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重低音喇叭怎麼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汽車重低音喇叭怎麼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小台、范揚松、黃丙喜、解崙寫的 創意人一定要懂的7堂EMBA課 和安野光雅的 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汽车加个低音炮要接哪些线,特别是主机后面那一捆线怎么接也說明:重低音喇叭 人耳的可闻是极其有限的,反而是人的其它感官会感受得到,这就是震撼的感觉!就音响与家庭影院反映的音频节目源的需要来说,重低音只是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汽車重低音喇叭接法 - Habbon則補充:汽車重低音喇叭接 法. By Last updated: 汽車重低音喇叭接法. 3:19. 想在車子裡面安裝重低音真的非常簡單補充影片裡提到的分音器正確名稱是:低頻音頻轉換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汽車重低音喇叭怎麼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創意人一定要懂的7堂EMBA課

為了解決汽車重低音喇叭怎麼接的問題,作者何小台、范揚松、黃丙喜、解崙 這樣論述:

如果徐悲鴻遇上賈伯斯,畢卡索遇上比爾蓋茲,會發生什麼難以想像的事?   創意經濟已點燃全球新一波革命,  然而設計界、發明界、藝術界卻依舊存在著「藝術家困境」;  四位台灣知名文創經濟學者,透過與各界高階經理人的對話,  打造連結創意、創造、創新、創作、創業和創投的跨界平台,  讓創意人遇上管理思維,迸發出更多驚艷的可能!   創意人一定要有的EMBA管理思維:   ◆藝術與商業絕不對立──  管理的思維會讓藝術擁有發展的力量,讓藝術不只能在高空翱翔,更能著地徐行;藝術的美學也會讓商業不僅是追本逐利,更增添了讓社會美好的人文價值。   ◆創意產業,就是從「創異」、「創藝」、「創憶」到「創益」的

過程──  從創造不一樣的產品、點子或模式,到透過不同的工藝與技藝呈現出來,進而在人們的腦海創造感動與記憶,然後吸引人們掏錢購買,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   ◆除了創意人擅長的「創異立新」,還要有「價值管理」和「感動行銷」的企管思維,才能讓力量加乘──  創意產業仰賴的不光是豐沛的創作能力,更要有衡量創意價值的管理能力、把創意帶向大眾的行銷能力。   ◆藝術需要的不是「補助」,而是「投資」,要把文化當成企業來經營──  為了申請政府寥寥無幾的補助,撰寫無數的企畫、經過無數的競爭,倒不如爭取企業家的投資,尤其要努力吸引「天使投資」的進駐,不再為了藝文機構能撐持多久而苦惱。   ◆創意是種專利

,需要契約和協議的保護──  創意要受到尊重,必須先由創作人本身的重視做起!要懂得用正式的商業規範,也就是契約或協議,來保障創意人與其他人的合作,不要讓自身心血輕易被他人更改、流傳或濫用。   ◆除了「創意產業」,我們還要帶起「產業創意」,讓冷冰冰的傳統產業都帶進文化的革新精神──  台灣有諸多充滿夢想的創意人,正努力推動著創意產業的勃興;但台灣更需要的是將這些藝文氣息的微風,吹進以效率、精確為唯一指南的傳統產業,讓我們生活被創造出的每一樣產品,都充滿特別的驚豔與人性的馨香。 作者簡介 何小台   政治大學IMBA學程教授,紐約州立大學Buffalo分校傑出教學教授,研究領域含括創新管理、策略

管理、領導和股權投資,曾擔任美國Charles River Labs研發製造部門執行主任、Biochet Corporation董事長、American Business Institute以及I-See-You Corporation總裁。E-mail:[email protected] 范揚松   獲有企管博士、管理碩士學位,歷任組長、總編輯、總經理職務。現任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瑞士歐洲大學MBA、DBA學程執行長,國家文官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創意產業管理協會理事長。長期投入數位內容產業建置大型知識庫,有五冊現代詩集、二十餘冊管理書籍出版發行。E-mail:greatman2@gm

ail.com 黃丙喜   台灣科技大學EMBA教授,瑞士歐洲大學卓越教學教授,曾任東帝士集團投資本部副總、太平洋集團行銷本部總經理,經濟部∕國科會∕經建會專案顧問,現任台灣特許董事長、加捷生技∕牧德科技獨立董事,著有《企業、政府與社會》、《動態危機管理》、《山寨風暴》、《ECFA後的風險與機遇》、《快樂職場Easy學》、《新時代的為官之道》、《領導未來的CEO》、《我的錢都花到哪去了》等書。E-mail:[email protected] 解崙   上海交通大學產業創意研究所所長,國內外多所知名大學實戰經驗講座教授,DBA博士生導師,曾獲財富精英策劃金球獎、上海創意領軍人物獎,曾任《創

