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標 新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旗標 新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正茂寫的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和江崎貴裕的 資料科學的統計實務:探索資料本質、扎實解讀數據,才是機器學習成功建模的第一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華文創 和旗標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張宇晴所指導 何彥蓉的 改編動漫之分鏡研究——以《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為例 (2021),提出旗標 新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編、分鏡設計、漫畫視框、動畫鏡頭語言。

而第二篇論文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葉文芝所指導 曾桂枝的 地政士產業創新與策略機制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智慧資本、經營策略、商業模式、地政士的重點而找出了 旗標 新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旗標 新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為了解決旗標 新書的問題,作者陳正茂 這樣論述: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史料部分,以《自由陣線》和《聯合評論》為分析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人物方面,述評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經過。   本書還特別提及李宗仁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當然,代表第三勢力運動最重要團體「戰盟」和幕後積極支持第三勢力的美國,更是務必要探討的對象。基本上,由這幾個面向來建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背景、源起、發展與瓦解,不僅關照全面且脈絡清楚。    本書特色   本書為:探討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

全面的著作,   本書係:研究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權威的論著,   本書是:論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深入的專書,   欲瞭解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經緯始末,盡在此書  作者簡介 陳正茂   學歷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教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專任教授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真理大學講師     著作   期刊論文   〈國府治臺初期「再中國化」政策之探討〉、〈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臺灣布袋戲為例〉、〈另一條道路—— 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

臺灣歌仔戲為例〉、〈投機或被利用:「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臺灣京劇為例〉、〈最後的訴求與迴聲—— 以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 論「吳國楨事件」及其始末〉等近80篇。   專書論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少年中國學會史」》、《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 青年黨人物群像》、《各擅風騷—— 民國人和事》、《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敝帚自珍—— 陳正

茂教授論文自選集》、《逝去的虹影—— 現代人物述評》、《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 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等10餘部書。   另編有《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被遺忘的學者—— 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聯合評論》、《新路周刊》、《自由人》、《少年世界》等。     自序:十年辛苦不尋常——我的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研究 第一章 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述評: 以《自由陣線》週刊為例 一、《自由陣線》週刊簡介 二、第三勢力理論述評 三、第三勢力之挫敗 第二章 第三

種聲音:附議第三勢力理念的《自由人》三日刊 一、《自由人》三日刊創刊之背景 二、《自由人》三日刊誕生之經過 三、《自由人》之命名與經費及發刊宗旨 四、《自由人》的艱苦經營 五、從《自由人》到《自由報》 第三章 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 一、《聯合評論》創刊之背景 二、「第三勢力」一詞的重新定調:自由民主運動 三、《聯合評論》論述之內容 四、第三勢力的落日餘暉——《聯合評論》的風流雲散 第四章 最後希望的破滅: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 一、再起——李宗仁的第三勢力佈局 二、取代蔣介石——美國與第三勢力運動的推展 三、第三勢力運動之先聲——「自由民主大同

盟」 四、東山再起的嘗試——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 五、枉拋心力——第三勢力運動與李宗仁之失敗 第五章 書生從政的悲劇:顧孟餘政治活動之探討 一、佐蔡元培治理北大 二、擁汪成立「改組派」 三、在香港從事「第三勢力」運動 四、晚年投蔣返台定居 第六章 「自由中國運動」:蔡文治與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夢想做中國的戴高樂——蔡文治其人其事 二、美國的馬前卒——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 三、鬩牆之爭——蔡文治與張發奎 四、不可能的任務——空投大陸 五、風流雲散——自由中國運動的收場 第七章 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 一、香港第三勢力之源起 二、《自由陣線》集團的擴張與發展 三

、謝澄平與許崇智的「中國民主反共同盟」 四、《戰盟》成立後與謝澄平的恩怨 五、《自由陣線》集團的內鬨和失敗 六、《自由陣線》集團的風流雲散——兼論第三勢力悲劇之宿命 第八章 曇花一現:許崇智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美國的備胎——香港第三勢力的風起雲湧 二、曾為蔣上司——許崇智的生平與事功 三、我將再起許崇智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四、拉攏分化——國民黨對許崇智第三勢力運動的回應 五、乍起旋滅——許崇智及其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六、迴光返照——許崇智一生述評 第九章 變局下的選擇:張發奎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第三勢力風起雲湧於香江 二、變局下的選擇——張發奎與第三勢力運動 三

