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理察.彼得森寫的 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全新修訂版) 和霍華德•加德納的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閱聽人基模與人格特質也說明:○個人框架常是社區框架(community frames) 之. 反映. 框架Framing. 15. Page 16 ... 暴力新聞與其影響? 20. Page 21. 媒體暴力訊息接觸影響相關理論. 一、喚醒理論(Arousal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嚴奇峰所指導 李安曜的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2021),提出新聞框架舉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社會責任、高等教育、地方創生、系統動力學、模擬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周軒逸所指導 林冠吟的 「迷因工程」在台灣: 政策行銷運用網路迷因對於受眾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網路迷因、迷因、政策行銷、推敲可能性模型、幽默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聞框架舉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則補充: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认为,距离是一种可以测量表现个人和一般社会关系的理解 ...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聞框架舉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作者理察.彼得森 這樣論述:

換標的,不如換大腦! 咖啡因、酒精,甚至天氣變化,都會影響你的投資決定 本書引領你在不可測的市場裡穩定做出正確決策   ※整合財務學、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等跨領域學科,全面分析先天不當財務決策   ※作者結合精神科醫師專業與操盤手經驗,點出投資人的心魔與常犯的交易毛病   ※每章列舉學習重點與目標,幫助投資人有效率地提升投資技巧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華爾街狂人》作者大衛.林韋伯、《信任因子》作者保羅.扎克一致推薦   同樣的時間點進場,為什麼他賺我賠?   跟著大盤還是不賺錢,難道指數化投資不靈了?   迷信明牌、追高殺低、抱著爛股不放手,大家犯過哪些相似的錯誤?

  這些經驗讓你更恐慌,還是真的做好心理準備面對下一個決策?   成為投資人,心態第一、策略第二、技術第三,需要自信,更需要自制。作者理察.彼得森是市場心理顧問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精神科醫師與專業操盤手,他藉由行為財務學、心理學及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佐證,詳盡說明多數投資人的不理性投資行為:諸如過份自信、從眾心理、把股市當賭場、拗單陷入小賺大賠陷阱……等等。本書將帶領你克服決策偏差,改善投資技巧,並反過來利用眾人的不當行為,獲得卓越報酬。   透過本書,投資人可以獲得——   發現特定的潛意識偏誤   知道思考與分析何時可以(與何時無法)改善投資流程   加強察覺情緒   改善決策流程  

 不管你是具備投資概念的投資人,甚至是投資組合經理人、創投業者、分析師,或是剛入場的小白,正在極力避免自己被「割韭菜」,都應該讀這本書,是什麼導致你的不安?不安與恐慌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下一次的投資選擇,你又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   本書的功能是協助你揪出個人心理缺失、減少犯錯:   投資要取得優異績效的第一步是「學習」。你必須知道自己在市場做什麼?你的策略是什麼?為什麼比較好?你如何管理波動性?   第二步是「自我評估」,找出你的優缺點,盤點你的資源。如何防範心理的致命缺陷?如何取得社交支持與商業人脈?你有安全措施、應變計畫嗎?進行全面自我評估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自欺與偏誤的影響。

  書中列舉許多豐富精采的實務案例,協助你找出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偏差,了解大腦的思考何時對投資流程有益,何時無益,改善EQ,著重決策流程,而非結果。想在投資界出類拔萃,就必須學會自我管理,針對自己的心理缺陷,規範出適合自己的紀律原則,以《交易心態原理》一書為指南,你很快就會發現,熟悉市場局勢與掌握大腦運作狀態,可以有效提高投資整體獲利。   本書結構——從學習到修練,量身打造交易心態原則:   PART1|為何大腦不懂交易?——大腦運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大腦不適合現代金融市場動態的原因。   PART2|情緒如何影響績效?——投資如何受到情感及化學作用的影響,以及高績效投資人有哪些特質。

  PART3|交易當下的心理機制——最常見的投資思維陷阱,以及評估投資機會與風險時的錯誤概念。   PART4|透過心態修練,成為市場贏家——如何管理投資思維,以及投資人進行策略規劃時的心理建議。 各界好評推薦   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理察.彼得森以他在矽谷擔任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經驗,運用行為財務學的知識,說明成功投資人必備的情感特質。本書不僅引人入勝,也可能是你讀過最有經濟效益的一本書。   卡洛.坎奈爾(Carlo Cannell)   /坎奈爾資本公司董事   彼得森的見解獨特,發人深省,鞭闢入理。從皮膚電流反應談

