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文寧劉曉寧寫的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全集)(全新修訂版) 和韓文寧的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全新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旗 和大旗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蕭文生、盛子龍所指導 張藏文的 租稅優惠之憲法界限與政策妥適性之探討—以產業創新條例為中心 (2017),提出正航一號六合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租稅優惠、量能課稅原則、租稅正義、經濟補助、租稅中立、違憲審查、恣意禁止、比例原則、審查基準、審查密度、明顯性審查、可支持性審查、強烈內容審查、社會目的租稅、管制誘導性租稅、德國穩定法案、租稅優惠報告、負擔效果、形成效果、稅捐稽徵法第11條之4、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6條、功能取向分析法、稅式支出評估、指明條款、產創條例、研發抵減、高度創新、多階段處分、判斷餘地、構成要件效力、緩課(繳)、學研機構、獎酬員工給付、有限合夥創投事業、有限合夥、天使投資人、高風險新創事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徐富昌所指導 黃庭頎的 春秋青銅禮器銘文演變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春秋、青銅器、銘文、金文、禮器、先秦的重點而找出了 正航一號六合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正航一號六合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全集)(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作者韓文寧劉曉寧 這樣論述:

「一國兩區」是一個什麼概念? 「一國」是指中華民國? 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書將帶你一窺 老師沒法教的歷史!   動盪不安、驚心動魄的時局,列強環繞、孱弱不繼的國勢,   平民百姓站起來,齊心對抗外侮;民族的精神、動人的情節,   這是中華民國誕生.成長.壯大的故事!   革命一呼百應,推行的運動、發動的抗爭,踏過的足跡、流過的鮮血;   這個賢才輩出、百家爭鳴的年代,文人思想革新、武將爭權奪利;   交織出中華民國初創的血淚史。   孫中山、蔣介石,在戰場上呼風喚雨,與宋家姊妹有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魯迅、梁啟超,文化運動的要角,如何用筆桿貢獻己力喚醒沉睡的民眾?   阮玲玉、蝴蝶

,影壇盛綻的花朵,以何種無奈的心情於亂世流言中存活?   空軍四大天王守衛天際為國捐軀,謝晉元率八百孤軍死守四行倉庫   宋家姐妹親赴前線賑濟災民傷兵,電影歌曲鼓舞人心護國貢獻己力   無數忠誠靈魂終為這場苦仗劃下光榮勝利的一頁   第一次國共戰爭因抗戰進入緩和期   然而,第二次國共戰爭卻影響著現今兩岸的政治局勢   1949年國民黨「剿共」失敗,撤離大陸退守台灣   時隔一甲子,中華民國的主權問題仍然爭論不休   身為中華民國子民的我們,要尋根,就得回頭看歷史   本書帶我們從對岸學者的角度來解讀,有衝突、有反思、有爭議   翻開這一頁,也翻開了中華民國近代史的另一面   作者簡介

韓文寧   南京大學歷史係副研究館員,多年從事中華民國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見證1945:戰區大受降》、《見證1945:審判日本戰犯》、《蔣家王朝之二:臺灣風雨》、《偽府群奸:汪精衛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話》、《吳地文史學家》等書;編有《玄武名人史話》(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另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有關民國史文章150多篇。 劉曉寧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副館長。著有:《國共兩黨關係史》、《無為而治的國府元首——林森傳》、《風雨滄桑總統府》、《平民總統孫中山》、《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史話》、《民國官府史話》、《總統府探秘》、《見證1945

