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 主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新唐 主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倬雲寫的 西周史(增訂新版) 和師永濤的 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遠流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楊仕樂所指導 許丕追的 川普最挺臺?美臺關係溫度計1993~2020 (2021),提出新唐 主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臺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超興的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2020),提出因為有 軍事轉型、變革、戰略、角色、定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唐 主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唐 主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周史(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新唐 主力的問題,作者許倬雲 這樣論述:

以「華夏國家」的形成為中心議題, 透過西周史的發展, 觀察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逐漸成形的過程, 並對西周史上聚訟紛紜的議題, 提出信而有徵的合理解說。     西周介於殷商和春秋之間,早先由於史料闕略,是中國古史研究中比較冷落的園地。近數十年來,考古遺址和遺物的大量出土,為西周史增添了不少新素材,累積的考古報告及專題研究的專書與論文,不下數百種,卻都略顯零散。《西周史(增訂新版)》總結過去累積的原始資料及研究成果,以許倬雲院士的創見加以整合,是一部綜合性的西周文化史,對西周社會性質、封建的本質、商周文化嬗替的關係等,根據現有史料,廓清三十年代猜謎式論戰留下的疑竇。在寫作格式上,本書另闢蹊徑,避免

作枯燥繁瑣的史料考證及細節討論。全書不加附注,不僅具有學術專著的深度,也是適合一般讀者的通論性讀物。   得獎記錄     1985年榮獲金鼎獎,作者許倬雲院士再增補篇幅完成最新增訂版! 作者簡介   許倬雲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曾執教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著有《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西周史(增訂版)》、《求古編》、《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等。 增訂新版序一 (二○二○) 增訂新版序二 (二○一九) 再版前言 (一九八七) 前言 (一九八四)   第一章 由新石器時代到商代 第一節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節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第三節 商以前的國家與部落 第四節 商代的青銅、製陶與建築 第五節 商代的國家 第六節 商代的農業與文字 結 論   第二章 周的起源 第一節 周人祖先 第二節 考古資料上的先周文化 第三節 周人的遷徙 第四節 周人與西方羌族的關係 第五節 渭域創業 第六節 周原的遺跡 第七節 商周間的關係 第八節 一個推測 附 錄  談西周文化發源地問題—與許倬雲教授書 饒宗頤 古公亶父時代的先周—謹答饒選堂(宗頤)教授   第三章 克商與天命 第一節 周人的實力 第二節 實始翦商 第三節 武王克商 第四節 周人的天命 結 論   第四章 華夏國家的形成 第一節 遷殷遺民 第二節 周人與殷人的交融 第三節

周人與其他姓族的關係 結 論   第五章 封建制度 第一節 分封的本質 第二節 諸侯徙封的例證 第三節 氏族組織 第四節 封建制的層級 第五節 主從關係 結 論   第六章 西周中期的發展 第一節 康王之世的經營 第二節 昭王與南征 第三節 穆王之世 第四節 共懿孝夷四世 第五節 文化圈的擴大—北面與西面 第六節 文化圈的擴大—南面與東面 結 論   第七章 西周政府組織 第一節 文獻史料中的官職 第二節 金文資料中的官職 第三節 西周政府的若干特點 結 論   第八章 周人的生活 第一節 農作物及農具 第二節 飲食—食物與烹調 第三節 居室—建築與起居 第四節 服飾與衣料 第五節 工藝與工業

第六節 歲時行事 第七節 人生儀禮 結 論   第九章 西周的衰亡與東遷 第一節 西周末葉的外族 第二節 宗周與成周的消長 第三節 西周末葉的封建制度—國、邑與田 第四節 西周的末世諸王 結 論   結論 引用書目  附錄 西周考古的新發現和新啟示—跋許倬雲教授《西周史》 李峰 圖版  增訂新版序一     感謝李峰先生,在台北出版「西周史」著作新版後面,惠賜長跋,補充二、三十年來,新出現的考古資料。跋文原文就有大約四十多頁,再加上圖版七十多頁,工程不小。我深感他的厚意,也佩服他的功力。     我自從脊椎二度大手術以後,迄今再無體力查核許多考古資料。這些資料的重要性,經過李峰先生惠撰跋文

提示,於西周發展的資訊,遂可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一長跋,對於西周史讀者,大有幫助。他的博學卓識 ,點石成金,補充了許多該補的地方。感激佩服,謹此額手拜謝。     關於他的跋文部分,請大家自己看,我們讀了他的跋文以後,也有一些感想,同時,也對於西周在最近發現的考古遺存,看到一些資料,彼此配合,我也提出拙見,補缺、釋疑,也許對讀者諸君的理解、能有幫助。     第一點,我想說明的是,西周的封建,在東方的中原平原上,西周建立許多封國。這些封國,幫助維持西周秩序在華山以東,迄於渤海邊上,在這一大片中原的主要地區,控制整個舊日夏、商兩代的疆域。那兩代沒有完全充實的結合為一。經過西周的封建,才有綿密的網

絡,使得這一疆域,終於籠罩在大的系統之內。在這一體制內,王室還居於領導地位。例如,有如李峰的提示:外藩已經分封,卻仍兼任王室的公務幹部。又如,較大規模的征伐,即使他姓諸族擔任重要角色,然而,仍由王室與姬姓諸侯,擔起主要部分的任務。 這個龐大的體系,內尊外卑體制,就替中國後來的格局,打下中央主導的基礎。並在如此網絡的基礎上,更提示一個超越理念,將上帝和天命結合,天命和仁心結合,同為一體, 文化高層,建構了超越觀念的啟示。     這一啟示,遂使如此廣土眾民上面的古代集合體,從那時以下,一直到今天,成為無法分割的文化體。文化體之堅實,是比政治體更重要,也當然比任何一代的政府的體制更為重要。文化體長

久傳承,政府結構卻不妨除舊換新,與時俱進。從不同的統治方法,換成另外其他的方法,得到適當的調整,例如,從古代的封建,可以慢慢調節到皇權帝制;又可以從帝制調整到民主制度等等。     人類歷史的長程發展,乃是文化層面的演變:歷史的過程,在以文化基礎上,啟動重要調節。中國古代文化基礎,當時以西周開展的大格局,籠罩在中原之上,籠罩中國千年萬民之上,樹立中國這一塊人、地不能分割的長久局面。這個長久局面,對於東亞世界的穩定,有極大的意義。東亞之外,至今似乎還沒有其他地區,也出現同樣超越人種、超越地區的超越型的思想境界,也沒有長久使用共同語言、共同文字,如此廣大的一個訊息溝通網絡。出現於東亞的個例,對世界

將來的歷史,是有極大的重要性。將來世界全球化之後,中國這個打不散的大局面,將是世界全球混亂很重要的一個安定力量!我們要感謝,從西周以下到今天,中國歷代文明的持守者,堅持如此原則,努力使其基礎越來越充實。     再回到西周本身,我願先補充一段西周本身的起源。從考古資料顯示:姬姓的周人,是和姜姓的羌人,以及西北邊上的戎人,戎、姜兩族幫助西周,構成了向東開發的大局面。這兩支力量在中國內陸的西北方出現,有三個缺口,正好是從前童恩正的意見:中國國內「高山、高地、高緯度」大弧型的西北角落上,從俄羅斯到河西走廊,經過祁連山、賀蘭山,今天寧夏曾經是水草豐美的屯墾地區,漢朝屯墾的居延,這個三角形的地帶,是中國

本部在西北開口的一個邊緣,又有從此切入中國本部的通道,河西走廊:這一通道,旁邊有青海大草原,中間是祈連山。祁連山兩側,都是良好的牧地,是牧人和農耕民族之間交接的地方。黃河一曲,轉向東流,北面是蒙古,南面是今天陝北,然後南流。這個地方自古以來,氣候改變,一南一北在這裡拉鋸戰,有時候是牧地,有時變成農地。     西周本身追溯他們祖先發展過程,曾經自白,先人在這一帶曾經陷於戎狄,但又回於農耕,這意思就是,我們曾經做過牧人,也曾經做過農人。這整句話,頗符合考古學資料反映,古代氣候轉變的大關口:距離現在四千年以前,歐亞大陸東半邊,曾經有過一次很嚴重的酷寒,這酷寒大概維持了將近一千年之久。這一段的酷寒,

