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書伍兄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杜書伍兄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學禹寫的 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 和杜書伍的 打造將才基因(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機會都不是你的。 ——杜書伍 二、逆境沒有那麼嚴重 - Cofacts也說明:杜書伍 二、逆境沒有那麼嚴重,只要有信心,能夠吃苦,不管在什麼環境下,一樣能 ... 請孩子們和兄弟姊妹們好好看幾遍這個文章,不多年後,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黃國峯所指導 簡秀芬的 以管理矩陣探討企業傳承接班之研究 (2019),提出杜書伍兄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管理矩陣、企業傳承接班、家族治理、股權治理、公司治理、接班計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曾榮華所指導 蔡岱倫的 心智繪圖法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故事改寫之行動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心智繪圖法、故事改寫、寫作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杜書伍兄弟的解答。

最後網站七人去年領走逾一億 - 自由財經則補充:... 的辜成允、中信金(2891)的辜濂松、聯強(2347)的苗豐強及杜書伍、兆赫(2485)的林慶輝、寶成(9904)的法人董事─巴拿馬商必喜兄弟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杜書伍兄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

為了解決杜書伍兄弟的問題,作者李學禹 這樣論述:

胖﹅累﹅病﹅醜﹅十大惡疾全和「睡不好」有關 你的睡眠品質,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跟著本書評量╳診斷╳治療╳預防╳鍛鍊 每天早晨醒來都能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心情美美迎接每一天     「你的睡眠品質及格嗎?」   「你的血氧濃度達標嗎?」   「你知道自己的呼吸道有堵塞嗎?」   「你知道自己會打鼾﹅半夜呼吸會突然中止嗎?」   「假日補眠起床後,依然感到全身疲憊嗎?」     睡眠間的「沉默缺氧」是全身疾病的源頭     ●發炎體質 ●半夜頻尿 ●頑抗型糖尿病 ●難控制的高血壓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失智 ●咽喉胃酸逆流   九成以上的人對打鼾缺氧﹅呼吸中止等睡眠障礙問題無病識感!   瞭

解自己的呼吸道情況,戰勝睡眠缺氧,治好睡眠障礙   身上許多慢性病也會跟著好轉﹅甚至消失,讓全身健康一起變好!     睡眠是人類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作的重要過程,它掌管著人體新陳代謝中所需要的休息、補充與再出發。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全台將近500萬人有睡眠困擾;換算下來,國人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打鼾、睡眠呼吸中止、不易入睡等問題,會造成睡眠過程中呼吸經常中斷、身體間斷性缺氧,睡眠中人體應該進行的自我修復機制受到影響,會逐漸形成發炎體質,導致全身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進而百病叢生。     本書作者行醫三十年醫學實證心血集成,全齡關注,全身守護,為病患不斷追求精準診斷與臨床技術

突破,名列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首創「混合手術」在一次手術中同時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及其他共病,如肥胖縮胃等,改變當代睡眠手術模式,媒體報導評為「台灣之光」!「整體治療」則是強調以人為本,量身訂做個人治療方案,指導民眾作好生理時鐘的調整、經鼻呼吸、口咽肌肉訓練、睡姿療法與體重控制等這些自我健康管理。對於鼾聲診斷系統精準度的研發亦不遺餘力,學理與技術並進。並提供最新治療技術資訊給讀者,最重要的是從「呼吸道阻塞」這種人體最大病根著手治療,不只能消除擾人的鼾聲,更能同時改善全身九成疾病,各種睡眠障礙﹅慢性病都能跟著好轉。     本書最新醫療資訊完整詳實,速查即懂,內容包含:自我睡眠狀況評量、常被一般

