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桂格・布萊登寫的 【無量之網套書】(二冊):《無量之網》、《無量之網2》 和曾金燕的 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港大發現疫下學生數碼鴻溝擴大影響學業身心也說明:研究發現,來自平均社經地位較高的學校,他們擁有更多學業社會資本(以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中藏書量來衡量)和家庭資源(以學生是否有自己的房間、書桌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實文化 和香港城市大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黃樹民所指導 林上十的 網路教育有國界:臺灣磨課師的民族誌 (2018),提出數碼鴻溝社會問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磨課師、網路教育、全球化、在地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錦芬所指導 彭美珍的 翻轉教學影響台灣高職生英語閱讀能力成效之探討 (2016),提出因為有 翻轉教學、全民英檢、合作學習、英語閱讀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解答。

最後網站數碼素養:廿一世紀生活的修養 - We Think Digital則補充:... 數碼差異(包括硬件及學校電子學習策略)導致其學習成效較低,同時數碼能力亦提升得較慢,社會各界應正視社經鴻溝和數碼鴻溝對弱勢學生的雙重負面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碼鴻溝社會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量之網套書】(二冊):《無量之網》、《無量之網2》

為了解決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作者桂格・布萊登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無量之網:連結宇宙萬物的母體》+《無量之網2:正確祈禱,連結萬物為你效力!》     《無量之網:連結宇宙萬物的母體》     宇宙正在傳輸訊息給你,你懂得如何下載嗎?   無量之網是承載宇宙的「容器」、連結萬物的「橋樑」、顯現創作的「鏡子」。   認識無量之網的法則並運用它,就能藉宇宙之力創造奇蹟。     ‧從科學探討心靈領域的卓越經典!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Amazon4.5顆星,27種語文譯本,暢銷全球30國!     ‧作者兩度榮獲美國身心靈圖書最高榮譽「鸚鵡螺獎」(Nautilus Book Awards),2016年甫獲跨精神及物質領域最高肯定「鄧普

頓獎」(Templeton Prize)提名!     發生在物質世界的奇蹟,究竟是人類心念力量的展現,抑或科學研究的限制?疾病的瞬間療癒、對他人的讀心洞見、跨時空旅行,都只是我們被喚醒的本能?     一九四四年,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提出震驚世界之說,認為宇宙中存在一個孕育萬物的「母體」,它本身是一個具有意識的心智體。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證實,這個能創造並維繫一切萬有的宇宙能量場確實存在,那就是「無量之網」。     本書作者、資深太空電腦系統設計師的桂格.布萊登,對「無量之網」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深入研究,不但足跡遍及埃及、秘魯、西藏、美洲印第安等古文明,更從遭早期基督教會煙滅刪除的古老典籍中,爬

梳彙整出關於「無量之網」的真相。     《無量之網》是一本撼動舊有範型的劃時代巨作,布萊登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旁徵博引許多科學研究及跨文化古老典籍,說明人類巨大的心靈創造力與「無量之網」的法則,最後並總結出:如何重寫真實狀態、創造奇蹟、進行意識創造的「20項關鍵金鑰」。     這本書是為「渴望聽懂宇宙的語言,在量子意識中生活、愛與療癒」的人而寫的。在這個受到傷痛、批判與恐懼煽動的世界裡,為了自己與世界的療癒,你正是那個需要給出寬恕,找到悲憫之心的人。要在歷史的此刻繼往開來,關鍵就在於粉碎舊有思維、建立新的思維。          《無量之網2:正確祈禱,連結萬物為你效力!》     你真的會

祈禱嗎?你的祈禱有效嗎?   真正的祈禱應是一種人類的存在狀態,而不是外在儀式。   如何不需透過語言,就能操控萬事萬物,讓願望毫不費力地實現?     ‧繼心靈科學經典《無量之網》後,桂格.布萊登另一先驅代表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兩度榮獲美國身心靈圖書最高榮譽「鸚鵡螺獎」(Nautilus Book Awards),2016年甫獲跨精神及物質領域最高肯定「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提名!     數千年來,人們都在用錯誤的方式許願祈禱,早已失落了最原始的祈禱語言。這使得我們說得愈多,卻離願望愈來愈遠。在我們日常世界的感知能力之外,現代科學證實了宇宙中確實存

