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藍偉瑩寫的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和鄭信雄 的 感統運動訓練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好房 House Fun 10月號/2013 (NO.6)小資買房不是夢-提早晉升有殼蝸牛也說明:捷運板南線行經信義區的四捷運站:國父紀念館、市政府、永春站及後山埤站, ... 立'有新光||||||||||||||||||||區內國小為與雅國小'創校已 QO 餘年'國中則有位在松德路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書泉所出版 。

中國科技大學 建築系 湯潔新所指導 張雲娥的 濕地公園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為例 (2021),提出永春國小開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濕地公園、使用後評估、永續、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邱文頊所指導 江世懷的 傳統武術學習者人格特質、學習認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傳統武術學習者、人格特質、學習認知、幸福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雲南通志: 242卷, 卷首4卷 - 第 191-200 卷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242卷, 卷首4卷 斗」雲南忠義錄之三府 11 楊永清戴國有戴國發普長貴王占先王占劉格俞俞思明沈永春錢發金錢發楊天錫熊永慶三苗龍自禮沈發登小金安毛汝得毛汝安邵小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春國小開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了解決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藍偉瑩 這樣論述:

每一位對教育有所期待的校長或主任,都該買給校內老師的教師節禮物; 每一位想精進自身教學能力的老師,都值得精讀反芻並思索再三的案頭書。   「教師的教學教練」,也是第一線教師長期且堅定的陪伴者,   以「客製化師資培育」見長的均一師培執行長藍偉瑩,   匯聚24年教學資歷,以及6年來踏遍全台縣市、上萬人次的師培能量,   從頭細說教學力根基,完整呈現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總裁,慧眼力邀她擔任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為什麼當談到新課綱、素養課程設計、教師社群時,她的名字總不斷被提起?   為何連跨縣市教學輔導團成員、課程督學、教育機關主管,   都要追蹤

她的臉書、正視她的意見?   她是藍偉瑩,擁有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的扎實理論背景;   談起教育哲學,她自承受杜威與維高斯基影響最深;   說起課程地圖、教學發展、教師增能,面對國外艱澀難懂的教學理論,思路清晰的她,嘗試將艱澀難懂的架構,轉化為具在地化的脈絡,希望讓教師易於吸收。   因為她真切感受到:唯有真正幫助了現場老師,才能幫助學生免於成為教學的白老鼠。   本書統整了偉瑩老師歷經多年帶領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思維與實戰心法,   從課堂提問到課堂設計,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課程,從教學方法到社群共備,   她所帶領的教師共備社群,看似軟軟的弱聯繫,卻帶給學校強大的支持力。   綜觀 教學現場的

百家爭鳴,   偉瑩老師不僅是第一線教師最溫柔、長期與接地氣的「入校夥伴」,   是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社群」在地化實踐的重要推手,   更是帶領教師社群,邁向素養教學最堅強的「教學後盾」,   是台灣近年另一股靜流水深、引領推動教學現場改變的重要推手。 長文推薦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先生   師大教育系  卯靜儒教授   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副研究員  范信賢先生 教育機關主管、教授、校長、教師、課程督學……百位教育領域工作者,誠摯推薦   潘文忠  教育部長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朱楠賢    教育部主秘   吳林輝    教育部十二年專案辦

公室執行秘書   陳雪玉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林威志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佩汝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素慧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陳佩英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林子斌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葉丙成  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創辦人兼總編輯   吳明柱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任宗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研究員   余霖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退休校長   柯

明樹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校長   劉桂光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   董家莒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校長   莊智鈞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校長   張芸棻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校長   陳建佑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中校長   莫恒中    新北市立三重高中校長   賴瑞凰    新北市私立金陵女中校長   胡劍峰    桃園市立平鎮高中校長   林煥周    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   林振清  桃園市立觀音高中校長   徐宗盛    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校長   王冠銘    桃園市立大溪高中校長   朱元隆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林國松    新竹市立建功高中校長  

 吳茂林  台中市西苑高中校長   歐靖瑜    台中市立新社高中校長   黃偉立    台中市立清水高中校長   郭春松    嘉義縣立竹崎高中校長   洪慶在    台南市立永仁高中校長   張添唐    台南市私立瀛海高中校長   莊福泰    高雄市立鼓山高中校長   黃碧惠    高雄市立林園高中校長   蔡枳松    國立嘉義女中校長   蔡美瑤    國立台東高中校長   賴宏銓    台北市立弘道國中校長   蔡聖賢  桃園市教育局國中教育科科長   鍾雯豐  桃園市教育局候用校長   田應薇  桃園市文昌國中校長   謝益修  桃園市龍潭國中校長   蘇彥瑜  桃園市興南國中

