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大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洞大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童寯寫的 東南園墅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王裕仁所指導 謝宜君的 以ALOHA擴散模式模擬某塗料廠二甲苯之洩漏評估與應變策略 (2021),提出洞大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ALOHA。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劉瑞芬所指導 陳永禎的 飲食文化類書籍封面設計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飲食文化、書籍封面設計、書籍封面插畫、KJ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洞大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洞大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園墅

為了解決洞大意的問題,作者童寯 這樣論述:

《東南園墅》是建築界一代宗師童寯,向世界介紹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的經典著作,也是其晚年於病榻上用英文書寫的最後一部著作,初版於1997年;本次全新修訂版由童寯之孫、同濟大學教授童明執筆翻譯,以簡潔雅致的文筆,重新傳達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賞園之趣:深刻解讀中國園林的精神與內涵 中國園林與山水繪畫、文人情趣的聯繫緊密,童寯認為,“中國古典之園林,實為三維中國畫卷”,“造園的情趣,遠甚技巧與方法”。 ·造園之法:全面分析園林營造的細節與技法 建築與佈局——涼亭、廳堂、遊廊、石船、臺地 裝修與傢俱——門洞漏窗、塗漆木構、鋪地紋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疊石——取材、鑒賞、匠師 植物配置——園林

植物的地位、佈局準則、種類介紹 ·園林之史:細述園林歷史及東西方園林的區別 融貫中西——“西方園林實則悅目,東方園林意在會心” 通貫古今——追溯園林之始,歷數各代園林演變,詳述現存精緻園林 全書列舉概述中國東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20餘處、40余座園林,如拙政園、留園、瞻園、豫園、寄暢園等,共收錄精美圖片100餘幅,圖文並茂,讓讀者在直觀欣賞之餘,真正讀懂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另有2012年普里茲克獎得主、建築師王澍作序推薦。   童寯(1900—1983年),字伯潛,是我國現代頭一代建築學家、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早年接受中國傳統教育,隨後接觸新型學制教育。1925年清華學校畢

業後,留學美國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8年獲建築學專業碩士學位,1930年赴歐洲考察建築後回國。先在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隨後前往上海從事建築創作實踐,1944年起先後在重慶和南京兼任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教授,並于1952年院校調整後在南京工學院繼續擔任建築系教授,直至逝世。 作為一位傑出的建築師,童寯參加設計的工程有200多項,他以淵博的學識和高深的藝術修養,設計了一批優秀的、富有個性的作品,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童寯長期致力於建築及園林理論研究,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數十年如一日,博覽群書,勤奮治學,致力於東西方各國建築歷史、近現代建築發展和各流派建築理論的研究,是

我國建築界的一代宗師與楷模。   序一 郭湖生 讀童寯先生遺著《東南園墅》 序二 王 澍 只有情趣 序三 董豫贛 造園與建築 前言 中國東南園墅瞥觀 一 如畫之園林 二 園林與文人 三 建築與佈局 四 裝修與傢俱 五 疊石 六 植物配置 七 東西方比較 八 沿革 (一)歷史 (二)現況 蘇州 吳江 揚州 泰州 如皋 南京 上海 南翔 無錫 常州 昆山 松江 青浦 嘉定 江陰 太倉 常熟 嘉興 海鹽 平湖 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n China 附錄   只有情趣 王澍 近日,好友童明將其祖父童寯先生英文舊著《東南園墅

》以中文重譯,托我作序,我在訝異之余,欣然應允。 所以訝異,是因為《東南園墅》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已有中文舊譯,我應該是最早一批讀到這個譯本的幾個讀者之一。正式出版之前,當時負責編輯的東南大學出版社的晏隆余先生還曾就書中一些關於園林植物的照片內容托我説明核對。我對江南舊園林的態度,從原來覺得老套重複且已經在今天失去意義到重新發生熱情與興趣,如果說閱讀更早一些出版的《童寯文選》算是預熱,那麼讀到一九九七年《東南園墅》第一個中文譯本,就是真正的思想轉折。有意思的是,《童寯文選》原文也是英文。一九八七年,在《童寯文選》出版之前,也是晏老師托我將譯稿帶去北京,讓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汪坦先生幫助校對。我還記