、張發奎與許崇智之恩怨及其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 四、「三張一顧」——張發奎與「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 五、餘波——張發奎與後期第三勢力運動及檢討美國與其之關係 六、風流雲散——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第十章 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五○年代第三勢力在香港 二、張君勱第三勢力理念之發軔 三、張君勱參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與「戰盟」之瓦解 四、畢竟一書生——張君勱推動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五、再評價——張君勱第三勢力運動思想之述評 第十一章 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發展史略 二、左舜生參與第三勢力運動之經緯 三、恨鐵不成鋼——左對台灣

當局的逆耳忠言 四、再出發——「中國民主反共聯盟」 五、第三勢力運動的終歸沉寂 第十二章 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主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始末 一、曾經輝煌的香港第三勢力 二、「戰盟」前的第三勢力組織 三、「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的成立 四、「戰盟」內部的紛擾 五、「戰盟」失敗之因述評 第十三章 代理戰爭:美國與五○年代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亡羊補牢——誰丟了中國 二、第三勢力的三腳架——軍事、政治、文化三構面 三、第三勢力團體——多頭馬車互相競逐 四、代理戰爭的失敗——枉拋心力盡成空 第十四章 結論:由第三勢力失敗之因檢討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  自序 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的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研究   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的選舉,不管是中央或地方,國、民兩黨捉對廝殺,都競爭的非常激烈而日趨白熱化,然在兩大黨的夾擊下,亦屢有第三黨扮演關鍵第三勢力的角色而異軍突起,早期有宋楚瑜成立的「親民黨」和尊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聯」;以及同為藍軍的「新黨」,經過一、二十年台灣選民的考驗,上述政黨已趨泡沫化,在台灣政壇已無影響力。但是台灣的政治環境,國、民兩黨外仍有第三股力量成長發展的空間,觀乎近幾年來的「時代力量」和柯文哲的「民眾黨」就是最顯著的例子。所以,當今國人對「第三勢力」一詞並不感到陌生,這應該是受傳媒影響所致,但對第三勢力的認知,可能僅限於國、民兩大黨外的其他

較具實力之黨派,如親民黨、台聯、時代力量、民眾黨等等,而對於過去所謂的第三勢力之瞭解,恐怕知之甚少,甚且毫無所悉了。其實,過去第三勢力運動,不論在中國或其後在香港,都曾風光一時,雖不敢言舉足輕重,但最起碼是有若干影響力的,因此,國、共兩黨都曾積極拉攏之。   基本上,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大陸時期的在野黨派與「民盟」第三方面之政治勢力;後一階段則為五○年代以香港為大本營的第三勢力運動。前一階段的第三勢力運動,時間可追溯至上世紀二○年代末期,彼時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開始實施「黨外無黨」的一黨專政,為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一些主張民主自由的有志之士,乃紛紛成立政黨與之

抗衡。先有民國12年,曾琦、李璜、何魯之等人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中國青年黨,繼有民國19年,鄧演達的第三黨;和23年張君勱的國家社會黨;其後又有所謂的三派: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派、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社與沈鈞儒的救國會,此即大陸學者所說的「民主黨派」。   上述諸政黨均標榜為國、共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這些中間黨派都有其政治主張與理想,然實力薄弱,尚不足以對國民黨構成威脅。所以雖然言為第三勢力,其實僅略具雛型而已。在抗戰方酣的四○年代初期,國民黨專制獨裁又逐漸趨強之際,終於使得這些原本各自為政,甚至政治立場相去甚遠的小黨派,捐棄成見,共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此即日後之「民主同盟」。「民盟」成員來自於

「三黨三派」,內部有左右派之分,有親共如救國會者,也有堅決擁護國府,政治立場極右之青年黨者,其雖較缺乏群眾基礎,但因網羅一批學者名流,擁有清望和高知名度,故實力仍不容小覷。戰後國、共劍拔弩張的時代,「民盟」即以「第三方面」調和者身分,穿梭於國、共兩黨間,最終雖調解失敗,但卻引起國際間對中國這股標榜自由民主為理想之政治團體的注意,其中尤以美國為最。當時負責調停國、共衝突的美國特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即曾有寄望中國前途於這批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之論,馬帥此語隱然已為五○年代,美國以香港為大本營,積極扶持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留下伏筆。   四○年代在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終因「民

盟」分裂及親共,遭國府取締宣布為非法政治團體而瓦解。然民國38年,在國、共內戰劇變,大陸淪陷,國府遷台的風雨飄搖之際,又使得第三勢力有了生存發展的希望,此即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當時這股力量,在美國和桂系李宗仁的支持下,雲集香江一隅,首揭反國、共兩黨大旗,標榜反共、反蔣,堅持民主自由的第三勢力主張,在香港曾盛極一時,喧騰不已。基本上,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是美、蘇冷戰結構下的一環,它背後有美國援助、反蔣勢力「代總統」李宗仁等之奧援,故有其錯綜複雜的國內外背景因素存在。當時在港從事第三勢力要角有:張發奎、顧孟餘、左舜生、李璜、張君勱、張國燾、許崇智、伍憲子、李微塵、童冠賢、邱昌渭、謝澄平

