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股票可以買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橘子股票可以買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H.Thaler寫的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和劉秀枝的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聞] 遊戲橘子股價異常櫃買中心:投資人小心- K_hot板也說明:1.原文連結: ※過長無法點擊者必須縮網址2.原文內容: 遊戲橘子近期在第4季將代理中文「天堂M」的利多刺激下,股價飆漲,櫃買中心表示,橘子已被列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新潮社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張進德所指導 張毓軒的 內線交易案件之重大消息及成立時點爭議探討—以大霸案為例 (2016),提出橘子股票可以買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內線交易、內部人、重大消息、消息成立時點。

最後網站遊戲橘子股價. 金瓶梅上映則補充:鉅亨網提供你最完整的台股資訊。6180-橘子股價56.40漲跌幅-0.53%,即時走勢、歷史股價、 ... 橘子(6180) 上櫃股票, 股價56.4, 漲跌0.3, 提供股價走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橘子股票可以買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為了解決橘子股票可以買嗎的問題,作者RichardH.Thaler 這樣論述: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

,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

、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

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贏家的詛咒:不理性的行為,如何影響決策?》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 所寫的「行為經濟學」最佳入門書—— 一章一個概念,帶您一覽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書中還包括:他與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特佛斯基(Amos Tversky)、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史列佛(Andrei Shleifer)等大師合著的經典文章   這本書探究人類不理性的一面, 心理學+經濟學,讓你更了解人性!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本書為

現今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的經典之作,書中研究人類決策的不理性面,所造成的矛盾與反常現象,後來被許多經濟作者反覆討論,例如《誰說人是理性的》、《蘋果橘子經濟學》等等。 本書中用一些簡單、甚至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一些反常現象,例如: 拍賣競標的贏家,其實常常是輸家──「贏家的詛咒」現象; 賭徒在輸了一整天後,會孤注一擲,押在勝算最小(賠率最大)的標的上; 人們突然獲得一筆小錢,常常會花掉;但獲得一大筆意外之財,常常會存起來; 放棄一項物品所損失的效用,多於獲得它所帶來的效用──「損失趨避」現象; 足球迷最多願意付200美元買一張超級盃門票,但要他們出售手上的票,他們會開價至少40

0美元。   藉由許多有趣的實驗,行為經濟學大師——塞勒剖析了人類不理性決策及其原因,這些不理性自利、不效用極大化、邏輯不一致的行為,可能提供了套利機會,也引發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本書囊括許多重要主題,包括:合作與公平觀念、賽局、拍賣競標、不同產業的薪資差異、損失趨避、現狀偏誤、偏好反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樂透及賽馬投注、股市的日曆效應、股價能不能預測、外匯市場等等。 對於經濟學稍有涉獵的讀者,本書可以帶你進入經濟研究的廣闊世界。在實務上,也可提供企業行銷、個人消費與儲蓄決策、投資理財的深度思考。

橘子股票可以買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新Richart #aGOGO #Flygo

台新銀行子品牌Richart公告了最新的卡片權益-@GOGO卡跟FlyGO卡相繼縮水,到底變差在哪裡?是否有替代的優惠選擇?今天要來跟你聊一聊。
完整文章分析:https://bit.ly/3fVD1TF
Podcast說給你聽:https://bit.ly/2TtzoNo

@GOGO卡的替代選擇:
行動支付 LINE Pay替代卡→永豐幣倍卡最高9%:https://bit.ly/3b3IaYY
行動支付My FamiPay替代卡→新光寰宇現金回饋卡10%:https://bit.ly/3ou5xje
行動支付OPEN錢包替代卡→?國泰世華的KOKO combo卡15%:https://bit.ly/2RSTqR4
行動支付悠遊付替代卡→凱基魔buy卡最高8%:https://bit.ly/3nF0Fps
行動支付台新Pay替代卡→Flygo卡
*
蝦皮替代卡→中信英雄聯盟卡10%:https://lihi1.com/hZt44
momo替代卡→中信英雄聯盟卡10%:https://lihi1.com/hZt44
PChome替代卡→中信英雄聯盟卡10%:https://lihi1.com/hZt44