得汪先生家住在清華大學那棟很新潮的低層高密度階梯住宅樓裡,印象最深的是他家客廳裡的一棵大樹,已經撐滿客廳,滿牆書架的書房就被擠在向客廳敞開的一個三米見方的朝陽小間裡。當時只是感覺特別好,現在回想起來,汪先生家的那一小方天地,何嘗不是一處最小的文人園林呢?不過,那一天的印象不只是視覺的,汪先生已經看過我的碩士論文,是我去之前寄到他家裡的。他很高興,留我吃中飯,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西洋式烤麵包,也是第一次見到烤麵包機,現在的回憶裡,嘴裡似乎還帶著汪先生家的麵包香味。 回憶這些並不是跑題,因為園林不只是視覺物件,更是身體經驗,曾經的園林主人在園中經年度日,歲月悠悠,生活是有味道的。童寯先生的文章能讓我

重新發生對園林的興趣,就在於他不是掉書袋,不是去解釋,而是以一個出色建築師的眼睛和身體去發現園林的意趣,這和建築史研究的角度很不同。以往國內的園林研究,儘管最早是由童寯先生開啟,但後來主要是建築史學者在做,以記錄、測繪和歷史考證以及圖像解釋為主,這種研究裡沒有問題,只有所謂方法,意義逐漸封閉,甚至讓人疲倦。我至今仍然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我在還未正式出版的《童寯文選》中讀到“中國的園林建築佈置如此錯落有致,即使沒有花草樹木,也成園林”這句話,心中那種豁然貫通的感覺。印象太深,寫這句話時我沒有查資料,是背誦的。這句話對做設計的建築師是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為它帶出了園林的抽象結構,使得園林

語言和西方現代建築語言之間形成可能的對話關係。 讓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句,出自《東南園墅》,是一個問句,質問假山石上的洞,大意是“一個正常的人怎麼能住進那麼小的洞中?”。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當時渾身一激靈,腦袋轟的一下。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切中園林語言的特殊邏輯,這是我以往沒有想到的。如果按解釋的路子,可以說那麼小的洞是給想像中的仙人住的,於是一定有人去翻閱古籍,去研究園林和道家仙人思想的關係,但童先生的這個問題了不得,它讓我一下子理解到園林語言中那種小與大並存的矛盾的尺度邏輯。這種問題是建築史學者不會問也問不出來的,只有像童先生那種對設計過程有深刻體會的建築師才會問得出來。這種發

問的方式對我的影響不僅止於此。實際上,我經常比較稚拙,譬如,我讀童先生這句話時,腦海裡就會出現豐子愷先生漫畫般天真的場景:童先生站在園林裡一座假山前,用眼睛望著,也用手指著那上面的一個異形小洞。問題是,這就點出了園林語言中視線和差異空間的現場關係,明白了這個,深淺、進退、開闔、高下、疏密、小大……這些和園林有關的術語才會有活的意義。有國外建築學者曾經評價說我發明了一種特別和視線移動有關的建築語言,應該說,這種思考,其實特別和中國山水畫的繪畫語言有關,而我對山水畫產生新認識,最早就是被童寯先生的《東南園墅》一書內的問題給刺激出來的。童寯先生也是在這本書裡,直接討論了園林與山水畫的關係。我沒有考證

過童先生的這個討論是不是近代國內最早的,這對我也不重要,對我重要的是,童先生的討論才是真正懂中國畫的人的討論,只有這種討論才對我有意義。劉敦楨先生在《江南園林志》序中說童先生知六法,所言不虛。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關於這種思考與發問的關係。無論《童寯文選》還是《東南園墅》,原文都是英文,前者寫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童寯先生那時應該是在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利用週末去蘇州訪園,同行的經常有外國友人。可以想像,一定發生過非常有趣的討論,剛才談到的那個幼稚問題就相當可能和這種漫遊有關,童先生這一批用英文寫的討論蘇州園林的文章就是那個時候為上海的英文雜誌寫的。《東南園墅》寫于新中國成立以後,應該