人忽略的鼾症病理解說﹅居家睡眠﹅醫院睡眠檢查﹅免開刀保守治療﹅智慧型止鼾輔具﹅先進微創手術﹅呼吸障礙預防與復健法,皆可依個人症狀與治療情況做最佳配套選擇,發揮最高醫療效力。   本書特色     1.最新﹅最專業止鼾科普知識,臨床證據醫學,內容值得信賴   睡眠醫學界權威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案例﹅表格﹅插畫,向普羅大眾解說最新止鼾健康觀念。身為業界首屈一指的權威,作者對於健康知識的考究無庸置疑,內容值得信賴,除了專家建言更有個人詮釋視角,為同類作品中最有觀點﹅出類拔萃之作。遠離打鼾,順暢呼吸﹅消除疲勞就看這一本!     2. 喚醒國人對打鼾的病識感,作者一生懸命,提高台灣睡眠呼吸治療之世界

成就   作者戮力擴展睡眠醫學在台灣之發展,以治療睡眠呼吸障礙病患為終生志業,可說是此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意見領袖。     3. 提倡睡眠檢測,以最新科技解決民眾睡眠障礙   論文發表﹅新書出版﹅媒體專訪,忙碌的外科手術﹅教學之外,作者透過各種管道,推廣居家睡眠檢測與智慧睡眠科技,助廣大民眾一夜好眠。   醫界專家撰文推薦     王瑞慧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李飛鵬 / 台北醫學大學 副校長   陳昱瑞 / 長庚醫療決策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陳時中 / 衛福部部長    程文俊 / 長庚醫療決策委員會主委、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社會賢達盛情推薦     王慰祖 / 「醫藥新聞

週刊」社長   杜書伍 / 聯強集團總裁   洪素卿 / 知名醫藥記者、「今健康」總經理   高文音 / 年代新聞台「聚焦2.0」主持人   陳瑞憲 / 知名建築設計師   楊紀華 / 鼎泰豐董事長   游錫堃 / 立法院院長   楊育正 / 前馬偕醫院院長   鄭凱云 / 「TVBS健康2.0」主持人   賴清德 / 中華民國副總統     (以上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以管理矩陣探討企業傳承接班之研究

為了解決杜書伍兄弟的問題,作者簡秀芬 這樣論述:

傳承接班的議題,古今中外,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亙古存在著上傳下承,理性與感性交織下錯綜複雜的情境。台灣企業大多為家族企業,恰巧第一代創辦人已處於高齡,客觀上理應急需接班,但主觀上有包羅萬象的各種考量,各界不斷拋出所觀察到的問題,強調接班問題的嚴重性,大聲疾呼已經到了危及國安的程度,但創辦人們遲遲未能決斷的原因,最主要是關鍵問題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解套? 問題的答案可以是哪些選項? 最佳實務可以是什麼?然而,私人銀行誇大的理財行銷話術,讓原本中性的家族辦公室形象給嚴重扭曲了,以偏概全地造成大家誤以為家族辦公室僅是幫助家族企業理財而已。而會計師及律師也僅能就相關的專業提供片面的建議,有見樹不見林之虞

!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司徒達賢教授所發表之管理矩陣作為研究之架構,將管理矩陣套入傳承接班的情境議題中,試圖找出一套「周延而互斥」的檢視工具,讓傳承接班的問題連同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整合」得到完整系統性的分析,明確地找到問題癥結,才能對症下藥,投入應對的策略並導入應對的資源,釜底抽薪地解決問題,才能讓傳承接班不至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再讓傳承人傳得膽戰心驚,而接班人又接得誠惶誠恐。研究中,將管理矩陣順應傳承接班議題些微調整六大層級,並交織出36個子項目,逐一解釋後加上舉例說明,再套入世界級典範已傳承350年13代的德國默克公司與台灣少見的百年企業黑松公司作為研究個案,並兩相比較找出差異性,從案例

中清楚知悉觀念上及作法上的不同之處。有為者亦若是,企業想傳承超過350年或真正能永續經營,還需要努力的方向及高度,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冀以此研究能對台灣企業有綿薄貢獻,推動台灣企業能順利傳承接班,世代和睦交替,企業永續經營,持續為台灣的經濟提供源源不絕的穩定力量!

