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宗翰寫的 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AI生態系需要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 和葉至誠的 社區長照.社會共照:長照2.0在二水的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齡者學習智慧手機資訊素養探討 - 政治大學也說明:參與觀察法,以數位落差脈絡詮釋,探討高齡者學習智慧手機的資訊素養能力。 ... 視頻,移動一旁小椅子,調整舒適的姿勢安靜觀看卡通影音;反觀長輩們則再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法鼓文理學院 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葉玲玲所指導 張光煌的 高齡者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 ---以俗民方法學探討 (2021),提出數位落差長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庭智慧產品、智慧家庭、俗民方法學、在地老化、物聯網。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醫療資訊與管理學系健康產業管理碩士班 李文立所指導 羅心汝的 以手機為感測器探討跌倒偵測之可行性 (2021),提出因為有 跌倒偵測、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VGG16的重點而找出了 數位落差長輩的解答。

最後網站數位機會中心好學習 後龍長輩LINE 貼圖初創作圖文問候豐富 ...則補充:為縮減偏鄉數位落差,充實在地居民數位能力,回應地方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需求,苗栗縣後龍鎮同光國民小學在苗栗縣政府教育處與明基基金會合作輔導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位落差長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AI生態系需要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

為了解決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作者蔡宗翰 這樣論述:

  第一本針對108課綱科技素養的趨勢教育書。     AI一定是理科腦?   文科腦在AI發展有何重要性?   「AI界李白」蔡宗翰教授結合輔導高中以上學生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豐富經驗,   介紹國內外AI應用發展與趨勢,   提供給正在嘗試接觸AI、學習AI、運用AI、   甚至以AI為志業讀者最全面實用資訊!      AI 沒有辦法隨機應變,卻能取代50% 人類工作。   但別擔心,你可以先建立AI 的核心素養!     AI 雖是顯學,卻又讓人望而生畏,   誰不必擔心被AI 淘汰?誰可以搭上AI 熱潮?   身處在AI 領域,每年帶

隊參與 AI CUP,   甚至整合數位與人文,進行跨領域探究、   培養無數AI 人才的「AI 界李白」蔡宗翰教授告訴你:   「AI就是要你!對!不要怕!」     文科生跨領域學習AI 並不少見,   即使是理科生,也同樣要學習如何發掘問題、尋找解題方向,   並且培養主動積極的思考力、研究力、團隊力!   AI 會越來越跨領域,既包羅萬象,就會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   不管是文科生、理科生,都可以學習AI、運用AI、打造AI !      【書籍資訊】   無注音,適合12歲以上&老師、家長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科技教育、資訊教育

  學習領域分類:科技   本書特色     第一部分:對應108 課綱精神,超前布署:如何問好問題、如何設定題目與解題、如何與團隊協同合作?   第二部分:從「AI 的發展」及「AI 技術」來認識AI。   第三部分:培養「以AI 思維看世界」的能力,逐步建立AI 專家的素養、提供進入AI 的具體途徑。    名人推薦     教育部-師大附中「中小學校人工智慧計畫」AI 計畫主持人 李柏翰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生物科教師 周麗芬|智齡科技創辦人 康仕仲 博士   AI4kids 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佳慧|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資訊教師

許雅淳   未來內容AR/VR 劇場製作人 馮勃翰|耐能創辦人兼執行長 劉峻誠 博士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利排列)   專文推薦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李宏毅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 翁仕明 醫師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葉丙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雅芬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科學班學生 許澤厚 同學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利排列)   好評推薦     相較於一些把 AI 理論講得硬梆梆的書籍,蔡教授這本書非常適合想對 AI 了解的中學生,或任何 AI

新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葉丙成     108課綱的核心精神是「終身學習」,本書對應108課綱精神,超前佈署,呈現多元跨域整合的實例,帶領同學們一起培育AI核心素養!——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雅芬      蔡宗翰教授常常到本校演講指導我們,榮幸拜讀蔡宗翰教授大作,深讀後發現本書一語道破目前的學生的AI學習狀況。本書以學生本位案例出發來探討,內容生動貼切,並探討AI技術發展,最後導入學生該如何用眼光來審視自己的路。全文字裡行間人文底蘊盎然而生,AI見解獨到,道出學生AI學習的盲點,是一本值得珍藏與品味的好書。—— 教育部-師大附中「中小學校人工智慧計畫」AI