意天下》、《兩岸創意王》節目嘉賓主持人,德國百年高科技跨國集團中國區總裁及CEO,美國十大輕紡集團∕德國LEICA相機工業集團亞洲區總經理,台灣產業創意促進協會理事長,紐約FIT創意藝術聯盟理事。E-mail:[email protected] 【演出節目】第一樂章 創意開鑼──當蘇東坡遇上張大千∕四人協奏創意序曲:鑼聲、鼓聲、讀書聲創意唱戲、經濟搭台 第二樂章 翻箱倒櫃──當李安遇上王家衛∕解崙胡琴獨奏、黃丙喜大提琴伴奏從創意、創異到創益從虛實、中外到古今 第三樂章 翻轉價值──當畢卡索遇上比爾蓋茲∕解崙、黃丙喜高低音雙簧管合奏從無約、有約到合約從低價、有價到無價 第四樂章 舞動

情欲──當康納曼遇上江蕙∕黃丙喜小喇叭獨奏、解崙鋼琴伴奏從感覺、感知到感動從記憶、經驗到體驗 第五樂章 天使資本──當林志玲遇上巴菲特∕何小台吉他獨奏從創意、創業到創投從天使、評價到資本 第六樂章 啟動奇思──當賈伯斯遇上徐悲鴻∕范揚松鑼鼓獨奏從創意、創造到創新從構思、理論到實務 第七樂章 對話迴響──當我們遇上你們∕團體合唱群體動力的激盪和交會我們期待的創意那回事 尾聲──謝幕 從創意、創異到創益「在這樣一個小而強的年代,科技發展使資訊唾手可得,天涯若比鄰。透過高畫質影像,世界美景盡收眼底;透過虛擬實境,人人可登喜馬拉雅山,乘滑翔翼與攀岩,一切有如身歷其境。儘管如此,親身體驗仍無可取代

,因為世界越趨整合一致,個別文化越渴望保存自身特色,個人藉旅行找尋歸屬感的欲望也越強烈。」─ 未來學家奈思比(John Naisbitt),《全球弔詭》(Global Paradox)◎二十一世紀的黃金產業在悠揚的胡琴聲中,我們聆聽到峰迴路轉的天籟,樂曲中娓娓訴說著挖掘創意金礦的故事。比爾.蓋茲(Bill Gates)說:「創意具有巨大的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金沙,能夠帶來難以計數的商業利益、奇蹟和快感。」創意的金礦並不好找,必須借重更多現代的知識和科技,才能登堂入室。前人千辛萬苦地淘金,想要利用水桶、鐵篩、鏟子在溪水旁找點金沙,發點小財;在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時代的今天,我們可得有別的聰明方法和

做法。創意經濟被聯合國和全球許多學術機構稱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性的成長產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遊戲與體育用品的年貿易額,在一九九八年達三八八○億美元,二○○四年達近六○○○億美元,二○一○年已突破一兆美元。文化與娛樂業是美國最大的產業,二○○○年後每年產值皆逾四千億美元,占美國GDP的一八%到二五%,出口額則占其外貿總收入的三八%以上。二○○二年日本創意產業銷售額約為一○○○億美元,接近汽車業的產值,日本的漫畫成功行銷歐美亞全球市場。其實,創意經濟產業並不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才響亮起來,只是在華文世界受到的重視和起步較晚。法蘭

克福學派學者霍克海默(M. Horkheimer)和阿多諾(Theodor Adorno)一九四七年在《啟蒙的辯證》首次系統性地揭示「文化產業」,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中,新的文化現象就是電影和廣播不再只是藝術,而轉變成了工業。一九六五年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提出了「知識工業」,德國詩人安森柏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一九六八年提出「意識工業」,歐洲委員會稱之為「內容產業」,美國學者稱之為「創意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稱之為「文化產業」。◎用五個W和四個How,開挖創意礦脈創意金礦十分貴重,誰能夠挖掘得到呢?誰又能運用得最有價值呢?只有懂得

