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物流總經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東源物流總經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彩梅,戴惟天寫的 多國籍企業經營策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南台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林志鴻教授所指導 黃美文的 棧板租賃業增加倉儲地點對棧板租還過程之影響 (2013),提出東源物流總經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棧板租賃業、個案分析、物流業、區位選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魯炳炎所指導 林佩宜的 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行銷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博物館功能、使命、博物館行銷、博物館館長、陸客來臺、故宮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源物流總經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源物流總經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國籍企業經營策略

為了解決東源物流總經理的問題,作者林彩梅,戴惟天 這樣論述:

  1.國際企業經營,應先了解多國籍企業及跨國企業的不同。   2.專章分別解析,以實例說明美日多國籍企業之成功管理策略及經營理念。   3.聯合國對多國籍企業有道德規範,什麼是「全球盟約的十項原則」?反貪汙四個面向是指什麼?   多國籍企業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簡稱MNE) 發展之目的,是為母國與地主國經濟發展均能有很大貢獻,對世界經濟成長更有助益,對世界和平,人類幸福有更多奉獻。   二十世紀初,MNE努力「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策略。二十世紀末,MNE加強「企業併購」發展策略。世界各國為國家經濟發展,紛紛擴大經濟聯盟組織,成立區域聯盟

。二十一世紀,2001年美國第七大企業安隆事件;2007年美國150年大企業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事件等,影響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類健康幸福等問題,這些多因企業缺少「倫理道德」之經營所造成。日本池田大作於2015年提出「和平共生倫理金字塔理論」,強調全球公民教育,不在他國的犧牲上建立自國的經濟繁榮,和平共生自他彼此都幸福。   本書以美、日多國籍企業經營策略為重點,美、日多國籍企業都是世界成功的大企業。但其經營理念不同,管理制度也有些差異,經營策略也會有不同,值得探討與研究。全球跨國企業投資者經營成功與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棧板租賃業增加倉儲地點對棧板租還過程之影響

為了解決東源物流總經理的問題,作者黃美文 這樣論述:

台灣物流業日益蓬勃發展,然台灣這片小小的土地,已將運輸與土地都發揮物盡其用之效益。而企業為降低成本選以大量採購原料、半成品、成品等來儲存倉庫,棧板是貨品堆疊最重要載具,為節省人工搬運的時間,進而採購棧板;面對大量棧板也要考慮到儲存空間。眾多產業有棧板使用上的需求,企業在面對倉庫內週轉、進出貨等使用棧板,多數考慮以租賃方式來節省倉儲空間,且透過租賃方式,有需求可以租賃,當不再需要時,可以歸還棧板,節省企業單次採購棧板費用。本研究針對國內某家棧板租賃公司進行個案研究,該公司佈局北部、南部兩地倉庫,租賃棧板總片數約100萬片以上,租賃遍佈全省,因台灣的物流均以北部為重要的物流發展中心,個案公司重心

放在北部倉庫,往返的運輸作業與距離造成客戶將棧板閒置廠內,等待一段時日再歸還,使得個案公司倉庫內的板數不夠,增加新棧板製作;其中某單一客戶租賃T-11型約日租6萬片上下,以南部、中部代工所協助生產並出貨,當租賃客戶將租賃的空棧板送到中部代工所製作,或裝滿貨品的棧板送到中部物流中心後,就會載回相同數量空棧板再度歸還個案公司南、北倉兩地。目前因為北倉提供大量中部客戶需求,空棧板卻大量歸還南倉,以致個案公司調度棧板增加運費成本與新棧板製造費用,本研究希望透過改善方式或增加中部設點的效益來端看物流效益、營業利益、提升顧客滿意度。

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行銷之研究

為了解決東源物流總經理的問題,作者林佩宜 這樣論述: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不同院長之故宮行銷策略,以及陸客來臺後對故宮行銷之影響。經過文獻回顧後,筆者整理出待探討之研究問題,第一,故宮是否需要行銷,又為何要進行行銷?而其行銷策略與其使命間的關係為何?博物館行銷的用意是否在於達成使命?第二,院長在博物館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不同的政治背景的領導者,其表現於博物館行銷上的風格是否有差異?2008年政黨輪替後,前後任院長對於故宮的博物館行銷策略產生什麼樣的變革?第三,開放陸客來臺觀光後,為故宮的博物館行銷策略帶來什麼樣的變革?這些改變是否能有效提高參訪者的回流率? 透過個案說明與文獻分析,參考Bradford(1991:93)與McLe

an(1993:12)的博物館行銷範圍,以及McLean(1997:183)、Kotler等(1998:61;2008:46)的博物館行銷流程,繪製出符合本研究個案的故宮博物館行銷模型。此部分筆者先以現有之文獻資料,針對此一行銷模型進行分析。接著,再依其不足擬定訪談題綱,並挑選與本研究最為相關且極具代表性之人士,作為本研究的受訪對象。筆者將受訪對象依其專業及代表性分為3類,計有博物館相關人士3名、專家學者3名,以及2名平面媒體,並從中各挑選一位進行前測作業;以其學術理論或實務經驗的分享,作為本研究分析的內容。最後,再依訪談分析結果修正故宮之博物館行銷模型,並綜合分析結果來回答本文之研究問題。

經過研究、分析後,以下簡述所得之結論。第一,故宮目前的營運大致上是依其宗旨前進,且行銷亦是為了達成其宗旨。第二,院長在博物館中扮演關鍵性角色,但不同政治背景的院長,其領導風格會有所不同;而在不同的院長之間亦會出現管理斷層,但政治立場並非唯一原因。另外,林曼麗前院長以「Old is New」帶領故宮轉換形象,而周功鑫院長則以「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為理念,致力賦予文物新的意義。第三,故宮並無特別設置「陸客專案」,但可利用故宮與大陸的歷史淵源,去創造吸引陸客前來的誘因;且故宮的精美文物,以及推陳出新的展覽,使其具有再參訪的意願。除此之外,服務與故宮品牌皆是行銷故宮的有利工具,優質的

服務會使參訪者願意再次造訪;而故宮品牌承載華夏文化、歷史背景外,亦代表故宮的形象、品質與專業。因此,筆者遂將此兩項工具加入故宮的行銷組合中,其望能為本研究提供更周延的行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