是寫得斷斷續續,最後完成要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同樣用英文寫,既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一組文章有繼承關係,應該也和“文革”末期的處境有關。讓我感慨的是,童先生這種天真發問的精神,居然能夠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後。這就見出“情趣”一詞的重要,一九九七年,我在把《東南園墅》反復讀了六遍之後,興致盎然,就把童先生的《江南園林志》拿出來重讀,於是,“情趣”二字躍入眼簾,直中我心。我意識到,園林營造不從理論開始,不由方法左右,和重要與否無關,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字:情趣。建築師的道路總是困苦艱難,什麼能支撐你一直有感覺地做下去?是什麼理論嗎?重大價值嗎?方法嗎?我體會都不是,情趣,童先生說出

的這兩個字,輕輕飄飄,但最能持久,因為它活色生香,是不斷生髮的。 我和童明成為好友,首先和他是一個好人有關,我們是同濟大學一九九五年建築博士班的同學,住同一棟宿舍。剛認識他時,他並不是一個有趣的人,也不喜歡建築,典型“理工男”一個。如果說童先生的“情趣說”傳染了我,那麼我對重讀童先生園林著作的熱情也一定傳染了童明。他後來就開始做整理出版童先生舊著的工作,也曾托我整理童先生《中國建築史》和《中國雕塑史》兩部書稿。我也很想做,但我實在是太懶散,不是這塊料,很辜負朋友所托。而童明則逐漸對建築發生了熱情,對園林研究逐漸癡迷,並把童寯先生幾乎所有舊著整理出版了一遍。難以想像這是怎樣海量的工作,不佩服都

不行。 《東南園墅》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對我建築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童寯先生的英文原文也寫得非常簡潔清楚。第一個中譯本的翻譯可以說是忠實于原文的感覺的,所以我看到童明的新譯才覺得訝異:譯文有點像舊駢體文,對偶句、排比句連串,很多人也一樣可能讀不習慣。但我並沒有急於判斷,因為童明做學問一向是很嚴肅的。 我想到的第一個關鍵字是“翻譯”,不是在一般意思上談,而是從多個角度談。童寯先生的原文都是英文,最早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中國人默認的文化語境在外國讀者那裡不管用了,怎麼讓讀者理解?什麼是跨文化、跨世紀的語境的解釋?我前面說過,解釋的方法越來越不管用,所以童寯先生用了一種發現式的討論方法,一切就像是第一

次看見一樣。傳統文化背景和建築學專業背景當然也在起作用,但童寯先生的寫作有一點我很認同,他在寫作時非常有理論自覺,沒有什麼概念是不經討論就拿來用的。如果說園林是立體的中國畫,是時間加空間的四維詩歌,從這種意義上說,脫開原有文化語境的發現式寫作,就像是一種創造性翻譯,這是翻譯詩歌時的辦法。我對園林和中國畫的一系列新看法就特別受益于童寯先生的這種“翻譯”。 第二個關鍵字是“文體”。二十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現代語言學觀念引發的思想變革,法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哲學的一個深刻發現就是:在表達解釋與意義之前,文體從結構的深刻層次預先決定著意義的語境,也就決定性地決定了意義。實際上,用什麼

文體討論園林更合適,很少有人問,但它確實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譬如,計成就認為用駢體文寫《園冶》是最合適的選擇,我猜測童明用這種接近駢體文的文體再次翻譯,就有這種意圖。但童明的文體並不是駢體文,結構像,但詞彙簡明,完全不是駢體文慣用的綺麗文字。反過來想,童明的新譯肯定讓我們意識到,童寯先生的英文文體本身就是對園林的一種文體介入,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 第三個關鍵字是“接受”。無論原文還是翻譯,作者都不可能忽略讀者的存在。童寯先生的英文原文最早就是寫給外國人看的,就需要想辦法讓外國人讀懂,反而就寫得特別清晰明瞭。馮友蘭著、塗又光譯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同一種情況,效果也不錯。這種文體還有特