使得牧人的地帶往南移,農耕地更往南移,作物才可以生長。但等到西周出現的時候,正好回暖的時候,回暖的季節,使得本來無法往北開展的地區,又變成農耕地,至少出現農耕地和牧地交界之處。     另外一方面,這一帶地方居住起來良好以後,歐亞交界處那條大的南北通道,烏拉爾泰山以南,開始的興都庫什山大的通道,許多畜馬的民族,將他們製造和駕馭馬車的技術,傳到了東方,更於後來,牧人知道騎馬,又將騎馬的技術也傳到東方。《詩經.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西周開拓,「來朝走馬」,到達滸下,

顯然已經學會騎乘了。     在西周開始,大概正好是乘馬車的技術已經傳到東方廣大的草原上,使得這些駕馭馬車的民族,他們南向和東向的壓力,恰好壓在前述的三個接觸點上;構成了新發展牧地上的壓力,於生產結構、戰鬥能力、各個方面,影響到中國農地為主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域。這些新來的族群,移動力大,人數眾多,他們牧養方式也因為氣候逐漸轉變,比以前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活資源,因此,他們的組織也可以比以前更有效地適應,更有效地進入本來已經屬於農耕地帶的關隴一帶:這一西周的姬姓的族群,配合姜姓和戎氏之間,結合聯盟,姬、姜聯盟更是維持長久。姬姜聯盟打下了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對於此後西周的發展有極大的用處,

今天我們傳說中的「姜太公」,就是一個姜姓的酋長,和姬姓的酋長通力合作,打下了西周的天下。傅斯年先生研究課題「周東封」的主力部分。     西周的天下可能是姬姓的,姜姓是他聯盟的、也是通婚的親戚族群。我們從這兩「姓」的東向開展路線看:發展的過程,在牧野之戰,以及此後分封,我們可以看出來都是兩條管道:一條管道是黃河的北岸走,從陝北進入今天山西運城平原,進入山西的另外一端,那裡正好連接到古代夏族的族群的疆域。夏族族群大概從夏的部落聯盟以後、以「夏」秩序的後人自居,其分布地帶:從山西南部,一直延伸到過黃河,黃河的西岸,就是陝北這一帶。這一帶就變成由西向東,北路一線的通道—這一個通道是姬姓西周,向東開發

的主力軍。主流的道路大概是從中央走,下了華山,直接進入中原,經過牧野,一直到殷商首都「大邑商」,最近的安陽這一帶。在這一主攻路線,姬周諸侯,韓、虞、虢、晋(唐)、衛、管、蔡,以至於東方大藩:周公長子受封的魯,以及由此北轉,分封召公兒子於燕山之下的燕。姬姓諸侯掌握了宗周和成周,兩大片中央地帶及其四周,號為中原。     中原南方還有一條線,東向開展,則是姜姓作為主力軍。姜姓的主力軍中,申、呂、謝、許,都從漢中河谷,這條坡道,進入漢水流域,連結淮河流域,再下去接到黃河向南開口的濟、泗一帶。這一條南方的路線,這一帶的主力發展是姜姓諸侯。姜姓主力最大的兵站,是在今天的齊國。也就是今天山東半島靠西邊的一

帶,在這裡姜姓氏族領袖,姜太公長子,受封於齊,中原東端最富庶的山東半島。李峰先生最近研究歷城考古遺址,也證實了這一觀念。     周人向東開展的大基地,其中間一路,和北線一路,兩條路,如前所述,向北繼續發展的責任,都在姬姓族群的手上,所以從魯國更往東北、往北走,就走到邢國、走到燕國。燕國有一個姬姓的大兵站,燕國的受封,就在今天北京附近。邢國以及其他的姬姓諸國,順著太行山、以及順著燕山,都有姬姓的後人。這一支又和山西境內,運城平原的晉國,順著黃河邊,跨出去可以接合上。所以,姬性的兩條路,北線和中線結合在一起向北拐,一部分是追商人的後裔,追奔逐北,防堵殷商後裔再起於東北。另外一方面,在燕山底下,北

邊牧地和東北森林之間,開拓了姬姓的土地。     顯然他們發展的任務,姜姓往南走,姬姓往北走。所以,齊國的姜姓,有不少地方是往南走的開展,進入江蘇北部,徐、舒一帶,遂成姜姓的開展空間。齊國後來是直接和南方巨強,吳、舒不斷糾結,反映周初東封,齊國獲得的空間,即是擔任南進的主力軍。     上述周人東封,這些在南線的開發上面,並不是只是為了姬姓族獨大;東南的金、銅,以及後世的金屬,鐵,不論姬、姜,都是重要資源。江、湖、山、澤豐富的材木、與東南沿海的魚、鹽,都是黃土中原生活只所依仗。如此格局,中原腹地北取草原的牲口皮毛,南取金屬、材木、魚鹽,當時中國的區間資源的供求轉輸,儼然已經建構為華夏生活圈的大

格局。      這個宏大的格局,從今天的關隴一帶,往東開展,散為扇形,一翼從齊國開展南下,一翼從魯國開展北上。從陝西的北部,直到河北渤海、黃海、東海之濱,這一廣大地區,由傅斯年先生所稱的周東封與商移民,組織西周封建網絡的農業城市群。這些農業封邑向北推動,互相支援,同化了、也接納了北方牧人族群。這些族群包括,商代曾經很盛的鬼方,到了西周叫做槐氏,也就是「懷姓九宗」的懷,以及後來在晉國發展霸業歷史上很重要的各種戎氏,這些戎人,在「壩上」一溜山谷,正如林沄提示,兼顧農、牧,遂為農牧轉換混合型,發揮了彼此交流和互相共存的媒介。(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燕京學報》14

期,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先秦北方諸國開始築長城,秦一中國,連結為「萬里長城」:「長城線」能夠存在,是南方的農耕族群,以自己城市築牆的經驗,構成了一條連續布防線,從大同到太原,漁陽,至今的北京,這一條線連續不斷。 這一防線界定了中國農地和牧地的緩衝地帶,既是南北的界劃,也是南北的交集:既有戰爭和衝突,也有貿易和交流,長期如此糾纏,終於由模糊,而逐漸融合。這個宏大的格局,終於界定了中國的北方文化的剛強堅毅。     南方的發展模式,可能是人群的移動:西周時代,姜姓基地在偏於巴蜀的一面,向南開展發乃是順路,由此南進漢水流域上游,逐步往南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尋找銅礦。

春秋時代的「吉金」,不外銅合金的鑄品及其有關礦石,湖北的銅礦相當開發,到了戰國的時候開發地更多。湖北的銅綠山礦,古人相當早就開採了。到今天,這一帶還是銅、煤、等銅合金成分的金屬都有的地區,古代沒有用到很多稀有金屬,但銅礦和錫礦是很重要的。這個向南尋找「南金」的動機,是他們繼續不斷試探,往南、往東,還西進入川,更深入中國的大西南,所謂「南中」,亦即由此打開了整個南方的南大門。     循此扇形展開一條線平行,往南走,又折華南與華東,終於,中國江河大平原的核心,和百越民族,吳越和湖南一帶,洞庭湖邊上古代山裡面的越人,以及在過了嶺南,廣東的越人,北方的民族和沿海的越人,無不逐漸融合於華夏大集團的共

同體。如此長期、長線的接觸與融合,其面向之寬、廣,彼此影響之深、遠,遂能將整個南方,吸納收攬於中國的文化的族群混合集團之內。西周時代的開展,毋寧是此後三千餘年持續發展的發軔階段。 其整個形勢:扇形開展、往東開、往北開、往南開,就構成了中國廣土眾民,天下秩序的總體形勢。     在如此基盤上面,西周又造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文化交流網。姬、姜兩文化團體,帶著作戰任務,可是也帶著豐沛的文化資源,交流溝通與逐漸融合,使得各處地方的文化,因為網絡寬、網絡密,籠罩在東方古代文明之上,終於,周東封與殷移民,古代和西周,結合為一體。夏、商作為基礎的東方局面。本來是夷夏東徙,一變而為宗周與成周。古老的夷在東方,當年

從海河流域看來,夏是在山西;可是從陝西看來,夏在中原。「華夏」,整體大布局,不是一天能夠完成,乃是經過西周數代的分封,編織為彼此支援的共同體。 西周的分封,與歷來外族進入中國,建立皇朝的歷史,互相比較,西周的局面更宏闊、更長久,他發展的功能更為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使中國成為中國。「華夏」這兩個字,要從華、夏,相結合,我們才能理解是西周,從割據一方,打造出一個「宅茲中國」的氣魄。     我此篇序文,則補充李峰先生所說的意見。李跋提起過,西周本身的統治,不再是粗糙的部落統治,卻已經進展到相當程度地專業化及職務分工,凡此,我稱之為「統治機構分工合作」的機制,如此貫徹落實,即可使西周中央政權,指揮整