在著一個能量場,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療癒身體,並達成願望。而這種請願的溝通方式,就是透過祈禱。     真正的祈禱模式既不形諸語言,也不用跪拜,雙手也不需合十或有特定的外在肢體表達,而是單純地以一股清晰、強烈的感覺來傳遞,彷彿我們的祈禱已經得到了回應。透過這種無形的「語言」力量,我們的請求祝願就能產生力量,獲得回應。     本書作者踏遍全世界尋找答案,在西藏偏遠的高山僧院裡獲得啟發,並從《死海古卷》、《納格哈瑪地藏書》等古籍,以及北美洲印第安古老傳承印證了共同的偉大祕密,彙整出五個失傳已久的正確祈禱要領,讓我們的內在意念得以直達宇宙,與「無量之網」連結,讓祈禱與宇宙同步感應。      ‧啟動祈

禱神奇力量的五個要領:   要領一:不需語言,請以感覺祈禱   要領二: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   要領三:祝福是通關密碼   要領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看見完美   要領五:創造自己的祈禱     ※原書名:找回祈禱的力量:讓全宇宙一起為你祝福!

網路教育有國界:臺灣磨課師的民族誌

為了解決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作者林上十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當代網路社會的教育全球化現象──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新型態的線上教與學網站。磨課師文化源起於美國社會中開放知識的精神與高等教育的長久以來的問題:高成本的學費與少數菁英可以取得這些教育資源的高門檻。本研究對象是一間臺灣的大學磨課師團隊與一家經營磨課師網站的公司,描述地方磨課師文化生產鏈中不同的行動者如何去詮釋並因應這套新的教育全球文化,以理解當代網路社會對於知識與教育的看法。從我的民族誌中發現,實體教學被視為一種安全感的來源,傳統學校教育與磨課師的關係並非相互取代,而是強化教育成效的輔助工具。美國磨課師的理念希望解決全球教

育資源不均的問題,但實際上必須視全球各地區的情況因地、社會文化背景制宜,否則會形成當代新的階級分化工具,而無法真正實現教育平權。磨課師文化看似透過網路科技能達到無遠弗屆的知識傳播,但其實仍存在無形的文化疆界。

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

為了解決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作者曾金燕 這樣論述:

  艾曉明教授裸胸抗議的照片,在防火牆內外的中文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憤怒、悲傷、驕傲、嘲諷、厭惡等情感,爭論中形成了支持或瓦解艾曉明教授抗議的不同社群。而葉海燕通過身體的、性化的、演繹性的、政治化的日常生活、社會行動和網絡寫作來改寫個人生命和改變社會。愈來愈多女權主義者用各種形式進行象徵性的抗議,引起社會上強烈的反應。   本書作者多年來在中國從事維權工作,雖曾被軟禁,但發聲不絕,更於2007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作者從艾曉明和葉海燕開始,書寫中國知識分子、獨立電影導演、文人作家、藝術家等人在政治反抗者、社會運動活躍分子、「多餘的人」之間的角色中,面臨思想資源、行動

力、審美趣味方面的困境和選擇。作者又提出完整地實踐、提升建立在尋求真理基礎上的自我關照能力,是當下中國人建立良心生活、貢獻社會改進的一種生存美學。   作者簡介 曾金燕   生於1983年,福建客家人。曾發表紀錄片電影、詩歌、小說、評論、學術論文等作品。現為香港大學博士候選人,其博士論文主題涵蓋中國社會抗爭行動的新文化形式、社會活動家的身分政治、中國政府管治和公民社會之間的博弈演變及女權運動。其代表作品有:與胡佳合拍的紀錄片《自由城的囚徒》(2007)、擔任《致劉霞》短片(2015)的編劇;詩文集《金燕詩文:自由城的春天、母女雙推、外面風太大》(2011);小說 La boîte(《盒

子》,2014);文章“The Politics of Emotion in Grassroots Feminist Protests: A Case Study of Xiaoming Ai’s Nude Breasts Photography Protest Online” (2014)、〈中國女性終其一生承受的暴力〉(2015)等。   第一章  艾曉明教授裸胸抗議:網絡時代的女權身體與情感政治 第二章  葉海燕:運用性資本的社會活動家 第三章  性亂?審視今日中國之性主體 第四章  東莞掃黃:性工作者的管治與出路 第五章  良心犯家屬的身分政治 第六章  良心犯的親

密關係與情色政治 第七章  女性銀幕抗爭:親密關係正義與社會公義也可兼得 第八章  中國女權主義三十年 第九章  女權主義:手段還是目的? 第十章  本土 NGO 的困境 第十一章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   序 知識分子與理性運用   我所加入的微信群,有着重傳播討論無法見諸大眾傳媒信息的,有探討邊緣藝術、文化等的,有喝酒吃飯發紅包的,也有把不涉及敏感之事作為首要規則的。不僅國內,甚至身居海外(大陸以外地區統稱海外)的知識分子們也在微信群裏訂規則避開敏感政治話題,我也遇到過幾次。也許大微信群不便深入討論,但是當情況變成了一群博士生、博士、教授只是在特定的微信群裏曬娃、聚餐、靈修、會務往來