*
全聯PX Pay(含儲值/消費) 替代卡→國泰世華台塑聯名JCB卡4%:https://bit.ly/3vFVkTI
Amazon、Gmarket替代卡→永豐幣倍卡10%:https://bit.ly/3b3IaYY
迪卡儂線上購物替代卡→玉山U bear卡3.8%:https://lihi1.com/fhJ4u
Spotify、Netflix、CATCHPLAY+替代卡→中信英雄聯盟卡10%:https://lihi1.com/hZt44
Nintendo、MyCard、遊戲橘子替代卡→中信英雄聯盟卡10%:https://lihi1.com/hZt44


Flygo卡的替代選擇:
中油直營替代卡→中油Pay + 中油卡:https://bit.ly/3baK36a
高鐵替代卡→合庫樂活卡:https://bit.ly/2U3Bqlc
GoShare替代卡→花旗新戶:https://lihi1.com/W34i5
Wemo Scooter替代卡→星展ECO卡:https://lihi1.com/UC0ce
立榮替代卡→美國運通長榮簽帳金卡:https://lihi.cc/Wqx9o
台新Pay替代卡→@GOGO卡
*
海外網購代卡→永豐幣倍卡10%:https://bit.ly/3b3IaYY

寶可孟推薦2021年上半年好用三神卡:
順位No.1:網購、美食10%神卡→中信英雄聯盟卡:https://lihi1.com/hZt44
順位No.2:消費繳費的3%神卡→台北富邦JU卡:https://lihi1.com/FiUcJ
順位No.3:繳水電費的6%神卡→HSBC匯鑽卡:https://lihi1.com/0tjC9
—————————————————————
【寶可孟刷卡賺錢秘笈】
總字數超過10萬字的全台第一本「信用卡寶典」正式上市了!這本書將教你如何用信用卡省錢、賺錢,甚至為自己加薪100%!
➤博客來| https://bit.ly/3b0RoCj
➤誠 品|https://bit.ly/2Wefbu9
➤金石堂|https://bit.ly/2x19YLz
—————————————————————
年度夢幻逸品挑戰賽登場|https://lihi.cc/kNfzg
—————————————————————
多項優惠排行榜
數位帳戶神回饋排行榜|http://bit.ly/2WeuL6n
外送平台神回饋排行榜|http://bit.ly/FoodAppBillboard
市區停車神回饋排行榜|http://bit.ly/2TAKMmN
海外刷卡神回饋排行榜|http://bit.ly/2XwX2ck
現金回饋卡全攻略|https://youtu.be/jRNPlGhZaY4
—————————————————————
存款享高利
台新Richart 1% (可存30萬)開戶|https://lihi.cc/UOF6x
永豐大戶 1.1% (可存50萬)開戶攻略|https://lihi1.com/YQoYo
一銀iLEO 1.2%(可存12萬)開戶攻略|http://bit.ly/3hNrupZ
華南SnY 2%(可存10萬)開戶攻略|https://bit.ly/37cqyGB
遠銀Bankee 2.6%可存5萬)開戶攻略|https://bit.ly/30oY0Zc
————————————————————
你可以試試的基金介紹Part.1|https://youtu.be/qfGg5GeT_wE
你可以試試的基金介紹Part.2|https://youtu.be/VAhrSzYQj3s
鉅亨買基金開戶推薦 |http://bit.ly/2Qkm0bW
基富通開戶推薦 |http://bit.ly/2JNj18q
————————————————————
你可以試試的股票介紹01|https://youtu.be/3E2UEPeLygA
你可以試試的股票介紹02|https://youtu.be/77fduJAG1DA
你可以試試的股票介紹03|https://youtu.be/oiSKF36XkRc
————————————————————
你可以試試的ETF介紹 Part.1|https://youtu.be/Sk3DjcAYyHc
你可以試試的ETF介紹 Part.2|https://youtu.be/najWp5dkHZQ
————————————————————
寶可孟千萬元退休金計劃Part.1|https://youtu.be/pauNShaBuNs
寶可孟千萬元退休金計劃Part.2|https://youtu.be/NzffTzHZ16E
—————————————————————
【寶可孟相關頻道】https:// pokem.soci.vip