——國府還都》、《總統府之謎》、《總統府》、《蔣介石手令秘事》等書。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上) ∷ 開國總統孫中山 ∷ 定都之爭 ∷ 同舟共濟 ∷ 資產階級憲政的最初嘗試 ∷ 舊桃換新符 ∷ 漁父遇刺 ∷ 飲鴆止渴 ∷ 竭九死之身 ∷ 八十三天皇帝夢 ∷ 欺世盜名 ∷ 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 獨秀于林 ∷ 總統與總理冰火難容 ∷ 民國「海歸派」的科學之夢 ∷ 以清正源 ∷ 閻錫山這個不倒翁 ∷ 老蔣終成黨政軍一號人物 ∷ 兼容並蓄 ∷ 魯迅的呐喊 ∷ 與「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擁 ∷ 我把青春獻給你 ∷ 談判幕後的悽楚 ∷ 火燒趙家樓 ∷ 渴望與開放 ∷ 主權的回歸 ∷ 豆腐公司引

發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 於無聲處聽驚雷 ∷ 民國第一案 ∷ 花錢買來的總統 ∷ 國民黨煥然一新 ∷ 將領的搖籃 ∷ 紫禁城黯然失色 ∷ 大愛無疆 ∷ 「六不總理」段祺瑞 ∷ 正說吳佩孚 ∷ 濁浪 ∷ 和為貴 ∷ 金陵王氣的延續 ∷ 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 南京特別市市長一聲嘆息 ∷ 跛足巨人張靜江 ∷ 海上聞人杜月笙 ∷ 知而行之的嘗試 ∷ 梅程荀尚光耀舞臺 ∷ 從南腔北調到「異口同聲」 ∷ 伴食宰相譚延闓 ∷ 精英匯聚 ∷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 弱國無外交 ∷ 徒有其表的分權 ∷ 無價之寶的「龍骨」 ∷ 與世界接軌 ∷ 我們需要尊嚴 ∷ 遮風避雨的林蔭大道 ∷ 秘密之劍 ∷ 奉安

大典 ∷ 力排雜牌保「中央」 ∷ 政績平庸的江蘇省主席 ∷ 浪跡洋場 ∷ 尋找「北京人」的足跡 ∷ 狂飆為誰而起 ∷ 誰主沉浮 ∷ 黑雲壓城城欲摧 ∷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 「蔡廷鍇將軍」牌香煙 ∷ 鴻門宴 ∷ 出師未捷身先死 ∷ 期待的尷尬 ∷ 行色匆匆的奧運首航 ∷ 不過是一具政治玩偶 ∷ 《小說月報》終刊之謎 ∷ 國都遷洛 ∷ 還我河山 ∷ 「洗腦」在風景如畫中演繹 ∷ 又一次反蔣嘗試 ∷ 劃破長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 最早的娛樂明星 ∷ 法是權力的奴婢 ∷ 蔣介石的替罪羊 ∷ 讓國人「脫胎換骨」的美麗神話 ∷ 紫氣東來觀蒼穹 ∷ 一個人

和一張報紙 ∷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 蔣介石逃過一劫 ∷ 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 ∷ 一本書讓世人知道長征 ∷ 做明星的女人更難 ∷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 一張紙幣行天下 ∷ 簽字的沉重代價 ∷ 一代大師的學術總結 ∷ 民主的挽歌 ∷ 我以我血薦軒轅 ∷ 血紅雪白 ∷ 機不可失 ∷ 凝固的音符 ∷ 慘澹經營的十年 ∷ 開闢民族工業之路 ∷ 出版業的豐碑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下) ∷ 鐵蹄驚醒千年石獅 ∷ 共赴國難 ∷ 尋求外援 ∷ 請授命為抗日前鋒 ∷ 初戰告捷 ∷ 國寶大遷徙 ∷ 留得青山在 ∷ 文脈的延續 ∷ 統籌指揮正面戰場作戰 ∷ 發號施令 ∷ 偉哉,八百壯士