其中關鍵的人才不會白忙。了解創意從創異、創藝、創憶到創益的過程(見圖二.一),才是面對知識爆炸的新經濟時代之正確策略。這一章開宗明義的主題就是「翻箱倒櫃」(Data Mining),對於創意經濟這個主題來說,我們必須先來探討兩個方向的內容和意義:一、如何「翻箱倒櫃」:如何在荒野漫漫的創意特區裡,成功地尋找金礦?二、哪裡「翻箱倒櫃」:哪裡存在著創意金礦,值得我們現在就去挖掘?探尋礦區是件辛苦的任務,所以更要懂得控制時間、風險和成本。在實際採礦時,要先在地層上進行深部定量定位預測,建立礦體的三維空間立體模型,從而引導實際挖掘時的開採工作,預先了解挖掘的原理原則、定義概念、範圍詮釋等等,創意金礦的挖

法當然也不例外。創意經濟包含了兩大重點內容:一、創意詮釋新文化,包括五個W:What,創意是什麼?Why,為什麼需要創意?Who,創意人是誰?When,創意激發點是何時?Where,創意的底蘊在哪裡?二、創意創造新價值,包括四個How:如何挖掘創意金礦?如何培養創造力?如何使用創新力?如何創造新價值?我們採取雙向並進的方式向大家說明,一是對於理論基礎做出簡明的介紹,二是在實務上引用一些案例,做為對實踐經驗的挖掘和提煉。◎四個面向,串成創意經濟價值鏈希臘裔的美國表演家雅尼(Yanni),具有充滿現代感的表演能力,令人心醉神馳。他的音樂表演空間充滿創意的靈感飛躍,已從劇場舞台的物理建造,發展到動人

瞬間的掌握,他創造出來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讓人產生千變萬化的新奇震撼。他的創意團隊曾將音樂表演舞台嫁接在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上,在希臘神殿、北京故宮大殿、埃及金字塔,甚至到蔚藍海面上表演。在夜間微風和令人陶醉的燈光映照下,觀眾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身心靈體驗。雅尼在世界音樂上標異立新的創作、表演概念的創意,和對時間爆發點的掌控,皆相當令人驚豔。創意的迷人魅力,正是在無限的創意及無盡的不確定、不對稱和不一樣的因素間,擺盪出來的最大市場價值。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考夫(Richard Caves)在《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一書所提出的創意價值公式,見圖

二.二。創意,簡單地說,就是人類「使用意念思維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這指出了它的兩個重點,一是意念思維的翻新,絕對不是盲目的模仿;二是它蘊含著新價值,而不是漫無目的或天馬行空。所以,創意的四個面向應該是創異、創藝、創憶和創益。創意是意念發想,創藝是技術和工藝,創異是標異立新的行動,創憶是感動行銷的做法,創益是創造經濟和文化價值,整個串成創意經濟的產業價值鏈。◎一張椅子的故事一張椅子可以有什麼驚人的創意?丹麥家具設計大師韋格納(Hans Wegner)透過他深刻的洞察力、文化力與商業力,特別是藏在人們內心深處共通的印象和語境,讓每張椅子都擁有了動人的故事。一張椅子,傳遞了一位設計藝術大師跨越東方和

西方的智慧。韋格納最有名的設計是一九四九年誕生,名為「椅」(The Chair)的扶手椅,它使得韋格納的設計走向世界,也成了丹麥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他的設計很少有生硬的稜角,轉角處一般都處理成圓滑的曲線,帶給人親近的感覺,並且擁有精緻的細部處理和高雅質樸的造型。這種椅子迄今仍然頗受大眾青睞,成為世界上被模仿得最多的設計作品之一。韋格納早年潛心研究中國家具,一九四五年設計的系列「中國椅」就吸取了中國明代椅的精華,一九四七年他設計的「孔雀椅」還被放置在聯合國大廈。◎四個階段,讓阿基米德破解王冠的秘密創造性有四個過程,包括預備期、醞釀期、啟發期和驗證期,每一階段根據心理學家萊希(Benjamin B

. Lahey)的認知心理學觀點,其特性和思維內容如表二.一。它最好的例子是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面對來自國王的挑戰。國王要他驗證王冠是否為純金打造,但又指示他不能用任何破壞王冠的方式,於是他經歷了四個時期的創造力激發過程,終於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法,如圖二.三。讓音樂神童莫札特(Amadeus Mozart)靈思泉湧的情境,就在吃完一頓豐盛晚餐後的漫步。而你的情境又是什麼呢?創意的靈感到底怎麼來?何時是激發它的瞬間或高潮?這不只深受藝術界人士關心,更是心理學家研究的重點。根據心理學家多邦和諾維奇(Isen Dauban & Nowicki)的研究,人在觀看一部喜劇影片之後,比較有機會創意泉湧。另外

