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少民寫的 敏捷測試:以持續測試促進持續交付 和(法)克里斯多夫·巴索的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出版社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陳洳瑾所指導 蔡政達的 整合式邊緣AI運算平台之封裝基板ID辨識 (2021),提出機械工業雜誌下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邊緣運算、人工智慧、物件偵測、光學字元辨識、工業人工智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曾憲立所指導 陳郁涵的 探討智慧停車管理之應用-以臺南好停 APP 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智慧城市、智慧停車管理、科技接受模式、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械工業雜誌下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敏捷測試:以持續測試促進持續交付

為了解決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作者朱少民 這樣論述:

互聯網產品的快速反覆運算,讓敏捷開發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也加快了敏捷測試在各家企業落地生根的進程。 本書由測試領域老兵聯合10余位測試專家對敏捷測試的實踐經驗匯總、整理而成。本書分為10章和4個附錄。從敏捷開發和敏捷測試基礎、人的因素、敏捷測試基礎設施、分析與計畫、設計與執行、測試右移、收尾與改進、展望等角度入手,幾乎涵蓋實現高效敏捷測試所需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以及測試思維、測試流程、測試基礎設施和一系列的優秀實踐,對提高測試效率進而提升產品交付品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本書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深度結合,輔以思維導圖、延伸閱讀等模組,深入淺出,尤其適合有一定測試實踐經驗的軟體品質

保障和測試人員,想要較為深入瞭解敏捷測試的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朱少民 國內知名測試專家、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軟體綠色聯盟標準評測組組長、《軟體學報》審稿人、QECon大會發起人。 近30年來,一直從事軟體測試、品質管制等工作,先後獲得安徽省、原機械工業部、青島市等多項科技進步獎,出版《全程軟體測試》《軟體測試方法和技術》《軟體品質保證和管理》《軟體專案管理》等10餘部著作。 近5年來,致力於幫助國內近百家企業提升其軟體研發能力水準,並經常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或技術大會上發表演講,擁有個人公眾號“軟體品質報導”,曾任思科(中國)軟體有限公司QA(品質保證)高級總監,及IEEE IC

ST論壇主席、IEEE QRS和DSA、NASAC程式委員等。 李潔 中科創達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測試總監,曾任IBM研發經理,索尼瑞典分公司高級測試經理,諾基亞及Polycom QA總監。擁有20餘年軟體測試技術經驗及管理經驗。在測試專業雜誌發表過多篇文章。 第 1 章  鋪墊:敏捷開發價值觀、原則與實踐/ 1 導讀/ 1 1.1 敏捷開發模式的由來/ 2 1.1.1 新產品開發方式Scrum / 3 1.1.2 羽量級軟體發展方法/ 5 1.1.3 敏捷宣言的誕生/ 6 1.2 敏捷價值觀/ 7 1.3 敏捷開發原則/ 8 1.4 常見的敏捷開發框架/ 9 1.4.1 極

限程式設計/ 9 1.4.2 行為驅動開發/ 13 1.4.3 特性驅動開發/ 15 1.4.4 Scrum 開發框架/ 17 1.5 敏捷與看板、精益的關係/ 20 1.5.1 看板/ 21 1.5.2 精益軟體發展實踐/ 23 1.6 敏捷與DevOps 的關係/ 26 本章小結/ 29 延伸閱讀/ 29 第 2 章 基礎:敏捷測試之道/ 31 導讀/ 31 2.1 什麼是敏捷測試/ 32 2.1.1 從一個真實的案例說起/ 32 2.1.2 敏捷測試的含義/ 35 2.1.3 敏捷測試的其他定義/ 36 2.2 傳統測試與敏捷測試/ 38 2.2.1  鳳凰項目:一個IT 運維的傳奇故

事/ 38 2.2.2 3 步工作法/ 39 2.2.3 鳳凰項目改造前後對比/ 40 2.2.4 傳統測試和敏捷測試的區別/ 41 2.3 敏捷測試的思維方式/ 41 2.3.1 固定性思維與敏捷思維/ 42 2.3.2 成長性思維/ 42 2.3.3 以實例來辨析不同思維的測試工程師/ 43 2.3.4 團隊對品質負責的思維/ 44 2.3.5 上下文驅動的思維與用戶思維/ 45 2.4 敏捷測試流程解析/ 45 2.4.1 Scrum 模式下的測試流程/ 45 2.4.2 敏捷測試的通用流程/ 47 2.4.3 敏捷測試流程閉環與持續測試/ 48 2.4.4  從敏捷專案管理角度來看測試

