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陶等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波蘭陶等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最經典的101座教堂 和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的 西方通史:從古代源頭到20世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華沙] 著名伴手禮-波蘭陶(Polish Pottery)也說明:(波蘭陶) 經過上次陳述沉重歷史的文章後今天調整步調,來個節奏輕快、令人喜愛的購物文章這可能是到現在文章中…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齊婉先、陶玉璞所指導 陳品的 泰國國際學校華語入門基礎級學習者語法偏誤分析與學習策略研究 (2019),提出波蘭陶等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學校、學習策略、語法偏誤、三語。

而第二篇論文義守大學 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班 曾秀梅所指導 吳孟真的 歐盟東擴國家競爭力之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競爭力、歐盟東擴國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蘭陶等級的解答。

最後網站波蘭陶風格餐具系列開箱文@ 菜菜的肉肉生活則補充:波蘭陶 最近在餐具界好有名很多媽媽們會特別收集用來擺盤增加料理的樂趣!而我沒辦法收集多少真正的波蘭陶也貴貴的我只能找到符合我能負擔的範圍來滿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蘭陶等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經典的101座教堂

為了解決波蘭陶等級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偉大神聖建築   走遍全球   一次圓滿你的朝聖夢想   ‧全世界最大的教堂是哪一座?可以容納多少人?(頁104)   ‧耶穌受難復活的聖地是在哪一座教堂?(頁20)   ‧全世界最高的教堂尖塔有幾公尺?(頁100)   ‧還沒完工就列入世界遺產的是哪一座教堂?(頁156)   ‧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紀彩繪玻璃窗在哪一座教堂?(頁186)   ‧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在哪一座教堂舉辦婚禮?(頁182)   「教堂」泛指基督宗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總是偉大而神聖地矗立於所在城鎮最重要的地方   動輒穿越幾個世紀,看著人們來來去去   除了對信徒而言扮演著

從生到死的重要角色   外觀所呈現的建築技術與多元風格美學   以及內部富含宗教意義的雕塑、繪畫、鑲嵌、彩繪玻璃……   也都是世界珍貴的文化瑰寶   不僅具有重要的保存價值   對當代與後世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本書精選全世界最古老、最神祕、最雄偉、最華麗……的101座經典教堂   及背後撼動人心的故事,一次全部呈現給你! 本書特色   ◎精選101座教堂,每則皆以一頁文字、一頁圖片的形式呈現,輕鬆了解撼動人心的神聖建築空間   ◎以區域位置和國家名稱作為排序線索,全球分布瞭若指掌,閱讀查找一目瞭然   ◎逐一標示地理位置、興建年代、建築形式,搭配精簡的文字說明與全彩大圖,一次掌握

全球經典

泰國國際學校華語入門基礎級學習者語法偏誤分析與學習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波蘭陶等級的問題,作者陳品 這樣論述:

由於經濟全球化發展與多語教育趨勢,國際學校華語文教學蓬勃發展。本研究以曼谷一所國際學校華語入門基礎級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該國際學校三語學習者之語法偏誤與學習策略之關聯,探討其成功華語學習者之學習特質,並提出相對應之教學建議。學習策略調查是以Oxford( 1990 )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ILL7.0版為調查工具,並運用SPSS進行量化分析;語法偏誤是以偏誤分析理論為基礎,並將偏誤分析視為研究方法,描述學習者之偏誤和辨識偏誤可能來源;訪談調查是從五類偏誤中選取各類偏誤具顯著者為訪談對象,高、低偏誤率各一位,並以華語能力測驗優良者和訪談對象低偏誤率者為成功華語學習者個案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研

究對象之學習策略與語法偏誤無顯著性,華語學習策略具有三種取向:解決問題主要運用社交和補償策略,是交際取向;答題採取認知策略,是認知取向;偏誤糾錯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是自我導向取向;成功華語學習者具有依語言能力運用學習策略、使用社交策略、自我導向學習、常和說華語者練習說中文、採取創意策略及會隨語境調整學習策略等學習特質,且其學業成績越高,學習策略運用越頻繁。本研究共蒐錄327條偏誤句,涵蓋56個偏誤語法點,包括83句錯序偏誤,76句誤加偏誤,51句誤代偏誤,81句遺漏偏誤與36句混合偏誤,偏誤主因是學習者未能善用學習策略。倘結合偏誤語法點和語塊概念之語法教學,將偏誤預測的語法點擴展為較大且可理解的