打造將才基因(增訂版)

為了解決杜書伍兄弟的問題,作者杜書伍 這樣論述: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兩岸暢銷近30萬冊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公務人員閱讀推薦書籍 *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排行榜   站對姿勢.少繞彎路─植入將才基因,躋身關鍵的30%!   基層員工,你選擇打好基礎,成為組織的關鍵人才,還是當職場碰碰球?   營收9500億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公開40年讀人觀點;   把握四大認知關鍵,百萬上班族自我鍛鍊出頭天!   杜書伍,1976年加入神通電腦,推動台灣第一顆微處理器;三十歲即升任集團子公司總經理;又四年,晉升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是營收9500億、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資通訊電子通路集團。   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

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杜書伍的職涯看似一則傳奇。但當他自我剖析職涯歷程,企圖找出培養將才的法則時,他真切的體悟到:   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它需要的是,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   杜書伍將四十年來體悟將才的營造心法,集結於「聯強EMBA」專欄,每週固定十八萬名白領細細閱讀。   杜書伍相信──   打造將才基因,有關鍵的黃金五年,若能及早認知正確價值觀、潛心修練基本功,就能提高幸運之神眷顧的機會,成為職場的常勝軍。   

本書一共分為四部──   第一部談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是潛藏於內心的理念、價值觀,所有行為的源頭;長歪的樹長不高,方向走偏了,所有努力將成枉然。   第二部談能力的正確認知,如何避免以井觀天,而能正確評價自我能力在職場上的價值,並培養「可產生實效」的能力,避免流於紙上談兵。   第三部談如何看待職場環境中的「軟體」──組織與制度,到底制度是幫助快速專業化的know-how,還是束縛?看似只是小小的思維角度不同,卻是職涯成功者與失敗者最決定性的分野。   第有了上述三項基礎後,最後第四部談將才的條件。組之中有很多展露頭角的明日之星,但多數最終都淪為萬年科員,原因何在?士官長(匠氣)跟大

將(大器)有什麼不同?如何跳脫「士才」、成為「將才」,自我打造職涯二、三十年的不敗根基? 作者簡介 杜書伍   1952年出生於教師世家,爺爺取名期許「與書為伍」。   1974年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學系畢業後,即積極投入引進推廣英特爾CPU技術,被推選為影響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之一。1988年創辦聯強國際集團,40年來獨到的經營策略,將聯強國際發展成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年營收9500億元、版圖跨越台灣、大陸、澳紐、北美、印度、中東、泰國與印尼等地的資通訊電子通路集團,長期為《天下雜誌》評選為「標竿企業」、獲《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為「台灣執行長50強」、被基金投資經理人選

為「最佳專業經理人」,並榮獲交大傑出校友。   杜書伍經營領導企業,注重「觀念領導」與「人才培育」。長期以來,針對企業營運、制度觀念、組織認知、職場行為與觀念等撰寫數百篇之觀念短文,做為聯強內部人才培育的教材。同時基於「知識經驗的分享,是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的理念,陸續集結出版《打造將才基因》、《將將》二書。由於非常貼近職場實務觀念,引起廣大共鳴,兩岸暢銷近30萬冊,成為最受歡迎的暢銷作家。 推薦序 人才競爭的世紀  殷允芃 作者序 觀念普及,是組織躍升的動能  杜書伍 導言  如何閱讀「聯強EMBA」 第一部 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 豆芽現象 人兩腳,錢四腳 年輕人的資產

與負債 公車理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者恆大 簡單就是美 自卑與超越 職涯成長的認知與突破 第二部 能力的正確認知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老鳥,也會墜機 知識與常識 能力的內涵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學習能力 學習與應用 系統習慣的養成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第三部 制度是know-how還是束縛? 無能者的藉口:簡答「公司規定」 橫柴入灶?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形期無形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 到隔壁便利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 懶而美的文明 第四