一位心理學家麥德尼克(Sarah Mednick)則指出,遠距聯想有助於激發創意的精靈。◎四塊大石,阻礙創意開挖一、權威:來自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習慣的種種權威,會使人們年復一年地以權威為安身立命的指導,對權威的命令、條款、言論不假思索地盲信盲從,結果就是失去獨立思考、否認權威、勇於創意創造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專業也是權威的一種。多數情況下,只按照既有專家的知識、意見、指示辦事,總會比較順利成功;久而久之,我們便習慣以專家的知識為知識。事實上,權威反而讓我們只敢循著老路走,即使新的康莊大道近在咫尺,我們也不敢踏上。二、從眾:從眾就是指跟風,順從大眾的喜好、習慣和套路,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思維

上的「從眾心理」,讓人擁有一種安全感,可以消除孤獨、寂寞和恐懼等負面心理,認為這樣是比較保險的處世態度。集權專制國家基本上就是如此塑造自己的人民,讓人民恐懼,讓人民跟從。事實上,在繽紛多彩的世界裡,事物的變化充滿了種種可能,我們所面對的新舊問題都有許多答案,當我們因從眾而認為答案只有一個時,創造力就就會遭到掩埋。三、苟安:一般情況下,經驗是我們處理日常問題的好幫手,只要重複模仿那些經驗,就足以應付一些常見的問題了。因此,這種得過且過、茍安隨便的心態,都已融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創造力之間是個蠻複雜的命題。我們可以依賴相對穩定的經驗,但也可能對經驗過分依賴乃至崇拜,形成固定思維,阻礙創造力。個

人經驗往往是狹隘的,不管你的經驗多麼豐富,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絕對無窮、複雜又多變。所以,當我們在新的時空裡面臨從未遇過的事物、問題、麻煩時,如果單憑既有的經驗去推斷解決,可能會導致無可挽回的極大錯誤。四、自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經驗和個性,因此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觀念、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眼光來安排、思考別人乃至整個世界的事情,這就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如果每個人都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堅持自己的看法處理事務,那麼和別人溝通就很困難。我們應該學習蘇格拉底所提倡的「知道自己的無知」,與他人共同研究知識的相對性,以及知識與現實中的差距,找出最佳的創造性解決方案。

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

為了解決汽車重低音喇叭怎麼接的問題,作者安野光雅 這樣論述: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  畫家是如何培養想像力?  畫出真實感,就能算是好作品嗎?  有了相機之後,為什麼還需要動手畫?   2004年日本NHK電視台人間講座「繪畫與想像力」內容集結  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親授觀察力和素描力的祕訣   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文導讀  幾米(畫家)、鄭明進(美術教育家.插畫家)  徐素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暨美勞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蘇憲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聯合推薦   以細膩寫實畫風著稱的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帶領我們進入美的世界的源頭。從知名畫家杜勒、庫爾貝、馬內、梵谷的不凡企

圖與熱情,到安野光雅親身實作的靜物素描、風景畫、自畫像,安野老師以豐富的實例,讓我們體會「繪畫的真實」究竟是什麼,進而發現培養想像力的法門。   本書是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在NHK「人間講座」節目講解「繪畫與想像力」的內容集結。安野光雅不僅回溯繪畫在美術史上的演進,剖析多位大師對寫實傳統的挑戰,更動手示範透視法等基本技術,結合了理論與實作,第一次把觀察力與想像力之間的關係,以及繪畫今日存在的方式講得如此生動清晰。 ※誰適合來上安野光雅老師的繪畫課  對繪畫感興趣的一般大眾  苦於素描功力無法精進的美術/設計/建築系學生  尋找指導繪畫方法的美術老師  希望領略不同繪畫視野的創作者 ※請試試以

下幾個繪畫練習。這些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動手時真的如此嗎?  請畫出山的陵線  請畫出木頭的紋路  請畫出用舊的紗布  請畫出各式各樣的臉孔  假設有條繩子,請想像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蝴蝶結的情景並畫出來......   馬上翻開本書第一章,看看安野光雅老師的示範與說明。 作者簡介 安野光雅(Anno Mitumasa)   1926年出生於島根縣津和野町,山口師範學校研究科畢業。1949年前往東京,歷經三鷹市、武藏野市等小學教師,1961年改行為畫家,1968年以《不可思議的畫》(福音館書店)成為繪本作家。   主要著作有《ABC之書》、《五十音》(以上為福音館書店)、《安野光雅畫集》(講