個大的舞台,有效的統治整個中國東方大平原,以及其兩側,北方的平原,南方的河川、湖泊地帶。這一強大的中央指揮部,據說是周公根據殷商王子的勸導設計,西周宏規的確非同小可,不可忽視。     西元前七八○年(周幽王二年)陝西岐山發生了中國史書記載較早的一次大地震。《毛詩正義注疏.小雅.十月之交》用了四句話、三十二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這次地震發生的全過程和地震引起的地貌變遷:「燁燁震電,不令不寧。百川沸騰,山塚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潛莫懲。」顧功敘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將此次地震震級定為六至七級,震中位置岐山(北緯三四.五度,東經一○七.八度)。     地震時,「西周三川皆震。是歲

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三川即今陝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估計震級可達七級以上。引發山崩地裂,河川壅塞,接續是供水不良,亦即農作歉收的旱災。這次震區廣大,關隴周原,無不受災。不僅經濟損失嚴重。由於天災引發的不安,可謂人心惶惶。幽王十一年,犬戎侵犯宗周,西周覆亡。     這次大地震,西周毀損,西、北方,進入西周腹地的戎人族群,深入滲透,愈來愈多,犬戎滅了西周本部的宗周。這一變化,兩都體制,垮了一半。東封中原建「成周」為統治東土的中心。遂落實「東都」功能。當初,周公自己擔任首輔,率領中央幹部群,往返於西部宗周和東部成周之間。 東西來回移動的中央政府,能夠兼顧西面基地和東方的封國。

世界古代史上,有另一個晚於西周幾乎千年的個例:歐洲古代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西羅馬是本部,新得領土東羅馬,另設「副王」,開府治理。不需很久,東羅馬形同獨立,羅馬帝國從此分裂。中國古代的帝國,假如不是周公採取兩都並重的安排,也有可能分成東西,很難統一於一個中央。後來,等到宗周無法抵抗新來的族群的侵犯時,周王政權,可以退而求其次,重點置於東土,開拓更大的空間。     我們必須了解:西周的封國,並不裂土封彊,使子孫分享榮華富貴。西周諸侯,幾百年來,分擔了開拓、同化、聯繫、合作,構成廣大親屬網絡,疊加於分封藩屬網絡。這一宗統和王統,族群的三統合:宗族、族群、及政治統序,三統疊合為一體,構成了綿

密的巨網,牢不可破。     相對於中國後世歷史的征服王朝,西周建立的制度,最為牢固。五胡亂華後的胡人政權。只有拓跋氏的北魏主動採取漢化,胡漢混合,終極創造了隋唐大帝國。其他征服王朝,或者在中國消失了,或者被漢人驅逐,遷回老家故居,例如蒙古被明王朝大軍驅趕漠北。另一方面,漢人持續在南部和西南部開拓,他們持續,而和緩的移民活動,經由通商和文化涵化過程,遠多於經由武力征服。如傳涵化的效果,終於將廣大的南部和西部,融合於華夏中國的一體。     從古代典籍留下的記載,西周分封諸侯的訓令「冊命」,通常吩咐封君:必須注意族群間諜和諧,必須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信仰,必須促進本族與本地族群間不斷互通婚姻。封君

率領進駐的人員,分封文書常常列舉派遣製作車輛、武器、鑄銅、刻玉,或相關構件,燒窯、製陶、紡織、縫紉、旗號、樂器,各種工藝技能的專業隊伍。由此可見,西周分封,也注重擴散當時屬於先進的生產文化項目。這些集體移民隊伍,竟可說也是介紹和轉輸工藝技能的任務,俾得在西周龐大文化體系內,擴散經濟文化,普遍提高生產水準。     在李峰先生列舉西周遺址,出土許多工藝品和工坊遺跡。例如陶器製作,包括瓦當、器用,遺址規模之多,儲藏數量之大,無不驚人:在這裡,等於是一個龐大的工藝製造基地,提供了當時工藝材料的資源,也足夠提供工藝人才的訓練基地。周原群的各種作坊,在古代而論,規模堪稱龐大。我認為,如此龐大的製造基地,

其任務是培養分封制度中,上述擴散周人工藝實力的基地:如此猜測,不知李峰先生認可否?      我謝謝聯經的同仁,當然更也謝謝李峰先生,對我這本書很重要的補充,我今天是九十歲老人了,最近十餘年來,身體並不很好,尤其幾次大手術以後,我的手不能執筆,頭不能俯仰,讀書、寫字都已屬難事。撰寫著作,都是靠口述筆錄,請陳珮馨女士記錄,在這一階段,也感謝珮馨幫我們這個忙,謝謝。   前言     西周介於殷商和春秋之間。自從商代遺址遺存及大量卜辭出土後,商代文化、社會及歷史的研究頗有可以依據的材料。今人對殷商的知識,可說超邁太史公的時代。太史公可能見到今人無法再見的載籍,可是太史公見不著商代的居室、墓葬及遺物

,也見不著商人自己書寫的龜甲卜骨刻辭。春秋之世的史事,有《左傳》、《國語》兩部大書,及諸子百家的記載,為史學工作者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許多當時的事蹟、人物及風俗文化,都斑斑可考。夾在中間的西周,論文獻史料,只有《詩經》、《尚書》中的一部分,及春秋史料中追述西周的一些材料。在近代考古學發達以前,金文銘辭已有若干資料,足以補文獻之不足。但是相對的說,有關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遠為貧乏。惟此之故,西周史在古史中是比較冷落的園地。     最近三十年來,中國考古資料大出。由舊石器文化以下,每一個時代都比以前有遠為豐富的史料供史家董理梳爬。西周史也因此添了不少新素材。大致說來,這些素材包括三類

,一是西周的遺址,如岐下的周原、長安的豐鎬、洛陽的東都……以及數十處西周的墓葬和窖藏;一是遺址中出土的遺存,例如禮器、用器、工具、兵器、車馬……一是若干青銅器的銘辭,使金文資料的總數增加不啻倍蓰,其中有些銘文,透露了不少前所未知的消息。到今日,累積的考古報告及專題研究的專書與論文,也已有數百種。只是綜合性的西周文化史,尚未出現。本書作者不辭狂妄,竟嘗試整理這許多累積的原始資料及研究成果。作者的目的不在為西周文化提出終極的論斷,而毋寧是為了開一個端,譬如長途遠行的中途,稍作逗留,為過去的累積作一個小結,俾便自己及有同樣興趣的史學同行,由此小駐的尖站,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作者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一般讀者

提供稍微通論的讀物,俾知中國古代有這一段歷史及其發展模式與形態。為了後一目的,本書的格式盡力避免作史料考證細節的討論,也不加一個附注,只是交代了依據史料及前人論點的出處。作者本人只希望這樣的體例,占了學術專著與通俗作品的執中點。—也許,兩頭都落了空!凡事成敗,總由嘗試開始,後果如何,在開手時殊不易逆睹;是以也只能暫時不管後果了。     西周史的若干中心議題,為史學同行聚論焦點的,至少可以有下列幾項:西周的社會性質如何?封建的本質如何?商周文代嬗替的關係如何?周人以蕞爾小邦,開創了八百年的王業,這番業績是如何成就的?凡此問題,我人由今日擁有的史料,頗已可提出若干初步的假設,起碼不必再如三十年代

作猜謎式的「論戰」了。本書的中心議題,集中在「華夏國家」在西周時代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由西周的發展,觀察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逐漸成形的過程。本書各章的討論,都圍繞這個議題,諸凡社會組織、經濟形態、文化擴散、華夷關係,無不在這個主題下論述。     西周年代學,已是周代歷史上的顯學。年代學本來也應是任何史學工作的基石。不幸,西周年代學有許多根本性的難題,這些難題至今仍難解決。西周年代學待決的問題,一是周代開始的確切日期,一是各王的統治年數,而這兩個問題又不可分割地糾纏在一起!自從嘉道以來,不少前輩學者提出了對西周積年與各王斷代的意見,也已有好幾家成體系的西周年曆譜,如吳其昌、董作賓、陳夢家、白川靜諸