校長   蘇品如  桃園市自強國中校長   余儘卿  桃園市平南國中校長   鄭如玲  桃園市迴龍國中小校長   黃金增  桃園市會稽國中校長   王中興    台東縣立大王國中校長   張筱白    台東縣立泰源國中校長   陳文靜    台東縣立初鹿國中校長   蘇意媛    台東縣立池上國中校長   黃火炎    高雄市立旗津國中校長   蔡嘉興    高雄市立田寮國中校長   梁華蓁    高雄市立前鎮國中校長   黃峻宏    台南市立歸仁國中校長   張煇志    宜蘭縣立三星國中校長   蔡明昌    台南市立金城國中校長   周芬美    彰化縣立草湖國中校長   曹建文  

 彰化縣立信義中小學校長   蔣佳樺  嘉義縣義竹國中校長   楊政修    台北市立永吉國小校長   陳治遠    台北市立龍山國小校長   唐永安    新北市立永平國小校長   李慧美    新北市立板橋區文德國小校長   王映之    新竹縣立北埔國小校長   廖曉柔    台中市立月眉國小校長   姜韻梅    台中市立桐林國小校長   楊恩慈    彰化縣立忠孝國小退休校長   謝格倫    彰化縣立王功國小校長   李政勳    雲林縣立公誠國小校長   黃淑玲    雲林縣立口湖鄉下崙國小校長   林郁杏    雲林縣立拯民國小校長   陳雅芳    雲林縣立九芎國小校長   

李盈萩    雲林縣立六合國小校長   陳百雀    雲林縣立莿桐鄉僑和國校長小   王曉萍    雲林縣立元長國小校長   劉麗吟    嘉義縣立菁埔國小校長   黃美智    嘉義縣立新港鄉復興國小校長   林秋美    台南市立新東國小校長   劉熾慧    高雄市立鳳山區曹公國小校長   陳俊能    花蓮縣立壽豐鄉豐山國小校長   吳昌葦    花蓮縣立壽豐鄉溪口國小校長   李倩鈺    台東縣立寶桑國小校長   黃裕敏    台東縣立東海國小校長   毛慧莉    台東縣立豐榮國小校長   張鳳珠    台東縣立馬蘭國小校長   王振興    台東縣立康樂國小校長   徐凱齡  

 台東縣立樟原國小校長   高進欽    台東縣立大王國小校長   林宜茂    台東縣立福原國小校長   吳運全    台東縣立初來國小校長   洪婉莉    台東縣立豐年國小校長   羅道勳    台東縣立瑞源國小校長   何錦尚    國立台東大學附小校長   黃琬茹    台北市立芳和實驗國中校長   張純寧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楊耀焜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江忠僑    基隆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簡世欣    新竹市高中課程督學   郭品禎    苗栗縣高中課程督學   翁宗毅    台中市高中課程督學   李文石    台中市

高中課程督學   黃毓婷    彰化縣高中課程督學   張正宜    南投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林秋華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蘇瑛慧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林百鴻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君寶    新加坡耕讀園   蘇章愷    新加坡耕讀園   陳毅杰    馬來西亞半畝天光   林瓊蘭    馬來西亞耕讀軒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和學的活動內涵都需要重新界定。   對學習者來說,要練習從各種不同的現象出發,理解知識和現象之間的關係,掌握到現象的多元面向,進而建立自我學習的能力。對教學者來

說,要練習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對話,促進彼此的認識,形成和諧的社群,進而激發更多的探究發明。   藍偉瑩的《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讓我們對這兩個課題都有更深的認識。(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吳思華)   這是一本飽含濃度的書,蘊含了作者與自己、與他人、與社群對話反思的轉化成果。書中從哲理的掌握、概念的釐析,到步驟的開展,一一揭示了「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的洞見。閱讀此書,可以體驗到培力的喜悅,也可以具體看到素養導向課程能夠落地實踐之道。相信這本書,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面對未來、適應未來與創造未來時,更具信心!(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潘慧玲)   面對多變的世界,課程與教學不能不

變。素養導向的教與學,不是新的概念,卻更重視知識應用、跨科整合及動手做,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真實情境學習,以各種感官、方式及思辨去認識世界,培養在真實的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   要落實素養導向教學,對現場老師是不小的挑戰,藍偉瑩長期陪伴現場老師跨校共備,課程與教學功力深厚,具豐富實務經驗,帶領工作坊深入淺出、旁徵博引,使老師易於理解,與教學現場產生緊密連結,因此深受現場老師喜愛。   由於邀約不斷,雖然藍偉瑩全省跑透透,連假日也無休,但真的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看到藍偉瑩《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新書出版,令人感到振奮,這是眾人期待的,不僅有素養教學的精采心法,還有實用的課程發展資源,