談社)、《安野光雅文集(1 ~ 6)》、《青春的文書體》(以上為筑摩書房)、《狐狸撿到的格林童話(1、2)》、《有繪畫的人生》(以上為岩波書店)等。台灣出版品包括:《壺中的故事》、《奇妙的種子》、《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跳蚤市場》、《天動說》、《旅之繪本I II III IV V 》、《童話國的郵便切手》。   安野光雅以畫風細膩寫實著稱,他擅長運用想像力與好奇心,將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創造出兼具知性與詩意、又充滿童趣的風格。曾獲日本及國際多項大獎肯定,包括波隆納國際兒童圖書展設計大獎、國際安徒生獎等,是現今最受西方重視的日本繪本大師。 譯者簡介 黃友玫   1974年生,畢業於日本愛知縣

立藝術大學,主修設計;作品曾獲選為愛知縣長久手町文化之家舞台布幔。 興趣廣泛,熱愛攝影、服裝及飾品設計;酷嗜手工藝,最近沉迷十字繡不可自拔。現為專職翻譯,譯有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叢書(閣林)、《POST-OFFICE 辦公空間經濟學》、《形的解謎》、《不為設計而設計》、《解決100個煩惱的100種設計》(皆為漫遊者文化)等藝術設計相關書籍。 寫於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關於蠟筆的回憶∕想像力的培養 1.幻想的課題 似乎很有趣的幾個問題∕想像的島嶼輪廓∕山的陵線 石牆∕木頭的紋路∕用舊的紗布∕各式各樣的臉孔 等高線∕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

蝴蝶結的情景 指甲刀或剪刀、鉗子∕風車∕總結 2.繪畫與真實 畫圖的樂趣∕如照片一般逼真∕寫實主義的時代 教會與美術∕社會與美術∕長出翅膀的天使 庫爾貝的寫實主義∕光與影的道理 繪畫中的真實∕馬奈對傳統評價的質疑∕繪畫的「意義」 構圖是一種結果論∕「事實」與「真實」 從寫實主義到印象派的時代∕技術與創造性 3.透視法的實驗 何謂「透視法」∕日本的透視法∕描繪看不見的世界之能力 Camera的歷史∕攝影與繪畫∕使用杜勒的「取景框」做實驗∕繪製壞掉的低音大喇叭∕描繪風景∕關於「個性」 原始風景∕為何要畫那裡 ●杜勒與遠近法 4.仔細觀察再畫 一.描繪花朵 木莓∕生

物學者的素描∕結香∕辛夷∕野地的花 野生茶花與?桲∕電影《?桲的陽光》∕繪畫的兩種立場 「馬德里寫實主義」∕靜物畫與寫實主義 二.描寫腳踏車 構造、機械裝置、動作∕描繪蒸氣火車 不知道構造的時候∕依記憶描繪 以薰衣草的畫為例∕從寫生到裝飾 5.自畫像的實驗 繪製自畫像∕肖像畫與自畫像∕第一次畫自畫像 寺田寅彥的自畫像∕似顏繪∕在蒙馬特當模特兒 嘗試錯誤∕再畫一次自畫像∕塑成銅像 終於成為自畫像 6.梵谷的存在 前往津德爾特∕跳舞的紅鞋∕回到雙親身邊——魯恩 產業革命∕點描派∕遇見浮世繪∕巴黎的畫室 南法的陽光——亞耳∕共同生活的難題∕聖雷米的療養院 《奧文斯的教堂》∕《有烏鴉的麥田》∕梵谷

的熱情 7.想像力與孩提時代 描繪「沒看過」的世界∕創造性與繆思∕臨摹與創作 Illustration∕Fine Art∕走自己的路∕如果是這樣... 從安迪生與宮澤賢治的作品來看∕孩童與想像力 前言 寫在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不知讀者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每一位畫家想的事情不會都相同,所以本書就變成探討我這個畫家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內容很容易落入自我辯解的窠臼,這一點還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想要成為一位畫家。即使戰爭期間顏料不易取得,我也向畫看板的要油漆或使用食用色素等,想盡辦法畫圖,可說是沒有一天不畫畫的。問問