流程/ 49 2.5 新的敏捷測試四象限/ 50 2.5.1 敏捷測試四象限之歷史/ 50 2.5.2 新的敏捷測試四象限簡介/ 52 本章小結/ 53 延伸閱讀/ 54 第 3 章 人是決定性因素/ 55 導讀/ 55 3.1 敏捷團隊究竟要不要專職的測試人員/ 56 3.1.1 問題的提出及各方的理由/ 56 3.1.2 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是否需要/ 58 3.1.3 存在即合理/ 59 3.2 配備專職敏捷測試人員時的操作/ 60 3.2.1 Etsy 公司的優秀實踐/ 60 3.2.2 敏捷測試人員的責任和具體任務/ 61 3.2.3 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的分工/ 63 3.2.4 測試

敏捷化對團隊意味著什麼/ 64 3.3 沒有專職的測試人員時的操作/ 64 3.3.1 是否借助灰度發佈和一鍵回滾/ 65 3.3.2 消除系統測試不足帶來的影響/ 66 3.3.3 加強敏捷接受度測試和ATDD 的實踐/ 67 3.3.4 應對其他挑戰/ 67 3.4 借助測試負責人角色完成團隊轉型/ 68 3.4.1 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 69 3.4.2 多數團隊不是Google / 70 3.4.3 測試負責人角色的責任和具體實踐/ 71 3.4.4 測試主負責人角色/ 72 3.5  如何創建有強烈品質意識的學習型團隊/ 73 3.5.1 達成品質共識/ 73 3.5.2 營造良好

的品質文化氛圍/ 73 3.5.3 創建學習型團隊/ 74 3.5.4 業務學習與缺陷根因分析/ 76 3.6 如何更好地為測試而學/ 76 3.6.1 系統性思維訓練/ 77 3.6.2 創造性思維訓練/ 79 3.6.3 如何提升測試自動化能力/ 80 3.6.4 如何學習測試建模/ 80 3.6.5 借力提升自己/ 81 3.7 如何與產品、開發等角色協作/ 82 3.7.1 團隊協作的五大障礙/ 82 3.7.2 團隊協作高於一切/ 84 3.7.3 達成對品質及其管理的共識/ 85 3.7.4 溝通的技巧/ 86 本章小結/ 87 延伸閱讀/ 87 第 4 章 構建強大的敏捷測試基

礎設施/ 89 導讀/ 89 4.1 持續集成與持續交付意味著什麼/ 90 4.1.1 敏捷的目標/ 91 4.1.2 持續集成中的測試活動/ 91 4.1.3 持續交付中的測試活動/ 93 4.1.4 持續集成+ 持續測試是關鍵/ 94 4.1.5 持續部署/ 95 4.1.6 持續運維/ 95 4.2 測試如何融入持續集成/ 持續交付環境/ 95 4.2.1 支撐持續集成的測試環境/ 96 4.2.2 支撐持續交付的測試環境/ 96 4.2.3 CI/CD 流水線中的測試過程/ 97 4.3 基於DevOps 的測試基礎設施構成/ 99 4.3.1 DevOps 的測試/ 100 4.3.

2 DevOps 測試基礎設施/ 101 4.3.3 基礎設施即代碼/ 103 4.3.4 對基礎設施進行驗證——Testinfra / 104 4.4 虛擬機器技術與容器技術的應用/ 105 4.4.1 虛擬化技術——虛擬機器技術和容器技術/ 106 4.4.2 Sidecar 模式——容器的設計模式/ 107 4.4.3 虛擬化技術之NUMA 和DPDK / 108 4.4.4 服務虛擬化的利器——Hoverfly / 109 4.4.5 Molecule——虛擬化技術的自動化測試工具/ 111 4.4.6 Kubernetes 與測試環境/ 112 4.5 如何完成自動部署/ 113 4

.5.1 配置即代碼——CI 配置管理工具:Ansible、Chef / 114 4.5.2 微服務的容器化部署/ 116 4.5.3 微服務在CI 環境中的自動化部署/ 117 4.5.4  Docker 容器的集群管理之Kubernetes / 119 4.5.5  基礎架構即代碼的工具——Terraform、CloudFormation / 122 4.5.6  管道即代碼的工具——Concourse、Drone / 123 4.5.7  新一代的部署體驗——Serverless 軟體系統架構/ 125 4.5.8 產品發佈之導流模式/ 125 4.6 如何完成全自動的BVT / 126