,而避開智性和時事交流,這是詭異。我不免想問:知識分子部分地放棄行使理性意味着什麼?肉身已經翻牆的中國人,又會面臨何種困境?知識分子如何反省自身與自我、知識、歷史、權力、社會的關係?康德(Immanuel Kant)1784年和福柯(Michel Foucault)於1984年所討論的啟蒙也許是一個討論出發點。 最後再回到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處境,回應當下中國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   康德回答「什麼是啟蒙」的開篇,就點明人類不成熟的狀態不是由於缺乏理性,而是由於怯懦和懶惰,缺乏勇氣去運用自己的理性來脫離不成熟的狀態。人們應該為自己的不成熟負責,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和意志」去認識。康德提出了

三個並存層面的理性運用,還舉例指牧師(軍人)在履行職務時絕對服從,同時又以學者的身分對教會(軍事業務)的失誤進行公開批評及接受公眾的評判。這三個並存的層面是:   一、為運用理性而運用理性。換句話說,就是思維本身具有歷史客觀性的運用,排除了現實的功利性—無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為了社會公義、留名史冊等非物質層面的;   二、公共層面的理性運用。這種運用在公眾的自我啟蒙中,是必須的、面對所有公眾的、具有批判性的、自由的;   三、私人領域裏(包括工作崗位、家庭、教會等一切機構、體制)對理性的運用。這種運用的目的是服從。如果私人領域裏的理性運用和良心的自由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那麼必須通過辭職來

解決服從或反對的取捨。   福柯認為康德的討論是三個層面的反思:內省自身寫作對於知識的意義、反思歷史、反思分析他正在進行的並成為他所處歷史的轉折點的寫作。福柯拷問了根植於啟蒙的三個哲學層面:人與當下(在文中他着重討論的是現代性)的關係,人存在的歷史模式,以及自主主體的自我建構。啟蒙在他眼裏是不斷激活的一種追問的、問題化的哲學態度。拷問的核心,圍繞着主體在歷史時段下的建構—自身知識的主體、行使或屈從於權力關係的主體、採取行動的道德主體。   康德認為阻礙大眾啟蒙的,是不能自由地在公共層面運用理性。這是他處於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統治下的現實,也是我們和微信群裏要求不觸及敏感話

題的人們所處的現實。這一點,我要格外謹慎,避免任何道德性的評價,以縮窄觀念探討和實踐操作之間的鴻溝。福柯在回應中,再次將權力(power,是尼采、海德格爾所言的「強力」)提到關鍵位置來考察。技術增強了現代社會對人的控制能力。政治不自由,社會結構帶來的規訓,以及無所不在的文化政治監視造成的不自由,並不弱於康德面臨的不自由。福柯追問人的能力增長如何才能擺脫控制型權力關係的強化。   我不再過多地轉述康德和福柯的文字,而是直接面對開篇的問題。放棄在公共領域運用理性,首先是害怕、迴避追問及問題化(problematization)的一種存在形式。放棄公共層面運用理性,在具體的實踐中,阻礙肉身已經翻牆

的中國人融入身處的當下社會,使其心智和情感面臨的選擇縮小。許多遠赴重洋的中國人,不理解自由社會裏對社會事務進行公共批判是一種基本習慣。而一般外國人通過媒體對中國的了解,是西藏、新疆、八九、環境污染、拆遷、人權等批判性極強的議題,近年又添香港雨傘運動。人們不敢觸及、無能力深入討論這些議題,阻礙了海外華人關於自身知識的主體建構,更阻礙其和外國人的一般社交及深入交流,甚至以為老外對中國充滿歧視和偏見。從比較安全的話題談論中國,反而有可能加強其民族主義情感,在既定政治環境下,增強其對權力控制的屈從,削弱其自主性和行動能力。   這時候再回到康德的文本,他說啟蒙是「出口」。部分地放棄運用理性的權利—往

往是公共批判,換取另一種自由—純粹理性地運用和在專業範疇內(私人領域)運用理性的自由。在普魯士的軍國統治下,康德本人的生活極其無趣庸常,幾乎未參與什麼公共辯論。傳聞康德的女鄰居根據他出門散步的時間來校對家裏的鐘錶,現實生活中,他甚至稱得上是令人厭惡的角色。可以說康德主動退出其他領域,以此獲得完全純粹理性運用的自由。在極端處境下,如希特拉納粹德國崛起之時,也是德國哲學、音樂藝術璀璨之時。又如19世紀沙皇殘暴統治下、俄國知識階層誕生之時,有十二月革命黨人,有知識分子運用別林斯基(Belinsky)式的文學批評來批評時政,還有「多餘的人」。「多餘的人」是文學作品及歷史中的人物,布爾什維克政權也無法徹

