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2~4歲育兒津貼今上路桃園加碼500元 - 好房網News也說明:... 育兒津貼政策,今日正式上路,桃竹苗地區統計有10萬6千名幼兒受惠,符合資格的家長可至幼兒戶籍地的區公所申請,桃園市政府更加碼500元,育兒津貼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賴兩陽所指導 洪倚閑的 近貧家庭的生活困境、福利意識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近貧家庭、生活狀況、危機因應、福利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的解答。

最後網站各縣市生育津貼、補助-桃園月子中心則補充:台中市, 單胞胎10,000元 雙胞胎30,000元 三胞胎以上,每胎20,000元, 6個月 ; 彰化縣, 每生育一名新生兒, 依彰化縣各鄉鎮市公所發放金額為準 補助差額至30,000元, 3個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

近貧家庭的生活困境、福利意識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為了解決桃園區公所育兒津貼的問題,作者洪倚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長期性處於社會經濟邊緣而無法得到政府協助的近貧家庭其生活狀況、危機的因應方式與福利使用的相關經驗。本研究係採深度訪談法,訪談七個長期生活在貧窮邊緣的近貧家庭,透過一對一深入了解每一個近貧家庭的生活狀況、危機處理方式與所擁有的資源體系、最後則探討近貧家庭福利使用的相關經驗與看法。研究結果顯示,近貧家庭的致貧因素包括需育有較多的扶養人口、家中經濟工作者健康不佳、家庭本身的債務問題、家長的工作性質多半較屬臨時性或非典型雇用工作或自營小本生意為主。近貧家庭基本三餐飲食皆須他人的協助,許多的家庭無法負擔醫藥費、健保費與子女的教育費,甚至犧牲子女的就學權益。近貧家庭習慣以借貸或信用卡的方

式來花費生活上的開銷,且容易因為長期生活在經濟壓力之下,易罹患憂鬱症且易有自殺的想法與行為,多半也容易產生家庭內的爭吵,較易產生家庭間的衝突。但有少部分的近貧家庭,其人格較為正向樂觀,故也較易正向看待問題。近貧家庭在遭遇困境時,多半皆會尋求正式支持系統提供經濟與物資上的協助,且因其親友經濟能力有限,多半僅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但有些近貧家庭其自尊心較高或較為父權主義思維,在遭遇困境時,選擇自己解決,不願向外求助。對於近貧家庭來說,其解決壓力的方法多半是服用藥物或以哭泣為主,如親友可發揮其功能,則找親友訴苦,另外較正向的方式則是選擇擔任志工,藉由服務弱勢者,以追求自我存在感。近貧家庭在福利上,認為

政府因就其在就醫、就學、托育與生活等四大面向介入,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並認為政府在福利制度上,因以實地訪視為原則、福利資訊公開化與普及化,並認為短期性福利有時效性之限制,輔導措施較為不足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