計畫主持人 李柏翰     李白老師不僅是AI專家,更涉獵包含文史藝術、政治社會、乃至於運動競技等多元領域,其豐富的學養,總是能帶給青年學子多元的觀點與創新的思維。在AI學習的路上,李白老師引領讀者洞察學習盲點,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與跨領域的學習格局,並對於人工智慧的認知由懞懂變得清晰。推薦本書給對於AI領域有興趣、正在找尋學習或研究方向、想了解AI對自己未來學涯或職涯發展幫助的學子,李白老師將讓你更懂得如何善用AI為自己賦能,開創未來。—— AI4kids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佳慧     這是一本「非典型」的AI入門書。李白老師不只深入淺出地介紹了AI的各種應用,更苦口婆

心分享了身處AI世代的年輕學生,所必須培養的態度與能力。正是這些態度與能力,才讓人可以不被AI取代,並能夠掌握AI、善用AI,來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未來內容AR/VR劇場製作人 馮勃翰  

數位落差長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國內新冠疫苗施打速度加快,根據最新統計,疫苗涵蓋率已經來到30.97%由於目前75歲以上長輩施打已達七成多,為了往後疫苗施打量,指揮中心宣布第二劑將回歸到預約平台施打,卻也引發長輩擔心怕會預約不到第二劑疫苗。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771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高齡者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 ---以俗民方法學探討

為了解決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作者張光煌 這樣論述:

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持續上升,預估2025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 ,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超過20%。年輕人不婚不生、晚婚晚生,從而降低出生率,每戶平均人口數則由4.1人降為2.60人,因此面對人口老化,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已是重要議題。近年來各個領域的家庭智慧產品蓬勃發展,可用以協助高齡者實現安全監控、家庭娛樂、智慧家電、居家照顧,從而協助在地老化。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俗民方法學,以深入訪談收集資料。本研究探討高齡者使用通訊軟體,社群媒體與視訊軟體對其生活的方便性,與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深入瞭解高齡者未使用家庭智慧產品前日常生活面運作,確定要購買後的期待,產品的選擇與購買,以及安裝、

使用的過程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經驗,以及對在地老化的幫助。 本研究計畫採半結構深入訪談,並觀察高齡者使用家庭智慧產品的實際情況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智慧產品帶來高齡者生活便利性,例如協助家務清潔工作、提升生活品質、提醒各項事項、連絡親友,以及方便其他生活事項之協助;通訊軟體與視訊軟體是是分享、連絡、通訊、獲取知識與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拉近與親友之間的距離,豐富老後生活的工具;以及使用安全監控設備,進行遠距關懷,利用物聯網科技,對家人的關懷不會因為距離而改變。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未來可持續進行高齡者使用經驗相關研究,將有助於協助家庭智慧產品研發與修正,更適合高齡者使用。建議家庭智慧產品廠商可研發智

慧家庭產品應用組合,多機連線,適合高齡者在地老化居家使用;創新智慧家庭產品開發與售後服務,減化安裝流程及操作介面,簡單方便互動功能,提升高齡者購買、自行安裝與使用意願。簡單易懂的中文app,應用語音控制技術,方便高齡者使用;建立完善售後服務系統,增加使用者對產品的信心,以開拓市場;針對高齡者智慧家庭產品的銷售策略,設置讓高齡者試用的場所,採用合宜媒體廣告渠道,建立行通路,把產品導入高齡者階層中。未來亦可考慮成立社會企業組織或公司,協助高齡者減少取得與使用選擇合適智慧家庭產品的障礙。 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利用家庭智慧產品提升生活便利性的障礙,以及現階段廠商研發與高齡者銷售策略的困境。這些發現將

有助於研發更適合高齡者使用的智慧產品。家庭智慧產品協助高齡者滿足健康在地老化需求,將是未來極待解決的課題。而高齡者人數持續增加,滿足此社會需求則需要更多社會企業的投入。

社區長照.社會共照:長照2.0在二水的實踐

為了解決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作者葉至誠 這樣論述:

從「機構照護」至「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   隨著高齡化趨勢,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為大眾所期待。 為了實踐,必須具備社區化的照護系統, 什麼是社區照護?須具備怎麼樣的條件? 本書以彰化二水鄉為範例,期許社區安老之願景真正落實。     建立「老有所養」的社區,「老有所安」的社會,是邁向高齡化的各國期望達成的目標。     今日長壽不難,但要活得健康快樂則大不易。彰化縣二水鄉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全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健康落差明顯。為了改善此情況,採取醫療、安養、教育相融合,以社區為單位的照護模式,規劃了以下分工:     一、家政中心:推動長者教育,成為長輩活到老、學到老的好處