到《星艦奇航記》裡瓦肯人的感性淨化,《交易心態原理》一書完全抓到重點。本書匯集優秀投資人的特質,解析績優投資世界裡常見的神祕異常現象,就只差沒引述巴頓將軍的名言而已:「如果大家都想得一樣,就表示有人不用大腦。」   保羅.扎克(Paul J. Zak)博士   /《信任因子》作者、神經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理察.彼得森掌握了解金融市場與大眾投資行為的重要方法,本書是專業與散戶投資人必讀的佳作。   大衛.林韋伯(David Leinweber)   /《華爾街狂人》(Nerds on Wall Street)作者   如果你有大腦又有錢,又對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感到好奇,就該看這本書。

  赫許‧薛佛林(Hersh Shefrinr)   /聖塔克萊拉大學財務教授,《公司行為財務》作者   閱讀這本精采好書時,讀者可以學到很多行為財務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了解大腦的運作,就知道如何影響心理流程,進而改善決策。讀完本書,讀者就有辦法理解未來精采可期的局勢。  

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為了解決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作者李安曜 這樣論述:

我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的政策,試圖建構以創新、永續發展為方向的社會新生態,經由高等教育的機制與組織,連結大學與地方,以促進社會文明與國家發展、回應社會承諾,並積極應對所面臨的人口少子女化、就業、教育、貧富差距、城鄉發展等問題。由於社會系統動態複雜性的現象與特徵,具有非線性的樣貌,故適合以系統思考觀點進行研究與觀察。系統思考的因果邏輯思維,採關聯性的互動模式來縱觀全局,察覺子系統間的複雜關係,經過時間的動態變化,隨各因素的改變和交互影響後,系統行為也隨之改變,若以簡單的線性或反應式的思考,難以找到問題的根本。系統思考是以正負反饋效應和心智圖像,來掌握系統運作的脈絡,如同華人

世界以陰陽學理,追求系統目標平衡的智慧。本研究概念建構於政府政策給定條件下的系統動態作用範疇,以系統動力學觀點探討與辨識政策系統範疇內的互動元素及效果之基本特徵,系統內將大專校院與地方政府視為個別的整體,觀察USR與地方政府、地方創生等系統生態中的互動行為。並依據利害關係人與資源依賴的結構,按政策機制所引導的社會責任實踐,運用系統動力學思考邏輯與模型建構,針對政策與高等教育機構間、社會與學校、學校財務與資源等場域之影響進行動態分析。本研究採用獲得廣泛使用於系統思考分析模擬的VENSIM軟體,藉心智建模程序,理清政策系統中的因果關係,掌握其中關係迴路的反饋過程,測試各項關鍵因素,使用不同模擬參數

,及其導致何種情形的產生,來檢視焦點議題與系統特性行為,觀察系統運作可能的發展與影響。本研究完成我國大學社會責任之政策與成效研究之質性與量化模型的建構,透過動態模擬識別出政策所延伸的系統行為特性,就政策推行所擬達成的目標,進行模擬檢測。研究得出若欲達成「地方創生」願景,面對人口滑降的趨勢,將有限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更顯重要,應就問題本質及政策擬達成之效益,消弭或縮短輸入端即產生的現實差距。政府以「永續發展」結合「地方創生」的觀點進行整體的政策規劃,應更明確就不同地區發展與人口結構趨勢,提供地方檢討真實的需求。以研究模擬的結果,比對各縣市人口、扶養比率、學校財務等因素展現的現象,表明不同縣市面臨的

在地困境與優勢及劣勢,既有基礎各不相同,加上城鄉的資源差異,更加速人口的移動。故對「地方創生」政策所擬達成的願景,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機構,在本於職責且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情形下,或可參與在地發展事務協助問題改善,然推動地方均衡、引導青年回流返鄉等工作,恐力有未逮。若僅採取短效的手段,短暫期程內或能改變或被動遵從,然當無持續的驅動因素或機制時,最終還是會回復到變革前的狀態。本研究根據系統的基本特性「結構影響行為」,對於期望的行為與目標,最根本的方式是設計相應的結構,本研究亦據以提出更根本且長期的改善建議,做為後續政策制定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

為了解決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作者霍華德•加德納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書店4.6星讀者好評,布洛克(Brock)國際教育大獎得主,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最新力作! 別人常問我,我擁有什麼智能,又欠缺什麼智能。 我漸漸認為,更有助益、更實用、甚至更正確的回答, 應該是:「我擁有統合心智。」————霍華德‧加德納 (Howrad Gardner)     享譽國際、當代傑出的哈佛心理學家暨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40年前提出顛覆傳統教育思想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   反駁傳統「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主張智力不該被局限在狹隘的單一面向。   