實在不容錯過,推薦給您。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 吳林輝)   學校教育的核心在於課程與教學,而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歷程與結果,更是108新課綱揭櫫「核心素養」達成的關鍵。偉瑩的新書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的建構、實施與回饋修正、學校願景、學生圖像與辦學目標的緊密扣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師教學力的涵養精進……等面向,有其深厚的專業闡釋、精準剖析與實用建議,值得所有教育人員仔細研讀。(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林威志)   過去幾年裡,偉瑩持續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教學,且發展入校陪伴體系,影響力遍及海內外。持續對教育現場提供精闢見解,其溫柔支持與協助,是眾多

教師心目中的典範!此次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在書中分享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這是由實踐者寫給願意改變課堂教學風景教師的實用手冊,聚焦在素養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社群營造。強烈推薦給每位有志改變教學現場的教師,絕對能透過本書的學習,穩健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林子斌)   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有勇氣跳脫框架,御風而行的老師並不多見,藍偉瑩老師便是率先向未知挑戰的老師。   這本書紀錄了作者自2012年開創新路徑所留下的足跡與珍貴的心得。書籍內容彰顯了與時代共舞的教師行動,經由與教師夥伴的持續共學,從課程與教學的創新中顯露了對下一代深深關懷與期盼。   因應新課綱的準備

,作者將教育學的實踐擴展到不同領域,與更多教師找出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也包含高難度的聆聽與提問之道,讓課堂的教與學充滿智慧和愉悅。教師在社群中的成長需要溫暖和支持,社群的引路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偉瑩一直是夥伴共學所信任的引路人,在教育實踐中不忘將理念與理想注入方法,讓老師們樂意朝向未知探索,猶如走在長長的隧道裡,遠處有瑩瑩之光,雖然微小卻能帶給同行人希望,讓每一跨出的腳步都感到真實與踏實。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覺隧道之外便是藍天白雲、晴空萬里!(師大教育系教授  陳佩英)   幾年前,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在台灣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我與幾位教師夥伴參與了一堂運用「學習共同體」的觀

課,課堂中偉瑩老師用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進行討論任務後,發表意見時,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學習的「伸展與跳躍」。觀課結束後,夥伴們對於這堂課的討論不斷,也引發了我們踏入素養導向課程領域的動機。   這本好書,是偉瑩老師自身教學省思與帶領工作坊經驗的總整理。對於多數的教學者而言,我們習慣了教授學生系統性的知識,但是無法建構學生面對未來所需的關鍵素養。本書所提供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視野和結構性的工具,相信會帶給我們如學習共同體課堂的驚艷風景,為教學專業成長創造「伸展與跳躍」的高峰經驗。讓每位老師成為「教學的專家」,協助學生成為「學習的專家」。(台中市清水高中校長 黃偉立)   新課綱鼓勵老師發展

課程,也期待老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過去師培課程中,素養導向教學著力不深,大部分老師缺乏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訓練,不少老師對於新課綱會有難以著手之處,藍執行長長期陪伴國內各學校發展和設計素養導向課程,她擅長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可執行的課程發展方法,擅長設計引導學生具思考與學習脈絡的課程,本書是藍執行深入教學現場實踐教育理論所累積的經驗,會對台灣甚至華人世界的素養導向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推薦給所有第一線的教師。(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 莊福泰)   偉瑩執行長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與深入、付出與產出,令人激賞、令人讚嘆!在擔任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務主任期間,傑出亮眼的表現,讓國教署特別商借前往服務。之後,偉瑩因為想

做更多,毅然決然辭去公立高中的教職。她希望結合一群有經驗、想改變的老師,長期協助現場老師們備課,由合作學校提出需求和目標,及最想要的協助,偉瑩和夥伴們再入校,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提供客製化專業陪伴。   如今,偉瑩不再受現有的體制框限,可以把全部時間都拿來陪伴各地有需要的教師社群。《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是偉瑩博士出版的力作,也是一本對教學現場的教師們非常有益的大作,值得品味再三!(嘉義女中校長 蔡枳松)   此書最強大的地方,是本難得的教育哲學實踐紀錄,對於許多教育同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或是看重孩子能否習得學習真義與價值的教師,都可以從中獲得很好的支持與指引。教育哲學書籍通常不容

易閱讀,而此書可以深入淺出援引教育理論, 使之成為教學設計重要的理論依據,更有許多教學設計的實務經驗,以讓孩子像學科專家一樣的以思考為圓心,去經驗學習的歷程,畫出屬於自己的歷程地圖,這是本最接地氣能深化素養教學力的專書,衷心推薦給大家。(台東高中校長 蔡美瑤)   新課綱揭示了許多教育的理想,對學校及教學現場(特別是高中職階段)而言,是一場心靈與系統上的衝擊!改變是為了符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工作者正努力讓改變落實,以成就孩子更好的未來。本書從實務需求面出發、以學理為基礎發展,歷經無數場次工作坊的淬煉、轉化而成,是最能貼近教學現場需求的精華之作。   偉瑩曾在一場工作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