語塊,學習者便能同時學習詞彙、語法和語用。探討國際學校華語文教學,是具前瞻性和指標性的研究,希冀研究成果能作為該國際學校華語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之指南,也能提供其他國際學校華語教學之參照。

西方通史:從古代源頭到20世紀

為了解決波蘭陶等級的問題,作者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 這樣論述:

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首次填補了一項早就該填補的空白,撰寫了西方的歷史:他所描繪的世界史宏圖,其時間跨度從古代源頭直至20世紀,他深刻地闡述了此間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種政治思想的軌跡。 以罕見的大師手筆,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用生動的歷史敘事,清晰提煉出西方世界的重大發展脈絡。   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當代德國著名歷史學家,聯邦大十字勳章獲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瑪共和國的工人與工人運動》、《通往西方的漫長道路》,榮獲萊比錫圖書獎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丁娜,北京大學西語系日爾曼語言文學專

業畢業,德國慕尼克大學哲學博士,現居住在德國慕尼克。譯有《尋訪行家》(合譯)、《紅桃J德語新小說選》、《幸福,在幸福遠去的時代》、《運動通史》、《德意志之魂》(合譯)等。   上冊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徵   一神教作為文化革命:西方之東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爐 一個上帝,一個皇帝 兩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國傳承:帝國的神話 基督教化與十字軍東征 神權與王權之爭:教宗革命及其後果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市民階層的出現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國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實現的世界霸權:帝國的危機與衰落 個體對抗機構:早期基督教開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

裂之徵兆:教會統一的終結 歐洲大變革(一):西方的內外疆界 歐洲大變革(二):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排猶和焚燒女巫:中世紀晚期之社會矛盾   第二章 老西方和新西方:從維騰貝格到華盛頓   路德宗和加爾文主義:新國家宗教 三十年戰爭與歐洲和平 對國家的反思:從人文主義到霍布斯 從清教徒革命到光榮革命 專制主義及其局限性 1648年後的霸權與均勢 三權分立與公共意志:從洛克到盧梭 對現狀的批判:啟蒙運動及其局限 開明專制:要求和效果 危機中的專制:法國走向革命之路 經濟變革:英國工業革命 政治變革:美國革命 法國革命前夜的歐洲   第三章 革命與擴張:1789-1850   1789:舊制度終結與

法國大革命開始 極端化(一):從君主立憲到共和 不同的反響:革命在德英兩國被接受的情況 極端化(二):處於戰爭和恐怖統治中的革命 舉步維艱的穩定化:熱月政變與督政府 從第一執政到皇帝:拿破崙?波拿巴 大帝國與老帝國的終結 從失敗中學習:普魯士改革 費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形成 大不列顛,美利堅合眾國與大陸封鎖 拿破崙走向窮途末路:從西班牙“遊擊戰”到對俄戰爭   中冊 從陶羅根到厄爾巴:拿破崙首次下臺 “憲章”與“百日王朝”:拿破崙最終倒臺 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革命後的思想界 回歸均勢:維也納會議 壓迫與變化:1815年後的大國 地中海地區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

義大利、希臘 拉丁美洲的解放 超級大國美國:從門羅到傑克遜 托克維爾在美國:平等的時代 法國1830年七月革命 後續革命:1830年代的歐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國 普魯士的變化:關稅同盟和王位更迭 東方和萊茵河:1840年的雙重危機 饑餓的40年代:馬克思主義的出現 處於1848年革命前夜的歐洲 七月王朝的終結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歐東部的革命與反革命 義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統一與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義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鎮壓 非革命的演變:北歐與西北歐 行政權的獨立:法國走向第二帝國 從愛爾福特到奧爾米茨:

普魯士聯盟政策的失敗 回顧革命(一):德意志 回顧革命(二):歐洲 移動的邊界:國際比較中的美國向西擴張   第四章 民族國家和帝國:1850-1914 唯物主義對壘唯心主義:19世紀中葉的精神轉折 西方與東方:克裡米亞戰爭及其後果 西方在亞洲:印度,中國,日本 從反動時期到“新時代”:普魯士的政權更迭 一個民族國家的誕生:義大利統一 改弦易轍:1859-1862的德意志列強 改革與擴張:亞歷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國 脫離聯邦:美國內戰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終結 波拿巴主義陷入危機:1866-1870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以改革來適應:1860年代的英國 從北德意志邦聯到帝國的創建:1867

-1871年的德意志 失敗之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起步 文化之爭:國家與教會的爭執 一個分裂的民族國家:統一後的義大利   下冊 向帝國的敵人宣戰:統一後的德國 聯盟的夢魘:俾斯麥的歐洲 帝國主義(一):從迪斯雷利到格萊斯頓 帝國主義(二):瓜分非洲 進行鞏固的嘗試:1880年代的德國 機會主義的共和國:處於改革與危機間的法國 突然右傾和無政府主義:克裡斯皮時代的義大利 反動,激進主義,革命:1881-1906年的俄國 現代先鋒國家:世紀之交前後的美國 跨國的現代:進步的非同時性(一) 考驗:哈布斯堡君主國內部的發展 對後發國家的詛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國 告別“光榮孤立”:1886

?1914年的英國 激進的共和國:處在反猶太主義和世俗主義之間的法國 民主化與擴張:焦利蒂時代的義大利 從巴賽隆納到巴塞爾:進步的非同時性(二) 鎮壓與前衛:1906-1914年的俄國 戰爭作為解決危機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國 塞拉耶佛及其後果:從七月危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的西方:回顧與展望   不僅書籍,概念也有自己的命運。“西方”這一概念在被用於政治或文化領域時亦是如此:在不同時代其含義不同。 古希臘需要通過西元前5世紀上半葉與波斯人的戰爭經驗,才能逐漸明白希臘人和“野蠻人”、西方和東方之間的文化與政治差異何在。在基督教的歐洲,西方指的是使用拉

丁語的西方教會(Westkirche)流行的區域,而不是講希臘語的部分,那裡是拜占庭歐洲。“西方”作為一個跨大西洋的整體概念,1890年之前幾乎無此提法。歐洲和北美在文化和政治方面逐漸平等,才令該概念於世紀之交時首先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內上升為一個口號。當時這一概念還必須與另一個經常被使用的概念“白種人”進行競爭,與後者相比,它有狹義和廣義兩層含義:狹義的“西方”概念不包括被認為落後的東歐、俄國和巴爾幹地區,廣義的“西方”則關注是否屬於“西方文明”,與種族無關。 對於一個西方國家德國的引領潮流的知識份子——其中包括1918年發表了《一個不關心政治者的觀察》的湯瑪斯·曼——而言,“西方”這一

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了一種帶有消極色彩的戰鬥口號。以法國、英國以及1917年參戰的美利堅合眾國為首的西方所代表的,是被這些知識份子所拒絕的東西,即民主的多數統治(demokratische Mehrheitsherrschaft)和臆想的純粹物質文明。相反,從德國精神捍衛者的角度看,德國所代表的是一種內在性文化的更崇高的價值,亦即一種能夠以一個強大國家的實力為基礎的文化。“1914年的德國思想”與“1789年的西方思想”針鋒相對: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這種對立並未因1918年的戰敗而消失。當德意志帝國在1945年再次戰敗後,德國的西部才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哲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於1986年在圍繞

著納粹對猶太人空前絕後大屠殺的“史學家之爭”中,將這一變化視為德國第二次戰後時期最了不起的智識成就:“聯邦德國對西方政治文化的無條件開放”。 冷戰時期,“西方”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代名詞:北美兩個民主大國美國和加拿大,加上大西洋另一邊最初10個、後來14個國家,自1955年起也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內。並非所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都是始終如一的民?主國家。葡萄牙直到1974年一直是右翼的專制獨裁國家,希臘和土耳其一度由軍政府直接或間接統治。儘管有這種政體差異,面對來自蘇聯和華約組織國家的威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始終將自己視為捍衛人權和公民權利的聯盟,亦即不僅僅是軍事同盟,同時也是價值觀的