∷ 長江上的殊死一搏 ∷ 藍天上的鷹 ∷ 怒吼的江陰要塞 ∷ 無奈的遷都 ∷ 首都淪陷 ∷ 南京獸行 ∷ 抗戰的佳音 ∷ 誅殺韓複榘 ∷ 保衛大武漢 ∷ 文丑武魅 ∷ 七刺汪精衛 ∷ 日本總領事館毒酒案 ∷ 刀劈大漢奸 ∷ 戰略相持 ∷ 心理防線不垮 ∷ 位列四強 ∷ 長沙巋然不動 ∷ 虎賁萬歲 ∷ 遠征印緬 ∷ 衡陽戰績永存 ∷ 生命線 ∷ 大後方的交通建設 ∷ 同仇敵愾 ∷ 相煎何太急 ∷ 搏擊長空 ∷ 迪克西使團赴延安 ∷ 歷史已有定論 ∷ 赫爾利背信棄義 ∷ 印緬戰場上的四星戰將 ∷ 中美、中英「合作所」 ∷ 國葬 ∷ 弦歌不輟 ∷ 太平之夢 ∷ 陳誠、何應欽角逐軍政部長 ∷ 一個相對

真實的宋子文 ∷ 大國地位 ∷ 花開花又落 ∷ 一座豐碑 ∷ 勇敢的女性 ∷ 萬里長城永不倒 ∷ 兩座里程碑 ∷ 待到山花爛漫時 ∷ 最後的鏖戰 ∷ 踐踏國際公約的罪惡行徑 ∷ 侵略者的末日 ∷ 度盡劫波 ∷ 中國戰區受降 ∷ 班師南京 ∷ 臺灣光復 ∷ 1945:收回香港、澳門未果 ∷ 五子登科 ∷ 多行不義必自斃 ∷ 中國審判戰犯 ∷ 審判漢奸 ∷ 陳公博的末日 ∷ 繆斌被殺之謎 ∷ 應邀赴渝 ∷ 一抹曙光 ∷ 國民政府還都 ∷ 榮德生綁票案 ∷ 將官哭靈 ∷ 「制憲」後「行憲」 ∷ 勵志社揭秘 ∷ 中統局的最後瓦解 ∷ 黃金風潮案 ∷ 金圓券的崩潰 ∷ 哀鴻之鳴 ∷ 兩軍相遇勇者勝 ∷

海軍兩大將的傾軋 ∷ 兵不血刃 ∷ 相見時難別亦難 ∷ 向著太陽飛去 ∷ 蔣介石「捉放」龍雲 ∷ 陳布雷、戴季陶之死 ∷ 鐘山風雨起蒼黃 ∷ 湯恩伯與長江江防 ∷ 青年軍被殲 ∷ 李宗仁「謀和」 ∷ 府院之爭 ∷ 占領總統府 ∷ 政權架構 ∷ 中研院院士的誕生 ∷ 民國時期的7屆全國運動會 ∷ 蔣介石在大陸最後的日子   序言   中華民國史是離我們「既近又遠」的歷史:從時間上它離我們很近,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對這段歷史真正全面的瞭解是很不夠的,多少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近20年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勢頭,不僅歷史真相被越來越清晰地還原,而且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也

越來越客觀公允。可是,有些民國史書寫得不好看,嚴謹有餘而生動不足,不能告訴讀者生動的細節,不能表現民國史的豐富多彩和錯綜複雜,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讀者的目光。總體上說,普通讀者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民國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國史,還是一段朦朧或臉譜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國演義》,讓千千萬萬人對三國的歷史津津樂道,可也讓千千萬萬的人誤解了三國的歷史。這就給我們史學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使大眾以濃厚的興趣關注真實的歷史?   現在擺在我面前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註),則是一本圖文並茂,用故事形式編寫的民國歷史書,它描述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

變過程,在寫作中充滿了細節和多元的視角,正是這些元素讓民國的歷史生動起來,讓那個時代的人物鮮活起來,將民國史的骨架填補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強調的是,它的生動,它的吸引目光,是建立在嚴肅的史學研究基礎上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確有「話說」的生動曲折,卻沒有一丁點戲說的成分。   正是這種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的編寫方式,使得現代社會的普通讀者都可以輕鬆地從這本書裡進入民國的天地,從而感悟歷史、感悟人生。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共有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為止的中華民國史,按年代鋪排,擷取歷