所。   二、日照中心:落實長者安養,給予青壯年照護者喘息空間。   三、衛生所:推行長者醫療,醫師親臨住所看診,以及打造不老健身房。     藉由二水鄉「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推動,融入親老、尊老、無礙、安全、舒適、友善等元素,落實現今迎向高齡社會服務長者的宗旨。   本書特色     1.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校長,講述社區安老實行計畫。   2.闡明各種社區安老措施,面對高齡社會不再徬徨。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經歷: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     現任: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校長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祕書長     主要著作:   社會福利概論(揚智出版,2009.02)   社會工作概論(揚智出版,2009.08)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秀威出版,2009.10)   老人福利服務(揚智出版,2010.05)   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秀威出版,2010.08)   老人福利國際借鑑(秀威出版,2011.05)   老人長照政策(揚智出版,2012.03)   農村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3.01)   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活(秀威出版,2013.10)   族群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4.04)   社區高齡健康促進(秀威出版,2015.07)   年金制

度與社會保障──臺灣與世界主要國家制度的介紹(秀威出版,2016.03)   老年社會學(秀威出版,2016.09)   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秀威出版,2017.12)   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秀威出版,2018.08)   老人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8.09)   高齡者的健康生活(秀威出版,2019.09)   長者休閒療癒的推展(秀威出版,2020.01) 【序言】 【第一篇 規劃構想】 第一章 社區長照的創新作為 第二章 社區創生規畫構想 第三章 推展社區長照邁向共好社會 第四章 二水社區日照中心 第五章 從小康計畫到社區長照 第六章 長者一日學堂的推展 第七

章 推展青銀共學的社區教育 第八章 社區教育卓越典範 第九章 休閒療癒在社區的推展 第十章 多元族群友善社區 【第二篇 社區安養】 第十一章 彰化縣二水鄉「社區日照中心」揭幕 第十二章 二水家庭照顧支持據點的設置與推展 第十三章 二水「社區日照中心」經驗的借鑑 第十四章 社區推動長者義齒整復 第十五章 社區全責式日間照護的推展 【第三篇 社區照護】 第十六章 二水「健康加油站」揭牌 第十七章 推動偏鄉義齒整復見證仁心仁術 第十八章 長者口腔保健在社區長照的推展 第十九章 社區推展長者咀嚼力促進的作為 第二十章 敏惠醫專小港醫院共同培育吞嚥障礙長照人才 第二十一章 二水推展不老健身房 第二十

二章 二水衛生所推動居家醫療 第二十三章 發揮健康促進 開創共好社區 【第四篇 推廣發揚】 第二十四章 兩岸青年志工社區服務學習-―體驗社區關懷 參與創新服務 第二十五章 社區學院的理念、體現與理想 第二十六章 自立支援的長照新模式 第二十七章 長照人才品管制度的推展 【參考書目】 作者自序     隨著高齡化現象日益明顯,社會大眾普遍有建立一個「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的期待。二○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林澄枝資政、衛福部彰化醫院謝文淮院長及敏惠醫專葉至誠校長等學者專家,共同倡議「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設置與推展」。以落實政府於二○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的立法工作,期盼展開高齡者關懷照護作為。結合實踐大學家政中心、二水鄉公所、彰化醫院、二水衛生所、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與敏惠醫專等於二水鄉落實該構想,體現於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秉著飲水思源、為造福桑梓、提高鄉親生活品質,推展倫理教育、強化家庭功能、以加速達成禮儀之鄉,將二水故居捐給實踐大學,設立家政推廣教育中心。實踐大學二水家政教育中心,默默耕耘積極推展「小康計畫」、「媽媽教室」、「社區營造」卓然有成,深值得借鑑。近半世紀以來,該中心秉持「時時有行動,處處有感動」散播社教之美,用真誠的

心,以社會教育的精神,落實「建設小康社會,人人安居樂業」,提升社會的善良風氣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近年來,盱衡高齡趨勢成為人口結構的軸心,爰,積極朝向「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乃至於建置「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創新作為,形成社區高齡關懷照護工作的極佳範例。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的方式,「社區照顧」源於一九五○年代的英國,Walker(1982)認為「社區照顧是經由親戚、朋友、鄰居與志工等非正式服務網絡,加上正式的社會服務機構來共同照顧弱勢族群」。Bayley(1973)則認為社區照顧有三個理念,「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

munity),「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以及由政府、專業者與社區合力照顧弱勢族群(care with the community)。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就是指把健康及照護的資源和社區的資源,透過社會服務的橋樑有機地聯繫起來,並經由專業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把這些資源輸送至有需要者,從而推動健康及社區相關層面的協調和更好地發展的專業活動。藉由社區自發性或組織性的運作過程而凝聚共識,及建構衛生保健施政的多元化基礎網絡,激發民眾產生自主、自發的參與動力,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對於自身所處的社區環境與健康問題能夠進行分析並願意共同參與,共同建立健康生活的支持環