共同體。 在1989/1991年的巨變之後,“西方”這一概念的意義再次發生了變化。共產黨統治的結束,為人們掃除了認清在東西方衝突時代塵封在記憶中的地理和歷史事實的障礙。直到20世紀中期幾乎無人可以想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合併在這個國家中的一些地區)或匈牙利可以被劃歸“東歐”國家;“中歐”,或更確切地說“中東歐”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其正確的稱謂。所謂“東歐”則專門用來指稱直至烏拉爾山脈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從歷史上看,中歐的東部、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的西部皆屬於“西方”,亦即屬於直到宗教改革前其共同的神權中心在羅馬,因而有別於信仰東正教的東歐和東南歐的歐洲大陸地區。這正是作為我們討論

重點的歷史上的西方。 “歐洲不(僅僅)是西方,西方超出了歐洲的範圍。但是,歐洲也不局限於西方。”奧地利歷史學家格拉爾德·施托爾芝(Gerald Stourzh)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歐洲與西方之間的關係。至於歐洲之外的西方,毫無爭議?地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即完全或主要以使用英語為主的民主國家,而且還包括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歐洲的情況更為複雜。由於什麼原因而導致不是整個歐洲都屬於西方,這個問題必須追溯到教會分裂成東西兩派之前的歷史時期。這不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問題,因為它涉及許許多多曾經將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文化影響,這些影響中的諸多成分至今仍在發生著作用。 在這些共同影響中,

作用最為巨大者乃是來自基督教的宗教影響。在歐洲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漸進過程中,這樣一種看法並不是完全無可爭議的。旗幟鮮明的世俗主義者甚至可能覺得這是企圖對世俗化表示質疑,並且是要阻止其發展。實際上,恰恰是這種特殊的、世界歷史中絕無僅有的西方世俗化的過程,應該促使我們去探究這一歷史發展的宗教條件。 倘若我們不先述及基督教的猶太教傳統,就無法有意義地談論歐洲和西方的基督教傳統。猶太教傳統的核心之一是一神教,其源頭可上溯到西元前14世紀的埃及。如果我們想知道西方是如何成為今日之西方的,我們就必須從一神論的產生入手。以此為出發點,繼續探索基督教所特有的、對神權和世俗秩序的區分,在這種區分中已經埋下了

世界的世俗化和人的解放的種子。這種區分的典型例子是耶穌的名言:“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從發出這一呼籲到11世紀末12世紀初主教敘任權之爭(Investiturstreit)中神權與世俗權力開始分離,過了一千多年。回顧歷史,神權和世俗權力的分離可以被視為三權分立的雛形,正是鑒於這種分離,各種力量才能得到釋放、充分發展和進一步分化。第一次國家權力的分權制始自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隨後的第二次分權分離了王侯和其他等級的權力,後者的權力隨後由貴族、神職人員和城市有產階層行使。中世紀的這兩次分權僅限於西方教會流行的區域內;在東正教(Ostkirche)盛行的範圍內缺乏教宗與皇帝或國王

之間的二元性,在那裡神權的地位低於王權,王侯與其他社會等級的權力沒有得到分離。與西方不同,那裡未能發展出領主與封建貴族之間的相互信任,沒有自由市和有自我意識的城市資產階級,從而也缺乏個人自由和團體自由的傳統。 西方的歷史並非一部不間斷地邁向更多自由的進步史。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一方面通過將個人的良心提升為最高道德法庭的方式贏得了大量的自由,另一方面,它又以路德新教和英國國教的形式提高了強制性的權威。鑒於已經取得的神權與王權的初步分離和人文主義者所致力的宗教寬容,這可以說是一種倒退。在聖公會流行的英格蘭,對自由的限制引起了反抗——加爾文教派的新教抗議。抗議演變成了一場民主運動,這場強大的運動在大

西洋的另一邊,?亦即英國王室的美洲殖民地,最終導致新西方——美國得以奮起進行一場反對母國的革命。在老西方,英國毫無疑問曾經始終是歐洲大國中最自由的國家。在英國,中世紀王侯和其他等級間的分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種新的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在孟德斯鳩發表於1748年的《論法的精神》中得到了經典表述。與不可剝奪的人權、法治和代議制民主觀念一樣,三權分立亦屬於我們將之稱為西方文明規範工程或西方共同價值觀的核心內容。 這項工程不單純是啟蒙運動時代的新創造,相反,如同啟蒙運動本身一樣,它深深植根在西方的歷史之中,一直可以上溯到中世紀和古希臘羅馬時代。同時,西方的這一工程也不單單是歐洲所完成的工作,