位先生的力作,都成一家之言。附表可代表主要各家的意見(圖1)(白川靜,一九七五:三二四;勞榦,一九七八;Nivison,一九八○,一九八○A;周法高,一九七一;屈萬里,一九七一:七八七)。     這十幾家不同的意見的歧異,主要由於依據的古史說法不同,也由於對金文資料中月相名詞的瞭解不同。茲先說古史說法的不同。西周共和以後,年代可據,但共和以前諸王年代有待推定。單以武王伐紂年來說,劉歆根據《武成篇》的資料,以三統曆推定武王伐紂年相當於西元前一一二二年。但是裴駰《史記集解》、僧一行在《新唐書》「曆志」大衍曆議訂的武王伐紂年,董作賓先生推定相當於西元前一一一一年。其他的說法還有西周諸王中若干王的年

代,分別見於《帝王世紀》等處。又《史記》〈魯世家〉的魯國諸公年代,可用來補共和以前諸王年代的空白。但是今本〈魯世家〉和劉歆《世經》所引〈魯世家〉,其年代又頗多不同。依據這些不同史料,各家各有選擇,也各有其拼合遷就處,所得結果難免有歧異了。屈萬里先生僅以共和以後諸王年代的若干異說及共和以前魯公年代的兩種說法合排,即可得到九種不同的西周積年(屈萬里,一九七一:七八九—七九○)。     再說月相解釋的問題。根據金文資料中年月日期推算時,對月相的不同瞭解,可以把同一月相名詞放在完全不同的日期。金文中常見記錄月相的名詞,共有四個: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這四個名詞指哪幾天?王國維先生創為四分月相說

,以為四詞各指一個月由月初到月尾的四分之一(王國維,一九五九:一九—二六)。董作賓先生創為定點月相說,以為一個月只有月初(朔,或死霸、初吉)及月中(望或既生霸)兩個定點,這個定點只有兩天的游移,各稱旁死霸及旁生霸(董作賓,一九五二)。由於古史資料只有年月及日子的干支,這一天屬月之何日,可以因月相的解釋不同而有歧異。不僅西周有年月日諸器的斷代不同了,對於文獻資料(如「武成」)中的年月日也各有不同的系屬,連帶的也就影響到推定各王年數有不同的算法。王董二家的說法,孰是孰非,不能一言決定。例如白川靜先生從王氏四分月相為各周器斷代的方法,陳夢家先生則大致上採董氏之說為其「西周銅器斷代」一文的依據(陳夢家

,一九五五)。近頃董說頗受勞榦先生的批評(勞榦,一九七八),但是劉啟益先生則又根據新出的幾件銅器銘文大體上肯定了定點月相說(劉啟益,一九七九)。其實,周代金文中的四個月相名詞,其出現頻率並不均勻。初吉出現的次數遠超過其他三詞(勞榦,一九七八:五○—五一;黃然偉,一九七八:六四)。除非鑄器專挑月初,這一偏頗的現象頗難解釋。如果「初吉」只是「吉日」的別稱,則月相的系屬更有問題了。     正因為西周年代學上有這幾大不易解決的難題,本書不擬勉強採取任何一家的理論,以假定各王的年代和西周積年。至少在目前,考古學的新發現還不足以解決這個難題。一本史學專書而沒有十分肯定的年代學系屬史事,這是無可奈何的抉擇

!本書的史事分配,大致上接受白川靜先生所著《金文通釋》或陳夢家先生所著《西周銅器斷代》中各器的安排,因為二氏對各器所屬世代,往往由形制、花紋及出現人名為組合標準。一段一段集合成組,排列其前後次序,諸王年代及總積年,反而不是首要的問題了。     本書敘述,以文獻、考古、金文三項資料參合組織。金文史料,過去有《兩周金文辭大系》一書為完全,今日則以白川靜先生的《金文通釋》與《補釋》為最全的集子。因此本書舉證銘文,只要《金文通釋》(或《補釋》)已採入的,均以該書為資料來源。至於對銘文的解釋,則比較各家意見而擇其最善者,卻也不是全從白川氏之說。在附圖中,本書選了若干新出或不多見的銘文拓本,以便讀者。其

原銘拓本未經錄入者,概請查檢白川氏原書,或其他著錄金文的集子。     本書各章中,有三章以史事的敘述為經,其餘各章,則以制度與現象的討論為主,可算繫於經線的緯了。這幾章中的敘述仍上下貫穿。各章置於西周初、中、晚三段中最有關係的一段,並不表示所討論的現象只見於這一時段。諸章經緯相維,惟讀者善加注意。     三十年前進入臺大,李玄伯(宗侗)師始為啟蒙,遂對中國古史發生興趣。後來董彥堂(作賓)師、凌純聲師、李濟之(濟)師由不同的方向又加鞭策。二十年前,王雪艇(世傑)先生及李濟之師倡議修撰《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由作者受命襄贊。該書經營甚久,集稿也很辛苦,但至今不得正式出版。今茲本書出版,一則紀念玄

伯師、彥堂師、濟之師三位先生,再則也求稍贖未能終始雪公交下任務之罪愆。     自從入台灣大學以後,多少年來未嘗稍離中國古代史的園地。歷年來受師長教誨之恩,既深且重。諸師中尤可感者為芮逸夫、勞貞一(榦)、高曉梅(去尋)、石璋如四師及私淑仰慕的錢賓四(穆)先生,敬在此向各位先生虔致謝忱,並祝這幾位學術界的大老身體清健。     本書付印之時,先母猶健在,此書出版時,先母已棄養,蓼莪之悲,終生長慟。本書撰寫期間,往往冷落了曼麗與樂鵬,現在可以稍微多一點與妻兒談話的時間了。本書編排校對,承林載爵、方清河、葉達雄、杜正勝四兄偏勞,謹謝四位。 本書的英文版,係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除了加上由同事林嘉琳教

授(Kathyrine Linduff)補入美術史部分外,英文版的〈物質文化〉一章也擴大了一倍,至於全書論旨則與本書大致無甚不同。 第一章 由新石器時代到商代 第一節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在現在稱為中國的這一大片土地上,遠在五十萬年前,已有「北京人」及其他古代人類留下了他們骨頭化石和使用過的簡陋工具。經過漫長的歲月,古人逐漸由採集食物發展到生產食物,他們留下的石製工具也由簡陋而改良到分化為種種專門用途的工具。這就是考古學家所稱的新石器文化了。在新石器文化時代,人類文化的發展,步伐比以前快多了。農業出現,從此人類可以有可靠的食物供應。長期的聚落出現了,從此人類的群居生活將日趨複雜。藝術出現了,從此

人類可以用抽象的符號表示具象的實物,使人與人間互相交通的管道擴大到超越對話的時空限制。跨過這一步界線,人類事實上已踏進文明的境域,人類從此不再僅僅面對自然資源爭取生存的機會,人類也必須面對自己所創造的環境與條件,學習怎樣與同類相處。隨著文明而來的新挑戰,實際上由新石器時代到今天,一天比一天更趨激烈,然而追溯人類歷史上轉變的轉捩點,新石器時代的「革命」當是影響重大的一次大關口。