殊的一點,好像總有人在不停發問,先生就耐心地回答,文字之間,即使沒有用問答體,也可以體會到那種問答的語氣。我不認為用英文或者第一個中譯本翻譯用的白話文寫園林就不能達到園林的真意,實際上,童先生的英文就很有明朝小品文的氣質,譯文也把這層意思相當好地傳達了出來。從這層意思上,童先生的寫作在試圖讓人理解園林時,已經催生出了一些新東西。羅蘭·巴特就認為,這種以理解性為目的的寫作活動,其結果往往是新東西的誕生。就像童先生的文字在我身上發生的化學反應。巴特的“寫作”概念特別強調這個,要求讀者如寫作一樣閱讀,這就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童先生的視線指向太湖石上的小洞時,那個看似不在的仙人實際上也看著他。不

要忘記,讀者作為旁觀者也總是在場的。所以,我覺得童明新譯的特殊文體意味著這不是一般的翻譯,而是關於園林理解的一個新的文體實驗,因為對今日的園林來說,駢體文和白話文一樣遙遠。 第四個關鍵字是“質地”。我不想在這裡直接討論童明新譯的種種細節,避免在“接受”的意義上干擾讀者的閱讀樂趣,但我忍不住要指出他的新譯本開始幾句中一個詞的特殊意味,那個詞就是“弱徑”。英文原文裡是小徑的意思,但童明肯定認為翻譯成“小徑”完全不能傳達園林裡那種路徑質地的意思,這種質地不僅是指材料質感,我覺得,也指線條的筆感、狀態,和文人畫上那種虛實有致的意思對應,我們會說這是一種味道,一種情趣。童明選擇這個詞是自覺的,你可以同

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這個翻譯中的意義遺漏被他敏銳地指出了,第一個中譯本譯文的用詞質地顯然還不夠,所以,可以想像童明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字斟句酌、一個字也不放過的樣子,這個譯本見證了童明對園林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境界。也可以對比童寯先生在《江南園林志》裡文采斐然的文字,去想像如果童寯先生自己用中文重新寫一遍《東南園墅》,又會是什麼結果。當“情趣”這個羸弱的詞成為中心詞匯,就可以理解童寯先生說園林不可度量是什麼意思。不可度量就不可設計,的確,一條小徑可以度量,一條“弱徑”又如何度量呢? 當然,假山也難以度量,所以童寯先生也同意歷來文人的見解,把堆假山列為園林中第一有難度的操作。但假山畢竟仍然可以操作,

另外一種園林中真正難以度量的事物就是植物,我覺得,和上世紀三十年代童先生“中國園林沒有植物也成園林”的判斷相比,晚年的童先生對植物在園林中的地位的看法已經變化了,所以他才試圖在《東南園墅》中補充關於植物的部分,儘管在前一個中譯本中,那種羅列植物圖片的方式未必是童先生的本意。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則是,童先生最早在 《江南園林志》一書的一張圖片的圖注文字裡已經透露出一層特殊的意思,那張圖片上起伏的曲牆接續了茂盛的紫藤,童先生寫道:“這牆在哪裡結束?植物又從哪裡開始?”如果說,植物和牆在園林的完整理解上是處在不可分的狀態,那就意味著園林總是鮮活地生髮著,這是一種難以被固定理解的特殊的建築學。 按這

個意思去讀童明這個新譯本,讀者就一定驚喜連連。  

洞大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讲过很多关于道家、道教的内容。包括历史脉络、各个教派的形成、奇幻的故事、神话、传说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所有我们今天能讲得出的主题,其本质都是时过数千年历经百千万劫残存的碎片,都是水面之上的可见之物,也都只是“道”这个神秘文化的冰山一角。这水面之下不知道还有多少珍贵的内容或遗失损毁、或深埋于地下、或在一个神秘的小圈子里秘不外传。1899年一位叫做“理查德威廉”的德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岛,期间四方游走,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创办书院翻译经典。你随便瞄一眼他翻译过的书单就能明白,他对中国的儒道文化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和喜爱。论语、诗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此外还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吕氏春秋等等就这么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汉学家。

