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eborahR.Coen寫的 帝國、氣象、科學家:從政權治理到近代大氣科學奠基,奧匈帝國如何利用氣候尺度丈量世界 和陳明堂的 黑洞捕手:台灣參與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保險資訊公開查詢 - 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 保險局也說明:歡迎連結使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資料。引用時,請註明資料來源,請確保資料之完整性, 不得任意增刪,亦不得作為商業使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空間科學碩士班 蔡明達所指導 陳俊杰的 颱風期間GPM衛星降雨資料空間特徵之研究 (2021),提出氣象觀測站資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球降水觀測、ArcGIS、數值地形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漁業生產與管理系 劉仁銘所指導 杜孟軒的 臺灣定置漁網設置必要條件之次序邏輯斯迴歸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定置網、漁獲量、次序邏輯斯迴歸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氣象觀測站資料的解答。

最後網站整合氣象雷達與即時降雨資料於颱風降雨推估之研究- 月旦知識庫則補充:雷達觀測可以反應空氣中水氣含量,雖無法精準估計出空間中水汽量的多寡,但是可以做為地面雨量估計的參考。而地面雨量站的降雨觀測資料是反映該地實際降雨的情況。但是自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氣象觀測站資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國、氣象、科學家:從政權治理到近代大氣科學奠基,奧匈帝國如何利用氣候尺度丈量世界

為了解決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作者DeborahR.Coen 這樣論述:

【重構人類理解世界的歷史,關鍵在於尺度】【氣候變遷議題,及時之作】 科學史博物誌最高榮譽「輝瑞獎」二〇一九年得獎作品 §§ 楊照選書 §§ 【專文導讀】◎ 台大地理系 洪廣冀副教授、陽明交大STS所 范玫芳特聘教授 【專業推薦】中央研究院 王寶貫院士/台大大氣系 郭鴻基教授/成大歷史系 陳恒安副教授   早在十九世紀的奧匈帝國,人們就為了是否該禁止森林砍伐、如何研究「氣候」等議題爭吵不休, 在那個沒有高速運算計算機、沒有電腦模擬的時代, 科學家、政治家與一般常民,是如何感受與處理這些似乎切身相關、但實際上卻難以捉模的問題? 而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王國科學家」社群裡,其中有邊緣

的孤獨一匹狼、有備受帝國統治階級重視的佼佼者、有長袖善舞的政治兼博物學者, 「他們」大多具有相似的背景與特質,這些人如何發展出獨特的尺度概念與視覺工具, 既要服務於跨民族的帝國統治志業,又必須一步步推進科學發展,同時調解可能無時不刻纏繞內心的矛盾——如何看待自身與自然世界之間的拉扯?   ﹎【內容簡介】﹎ ▍ 奧匈帝國二元性與「奧地利問題」 有別於海洋帝國與占據海外殖民地的國家,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十九世紀歐亞陸地帝國產出知識的地理學。但奧匈帝國廣大疆域的高度差異性,驅使人們投身於帝國治理與科學創新的志業,包含建立觀測站運用觀測數據、視覺化繪圖技術的演進、推動動力氣候學發展、透過植物遷徙進行觀

測、有關森林砍伐對氣候影響的大辯論等,哈布斯堡王朝樹立了廣義上大氣科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從而讓一般民眾意識到「氣候」的重要性。 透過哈布斯堡王朝科學家之眼,我們得以返回那個時代,重探當時為了解決「奧地利難題」所發展的技術與理論,包括如何統整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系統,解讀並呈現奧匈帝國的特質——領土幅員廣大、地形差異甚廣,多民族多語言、結合了中世紀王國與現代法治的綜合政體。人們無不苦於探尋或發明新的著力點、研究手法與建立新的機構(如「中央氣象與地磁研究所」〔Zentral 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magnetismus,簡稱ZAMG〕),處理氣候與人類、社會

與帝國之間的關係與象徵意義。   ▍ 關鍵運作邏輯:尺度縮放的問題 書中細膩地展現了氣候議題的複雜程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氣候科學是尺度(scale)縮放的產物,這種多尺度、多因果的框架,早在現代電腦與衛星科技出現前即已相當成熟。然而,出乎人們的刻板印象之外,這些過程不僅是知性的,作者更敏銳地指出這個過程亦是感性、熱情的、與美學相關並同時是社會性的,帶有深刻的政治意涵。而這也對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尺度概念與角度來思考現今人類面臨的氣候危機與應對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觀點。如同書中強調,任何人類的集體行動都取決於我們管理所謂的「規模擴張的情感工作」,即如何理解、應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內在反應。