4.6.1 BVT 要驗證哪些點/ 126 4.6.2 不穩定的情況——Flaky / 128 4.7 自動的靜態測試和測試報告生成/ 130 4.7.1 代碼分析(靜態測試)/ 130 4.7.2 優秀的靜態測試工具/ 131 4.7.3 靜態測試報告的自動生成/ 131 4.7.4 自動化測試報告的自動生成/ 135 4.8 測試分層策略與金字塔模型/ 139 4.9 搭建敏捷自動化測試框架及其案例分析/ 140 4.9.1 自動化測試框架的構成/ 140 4.9.2 自動化測試框架的分類/ 142 4.9.3 單元測試框架JUnit 5 / 143 4.9.4 API 層的TA 測試框

架Karate / 144 4.9.5 接受度測試框架Ginkgo / 146 本章小結/ 148 延伸閱讀/ 149 第 5 章 測試左移更體現敏捷測試的價值/ 150 導讀/ 150 5.1 沒有ATDD,就沒有用戶故事的可測試性/ 151 5.1.1 可測試性的概念/ 151 5.1.2 需求、設計和代碼等不同層次的可測試性/ 152 5.1.3 用戶故事的可測試性和ATDD / 153 5.1.4 ATDD 與TDD( UTDD)的關係/ 154 5.1.5 如何具體實施ATDD / 156 5.2  產品價值分析:商業畫布、影響地圖與用戶故事地圖/ 156 5.2.1 產品價值是基

礎/ 157 5.2.2 商業畫布/ 158 5.2.3 影響地圖/ 160 5.2.4 用戶故事地圖/ 161 5.3 從Epic 到用戶故事完成需求評審/ 162 5.3.1 通用的評審標準/ 163 5.3.2 Epic 的評審/ 164 5.3.3 用戶故事的評審/ 166 5.4 不可忽視的設計評審/ 169 5.4.1 設計評審的價值和重要性/ 170 5.4.2 如何完成架構評審/ 170 5.4.3 有層次的(元件)評審/ 172 5.4.4 介面定義的評審/ 173 5.4.5 設計的可測試性/ 173 5.5 BDD 及其自動化實踐/ 174 5.5.1 什麼是BDD /

174 5.5.2 BDD 和測試的關係/ 175 5.5.3 現有的BDD 自動化測試框架/ 177 5.5.4 BDD 實例/ 179 5.5.5 BDD 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183 5.6 再進一步,讓產生實體需求落地/ 183 5.6.1 什麼是產生實體需求/ 183 5.6.2 產生實體需求的過程/ 185 5.6.3 RBE 的自動化實現/ 190 5.7 單元測試是否必須TDD / 191 5.7.1 為何TDD 是必需的/ 191 5.7.2 如何做好TDD / 192 5.7.3 UTDD 測試原則/ 193 5.7.4 UTDD 的具體實踐/ 194 本章小結/ 195 延

伸閱讀/ 196 第 6 章 敏捷測試的分析與計畫/ 197 導讀/ 197 6.1 基於上下文驅動思維的測試分析/ 198 6.1.1 上下文驅動測試流派/ 198 6.1.2 品質標準/ 201 6.1.3 專案背景/ 202 6.1.4 產品元素/ 204 6.2 如何培養自己的業務與用戶體驗分析技能/ 205 6.2.1 用戶思維/ 205 6.2.2 場景是測試需求的靈魂/ 206 6.2.3 業務分析/ 207 6.2.4 用戶體驗要素/ 208 6.3 敏捷測試的主要風險在哪裡/ 209 6.3.1 需求不清晰/ 210 6.3.2 需求頻繁變更/ 211 6.3.3 時間太緊

張/ 211 6.3.4 自動化測試的有效性/ 212 6.3.5 測試風險專案檢查表/ 212 6.3.6 風險控制/ 213 6.4 啟發式測試策略與測試策略的制定/ 215 6.4.1 什麼是測試策略/ 215 6.4.2 啟發式測試策略模型/ 216 6.4.3 快速、高效地制定測試策略/ 218 6.5 代碼依賴性分析與精准測試/ 220 6.5.1 精准測試/ 221 6.5.2 如何建立測試用例和代碼的映射關係/ 222 6.5.3 代碼依賴性分析/ 223 6.5.4 代碼的變更分析/ 225 6.5.5 測試用例集如何優化/ 225 6.5.6 優秀實踐/ 226 6.6 敏