印象十分深刻:「即使不能馬上向前、也要為未來留下種子」,滿滿的正能量,與所有在課綱推動的道路上一起努力的夥伴,共備、共學、共好。(台中市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 李文石)   若不見偉瑩,人稱英雄也枉然!偉瑩主任從擔任教務主任時期,就帶領各縣市主任和教師,針對單領域和跨領域的課程,進行各種行政配套與課程開發。   尤其重要的是社群運作經驗分享,這讓各校的教師社群,遍地開花的進行課程開發,也間接引導了各校進一步開發彈性學習、多元選修、校訂必修課程;已辦理了九屆的台東均一共備工作坊,更是每年都是大家熬夜搶著報名的場次。   現在,沒報到名沒關係,閱讀本書將可略知一二;但要學到核心?建議光看書不夠,還是

需要熬夜搶報名!(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非常感謝偉瑩老師長期對桃園市高中輔導團的課程培訓,更強力推薦這本累積數千場社群運作、領域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等實務精華,深化素養教學力的百寶書。   不論是自學、社群共讀討論,都能提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設計的專業思維,真心大大推薦給願意勇於改變教學的夥伴!(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素養是甚麼?能吃嗎?」這應該是新課綱上路這幾年,最被關注的話題了!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素養」的詮釋,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應,但是我們總期待有人能夠把這樣的脈絡說清楚講明白,甚至帶著我們一步步去實踐。這樣的苦差事,恐怕也只有偉瑩這個「聰明的傻瓜」願意

承擔。   與其說這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教育哲學書,因為只有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真實的實踐。謝謝偉瑩一直這麼努力,高雄團隊會一直和妳一起。(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偉瑩老師是我所遇過最「接地氣」,而且主題最廣泛的課程領導講師,尤其是在如何幫助老師聚焦於透過提問設計,引出素養學習如何才能有縝密且獨到的課程理念與實作方案,每次參加偉瑩老師的工作坊,都能從不斷的對話思考與探討實作當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很期待偉瑩老師將她寶貴的系列主題課程轉化為文字,與更多老師分享。唯有改變老師的教學,才能帶給孩子更多可能;謝謝偉瑩老師一路走來的堅持,用暖暖瑩光帶領我們勇敢前行!(新竹市高中課程

督學 簡世欣)   這是本知識含金量很高的書,不僅挑戰既有的學習思維,也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式與思考架構。從教師角度來說,書本鼓勵並引導教師重新認知學生差異、思考教學核心、設計適當學習經驗;從家長角度來說,透過本書可以理解:如何鼓勵孩子透過學習歷程與對象物互動,與自我、同儕對話,從困惑中產生新的體悟,並進而在掌握知識架構後開展真正的自主學習。我想唯有如此的改變,才能讓孩子在面對未來世界的劇烈變化時,仍能昂首向前、無所畏懼。(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教師、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主  葉士昇)   偉瑩老師是我教學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之一。從她的身上,我學會了如何打開一扇扇的窗,去看見教育的

光采和學生的希望,更看見了老師可以如何透過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光發亮。   唯有教育哲學觀的改變,才有機會真正理解學科本質與思維,是深深影響課堂能否啟動學生發生學習的關鍵。而這本書就是她集結幾年來現場演講和工作坊的精華,用更清楚具體的步驟化說明,來傳達給更多人知道,這股清晰透明的教育心法非常需要被廣為流傳,成為教育界的一本「必讀經典」!(台南市復興國小教師、2019 SUPER教師獎得主  邱士芬)   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都是要付出心血去追求的,這本《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不好讀,實踐更要花許多時間和心血,可我讀完之後,孩子的、我的十年未來之路藍圖,就瞬間清晰浮現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離開我們的那天,我們可以安心目送。這盼望永遠不簡單,但書裡從長年鉅觀到課堂一瞬,都給了好多手挽手的系統策略、自我修煉引路。   感謝偉瑩老師,讓理想有了真實、確切的路徑。如果你今年只能買一本書,那就買這本吧!(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2016年關鍵評論網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林怡辰)  

濕地公園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張雲娥 這樣論述:

永春陂百年前曾為波光粼粼的陂塘,時代環境的變遷,已不見永春陂水域,陂塘已成閒置軍營,人造設施也切斷基地與周遭環境的生態鏈結。經臺北市政府營造都市生態跳島及恢復陂塘歷史風貌理念下,已於2020年3月12日正式開放。為理解民眾對此濕地公園設施滿意度,本研究以永春陂濕地公園各項設施為研究,以永春陂濕地公園遊客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永春陂濕地公園設施滿意度進行使用後評估。回收有效問卷經過數據整理,採用SPSS24.0進行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素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分析方法,獲得初步結論如下:一、受訪民眾對永春波濕地公園認知程度較低,對於濕地公園與一般公園差異性並

不瞭解。二、受訪民眾對永春陂濕地公園硬體設施滿意度不高。其中對於「乾河道」滿意度最高,其次為「蕨園」、「遮光爬藤」;對「生態園圃」滿意度最低。三、不同「居住時間」民眾在永春陂濕地公園各項硬體設施滿意度上呈顯著差異。居住時間越久其對濕地公園滿意度越高。四、永春陂濕地公園硬體設施標識、作用解說等設施項目會影響受訪民眾體驗滿意度。濕地公園硬體標識越清晰、道路指示越明顯其體驗滿意度就越高。五、受訪者民眾對濕地公園認知會影響其體驗滿意度。民眾對於濕地公園作用、環境教育目的瞭解越深入,其體驗滿意度越高。綜合研究結果建議,永春陂濕地公園管理者,加強濕地宣傳,著重宣傳濕地在環境教育意義上的作用,加深民眾對濕地

公園的認知,提高民眾的體驗滿意度。關鍵字:濕地公園、使用後評估、永續、滿意度 

感統運動訓練手冊

為了解決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鄭信雄  這樣論述:

  感統運動訓練手冊是累積作者過去三十年來的經驗,從學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好動、衝動、嚴重分心和學習困難,在家長協助不嘮叨和家中也做運動下,傳達都可以獲得改善的訊息,並延伸到有效訓練發展遲緩的幼兒、日夜哭鬧不停的幼幼兒,如何做根本腦神經生理上的有效改善,和成人笨手笨腳/太敏感、導致孤芳自賞懷才不遇等基本問題,如何不用藥物解決的簡單運動方法。本書的特點在附有功能性磁振照影檢查,在感統運動訓練前、和訓練後、跟正常襯托組的對照比較圖片,可以瞭解問題原理出在大腦前額葉和額葉後端軀體區之精緻身體形象的發展不良好,如何透過手、腳、臉上筋肉和關節面上的本體感受動覺和內耳前庭覺的協調運動,來發展腦神經通路發展的

不足,達到改善的成果。   本書也指出對適應困難學童診斷和訓練的特徵是:有訓練三個月的前後測和非語言智力測驗。可以知道長遠療效的訓練夠不夠,從開始就知道大腦結構良好或稍欠佳,大腦結構的潛在能力如何,三個月後大腦結構真實能力多少,據以教導家長如何教導學童長大後發揮最高的潛在能力。本書值得有上述帶孩童有困難的家長、導師、輔導主管閱讀和指教。 本書特色   提升大腦學習力   終結好動分心、情緒衝動、學習困難   作者簡介 鄭信雄   高雄醫學院畢,曾任職台大神經精神科及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在美國休士頓德州醫療中心貝勒醫學院專攻神經內科三年。回國擔任台北長庚醫院、羅東聖母醫

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公保、台安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之餘,從事兒童好動、衝動、專注力不足、和學習障礙之診斷研究。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永春文教基金會,運用感統運動訓練來治療好動、衝動、分心、情緒困擾和學習障礙的學童,至今共發表了28篇論文,建立台北市國小感統運動發展常模和診斷工具(1991.06)、全台灣6~12歲兒童常模和診斷工具(1998.08)、全台灣3~6歲幼兒常模和診斷工具(1996.12)、和香港地區3~6歲幼兒常模和診斷工具(2009.06)。   著有《如何幫助情緒困擾的孩子》、《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及《突破孩同學習障礙》等三書,和針對注意力不足/好動

症、跟學習障礙學童所做功能性磁振造影中文和英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期刊,頗受國內外教育界重視。平日亦接受海內外人士的諮詢。   第一章 就在你我身旁的實例 第二章 感統運動訓練前的評估 第三章 感統運動訓練原理 第四章 感統運動訓練方式 第五章 四歲以下的感統運動訓練方式 第六章 給家長及教育人員的建議 附錄 (針對一般大眾和職能治療師、復健師,精神科、神經科醫師) 附錄一 2011暑期感統訓練改善成效,家長後繼和學校訓練的優點 附錄二 2006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感統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   推薦文   佑佑,是個舌頭肌肉不張、說話不清楚(俗稱大舌頭