他大聲呼籲,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應擺脫過去獨斷的單一智能框架,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持續且廣泛地培養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教授擁有二十多項榮譽學位,長年為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r Zero)核心團隊成員,   曾獲《外交政策》與《展望雜誌》選為當今世上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2015年獲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ducation)時,   提名委員如此定位他:「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   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加德納,對教育發揮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多元智能理

論問世後,不僅掀起全世界的教改浪潮,激發眾人思索教育的新思路,   更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與父母在教育及教養議題上廣為接受的顯學。   即使是將近40年後的今天,台灣教育政策的方向依然深受多元智能思潮的影響。   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國小階段學習重點,便是「開發多元智能,培養多方興趣」;   而「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重視「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的理念,更完全符合加德納對於傳統標準化測驗的批判。     至今著作已逾30本的加德納教授在這本個人回憶錄之中,   不僅以精闢的見解闡釋新時代下的多元智能理論,   回顧多元智能理論發展

過程中,曾被錯誤詮釋、誤解使用等另作者驚恐不已的軼事,   更追本溯源檢視自我心智架構,梳理自身提出開創性研究的源頭,   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一個鎮日埋首書堆、熱愛彈奏鋼琴的內向猶太裔小男孩,   一路演變成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思想不受拘束的研究生,最終成為哈佛教授的曲折回憶。   回首過去,他說:「我就像唐吉訶德那樣,義無反顧地追尋我自己的路!」     在本書中,加德納教授引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跨領域天才蓋爾曼(Murray Gell-Mann)之語:   統合心智,勢必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焦點心智!   除了詳細說明統合心智在當今社會特別可貴的原因,   強調統合心智是理想的課程、教學與

教材所應當呈現的內容,也是生活中所應讓孩子學會的關鍵能力,   在親師的共同合作之下,讓孩子的優勢能力發光發熱!     這不只是一本以加德納學術之路為主軸的回憶錄,   更是一本作者探究自我心智、親身驗證多元智能理論的真誠之作。   加德納教授告訴所有父母和老師,   不要再寄望用更多分數來評量孩子潛能,不要再用考試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培養統合心智、懂得問問題、願意思考並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願意恆久懷抱學習熱情,才是身為教育及教養者必須念茲在茲的重點所在。      讓我們跟隨著書中平易近人、優美抒情的文字,   一窺大師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學習軌跡,

最後如何交織出一個不凡的統合心智!   各界好評     【國內好評】   嚴長壽公益平台董事長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陳瓊花退休教授,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藝術學院院長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張純淑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   林崇熙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海外讚譽】   一本深刻的知名心理學家回憶錄!——《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易讀性高且值得一讀的好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常有人打趣說,心理學理論往往能反映出理論提出者的真實樣貌,這個說法絕對能套用在加德納

身上,因為他本身就具有創造力、心胸寬闊、機靈巧妙、律己甚嚴,而且能駕馭多元智能。如今,我們能讀到這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在書中暢談如何將多元智能見解貫徹在自身生活與工作上,實在令人可喜可賀!——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及《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作者     本書記錄一位不同凡響的學者心路歷程。加德納以反思的角度回顧一生,雖是個人回憶錄,卻不失客觀。他為讀者娓娓訴說人生故事,對於形塑人生的重大事件也有深刻見解,讀來趣味盎然,讓我們一窺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線,最後如何

交織出一個不凡的心智。——吉蘭•瑟吉(Kiran Bir Sethi),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兼Design for Change發起人     霍華德•加德納做到眾多學者一生夢想要做、卻鮮少完成的成就——他提出一個強大的原創想法,加以發展後,改變了整個學科領域的對話方式,更將觸角延伸到學術界外,影響世界各地的社會政策與集體思維。本書清楚說明加德納做出的重大突破,並深刻地描述如何造就他這番成就的人生軌跡及知識養成過程。——史蒂芬•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作者     「這個世界太依賴

用大腦和神經元來解釋人類行為,加德納這本眾所矚目的回憶錄則把我們帶往另一個方向,帶我們真實走進他的心智與人生。在這部精彩絕倫、深刻省思的傳記中,加德納對每位讀者敞開心胸,讓讀者檢視當代最偉大且最常被引述之知識份子的非凡心智。」——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感動:教育與社會流動回憶錄》(Moving: A Memoir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作者     「本書帶領我們認識加德納的自我反省,並探索他對於變動中的學術界的種種觀察與心聲。讓我們也開始反省:在這個最需要大家敞開心胸的時候,我們是否反而縮小自己的

眼界呢?」——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重新與人對話》(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及《在一起孤獨》(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作者   短評推薦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像霍華德‧加德納能用一個簡單有力的多元智能理論說服社會大眾,全面改變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加德納的這本書不但分享他當初創立多