捷測試要不要計畫/ 227 6.6.1 測試計畫的價值/ 227 6.6.2 一頁紙的測試計畫/ 228 6.6.3 如何編寫一頁紙的測試計畫/ 229 6.7 探索式測試與基於腳本的測試/ 232 6.7.1 什麼是探索式測試/ 232 6.7.2 探索式測試的應用場景/ 233 6.7.3 基於腳本的測試/ 234 6.7.4  探索式測試與基於腳本的測試的比較/ 235 6.7.5 敏捷擁抱探索式測試/ 236 6.8 SBTM 的由來及使用/ 237 6.8.1 SBTM 的由來/ 237 6.8.2 真正理解會話/ 237 6.8.3 測試計畫分解成多個子目標/ 239 6.8.4 

測試子目標進一步分解為會話/ 240 6.9 一個應用SBTM 的真實案例/ 241 6.9.1 案例背景/ 241 6.9.2 挑戰在哪裡/ 242 6.9.3 測試子目標分解的結果/ 242 6.9.4 幾個典型的會話/ 243 6.9.5 會話表/ 246 6.9.6 口頭彙報/ 247 6.10 敏捷測試分析與計畫的案例/ 248 6.10.1 資訊收集/ 249 6.10.2 測試目標/ 249 6.10.3 通過測試分析得到測試範圍/ 250 6.10.4 根據測試分析進行風險分析和控制/ 251 6.10.5 基於風險的測試策略/ 252 6.10.6 測試計畫/ 253 本章小

結/ 254 延伸閱讀/ 255 第 7 章 敏捷測試的設計與執行/ 256 導讀/ 256 7.1 正確理解DoD 與敏捷中的接受度測試/ 257 7.1.1 什麼是DoD / 257 7.1.2 如何創建DoD / 258 7.1.3 DoD 和敏捷接受度測試的關係/ 260 7.1.4 如何驗證DoD / 261 7.2 如何將用戶故事轉化為測試用例/ 261 7.2.1 轉換為場景/ 262 7.2.2 場景離測試用例還差一步/ 263 7.2.3 使用者故事轉化為測試用例的模型/ 263 7.3 基於場景/ 事件流的測試用例設計/ 265 7.3.1 事件流圖/ 265 7.3.2

 在敏捷測試中的應用/ 266 7.3.3 狀態圖與有限狀態機/ 268 7.4 探索式測試過程與生態/ 270 7.4.1 調查、分析、排序和實驗/ 270 7.4.2 以分析為中心/ 270 7.4.3 自我管理環、學習環/ 271 7.4.4 協作環與測試環/ 272 7.5 探索式測試中的角色扮演與場景挖掘/ 272 7.5.1 批判性思維與探索式測試設計執行/ 272 7.5.2 角色扮演/ 273 7.5.3 場景挖掘/ 274 7.6 探索式測試的具體技巧/ 276 7.6.1 業務路徑測試/ 277 7.6.2 遍歷測試/ 279 7.6.3 極限情況的測試/ 279 7.6.

4 異常情況的測試/ 280 7.7 測試自動化設計模式:一步到位/ 280 7.7.1 基於模型的自動化測試/ 281 7.7.2 狀態圖生成測試用例/ 281 7.7.3 測試資料的自動生成/ 284 7.8 UI 腳本開發與維護的常用技巧/ 287 7.8.1 指令碼語言和測試框架的選擇/ 287 7.8.2 UI 元素定位/ 288 7.8.3 測試代碼的模組化和參數化/ 291 7.8.4 Selenium 集成自動化測試框架/ 293 7.8.5 Page Object 設計模式/ 295 7.8.6 隱式等待/ 296 7.9  質效合一:自動化測試和手工測試的完美融合/ 296

7.9.1 一個關於測試策略的案例/ 296 7.9.2 新功能手工測試,回歸測試自動化/ 297 7.9.3 探索未知的,自動化已知的/ 299 7.9.4 自動化回歸測試怎麼做/ 300 7.10 優先實現面向介面的測試/ 300 7.10.1 介面(API)測試越來越重要/ 301 7.10.2 介面測試示例/ 301 7.10.3 如何獲取介面資訊/ 304 7.10.4 契約測試和微服務的介面測試/ 306 7.10.5 API 持續測試平臺:API Fortress / 308 本章小結/ 308 延伸閱讀/ 309 第 8 章 測試右移:從敏捷到DevOps / 310 導讀

/ 310 8.1 線上性能測試/ 311 8.1.1 全鏈路壓測/ 311 8.1.2 線上性能監控/ 313 8.1.3 流量重播技術/ 314 8.2 A/B 測試/ 316 8.2.1 什麼是A/B 測試/ 316 8.2.2 A/B 測試的設計/ 317 8.2.3 A/B 測試平臺與測試執行/ 319 8.2.4 關於用戶體驗的度量/ 320 8.3 監控告警系統/ 321 8.3.1 日誌分析及Elastic Stack 的使用/ 323 8.3.2 調用鏈分析及SkyWalking 的使用/ 324 8.3.3 指標監控及Prometheus 的使用/ 327 8.3.4 監控