忽有一日理查德威廉偶得一梦,一位胡须花白、目光温和、仙气飘飘的老者来到面前对他说:那里有一座高山,你应该去看看!说话间转身便走,理查德威廉赶紧追问说:什么高山?你是谁?老者回头说“崂山”这梦就醒了!他自己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明白什么意思!所谓的崂山是指那座高山,还是老者本身呢?完全不懂!几个月后,理查德威廉与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会面,协调当地办学事宜。周馥给予理查德威廉汉学功底的评价是:学问精通但对深层奥义的理解尚浅…他说你去请教那些民间的教师、学者没用的,一定得有一位儒道双修的国学杂家给你做指引才行,于是周馥将一位大隐于朝堂的“神人”引荐给理查德威廉。此人便是晚清学部大臣“劳乃宣”,劳乃宣表字季瑄,道号韧叟。深通儒道两家文化,理查德威廉一见劳乃宣便失声惊叫,说这就是我梦中所见的老人啊!原来劳乃宣的姓氏,正是因为祖上移居崂山而得。这不是故事啊,这是真实的事件。理查德威廉回到欧洲把这件事儿讲给荣格听,才有了后来荣格提出的共时性原则。最典型的就是我在心里想着一首歌,诶!突然旁边一个人唱上了,而且正好是我刚刚想到的那句。或者像事件中讲到的,梦境的经历在现实中发生。还有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那句:说曹操、曹操到。好,再回到理查德威廉!劳乃宣也对这位深爱儒道文化的德国青年十分欣赏,理查德威廉便当即拜师,同时也拥有了一个非常符合儒家思想的名字叫做“卫礼贤”他也坚信将中国文化引入并影响西方世界是他这一生的宿命。此后数年间,卫礼贤便在恩师劳乃宣的指导下分别翻译了“周易”“道德经”和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述的道家内丹长生经典“太乙金华宗旨”。

此书相传为唐代八仙之一的纯阳子吕洞宾所著,但其中核心奥义早已在华夏大地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秘密传承、师徒相授了数千年,最早可追述到春秋末期的关尹子,也就是说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不但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还秘密传授给关尹子“内丹”的修行法门。历经鬼谷子、黄石公、张良、张道陵一代代传到钟离权、吕洞宾,再传到王重阳以及全真七子,在金庸的武侠世界,王重阳于华山论剑力挫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绝顶高手,成为天下武功第一人。我们最熟悉的“一阳指”,在转瞬间破除欧阳锋的蛤蟆功,使其二十年间不敢踏入中原半步,甚至再听到王重阳三个字内心都会充满恐惧的阴影,而一阳指源源不断的强大内力,正是来自于一种叫做先天神功的功法,看完太乙金华宗旨之后小伙伴一定会恍然大悟,这就是金庸笔下的先天神功。在王重阳之后的数百年间此书一直行踪成迷、时隐时现。直到乾隆年间,一位无名道士在北京琉璃厂逛旧书摊儿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了半部发黄掉渣的残卷,几日后拿给同道的好友显摆,说诶你看找到了啥…朋友一眼看傻了,因为正好他手里有残缺的另外半卷,书的字体、规格、大小、年代都不一样,但是内容恰巧能对起来,这本书就好像生出了主观意念一样,仿佛是自己选择在这一刻重返人间。两人开始召集各路好友,筹集资金、重新编撰开版印刷,才又到了劳乃宣手中。卫礼贤回到德国之后将一系列翻译手稿一一成书出版,其中的太乙金华宗旨也因此瞬间风靡欧洲,当我们之前提到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看到此书之后,就突然想通了很多困扰他多年的学术问题。并与卫礼贤一见如故,又在翻译手稿之外用心理学的视角附加评述最终成书取名为“金花的秘密”又分别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等等十几种语言…直到1990年代,这本书才重新从英文和日文的版本,翻译回中文,才又被我们关注到。原来欧洲人早在100年前,就已经按着道家的内丹功法“修仙了”,全世界都知道,就咱自己不知道!那接下来就讲一讲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全书共计十三篇,第一篇:天心、第二篇:元神识神、第三篇:回光守中、第四篇回光调吸、第五篇:回光差谬、第六篇:回光验证、第七篇:回光活法、第八篇:逍遥诀、第九篇:百日筑基、第十篇:性光识光、第十一篇:坎离交媾、第十二篇:周天、第十三篇:劝世歌。这整部著作的章节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回光”!这也是整部书最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只要你参透“第三篇:回光守中”,你也就明白了太乙金华宗旨核心的奥义,剩下所有的篇幅全部是围绕着这一篇展开的。壮哥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捋顺脉络。这会让小伙伴自己读书的时候更有条理,更容易读的下去。但接下来所有的解释,都是我个人的理解和对他人理解的认同。不一定正确,但好处是你可以将我的理解作为思考的参照和地标,这也会让你更容易产生新的感悟。那么什么叫做回光守中?区区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有多个层次的含义。要了解这四个字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元神、什么是识神。第二篇开篇吕祖说: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只有元神真性才是超越时空的存在,人的精气可以随着天地的衰败而衰败,但元神始终存在,元神就是无极,创造天地的也是无极。诶!几乎跟木内鹤彦描述的一模一样,意识脱离身体之后可以穿越时空,意识不就是元神真性吗?那种被超大意识体吸收的感觉,超大意识体不就是无极吗?每一次曲绕,都会产生一个三维空间。不正书中所言:元神即无极,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吗。所以要么是木内鹤彦和吕祖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件事情,要么就是木内鹤彦看过金花的秘密。