史事件的精彩片斷,選取民國人物的傳神花絮,以人物引出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展現人物的風骨。以一種責任和誠意,為歷史留存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編排中處處可見編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標題首先大都耐人尋味,標題之下再設置導語,不僅是對該篇內容的概括,更是設置了一個懸念。例如,當讀者讀到這樣的標題「虎賁萬歲」和這樣的導語「以寫愛情小說見長的作家張恨水,卻有一部以抗戰中真人真事為題材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的時候,必然會對這部小說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被作者帶入到抗戰中常德會戰那慘烈悲壯的歷史場景中。   學術性也是《話說民國》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該書注意引用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

例如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開放了從未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及「宋子文檔案」,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的狀況有了最新的解讀,對抗戰中宋子文的貢獻有全新的呈現,本書敏銳地關注了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書中介紹了相關資訊。   歷史研究中對歷史人物的記錄是否客觀、真實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學術功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云亦云、簡單片面地描述歷史人物是談不上有學術見地的。本書強調真實立體地記錄人物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歷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讓讀者看到歷史人物以前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引發讀者的思考,提升了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水準。例如:大家都知道吳佩孚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之一,可是本書還展示了他堅守民族立場的一面

:1919年巴黎和會時吳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於中國利益的和約,支持學生運動,並表示願為祖國「敢效前驅」;後來,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誘和威逼,在民族大義問題上毫不動搖。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的另一個特色是大量的歷史圖片。本書的圖片,也非常好地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當然,我們所說的圖片的雅俗共賞,雅指的是製作水準的專業化,俗指的是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本書的圖片多為一般讀者所未見,而且清晰度和觀賞性都比較高。   有人說曲高必然和寡,學術性和大眾性難以並存。但我認為,這本書,在兼顧學術品位和大眾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會成為受大眾歡迎的陽春白雪。 ***張憲文教授是我國

著名的中華民國史研究專家,在國際上頗著聲望,現擔任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開國總統孫中山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

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 月 11 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11 月 7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 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應。11 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

立。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30 日,共有 11 省代表 23 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 2 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租稅優惠之憲法界限與政策妥適性之探討—以產業創新條例為中心

為了解決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作者張藏文 這樣論述:

著名的德國稅法學者Klaus Tipke教授曾表示,租稅優惠始終是不正義的,因為他違反了課稅的平等與正義,因此,1988年第57屆德國法學家年會決議:「為實現負擔平等與簡化之目標,租稅優惠與其他稅法上之特別負擔應予刪除。」此一主張應係理想之目標,畢竟租稅優惠規範係為達成政策目的之故,倘不設計該規範,則難以引導他人進行政策所欲遂行之行為,如此將使不平等持續存在。蓋於此際,扮演重要角色而影響相關稅法之訂定及修正將會是遊說團體,是有認為絕對正義並非合理的理念,而解決利益衝突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滿足一方利益而犧牲他方,一是設法妥協雙方利益,倘若社會和平是最高價值的話,則妥協的方法應該是正當的

。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於1990年之利息案判決中揭示,租稅義務人在稅法不論事實上或法律上均應平等負擔公共支出。因此,有關量能課稅原則應可被理解為是稅法甚或財政憲法上之理解,而應盡可能地消除租稅優惠之相關規定,以期實現租稅義務人平等負擔租稅債務之理想。是以,藉由上開論述可以確定的是,租稅優惠在現時社會中應屬必要之惡,而其目的乃在藉由現在之不平等以追求未來之平等。此亦可由1789年「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第1條揭櫫:「社會差距僅得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而獲得證明。 因此,在肯定租稅優惠存在之必要性後,必須注意之處在於,所設計的租稅優惠規範是否適當,此亦為本文主題設定之緣由,又之所以追求租稅優惠之