)的男孩,對自己身體的概念很不足,穿衣褲很慢,生活自理能力差;「視知覺」有問題,閱讀困難;肌肉張力不足,走路無法走一直線;專注力短,若無人引導,只喜歡玩一些簡單的玩具。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尋遍醫界之兒童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但當時台灣在「學習障礙」方面的認知與概念,才剛起步,而醫院物理治療之內容、情景,家長不能目睹,只能在外等候;我們雖按醫界之指示訓練佑佑,而他亦能接受,無奈並無太大之進展,深感挫折。   但我們從沒放棄,仍不斷蒐集資訊、文獻及尋求其他協助之機構,一直到了2001年6、7月間,從鄭信雄醫師所著《如何幫助情緒困擾的孩子》書中,內容所描述之個案情景與佑佑雷同。

因此聯絡了鄭醫師所創辦的「財團法人台北市永春文教基金會」,進行專業的評估及長達八個月的密集式感統運動訓練,我們發覺他有長足之進步。   除了持續在永春訓練外,我們動員了所有的家人去協助他;例如佑佑之二姐、三姐、媽媽甚至爺爺也陪他趴在滑板上,一起玩接龍,讓佑佑在重複、看似枯燥的訓練中,覺得很有趣,也不以為苦。如此全家配合協助,而佑佑也非常能接受。如今,佑佑已能上臺向學弟妹演講「弱勢者如何學習」,獲得全國身障桌球比賽第一名,騎很少人會的獨輪車、還會日本劍道。   上述只是在說明佑佑目前之成果,非常令我們幸慰。至今佑佑一直是非常努力、非常辛苦地在學習,因為他需要用比一般人多三倍,甚至五倍以上

的時間,方能學成;若非佑佑有超人的耐心、毅力及永春文教基金會正確之訓練方法奠定基礎,恐永遠無法達成目前之成果。   永春文教基金會在1989年成立,從事促進好動分心和學習障礙孩童福祉之各項學術研究及運動訓練之推廣。鄭醫師所引進、改良之感統運動訓練,可由家長陪伴孩子在家做滑板三項運動-推球、交換球、手走路;鄭醫師認定感覺統合的效果是從此種運動而來,不能偏廢;亦認為這不是每星期30分鐘一次的知動訓練可比擬的。   2006年,鄭醫師與台北榮總合作,以科學「功能性磁振造影」之方法驗證,顯示密集感覺運動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不僅可完全改善好動、衝動和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也可調整感覺統

合失常的前庭反應不足(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形成的形象和影響很模糊)、觸覺防禦(額葉皮質感覺敏銳且控制困難)、兒童運用障礙(本體感受動覺和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形成的身體形象模糊不清,引起五官協調笨拙,特別是手眼協調不靈巧,讀寫困難)、視覺空間形狀感覺失常(原理同運用障礙,加上大腦視覺皮質協調的不靈巧)、和重力不安全症。   鄭醫師畢生研究驗證,將其寶貴之各種研究資料,以簡單淺易之文字編著成《感統運動訓練手冊》,值得家長、特教界、體育界及復健醫師、職能和復健治療師之參考守則。 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 教育經濟暨特殊教育經濟研究院區 院長 黄國藏 敬題 序言   著者自1983年

參觀和引進美國南加大愛爾絲博士的感覺統合運動訓練,於1989年成立永春文教基金會,從事促進好動分心和學習障礙孩童福祉之各項學術研究及運動訓練之推廣。前五年在台北市士林區劍潭國小做訓練和研究,在當時台北市教育局毛連塭局長動用局裡第二預金支持下,在校內由周秀美輔導老師主導,購買運動器具,在職能和復健治療師的帶領下,每週六做一次有適應欠佳學童的感統治療。開始時治療師和家長們都非常熱心。一年後由於局裡費用不足,加上治療師常因開會和私事請假,導致療效不張。因此應家長的要求,開放給家長在每天早上上課前40分鐘,帶孩童做斜坡上下滑板運動和在走廊上打球戰,兩個星期內所有家長都感覺到好動分心學童轉成專注和靈巧的

效果,建立了「不要很深的理論原理,由家長陪伴做密集感統運動訓練,就可達到很好的學校教室秩序」之基礎。   1984年報告中,我們就對台北市教育局提出:如何協助被處罰的孩童,和「心理生理因素的比率(治療敏感好動或笨拙暴躁學童的成敗關鍵)」。1985年著者和周秀美老師對台北市教育局的報告-〈學障和情困學童的腦神經生理違常的分析〉,在導師推介問題學童人數中,行為和情緒有腦神經生理違和問題的佔70%;同時也提出學童學習和情緒障礙家長諮詢經驗報告及?體諮商的建議。1985年底,特殊教育年會中宣讀著者、李月卿、周秀美、蔡政楒等有對照組的論文〈感覺統合密集治療效果評估〉,其中有提到視標眼追?的研究工具和