而是跨大西洋合作的成果:以1776年6月12日的《佛吉尼亞權利法案》(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為發端的第一批人權宣言在英國位於北美的殖民地獲得通過和宣布。它們極大地影響了法國國民議會於1789年8月26日公佈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自18世紀末大西洋兩岸的兩次革命(1776年的美國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革命)後,西方文明規範工程就從根本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礎。此後,西方不僅擁有了可供自我衡量的一種尺度,而且它也必須以此讓世人來對其行為進行衡量。時間又過了兩個世紀,整個西方才對這一規範工程表示認同。19世紀和20世紀的絕大部分歷史,都充滿了圍繞接受還是拒絕177

6年和1789年思想的鬥爭。其間,發生了許多西方國家出於民族主義精神起而反對美國和法國革命理念的抗爭,而這種民族主義在許多方面本身就是西方近代史的一種現象,其中最激進者——德國的民族主義在納粹主義的鼓噪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些中東歐國家只是在1989~1990年後,才重新獲得了西方意義上的發展機會。因此西方的西方化是一個過程,其顯著特點是它的非同時性。 18世紀末之後,西方發展過程中另一個同樣突出和重要的特點是:文明規範工程和政治實踐之間的矛盾。在早期的人權宣言和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中不乏奴隸主。倘若奴隸制的反對者堅持廢除奴隸制,那麼,北美13個殖民地尋求脫離其母國英國的

努力就將因此而失敗。但是,這項建國諾言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承諾:如果《獨立宣言》承認所有人生而自由並享有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那麼,奴隸制無疑就成了一樁醜聞,為廢奴和禁止奴隸買賣而戰就成為歷史和文明規範的必然。這場漫長而曲折的鬥爭表明,文明規範工程的力量最終比政治實踐更為強大:西方在面對非西方世界時儘管每每表現得玩世不恭,但它畢竟具有進行自我批評、糾正自己的政治實踐和不斷完善其文明規範工程的能力。 美國的非洲裔黑奴不是唯一被剝奪不可剝奪的權利的群體,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被逼到了幾乎亡族滅種的邊緣。然而,白種人中的部分人群也同樣遭到了長期的歧視。在經過了漫長的時代之後,婦女才獲得了完全的平等地位

,工人的公民權利和有尊嚴的生活同樣也常常是暴力抗爭後的結果。婦女和工人這兩個群體在爭取自己的權利時,皆可以援引1776年和1789年的承諾作為自己鬥爭的依據:這些革命的思想被鑄成了反抗嚴酷現實的戰鬥武器。 西方文明規範工程的形成,其實現過程的非同時性,它與實踐之間的矛盾,這些關鍵字構成了本書敘述的主線。本書的目標不是一部涵蓋古今的“總體史”(histoire totale),而是一部問題史和話語史(Problem-und Diskursgeschichte):這是一種把歐洲和北美曆史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放在大西洋或西方的語境中進行探討的嘗試。在非西方國家中,著墨最多的是俄國:沙皇

帝國和後來的蘇聯既影響了西方,而且也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在帝國主義時代,西方列強越是將世界的其他地方正式或非正式地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那麼,地球上的這些地方也就越發必然地進入本書討論的視野。但這並未讓本書成為一部“全球史”(Globalgeschichte),充其量不過是為此做出一份貢獻而已。 當馬克斯·韋伯1920年為其著名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撰寫序言時,他不僅剖析了一些隻存在於西方的特定文化現象,而且將其視為典型的西方所具有的文化特徵:以經驗為基礎的科學,理性和諧的音樂,西方法律嚴格的程式化,各行各業的專門家,現代資本主義的貪婪攫取欲,家庭和企業分離,複式簿記,西方的市民階層,自由勞動的組織