新唐 主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櫃買生技類股指數(OTC41)昨日大跌2.03%,跌幅居所有族群之冠,當中智擎(4162)、健亞(4130)、展旺(4167)、南光(1752)和F*太景(4157)昨天通通走跌3%以上,新藥三雄之一的生技股王浩鼎(4174)連續第五天下跌,昨天又跌掉1.16%以682元作收;中裕(4147)跌幅1.53%、隱形眼鏡龍頭精華(1565)同樣重挫4.15%。其他包括新上櫃的神盾(6462)、半導體族群的旺玖(6233)、鈺創(5351),及光學鏡頭廠光燿科(3428),跌幅都超過半根停板。行動支付炒熱指紋辨識IC需求,不過,新上櫃指紋辨識IC股神盾(6462)上櫃第二日即見到賣壓湧現,昨日大跌16.5元、跌幅達12%,終場以121元作收,若是賣壓持續股價繼續下跌,神盾恐怕會面臨在剛掛牌沒有漲跌幅限制5個交易日也就是俗稱蜜月行情階段就跌破掛牌價115元。
台股成交值改寫今年以來新低,不過,低價股及大型股各有表態。低價股活蹦亂跳,昨天共有上市8檔、上櫃1檔收漲停,其中就有6檔股價在票面10元以下,分別為怡華(1456)、愛之味(1217)、威致(2028)、介面(3584)、千興(2025)及鴻友(2361)股價位在0.51~8.56元之間。
大型股在水泥(TSE11)、鋼鐵(TSE20)及金融股(TSE28)領軍之下,整體表現不弱,台灣50成分股包括中鋼(2002)、台泥(1101)、遠東新(1402)、富邦金(2881)、開發金(2883)、台新金(2887)、大立光(3008)、群創(3481)以及台塑化(6505)等,都以大漲1~3%以上作收。
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來自中國大陸的抗腐蝕性鋼鐵產品以不公平的低價銷售,將被課以256%的反傾銷關稅,台灣鋼鐵廠則全身而退。由於大陸鋼鐵產能過剩造成全球鋼鐵業低迷已久,這項消息推升鋼鐵股持續大漲,中鋼 (2002)連續第2個交易日走強,昨天再勁揚3.12%收在18.2元,成交量擴大到近4萬張,法人昨大買近1.3萬張,前一天也買超4,331張,已經連2日大買;威致(2028)跟千興(2025)更強鎖漲停,前一天先漲停的中鴻(2014)昨天再大漲8.95%,鋼鐵分類指數(TSE20)單日強漲2.34%收在73.99點,類股漲幅高居台股之冠,而油價反彈帶動台塑化 (6505) 走高,連帶油電燃氣分類指數(TSE40)也有2.28%的漲幅。塑化股除了受惠國際油價止跌反彈,還有年底集團作帳衝鋒的利多發酵,國喬(1312)、台塑(1301)等塑化股昨日吸引法人搶買強漲,國喬昨帶量強漲3.56%收16元,法人買超達3,687張,近期上演噴出行情。元富投顧對國喬評等為中立,目標價17元,兆豐證券對國喬評等為區間操作,目標價17元,國喬主力產品SM走堅,營運回溫,有沒有向年線17.25元叩關的實力值得觀察。昭輝(1339)昨日在主力與法人對作之下,股價雖然開高走高但是上下影線也都相當明顯,終場收在62.2元、上漲2.9元,漲幅4.89%。跟油價反向關聯的貨櫃船運市場法人估計已到谷底,加上低油價挹注,今年前3季貨櫃三雄中獲利最佳的萬海(2615),昨日股價上漲1.15元,漲幅逼近7%強收在17.6元,三大法人買超4,289張,近1周股價上漲9.66%。先前的強勢族群,生技太陽能(I023130.TW)也成為弱勢指標,其中太陽能儘管有可以豁免於歐盟反規避稅的利多因素卻是利多不漲,包括太陽能股王碩禾(3691)下跌1.77%,嘉晶(3016)、昱晶(3514)、新日光(3576)、達能(3686)、昇陽科(3561)同步收黑,尤其太極(4934).國碩(2406).合晶(6182).元晶(6443)都重挫超過4%。
前一天因為收購題材大漲的日月光 (2311)跟矽品 (2325) ,昨天因為矽品股價已經接近55元而缺乏動力,矽品最後收在平盤52.3元,日月光則下跌1.3%,收在38元。DRAM股南亞科(2408)也連跌3天,昨天跌幅3.64%,以當日最低點47.7元作收。
個別股看到微控制器廠新唐(4919)新推出的iPhone專用隨身碟32位元微控制器在昨日召開技術發表會,新晶片題材將引領營運持穩表現到明年第一季,新唐昨日股價以漲停33.3元作收、成交量增至7,038張。工業電腦廠友通(2397)持續耕耘ATM訂單與客戶打下深厚基礎,友通今年前11個月的營收年增率約19.76%,明年還有ATM客戶放量貢獻,法人估計明年EPS上看4元。歷經之前營運低潮,股價偏低,在明年成長有期待的激勵下,友通近日獲得買盤青睞,昨日開高強漲後衝上漲停鎖住、收45.75元,創下7月9號以來新高,成交量擴增至2,918張。

每日觀盤重點,歡迎訂閱MoneyDJ TV的粉絲團哦!
https://www.facebook.com/moneydjtv

川普最挺臺?美臺關係溫度計1993~2020

為了解決新唐 主力的問題,作者許丕追 這樣論述: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常被認為是冷戰結束以來,對臺灣最友好的總統。在川普任內,他發起了美中貿易戰,再加上一系列激烈且針對的言詞,友臺法案的通過,高層的訪問與對話,以及大額的軍備銷售,凡此種種都被認為是對臺灣的強烈支持,川普連任失利也連帶讓臺灣緊張。不過,也有許多的論點認為,美國的政策有高度的連貫性,其實無需對川普的去職感到憂心。本文嘗試在這眾說紛紜中,發展出美臺關係的溫度計,以具體測量冷戰結束以來的美臺關係。經過本文所發展的美臺關係溫度計量測,比較先前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等三任美國總統,川普任內除了在美臺高層交流頻率有較明顯提高之外,於經貿往來及軍備銷售的溫度量表來看,說

明川普其實並沒有特別挺臺,其對臺政策仍延續美國過去的路線,並無重大的改變。關鍵詞:美臺關係、友臺法案、高層互動、經貿往來、軍備銷售

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

為了解決新唐 主力的問題,作者師永濤 這樣論述:

  《唐代的鄉愁》是一部風格獨特又充滿趣味的歷史、文化讀本。作者富於想像力,從日常細節和民俗時尚著眼,努力爬梳史料,透過衣食住行、宴飲娛樂、城市發展、民族交流、莊園生活、婦女形象、少年豪情、佛道寺廟、長安興衰等主題,串起唐朝生活史的方方面面,內容繽紛多彩,讓人看了有如置身萬花筒之中。   全書以散文的筆調,娓娓道出那個魅力無限的時代──唐,喚起了我們沉睡千年的鄉愁。   作者簡介 師永濤   一九八三年生於陝西鳳縣,廣西師範大學畢業。目前客居杭州。曾經在桂林、西安、杭州等城市工作生活,關注「日常生活史」課題,業餘寫作。著有文化散文集《回望的目光》。   □《實用歷

史叢書》出版緣起 □前言:唐代的鄉愁 第一章  唐人的世界 第二章  夜宴 第三章  從揚州到長安 第四章  胡人們的唐 第五章  帝國時代的莊園 第六章  女人在她們的時代 第七章  少年遊 第八章  未能皈依的寺廟 第九章  最後的長安 □後記: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書單 □附錄一:西元七~九世紀的唐代和世界 □附錄二:七十種唐人筆記書目   前言 唐代的鄉愁     西元六二七年,關中大旱,災民賣兒鬻女以求生。去年在玄武門宮鬥中斬殺兩位競爭對手的唐太宗面對旱災憂心忡忡,剛即位的他下令開倉救濟,解決災民的燃眉之急,並拿出御府金帛,供災民贖回賣掉之子女,以免骨肉分離。這一年李世民二十八歲

。   就在同一年,一位叫玄奘的僧人「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他乘著夜色混在流民中溜出長安城,踏上了西行取經求法的漫漫征途。這一年玄奘二十五歲。   西元六二七年,唐朝的貞觀元年,是「貞觀之治」的起始,歲次丁亥。   根據中國傳統五行學說,中國古人利用干支紀年法,以六十為周期(一甲子)把歷史重複編排,他們認為每六十年一個輪回中,事物發展就像草木隨四季更替一樣生長、繁茂、凋落與衰敗。而其中的丁亥年則是由衰而盛的關鍵性轉折年,它意味著從丁亥年開始,各種事物都將步入一個長期的發展和繁盛階段。   一   歷時十七載,西去取經的玄奘在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正月回到了

長安。四年之後的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年)三月,比玄奘年長三歲的李世民感到身體不適,很快便輾轉病榻,不能下地走路了。   四月二十五日,實在撐不住的李世民終於決定,離開他日理萬機的太極宮,攜家眷和近臣到翠華山下的離宮翠微宮避暑養病。時值孟夏,這裡林木清幽,涼風習習。   在〈秋日翠微宮〉一詩中,李世民寫道:「秋日凝翠嶺,涼吹肅離宮。荷疏一蓋缺,樹冷半帷空。側陣移鴻影,圓花釘菊叢。攄懷俗塵外,高眺白雲中。」對於翠華山,李世民有著特殊的感情,此前的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年)四月,他命人重建太和宮,改名翠微宮,籠山為苑,列臺觀其中。他似乎和這翠華山之間有一種宿緣。最終,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