那些成為畫家的人,大多從小就喜歡塗塗抹抹,即使不是,許多人也是從小就立志成為畫家。   許多人雖然不會彈奏任何樂器,卻很喜歡音樂,同樣的情形,即使自己不是畫家,也有許多人喜愛繪畫。這樣的人在談論音樂或敘述對畫作的感受時,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和能夠談論自己對於文學作品的好惡,或更深入探討作品的人並無不同。   如此說來,無論棒球或賽馬,它們的愛好者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個「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即便是錯誤的想法、或理論上出現矛盾,只要不是剽竊而來的就好。   一談到政治問題或社會現象,越來越多人不再只靠自己的感性,反而毫無批判地迎合電視或廣播上的說法,這樣的聲音已經變成輿論,而且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

像是「life line」、「泡沫經濟崩解了」之類從來沒有人說過的詞彙,現在卻是人人朗朗上口。   從上述列舉的例子回顧我自己過往的經驗,我對賽馬的喜好勝過政治、對棒球的喜好又勝過賽馬,喜歡音樂勝過文學、喜歡繪畫又勝過音樂,這些好惡產生的順序,可以這樣回溯到孩提時代。若回到亂塗鴉的歲月,幾乎每個人的經驗中都曾經萌發繪畫的嫩芽,尤其是「喜歡繪畫」的感性,之後可能演變出好奇心、注意力、想像力以及創造力,甚至延伸出對物理、生物、醫學的興趣,我是這樣相信的。 「喜歡繪畫」的小孩,並不一定要成為畫家。 關於蠟筆的回憶   我出生的地方,是島根縣津和野町。每一位到訪這個小鎮的人,都說「真是美麗的地方,他就

是出生於這樣美麗的小鎮,才成為畫家的」。的確,美麗的故鄉令我感到自豪,但並不是每一個住在津和野的人都是畫家,所以我無法輕易認同這些話。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讓我著迷、玩耍嬉戲的地方,就是我人生開始之處。津和野可說是我立志作畫的起點。雖然我不知道為何開始畫畫,總之我小時候就是喜歡畫畫。   某年夏天,我在夕陽炎熱的光照下,拿著蠟筆在木板牆上塗了一個又一個圓,就好像是畫在熱熱的平底鍋上,蠟筆融化、互相混合在一起,變成了漂亮的圖案。我感到很興奮,還記得幾乎把所有的蠟筆都畫完了。蠟筆是用蠟凝固顏料的一種畫具。在沒有思考、光是在紙上隨便亂塗就讓我很開心的時代,這件在木板牆上塗鴉的事,到現在記憶猶新,還好

那時沒有被爸爸發現。 想像力的培養   一般人認為圖畫得好,就是畫得「像照片一樣寫實,這是繪畫的終點」。這樣老師就會給好成績,原本無法估量的繪畫價值,孩子好像是用「像不像」來斷定。   寫實的畫作,是描寫眼睛看得到的事物的結果,但仔細想想,也有許多畫是描繪眼睛看不見的事物。我認為,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畫畫的意義。   例如畫不畫得出「鼠小僧次郎吉」(傳說或小說中的怪盜、義賊),光靠寫實的練習是無法畫出來的。又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或貍貓,某些說話或動作的場景,也不是簡單就畫得出來的。還有一些是我自己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如古代的鳥羽僧正《鳥獸戲畫》、近代的前田青?《西遊記》等等。   比較起來

,想要學習描繪看得見的東西,或對此加以指導還比較有頭緒;雖然也不容易,但只要下工夫就可以作得到。但要問起如何指導描繪看不見的東西,就讓人感到困惑,因為好像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指導這件事。   那麼我又是如何畫出看不見的東西呢?如何想像眼睛無法看見的世界?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所謂的繪畫是著力於想像力這種沒有know-how的世界。對我而言,我的想像力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應該是源自孩提時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至於要如何培養想像力,則是一大難題。藉著這個機會我回到津和野,再回味一次和我的想像力有關的地方。我想拿我自己作實驗,思考關於想像力的培養。除了津和野,還有奈良的明日香村,另外最近有機會

到歐洲,遇到巴黎蒙馬特的似顏繪畫家,還有位於奧維爾(Auvers-sur-Oise)的梵谷之墓,都在本書中一一介紹。 圖說 「鼠小僧次郎吉」《安野光雅畫集》(講談社) 推薦序 開向田野的美術教室 文∕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漫遊者文化編輯部寄來此書譯稿的時候,我懷著十分的興味。作者安野光雅是日本(甚至世界)知名的插畫家,日本讀者早已熟知他的畫風、畫歷等等。而安野氏每年都在旅行中,將世界各地的美景透過刊印畫冊帶到我們面前,他也擅寫繪畫方面的散文,出版品之豐令人不敢置信。   我自己也長期從事類似的旅行繪畫,不能不對安野這位前輩的成績有所認識,特別是,自從司馬遼太郎書