、羅夢冊、董時進、許冠三、王厚生、孫寶剛、孫寶毅等。這些人分屬民、青兩黨,部分為國民黨及桂系政治人物。它們在美國金錢支助下,先後成立了「自由民主大同盟」、「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等組織,並透過報章雜誌宣傳其理念。其後因「韓戰」爆發,國際局勢丕變,國府當局所在的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使得美國不得不改善與國府的關係,蔣介石政權重獲美國的支持,而先前美國暗中支持的第三勢力運動,也因美蔣關係之轉好而趨黯淡,最終風流雲散矣!   過去大陸時期的第三勢力組織之研究,兩岸三地研究者已甚多,但是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目前學界研究者殊少,知之者亦鮮。

坦白說,其實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仍有諸多可供研究之價值,尤其可藉此運動之失敗,來深刻探討何以在中國特殊政治文化格局下,第三勢力政治運動,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之因素何在?此對當今海峽兩岸之政治生態,當有可供深思反省之處。筆者過去數年對此議題一直懷有高度興趣,也蒐集不少相關資料,先前曾將關鍵珍稀史料,委由秀威覆刻出版《聯合評論》5冊及《自由人》20巨冊;個人也編著有《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和撰寫《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一書,聊充自己60虛度與杏壇執鞭30載的印記。雖有這些基本素材的整理和若干研究成果的發表,但心裡念茲在茲的還是,如何早日將《五○年代香港

第三勢力運動史論》一書完稿出版,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磨一劍,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就是作者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心血結晶,如今付梓殺青,如卸重負,內心倍感欣慰。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整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書中的史料篇,即以第三勢力最具代表性的《自由陣線》與《聯合評論》為分析之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兼亦論及其盟友《自由人》三日刊的經緯始末。在人物方面,當時在港第三勢力之領導者如: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書中也個別以專章的方式,詳論彼等

從事第三勢力運動的經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特別談到「代總統」李宗仁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當然,代表第三勢力運動最重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即「戰盟」)和幕後積極支持第三勢力的國際力量——美國,更是不能錯過務必要探討的對象。個人認為,從這幾個面向來建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背景、源起、發展及興衰與瓦解,不僅關照全面且脈絡清楚。   今年,筆者從執教30餘年的大學講壇退休,回想在大學任教的最後這幾年,因台灣高教的生態丕變及畸形發展,在少子化及招生壓力下,大學老師已非傳道授業的神聖教育工作者,而更像的是如補教業的教育服務業者,如此的教育環境氛圍,當然大大違

背個人當年從事教育的初衷,因而興起「不如歸去」而提前退休。平心而論,個人對台灣的高教生態是持批判態度的,尤其對於所謂的每年大專老師教師評鑑更是不敢恭維,SCI、SSCI登錄的記點分數,對文史老師的評量,簡直是胡搞亂搞。所幸個人是「研究型」的老師,對著這荒腔走板的大專教師評鑑制度,反而更激發筆者的研究能量。   因著對第三勢力的研究熱情,在過去的10餘年間,筆者不論是在編纂或論文撰述方面,對第三勢力研究都有些許豐碩的成果。在編著部分,有《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3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5月),其中有相當多篇幅,集錄了左舜生有關第三勢力的言論及文章。而《五○年代香港第三勢

力運動史料蒐秘》(台北:秀威版,2011年5月),更是兩岸三地首本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珍稀史料編著成書者,內容主要蒐錄焦大耶(本名朱淵明)的〈「第三勢力」全本演義:第三百六十一行買賣〉和郭士〈「自由出版社」滄桑史〉及筆者早期研究第三勢力的幾篇文章,欲了解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經緯始末,焦文提供了最權威的記載,而想要知曉謝澄平《自由陣線》集團的興衰起落,郭文則披露最多的內幕訊息。此外,為便於研究起見,筆者與秀威出版公司合作,覆刻影印了第三勢力最具代表性的刊物《聯合評論》(5輯)(台北:秀威版,民國98年7月);及與其有關的《自由人》三日刊(20輯)(台北:秀威版,2012年12月)。