元智能理論的過程,更分享他如何跳脫這個榮譽的束縛,創造出另一個統合理論架構。這本書是所有對教育有興趣的人的最好禮物!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我是「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的粉絲,和他認識多年,也從事了二十多年多元智能 (MI)研究,並修訂了多元智能量表在兩岸發行,深知他是位劃時代的學者,猶記得1983年時代雜誌曾以他為封面,並宣稱:多元智能的時代來臨了。其MI理論影響當代教育,既深且廣,歷40年不衰,可見其理論含金量之高。其實,他的精彩人生也很有看頭,欣見他的回憶錄《統合心智》出版了,是粉絲們的福音,我當先睹為

快!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何其有幸,我能在 2012 年 2月,與 Howard Gardner 博士見上一面,我們在 Design for Change 學習法的發源地,也是電影《三個傻瓜》片尾的那所發人深省的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相遇。但最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是在那兩天的「追星」時光中,聽到他分享一個又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故事,而十年後,這本書的問世,讓我能重溫當時那些來不及記下的感動、充滿學習的瞬間。   印象中,我一逮到機會跟 Gardner 博士談話的空檔,就跟他表達我的感謝:從小,我就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也

不夠有自信,因為我就是那個在傳統一元觀念中的語文讀寫和數理能力評量結果都很普通的孩子。終於,我在大學教育學程接觸到多元智能論後,了解我們其實不用再繼續測驗孩子「你有多聰明?」(How SMART are you?)而是引導孩子們探究「你是怎麼樣的聰明法」(HOW are you smart?)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先了解每個孩子的特質,才有辦法開始接下來「因材施教」。我自己也在和自己對話、分析的過程中,漸漸從「人際智能」領域中找到自信,肯定了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價值。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從多元智能到統合心智,加德納的理念不僅突破教育實踐的盲點,

也是奠定全人教育與心智潛能的發展的重要基石」。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是當代最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以多元智能理論聞名世界。在這本自傳中,他描述過去的學思歷程如何塑造出自己的「統合心智」。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爾曼曾說:「21世紀最重要的心智類型就是統合心智」。如果你還不熟悉什麼是多元智能和統合心智,這本書你絕不能錯過!

「迷因工程」在台灣: 政策行銷運用網路迷因對於受眾之影響

為了解決新聞框架舉例的問題,作者林冠吟 這樣論述:

 2019年至2020年間,網路迷因(meme)開始被大量運用於台灣公部門的粉絲專頁中,一些學者指出迷因的幽默與感染力等特質,使得它能激發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興趣,因而成為一種政治遊說工具。然而國內仍鮮少有相關研究探討當政策行銷使用網路迷因時,是如何影響受眾對於政策的態度,甚至改變其行為意願,且網路迷因是否在不同面向的效果指標影響有異,也值得加以測試。本研究透過實驗法,結合幽默研究與推敲可能性模型,探討當訊息傳播者透過網路進行政策行銷時,使用迷因貼文對於受眾的政策興趣、政策態度、行為意願與傳播意願之影響,並且比較不同幽默風格與訊息論點品質的迷因貼文之效果差異,同時,也考量政策類型的干擾。本研究

以一個實驗驗證八項假說,採取[2(政策類型:一般性vs.爭議性)x 2(迷因貼文幽默風格:親和型vs.侵略型)x2(迷因文字訊息論點品質:高vs.低) ] + 2非迷因貼文(政策類型:一般性vs.爭議性)的多因子受測者間實驗設計,共形成10個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迷因的政策行銷效果不如預期,只與非迷因貼文相當,進一步發現原因可能與在政策行銷中,論點品質更是影響受眾政策興趣、政策態度、行為意願和傳播意願的重要變數有關,幽默元素僅為錦上添花之用。此外,使用迷因進行政策行銷時宜挑選適當的幽默風格,例如相比侵略型幽默風格,親和型幽默風格在政策行銷上的政策興趣、政策態度、傳播意願效果更佳。至於政策類

型(一般性政策 vs. 爭議性政策)的干擾之於幽默類型、論點品質,僅在某些情況下支持預期的效果。舉例來說,在一般性政策的情況下,採親和型幽默風格會具有較佳的政策行銷效果(作用於政策興趣、政策態度、傳播意願);然而,在爭議性政策的情況下時,侵略型幽默風格並未如同假說預測的具有更好的成效。而在論點品質的部分,本研究發現在受眾涉入度較高的爭議性政策裡,會強化越高的論點品質在政策行銷時,對受眾的行為意願和傳播意願的正向影響效果。本研究成果可增加迷因傳播理論的學術貢獻,也能提供未來政府公部門在執行網路政策行銷時的參考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