寫的《台灣紀行》早經迻譯中文發行之後。文豪司馬遼太郎的「紀行系列」的「世界街道散步」,皆由安野光雅擔當插繪,在《台灣紀行》一書中,讓我驚嘆安野光雅的寫生圖景,確乎描出了台灣風貌的精髓。他那種淡雅瀟灑、簡潔提煉的個人風格,卻又那麼貼近現實的表現出來,我以為,即使本籍畫家也鮮少有人能夠企及。我閱看過取材台灣的法國畫家的漫畫、與美國畫家的水彩畫,作品都不免夾帶他們母國的文化視角,讓吾人心中產生某種程度的拒斥感。   難道台灣在地理人文上先天就有日本的影響麼?想起來也並非如此,台灣的地景確是獨一無二的。   那麼當安野光雅的目光停留在西歐、中國等地街道上的時候,描畫結果是否也獲得各國人的認同呢? 由這

樣一位寫實性的畫家,來談「想像」和「幻想」的主題,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   除了《台灣紀行》的譯本之外,青林也以中文出版過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數冊,中文讀者或許對他也不是那麼陌生的。   我起初曾擔憂《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這本書的敘事法與編排形式。漫遊者文化原只提供我譯本的文字部分,後來得知編輯部正在重新設計開本、安排圖片,我想讀者看到成書時將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示範與引例,一切閱讀的參照也就迎刃而解了。   讀者如果閱看過安野的後記,便知曉此書之輯成與一般書寫程序不同:因為是NHK製作的「人間講座」節目,事先,主述者安野有了主題的文稿,然後在進行拍攝的現場,主述者必然依當時情狀的觸動

,而「不斷提到稿本上沒有寫到的事情」——這些敘述全部由速記專家依錄影逐字記載,最後由另一位寫手:「歸納原稿的字句與現場談話而成」。 這是一冊不斷擴充與精煉的書寫過程。   至此,我們當知道:此書的敘事應包括理念的闡述、現場操作的說明,以及個人經歷與歷史的回溯等等,基本上它乃是一個講座節目的「文字版」這件事。   算起來,已經年屆八十歲的老畫伯,為了寫一本讓普通人理解的繪畫入門書,思索著各種生動豐富的介面,俾使讀者進入繪畫的世界。譬如追溯自己的童年故鄉;前往庫爾貝與梵谷的生涯之地;為了探索自畫像的祕密,而低調的躲在蒙馬特一角的咖啡館,悄悄的做了街頭肖像畫家的模特兒……這許多由旅行而得以完成的章節

,讓人閱讀時有「旅記見聞」的親切感,彷彿尾隨作者的腳步一樣。當安野光雅踏上梵谷的出生地與死亡地時,那種暮年卻仍全然童真的內心激盪,給予我前所未有的強烈感動。我想從這種感悟當中,讀者們也能一步踏入繪畫的世界裡……   不過涉及美術史的描述,安野不乏選擇上的睿智——他不先不後的從關鍵的庫爾貝與馬奈切入。他列舉的畫家生平,皆都以文化史與社會演進的觀點而論的。   關於書中舉出的繪畫「實驗」,安野依據中世紀插圖,複製了杜勒的「取景框」裝置——一種類似中國書法「九宮格」的方框,透過定點的觀測,把3D的實景搬移到2D的畫面上來,這樣實證了「透視法」的奧祕。書上揭載了一隻低音喇叭和一片風景,以使用「取景框」

來畫,以及「裸眼」描畫的兩種結果。   很巧,這樣的「實驗」,我也曾在美術講座中作過。記得在中部一所啟聰學校的落地玻璃門上,以奇異筆描出戶外風景,那群聾生當看到泊停道旁的汽車,果然依透視法的規則一輛輛縮小下去時,那種驚喜的聲音…… 那麼究竟安野要告訴我們的關於繪畫中的「幻想與想像」是什麼呢?以他的話來說:   「以為憑想像來畫,要怎麼畫都可以,但在想像的世界中若沒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就會削弱它的存在感。」   因此,「石膏素描的練習,與其說在技術上有實際功效,不如說是『走自己的路』所需要的裝備,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關於「石膏素描」的話,我不很贊同(如將之替換為「素描力」則佳),安野光雅強調

