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圖書館-靠北上班族也說明:東吳大學城中校區 圖書館靠北上班族,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 建議使用版權所有©東吳大學圖書館目前瀏覽人次:3006072...透過相互分享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圖書館靠 ...

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余貞誼所指導 于政民的 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性少數在醫學知識與醫師養成過程中的歧視 (2021),提出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性少數、性別不平等、醫學教育、潛在課程、戰略與戰術。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經濟系 林佳慧所指導 許家馨的 產業結構、工作型態與兩性薪資差異之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薪資差異、非典型勞動、Oaxaca分解模型、Oaxaca及Ranson分解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的解答。

最後網站跨界、跨文化 從傳統挺進未來的百年名校- 2019年最佳大學指南則補充:東吳大學 簡介:. 擁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6個學院、24個學系、24個碩士班(含碩士在職專班)與學位學程、6個博士班,166個學生社團,291所姐妹校,16000餘學子,逾12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性少數在醫學知識與醫師養成過程中的歧視

為了解決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的問題,作者于政民 這樣論述:

雖然同性戀等性少數群體在醫療領域已不再視為異常,但並不代表性少數在醫療場域中的汙名與不平等已經消失。為探究臺灣的醫師養成過程中,是如何看待性少數並從而影響臨床的實作,而醫師與醫學生對此對此又有何回應,本研究針對醫學教育與臨床的性別議題,製作相關問卷並蒐集了 326 份醫師與醫學生有效回覆;且以立意取樣訪談了三十一位性少數或對性別議題感興趣之醫師與醫學生,詢問他們與此議題有關的經歷與看法。本研究發現,在臺灣的醫學院教育、醫院見實習與畢業後臨床工作時的潛在課程等醫學教育場域中,性少數群體仍被當作是不符合異性戀常規性的異常,從而造成許多的汙名與刻板印象,並因此影響臨床實作的運行。如男同志仍被當

作是 HIV 的高風險族群,女同志皆為陽剛形象等。而身處保守且階層嚴密的醫療體系下,具性少數身分與其盟友的醫師與醫學生,雖較難直接發聲反抗,但仍以戰略與戰術等行動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多元性別友善的態度,並以此作為推廣與增進性別意識的作法。

產業結構、工作型態與兩性薪資差異之探討

為了解決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科系的問題,作者許家馨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討台灣近年來產業結構及工作型態之變遷,對兩性薪資差異源自於性別特性差異之影響,亦或是性別歧視所產生的差距。利用行政院主計處自民國101年至106年《人力運用調查》之資料作為研究之實證資料來源。以薪資特徵理論為基礎,採用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人數、產業、職業、就讀科系及勞雇型態等特徵變數,建立迴歸模型,並且由此模型加以分析男女薪資受其變數的影響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台灣勞動者的薪資會受到產業結構及勞雇型態的改變所影響,且男女兩性之薪資有逐年縮減的趨勢,其原因與產業職業的隔離及非典型市場的市場歧視有關。 本文以Oaxaca(1973)及Oaxaca and R

anson(1994)的兩性薪資分解模型分析,雖然男女薪資仍具有差異,但兩性薪資差異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且薪資差異可由男女特性所可解釋之部分也已達到60%至70%,說明了近年來職場中的兩性的薪資差異已經有絕大部分可由其男女特性所解釋,亦即薪資模型中無法解釋之部分(歸咎於性別歧視的部分)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在探討不同產業下的男女薪資差異受何種因素影響,第三級產業的女性所就讀科系與薪資報酬有很大的關聯,而在第三級產業中,非典型工作者的每小時薪資會低於典型工作者,而若台灣社會已走向以第三級產業為主的社會,且派遣市場又持續擴張,這種勞動型態對於勞動者的薪資呈現負向影響,因此進入典型或非典型市場

工作,確實會影響工作者所獲得的薪資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