部  將才的條件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每個人都要有會計觀念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溝通能力的基礎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 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 壓力管理 到底是將?還是士! 附錄 躋身組織的前30%關鍵人才  盧智芳 不停換工作,只會浮在半空中  Cheers編輯部 做事前,先找到你的GPS  李欣岳 作者序 觀念普及,是組織躍升的動能   或許是因為出身於教師家庭,或許是求學時期擔任補校老師的兼差歷練,也或許是企業主管長期輔導下屬養成的習性。回顧我的一輩子,雖然沒有從事過教職工作,卻似乎與「如何教」脫不了干係。   我的祖父與外祖父都

是校長,父母分別是中學及幼稚園教員;雖然家中四兄弟無一人繼承父母衣缽,但回想起來,我的成長過程中倒有兩段機緣與「如何教」有關。   一是還記得高中時父親在自家開設數學家教班,我會去幫忙擔任小助教,當時還頗受學生歡迎。另一是大四時我在補校教高三數學,後來服完兵役到神通電腦上班時,校長又來找我,希望我白天工作晚上還去兼課,鐘點費很誘人。雖然我終究沒有去當兼職教師,但當時的口碑可能還算不錯。   非教師的實質教導工作   我在交通大學主修計算與控制(即今日的資訊工程),當時整個台灣沒有幾部電腦,而且多半隸屬於政府部門或學術研究機構;所以考上大學時我懊惱不己,擔心自己連找到電腦工程師的工作都很吃

力。沒想到陰錯陽差下我只當了一年的工程師,爾後三十年實際上做的多是「教導」的工作。   兵役結束前兩個月我看到報上一角的報導,一個叫英特爾的公司成功開發出能將整座房間大的電腦運算功能微縮到一小片晶片的產品;我直覺這樣的產品必然可以普及,所以我決定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   當時整個台灣絕大多數企業為傳統產業,科技知識非常貧乏,推廣工作十分困難;後來我索性創辦台灣第一本科技資訊雜誌《微電腦時代》,白天推銷晶片晚上當總編輯,這個雙重身分維持了五年。   另外,我三十歲就被拔擢擔任聯通電子的總經理,一個「少年總經理」如何輔導部屬,進一步要考驗我「如何教」的能力。從一開始不免跌跌撞撞

、到揣摩各種方法,我逐漸體悟到最有效的輔導,在於從根源改變員工的認知;當員工具備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做事方法後,自然而然就能透過任務的賦予與歷練的累積,穩健成長。所以,我非常注重員工的觀念與認知,花費很多時間在觀察員工、找出盲點、溝通觀念,而且不厭其煩。   「聯強EMBA」的由來   我是一個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人,我每天看著公司的運作,看到人員面對難題時是如何面對、思考時有什麼盲點、部門間的摩擦如何弭平……點點滴滴中,我感覺這些運作的背後都有其共通的規律;洞悉其運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解決。而且如果每個同仁在做事之前,就能掌握這些對的觀念與方法,整個公司的運作效能,不就能夠成倍提升嗎?

  正因為想要把對的做事觀念與方法「普及化」到每一個同仁身上,我把我的思考心得,盡可能的說與同仁知曉:這些內容有些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容易產生的迷惑,有些是可以減少部門摩擦的小觀念,有些是普遍存在企業制度運作的盲點……大多數是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去點出與釐清這些認知盲點的話,整個組織的運作就會力不從心、無法產生「如臂使指」的靈活度與通暢感。所以當我觀察而得出體悟後,一有機會我就講,一而再再而三的講,直到同仁認知、認同到內化為止。這些講述的主題,就是「聯強EMBA」的前身。   直到約莫十年前,我意識到當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後,有愈來愈多的同仁無法直接聽到我講,容易造成認知的隔閡,才

嘗試改用書寫的方式記錄這些觀念認知,並透過電子郵件寄發給內部員工。   從小數理是我的強項,但語文卻是我的罩門;但後來我逐漸體悟到文字很美,而且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因為文字的用字簡約,可精準的傳達我的想法,而且對接收對象而言,若是聽我演講,他被迫要用我說話的速度理解;閱讀則不然,讀者是依循自己的節奏在吸收,可快、可慢,還可「倒帶」、重讀。再加上電子郵件可大量、快速傳播的特質,還有什麼比文字結合電郵更完美的觀念傳播工具?   「聯強EMBA」對外傳播的歷程   當同仁習慣於閱讀文章後,有業務同仁開始想到,若是客戶透過閱讀聯強EMBA文章而能提升經營管理能力,不也有利於公司業務的推展?便陸續轉