尺度的縮放調整必然導致情感的重新校準,如果我們能夠展現哈布斯堡王朝氣候科學家的獨創性,我們或許也就掌握改變現狀的機會。    ﹎【專文導讀】﹎ 范玫芳|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環境變遷與政策博士 ◎〈令世人驚嘆的氣候治理遺產〉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情動的氣候〉 ﹎【專業推薦】﹎ 王寶貫| 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鴻基|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國外讚譽】﹎ 本書對奧匈帝國科學界進行詳細研究,研究其對全球氣候學的重大貢獻……作者為現代氣候學的起源及其與現代氣候學之間的持續聯繫,提供了極好的、經過充分研究的論據

。強烈推薦。 ──《紐約時報》 歷史學家傾向於解釋科學植根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作者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氣候學是在政治和政策的背景下誕生的,發展過程中從未遠離這項事實。 ──《自然雜誌》 作者在迷人的新書中展示了在十九世紀,動力氣候學領域已經發展出解決多尺度問題的方法。 ──《時代文學增刊》 不僅應該被科學史學家廣泛地閱讀,而且應該被所有關注我們該如何看待人類世氣候及其變化的人看見。 ──《科學》 ﹎【本書特色】﹎ 1、橫跨不同學術領域的成熟之作:揉合帝國政治治理、科學典範創新,並且把「科學人」拉回放置在歷史研究核心 廣大帝國的多元治理疆域x開創氣候研究的新尺度x帝國的先驅科學家=醞

釀創新的風暴 2、提出獨特的研究概念——「尺度」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不停擺盪在大尺度與小尺度之間,像是個人如何影響整個社會?世界的變化,又會在哪些看似最無關的地方產生影響? 在不斷探問「何為大?何謂小?」的過程中,不僅能重新思索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也更根本性地挑戰「尺度」概念,反轉、顛覆我們的平日思維。 3、研究材料多元豐富,深度刻畫當時的科學社群 作者柯恩有著深厚的物理學背景,另外也大量直接使用德語、中東歐語系的當地文獻紀錄,更取得多位書中主角(科學家們)的實際日記、手稿、通信等第一手珍貴資料,不僅構築起當時奧匈帝國氣候/科學研究的架構全覽,更讓當時科學家的身影與所思所想,立體血肉鮮活了

起來! 4、獨樹一幟的「帝國史」 從科學研究、科學家的視角,了解奧匈帝國此大陸性帝國運作的象徵性憑藉、運作組織與背後深層的政治經濟邏輯。 5、具當代政治行動意涵 當今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環境、能源問題都是眼下燙手山芋的政治、甚至關乎地球生物存續的議題。 然而這些從來不是新問題,十九世紀奧匈帝國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思考架構,能帶來什麼樣的人文視野,帶給我們新的政治啟發?   「現代氣候科學的歷史,即是「定尺度」的歷史!」   ﹎【本書綱要·重磅劇透】﹎ ▍ 第一部﹍多樣中的統一 ▍ 分析奧匈帝國的意識形態與整個帝國環境科學機構的協作發展。作者使用的材料包括國家機構的檔案以及獨特的知識彙

編,像是具百科全書性質的《奧匈帝國圖文集》(Austro-Hungarian Monarchy in Word and Image,俗稱《太子全集》〔Kronprinzenwerk〕)。 第一章 〈哈布斯堡王朝與自然收藏品〉:對王朝領土上與氣候相關的知識生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該章揭露王朝長期收集並保存有關本國領土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藏品,以及為何這麼做的動機。 第二章 〈奧地利的理念〉:重新檢視一項學界長期以來的爭論,即哈布斯堡王朝晚期是否有特殊的意識形態根據。此章討論當時所湧現對帝國空間特徵的論述,以及這些論述所根據的經驗性研究計畫,這些研究對於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三章〈帝國─王國的科學家〉:介紹了帝國─王國科學家的形象,這些新興於整片帝國疆土之中的專家。 第四章〈雙重任務〉:描繪一八四○年代和一八五○年代跨越帝國全境之地球物理觀測網絡,以及維也納中央觀測站的建立。該觀測站的任務被描述為「雙重的」,因為它提供的知識既牽涉到特定地方知識,同時又與普遍歷程有關。 ▍▍ 第二部 帝國尺度 ▍ 著重於哈布斯堡王朝中從事科學工作的臣民所面臨的尺度問題,以及他們對此回應而開發的代表性技術。 第五章〈帝國面貌〉:回顧製圖和繪畫工作為了盡可能改善、實現對於王朝的綜合概觀而興起的歷史。 第六章〈氣候書寫的發明〉:介紹這種十九世紀的書寫類型,目的在使大氣數據能