內線交易案件之重大消息及成立時點爭議探討—以大霸案為例

為了解決橘子股票可以買嗎的問題,作者張毓軒 這樣論述:

為降低資訊不對稱所引起之內線交易,我國特別訂定禁止內線交易之規範,旨在防範公開發行公司之內部人,藉其得優於一般投資人之特殊身分地位獲取公司內部消息,而在該消息公開前,利用該段時間落差買賣股票,謀取不當利益。換言之,利用資訊不對稱之優勢先行下手,必然阻卻其他參與者的熱情,亦違反利益衝突迴避原則。然而,內線消息之存在與構成內線交易罪有極密切之關聯,並非內部人獲悉任何公司內部消息皆不得在證券市場交易,由於內部人隨時可能獲悉公司之內部消息,若完全限制其不得交易,將完全剝奪交易該公司股票之權益,因此僅限於獲悉具有重大性消息時,不得進行交易。惟此類證券犯罪,環繞著消息透明公開之重要性,若人性無法在關鍵時

刻克制自律而任由貪婪奔馳,則將因而身陷囹圄。內線交易罪為經濟刑法之一環,為因應產業發展及財經秩序之變遷,本應在規範上保持某程度之彈性空間,使其發揮最大之規範效力,因此無從絕對貫徹構成要件明確性之要求,故我國在內線交易相關法令定義中,對於「獲悉公司重大消息」並非使用明確化之字眼加以規範,此時公司內部人若獲悉各項消息進而買賣股票,很可能因司法人員對內線交易認定範圍較廣而遭起訴,引發企業界對司法有諸多的反彈聲浪。內線交易犯罪在司法審判實務上最難認定之問題,莫過於不確定法律概念如何確認系爭案件有無重大內線消息的存在或成立。針對重大消息成立時點方面,都有其一定之事實經過,倘若僅依據法條之判斷標準,恐淪於

形式化之判別,因此本文特別就我國上市櫃公司發布財務預測之重大性與美國以證券詐欺觀點之實務案例作深入觀察,並從整理分析我國大霸案之判決為出發點,透過立法精神就相關整體事實及結果作一研究分析。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為了解決橘子股票可以買嗎的問題,作者劉秀枝 這樣論述: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

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

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

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以上

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

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而她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以楊雲三為筆名所寫的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另著有《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

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推薦序】想要優雅地老化,除了要聽媽媽的話,更要學習劉主任  文◎王署君  008 【推薦序】秀枝不老粉絲團  文◎汪詠黛  012 【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016   一、獨居而不孤獨 米店女兒的「幸好」人生  026 我是老人好自在  031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03

6 健康長壽的三個實用處方  042 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047 「超前部署」,才能瀟灑獨居  052 好朋友有益健康  058 我要怎麼說再見?  067   二、求助,也能自助 感恩的力量,超出你的想像  072   既能「自助」,也不怕開口「求助」  075   多樂觀,多健康  080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085 人生中,何時「等得」?何時「等不得」?  089 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094 挺住了,一切好談  099 十八歲痛哭的事,六十八歲發現其實不重要  104 三、年老卻不衰老 吸收醫學新知,促進老年健康如「金」  110 做好準備,大齡