系統解決方案/ 329 8.4 安全性監控/ 330 8.5 混沌工程/ 331 8.5.1 混沌工程的由來/ 332 8.5.2 基於故障注入的測試/ 333 8.5.3 混沌工程平臺與工具/ 334 8.5.4 混沌工程的具體實施/ 336 8.5.5 為系統彈性做好設計/ 337 8.6 智能運維與測試/ 340 8.6.1 從自動化運維到智慧運維/ 340 8.6.2 智能運維的典型場景/ 341 本章小結/ 342 延伸閱讀/ 343 第 9 章 敏捷測試的收尾與改進/ 344 導讀/ 344 9.1 如何分析測試結果和評估測試工作的品質/ 345 9.1.1 如何評估敏捷測試過程

/ 345 9.1.2 敏捷測試過程的度量體系/ 346 9.1.3 測試工作品質的分析/ 348 9.1.4 代碼覆蓋率/ 348 9.1.5 功能覆蓋率/ 349 9.1.6 業務覆蓋率/ 349 9.1.7 基於缺陷分析測試品質/ 350 9.2 如何獲得良好的可追溯性、視覺化/ 350 9.2.1 測試管理系統/ 351 9.2.2 需求與測試用例的映射關係,以及測試用例與缺陷的映射關係/ 352 9.2.3 示例:Jira + Zephyr 實現可追溯性/ 353 9.2.4 測試與品質度量的視覺化/ 355 9.2.5 品質雷達圖/ 357 9.3 敏捷測試優秀實踐/ 357 9.

3.1 微軟的優秀實踐/ 358 9.3.2 谷歌的優秀實踐/ 359 9.3.3 亞馬遜的優秀實踐/ 360 9.3.4 ThoughtWorks 的優秀實踐/ 361 9.3.5 騰訊的優秀實踐/ 364 9.3.6 阿裡巴巴的優秀實踐/ 365 9.4 敏捷過程的反思與持續改進/ 366 9.4.1 敏捷過程的反思/ 367 9.4.2 敏捷測試過程的改進分析/ 368 9.4.3 資料驅動改進/ 369 9.4.4 PDCA 迴圈/ 369 9.4.5 根因分析/ 371 本章小結/ 372 延伸閱讀/ 372 第 10 章 敏捷測試的展望/ 374 導讀/ 374 10.1 大資料

的測試/ 375 10.1.1 大數據的特性與挑戰/ 376 10.1.2 大資料的測試方法/ 378 10.1.3 大資料的測試實踐/ 380 10.1.4 大資料的測試工具/ 381 10.2 人工智慧系統的測試/ 382 10.2.1 人工智慧系統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解釋性/ 383 10.2.2 人工智慧系統的白盒測試/ 384 10.2.3 人工智慧系統的演算法驗證/ 386 10.2.4 示例:針對智慧語音的設計與執行/ 388 10.3 人工智慧助力敏捷測試/ 392 10.3.1 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UI測試/ 392 10.3.2 基於人工智慧的、全自動化的API 測試/ 397

10.3.3 人工智慧助力代碼深度分析/ 399 10.3.4 人工智慧驅動測試/ 401 10.3.5 人工智慧測試工具/ 403 10.4 敏捷測試工具的未來/ 406 10.4.1 敏捷測試工具的發展趨勢/ 406 10.4.2 MBT 的前景如何/ 408 10.4.3 無代碼化的測試自動化/ 409 10.5 徹底實現持續測試/ 413 10.5.1 重新理解持續測試/ 414 10.5.2 持續測試的實現框架/ 415 10.5.3 持續測試成熟度模型/ 424 10.5.4 徹底的持續測試/ 425 本章小結/ 426 延伸閱讀/ 427 附錄A 基於Kubernetes 和D

ocker搭建Jenkins 可伸縮持續集成系統/ 428 導讀/ 428 A.1 工作流程圖/ 429 A.2 系統組態/ 429 A.3 安裝Kubernetes 集群/ 430 A.3.1 安裝前的準備/ 430 A.3.2 安裝配置/ 430 A.4 Harbor 的安裝部署/ 434 A.4.1 下載Harbor 離線安裝包/ 434 A.4.2 安裝Docker / 435 A.4.3 安裝Docker Compose / 435 A.4.4 Harbor 的安裝與配置/ 435 A.4.5 用戶端訪問Harbor 倉庫/ 436 A.5  採用Jenkins Pipeline 實