讓不同背景、利益分歧的讀者產生意義。 第七章〈地方差異之威力〉:追溯某個隱喻的傳播,這隱喻將哈布斯堡王朝的意識形態與大氣物理學聯繫起來。 第八章〈全球範圍的擾動〉:分析帝國—王國科學家漢恩及其同事們所提出之對於氣候的物理數學描述,可視為他們在定尺度上的實踐成果。 ▍▍▍ 第三部﹍定尺度的工作 ▍ 依據科學家們未發表的信件和日記檔案,重新建構在定尺度的過程中,罕為世人所知的社會和個人層面。 第九章〈森林氣候的問題〉:在一八七○和一八八○年代奧地利的新聞界和議會中,有關森林砍伐和沼澤排水是否會對氣候產生影響的議題,曾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藉由展示帝國─王國科學家如何介入、為爭論重定尺度,說明

了定尺度的工作乃是一個社會過程。 第十章〈花卉檔案〉:將植物視為時間尺度的工具,顯示植物學如何成為氣候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 第十一章〈慾望風景〉:轉而關注定尺度的私人面向。本章將比較科學家個人私下的陳述,與已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比較,探討帝國─王國科學家在重新調整自己近距離和遠距離感受時的情感經驗。 結論重新審視了哈布斯堡王朝氣候學為二十世紀中歐留下的諸多遺產,並據此進一步討論人類當前的氣候危機。

氣象觀測站資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知道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了199個地震觀測站嗎?這些觀測站構成了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而核三廠更是鄰近恆春活動斷層。因為這個地區過去的地震觀測站比較少,能取得的資料相對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探勘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潛在風險。對未來大地震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44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颱風期間GPM衛星降雨資料空間特徵之研究

為了解決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作者陳俊杰 這樣論述:

全球降水觀測(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計畫是為提升全球性降水預測等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太空降水觀測計畫,突破地形及海面缺乏降雨觀測資料限制。本研究將探討GPM衛星反演雨量資料與地面氣象觀測站資料的比對分析,藉以了解降水受地形影響之特徵。本研究以2016年尼伯特強烈颱風及2021年璨樹強烈颱風為案例,使用當時的GPM衛星反演雨量資料及地面氣象站雨量資料,經資料同化處理後,再運用ArcGIS將資料匯入臺灣地區的網格中,並套疊數值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的臺灣地形高程圖、1000公尺等高線及颱風位置等,探討G

PM衛星降雨資料受地形影響之降雨特徵,藉以探討GPM衛星反演雨量資料的準確及可靠性。研究結果發現,GPM衛星資料降雨分布呈現較廣且平均,雨量在地形影響分布上表現較不明顯。在迎風面強降雨區,多集中分布在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及高山前緣,GPM衛星反演雨量數據有低估的情形,反而背風面弱降雨區,雨量數據有高估的情形,但在衛星資料雨量高低估數據分析部分,在正負值差值0至20毫米內雨量分別佔總雨量的96.4 %及99.3 %,顯示GPM衛星資料反演的降雨數值表現相當優異。

黑洞捕手:台灣參與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故事

為了解決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作者陳明堂 這樣論述:

天大的事,台灣做到了!   當我們可以上太空,可以看見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那麼,眼前還有什麼挑戰,是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的?—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地表最大的天文事件——黑洞攝影的幕後故事   ☆全台灣最強的望遠鏡建築團隊,遠征沙漠與極地的冒險   ☆資源有限的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小博大的智慧   終於,人類見證了黑洞的存在,   進一步證實廣義相對論,   距離完成宇宙之謎的大拼圖,   又邁進大大的一步。   中研院領軍的台灣望遠鏡建築團隊,   是這次全球黑洞攝影計畫的關鍵推手。   二十五年來,他們面對著   氣候的嚴酷、離鄉背井的孤獨,與國際政治的凜冽……  

 他們建築的,不是望遠鏡,   而是智慧的天梯,   把宇宙的真相帶到人類眼前。 國際權威推薦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誕生,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的研究實力。陳明堂重現二十五年來,幕後團隊以小搏大、克服困難,探索宇宙的過程。他們是激勵人心的台灣黑洞捕手,吸引下一代投入基礎科學領域!——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神秘的黑洞,世人都想一窺究竟。終於在2019年,全球眾多團隊齊心協力,捕捉到第一張黑洞照片!解謎過程中,科技部長期支持的中研院及大學的天文團隊貢獻卓著。本書《黑洞捕手》敘述台灣團隊的奮鬥歷程,傳神刺激,值得一讀!——陳良基 科技部部長   台灣團隊胼手胝足,克服高山與極地的惡劣