  至於專書和論文研究,筆者有《逝去的虹影——現代人物述評》(台北:秀威版,2011年12月)、《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台北:秀威版,2019年1月)二書問世,書中亦收入多篇近年來探討香港第三勢力之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有:〈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之介紹與略評〉《傳記文學》第92卷第6期(民國97年6月)、〈第三勢力壓卷刊物——《聯合評論》週刊介紹:兼敘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簡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29期(民國98年9月號)、〈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的主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始末(1952-1955)〉《傳記文學》第98卷第3期(民國100年3月

);又刊載於《北台灣學報》第34期(民國100年6月)、〈從擁汪到投蔣的顧孟餘〉《傳記文學》第100卷第5期(民國101年5月)、〈堅持民主憲政——青年黨與雷震〉《台北城市大學學報》第36期(民國102年5月)、〈童冠賢:從大學教授到第三勢力主將〉《南方都市報》(大陸廣州)(2013年7月31日)、〈第三勢力運動:《自由陣線》集團的興衰〉《南方都市報》(大陸廣州)(2013年9月4日)、〈第三種聲音——《自由人》三日刊始末〉《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民國103年4月)、〈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5期(民國105年4月)、〈最後的訴求

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7期(民國107年3月)、〈初試啼聲:謝澄平《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台北城市大學學報》第42期(民國108年3月)、《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9期(民國109年3月)與《最後希望的破滅: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10期(民國110年3月)等,上述諸篇論文,即為此書《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形塑了基本架構,也為本書能付梓問世奠定基礎。   總的來說,第三勢力運動史料是十分零散且不易搜集

的,而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據筆者所知,有關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在過去僅有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萬麗鵑博士以〈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做過研究並為其博士論文;近期則有林孝庭、黃克武等學者,亦投入顧孟餘及第三勢力研究之行列。當然,於此領域,香港的胡志偉先生著力甚深且成果豐碩。個人也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揣謭陋,將研究成果出版問世,猶望各方專家不吝指正。最後,感謝好友江燦騰教授的鼓勵及時時關心本書的出版進度,也感謝陳添壽教授的幫忙出版,更感謝元華文創的專業團隊,為本書的問世所付出的努力。本書是退休後的第一本書,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書問世,更重要的是,在退休後的日子,期許自己,做想做的事,寫

想寫的東西,過想過的生活,清心舒坦,悠閒樂活,是為序。

旗標 新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人:阮慕驊
主題:美股再遇四巫日 秋節長期如何因應?
節目時間:週一 4:2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9.13


#阮慕驊 #聽阮大哥的 #豐富
阮慕驊新書《錢要投資 賺到退休 賺到自由健康》 https://bit.ly/338oFJL
【財經一路發】專屬Podcast:https://pse.is/3k653s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改編動漫之分鏡研究——以《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為例

為了解決旗標 新書的問題,作者何彥蓉 這樣論述:

動漫產業的興盛讓動畫公司的競爭力變大,每間公司都必須在短時間內推出一部部的作品。由於動畫製作的時間縮短,且業者為了確保所投資的成本會有相對應的收益,因此建立起了改編動畫的商業模式。改編動畫是在現有的文案基礎上,更改編排內容情節和畫面;由於已有現成的角色與世界觀等架構,且有穩定的支持客群, 因此不僅在製作上更有效率,也更有助於行銷和推廣。《關於我轉生成史萊姆這檔事》就是相當成功的作品。原作文本為輕小說,現已延伸出漫畫、動畫與遊戲等各種影視作品,且都持續維持在銷售排行榜上。動畫的版本由於有漫畫文本的輔助,在敘事上幾乎完全按照漫畫的敘事結構走;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重點,在於漫畫與動畫版本在分鏡畫面上

的差異性。經由探討漫畫與改編動畫的相關文獻,以及歸納整理鏡頭語言等參考資料。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將改編的漫畫視框與動畫鏡頭進行比較,並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漫畫的視框與動畫的鏡頭之間,即使在分鏡數量上有顯著的差距,但最終所呈現的畫面主要還是以漫畫版為基礎延伸而來。本研究專注於改編分鏡的探究,由分析漫畫與動畫分鏡多變化的鏡頭表現,提供動畫改編之相關創作時一個鏡頭變化的參考依據。

資料科學的統計實務:探索資料本質、扎實解讀數據,才是機器學習成功建模的第一步

為了解決旗標 新書的問題,作者江崎貴裕 這樣論述:

  新書上市即攻佔日本亞馬遜統計類書籍第一名     很多資料科學、機器學習的書,內容充滿各種建模的技術展示、完美的案例分析,卻忘記了更重要的「資料」。唯有掌握好手中的資料,才是機器學習成功建模的第一步。     無法了解資料,深度學習也救不了你;相反的,正確蒐集資料,輕鬆建模沒煩惱。     如何了解資料?當然要從統計觀念開始。學習統計一定都要看抽象複雜的數學嗎?並不是!本書所使用的範例,會告訴大家「為什麼統計學要如此定義」、「為什麼技巧要那樣使用」。當讀者了解統計背後的觀念時,才不會迷失在複雜的數學。此外,有別於一般市售書籍總是用漂亮案例展示程式運行結果,此書用相當多的範例都是「專家也