那元神与识神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荣格将元神描述为“潜在于集体无意识领域的本来自我”是一种无思维但高能量的存在。而识神就是人的意识,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按他的说法元神更接近于与生俱来的天性与神性,识神更接近于后天培养的认知与经验。如果我们再回到木内鹤彦对于“超大意识体”的描述,再一次把他想象成一团云雾,云雾曲绕产生雷电炸出一个三维空间。之后就很自然的流入到这个空间并填满弥漫于每一个角落,一个生命诞生的同时云雾也随之介入,并在此刻被我们称为元神。所以全世界每一个生命的元神其实都是相互连通,所以共时性原则一点都不奇怪。但这个生命的肉身本来也具备一定的心智在此刻被我们称为识神。所以是元神出于某种原因间接创造了识神,并需要识神辅助自己。书中将元神比作朝堂之上的君主,将识神比作领兵打仗的将军。将军受命在外领兵征战,兵权一旦到手日积月累、实力雄厚、嚣张跋扈,逐渐遮蔽了君主的光芒。一个人的识神过于强大确实会展现出好的表象,就是一个人看上去特别精明能干,事业风生水起…但这些表象会让人萌生出很多情绪,这就是民间所谓七情六欲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同时伤害身体中的心肝脾肺肾胃胆。所以识神越是强大、七情就越是活跃、身体脏器就越是损耗衰败。而元神喜静在这样一个喧闹嘈杂的环境和各种情绪病痛的干扰下,气场也就开始逐渐低迷混沌。而这一功法的目的,正是要让元神、识神各就其位和谐共生。让元神重新主导身体,时刻保持与那个超大意识体的链接,然后从那里获得通达天地的智慧和浩瀚无尽的能量。又因为元神居于人体两目之间,相对于识神心智,是心上之心,因此又被称为天心。因为天心最强大的能力是帮助人体连接天地,又因为超大意识体“无极”,早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容纳天心的位置又被称为“先天窍”也叫做“玄关”,所以王重阳的先天神功也是来自这里。通过修行让天心与无极保持连接,从而获得无极通达天地的智慧与浩瀚无尽的能量。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再怎么厉害也都是凡夫俗子,怎么能与无极之力相抗衡呢?

看过了第一篇天心、第二篇元神识神,我们就要回到那个最核心的老问题…什么叫做回光守中!回即是返回也是反转,光即是自然之光亮,也是观察光亮的眼睛。回光就是将你的视线反转,从观察外部世界回归到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所以回光是一种身体的逆向行为,道家说顺则凡、逆则仙!很多人把顺与逆解释成顺从与逆反,好像说顺从天地的就是凡夫俗子,敢于向天挑战的人才能成仙。不对!大谬!这里的顺逆对应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个裂变、分解、散开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让人变得越来越平庸,所以顺着这个过程前进只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平凡的凡人。所以回光所致的逆向行为就是将心中万千凡尘事汇聚于二三、凝结于一心、再由心入道,是一个返回凝聚的过程,所以道家为什么经常说“返璞归真”!那什么叫做守中?守就是坚守、守护,中就是元神,元神就是无极、无极就是道。太乙金华宗旨

