是如此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誠如自然主義作家約翰.繆爾(John Muir)的一句名言:「當我們試著從自然中移除某物時,我們才會知道它與宇宙中的萬物是如何緊密共生著。」   在《當水母佔據海洋》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澳洲水母專家蓋西文,結合自己和無數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對這個會影響所有地方、所有人的現象,表達了關切。   她講述水母在各個海域爆發的故事,探討水母爆發與魚類族群減少之間的關係,也解釋了造成沿海度假區和

漁場大災難的水母族群大爆發之原因。提醒大家,當許多海洋物種瀕臨絕種,水母卻在這生病的海洋中生機盎然,我們就要瞭解,牠們的出現代表接著就是生態系的崩潰。水母的故事因此是海洋的故事,告訴我們海洋的歷史和未來。   作者以對話性的散文文體,加上辛辣又易讀的文字,激發我們對主題的關注,以及對這些半透明生物的崇敬。最後作者也饒富趣味地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可以做的,就把它們吃掉。 名人推薦   .黃興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員、無脊椎動物專家)   .羅文增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技暨海洋資源學系教授)   .方力行 (海洋生物學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館館長)   .廖鴻基 (海洋作家,黑

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蓋西文是位能寫、會寫的科學家──奧杜邦學會(Audubon)   上個世紀,同時是人類和水母的革命性時期,本書以美好的創意帶領我們一起探索人類與水母之間的關係。──席薇雅.厄爾 國家地理雜誌常駐探險家,藍色任務(Mission Blue)發起人,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首席科學家1990-1992   作者簡介 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   澳洲海洋毒物諮詢服務中心(Australian Marine Stinger Advisory Services)主任,1998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金(Fulbright),補助他進行水

母爆發和演化的研究。她發現了超過一百五十種新種,其中至少有十六種具高度危險性的水母,還包括新種海豚,她也寫了無數科學論文和受歡迎的出版品。   序  前言   第一部  水母不乖 第01章 任水母擺布 第02章  一些驚人的生態影響 第03章  水母全面失控   第二部 水母、黯淡的星球還有其他 第04章  水母的基礎知識 第05章  生態系擾動概論 第06章 過漁:生態系變動的強力推手 第07章 優養化幾乎總是導致水母增生 第08章 汙染使生態系變得不穩定 第09章 第十二災:生物性汙染 第10章 氣候變遷改變了一切   第三部 野草要承受土地 第11章 雅里氏效應(Al

lee effect)、營養梯階效應(Trophic Cascades)和變動的基準(Shifting Baselines) 第12章  水母雙重打擊 第13章 高能量和低能量生態系   第四部 海洋正在死去,以及這件事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第14章  海洋酸化「新」問題 第15章 黏液的崛起   致謝 附錄 詞彙表   前言   海洋中的生命連結實際上像是張極脆弱的絲網。如果移除其中一縷,就會整個解體,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復原。──馬拉.科恩(Marla Cone)《洛杉磯時報》環境作家   站在威斯康辛州中部的砂岩採礦場中,會把我們帶回到五億年前,生命跟現今很不一樣的地球(見圖十六)。那

時骨頭、爪子和牙齒都還沒演化出來,沒有生物的嘴有上下顎,有殼的生物才剛剛開始形成。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水母和牠們的親戚,可能還有些蠕蟲。一些身體柔軟的生物在海上漂流,有些則卡在沙中。有些可能和現今的珊瑚一樣,和會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共生,但是,那時還沒有壯觀的珊瑚礁,海底也沒有鋪著一整片的濾食性貽貝。海裡沒有鯊魚游過,更沒有逃命的成群魚兒。   莫西尼(Mosinee)是個鳥不生蛋的小村莊,但在這裡曾發生過地球歷史上最巨大且最不可能的事件。它們就像是一頁頁的歷史書籍,是層層相疊的連續層理。七層互不相關的獨立地層中,每一層都有數千隻水母化石擠在一起。水母會形成化石是很罕見的,而且是保存得這麼好的一大堆

,更何況還有七次,這真是神奇。   是這些大大小小、四瓣或五瓣的身體,現在都已經動彈不得。牠們掙扎脫困所留下來「印跡」,訴說著牠們轉錯致命的一彎。但是,這還告訴我們另一件有不祥預兆的事:很久很久以來,水母就會頻繁地大量聚集……而且,牠們很可能都不會消失。   某種程度而言,這本來就是水母有可能會幹的好事,不過是否有可能是我們人類做了什麼有利於水母的事呢?說不定,是我們捕光牠們的天敵和競爭者,還把海洋變得更毒,讓敏感物種都無法生存下去?又會不會是海水暖化加速牠們的新陳代謝,並讓牠們的繁殖和生長變得更快?在此同時,牠們是不是消耗了海洋中的氧氣,讓魚類和甲殼類這些需要呼吸的物種都掙扎著喘氣呢?這