環境,把一件件台灣設計、製造的精密裝備組合完成,並在太平洋、南美及北極精準運作。感謝每一位參與計畫的中研院專家及中科院同仁,你們一直都是最棒的團隊。——杲中興 中山科學院院長   從風光明媚的夏威夷,到世界盡頭天寒地凍的北極圈,陳博士科學探險之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今他能在公餘之暇將這些精采過程寫成《黑洞捕手》一書,對喜愛天文醉心宇宙的讀者而言,確是一大福音!——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第一張黑洞照片是科學的重大突破,而中研院天文所是我們的關鍵夥伴。台灣為了讓陣列看得更遠,展開英勇旅程,把望遠鏡送到格陵蘭。我很高興陳明堂說出台灣的努力,希望這些精采故事能鼓舞新世代起身仿效。—

—海諾法爾克(Heino Falcke) 事件視界望遠鏡科學理事會主席   陳明堂生動描述這起科學冒險,讓眾人知道台灣團隊在這項計畫中有多麼重要。跟這些優秀夥伴們合作是我的榮幸,我希望他們順利完成格陵蘭望遠鏡,帶人類看得更遠、更清晰。——謝普多爾曼(Sheperd S. Doeleman) 事件視界望遠鏡創始總監   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書。作者生動的描述他成長、學習,與成功捕捉「黑洞陰影」的過程。「黑洞陰影」發生在遙遠的地方,地球還在「人猿共祖」的時代;5,500萬年後,黑洞周圍逸出的光芒抵達地球時,人類已誕生。中央研究院的陳明堂與國際團隊架設的天文望遠鏡,成功的接收到遠方貴客帶來的訊息,

非常難得。——李遠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依來稿時間排序)  

臺灣定置漁網設置必要條件之次序邏輯斯迴歸分析

為了解決氣象觀測站資料的問題,作者杜孟軒 這樣論述:

臺灣位於亞熱帶,四面環海且有寒暖流交會等氣候條件,東部水深流急且東部外海海底具有湧升流,洄游性魚類資源豐富;西部台灣海峽為海底平坦的大陸棚地形,為良好底棲魚類漁場。 隨著時間變遷,氣候環境變動帶來的漁業資源變化可能使原本定置網設置的位置不再是漁獲效益最佳的位置。目前找出各氣候環境條件中對定置網漁業漁獲效益影響較大的因子,以及各條件對漁獲效益的影響力多寡,成為改善、新設定置網位置考察的首要目標。 本研究以架設在臺灣沿岸的海氣象觀測站資料和漁獲統計年報數據為基礎建立次序邏輯迴歸模型,用以分析各個海氣象變數因子分別對不同海域定置網漁獲量的影響。以漁業署彙總之年漁獲量為指標,並以三

個海氣象觀測站(小琉球、新竹、花蓮)於2006年至2020年間所測得的海洋氣象數據來研究分析各項環境因子對該海域漁獲量的影響並找出各個定置漁場漁獲量影響較大的因子,希望在定置網漁場的選址判斷上能夠獲得更好的判斷依據以及數據基礎。  為補救遺漏值,本文使用Catmull-Rom Spline插值法及線性插值法來插補,同時使用單根檢定確認海象氣象資料的定態性質;接下來把漁獲量劃分成四個等級;最後導入次序邏輯斯迴歸模型以計算迴歸參數與勝算比。實證結果顯示: 1.海象因子: 在海流流速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所有測站都呈現出不顯著相關; 在海流方向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所有測站都呈現出不顯著相關。因此

我們去除了這兩個因數。在海溫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所有測站都呈現出顯著相關。在波浪浪高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小琉球呈現顯著正相關。2.氣象因子: 在氣溫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小琉球呈現顯著相關,新竹海山漁港呈現顯著負相關。因為小琉球位處南部氣溫普遍偏高。新竹位處北部氣溫普遍偏低,代表氣溫越高漁獲量越多。 在氣壓及海面風對漁獲量的影響方面,小琉球呈現顯著正相關.3.季節性虛擬變數: 新竹海山漁港的季節性系數相對其他兩站為大。因為北部四季溫差較大。 本研究係將實際測得資料利用科學統計方法加以運算分析,讓設置定置網選址各項因素得以正確的呈現。 研究自變數及因變數數據結論其中決定條件因

子是海溫值(OCT) 26.501±1.9581⁰ C、波浪值(WV)109.661 ±40.1308cm、氣溫值(AT) 24.2632±3.36714⁰ C、氣壓值(AP) 1013.536±5.3840hpa、海面最大風速值(OSWm)53.1246±13.42339cm/s。關鍵詞:定置網、漁獲量、次序邏輯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