以ALOHA擴散模式模擬某塗料廠二甲苯之洩漏評估與應變策略

為了解決洞大意的問題,作者謝宜君 這樣論述:

塗料在市面上大家較為熟悉之產品就是油漆,其大致可分為油性與水性兩大類,主要差別在於溶劑的不同,其中油性塗料的溶劑為具有易燃性之溶劑,且若於密閉空間大量使用或於有產生靜電或有火花、過熱之場所使用可能發生重大意外。塗料工廠於製造、儲存及包裝過程中時皆有可能發生溶劑大量洩漏或溢散情形,導致意外的發生,故事前緊急應變演練及預防措施就格外的重要。本研究使用ALOHA(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 軟體評估南部某塗料工廠常用有機溶劑之一「二甲苯」儲槽來進行探討,以塗料工廠所在地之2016年至2019年氣象資料,並以塗料工廠現況環境來設定洩漏情境,評估

具有代表性之氣象參數(風速及雲量)及洩漏參數對於對ALOHA模擬的影響,針對模擬出的二甲苯擴散濃度及影響範圍給予相關預防建議。本研究選取對於二甲苯擴散濃度及影響範圍較大之參數來進行洩漏情境之參數設定,目的為希望藉由模擬最嚴重之洩漏情況,讓工廠模擬應變演練時可以擴大安全的避難距離及相關應變人員可以了解緊急應變的相關措施,模擬發現參數值中所設定的氣象參數中發現低風速及低雲量對於二甲苯擴散有一定之影響性、但洩漏參數中之儲槽形狀、洩漏高度等參數值對於模擬結果並無顯著影響,其中破裂形狀為孔洞則對結果有一定之影響性。綜合上所述,對於本研究之模擬結果可作為工廠相關預防措施管理及緊急應變演練腳本之參考依據,也

可進行塗料廠其他具有危險性之化學品進行ALOHA模式模擬評估,進而增加工廠安全性及廠內人員的應變能力。

飲食文化類書籍封面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洞大意的問題,作者陳永禎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科技及教育的進步,台灣書籍出版不論在書籍內容的題材或封面的表現形式,都擁有更多樣性的變化。而飲食也從早期是基本需求,從只需要吃得飽到現今還需要吃得健康,這樣的過程除了是經濟與生活型態有所轉變外,也是因為經歷過食安風暴,使得人們更注重健康飲食,如今在疫情之下,也能透過烹飪增添生活樂趣,而在現代轉變為一種另類的社交活動,研究者自身也因熱愛美食,因此透過許多形式獲取飲食的相關訊息,從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了解到飲食文化是多元且廣泛的,再經過書籍運用不同的編排與表現形式,更讓飲食文化增添了不同的視覺饗宴。封面設計除了能抓住閱讀者目光,針對不同主題有不同的設計形式,運用的媒材亦會不同,因此本研究

目的為:1.透過執行KJ法了解設計師對飲食文化書封設計形式之歸納;2.透過訪談了解設計師對飲食文化書封之設計要點,了解訪談對象對飲食文化書封的設計形式、媒材及書封設計的想法;3.透過交叉論證探討飲食文化書封設計與插畫之要點,經過訪談與KJ法的交叉分析,了解飲食文化書封中上的文字表現、色彩運用、圖像呈現以及視覺動線,對於整體書封設計與插畫的想法,並提供給後續研究者或出版社參考。在研究結果與發現中,得出以下結論:1.設計飲食文化書封,應設定合適的媒材或表現手法,且直觀的表達書籍主題。2.飲食文化書封設計形式涵蓋文字的設計、色彩運用與圖像的表現手法及媒材等。3.飲食文化書封設計與插畫要點具有:大佔比

與設計感的文字、運用色彩增加連結感、用圖像傳遞書籍主題、手繪與電繪差異以及流暢的視覺動線。最後根據KJ法與訪談分析之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可將書封融入設計師自身的設計與繪畫風格,設計元素與主題概念需緊密連結,使飲食文化書封達到明確傳遞之目的。以上提供給後續研究者與出版社能有更好的依循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