會犯的錯誤」,相信讀者同時學習成功以及失敗的案例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資料科學的分析流程觀念。     本書會介紹資料分析中的許多技術的基本觀念,如變異數分析、偏相關係數、自相關函數、Bonferroni校正、Holm校正、隨機對照試驗、斷點迴歸分析、傾向評分匹配、T檢定、F檢定、分層多階段抽樣法等,介紹的過程中會直擊分析技術的思維,而非僅展示漂亮的數學。     本書亦會說明身為資料科學家該有的素養,來避免確認偏誤、倖存者偏誤、選擇偏誤、發表偏誤、自願者偏誤、可得性偏誤、樂觀偏誤、常態偏誤、後此謬論、賭徒謬誤、辛普森謬論、p-hacking、HARKing、單方論證、霍桑效應、畢馬龍效應等資料

分析中可能踩到的陷阱。     如果讀者曾經有以下問題,那這本書將是你的最佳解方。   ● 我想知道怎麼蒐集高品質資料來加速機器學習建模   ● 我想知道什麼樣的資料適合什麼分析技術   ● 我想知道分析過程中是否參雜不自覺的偏見   ● 我想知道分析完的結果代表什麼意思   ● 我想知道為什麼資料分析可以解決問題     此外,中文版還提供免費Python程式下載,讓讀者可以實際演練書中的範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本書貫通從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讀每一個環節的觀念,讓你走上資料科學家的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 概念性介紹資料分析的流程,探討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解說分

析結果的意義   ● 拒絕只展示漂亮數學,改變傳統一直寫程式的教學,帶你直擊資料分析流程的根本觀念   ● 分享專家的成敗案例,助你建立好的資料科學家素養,避免落入陷阱   ● 底線標示重要觀念,粗體標示重要名詞,註解提供讀者延伸資訊   ● 滿滿全彩圖說,每章結束附有重點整理,中文版附贈範例程式   ● 中文版收錄免費 Bonus,由國內專家分享業界經驗談,讓你快速銜接上實務技能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副教授、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講師 吳漢銘 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助理教授 周珮婷 推薦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版主 張維元 推薦   國立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謝南瑞 推薦

地政士產業創新與策略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旗標 新書的問題,作者曾桂枝 這樣論述:

地政士為專門職業,是政府與民眾間的溝通橋樑,服務效能攸關民眾不動產之權益,在臺灣的經濟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地政士於房地交易或移轉過程中,具有其關鍵與不可替代性,執業需具備高度專業性與韌性,從債權契約起至物權登記止,繁複且多樣的法律關係及稅務釋疑,不論是政府主管機關或普羅大眾,皆需仰賴地政士的協力與親民服務。隨著時代更迭及環境變化,地政士執業範疇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登記項目,而是更趨近於民眾財產、稅務及資產傳承的法律關係,性質多元且生活化,收費標準與信賴程度也更貼近消費者需求。本研究之目的是以智慧資本之觀點,探討地政士產業無形資產之傳承機制及未來可創新的商業模式,及現有地政士事務所可行性

發展之經營策略,以吸引新世代加入。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及訪談,檢視地政士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並建議可行之因應策略,研究發現產業目前面臨的瓶頸主要有三:一是開業地政士六十歲以上者超過四成,高齡化明顯嚴重。二是由於地政士事務所屬個人執業,普遍缺乏企業管理思維,導致規模難以擴展、永續經營利基薄弱。三是因上述二項原因,影響年輕世代投入地政士產業的意願,也使得資深地政士畢生所學之知識、智慧及經驗,難以活用及傳承,造成其本身及社會資源的浪費。期望透過本研究之發現能讓地政士產業重視經濟效益,進而將經驗與知識有效傳承,並能創造青銀共存的產業環境與榮景。地政士應積極思考如何進入產業鏈之上游,直接接觸消費者並滿足其需

求,無論是置產、出售或繼承、信託及稅務相關等業務,皆能事前規劃及建議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並減少社會大眾因誤解法規意涵或疏忽債之發生時機等所造成的司法糾紛。另後疫情時代,科技將以更快的速度取代傳統模式,產業轉型更需要透過垂直或水平整合才能發揮綜效,因此,地政士需要有結構、組織及系統化的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才能提升產業素質及影響力,進而強化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