族照樣快樂出遊  114 多旅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119 熟年要「腳勤」,健身、健腦又舒心  123 我愛健行  129 四、一起預防失智 朋友相聚,「快樂食堂」防失智  134 擔心會失智,需要提早檢測?  138 預防阿茲海默症,「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144 長期壓力大,當心形成失智危機  150 阿嬤變回小女孩?原來是失智的幻覺  156 失智變嚴重,最好別再戴假牙  161 帶失智的親人出遊,用「單選」更貼心  166 五、積極照顧健康 瘦身,如何聰明地吃?  174 聲音「變老」了,怎麼保養?  179 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  183 記不住,可能是「失語」,不是失智 

189 突然不會說話?要小心!  194 「味覺」不見了,該看哪一科?  200 愛打高爾夫,也會有運動傷害  206 幸好,是帶狀疱疹  212 六、持續學習新知 「遠距醫療」的時代來了嗎?  218 無論世代如何變化,醫師醫病,也醫心  224 從人生看大腦,有無限可能  229 你有照著「醫囑」服藥嗎?  236 網路流傳的醫療資訊,能信嗎?  241 從寫作開始,人生總要試一回  247 *誌謝  252 推薦序 想要優雅地老化,除了要聽媽媽的話,更要學習劉主任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劉主任又出新書了!   劉主任自從退休以後,

從一位一號難求的神經科教授及醫師,變成了醫學新知的最佳傳播者,更是暢銷作家。這十四年來,共出了五本書,每本書都是經典,很高興能夠先睹為快。   新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除了高齡社會的最新醫學研究報導、身邊親朋好友的經驗分享,還有更多是劉主任親身的生活經驗,或是應該說是生活實踐,讀起來非常有趣、非常實用,也讓人非常佩服。   劉主任告訴我們她從米店小女孩到醫學院的成長歷程,如何在沒有「被期待」下,反而自在、逍遙。她謙稱沒有專長,只會讀書,還有舊社會的男女差別,更讓我看到她的努力。尤其是考到當年第二志願的臺北醫學院,而沒有上臺大。醫學院的資源差別很大,但對她與同學們而言,從他們

六十八歲回頭看十八歲時,反而是一種確幸,她與許多同學也都成為醫界的佼佼者;讀起來都是人生的智慧。對照現今的醫學教育對師生緊迫盯人的要求,還真是兩個世界。   劉主任對追求醫學新知的熱情,絲毫沒有因為退休而稍減。星期四下午四點鐘,是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的出院病歷報告,大至主任,小到實習醫學生都會參加。每週會由兩位住院醫師各報告一名出院病例,同時回顧最新的醫學期刊相關研究。這是本院神經內科多年來的傳統,住院醫師都戰戰兢兢地準備,許多退休老師也都會前來聆聽與指導。劉主任幾乎每次都是第一個到,而且也會提出很多寶貴意見。這項兼具臨床服務的會議,更多的是新知傳承與醫學教育。劉主任對於學生的指導不遺餘力,也從

不吝於讚美。處在一個動不動就是智慧醫療、遠距醫療與人工智慧的醫療革命時代,劉主任也提醒我們,醫病的本質還是要回歸到互信、誠意、溝通與開放的心胸。   「失智症」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康議題,劉主任在新書中當然也多所著墨。從美國百健藥廠(Biogen)的失智症新藥是否會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就造成股票大起大落三十%;相較之下,輝瑞藥廠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獲得美國授權使用,股票漲幅不到十%,就知道失智症的影響有多深遠。在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劉主任提供了我們很多實際例子,作為照顧身邊所愛的人之參考,如關於單一選擇、假牙問題、溫馨的幻覺、可以坐飛機嗎……這些內容都非常實