境,實踐健康的行為;透過民眾自身社區參與的體驗,強化社區健康促進與長者照護能力,共同營造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的生活環境。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著力於「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的倡議及作為,經由系列健康促進活動的參與,著重平日保健、教育工作,以期減少醫療需求,亦可發揮健康促進及安居樂業的效益,增進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藉由社區互助的方式,共同打造健康、安養社區,以為安身立命。隨著社會變遷,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參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活躍老化:政策架構」報告書中,將健康(health)、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和安全(security)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的三大支柱,積極推展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的是一個結合「醫護、安養、學習」的社區生活,推展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民眾需求及社區資源,並且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係,既能系統地梳理長期照顧的脈絡和現實環境,也能深入地認識長期照顧的各種理念、理論、價值觀、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等,建構一個能根據社會情境、歷史分析,整合地思考長者照顧的介入模式。以長期維持活絡的身心機能、樂活養生、過著身心愉悅的老年生活,創造生命的另一個高峰,成就高齡者人生重要的課題。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是提供給老人一個有尊嚴、自主和選擇的生活環境,是老人安養的主要方式,社區長期照護被視為是實現該目標的主要模式。著眼長者的健康生活可以透過社區過程去

加以營造,健康生活社區化的理念,是強調要增進國民運動健身的觀念,並期望可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地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團體,以期達到長者健康促進及社區安老。     一個社區化的照護服務體系,具有可進性、多元性,又提供連貫性的服務,受照護者才能享有人性化且高品質的專業服務。社區長期照護的發展,是從「機構照護」到「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人類壽命的延長,事實上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過得好。生命期的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實現,它是一種人類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是現代社會的追求方向。「社區

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的推展期盼能達到:「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社區安養,安身立命」,「全人照顧,安老敬老」等願景。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彰顯的是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服務桑梓的宗旨。本書的完成感謝秀威數位出版公司的玉成,方能付梓呈現。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 【第一篇 規劃構想】 [第一章 社區長照的創新作為] [壹、建構老有所安的社會] 臺灣於二○一八年

已達「高齡社會」,其中失能及認知症長者人數也近百萬;並將在二○二六年達到「超高齡社會」,即廿%人口超過六十五歲。公共衛生、醫療科技的進步及推行,導致壽命不斷延長,加以少子女化,高齡人口比率上升快速,高齡趨勢所導引的健康促進、安養照護議題,深受矚目。高齡現象不僅在臺灣,大陸也正急起直追,甚且有「未富先老」的疑慮。 爰此,二○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林澄枝資政、衛福部彰化醫院謝文淮院長及敏惠醫專葉至誠校長等學者專家,共同倡議「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設置與推展」。在規劃座談會中參酌臺灣社區實況,著重「發揮特長,攜手合作」的原則,充分結合:實踐大學、彰化醫院及

敏惠醫護專校、二水鄉公所、二水衛生所等單位的特質,齊心聚力共同打造「二水社區長照示範中心」,除多項創新規劃,並且在結合社區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一將藍圖實踐為社區建設,為期待能讓老人過著有尊嚴、自主和選擇的「在地老化」,社區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的作為,將朝向: 第一,發展多層級的照顧模式;第二,奠基於公民權利的理念;第三,建立明確的政策為指南;第四,設計一套照顧服務標準;第五,統整社區資源發揮效能;第六,建構資源網絡擴大服務;第七,引進社區照顧管理機制;第八,擴大照顧人力資源體系。 並徐圖推展至各社區,善盡社會責任,成為迎接高齡社會中,長者得以安身立命,民眾得以安居樂業的體現,以達成「老有所養」的社區

,「老有所安」的社會。 [貳、社區長期照護的推動]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推動不僅需參採學理、借鏡先進,並且需要呼應民眾期待,盱衡當地環境特質。考量彰化縣二水鄉人口數為一萬五千餘人,老年人口就逾三千二百人,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二,全鄉醫療資源為八家診所,二家藥局。城鄉差距大,醫療資源更是分布不均,在此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狀態下,導致健康落差明顯。因此,如何縮短偏鄉長者健康落差的情況,採取「醫療、安養、教育」相融合,以社區為單元的安養照護模式。經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及分工規畫如表1-1:

以手機為感測器探討跌倒偵測之可行性

為了解決數位落差長輩的問題,作者羅心汝 這樣論述:

現今老年人口逐漸攀升,對於老年人跌倒產生的危險是大眾需要關注的問題,若能透過科技與智慧手機的結合以協助偵測長者是否於行進中跌倒,當偵測到跌倒時,長者不能自行起立時,能主動協助通知家人與報請救護車,進而提升長輩行的安全。 本研究利用現今流行的深度學習模型架構,透過手機內建加速感測器與陀螺儀感測器收集資料並設計跌倒偵測演算法,利用VGG16網路模型以進行跌倒偵測,從實驗結果來上,獲得97.71%的準確度。