適當性而非其正確性原因在於,企求相關手段之採取以達成精確目的在事實上是有其困難的,所能期待的僅係要求國家決定能夠達到「儘可能正確」(möglichst richtig)的境地。而租稅優惠規範是否適當,應由事前及事後觀點進行考察,前者部分即在於立法者所應踐行之立法程序是否完備;後者部分則在於,因為國會多數所通過之租稅優惠規範可能係政治現實下之產物,而每個國家分配不均的歷史都跟政治有關,因此仍須對於立法者或立法者授權訂定租稅優惠規範所考量之手段與目的關係是否適當、必要且合乎比例進行審視。 如同司法院釋字第694號陳新民大法官協同意見書所示:「……立法者的上述「判斷及預測優先權」(Einsch

atzungs-und Prognosevorrang),以及其所行使之裁量結果,也可經過一定的審查程序。如果日後審查發現這是屬於一種非立法時所得預料的錯誤判斷,當然不一定會造成違憲後果,立法者可以容有改變之可能性(及義務),尤其是立法者為因應有些財政、科技等新興事務,所為的立法對策,容有讓立法者累積經驗的空間……。」這也是本文在對照德國法制有關租稅優惠違憲審查之相關主張後,再行針對該國穩定法案加以介紹與整理之原因。至於其目的則係期以充實我國稅捐稽徵法第11條之4對於租稅優惠條款之基本要求。 以我國之實施租稅優惠之經驗為觀察,獎投條例作為我國產業租稅優惠基本體制之開端,歷經30年之運作後

,接續的是實施20年的促產條例,至於現行規範則以產創條例作為產業租稅優惠之原則性立法。惟其相關問題眾多,是即以之為題而進行相關論述與說明。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作者韓文寧 這樣論述:

動盪不安、驚心動魄的時局,列強環繞、孱弱不繼的國勢, 平民百姓站起來,齊心對抗外侮;民族的精神、動人的情節, 這是中華民國誕生.成長.壯大的故事!   革命一呼百應,推行的運動、發動的抗爭,踏過的足跡、流過的鮮血;   這個賢才輩出、百家爭鳴的年代,文人思想革新、武將爭權奪利;   交織出中華民國初創的血淚史。   孫中山、蔣介石,在戰場上呼風喚雨,與宋家姊妹有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魯迅、梁啟超,文化運動的要角,如何用筆桿貢獻己力喚醒沉睡的民眾?   阮玲玉、蝴蝶,影壇盛綻的花朵,以何種無奈的心情於亂世流言中存活?   作者簡介 韓文寧   南京大學歷史係副研究館員,多年從事中華

民國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見證1945:戰區大受降》、《見證1945:審判日本戰犯》、《蔣家王朝之二:臺灣風雨》、《偽府群奸:汪精衛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話》、《吳地文史學家》等書;編有《玄武名人史話》(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另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有關民國史文章150多篇。   ∷ 開國總統孫中山 ∷ 定都之爭 ∷ 同舟共濟 ∷ 資產階級憲政的最初嘗試 ∷ 舊桃換新符 ∷ 漁父遇刺 ∷ 飲鴆止渴 ∷ 竭九死之身 ∷ 八十三天皇帝夢 ∷ 欺世盜名 ∷ 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 獨秀於林 ∷ 總統與總理冰火難容 ∷ 民國「海歸派」的科學之夢 ∷ 以清正源 ∷

閻錫山這個不倒翁 ∷ 老蔣終成黨政軍一號人物 ∷ 兼容並蓄 ∷ 魯迅的呐喊 ∷ 與「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擁 ∷ 我把青春獻給你 ∷ 談判幕後的悽楚 ∷ 火燒趙家樓 ∷ 渴望與開放 ∷ 主權的回歸 ∷ 豆腐公司引發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 於無聲處聽驚雷 ∷ 民國第一案 ∷ 花錢買來的總統 ∷ 國民黨煥然一新 ∷ 將領的搖籃 ∷ 紫禁城黯然失色 ∷ 大愛無疆 ∷ 「六不總理」段祺瑞 ∷ 正說吳佩孚 ∷ 濁浪 ∷ 和為貴 ∷ 金陵王氣的延續 ∷ 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 南京特別市市長一聲嘆息 ∷ 跛足巨人張靜江 ∷ 海上聞人杜月笙 ∷ 知而行之的嘗試 ∷ 梅程荀尚光耀舞臺 ∷ 從南腔