檢查方法,老師家長評估國語、算術和情緒的評估都達到有義意的改善(P< 0.01)。1986年,神經精神科醫學年會宣讀鄭信雄和李月卿論文〈學童頭暈眼澀和不喜閱讀的研究〉;著者在《張老師月刊》發表〈自閉症治療的初步經驗〉。1987年在師院實小自閉症研討會上著者宣讀論文〈自閉症孩童治療的研究〉,介紹5個自閉症家長協助成功的個案;同年在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學會五十週年年會發表並宣讀論文〈拒?上學和學校恐懼症的生理基礎--神經生理上感覺統合失常〉。1988年著者和李月卿發表〈兒童感覺統合發展常模、心理生理失常的比率、治療心緒行為的新方向〉;同年發表《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一書,由遠流出版社出版,不少學校引

用為教科書,持續出版再刷約10年。1990年在王振德教授指導和編審下,和李月卿一同發表《兒童感覺發展檢核表實施手冊》,成為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叢書(32),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成為單行本,並在國民小學教導團研習會中,合併診斷磁片發給與會老師;同年出版《突破孩童學習障礙》一書,由遠流出版社出版。1993年受邀編寫尖端教學法--感覺統合訓練,由著者和袁智麗執筆,由台北市教師研習會編印。1995年,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會中刊出,鄭信雄和葉莉薇「兒童感覺統合失常盛行率與學業欠佳和情緒困擾的相關研究」。1996年和李月卿合編全省常模的〈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由心理出版社出單行本。1998年在

《特教季刊》刊出著者的〈學校推廣感覺統合訓練的經驗〉。2000年出版Dimethylglycine(二甲基甘安酸DMG)對自閉症孩童的雙盲對照變異分析療效探析。2006年,18th_ASIA CONFERENCE ON MENTAL RETARDATION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著者宣讀大橋國小學障情困、雙盲交?變異分析論文〈Therapeutic Efficacy of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Training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Emotional Difficulties〉。   以上是介紹20

年來的對感覺統合訓練、療效和研究技巧的探析。1996年立法院通過明定感覺統合治療是醫療項目,只能由取得職能治療師證照之人員才能施行。但我們早已修正為密集式感覺運動統合訓練,簡稱為感統運動訓練,由家長陪伴在家做三項運動-推球、交換球、手走路;我們認定把感覺統合的效果是從運動而來,不能偏廢;這不是每星期30分鐘一次的知動訓練可比擬的。   2006年底,我們在《特教季?》出版〈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感覺運動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由鄭信雄和葉子成醫師等做雙盲對照組和襯托組的研究合作成功,使用的圖是三維立體圖,証明密集感覺運動統合訓練的成就,已把蒼白不足的額葉皮質的關聯神經通路,改進到豐

足和精緻的神經通路;在家長配合下,透過三個月感統運動訓練,把學童嚴重分心、敏感暴躁、協調笨拙、無組織執行能力,改善到專注、情緒穩重、眼手協調靈巧和富於組織執行能力。2009年在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 1(3),著者和葉子成發表「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nsive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SMI) Trainings in Children with ADHD: Behavior and fMRI studies」,使用的圖是二維平面圖。   由於2006年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密集感覺運動訓練對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我們逐漸瞭解到密集式感統運動訓練,已不是當時愛爾絲所想以腦幹和原始腦底層次的處理為中心的學說,而是以最高層次額葉皮質上理性大腦為中心的統整訓練,不僅可完全改善好動、衝動和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也可改進最基本感統運動失常的前庭反應不足(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形成的形象和影響很模糊)、觸覺防禦(額葉皮質感覺敏銳且控制困難)、兒童運用障礙(本體感受動覺和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形成的身體形象模糊不清,引起五官協調笨拙,特別是手眼協調不靈巧,讀寫困難)、視覺空間形狀感覺失常(原理同運用障礙,加上大腦視覺皮質協調的不靈巧)、和重力不安全症(原理同上---本體感受動覺和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皮質的身體

形象協調不靈巧或笨拙)。   我們的評估還加上兩項:1)感冒或潛伏感染的火氣大,本來己改善的症狀、開學後或流感期間突然惡化,家長怎麼辨?2)家長和孩童間糾正和奮戰不停,孩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非常低落,甚至積極或消極不合作、逃避或講謊話,家長怎麼辦?這是大腦生理上過度敏感和笨拙引起,加上長輩間的有形和無形施壓無法做到的事所致的。因此我們很重視對家長的輔導。每一個從感統運動訓練結束的小朋友,家長經過輔導後,都恢復孩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在學校和社會上競爭,內向的個性也變積極的氣質。   也因此我們不再以愛爾絲的內在驅策力(Inner drive)為訓練或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目標。我們以最能引起