寄給經銷商,沒想到獲得頗大的迴響。爾後我們進一步將文章分享給公司新成立之網站─聯強e城市的訂戶,讀者更廣泛普及到各行各業意想不到的對象。根據我們初估,少說有五十萬人看過聯強EMBA的文章。   還記得那段時期,公司的公關部門陸續收到許多演講邀約,一般企業的訓練單位自是不在話下,但也接到來自縣市政府、大學行政單位、醫院管理部門、文官訓練中心等機構的邀請,當詢問邀約緣由時,對方竟能隨口說出某一篇聯強EMBA的標題。對於這套原意作為內部訓練用文章竟不可思議的引發不同型態組織的共鳴,我雖然無法一一回應和參與,卻也深感組織型態雖有不同,面臨的管理議題卻有本質上的共通性。   而這樣的回響,也改變了我

原來無意出版此書的初衷。   我對「觀念普及化」所能產生的力量感受很深,因為觀念若能深入多數人的思惟,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氛圍,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的被潛移默化,這是最自然的改變與提升方式。好比這幾年我愈來愈喜歡台北,因為她業已形成自動排隊、有禮、自制的文化,外來人口來到這個城市也會受到感染,自然而然跟著排隊、守秩序,這就是所在環境對人的無形渲染力。   而台灣近十年來有許多企業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若能將其長期體悟而累積出的知識與經驗,分享回饋到企業之外,就能使良善的觀念加速擴散於整個社會,形成向上提升的無形力量。我認為以這個形式回饋社會,遠比金錢或物質的贈予還來得有意義及有貢獻。   回過

頭來,近年來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三到五年頻繁轉換工作,就像「隨機碰撞」的「碰碰球」一樣,隨性所至、無所定著;三、五年後當他最終認清職場生態願意安定時,往往已年過三十,短少了至少五年的紥馬步的時間,這對個人、企業與國家都是很大的虛耗。因此,倘使這本書的付梓,能使職場正確觀念與認知得以「普及化」,職場年輕人能及早建立對職涯、職場倫理與企業組織的正確認知,減少摸索與虛耗的時間,豈非個人、企業與國家的三贏?   一本打造將才基因之書   從2000年寫就第一篇文章開始,幾年下來陸陸續續的累積,統計下來竟有近百篇的文章;不過,由於文章所涵蓋的主題甚多,此次僅收錄與職場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體涵蓋

了幾個面向,但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可說是針對有志成為專業經理人、如何從基層「打造將才基因」的自我鍛鍊手冊。   我一向不相信天底下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所有的成就必然都是一步墊著一步、厚實的積累,才能從組織基層的「兵」、逐漸提升為帶兵打仗的「士」、最後茁壯為運籌帷幄的「將」。否則長歪的樹長不高,即便一開始成功也容易半途夭折,終究無法獲致長長久久的功業。   何況大將不是「藍波」,不能僅靠一、兩個特異功能就想要力挽狂瀾;大將是要具備全面的能力、成熟的人格特質,並已將擴大思考範疇與主動積極負責內化成為一種習慣,這是需要長時間能力的淬煉與任務的賦予,才能逐步養成。所以,想要成為「將才」是沒有捷徑的,必

