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訊 歷史 股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周行一所指導 詹宜潔的 台灣證券市場之限價單研究 (2000),提出東訊 歷史 股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限價單、下單策略、買賣價差、股價波動率、成交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訊 歷史 股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證券市場之限價單研究

為了解決東訊 歷史 股價的問題,作者詹宜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研究主題是探討影響台灣投資人使用限價單投資策略的影響因素為何。與歷史文獻不同的是,本研究直接以限價單量的變化來作為應變數,且使用86年台灣證券交易所之市場微資料中之台灣積體電路之資料作為實證來源。 根據文獻間接指出,影響投資人之獲利狀況而可能導致其偏好使用限價單的影響因素有買賣價差之大小,成交量之多寡,投資人士是否具有資訊,與股價波動率大小等等。而根據本研究之實證顯示,限價單量之變化隨著委託時間而呈現遞減的現象,尤其在開盤前的三十分鐘之內達到最大。且本研究發現資料顯示一月份的限價單量相對較大,這可能是由於當年一月份之成交量相對較低的緣故。

至於影響投資人使用限價單之因素方面,實證顯示買賣價差,成交量之大小以及股價波動率與限價單的變化關係密切,且在本研究的模型中,對於限價單量之變化之解釋力高達60%。而在第二部分之實證中顯示,市場上幾乎有90%的限價單量來自散戶,但法人(不包含自營商)的下單行為中卻以限價單居多。不論是法人或散戶皆有出現限價單量隨委託時間而遞減的狀況,而一月份限價單量較多的現象再法人中卻不明顯。 最後,本研究之模型可解釋散戶限價單量變化之情形,但是對於法人之限價單量變化之解釋力卻非常低,這或許是由於法人受到法規的限制無法完全以獲利大小出發點來進行下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