現自動構建並部署至k8s / 438 A.5.1 部署Jenkins / 438 A.5.2 新建Spring Boot Java工程/440 A.5.3 配置Jenkins Pipeline任務/ 444 A.5.4 測試Pipeline 任務/ 446 A.5.5 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449 附錄B 敏捷實踐發展史/ 451 附錄C 後敏捷時代暨DevOps發展史/ 461 附錄D 中國敏捷測試大事記/ 463 參考文獻/ 465

整合式邊緣AI運算平台之封裝基板ID辨識

為了解決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作者蔡政達 這樣論述:

摘要 IASBTRACT II致謝 IV目錄 V表目錄 VIII圖目錄 IX一、 緒論 11.2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標 2二、 文獻探討 32.1 工業人工智慧 32.1 EDGE AI 42.3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 52.3.1 深度學習如何運作 62.4 電腦視覺與深度學習 82.4.1 卷積神經網路CNN的特性 92.5 物件偵測 102.5.1 OBJECT DETECTION模型的架構 102.5.2 YOLOV4 模型的架構 11三、 系統硬體架構及軟體開發環境建置 123.1系統硬體架構 123.1.1 樹莓派

4(RASPBERRY PI 4) 123.1.2 電子顯微鏡 143.1.3 HDMI TO CSI-2 MODULE 153.1.4 安裝電子顯微鏡於樹莓派並進行測試 153.1.4.1 安裝HDMI to CSI-2 Module於樹莓派 153.1.4.2 啟動樹莓派的相機模組 173.1.4.3 使用樹莓派終端機測試取的電子顯微鏡影像 183.2軟體開發環境&系統流程圖 193.2.1 PYTHON 程式語言 193.2.2 OPENCV 193.2.3 安裝RASPBERRY PI OS 至MICRO-SD卡 203.2.3.1下載及安裝專屬工具:Raspbe

rry Pi Imager 203.2.4 在樹莓派安裝OPENCV 233.2.4 在PC端建置PYTHON虛擬環境並安裝相關套件 253.2.5 建立標記工具及使用 253.2.5.1 安裝標記工具 263.2.5.2 使用標記工具 263.2.5.3 VOC格式轉換成Yolo格式 273.2.6 WIN10 SERVER(GPU) & DARKNET YOLOV4環境建置 283.2.6.1 前置準備安裝相關軟體及模組 293.2.6.2在Windows編譯Darknet 443.2.7 專案開發軟體系統流程 563.2.7.1 軟體系統流程圖_物件偵測+文字辨識(

1類別) 563.2.7.2 軟體系統流程圖_物件偵測+文字辨識(36類別) 583.2.7.3教練模型與專用模型運作循環 59四、 實驗操作及結果 604.1 整合實驗平台說明 604.2 訓練資料收集 614.3 訓練資料清洗(轉換) 634.4 訓練資料標註 644.4.1 以人工方式標記訓練資料 644.4.2 以自動標註程式標記訓練資料 654.4.3 使用VOC轉換成YOLO格式之程式 664.4.4 DATE AUGMENTATION 664.4.5 訓練圖片及標註資料彙整 674.5 建立訓練組態資料結構 684.5.1組態資料結構說明 684.

5.2 自動化生成組態資料結構程式使用說明 704.6 訓練模型 724.6.1 DARKNET訓練模型語法說明 724.6.2 TINY模型網路架構選用說明 734.6.3訓練模型評估指標說明 754.6.4 訓練模型結果說明 784.7 部署測試(推論) 824.7.1 將模型權重打包封裝成推論用程式 824.7.2 將推論程式部署到邊緣運算平台 844.7.3 推論驗證及辨識結果 85五、 研究結論與建議 985.1 結論 985.2 未來工作 99六、 參考文獻 100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

為了解決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作者(法)克里斯多夫·巴索 這樣論述:

共分九章,系統闡述了開關電源的控制環路設計和穩定性分析。第1~3章介紹了環路控制的基礎知識,包括傳遞函數、零極點、穩定性判據、穿越頻率、相位元裕度、增益裕度以及動態性能等;第4章介紹了多種補償環節的設計方法;第5~7章分別介紹了基於運放、跨導型運放以及TL431的補償電路設計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關聯;第8章介紹了基於分流調節器的補償器設計;第9章介紹了傳遞函數、補償環節與控制環路伯德圖的測試原理和方法。本書將電源環路控制的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匯總和歸納,實用性強,是一本非常的電源控制環路設計的著作。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適合電源工程師、初步具備電力電子技術或者開關電源基礎的讀者,