在寢殿含風殿辭世,此時,他的繼承人太子李治心中除了悲傷,還在惦記著感業寺中一個姓武的女子。   即位的高宗李治把玄奘安置在了大慈恩寺中譯經。在李治心中,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他的母親長孫皇后靈魂寄寓的場所,而他居住的大明宮,「北據高崗,南望爽塏,視終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窺。」(韋述《兩京新記》)如果再登臨高出平地十五公尺的含元殿,透過宮殿的門楣,穿越丹鳳門的鴟尾,一直往南,李治可以清晰地看見「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以及寺中「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的大慈恩寺浮屠。   龍朔三年(六六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則天入住尚未完工的大明宮(時稱蓬萊宮),自此取代太極宮而成為大唐帝

國二百四十餘年內政和外交的中樞。   此後數百年間,無數道大唐帝國的政令自燈火通明的大明宮發出,影響著一個帝國的脈搏。當唐朝皇帝威望最高的時候,大量的突厥人內附,突厥王族成為了大唐最勇猛的將軍;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末代的兩位波斯王都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復國,最終終老在長安;大量的遣唐使來自新羅和日本;而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與安南人亦來帝國定居,散落在從敦煌到廣州的帝國城市。國子監亦即國立大學中,有這些國家的留學生,其中最具熱忱的是日本人,他們有的像今日大使館的文化參贊,在中國曾居留達幾十年,有的終身為唐官,深埋大唐。而更多的人回國之後,對日本的文化有了具

體的貢獻,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都城設計建造完全模仿長安,從銅幣的設計到婦女的髮髻,從室內的布置到圍棋、茶道、詩詞都參照大唐的時尚,從此之後,後世出土的日本文物深具中國色彩。   那個時候,初次來長安的人都充滿了陌生感,踏進這座大城市的每個訪客無不感到驚詫,大開眼界,長安的瑰麗和宮殿的雄壯,已經超越了想像極限。這些外來的人們為長安城的狂放情趣、繁華市井而目炫神迷,嚮往,畏縮,好奇,慌張……,各種反應,百態畢現。   二   在唐朝統治的三個世紀中,東方各地的財富也經由陸路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或車裝,或駝載,或馬運,或驢馱。偉大的絲綢之路是唐朝通往中亞的重要商道,它沿著戈壁、

荒漠的邊緣,穿越唐朝西北邊疆地區,最後一直可以抵達撒馬爾罕(Samarkand)、波斯和敘利亞。從玉門關向西,有兩條道路可供行人選擇,這是兩條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要經過流沙、戈壁和荒漠,還要面臨極度的寒冷或酷熱。   唐貞觀九年(六三五年)十一月,來自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國(Sogdians)的使臣由撒馬爾罕再次來到長安,粟特人的足跡遍布於絲綢之路所經過的一切地方,從東海之畔的揚州,到沐浴在地中海陽光下的拜占庭(Byzantium)。   他們中最著名的卻並不是商人,而是一位「柘羯」(武士)。他是一個胖子,擅長跳胡旋舞。這個叫安祿山的粟特胖子和唐朝最著名的美人楊玉環有著一種曖昧的關係,而且後來

他還把楊玉環的丈夫李隆基從長安趕到了成都。歷史上,把這段往事稱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起因卻來源於一個皇帝藝術家的「黃昏戀」。   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年)十二月,武惠妃病重,玄宗李隆基決定去驪山過冬,第一次遇見楊玉環。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謁見,卻讓一個五十多歲的皇帝和自己二十出頭的兒媳訂下了山盟海誓的約定。   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在數千精騎的簇擁下,從成都準備返回長安的「太上皇」李隆基取道鳳翔東行。約莫走了三天,來到了馬嵬驛,他銘心刻骨、晝思夜想的地方。驛站猶在,佛舍猶在,梨樹猶在,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玄宗之後近半個世紀的元和元年(八○六年),三

十五歲的周至縣尉白居易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敘事詩〈長恨歌〉,詩人以極富想像力的筆調,描寫唐明皇(後人給玄宗的稱呼)終夜不眠,看著宮前螢火蟲飛來飛去,階下落葉也無心找人打掃。這樣的憂恨纏綿只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能稍一舒慰。這首〈長恨歌〉也隨之流傳千古,直到一九二○年代,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但奇怪的是,當時在位的唐憲宗李純竟然默許了白居易寫皇家愛情的行為。甚至當時長安歌女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白居易〈與元九書〉)   這個皇帝和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宮廷舞蹈家之間的愛情,終止在了馬嵬坡,一個很小的地方,在陝西省咸陽市代管的縣級市興平市西北十公里的土原上。

而他們愛情開始於長安東邊驪山一處叫「華清池」的皇家園林。驪山是歷代皇家的行宮,一個很教人不安分的地方,周幽王曾經在那裡烽火戲諸侯。李隆基最愛的華清池,位於今天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側,東距西安三十公里。當旅遊者乘火車或汽車前往臨潼參觀驪山及華清池時,應先注意四周黃褐色的泥土,黃仁宇先生曾經說,這種泥土與美國田納西州一帶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國歷史展開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   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的「宋粉」吳鉤曾經說:唐代是中世紀的黃昏,而宋朝則是「現代的拂曉時辰」。作為一個舶來品,「中世紀」一詞是十五世紀後期的歐洲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從「文藝復興」中衰落下來,沒

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而當「中世紀」這個詞出現在中國史及其相關敘述中的時候,被默許指稱七到十世紀的隋唐時代,儘管學界對這一學術名詞的「拿來主義」持質疑態度。日本文史家內藤湖南就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見《歷史と地理》第九卷第五號)中說:「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   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唐文學文化論集也取名為《中國「中世紀」的終結》(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估計他也料到此種提法會有誤會,故用了

引號。   或許,「中世紀」這個名稱是宇文所安的策略,是一個國外漢學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視野。在我看來,「中世紀」的「中」字用到唐朝,卻是恰如其分,中者,中興也。唐,這個中國歷史中最能引人遐想的歷史片段之一,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進入,都會有陌生的新鮮感。既然這個詞來到了中國,不妨給予它一個中國的身分。   更遑論歐洲從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和中國從唐到宋的轉型,其中的轉化有著可以比較的研究。英國學者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中比較歐洲中世紀與初唐、盛唐的差異時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

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   我喜愛的作家紅柯說過:「我們從遠古開始建造莊園、城堡和城市,卻不相信地球是宇宙裡的飛行物,是長翅膀的神鳥。」   沒有想像的歷史,並不能算是真的歷史。   四   天復四年(九○四年)正月,黃巢降將出身的宣武節度使、梁王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劫唐昭宗李曄遷都洛陽。朱溫「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徹屋木,自渭浮河而下」,使長安淪為廢墟。(《舊唐書‧昭帝本紀》)   唐長安城留於後世者,僅剩殘垣斷壁和若干城牆遺跡。   唐帝國最後一個皇帝哀帝(或稱昭宣帝)李柷先被降為濟陰王,遷於開封以北的曹州(今山東菏澤),安置在朱溫親信氏叔琮的宅第,

後又被廢除帝位。由於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祐」正朔,不承認梁朝,朱溫擔心各地軍閥的擁立會使廢帝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就一不做,二不休,於後梁開平二年(九○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將十七歲的哀帝鴆殺。   至此,建國二百八十九年(六一八~九○七)的大唐帝國一去不返。   天祐三年(九○六年)之後,長安再未曾成為中國的國都。帝國的重心已逐漸移至東邊,中國開始了藍色的大洋夢,東南區域以其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更有吸引力。所以唐朝之後的歷史中,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採取一種南北為軸心的戰線,與長安漸漸遠隔。   今天,當我們穿過長安的軀殼西安,伸手撫摸一下眼前這粗糙、沉睡的四方城城磚,

心裡就莫名地溫暖而踏實了──儘管唐朝的長安城牆是夯土築造的,僅在城門部分有城磚包裹。我們的內心中只要泛起愁思,我們仍會以《春江花月夜》的豔麗或《霓裳羽衣曲》的飄灑不斷穿越歷史,相望那個繞梁千年的江湖絕唱。   曾經,一個王朝的風花雪月主宰了那個叫長安的城市轉瞬即逝的春秋,詩歌的漂泊帶來了哀愁、天才、江山和美人,還有揮之不去的思念。那些焰火、野草、王孫和驛站,以及大氅,最終成了鄉愁。今天,這種鄉愁仍在。 後記 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書單   寫這份書單的時候,我一邊聽袁惟仁的專輯,一邊翻閱法國漢學家馬伯樂(Henri Maspéro)的《唐代長安方言考》(Le dialect de Tch