用。   劉主任對於老年的準備是很有心的「超前部署」,怪不得看到她的人都很羨慕她,希望能像她一樣。除了有病立刻治療,即使在防疫期間,她也二話不說,接受腰椎與白內障手術。而她能夠快樂地獨居,最大的本錢就是「好朋友」。好友們幫她度過開刀後的不便,但又不過度干擾她,更與她一同健行、遊山玩水,周遊列國。這種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好朋友,真的不好找,劉主任真該開班授課,教教大家。好朋友有益健康,所以每個人都要開始儲蓄。富有不再是靠金錢衡量,好朋友可能更重要。結交好朋友,一起與你優雅地邁向老年,你準備好了嗎?   劉主任提到,以前認為只要沒有焦慮、沒有憂鬱、沒有壓力感就很不錯了,但是近期的研究,更著眼於「

樂觀與幸福感」對健康的重要。因此,劉主任也提到如何轉念看事情、如何正面思考,我想這樣才是真正的樂觀、有幸福的感覺。比如她提到一位失去味覺的朋友,三個月內看了很多位醫師,才找到病因是「乾燥症」。朋友覺得拖了太久,劉主任卻告訴她,「換個角度想,這段期間,醫師替你排除了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最後做了正確診斷,而且有效地治療,可真是幸運。」   「身體力行」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常常告訴病人不要熬夜、喝咖啡要有節制、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有時看診,病人見我咖啡不離口,還會提醒我,「醫師,你有照做嗎?」良好的生活習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還真不大容易。但是這些好的生活習慣對疾病的預防良效,確確實實有流行病學研

究的科學根據,而且都是發表在一流的醫學期刊。不管你是準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人,想要有健康的老年,一定要學習劉主任「說到做到」。正如她說的,這些也正是大家所講的要聽媽媽的話:「要努力讀書,多運動,要合群,不熬夜,多吃蔬菜,要愛護身體……」 推薦序 秀枝不老粉絲團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開門見山不廢話,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會慢慢變老的你,以及你的親朋好友。   什麼?有人說不想面對「老」這個字?那我更要用力說三遍:如果不看這本「魔法書」,你可就虧大囉!   理由很簡單,秀枝姊以她專業的醫學素養、輕鬆幽默的筆觸,既現身說法寫自己的經驗,也

舉出諸多經過當事人同意的案例,告訴我們:老,是不可逆天的事實,但是只要好好看待老年,它就會好好回應你。   至於方法如何,答案當然就在此書中。   秀枝姊在自序裡透露,常有人對她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是的,我就是說這話的「秀枝不老粉絲團」成員之一。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的姊妹們肯定也會跳出一大票,舉手搶著「對號入座」:是我,是我啦,我就是粉絲團員之二、之三、之N。因為我們從秀枝姊的筆下,學到許多有關身心健康的智慧,尤其是關於「老」這碼事兒。   她總是很高明地消化各種科學數據和論文,以準確且精簡的白話文、對一字一句高度自我要求且負責任的嚴謹態度,再清楚傳遞深奧的醫學知識與正確

常識,而不是那種讓讀者努力看完,卻還是霧煞煞的「權威之言」。(她的寫作動機,請見本書第二百四十七頁〈從寫作開始,人生總要試一回〉。)   秀枝姊深入淺出的醫學專欄廣受歡迎,難怪報章雜誌主編不斷邀請腹有詩書的她撰稿,嘉惠讀者,堪稱「專欄常青樹」。感謝寶瓶出版社,將秀枝姊已發表、未發表的文章編輯出書,我們只要人手一本,就可以將秀枝姊的聰明與智慧帶回家。   說到秀枝姊的聰明與智慧,讓我想透露一段趣事。有一回,我們幾位閱寫協會的同學,在一間咖啡館討論彼此的文章,大夥兒很認真交換意見,卻也不時爆出笑聲,那笑點都是被秀枝姊的機智逗出來的。結束後,大家魚貫出門,我走在最後面,被熟識的女老闆悄悄拉住,問

