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陳秀珍的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2013),提出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身體、蔣介石、蔣經國、毛澤東、遺體。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文學系 黃維樑博士所指導 劉正偉的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新詩、現代詩、藍星詩社、覃子豪、余光中的重點而找出了 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為了解決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的問題,作者陳秀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49年後臺海兩岸元首為研究主體,主要是蔣介石、蔣經國與毛澤東三人。1949年後臺海兩岸分治,在臺灣兩位蔣總統的身體不僅是國家的象徵,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法統的承繼;而對岸則建立起以毛澤東為權力核心的共產中國,為改造中國並鞏固其統治權而發動了一波波的政治運動。三位領袖實際統治兩個中國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足見傳統「君國一體」的概念在戰後臺海兩岸延續。毛澤東逝世於1976年,四人幫旋即被逮捕,結束了十年的文革浩劫;蔣介石逝於1975年,蔣經國承繼其權力至1988年在任逝世,蔣家政權就此落幕。但是三位領袖的「遺體」基於政治因素與目的被國家有意的保存,直至今日仍置於「陵寢」及「紀念堂」,供後人瞻

仰。領袖的遺體代替其身體,在國家為其安排的公共空間中,繼續和後來者對話,並展現其政治影響力。本論文利用「檔案資料」、「口述訪談」、「口述歷史著作與回憶錄」、「專書」、「報紙」、「期刊論文」及「照片」等材料,關注的主軸雖是領袖的身體,然而研究內容亦涉及戰後臺海兩岸對領袖的醫療及侍、警制度的發展,並透過照片探討領袖及國家對領袖形象的塑造,因此除了政治史與身體史的研究外,也嘗試與醫學史及影視史學有所連結。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為了解決板橋長江路一段162號的問題,作者劉正偉 這樣論述: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主要在釐清早期藍星詩社的歷史:探討藍星詩社成立的動機與初期詩社的建構與發展等等。對於早期藍星詩社全部六種公開發行的詩刊,即《藍星週刊》、《藍星宜蘭版》、《藍星詩選》、《藍星詩頁》、《藍星季刊》、《藍星年刊》,就抽取樣本,討論這些新詩作品的作者背景與內容,作史實的探究與作品風格的分析;並深入論述當時各種詩學觀點在作品中的呈現。  1950年代的台灣詩人對新詩仍處於摸索階段,經過詩壇內外幾場新詩論戰的洗禮:經歷外部的質疑與論辯,以及內部詩人自身的反省與實驗,漸漸能夠對各種詩學觀點與技法融會貫通,懂得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1950年代以降的十多年中,

藍星詩社的成員以其穩健的步伐與堅定的態度,不論是為維護新詩的正面發展挺身而出的論戰與辯護,或是新詩的創作與譯介、推廣與教育,都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台灣文學史上均有其不可抹滅的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