'ang-ngan sous les T'ang,聶鴻音譯,中華書局,二○○五年)、《唐詩紀事》,以及《全唐文》、《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這些大部頭的龐雜的唐代史料。很多時候被一種情緒包揉,為浩瀚史料所呈現的唐代感動,心生嚮往,就如同多年前的夏日,在老家土房背後的梧桐林下,被漏下的陽光感動得渾身戰慄。   這個不築長城的朝代和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一樣,也有著皇家的荒淫、門閥士族的黑暗和戰爭的殺戮。有人據此來評價唐代,但時至今日,我們的世界仍然沒有遠離這些黑暗。   這個朝代是文學的時代。一在於唐詩,另一在於唐傳奇。我曾經寫過「古紙硬黃臨宋怨,短箋勻碧錄唐幽」的句子,唐人的詩文,總是有一種塵

土般的質感,如同蒼茫的曠野。   我還曾經數次想像自己穿行在唐代通往撒馬爾罕的絲綢之路,抑或是在途經長安東市的時候聽那個幽怨的安邑坊女唱「巴陵一夜雨,斷腸木蘭歌」,抑或是在杜甫的五城做一個戍卒。   在這裡寫一份私人的書單,不局限於正史,而是羅列傳奇、小說、研究甚至奇幻,在這些或嚴謹、或瑰麗、或不忍卒讀的文字裡,唐代閃爍著精細的光芒,而我們的視界則或許可以延伸得更遠,這不是歷史的可能性,而是歷史的想像力。   一   謝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漢名薛愛華)著的《撒馬爾罕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中譯本改名為《唐代的外來文明》。據說這本書是西方漢學的一部名著,被視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代文化的必讀之作。其實在中國,這本書的影響力更大,因為此前從來沒有一本書從「物」出發來深入研讀一個時代的歷史,而這些物質碎片,比如「一隻西里伯斯島(Celebes,即蘇拉威西島)的白鸚,一條撒馬爾罕的小狗,一本摩揭陀的奇書,一劑占城(Champa,位於今越南中部的古國)的烈性藥等等──每一樣東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發唐人的想像力,從而改變唐朝的生活模式,而這些東西歸根結柢則是通過詩歌、法令,或者短篇傳奇,或者是某一次即位儀式表現出來的。」  

 在這本書裡,謝弗引用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話來闡釋這種寫作的必要性:「歷史隱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範圍以外的地方,隱藏在我們無法猜度的物質客體之中。」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本影響了很多中國歷史學者及歷史愛好者的書,對其作者我們卻知之甚少,我們僅能從簡介中知曉謝弗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精通漢語和日語,並通晚近法語、古拉丁語等十數種古今語言文字。而謝弗著述頗豐,除《唐代的外來文明》外,還有《朱雀──唐朝南方的意象》(The Vermilion Bird: T’ang Imagines of the South)、《珠崖──古代的海南島》(Shore of Pearls: Hai

nan Island in Early Times)和《時光之海蜃──曹唐的遊仙詩》(Mirages on the Sea of Time: The Taoist Poetry of Ts'ao T'ang)、《神女──唐代文學中的龍女和雨女》(The Divine Woman: 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點評杜綰〈雲林石譜〉(Tu Wan's Stone Catalogue of Cloudy Forest: A Commentary and Synopsis)、《閩國──十世紀時的華南王國》(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步虛──唐代對星空的探求》(Pacing the Void: T'ang Approaches to the Stars)和《唐代的茅山》(Mao Shan in Táng Times)。其中《唐代的外來文明》是公認的謝弗的代表作,並與《朱雀》共同被視為其研究唐朝外來文化的雙璧。但除了《唐代的外來文明》、《朱雀》、《神女》,其餘各種並未見在中國出版。     二   已逝的曾經執教於香港大學的莊申先生,以美術史學家的身分寫有一本《長安時代──唐人生活史》,亦是不常見的大師所著唐代生活史,可惜

此書大陸未見引進,不能使更多人一睹真容。在莊申看來,唐人的詩書樂弈、繪畫陶瓷、雕刻工藝、舞蹈服飾,凡此種種,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當中的巧思慧心,全在唐人的生活中表露無遺。今人與唐人雖緣慳一面,但愈來愈多的考古文物,使今人也能一窺唐人社會的全貌。   莊申家學淵源,尊翁為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尚嚴先生(一八九九~一九八○)。他幼承家學,勤於研究。早在他就讀於臺灣師大史地系,及稍後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期間,便常有專文論述中國美術史,刊登在《大陸雜誌》,是當時引人注目的青年學者。他的《根源之美》、《扇子與中國文化》、《從白紙到白銀》等都是非常精采的著作。   作為一名唐史學者,賴瑞和先生被人知

曉卻是他的旅行散文集《杜甫的五城》,從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年,他先後九次暢遊中國大地,一路風塵,走過城市和鄉村,尋求歷史與現實的交會。當他第一次乘坐火車前往西安的時候,竟然隨口問列車員:「到長安的嗎?」結果列車員狠狠地愣了一愣:「長安?哦,對!您是指西安吧?」   這是一本關於唐代「另類」的書,賴瑞和並沒有直接討論他所了解的唐朝,而是興致勃勃地記錄了一系列的「流水帳」:九次旅行的路線與詳細費用、國營旅社、衣服、美食等等,賴瑞和作為一個局外人,一路用新鮮的眼光角度來體驗大陸的種種出人意料的不同。他脫掉洋氣的教授行頭,穿上在內蒙古買的保暖羊絨衣,坐在擠滿鄉民的巴士裡,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大陸中年男

人。在西安,他騎著自行車去北郊尋找大明宮的遺址,彼時三清殿的廢墟,前面並沒有任何標誌,也沒有任何圍牆,只是孤零零地立在玉米田中。「我也隨著那些好玩的小孩,爬到土堆上頭去。那裡長著一些雜草。在夕陽下,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景物都染上一層溫馨的金黃色調。」賴瑞和的壯遊,歷史與現實交融,那個叫唐的國度如影隨形在日常的瑣碎中,讓人有了恍如隔世的憂愁,夾雜著淡淡的悲傷。   賴瑞和一九八一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劍橋中國隋唐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AD)的主編杜希德(Denis C. Twitche

tt)教授習唐史,並在這位西方公認的唐史和中國通史學界的大師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唐代的軍事與防禦制度》。賴瑞和目前在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專任教授,曾經主講唐代長安與士人的生活(碩、博士班)、唐代日常生活史(大學部人社系),我讀過他對第一門課的一個講演提綱,是用PPT做的演示,極其生動。   三   除了中國人之外,對於唐代關注最多的便是日本學界,儘管沒有唐代生活史的專門論著引人注目,但日本作家在其大量的關於唐代的小說中,徐徐展開了一個王朝的面目。井上靖或許是此類小說的開創者,其《天平之甍》(天平の甍)講的是鑒真東渡的故事。井上靖寫道,準備第一次東渡時,「鑒真已五十五歲,相貌卻仍骨骼嚴整,

巍然如山,有偉人氣質,額寬,眼、鼻、口皆大而穩定,頂骨秀氣,顎部卻頗有意志地展開。留學僧覺得這位高名高德的僧侶,很像故國的武將。」後來,一九七九年這部小說在被拍成電影時,曾經在揚州取景拍攝,彼時揚州數萬人圍觀拍攝。   而井上靖《楊貴妃傳》(楊貴妃伝)一書則開啟了中日之間對於楊貴妃生死的大討論,這部小說影響之深遠,以至於國內有些歷史學者拿其作為史料使用。   近年來,聞名的日本作家乃是陳舜臣,其兩百餘本和中國歷史有關的著作已經被引進了數十本,他和井上靖一樣,對於唐代西域有著莫名的夢想。一九七九年,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聯合組成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攝製組,沿著古代絲綢之路開始了為期一