可以較為系統地瞭解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的理論知識、分析方法、工程實踐設計以及測試分析等,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大大提高理論分析水準和設計能力。《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也可作為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相關學科研究生的教學參考用書。   Christophe Basso是法國圖盧茲安森美半導體產品總監。他發明了許多積體電路,其中NCP120X系列產品為低功耗變換器設定了新的標準。SPICE模擬是他*喜歡的主題之一,他提倡將SPICE作為設計輔助工具,當和基於方程式的方法關聯起來時,將有助於理解複雜電路是如何運作的。這項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地眾多客戶的讚賞和認可。在過去的15年中,設計新的積

體電路,同時幫助和輔導設計工程師,也是他在AC-DC功率變換領域的專業工作的一個部分。 Christophe擁有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學士學位,法國圖盧茲國立理工學院碩士學位。他擁有22項電能變換專利,經常在會議和行業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在IEEEAPEC會議上開設專題研討會,同時他還是IEEE高級會員,並且有一個專門的網站提供文檔和模型下載,http://cbasso.pagesperso-orange.fr/Spice.htm。   譯者序 原書序 前言 致謝 本書所用的變數和縮略語 本書運算中的數位和首碼 第1章環路控制基礎 11開環系統 111擾動 12控制的必要性——

閉環系統 13時間常數的概念 131時間常數的應用 132比例環節 133微分環節 134積分環節 135比例積分微分環節 14回饋控制系統的性能 141暫態或穩態 142階躍信號 143正弦信號 144伯德圖 15傳遞函數 151拉普拉斯變換 152激勵和響應信號 153一個簡單的範例 154組合傳遞函數的伯德圖 16總結 精選參考書目 第2章傳遞函數 21傳遞函數的表示 211正確書寫傳遞函數 2120dB穿越極點 22根的求解 221觀察法找極點和零點 222極點、零點和時間常數 23動態回應和根 231根的變化 24s平面和動態回應 241複平面上的根軌跡 25右半平面的零點 2

51一個兩步轉換過程 252電感電流斜率的限制 253使用平均模型來顯示RHP零點效應 254Boost變換器的右半平面零點 26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2A確定橋式輸入阻抗 附錄2B使用Mathcad繪製埃文斯軌跡 附錄2C亥維賽展開公式 附錄2D使用SPICE畫出右半平面零點 第3章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判據 31建立一個振盪器 311工作原理 32穩定性判據 321增益裕度和條件穩定 322最小和非最小相位系統 323奈奎斯特圖 324從奈奎斯特圖中提取基本資訊 325模值裕度 33動態(暫態)回應、品質因數和相位裕度 331二階RLC電路 332二階系統的瞬態回應 333相位裕度和品質因數 3

34開環系統相位裕度測量 335開關變換器的相位裕度 336變換器的控制延時 337拉普拉斯域中的延時 338延時裕度與相位裕度 34選取穿越頻率 341簡化的Buck電路 342閉環下的輸出阻抗 343穿越頻率處的閉環輸出阻抗 344縮放參考值以獲得所需要的輸出 345進一步提高穿越頻率 35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補償 41PID 補償 411拉普拉斯域的PID運算式 412PID補償器的實際實現 413PI補償器的實際實現 414PID在Buck變換器中的應用 415具有PID補償的Buck變換器瞬態回應 416設定值固定:調節器 417具有諧振峰的輸出阻抗回應曲線 42基於零極點配置補

償變換器 421簡易參數設計步驟 422被控物件傳遞函數 423積分環節消除靜態誤差 424積分調節器:1型補償器 425穿越頻率處相位補償 426配置極點和零點進行相位補償 427用一對零/極點實現90°相位提升 428用一對零/極點調整中頻段增益:2型補償器 4292型補償器的設計實例 4210使用雙重零/極點對實現180°的相位提升 4211使用雙重零/極點調整中頻段增益:3型補償器 42123型補償器的設計實例 4213選擇合適的補償器類型 4214用於Buck變換器的3型補償器 43輸出阻抗整形 431使輸出阻抗呈阻性 44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4A利用快速分析技術得到Buck變換器的