:   「黛媽咪,我真的很好奇,你能不能告訴我那位個頭最小的女士是誰?我看她一定不是普通人,你們那麼喜歡她,EQ高是一定的啦,我猜想她的IQ一定也是超乎一般人的高!『以她這種年紀』,是我看過最聰明、反應最快、最幽默的人……」   她連珠砲似的讚嘆,「一定」、「最」個不停,彷彿秀枝姊真的不是地球人,我也連珠砲似的促狹回應:   「我的想法跟你一樣,懷疑她是外太空派來,以聽診的特異功能到娑婆世界,教化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耶!她在地球上是失智症權威、醫學院教授、專欄作家,出版好幾本書,致力推廣衛教,做醫病之間的橋梁。她依照自己的規劃,從醫療第一線退下,把診療間留給年輕醫師,不過她退而不休,『以她這

種年紀』好像才剛剛開始發揮喔!醫師也會生病,即使自己抽到『癌籤』,但樂觀以對,努力治療。痊癒後,繼續開會、上課、演講、打球、旅行,右手寫作,左手拿文學獎……」   秀枝姊從小至今都保持閱讀和寫作的好習慣,她面對文字虛懷若谷,學習毅力與謙遜態度最是令我佩服。她已是醫學專欄名家,但對於各種文體都抱持好奇心,樂於學習,勇於嘗試,經由「國際崇她社」好友劉家馴推薦,加入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後,不但參與各項課程,認真當學生,更被邀請進入協會理監事義工團隊,全力推廣閱讀、寫作,利己利人,創作不斷。散文詼諧、小說感人,得個文學獎不是難事。   那位老闆聽完我的描述後,忍不住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她一樣

。」   嘿嘿,地表最夯的「秀枝不老粉絲團」立馬新增一位團員!我樂於贈送這位老友二○二一辛丑年春天出版的《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新書,當作最佳祝福禮,一起共學怎麼看待老年;我確信,喜歡把好東西分享出去的她,也會廣為推薦這本好書。   花開四季,耕耘心田,歡迎親愛的讀者藉由閱讀,加入「秀枝不老粉絲團」。 自序 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無意中聽到有人說我是個好醫師,就很開心。退休後,跟團旅遊,常聽到初識的中年人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很老,也很高興。   年輕時,我就對老化議題很感興趣;之後踏入失智症的臨床與研究領域,隨

著歲月增長,親身感受了器官老化、功能減退,並歷經頸椎、腰椎和白內障手術。以醫學背景加上個人經驗,很想和讀者們分享我心中的「老」是怎麼回事。   六十八歲的朋友伸出雙手,說手痠痛,在靠近指甲的關節處有點腫脹。我判斷應該是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因年節將近,努力打掃,關節使用過度了。   朋友不同意,說:「我以前也打掃,怎麼都不會腫脹呢?」   我說:「老了嘛!總有個開始吧。」   看她有點慍意,我接著說:「每個人老化的部位不同,從手指開始老化是很幸運的啦。」   要長壽,當然要先老。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從哪個器官或部位開始,且加以排序嗎?   大腦老化,記憶減退,思緒變慢,當然不是首選;銀髮

蒼蒼,可以染成各種顏色,展現創意,即使任其白髮閃閃也是展現自信,所以不是問題;臉上的黑斑和皺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去趟醫美診所,微修就可以改善了;白內障造成的視茫茫,可以植入人工水晶體,較不困擾;聽力減退,裝助聽器雖然不方便,但還可接受。頸椎退化造成脖子痠痛,或壓迫神經造成手腳發麻、無力,或是腰椎退化的腰痠背痛,壓迫神經而雙腳疼痛、麻木,雖擔憂,但可以用藥物、復健或手術治療。內臟功能也在不知不覺中退化,如腸胃的消化能力降低、蠕動緩慢,食量減少;腎功能下降,藥物代謝物的排出漸慢;動脈管壁變硬,血壓容易上升等。還有個性僵化,變得固執、嘮叨,甚至憤世嫉俗,既不滿意自己,也讓人不想接近。   如果可