須踏踏實實的打好「將才」的根基,等待戰場出現、累積戰功。   所以,將才是具備完整的能力與人格特質、萬中選一之人,而有志成為將才的年輕職場工作者,若能預先認知將才的條件與特質,不就能及早打造自己的將才基因、等待機會公車的到來?  如何正確「讀」與「用」,自我養成將才實力   最後,對於有心成為將才的職場工作者,我想談一下如何讀這本書。   近年來,我對腦神經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深感興趣,投入不少時間鑽研。因為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解開了人的能力、人格特質是如何形塑,甚至也發現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些發現對於企業如何做好選才、育才,有莫大的幫助。因此,我要求公司用人主管必須對大腦運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聯強學院也開設多門「腦的結構與運作」課程,教導大家認識能力、人格特質的形塑歷程,幫助大家更認識自己、更了解部屬甚至自己的小孩。   對大腦運作的涉獵過程,也解開了我過去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很多人很積極的閱讀,學富五車卻發揮不出來?我發現問題就出在閱讀的方法不對,讀進去的知識在大腦裡面無法與既有經驗形成「連結」,導致讀進去的資訊都只是一堆用不出來的資料,無法對現實環境面臨的問題產生解答,而且很快就會淡忘(請見「『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一文)。   所以聯強學院也以大腦理論為基礎,開設「閱讀學習訓練」的課程,教大家如何正確閱讀。簡言之就是要用「連結閱讀」的方式來讀書,亦即閱讀時需一邊咀嚼文中

的意涵、模擬文中提到的場景,一邊連結到自己的工作。而聯強內部在推廣聯強EMBA文章時,會附上三到五個「導引思考問題」,引導同仁作連結閱讀;這次出版的文章中同樣附上這些導引思考問題,希望有心透過此書學習的讀者,「知」而後真正能「行」,真正轉化為工作實力的提升。   後記   在此次出版的過程中,當我整理與重讀這些文章,讓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這些文章寫作時間前後跨距最長有七、八年之久,但不同時期寫就之文章,立論與邏輯並未隨著環境的物換星移而有矛盾之處。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業餘的寫作者的小小成就感吧!   最後,特別感謝天下雜誌殷發行人的熱情邀約,以及天下雜誌同仁為出版此書所作的努力。   每

一篇《聯強EMBA》的電子郵件,刊頭都有這麼一句話─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三年前出版《打造將才基因》時,我將所有的版稅收入捐贈予基金會,用於公益用途。此次第二本書《將將》的出版,我決定採取更直接簡單的方式,亦即省掉版稅,直接反映於定價的調降。所以,連同本次一起重新出版的《打造將才基因─增訂版》,有興趣一讀的讀者,皆能以「驚喜價」擁有這兩本書。   很高興促成本書出版的《天下雜誌出版社》,竟能認同這個另類提議,欣然同意共同推動、落實「普及化」的理念。 杜書伍

心智繪圖法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故事改寫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杜書伍兄弟的問題,作者蔡岱倫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實施心智繪圖法應用於故事改寫的教學歷程,以瞭解學生故事改寫能力的轉變情形,進一步省思所面臨的困難及提出解決之道。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本研究者班上27位國小五年級學生。研究期程為一個學期共16週32節的教學,資料的蒐集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透過質性資料的教學錄影觀察、研究諍友教學觀察、研究者教學省思日誌、訪談學生和研究諍友的意見及問卷調查的意見、學生作品、評分單以及班級通訊單的家長意見;以及透過量化資料有前後測的故事改寫成績、試探性研究的問卷調查以及自我檢核表,進行質與量的資料文件分析和相互印證,以求研究的嚴謹與中立,經過歸納分析結果,得到

以下研究結論:心智繪圖法應用於故事改寫因採循序漸進式教學,如「教師引導期」、「團體共作期」及「個人創作期」,能幫助學生熟練使用心智繪圖方法,且各時期特別需要教師在歷程中不斷指導學生聯想、分工合作,學習獨立,學生對於使用心智繪圖法特別喜愛團體共作的樂趣,並能經由小組合作而學習傾聽和互相尊重,而利用固定架構三大分支(或四大分支):故事開始、故事經過、故事結束、(以及人物介紹),讓學生在寫作上無法發揮創意,且對於分段能力的進步則無顯著差異,但「熟悉度」和「具條理」故事範本讓學生易於模仿結構。研究者根據上述結果再提出教學和未來研究方法的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