「合乎自然法則的想像」這一立場,與他自己的畫風可說是毫無矛盾之處呢。   整體而論,譯者黃友玫的文筆流暢而細緻,原作者行文彷彿「面對面閒聊」的調性,也把握得恰到好處。至於日本語文習慣裡的曖昧與隱指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許很難理解其確意。例如以下這一段:「是否應畫得像照片比較好」的結論,安野光雅的說法如下: * 並非「像照片一樣所以不好」 * 也不是「不要畫得像照片一樣」 * 而是畫得不像照片也不壞   答案似乎存在這三段論述的辨證之中,也就是說,任何一項都不能單獨代表他真正的意思,如果是習慣於接受直白的讀者,就困惑了。 這裡顯見作為譯文者努力以赴的情形。   順帶想到:我們的PBS(公視)什麼

時候也能製作出值得以紙本形式流傳的節目,成為我們共有的文化智慧累積呢? 似乎很有趣的幾個問題我想,會拿起本書的讀者,應該都是喜歡繪畫的人吧!我在這本書裡想討論的,不是關於「如何作畫」這類問題,而是類似於我親身實驗,來探討作畫的過程中思考了什麼。因此,請大家暫時忘記以往學到的繪畫。為了使大家回到剛開始學畫的心情,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請大家當成作業嘗試看看。換句話說,如果有間「幻想的繪畫學校」,提出了這樣一份試題,將會很有趣。如果有人無法完成這些作業,並不表示失去作畫的資格。這些都是畫畫的人總有一天會遇到的問題,是讓自己考考自己的作業。這些試題看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卻很難也說不定。因為是作業,所以

大家可以自由參考其他資料,畫好的東西也不一定要給別人看;就當作是測試自己的能力,畫第一張時先不要參考資料,嘗試自己畫畫看。你可以對自己說,只要畫出第一張,接下來看什麼資料都可以。無論如何都畫不出來時,那就沒辦法了。這些試題沒有正確解答,請自己打分數、自己尋找答案。在此要先聲明,我沒有時間為大家打分數,這一點請多包涵。在以下的問題當中,實際讓津和野高中的學生們做的是「島嶼」和「繩索」,雖然產生了非常有趣的作品,但一個問題就花了將近一個鐘頭。下面共有十個問題,請大家找時間做做看。【要準備的東西】鉛筆、畫圖紙、明信片、橡皮擦、筆(圓珠筆,適合畫細線)、黑墨水(分為水性、油性,請注意,水性的黑墨水遇到

水會暈開,可選擇漫畫用的黑墨水,具有耐水性)。【問題1】請畫出想像的島嶼輪廓什麼樣的島嶼都可以,只要畫出它的輪廓線即可,也可以畫出上面的道路或山的高低等。試試看,畫的時候島嶼尺寸不要超過明信片大小。首先,請先想像一座島嶼。或許你無法一開始就掌握全貌,也可以一邊畫一邊想像。我在自己畫的《ABC之書》(福音館書店)中,畫了史第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小說《金銀島》中所提到的地圖。真實的島嶼輪廓看起來反而像假的,因此我全部遵循自然界的道理來畫。因為護岸工程的緣故,現在維持自然原貌的海岸線已經非常稀少了。乍看之下,這樣的形狀好像是虛構的、沒有規則,但自然的形狀有它自己的含意

存在。這和抽象畫的「形」(form)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好像會畫、卻又畫不出來的時候,我想大家就會發現自然形狀的奧妙了。【問題2】請想像畫出山的陵線什麼樣的山都可以,請想像畫出山的陵線。山的陵線和島嶼的輪廓線一樣,都是自然的形狀。我想讓大家體驗,就算是畫出了一座山,接下來要畫出重疊的山形就沒那麼簡單了。如果覺得很難,可以將憑想像畫出的山切割下來予以重疊,看看山重疊排列的感覺。我曾畫過一張津和野的山景(I-2),不是靠想像,而是寫生作品。如果想要捕捉自然的形狀,重疊的山是很好的模型。光是一座山的陵線,要用想像畫出大自然的線條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好幾條陵線重疊,就更加困難了。這項作業只要畫陵線就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來就出現和抽象繪畫無法區別的意義?下面這張圖是我最近到中國長江時所畫的峽谷素描,就算是我,光憑想像也畫不出來這樣的畫吧!聽說美國的原住民將山的陵線視為樂譜來歌唱,真是絕妙的文化啊!描繪山陵的時候,和唱出山的樂譜很像。這次出外景時我畫了好幾張津和野的鄉景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