本體感受動覺和前庭平衡器官在大腦後額葉皮質的身體形象從模糊、進步到最精細協調和最靈巧,以及前額葉有豐富充分的皮質關聯神經痛路為目標、從蒼白不足的敏感且控制困難,改善到豐富充足而不再有控制行為和情緒的困難。採用漸進式的增加俯臥伸張式的推球、交換球、和手走路;有時再加點俯臥滑板上的原地施轉和翻觔斗。感統運動訓練讓本體感受動覺、和前庭平衡器官等在大腦額葉皮質建立豐富的關聯神經通道和靈巧協調的身體形象,加上家長教養技巧的修正與引導(將有獨立章節完整說明),讓孩子自動做出很正確的姿勢和理性大腦控制的心緒和行為,並且有合宜的言行舉止,進而邁向成功之路。   本書的出版要歸功於故毛連塭董事長一再希望能讓

家長能帶動孩童做感統運動,改善好動分心和欠佳行為、以及學習障礙等問題,普及到全台灣、全中國和全世界。現任執行長袁麗智老師,林麗華校長,李月卿主任,陳綠萍校長,和黃國藏教授無限的鼓勵,加上本基金會同仁孔雅慧老師、張裴容老師、和張芠馨老師的通力協助,才得以完成。 拒學恐懼症根本在感統觸覺防禦  個案情形   曉華(化名)是一個5歲半的大班男孩,適應幼稚園生活有困難,無法入學和跟同伴玩。媽媽描述他的徵狀:(1)有嚴重的分離焦慮,一旦面臨分離,會伴隨腹痛等生理反應;(2)易記仇,用大吼大叫方式表達憤怒;易焦慮,常擔心未發生的事;(3)無法自行閱讀,親子共讀時,手會東摸西摸,摺書頁;(4)每天生氣哭鬧

頻率5~10次;(5)不耐等待,面對空白時間會焦慮、慌張。   從媽媽的描述和感統訓練師的觀察中,可以看到孩子掌理身體五官的腦前額葉發育敏感不成熟,有嚴重腦神經生理上的敏感和抑制困難;此類感統失常現象叫做「觸覺防禦」,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人際互動困難、遇到人多的場合便會想要逃避的恐懼症狀。其真正的原由就是因為眼睛?耳朵?嗅覺?味覺和全身皮膚防禦性觸覺的過度敏感,腦神經又無法調節抑制,享受上學的樂趣,而產生的拒學或學校恐懼症的情形。   透過「非語文抽象推理能力測驗(TONI 2)」,測出曉華抽象推理能力大於136,從觸覺防禦的本質來看,曉華情緒管理(EQ)的分心、衝動喊叫和拒?上學,跟抽象推理能力

大於136的潛在能力有落差,而無法達到學習應有的效果,甚至無法愉快自在地生活;若持續如此,成年後會有就業、人際的困難,或自覺聰明無法發揮而有懷才不遇之感。但如接受3~6個月治療訓練到感官不再過度敏感和畏縮,可以自在上學及和他人互動後,配合家長的引導,曉華在學業和長大後事業上會具有高度成就或競爭的潛在能力傾向。   分離焦慮、各種恐懼症等真正背後原因-是感統失常的「觸覺防禦」  

傳統武術學習者人格特質、學習認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永春國小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江世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傳統武術學習者在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其人格特質、學習認知與幸福感之現況及其關聯性。本研究以台北市的傳統武術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並以「傳統武術學習者人格特質、學習認知與幸福感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共計發出43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99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率為91.72%。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獲得研究結果為:一、傳統武術學習者在人格特質因素構面中之得分高低依序為嚴謹性、情緒穩定性、親和性、外向性及開放性。二、傳統武術學習者在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學習年資、每月收入、婚姻狀況等背景

下,其人格特質無顯著差異。三、傳統武術學習者在學習認知因素構面中高低依序為心靈成長、運動保健、生活安全、貢獻服務與人際交往。四、傳統武術學習者在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學習年資、每月收入、婚姻狀況等背景下,其學習認知有顯著差異。五、傳統武術學習者在幸福感因素構面中高低依序為成就認同、生活滿意、身心健康與正向情緒。六、不同學習年資、每月收入、每週練習次數及每次練習時間的傳統武術學習者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七、傳統武術學習者在整體人格特質與整體的學習認知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八、人格特質的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親和性與學習認知的生活安全、運動保健、心靈成長、人際交往及貢獻服務,均呈現顯著的正相

關。九、人格特質的情緒穩定性層面與幸福感的生活滿意、身心健康、正向情緒與及成就認同等層面,呈現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