和理性社會主義的出現,等等。這些特徵的共同點就是西方所特有的理性,它體現在一種實用理性,即經濟上合理的生活方式中。韋伯的分析觸及了現代化進程的某些特定方面,西方所有以工業化和官僚主義為特徵的社會都曾經歷或有些仍在經歷這一進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沒有論及西方在文明規範和政治實踐方面的成就:既未談到人權和公民權,也沒述及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或代議制民主。按照韋伯的觀點,這些文化現象顯然並非西方的典型特徵。這是一種非常德國化的觀點,而且在當時就已經不符合時代精神了。如今,我們應當有更加充分的理由,把規範標準的制定、自我批判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多元化的公民社會的產生作為西方史的核心問題加以闡述。本書正是本

著這一宗旨,因而沒有對韋伯所列舉的一些文化現象予以突出的強調。既然選擇了問題史和話語史作為目標,那麼本書就需要設立一個自己的重點,非重點的細枝末節便或多或少地被廣泛地摒棄掉了。 本卷的歷史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這場戰爭是迄至當時為止民族對立最可怕的一次衝突,比起對各種社會所帶來的革命,它對國際關係中的國家體系造成了更多革命性的後果。經過這場血腥廝殺,老歐洲的西方作為整體元氣大傷,美國所代表的新西方卻增強了實力。自1917年起,整個西方受到了一個因這場戰爭才得以誕生的國家——蘇聯的挑戰。1933年後,納粹德國成了其最強有力的對手。由於德國對許多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導致東西方被迫聯合起來反

對德國及其盟友義大利和日本。當“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同床異夢的西東聯盟也分崩離析。東西方衝突拉開了大幕,在隨後的45年中,這場衝突給歐洲和世界均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至於西方自1914年到1989~1991年冷戰結束以及其後的歷史,只能留待後續各卷來加以闡述了。蘇聯解體後,有些觀察家認為,西方的理念在全球盛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西方的某些創舉,從資本主義、工業化、主權民族國家的組織形式到整個法律制度和民主的多數決原則,已經被許多非西方社會所採納,並且沒有跡象表明,這種西化過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部分的西方化過程,將會停止繼續發展下去。然而西方早已停止主宰世界,它所代表的只是諸多的生

活方式和政治文化中的一種,並且,如果人們將那些認為自己只屬於“西方”的國家做一個統計,其數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占少數。 就傳播其價值觀而言,西方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遵守這些準則,批判地對待自己的歷史,這是因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西方的所作所為違背了自己的理念。畢竟人們可以以史為鑒。這裡,最重要的一個思想認識是:人權、三權分立和法治皆是服務於人的歷史成就,沒有了它們,任何群體或遲或早都將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當然,這種認識不可強加於人。歸根結底,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也是歷時彌久,才認識到這點並開始將其銘記於心。  

歐盟東擴國家競爭力之探討

為了解決波蘭陶等級的問題,作者吳孟真 這樣論述:

本文為探討歐盟東擴國家之競爭力,以競爭力之理論與應用、歐盟東擴之相關議題與歐盟東擴國家競爭力等為文獻探討,引用國際洛桑管理學院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期間為1997~2010年競爭力之資料。本研究競爭力指標有「A0總競爭力」、「A1經濟表現」、「A2政府效能」、「A3企業效率」與「A4國家建設」等五大指標項目,後四大項又各自分類有五個中項。研究對象主要為歐盟東擴當中的九個國家,包括有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與斯洛維尼亞。本研究方法應用敘述統計分析、SWOT分析、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以及針對捷克、匈牙利與波蘭三國之多項式分析。結果發現歐盟東擴國家

整體競爭力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影響過後,回復的強弱差異不盡相同。2010年各國競爭力之比較,以捷克、愛沙尼亞與波蘭為較常出現在前三名之國家。在各國中項之SWOT分析方面,優勢以「B12國際貿易」與「B15物價」出現次數最多;劣勢以「B11國內經濟」與「B35態度價值」出現次數最多;機會以「B15物價」出現次數最多;威脅以「B11國內經濟」出現次數最多,顯示這些項目對大多數的國家的競爭力有相當大的影響。在相關性方面,顯示大多數的國家的「A0總競爭力」與「A3企業效率」的相關係數達非常顯著水準,而且各國的「A3企業效率」與其各中項達非常顯著水準者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