北調到「異口同聲」 ∷ 伴食宰相譚延闓 ∷ 精英匯聚 ∷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 弱國無外交 ∷ 徒有其表的分權 ∷ 無價之寶的「龍骨」 ∷ 與世界接軌 ∷ 我們需要尊嚴 ∷ 遮風避雨的林蔭大道 ∷ 秘密之劍 ∷ 奉安大典 ∷ 力排雜牌保「中央」 ∷ 政績平庸的江蘇省主席 ∷ 浪跡洋場 ∷ 尋找「北京人」的足跡 ∷ 狂飆為誰而起 ∷ 誰主沉浮 ∷ 黑雲壓城城欲摧 ∷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 「蔡廷鍇將軍」牌香煙 ∷ 鴻門宴 ∷ 出師未捷身先死 ∷ 期待的尷尬 ∷ 行色匆匆的奧運首航 ∷ 不過是一具政治玩偶 ∷ 《小說月報》終刊之謎 ∷ 國都遷洛 ∷ 還我河山 ∷ 「洗腦」在風景如畫中

演繹 ∷ 又一次反蔣嘗試 ∷ 劃破長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 最早的娛樂明星     ∷ 法是權力的奴婢 ∷ 蔣介石的替罪羊 ∷ 讓國人「脫胎換骨」的美麗神話 ∷ 紫氣東來觀蒼穹 ∷ 一個人和一張報紙 ∷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 蔣介石逃過一劫 ∷ 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 ∷ 一本書讓世人知道長征 ∷ 做明星的女人更難 ∷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 一張紙幣行天下 ∷ 簽字的沉重代價 ∷ 一代大師的學術總結 ∷ 民主的挽歌 ∷ 我以我血薦軒轅 ∷ 血紅雪白 ∷ 機不可失 ∷ 凝固的音符 ∷ 慘澹經營的十年 ∷ 開闢民族工業之路 ∷ 出版業的

豐碑   序言   中華民國史是離我們「既近又遠」的歷史:從時間上它離我們很近,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對這段歷史真正全面的瞭解是很不夠的,多少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近20年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勢頭,不僅歷史真相被越來越清晰地還原,而且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公允。可是,有些民國史書寫得不好看,嚴謹有餘而生動不足,不能告訴讀者生動的細節,不能表現民國史的豐富多彩和錯綜複雜,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讀者的目光。總體上說,普通讀者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民國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國史,還是一段朦朧或臉譜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國演義》,讓千千萬萬人對三國的

歷史津津樂道,可也讓千千萬萬的人誤解了三國的歷史。這就給我們史學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使大眾以濃厚的興趣關注真實的歷史?   現在擺在我面前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註),則是一本圖文並茂,用故事形式編寫的民國歷史書,它描述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在寫作中充滿了細節和多元的視角,正是這些元素讓民國的歷史生動起來,讓那個時代的人物鮮活起來,將民國史的骨架填補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強調的是,它的生動,它的吸引目光,是建立在嚴肅的史學研究基礎上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確有「話說」的生動曲折,卻沒有一丁點戲說的成分。   正是

這種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的編寫方式,使得現代社會的普通讀者都可以輕鬆地從這本書裡進入民國的天地,從而感悟歷史、感悟人生。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共有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為止的中華民國史,按年代鋪排,擷取歷史事件的精彩片斷,選取民國人物的傳神花絮,以人物引出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展現人物的風骨。以一種責任和誠意,為歷史留存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編排中處處可見編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標題首先大都耐人尋味,標題之下再設置導語,不僅是對該篇內容的概括,更是設置了一個懸念。例如,當讀者讀到這樣的標題「虎賁萬歲」和這樣