以,我希望臉部最後變老,即使彎腰駝背、動作遲緩、忘東忘西,也要做個臉蛋漂亮的老人,讓人家羨慕,「你好年輕,真看不出你的年齡啊。」   但是,年輕的臉蛋配上衰老的身體,這樣搭嗎?選擇,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就像到了水果大賣場,迷失在堆積如山的各種水果中,不知從何下手。優柔寡斷如我,想從一堆黃澄澄的橘子中挑出幾個,看著不錯,但拿在手裡卻發現有些斑點,放下,再挑一個,顏色好像偏綠或太軟了,再換一個……如此花費了不少時間與精神。但若是有人或老闆遞來一顆橘子,自己卻可以很篤定地接受,覺得很好。   有時費盡心思下了決定,還是會後悔。例如團體出遊時,買便當吃,其實便當可選擇的菜色不多,大多是排骨、雞腿

或炸魚,但看著人家享用的樣子,總覺得別人的便當比較好吃。   幸好,對於老化,我們不用這麼費勁去選擇,大半都是老天事先就替我們決定好了,也就是「基因」。有次,在電梯裡遇見一位年過半百,但臉蛋美麗、光滑且體態輕盈的鄰居,我真心稱讚。她欣然接受,頭輕輕一揚,說:「那要感謝我的媽媽啊!」是啊,那我也要感謝父母給了我長壽基因,因為他們往生時都已高齡九十多歲。還要感謝雙親慢慢地老給我看,讓我知道老與隨之而來的疾病是怎麼回事,心裡有所準備。   當然,並不是基因決定一切;基因也常常不是單一基因就可決定,而是多種基因的共同作用。幸好,我們還可以從「環境」與「生活型態」著手。例如,常常頂著大太陽而不防晒(

如撐傘、戴帽或擦防晒油),久了,臉上也會長黑斑。如果有糖尿病或肥胖的家族史,但小心飲食不過量、多運動等,就可預防。   年輕時,細胞和器官都新鮮、旺盛,充滿能量,疾病常是來得急,也去得快,不礙事。中年時,生命力稍減,有些慢性病開始浮出,但忙著成家立業,只能繼續衝刺,無暇關注。到了老年,事業、家庭大致塵埃落定,有時間來沉澱回想:在基因、環境、生活方式與機遇的錯綜交織作用中,這大半生成就了什麼?滿意嗎?值得嗎?還想做什麼?還是只要平安、健康地過日子?   或許,還可以從生命盡頭的這端回頭看自己。不問哪一年生、今年幾歲,而是根據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男性七十八歲、女性八十四歲,再以自己的基因和身體

狀況來加減年數,推算出自己的餘命是多少。以七十三歲的我為例,應該還可加個幾歲,所以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   姑且不算「無常」的因素,十八年等於從小學念到碩士學位,只是體力與各方面都會逐漸衰退。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好像參觀博物館,如果被告知只剩兩個小時可觀賞,而不是一整天,就會挑重點、選擇自己有興趣或必要的展示觀看。人生也一樣啊,只剩十八年,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來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劃上句點,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   我退休的這十四年,從動作敏捷、精力充沛,對醫療外面的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後中年,踏入銀髮世界,體

驗了身體的退化,有些順其自然,有些努力修復,既珍惜目前所擁有的身心功能,也做好身體隨時會出狀況的心理準備。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持續閱讀、寫作,並常常與同好們出遊互動;沒事時,就是望著天空的浮雲蒼狗,感覺自己的存在,也很滿足。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看自己是幾歲?】 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的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 我連忙稱謝,並說:「我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 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 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

「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一定也是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 【「自覺年輕」是有好處的】 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在一項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中,六千四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六十六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 有七十%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三歲;二十五%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五%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 追蹤八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

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了四十一%,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 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 【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 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 對許多人而言,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之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 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而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

、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負面思考,可能會帶來慢性壓力】 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兩年至三十八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