年的採訪攝製。陳舜臣參加了此次攝製活動,並用文字記錄下重走絲綢之路的奇妙見聞與瑰麗隨想,成書的名字就叫《西域余聞》。儘管也寫了一點漢代的西域,但此書更多是在唐代西域的物品、詩人和生活方式對於帝國的影響。   相對而言,日本作家辻原登的代表作、歷史小說《飛翔的麒麟》(翔べ麒麟)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究其原因,是簡體字版中譯本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書名為《唐朝那些事兒》,這種爛到大街的譯名完全毀了這本書。實際上,這本小說寫作功底和歷史考證極其精細,而且更勝在歷史想像力與史詩的契合度。   四   中國人關於唐代生活史的論著多為專著,例如衣飾、飲食、官制等等,以「唐代生活史」為題的專門著作則鳳毛麟角,

即使有也是大量常見史料以及傳統的論文研究,黃新亞《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一書為其中可以讀一下的書籍。究其原因,是此書儘管亦屬學術著作,但其形式上卻引入大量和生活、習俗、用具有關的史料及傳奇故事,使得以「生活」為名的專著有了點煙火氣。   建築設計師唐克揚有一篇關於長安的文章〈長安的煙火〉曾經在《生活月刊》刊發,但至今仍未成書,而他本意是通過實驗文本來梳理中國古代的城市,因此其中關於城市的敍述及想像力頗為動人,是難得一見的創作。   還有一位筆名叫「騎桶人」的作家,因為寫的是奇幻文學而不被歷史研究者知道,他大量的短篇小說如《終南》、《雙髻》、《歸墟》等有著深深的唐傳奇影響的影子在裡面

,其文字入微,纖細空靈,甚至算得上晶瑩剔透,能通過微妙的詞語表達心靈。想像力極奇詭綺麗,於最幽靜處,發前人之所未想,有一種罕見的神祕特質。他的文字具有相當高的純文學水準,把唐人傳奇中的生活場景演繹得十分淋漓盡致。   近幾年,得益於網路的出現以及歷史熱,大量的關於唐代的書籍出現,但是仔細看起來這些唐代的書籍無一例外是:那些人那些事、光榮與夢想、趣聞與軼事,而關於唐代生活史方面卻無人關注,以至於大量的寫唐代宮廷的小說中,僅僅人名是唐代的,而各種生活歷史細節卻是瓊瑤小說或者清朝電視劇的翻版。   五   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講過《敦煌資料與唐五代衣食住行》的隋唐五代史學者黃正建,對此亦是

有所發現,在〈關於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現狀的思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二○○四年九月十四日第三版)中,他寫道:「但是在中國,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並沒有形成規模或形成學派,甚至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雖然我們也有關於衣食住行的研究,但它們都是孤立的、個別的、零散的。學者們分別從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風俗、文物、科技、歷史地理等各種角度來研究它們,卻恰恰很少將它們作為『日常生活』來研究。」   實際上,西方學界對「日常生活史」的關注已久,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

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英國漢學家魯惟一(Michael Loewe)的《中華帝國早期的日常生活:兩漢時期》(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During the Han Period, 202 BC-AD 220)一書,都是極其精采的關於生活史的論著。   具體到唐代,彬仕禮(Charles D. Benn)有《傳統中國的日常生活:唐朝》(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 Tang Dynasty)一書,作為「格林伍德出版社日常生活史叢書」(The Greenwood

Press Daily Life Through History Series)的一種出版,可惜無人引進翻譯。另有《中國的黃金時代:唐代日常生活》(China's Golden Age: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已出版中譯本。   另一方面,大量的記錄唐人生活場景的唐代筆記和傳奇實際上並沒有被人們足夠關注,中華書局曾經出版唐宋史料筆記三十九種,亦是唐宋雜錄。實際上中華書局還有一套《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其中「唐」卷,共有筆記七十種,不可謂不煌煌。   在前言中我寫道:曾經,一個王朝的風花雪月主宰了那個叫長安的城市轉瞬即逝的春秋,詩歌的漂泊帶來了

哀愁、天才、江山和美人,還有揮之不去的思念。那些焰火、野草、王孫和驛站,以及大氅,最終成了鄉愁。今天,這種鄉愁仍在。   可惜的是,這種鄉愁只存在於史籍和唐詩中,大量面目模糊的細節無從考證、查找,比如朱溫如何拆毀長安使得這座偉大城市消失的過程,《舊唐書》及《資治通鑒》僅有寥寥數語,《新唐書》則完全不記載。歷來國人修史,重史識而輕細節,重人而輕物,重考據而輕整合,這也使得唐代的生活史散落於史書的各個角落,沒有完整地呈現,這是一種深深的遺憾。   作為一本小眾的生活史圖書,《唐代的鄉愁》在二○一四年一月出版後,如意料中一樣,並未引起什麼關注,很快便被淹沒在海量的出版物中。對於我這個業餘寫作者來

說,自己的作品能夠出版便是獲得了滿足與喜悅,並無其他的「野望」。   好在還有一些網友讀到了這本書,在豆瓣網、新浪微博上表達了喜愛之情,這不啻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嘉獎」,讓我暗自欣喜。   此番臺灣遠流出版公司決定出版《唐代的鄉愁》繁體字版,令我感到的不僅是個人的喜悅,還有「日常生活史」這個小眾門類被更多人了解的快樂。   我在這裡必須感謝遠流編輯陳穗錚女士,她在編校過程中的嚴謹和專業,不但讓我在修訂此書時因為一些錯誤而汗流浹背,而且讓我對於臺灣的出版人有了別樣的敬意。也感謝我的前同事劉斌先生、網友谷大建先生和攝影師魏華先生、王海東先生,為這修訂本提供了部分照片。   我還要感謝本書大陸

版的編輯,安徽文藝出版社的岑杰先生,此書完稿兩年後,歷經波折,終於在他手裡付梓,得以問世。也感謝我的好友吳窮先生為此書出版之事奔波努力。 二○一六年四月 於杭州和美弄 【第二章‧夜宴】 「只有弱者才睡覺」,《時代周刊》(TIME)稱。AC尼爾森(ACNielsen)進行的一項全球睡眠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受訪者午夜之後才就寢,調查還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正成為夜生活的主力軍。中國已經進入夜生活的黃金時代,中國人的口味和消費方式正在成熟。林語堂曾經在《生活的藝術》中指出,中國人對於快樂和幸福的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實際上,中國人對於黑暗的夜晚有莫名的恐懼感和安全感。

這種矛盾的情緒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因為眾多的宮廷政變和流血事件都發生在晚上,而在小說和民間傳奇中,夜晚更是陰謀的孵化器;而在另一方面,夜晚成就了人們對隱私的渴望,躲在小小的明亮的家裡,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家曹乃謙有部小說集,名字叫《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恐懼感和安全感交錯的情緒往往帶來欲望。於是,就有了夜宴。一千三百年前的農曆三月初三晚上,長安城南的曲江燈火通明,飛埃結霧,游蓋飄雲。三月初三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此時陽光明媚,百花盛開,和風微拂,水波蕩漾,草木青翠,足以賞心悅目。在這一天,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會來到曲江,所謂「舉國盛遊」。唐朝的皇帝會在這一天晚上大擺宴席招待百官,《全唐文》

卷六六八載有〈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一文,白居易在其中寫道:「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獲侍宴於內庭,又賜歡於曲水。蹈舞跼地,歡呼動天。况妓樂選於內坊,茶果出於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這一年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八三五年),六十四歲的白居易老淚縱橫,看的是皇家教坊的伎樂,吃的是供皇帝享用的茶果,有一種「戰慄的幸福感」。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為了解決新唐 主力的問題,作者黃超興 這樣論述:

一直以來海軍陸戰隊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中是強悍且具侵略性的,也因為陸戰隊主要遂行的作戰任務是兩棲登陸作戰,所以被定位為攻勢作戰的部隊。但由於我國1993-1994年的國防報告書,已將建軍構想由攻守一體的作為,改為守勢防衛的指導,導致國人開始對陸戰隊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 產生質疑。因此,透過對美、日、中海軍陸戰隊變革內涵的探討,發現各國在評估執行任務的部隊編組和運作機制時,都會從環境與威脅出發檢討符合國家利益的國防,進而籌建相應的單位、武器、裝備與編組,再由統一的指揮作戰機制掌握運用 。最後提出在重層嚇阻指導下,海軍陸戰隊任務應該與海軍的任務相結合,接下以陸制海的作戰任務,及建構具備海上兵力投射

能力,且可立即出動作戰的艦隊陸戰旅與機械化陸戰旅,並增強其特種作戰能力,共同擔負起海上作戰、 搜救、反封鎖及本、外離島規復與作戰威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