實際上不是「會不會如此」的問題,這些都是真正發生的事。而這就是牠們的故事。   試想一下,如果魚消失了,蝦被捕光了,牡蠣不見了,那麼海底除了鼻涕蟲偶爾爬過留下的黏液,海床沉積物中依然繁盛的蠕蟲,還有主宰海洋的水母以外,還會剩下什麼呢?如果我提供的證據能證明水母正取代了南極的企鵝,而且這不是有一天會發生的事,而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事,你會覺得如何呢?如果我說水母會造成全世界的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受餓滅絕,你會相信我嗎?   是的,就是水母。大多數人這輩子就算有、也從未花上比一點點更多的時間想到水母。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氣候正在變化,汙染正在增加,魚群正在消失,海洋變得越來越酸,物

種組成正在重新洗牌。而水母的數量正在爆發,變成超級多,並以我們從沒想過的方式利用這些變化。牠們甚至不只是利用變化,有時還造成了變化。隨著海洋受到壓力,海中的水母就像是老鷹遇到受傷的羔羊,或是金黃葡萄球菌遇到手術後的病人──牠不僅是個虛弱的症狀,更像是死亡天使。   從會長到跟冰箱般大小的水母,到其他小如砂粒般的水母;從綿延數百公里大量聚集的水母,到兩分鐘內就可殺死一個健康成人的水母;水母在海洋中到處都是。而且隨著出現頻率與影響強度的增加,牠們正讓自己的出現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讓美國最強大的核子動力超級航空母艦故障、造成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改拍攝地點(而且還遷了二次),還有差點造成奧運

會鐵人三項停賽,這些都還僅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一些不便而已。   水母爆發背後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這問題會對我們的生態系和糧食安全有長遠的影響。生態系承受著壓力,而水母正好趁虛而入。   水母大約在五億六千五百萬年前或是更久以前就出現了。數億年來,牠們不太需要改變牠們的身體形態或生活方式……因為牠們的身體形態和生活方式都表現得不錯。水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不論在冷凍、解凍、過熱的條件下,在大陸板塊飄移重組中,在大滅絕中,在隕石撞擊、捕食者、競爭者甚至是人類的影響下,牠們都活了下來。而且這段時間,儘管牠們周圍的生物都演化出尾巴、腳和大腦,學會呼吸和飛翔,水母還是維持著牠們原本的模樣。

  是啊,你可以笑牠們無骨無腦無所事事,但你必須承認,這些活了幾百萬年的生物一定是做了對的事情……而且,看來牠們最近做得比平常還多。   我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起開始研究水母。當時,研究牠們是件超級不時髦的工作,人們只會看著我,眨眨眼……然後再眨眨眼,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當時在這個非常小的水母研究界中的「大新聞」,是法蘭克.扎帕(Frank Zappa)剛寫了首關於義大利科學家南度.博埃羅的歌,而博埃羅在幾年後將一種水母新種命名為扎帕。   一九九八年,當我在柏克萊大學讀博士班的時候,我獲得傅爾布萊特爾獎助金,來研究水母爆發對澳洲商業性漁業的影響。但是我很快就發現,這個題目很難做出

來,因為大多數物種都沒有經過鑑定,或是被鑑定錯誤,原因在於缺少當地專家,還有水母在科學上不受重視,所以沒有培育這領域的專家。因此,我先開始進行水母的分類。十五年間,在我鑑定了一百六十個新種水母後,水母爆發出現和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包括:螫傷遊客、塞住漁網、殺死養殖的水產,造成發電廠和海水淡化廠緊急停機。數量非常多的水母爆發事件,造成公司行號和政府單位損失數百萬美元,而這些代價高昂的事件發生的頻率,看起來還在不斷增加。 推薦序   讀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些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像看一個美麗的肥皂泡泡,來的炫,去的快,少數書讀起來像爬山,爬的時節一身大汗,怨聲載道,登頂後卻突

然博覽群山,眼闊胸寬。《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就是這樣的書。   不過這本書不只是講水母的故事,水母只是一根用來從頭穿到尾的軸線,不過驚悚的卻是水母既是危機來臨時的表徵,也是災難發生後的結果,如果我們用等閒的眼光看牠,沒有隨著作者麗莎安.蓋西文的佈局走入更大、更殘酷、更血腥的真實海洋世界,就真犯了見樹不見林的誤謬。   麗莎安是一位非常紮實的海洋學者和作家,書中收羅了迄今我讀過最多、具體,而且有直接數字陳現的海洋生態創傷,每一刀都是人類砍的,她也不厭其煩地分析了這些傷害的來龍去脈,包括科學的原理,生態的變動,人為的破壞,以及預期的後果,當然最後都指向一個終點:骯髒、毒化

