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第3艘4000噸級巡防艦提前8個月建造預計2022年5月上旬下水也說明:因應航運業景氣高升、造船需求活絡以及公司整體產能與效率最佳規劃,海巡署委台船建造的4艘4000噸級巡防艦...

國立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方至民所指導 朱旭明的 國防產業競爭力分析-以造船產業為例 (2018),提出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產業供應鏈、國艦國造、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國防產業。

最後網站4000噸級海巡艦命名為「嘉義艦」 總統:國際合作成功案例並 ...則補充:蔡英文總統今(2)日上午前往高雄主持海洋委員會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首艦命名暨下水典禮,盼未來有了「嘉義艦」的投入,讓海巡兄弟姊妹如虎添翼,在執行查緝走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防產業競爭力分析-以造船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的問題,作者朱旭明 這樣論述:

目前政府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的「國防產業」,不僅是為了實現國防自主的重要政策,更是能透過產業經濟的乘數效果帶動經濟成長,而造船產業即在國防產業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國內造船產業從早期60年代的拆船業開始萌芽,歷經50餘年的發展,也曾締造過全球商船排名第8大的造船國家,台灣的造船相關技術並無問題,且品質也相當高,那麼為何台灣造船產業明明具有高品質的水準也具有一定需求,卻仍存在發展瓶頸,這是本研究所極欲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首先透過波特的鑽石理論,驗證造船產業的確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但因為資源有限,無法對造船產業進行全面的接觸與訪視,僅限縮在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的產業鏈中,依據本土、清白與

專業技術與能量為標準,篩選其中六家在台船產業鏈結構中不同專業領域且具代表性的廠商,藉由透過專家訪談與實際訪廠,並依訪視結果分析產業面臨之問題與對未來發展的看法。 研究結果顯示造船產業普遍皆存在著有對需求的不穩定、國防國家標準未制定的隱憂,與技術成長緩慢、融資困難的困境,並希望在資源建構上能透過政府扮演適當的角色、擘劃符合需求的科技專案計畫、輔導教育縮短產學落差、適切的產業扶植作為與提出產業期待的採購方法。但這僅是本研究中所能依據接觸到的一小部分造船產業業者的看法做出之整理,提出之建議或許無法深入到造船產業中的其他屬性業者,這也是未來要繼續努力的空間與後續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