的導語「以寫愛情小說見長的作家張恨水,卻有一部以抗戰中真人真事為題材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的時候,必然會對這部小說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被作者帶入到抗戰中常德會戰那慘烈悲壯的歷史場景中。   學術性也是《話說民國》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該書注意引用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開放了從未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及「宋子文檔案」,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的狀況有了最新的解讀,對抗戰中宋子文的貢獻有全新的呈現,本書敏銳地關注了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書中介紹了相關資訊。   歷史研究中對歷史人物的記錄是否客觀、真實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學術功底的一個重要方面。

人云亦云、簡單片面地描述歷史人物是談不上有學術見地的。本書強調真實立體地記錄人物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歷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讓讀者看到歷史人物以前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引發讀者的思考,提升了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水準。例如:大家都知道吳佩孚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之一,可是本書還展示了他堅守民族立場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會時吳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於中國利益的和約,支持學生運動,並表示願為祖國「敢效前驅」;後來,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誘和威逼,在民族大義問題上毫不動搖。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的另一個特色是大量的歷史圖片。本書的圖片,也非常好地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當然,我們所說的圖片的雅俗

共賞,雅指的是製作水準的專業化,俗指的是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本書的圖片多為一般讀者所未見,而且清晰度和觀賞性都比較高。   有人說曲高必然和寡,學術性和大眾性難以並存。但我認為,這本書,在兼顧學術品位和大眾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會成為受大眾歡迎的陽春白雪。   ***張憲文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華民國史研究專家,在國際上頗著聲望,現擔任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註:大陸簡體原書書名為《話說民國1912-1937上冊》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  張憲文 開國總統孫中山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

地發起了統一之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 月 11 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

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11 月 7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 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應。11 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

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30 日,共有 11 省代表 23 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 2 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春秋青銅禮器銘文演變研究

為了解決正航一號六合一的問題,作者黃庭頎 這樣論述:

春秋時期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商周文化的總結時刻,因此無論在傳世文獻或是考古文物都能看到顯著的過渡痕跡,尤其鑄勒銘文的青銅器,更是重要的研究史料。本論文主要從演變角度探討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外在特徵、文例表現、新見銘彙以及文字構形等方面,觀察其如何繼承西周金文之傳統,並開創戰國文字的新格局,從歷史發展角度定位春秋銘文所扮演之角色。  論文前二章屬於研究文獻與理論方面之檢討。第一章緒論主要闡明春秋有銘青銅器研究課題的具體意義,第二章綜論前人分期分域理論,以求尋找切合本課題的分期分域架構。論文後四章正式進入春秋銘文演變考察研究。第三章針對春秋銘文鑄勒位置、篇幅與主題等方面進行

考察,通過銘文外在形式的演變情形,進一步認識春秋社會封建制度加速崩解,列國交往頻繁的歷史圖景。第四章主要從銘文篇章體式、作器動詞以及稱名結構之演變,觀察作器者與青銅資源、製作權力的新關係,以及時人對器物品質之不同追求。第五章討論春秋時期的新見銘辭。經過對個別銘辭意義、發展與流動之考察,得以看出不同時期或地域在銘辭使用上之異同,不僅提供社會史、思想史或文化史之研究的不同面向,也能作為青銅器斷代分域輔助標準。第六章藉由分析文字形體演變現象,探討春秋銘文的時代特徵,並配合分域理論對地域性特徵進行考察,探究春秋銘文的整體面貌。 本論文選擇以春秋青銅禮器銘文演變為題,正是認為銘文演變並非單純文字形

體之改換,而是包括社會結構、思想文化與歷史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不僅封印了人們對青銅器、政治權力以及審美品味的想像,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動盪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