,沒有生物多樣性,只有黏液(水母、細菌、鞭毛蟲……)的原始海洋,就像我們常指責不長進的人一樣,「你怎麼活回去了?」只是這次是全人類都不長進,讓海洋活回去了。   如果海洋真回到了數十億年以前的狀態,那依靠現今生態系統而活的人類要怎麼生存?   對於許多自認已頗瞭解海洋汙染、過漁或全球暖化的人,這本書中也有許多新的觀念和知識,如:營養瀑布、高能量和低能量的食物鏈、水母也會加速全球暖化的生態機轉……等等。因此只將本書定位為科普書籍,其實低估了它的價值,對許多從事環境或海洋科學的老師、學生或關心人士,蓋西文的書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嚴肅的書中也有些有趣的事,譬如葡萄酒品質最好的年份和某種水

母大爆發的年份相同,若能善加應用,真是專業研究者的生活紅利。不過這正是「知識的紅利」,愛讀書的人既能反省過去,瞻望未來,充實自己,更能享受美好又合理的生活。 方力行(正修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館館長) 第十二章 水母的雙重打擊  這些水母不是吃掉年幼的下一代,就是吃掉下一代的食物。要等到隔年牠們吃的東西沒有出現在魚網中,我們才會知道影響是什麼。——貝拉.加利爾(Bella Galil)博士,以色列海洋研究所 長江獅吼(中國,二〇〇三年) 我們這時代最偉大的工程,就是中國的三峽大壩了。在大壩注滿水之前,遊客蜂擁而至,為的是見長江三峽最後一眼。這座水力發電廠是全世界最大的發

電廠,形成的水庫可容納一千零八十立方公里的水。這座水庫自二〇〇三年一月開始儲水,這也差不多是水母問題開始浮現的時間。(Xian, Kang, and Liu 2005) 備前水母因為口感爽脆,相當受到水母行家的喜愛;也因為是食物而受到過漁。這種曾在長江河口很常見的水母,逐漸被獅鬃水母也就是霞水母所取代。霞水母常被描述成「下面連著拖把的餐盤」,這樣的描述相當貼切,也跟牠有些落魄、有些野性的外表蠻一致的。而牠,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雜草。 受到長江大壩的影響,長江的鹽度、溫度、養分和浮游動物量都增加,而霞水母對於這樣的改變迅速反應。在一九九八年的取樣中,霞水母佔不到一半;不過到了二〇〇三年十一月,也就

是築壩後不到五個月,霞水母的數量就增加到驚人的百分之八十五。 二〇〇四年五月,牠的豐度已是總漁獲量的百分之九十八,造成漁業混獲還有堵塞拖網的問題。 五月和十一月是長江口兩個重要的魚類產卵季節;在此期間,水母大量繁殖對魚類有害,無論是因為直接捕食魚卵,或是間接與之競爭其食物來源——浮游動物。據猜測,水母爆發也讓魚類離開。由於築壩之後進入河口的水量和沉積物量都減少了,海水倒灌入河口的時間提早、時間又拉長,基本上就是霞水母數量達高峰的期間變長了。 *** 在前面幾頁的內容中,我們看到水母如何成為其他物種的掠食者,同時又是競爭者。這看起來也許像件小事,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問題的影響非常巨大,尤其對那些

在食物鏈中較高層的物種而言,更是如此。 水母吃魚苗還有魚的獵物。如果拿陸域生態系來比較,就好像是斑馬吃幼獅,還有幼獅常吃的鳥類和小型哺乳類。又或像是雞母蟲(grubs)吃小雞,也吃其他雞母蟲一樣。水母殺害魚類的方式,不僅是吃掉魚卵和魚苗,還會間接透過跟牠們競爭食物,而害牠們餓死。

手動攜帶式海水淡化器開發與測試

為了解決海水淡化廠 公司的問題,作者劉勇君 這樣論述:

淡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的物質,尤其發生海難缺乏淡水飲用時,人類對於缺水的耐受度不超過7天。本研究目的為開發一種手動攜帶式海水淡化裝置並加以測試,運用手動泵浦加壓海水使海水產生足夠的壓力,透過逆滲透膜(RO膜)逆滲透海水以除去其中的氯化鈉將海水淡化,以提供使用者緊急飲用,延長等待救援的時間。本裝置包含手動泵加壓組件、RO膜裝置組件、節流閥(廢水比)組件。經組裝測試後,結果能將鹽度31.5 ppt(3.15%)的海水經三次逆滲透脫鹽過程產出RO水的鹽度分別為8.5 ppt、1.2 ppt及0~0.1 ppt,其中第二次鹽度及第三次鹽度已符合人體可飲用的標準。RO膜在原水鹽度31.5 ppt、8.5

ppt及1.2 ppt時的脫鹽率分別為73%、85%及99%,本裝置在理想狀況下每29.27公升的海水可產生1公升的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