底消滅它。「如同收納衣櫃裏的華美服裝,『多餘的人』歪打正着保存了俄羅斯文化,使它沒有被蘇維埃政權徹底公有化,史太林化。」(頁 231)楊絳夫婦的存在方式,部分地類似這「多餘的人」,他們作為中國傳統文人,部分抵抗了毛澤東時代的政治運動和話語方式對他們的侵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則選擇決絕地轉身背對中國集體狂熱。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從個體經驗層面和性自由層面解構毛時代和它的政治遺產。   知識分子退出公共理性的運用,尋求純粹理性的客觀。在現實的社會中,公正被嚴重侵犯,甚至人類慘遭屠殺滅絕,已經不能從簡單的道德層面來探討知識分子應該怎麼做了。   知識分子的勇氣與技術   在法律層面以外,

知識分子個體層面的良心和道德,是一個對內主張而非對外、對他人主張的義務。知識分子群體的良心和道德建設,是一個公共層面中必須釐清的義務。也就是說,在徐賁的理念探討中,知識分子群體理應實踐公共批判的義務,避免保持沉默。即使政治現實殘酷,但打破沉默、批判性探討知識分子的沉默,其積極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關鍵的是,知識分子如何獲得勇氣採取行動?這涉及知識分子自我關懷和社會擔當之間的技術實現問題。   我關注當下中國社會行動中不同類型的活躍分子,如艾曉明、葉海燕、郭玉閃、黃文海。我稱她 /他們為「公民知識分子」(citizen intelligentsia)。我沒有用“intellectual”來形容這

一群人,正如徐賁所言,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處境和現代意義的“public intellectual”的處境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將被流亡驅逐老死他鄉的知識分子精英、還在坐牢的劉曉波博士、被判終身監禁的伊力哈木教授等人銘記於心,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工作環境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後果,其實可以迴溯類比到 19 世紀俄國知識階層(Russia intelligentsia)誕生的處境。再考慮到當下中國公共話語中「知識分子」(intellectual)一詞的歧意、污名化,以及在這種現象背後,政府對意識形態和公共輿論的操縱。進入國家、企業等體制的知識分子在公共事務層面的普遍沉默也就不足為奇。   反而,本書描述

的這一小群公共知識分子和社會活動家,採取行動,要求在中國土地上實現「公民」身分,並進行日常的、文化的、微弱的、持之以恆的政治介入。這一種「公民」的身分,一方面是吸收了現代文明的精華,具有國際人權、法律和自由視野;另一方面也突顯了新技術帶來的社會變化。網絡、手機、數碼影音設備,大大減弱了高等教育的優勢,任何草根出身、自學成才、有見識和社會擔當的人,都可以是一名「公民知識分子」。她 /他們共同的特點,除了有勇氣採取行動外,還利用了國際化的理論資源、新技術發展的物質資源,有技巧地直視、回應了社會緊迫的議題,更不同程度上付出了個人的代價。  

翻轉教學影響台灣高職生英語閱讀能力成效之探討

為了解決數碼鴻溝社會問題的問題,作者彭美珍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旨在探討翻轉教學融入全民英檢初級閱讀教學對於高職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之成效。台北市某私立高職兩班(一百零四位)十年級學生分別擔任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採取翻轉教學法,控制組採取一般傳統教學法,每週兩堂課,為期十一週。研究資料則透過英語閱讀能力前後測、學習回饋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的研究工具來蒐集,研究結果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相依樣本t檢定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前後測在「整體閱讀能力」與「詞彙和結構能力」皆有顯著的進步,但可能因前後測題目難度差異,或是翻轉教學無法有效地觸及深層閱讀,導致「段落填空能力」未達顯著差異,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有退步的現象。至於

分項能力,實驗組的平均值皆高於控制組,甚至在「詞彙和結構能力」達顯著差異。另外,高達九成實驗組學生對於翻轉教學有非常正面的回饋。簡言之,實驗組學生對於運用翻轉教學進行全民英檢初級閱讀學習,無論是閱讀學習成效或是接受度均有提升與正面評價。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日後實施翻轉教學和相關研究人員之參考。關鍵字:翻轉教學、全民英檢、合作學習、英語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