輸出阻抗 附錄4B根據伯德圖的群延時計算品質因數 附錄4C利用模擬或者數學求解器來獲得相位 附錄4D開環增益和原點處極點對基於運算放大器的傳遞函數的影響 附錄4E補償器結構小結 第5章基於運算放大器的補償器 511型補償器(原點極點補償) 511設計實例 522型補償器:一個原點處極點,以及一個零極點對 521設計實例 532a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一個零點 531設計實例 542b型補償器:靜態增益和一個極點 541設計實例 552型補償器:基於光電耦合器隔離的結構形式 551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發射極接法 552設計實例 553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

光電耦合器採用共集電極接法 554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共發射極接法和UC384X連接 555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56設計實例 557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共發射極接法 和UC384X 558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無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59設計實例 5510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在CCCV雙環控制中的應用 5511設計實例 562型補償器:極點和零點重合,簡化成隔離型1型補償器 561設計實例 572型補償器:略有不同的結構形式 58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 581設計實例 593型補償器:基於光電耦合器隔

離的結構形式 591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集電極接法 592設計實例 593光電耦合器與運算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發射極接法 594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共發射極接法和UC384X連接 595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96設計實例 597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無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98設計實例 510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5A圖片匯總 附錄5B使用k因數自動計算元件參數 附錄5C光電耦合器 第6章基於跨導型運算放大器的補償器 611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 611設計實例 622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與一個零極點對 621設計實例

63光電耦合器與OTA:一種緩衝的連接方式 631設計實例 64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與兩個零極點對 641設計實例 65結論 附錄6A圖片匯總 第7章基於TL431的補償器 71集成內部基準的TL431工作原理 711參考電壓 712偏置電流 72TL431的偏置對增益的影響 73另一種TL431的偏置方式 74TL431的偏置:取值限制 75快速通道 76禁用快速通道 771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共發射極連接 771設計實例 781型補償:共集電極配置 792型補償:一個原點處的極點以及一個零/極點對 791設計實例 7102型補償器:共發射極結構與UC384X配合 7112型補償器

:共集電極結構與UC384X配合 7122型補償器:禁用快速通道 7121設計實例 713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 7131設計實例 714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無快速通道 7141設計實例 715交流小信號響應的測試 716基於穩壓管的隔離型補償器 7161設計實例 717基於穩壓管的非隔離型補償器 718基於穩壓管的非隔離型補償器:低成本實現方法 719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7A圖片匯總 附錄7B第二級LC濾波器 第8章基於分流調節器的補償器 812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一個零/極點對 811設計實例 823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兩個零/極點對 821設

計實例 833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兩個零點/極點對——無快速通道 831設計實例 84基於穩壓管的隔離型補償器 841設計實例 85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8A圖片匯總 第9章系統測量與設計實例 91測量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 911有偏置點損耗的開環方法 912無偏置點損耗的功率級傳遞函數 913系統僅在交流輸入下處於開環狀態 914注入點處的電壓變化 915注入點處的阻抗 916緩衝 92設計實例1:正激直流直流變換器 921參數變遷 922電氣原理圖 923提取功率電路傳遞函數的交流響應 924變換器的補償器設計 93設計實例2:線性穩壓器 931獲取功率電路的傳遞函數 932穿越頻率的

選擇和補償器的設計 933瞬態回應測量 94設計實例3:CCM電壓模式升壓變換器 941功率電路傳遞函數 942變換器的補償器設計 943繪製環路增益的伯德圖 95設計實例4:原邊調節的反激式變換器 951傳遞函數推導 952驗證等式 953穩定變換器 96設計實例5:輸入濾波器補償 961負增量阻抗(負輸入阻抗) 962建立振盪器 963振盪抑制 97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探討智慧停車管理之應用-以臺南好停 APP 為例

為了解決機械工業雜誌下載的問題,作者陳郁涵 這樣論述:

近年來,政府不斷建設大眾公共運輸,但自小客車持有數卻不減反升,致使臺灣路邊停車格供需嚴重失衡,迎接而來之交通壅塞、空氣污染等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然而,伴隨著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停車格智慧化,除將現有路邊停車格結合智慧停車系統,亦鼓勵民眾下載相關停車APP,期望透過APP資訊揭露取得停車格資訊,以降低尋找車格所延伸之亂象。另也鼓勵民眾使用電子支付繳費,以落實無紙化環保政策。由於過去與智慧停車相關之研究大多著重於技術面,從使用者角度探討智慧停車資訊系統之使用行為較為缺乏,故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及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作為研究架構,分析影響使用者使用臺南好停APP之因素。本研究採用線上問卷進

行調查,並將問卷設計成兩種版本,一為有使用經驗者填寫,另一版則為無使用經驗者填寫,其研究對象為持有汽車或機車駕照之臺南市民。最後,將回收之有效問卷後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具價值之觀點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