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頂溪房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溫國忠所指導 謝忠議的 運用層級分析法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2019),提出永和頂溪房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更新優先劃定地區、階層構造分析法、層級分析法、局部權重、整體權重。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黃瑞茂所指導 李明憲的 未竟之境-看不見的烏托邦 (2009),提出因為有 中和、永和、花園城市、烏托邦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和頂溪房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和頂溪房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運用層級分析法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永和頂溪房價的問題,作者謝忠議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的都市,歷經數十年來急速的擴張,部分已發展地區已呈現老化衰退的現象。都市須透過更新及再結構來提升城市競爭力。但政府之資源有限,且各地區的需求不同,又因都市更新事業的第一步即為更新單元的劃定,該優先劃定何地區的實施都市更新事業為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選擇都市更新優先推動地區實為近年地方政府施政之重要課題,如何建立評估及選擇確切適合的都市更新優先地區之相關評估準則,做為地方政府之重要的決策參考,為本研究的目的。地方政府資源有限,該優先劃定何地區的實施都市更新事業為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根據「緊縮成市理論」,現階段都市的成長應以質發展為的主而非以量的成長為優先。以台北市為例,1998/

11/11公佈「劃定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案」優先劃定更新地區共535.98公頃(281處),至2018/06/30僅完成6.18%。都市更新的推動成效不彰。因此台北市政府於2018/12/10公布了「劃定臺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暨擬定都市更新計畫案」參考了近20年的推動經驗台北市政府改變了公劃更新地區的實施戰略。首要的戰略即為劃定地區的「範圍檢討」,第一要項即為檢視公劃地區範圍合理性。由此可見,都市更新優先推動地區的選擇是一非常重要的評估及決策的課題。本研究運用階層構造分析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及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

ess,AHP) 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及九尺度評估法建立相關評估準則及排序與權重。本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四個準則,並建立相關準則之評估因子。建構都市更新優先推動相關評估準則及評估因子之層級,並建立相關評估準則及評估因子之局部權重及整體權重與排序。排名: 政治1,經濟2,社會4,環境3。增進公眾利益1,TOD模式5,重塑都市機能(都市再生) 2,提升開發效益3,創新經濟模式7,促進經濟發展11,照顧弱勢群族6,改善社區生活10,保存在地文化9,土地合理使用4,促進都市防災8,增進環境永續12。

未竟之境-看不見的烏托邦

為了解決永和頂溪房價的問題,作者李明憲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兩難城市 ( Dilemmatic City ) 』為出發點,探討雙和(中和市、永和市)過去的城市規劃與實際生活的困境,雙和隨著時代的演變、工具的進步、政策的轉變、民意的崛起,所變成的另一種地景都市主義 ( Landscape Urbanism ) 表現。『兩難城市』主要是表述在這個城市中總是存在著選擇,這些選擇有時互相矛盾,有時處境尷尬,更有時是對立的狀況,這樣的選擇或決定所產生的結果有是一道環環相扣且層層相連的複雜經過所衍生出來的,結果影響生活,生活影響社會,最後社會影響世界。而這種未知結果的選擇總是必須有一些取捨,當下也必須有一些決定,任何事的一體兩面總是得不到完美,並且隨著

時代的進步,問題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因此這個世界雖並不可能有烏托邦的存在,但美好的生活卻是可以共同創造的。而規劃師的美好幻想卻可視為一種烏托邦現象,除了地形外,城市規劃還透過不同看法與工具、文化展現不同的獨有風貌。雙和過去因便利的地理位置而被視為台北市的臥房城市 ( Bedroom City ),負擔不起台北市高房價的大量外縣市城鄉移民就往雙和不斷得湧入。國家與城市主體的的缺席,放任給地方政治的作用,使得這裡過去規劃的美好的花園城市夢想完全破滅。設計論述主要從規劃理論的空間想像--「烏托邦」的回顧,對焦於「兩難城市」的都市現象書寫,包括種種疊加在地圖的資訊與地圖本身的空間關係的建構,指出真實世

界中的疑旨,引導了紙上建築的操作,再現了「雙和」的轉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